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米美团拼多多,美团,拼多多赶着上市

越过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看过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出行),现在又迎来了MMP(小米、美团、拼多多)风生水起,争抢上市。

今夏刮起“上市”热潮,截止至7月18日,已经有26家科技公司赴美或香港交易所挂牌递交招股书,其中估值最高、最引入关注的还是MMP新型三大。

无论是大器晚成的雷布斯、边界不断扩张的美团,还是史上最快完成的拼多多,这三大是代表着红利期本土崛起的原创商业模式,也蕴含着移动电商发展的未来密码。

一、小米:基于以手机延伸的生活方式缔造者

小米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是硬件公司、电商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究竟是对标华为,京东还是亚马逊,这导致其估值从之前的2000亿到最终上市不到600亿美金,但谁都无法否认小米是家拥有独特的生态链格局的现象级公司。

小米最早做的是MUI系统,为其小米手机吸引了足够多的发烧友,雷军深得乔布斯“软硬件一体化”思想的精髓,以系统为护城河、性价比超强的手机作为“获客入口”,曾经一度小米商城凭借其高流量成为仅次于阿里和京东的电商平台,小米爆款产品除了自有电商平台以外,由于不战队BAT,各个电商平台都把小米视为KA(关键客户);由于OV从线下三四线城市突破,小米之家也加速了在全国市场落地,由此小米形成了线上线下全域营销。

小米在手机领域并没有奉行“机海战术”,小米从1迭代到8,小米note、红米及红米note、小米mix及max还是去年发布的,手机由于供应链量产原因而变成钱也买不到的爆款。小米的性价比既与其战略价值有关,也体现了小米在C2M和供应链管理上的强势,既能替厂商清空了库存,同时又拓展了自己的销量,“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一度被人奉为圭臬。

小米宣称只赚硬件的5%利润,从而“去硬件公司”加分,小米手机更像是其他智能家居产品或3C产品的中控设备,并体现出“价格厚道、感动人心”性价比的特色,更像是科技界的无印良品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这家公司的确是有很多粉丝的,用户粘性不仅在手机端能够转化为IOT大数据,还可能因为购买小米生态链其他产品而成为小米用户,这种IP效益让用户走了还会再回来,这才是小米模式未来爆发力所在。

二、美团:打造线下版阿里的全品类O2O平台

打开美团App显示的Slogan是“吃喝玩乐全都有”,美团以其超多的品类形成中国最大的一站式本地化生活服务消费平台,而其上市也让一度认为其摊子铺的这么大的公司看到其盈利数据,尽管现阶段美团600亿市值还不足以满足王兴的胃口,但其全景式生活消费平台的故事,在市场上的确足够性感。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小米的估值已经从1000亿美元降到了540亿美元。

这个估值对于小米而言并不能令人满意,但在美国游荡的雷军,上市决心不容动摇;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美团的身上,尽管估值从600亿美元下降到400亿美元,王兴依然咬着牙要在香港上市。

不仅港股如此,美股也一样,即使优信已经在美股上演了“流血上市”依然破发后,拼多多还是坚定地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书。

这其中,资本寒冬自是主要因素,AI财经社等多家媒体已撰文揭示了这一现象;但于这些公司自身,或许还有些特别的原因。

1、小米:可能是上市对赌?

在申请上市后,股市环境变恶劣,估值被打折的情况下,雷军为何仍然坚持上市?

这或许与小米在融资过程中有对赌协议有关:其被要求于2019年12月23日前完成合格上市。

自2010年小米成立以来,融资估值一路飞涨。2014年便有了上市传闻。但小米方面对此一直否认。2016年3月份,雷军在接受采访时对IPO仍然给出了五年内不上市的表态,并表示小米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上,雷军暗示小米2025年之前不会上市;而在2017年9月份,小米的首席财务官周受资表示,公司现金流等财务状况良好,上市并不是小米的首要工作;2017年11月份,再次谈到上市话题时,雷军表示,会到业务比较舒服的时候再IPO。

但进入2018年小米上市的传闻愈演愈烈,并且雷军期望的估值也不断传出。直到2018年5月份,小米在香港提交IPO。为何承诺五年内不上市,上市不是首要工作的小米,这么快就上市了呢?

在小米此前的CDR招股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如果公司在2019年12月23日前没有完成合格上市,则自该日起,除F轮优先股股东外的其他优先股股东或多数F轮优先股股东均有权要求本公司以如下价格赎回行使该权利的优先股股东所持有的所有优先股:

I、投资成本加年8%的复利及已计提但尚未支付的股利;或

II、赎回时点优先股的公允价值。

无疑,鉴于此前资本市场的惨痛教训,有着上市任务加身小米,必须要尽快上市。

而港交所第一个 “同股不同权”企业的称号,对于一直有着野心的雷军来说,也是一个不容拒绝的诱惑。

在经历了年的困难时期后,小米出现逆转重回到世界前五,加上小米之家的顺利推行,这让雷军更有可能坚定“即使流血上市也可迎来辉煌”的决心。

对于小米冒着打折的风险还要流血上市,有业内人士向网易科技表示:“整个资本环境不好,现在上市可能流点血,不上市可能要的是命。”

对于盘子如此大的小米这些话可能会有些危言耸听,但中美之间贸易紧张局势确实会影响到科技领域。

在6月25日这天,总说不着急上市的王兴也在港提交了招股书,正式站在了二级市场的大门口。

而往前数8个月,王兴对上市的态度还是:“如果我们想上市立刻就可以上市,但这不是最好的选择。"那时的美团意气风发,刚刚完成40亿美元融资,估值300亿美元。

那现在美团为何要在“依旧不是最好的选择”时间节点上上市?据路透社援引三位知情人士消息称,目前美团点评计划融资40亿美元,比原计划募资额度减少了三分之一。

王兴曾就“狗日的腾讯”一文抱怨腾讯说,“有什么业务是腾讯不做的么”,而在推出美团打车和收购摩拜后,外界也把同样的疑问抛给了王兴。

“中国领先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这是招股书中美团的定位。对此,在过去8年,美团疯狂的拓展业务线,已经从一家团购公司转变成一家到店、到家、旅行与出行并重的的“美团帝国”。据网易科技统计,截至目前,美团的业务版图已经深入到餐饮外卖、生鲜零售、到店、出行、家政服务、共享单车、旅游、酒店、金融等领域。

尤其是,美团在去年切入打车市场,今年4月份收购摩拜,其实就是为了融资上市做铺垫,提高美团估值。

但复杂的业务线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金做支撑,更何况美团现阶段四大业务板块都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在到家业务上,要和58赶集争夺市场份额;在到店业务上,有阿里巴巴旗下饿了么和滴滴外卖的竞争;旅行业务上,则一直面临携程艺龙与阿里飞猪的围剿;上线的打车业务,还要面对的滴滴、ofo与摩拜单车堵截。这些竞争对手不仅血厚家底也实。

反观美团,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美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94亿元,短期理财258亿。虽然乍看上去美团的现金储备还可以,是其实情况并不乐观。

业内曾给美团算了一笔账。由于布局打车、收购摩拜、投资公司、烧钱做外卖等,到2018年4月,账上能用的也就只剩34亿美金,按照此前的烧钱补贴力度,也就勉勉强强能再撑一年。

更别提,外卖、打车、共享单车都是国内互联网领域三个最烧钱的战场,均需要持续投入。

而如此庞大体量的美团还想在一级市场寻求更大额度的融资,则难上加难。据蓝鲸报道,王兴曾接触软银寻求注资,没有成功。后来又有传闻称,美团有意从私募基金那里融资,不过美团否认了。

于是,在主营业务还未大规模盈利并处于烧钱之中的情况下,上市成为了美团最好的选择。

此外,坊间一直流传,在2016年1月的融资中,美团为了获得33亿美元融资,与投资方签订了“对赌协议”。协议约定美团点评要在2018年完成公司上市,同时保证IPO估值不低于200亿美元,若无法完成美团点评将赔付投资金额的120%。

某业内人士对网易科技表示,“虽然是传闻,但这个对赌协议也有可能是真的。”

3、拼多多:农村包围城市的天花板

拼多多突然发了招股书,这让业内颇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

这家成立仅仅三年的公司,与今日头条、快手一样,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借此迅速实现了对淘宝和京东的追赶。

不过,从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同样困扰今日头条和快手的问题:

根据拼多多招股书显示,其2017年第一季度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500万,2017年二季度月活跃用户增长到了3280万人,环比增速达到118.7%,绝对值净增1780万;2017年三季度月活跃用户增长到了7110万人,环比增速达到116.8%,绝对值净增3830万人;2017年四季度月活跃用户增长到了1.41亿人,环比增速达到98.3%,绝对值净增6990万人;2018年第一季度月活跃用户1.662亿人,环比增速17.87%,绝对值净增2520万人。

增速的放缓,并非只出现在拼多多身上:根据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5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快手日活用户为1.04亿,同比增长仅为2%。

相同的情况或许也出现在今日头条身上:在2017年7月,今日头条曾宣称自家日活超过1.2亿;而在今年6月份的抖音沟通会上,抖音方面曾表态自家日活超过1.5亿,已经超过了今日头条,这或许足以证明今日头条在这一年的增速缓慢。

这让业内开始正视一个话题:农村市场的天花板或许已然触达;而这,或许正是今日头条推出抖音的原因,在看到了市场的天花板后,今日头条开始围攻一二线主流市场。

玛丽·米克尔发报告时曾将抖音与快手对比:抖音日活用户数9800万,同比增长78%,而到了7月份,抖音更宣称自家日活超过了1.5亿,远远领先于快手。

有鉴于此,对于拼多多而言,如何击破这个天花板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扩展业务进军一二线主流市场与淘宝、京东正面交锋,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这需要巨量的资金来完成。

拼多多招股书显示,与2017年12月31日相比,在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30.58亿元增长到了86.34亿,而除去限制现金(预留给商家的付款)之外的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预付款和其他流动资产也从2.66亿增长到了4.09亿;相对应的,其夹层资本总额也从21.97亿元增长到了109.51亿元。

获得投资后手握90亿资金的拼多多,资金不可谓不丰富,但对手更加强大:以京东为例,在截止2018年3月31日的时候,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大约352亿。

而在营业费用,拼多多一季度的销售及营销费用是12.17亿元,京东则为35亿元。

就此来看,想要在主流市场上撬京东和阿里的墙角,目前的资金存量略显不足,而资本市场的现状让上市成为拼多多最好选择。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作者 | 亚澜 马小军

互联网下半场这个词最早是美团王兴提出来的。

2016 年的下半年,他在内部讲话中讲到:“整个中国的互联网也是刚刚进入’下半场’。之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口红利……但是现在可以看到,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王兴指出两条路,要不开拓海外市场,可能还有更多用户,但是国际化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不你就得精耕细作,把原有的用户服务得更好,通过每个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图片来源图虫,已授权站长之家使用

上半场BAT已然占山为王,下半场他们也不会缺席。流量霸权、资本霸权、逼迫新公司站队,整个互联网看似一直不平静,却实际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而这种平衡状态下正暗流汹涌。

今日头条不断对抗腾讯;小米则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把百度挤出BAT的人;美团、滴滴试图在巨头之间游走以维护自身的独立意志;拼多多则是在巨头眼皮底下悄然崛起,依靠“错位竞争”,试图在人们都断定没有机会的领域里再挖出一个新金矿。

创业公司拥有独立意志的时间越来越短,但在巨头们一不留神的情况下野蛮生长的案例也不是没有。

在现有格局秩序下,他们被披上了一层英雄主义色彩,观众们期待看到以小博大,以少胜多的传奇。

其中,小米、美团、拼多多都在今年登陆二级市场,他们是生长于巨人之后的“小公司”,且分别都有自己特殊的“个性”。我们希望能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下半场还有突围机会吗?越来越“无聊”的互联网格局还有被搅动的可能吗?

大约在 7 年前( 2011 年),小米发布第一款手机的时候,它并没有被当时的大公司视为一个值得忌惮的角色。在 2012 年,联想内部对小米的评价是“即使呼声很大也就几百万销量”、“即便做到了千万的目标,也只是联想的几分之一”。

让前辈们没有想到的是,从几百万销量冲到第三方监控排名的国内第一,小米只用了三年。根据IDC数据, 2014 年,小米以 5270 万部手机的出货量,位列国内智能手机排行榜第一位,全球智能手机排行榜第五位。

8 年创业路程如坐过山车一般。 2016 年于小米,就是从高处跌落的一年。业界前辈幡然醒悟、大下血本,再加上过去几年高速发展而疏忽的供应链及内部管理等诸多问题,小米的国内市场排名从第一跌到第五,出货量也从 6490 万下降到 4150 万部。

当你还是nobody的时候,没人注意你,这也恰好是一个自由成长的大好时机,一旦行业已有的巨头发现你的存在威胁到他们的地位,那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2017 年,雷军亲自披挂上阵整肃供应链,又提出了小米的五大核心策略:黑科技、新零售、国际化、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金融。“黑科技”这样模糊不清的定义,引来了不少业界的嘲讽,但“新零售”、“国际化”两个大方向,却是确确实实地反映在了小米的增长上。 2017 年,海外市场贡献了小米40%的出货量,将小米的全球出货量重新推到了 9240 万部的高位。

新零售则依托小米之家和小米生态链,最终成为了小米上市故事的三驾马车之一。雷军对小米之家的目标是 17 年开 200 家,三年内开到 1000 家,且干到“每家 1000 万营业额”。截至 18 年第一季度,承载“新零售”策略的小米之家的数量,已经从 2016 年底的 51 家,上升到了 331 家,而IOT与生活消费品对小米的营收贡献,也从 15 年的13%,增长至了20.5%。

早年小米通过顺为加小米生态链组合打法投下的近百家小米生态链企业,也已经逐渐成为小米在新零售领域的“护城河”。

单以智能音箱为例,据Canalys数据, 18 年第一季度,小米占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35%,仅次于阿里的59%,而远胜于重金收购渡鸦的百度等巨头。类似的单品叠加构建出的“小米全家桶”生态,就能为小米在硝烟渐浓的新零售领域,建立起消费壁垒,成为小米与资金实力更强的互联网巨头叫板的底气。

新零售、硬件、互联网三驾马车拉着小米在一片看衰中冲到了资本市场,但小米上市后的股价,也像这 8 年历程一样,如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首日破发以后又迅速拉升,最高达22. 2 港币,市值一度超过京东,随后又被机构看衰一路下探。

对资本市场而言,小米是一个混合态的新物种,难以定义,因此对小米的看法也由于硬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差异,走向了分歧的两极。

机构看淡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但看好小米在IOT领域的中长期布局——尽管如此,却不会对目前智慧家居市场整体发展的停滞缓慢视而不见。小米抢了一个提前布局的时机,但也不得不面对新市场早期投入高,回报慢的风险,以及资本市场逐利的残忍与不耐。

对互联网巨头而言,业务边界模糊的小米,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看似在不同赛道里进行的赛跑,最终在一个个交叉领域殊途同归。而小米的硬件优势,又令互联网巨头不敢掉以轻心——谁又知道弯道超车的戏码,会不会在新的领域再一次上演?

相较于小米的过山车,美团的上市之路,则更为蜿蜒:从饭否被关停开始,王兴辗转了团购、外卖、出行到新零售多个战场,几经失败,“中国领先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的故事才渐见雏形。

从百团大战开始,美团扩张到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强敌,每一项新业务的展开都伴随着激烈的正面对决:和饿了么在外卖市场的针尖对麦芒,从收购摩拜到上线打车业务——在出行市场和滴滴正面开战,乃至在新零售市场与阿里等巨头的短兵相接,美团似乎已经习惯了硬仗,且从来都是刀刀见肉。

这或许说明了美团从未放弃其互联网新一极的野心。对于巨头环伺的移动互联网来说,美团的故事,让所有人看到巨头平衡术是每个不甘屈服的公司必备的能力。

11 年阿里入股美团后,据传几度因为控制权及发展方向的问题与美团交恶,最后以 15 年阿里重启口碑,美团合并点评,融入腾讯系血液告终。

这对阿里来说,算是一次罕见的挫败。

后续阿里还不得不以 95 亿美金的高价收购了美团在外卖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饿了么来补全版图;而口碑在 2017 年四季度,还给阿里巴巴带来了5. 8 亿元( 8900 万美元)的亏损,相较上年同期带来的亏损2. 37 亿元翻了一倍有余。同期美团的经调整亏损净额则是不断在收窄,从 15 年的 59 亿,下降到了 2017 年的28. 5 亿元。

脱离阿里体系的美团,随后几次拓展业务边界,在票务、酒旅等领域多点开花,最终进入了出行和新零售这两个新战场。在美团看似哪哪儿都不挨着的布局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生活消费的理念——到店、票务、酒旅、出行,都有非常明确的线下场景,与现实世界的空间性紧密结合。

根据招股书披露, 2017 年美团的年交易用户数为3. 1 亿,同比增长20%,共完成 58 亿笔交易,年活跃商家达 440 万,日均活跃配送骑手为53. 1 万,自有配送网络配送年单数达 29 亿。正如尹生在《三问美团》中评价的那样,美团“已经成为一个海量用户、高频交易、连接海量商家和供应商的入口”。

与腾讯流量体系的微妙关系,和在新零售领域小程序体系的潜在竞争,或许让美团的独立意志蒙上了一丝阴影。但美团在新零售领域的布局还是颇具看点:拥有点评海量到店服务信息的流量入口,多年积累了庞大的自有物流网络,建设自有商超小象生鲜——一个完整的线上线下零售生态闭环,在强调线上能力升级线下消费体验的新零售领域,可能让美团比众多巨头都离成功都更近一步,也或许能因此成为最先制定新秩序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美团拼多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