全磁时代的魔线区块链功能链的作用好吗?

区块律动 0x0 的话:

区块链媒体被大量封号,BAT 联手全网封杀,再到昨天( 8 月 28 日)的国家互金举报平台将「代币发行融资」纳入举报范围,还有网上谣传的所谓「利箭行动」。

最近这几个月,靠着 All In 某个 Token 一夜暴富的故事听不到了,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大佬们也不在对这个市场发表评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 Token 项目方跑路,一个个大佬被爆出割韭菜的丑闻。

一线交易所 DAU 骤降,只剩数万,每天参与交易的仅几千人。各大交易所负面消息频发,用户日常跳楼已经不能称作新闻。韭菜没了,这个市场只剩下了投资机构与项目方,项目方与交易所,交易所与市值管理团队的多方对割,于是,圈子里出现越来越多区块链投资机构,市值管理机构,项目方等的深度爆料,如不是行业内部人士们的互相拆台,这些「秘密」本应永远不会让韭菜知道的。

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炒币凉了,或者说,炒空气币这事儿凉了,说过「这个市场上 99% 都是空气币」的行业大佬两只手都数不过来,那我们不禁要问,区块链对于大公司们来说,是一项可以利用的新技术,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来说,不谈圈钱炒币,区块链到底能干什么?

# 区块链到底能干什么

说明:以圈钱为目的的空气项目并不在讨论范围之中。这里只讨论真正正在被探索和实验的创新方向,所以提到的所有项目不论成败皆值得尊重。

区块链到底能干什么?这是一个创业者、投资人、韭菜都想回答,却人人回避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行业还在极度原始的探索期,大部分资源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技术层面,还有一方面是大家并不愿意承认「看不到方向」,多少会说出几个看似合理的应用场景,但大多数经不起推敲,也没有被验证。所以,这个行业里有很多「国王」,却少有说出真相的「小男孩」,告诉国王他没有穿衣裳。

还有很多人用「形而上」的回答去规避具体的问题。比如,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账本,去中心化,改变了生产关系。区块链一种自动执行的共识,是信任的机器。区块链的背后就是无政府主义、奥地利学派、哈耶克精神。不得不说,一个普通人听完之后可能觉得不明觉厉,但迷惑更深。而「传道者」自己,也并不完全清楚自己到底在说什么。

区块链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就是再耀眼的技术创新也无法合理化没有应用场景这件事了。是的,目前公链依然是行业最关注、投入资源最多的方向,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不需要这么多公链,更不需要每一个公链都去孤立地解决扩容,共识,安全这些每一项都还在学术创新阶段的问题。我们的希望不是去无限地提高 TPS,或改变不可能三角,而是解决真实的问题。

所以区块链到底能干什么?诚实地说,答案是还不知道。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验和思考,我们积累了一些有潜在探索价值的方向,以及很多失败的案例。从「猜想」到「知道」,间隔的不是发币,不是权威,不是布道,而是试错。为了这些代表着巨大机会的「火苗」,我们鼓励所有人参与讨论,因为这个行业没有权威。所有人都只是小孩子,在一个巨大的游乐场里等待惊喜,也创造惊喜。

一. 首先说说已经成立的应用

在我看来,至今区块链行业诞生的杀手级应用只有两个半。

第一个是比特币。实际上它没能成为一种货币,而变成了电子黄金。为什么比特币没能成为货币呢,有很多人认为是性能问题,使用场景问题,或没有自然通胀的问题,并提出了比特币现金,稳定货币等多种其他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货币天生分两种,商品货币及信用货币。商品货币可以随着交易场景随时产生,但很难长期稳定存在。信用货币背后的价值支撑是什么?是一个国家的永续征税权,它本身是一个国家或发行主体的负债,是远期流动性的贴现。

央行是对商业银行的结算,而什么又是央行间的结算体系呢?黄金。当然,这个含义在布雷顿体系解体前后有显著不同。比特币之所以能成为黄金,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种结算体系更容易通过」信仰「而不是主权信用来实现,因为它们都不需要发行者。比特币打破的是结算货币的垄断,也就是准备金的制度。而由于不具有物理性,又会优于黄金。例如,如果现在人类征服了火星,发现火星上到处都是金子,那么黄金就会突然贬值,并且失去价值贮藏和最终结算的地位。

但是比特币还没有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呢?比特币的结算体系虽然是去中心化的,但是仍然需要许多「中心」或「中介」去承担其他工作。节点之间的转账可以经由 UTXO 在无中介和无中心的情况下完成,但涉及到存在时滞和收付问题的时候,人们仍然需要通过中介(交易商)来完成交易,付与结算,比如清算联盟,中央银体系,KYC/AML,法律治理框架。不幸的是,这些环节最可能的解决案是中化的,最好的结果是市场竞争下的多个中,去中化解决案分遥远。在下我们会继续讨论。

第二个应用是 Token(通证),它是一种权益,代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但它既不是纯粹的货币,也不是纯粹的股票。市场把 Token 分为功能、资产、股权、支付等多种类型,但是本质上无非只有债权和股权这两种区别。通货币本质上是发行者的债权,流通权益是发行者的股权。

Token 的主要问题是,不管是债权还是股权都有一个「不破产」的先决条件,就是发行经济主体的「有用」。不是稀缺性(如总量限定,资本管制)决定了 Token 的价值,而是有了价值才稀缺。大多数项目只是希望首次发行 Token 作为铸币税来维持自己的货币体系运营。然而第一个假设,也就是未来的流通场景,多半并不存在。那没有流动性,何来铸币税的价值。

通证经济 (token economy)在下文还会继续讲到,这里不赘述。只简单说下为什么我还是肯定 token 这一应用创新。第一,Token 的流通或使用场景本身受到了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限制,所以并非是一个永远无解的问题。第二,Token 的最终形式是 Programmable Money(可编程的钱),也就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定义多维度,并且自动执行流通过程中的游戏规则。所以目前我们看到的 Token 只是因为无法实现复杂的性能,仍然和现实生活中的货币或金融工具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配合 Token 的 ICO 形式也非常原始,尚未利用到 Token 比起传统货币的技术优势。

最后半个是加密猫,一种虚拟资产,尤其是不可交换 (non-fungible) 资产,但由于形态是一款游戏,尚未和现实其他场景结合,也没有彻底改变游戏市场,所以我称为半个。这个方向在下文也会再次提到。

二. 说说区块链「不能做什么」

知道区块链不能做什么非常重要,因为去伪才能存真。从 2013、2014 年开始,就有很多优秀创业者前赴后继地探索着区块链的应用领域。由于技术过于原始,资本也冷清多时,几乎全部在 16 年底的又一波牛市到来之前死掉。

但是,这些实践在业早期留下了巨的价值。失败原因有最为重要的 2 种,第是表地理解区块链的些特点,比如加密等于隐私。第是惯性思维地平移传统互联场景到区块链。然而新的科技往往是为了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比如互联网擅长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那区块链应该跳出这个思维。以下是我觉得比较典型的几个问题,目的是启发而不是归纳,不全面的地方望指正:

以上是自己对区块链应用层面的思考。所谓币圈一天,人间一年,变好与变坏都是这样。希望大家保持冷静和理性,如果喜欢,就继续探索,但谨慎投入,如果失望,就去看看其他行业的方向,毕竟区块链还是一个非常小众,备受考验的行业。最后祝熊市不长不短,恰到好处。

原标题:空中课堂丨法务VC王君卫:区块链行业监管政策的分析与展望

8月30日晚8点,猎云财经举办第12期空中课堂,主题为“区块链行业监管政策的分析与展望”。法务VC创始人王君卫作为主讲嘉宾参与到本次课程的分享当中。

课程中,王君卫从9.4监管政策回顾、区块链行业现状分析、目前监管政策中的难点以及最近的一些热点案例四个角度系统地对目前我国区块链行业在监管方面的一些动态进行了分析。

回顾9.4政策,王君卫表示,2017年的9.4监管文件对区块链行业来说算是一次比较全面的说明,是对项目方、交易所、支付机构以及投资人都包括在内的一个系统性的提示。

对于项目方来说,九四文明确指出ICO是一种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些都触犯了法律规定,目前在国内是明令禁止的。

ICO风波过后,市场上陆续出现一些IMO、ISO等等类似的名词,但王君卫表示,九四号文禁止的是一种未经批准就公开融资的行为,换个名字换上马甲依旧属于违法行为,仍处于法律监管层面之内,因此项目方要明确注意。

另外,交易所目前在国内也是不允许的。国家明令禁止交易所作为融资交易平台进行管理,同时禁止从事法币兑换以及币币兑换等业务。交易所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者虚拟货币,不得为这些代币或者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第三,对于支付机构来说,无论是各金融机构还是非银行支付机构都不能够提供登记结算等业务。

最后是投资人,在对投资人的说明中,9.4号文只是提示风险需自行承担,其他并没有明确规定。

虽然9.4号文对项目方、交易所等都做了明确的禁止规定,但依然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出口转内销。

其中有一家交易所对运营主体以及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发明交易挖矿模式,收入分配达到十万枚比特币,价值超过四十亿元人民币,跃居而上。而这种行为现在在国内是一个灰色地带,不能算作完全禁止,在监管层面也是一个空白。

随着交易挖矿模式的火热,通证经济交易挖矿这种激励机制在区块链行业开始慢慢普及,甚至一度掀起币改的热潮。但是由于一些差错,币改首战失败,中国证券报甚至点名批评认为它是涉嫌非法集资,因此不管是项目方、平台方还是支付机构,在区块链行业中凡是涉及代币的流通、与法币的兑换以及通过代币去融资的行为都是禁止的。

8月24日下午央行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一文,业内人士对此褒贬不一,有人将其解读为区块链的一个负面新闻,行业会因此大受打击,而有的人则认为是利好消息,会对行业起到净化作用。

王君卫认为,监管部门的思路一贯是要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这次监管力度的加大或许会揪出一些典型案例去告诉广大投资人,要注意风险。加上公安部的参与,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在提示大家,国家会通过这样的行动来净化区块链这个行业,让行业内的害群之马能够清除。

我国区块链行业监管的难点

目前来说国家对区块链的监管还是以打击犯罪为核心,严打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但是没有给区块链创业一个好的指引性的监管,因此让很多区块链创业者找不到一个安全的港湾。

区块链是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有新的法律体系去约束,但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法律体系还没有那么完善。因此,在监管层面上,区块链相对传统行业会难得多。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没有更新服务器。

第二点是不可篡改,如果想对区块链中的一个或几个节点进行更改或删除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很多pow共识机制下,外界很难干扰它,除非硬分叉,而且成本代价极高。

第三点,国际化、互联网化。很多区块链行业都是社区化的,是社群的行为,没有公司实体,这就导致出现问题后没有明确的目标去追查。并且有很多公司在做ICO时都会搭建一个主体,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并不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还有一个很难的因素就是自身内生的激励经济体系,相对独立性强。比如比特币,比特币的圈子在2011年的时候,他们自己有一个网络游戏,在那个圈子里面,你无法也无权去干涉其他人。所以从这六个方面来看,区块链监管还是很有难度。

未来国家在监管方面的趋势,王君卫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对区块链监管环境的态度是乐观的,目前对数字经济领域、区块链领域都是非常包容的态度,只要不触犯明令禁止的规定即可为,所以说中国的环境对企业来说还是有好处的,未来,中国仍然是区块链创业的热土。

但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国家也会对违法犯罪的行为严格重视,避免让消费者、投资人因此而蒙受损失。区块链目前市值的涨跌虽然对投资者已经构成了一些损失,但从国家层面、宏观层面上讲不至于造成金融风险,然而国家依然三令五申,提示各种风险。所以,我国目前对区块链监管环境的态度是乐观的,区块链未来在国内大有发展前景。

在监管层面上,近些年来,中国对数字经济的监管一直积极作为,相对其他管理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我国政府对广大投资人的保护力度会更大一些,只是由于幅员辽阔,当出现问题时更容易以小见大。从2007年开始,我国对虚拟货币就有规范,和9.4号文有类似,只是当时更注重网络游戏的虚拟资产。

通证经济改造群体能不能发通证?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参考2015年商务部发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管理办法,但是由于企业经营的范围有限,它规范的是一个企业或企业所在集团同一品牌特许经营内对货物或者服务的预付凭证才可以发行,可以是实物卡也可以是磁条之类的数字形式,这个形式和现在的通证就有很大的类似。

2013年,我国出台了对比特币的风险提示,到2015年发布关于股权众筹的规定,15年的规定是一个融资行为的规范,而且是公开融资行为,如果新的证监会起草的股权证书管理办法出台以后,类似不特定的公开的小额融资的行为可能就不是非法的行为,也不需要审批,到时候备案只要符合一定的信息披露条件就可以,因此以后向不特定多数人进行融资的行为也不一定就是违法行为。

由此可看,国家对数字经济的监管是一贯的,而且是有体系化的。只是区块链的出现是个全球性的事务,国家采取的思路是需要一个顶层的设计,需要通盘考虑。

区块链、互联网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一体的。互联网是以信息为核心的生产力的改进,区块链是价值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两者相辅相成。

而在区块链的全球治理与监管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先行动起来,而目前来看只有一些小国家制定一些成文系统的法律法规去归置这些行为。王君卫表示,区块链这种全球价值再分配的机制在融资流通的金融属性监管中,中国应该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全球数字性的竞争,其实就是关键制度的竞争,如果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助于数字经济的发展。

下一步国家可能会出台一些相对顶层的设计方案。比如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股权政策的监管以及证券法的修改当中会体现一些新形式的融资行为和流通行为,从而更好地去促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助力实体经济。

Q1:王总您提到关于交易所现存的各种模式之争,类似市面上存在的ICO、IMO、ISO等等,可以理解为大多数都只是换了个马甲,是违法行为吗?该如何去判断?

王君卫:交易所其实涉及到两种行为,一种是作为一个区块链项目发币,也就是发币这件事情如果是未经批准的公开融资行为的话,肯定是涉嫌违法的,甚至涉嫌非法集资或者非法发行证券等罪名;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交易所,从事这种币币兑换、法币和代币兑换以及提供信息报价等中介服务也是涉嫌违法的,这是两个方面。

市面上存在的ICO、IMO、ISO等各种名词其实并不重要,主要是分析这种行为是不是一种未经批准的公开融资的行为。

如何去判断?其实主要是看发行的地域,然后他获得的对价又是什么,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如果在别的国家不认为这是违法犯罪,那其实就不是违法行为。全球监管的尺度不一样,有的国家可能对这样的行为就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在而中国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需要一个专业人士做一个专业的分析来提供意见。

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具体是在哪个国家发行的,有没有履行它所声称的那个国家发行所需要的法律手续,比如说是境外主体在中国境内从事这样的行为的合法性判断,我觉得很多情况下可能是构成了非法经营,但是如果他有一些比如说传销、非法集资等行为,本身这些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Q2:所以现在监管力度的加大其实对区块链行业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能够将行业进行一次净化,那您觉得这种现状还要维持多长时间?这个行业还需要多久才能走向正轨呢?

王君卫:现在的监管力度确实在加大,应该说对打着区块链名义或者虚拟货币名义去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会加大。其实对区块链本身的监管,就法律层面还没有具体的条例,不能说监管力度大了,只是对区块链或者虚拟货币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大了。对虚拟货币的交易、非法融资行为只是介于区块链里面去融资的打击力度加大。

持续的时间我觉得跟p2p差不多,也就是一年多,2019年年底前或者应该会有一些典型的案件。行业需要多久就正轨,我觉得百分之九十九的这些所谓的空气币全部归零也就走向正轨了,这样真正在做事情的人才会得到成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魔线区块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