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坏账率坏账率如此高最终承担者是谁,中国银行坏账率坏账率如此高

我们不必再担心中国银行业的坏帐,因为有处理坏帐的不死鸟公司。

国内最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理公司信达资产IPO在香港受到热捧,成为香港今年最大的IPO。信达以3.58港元的价格发行53亿股股票,在指导价区间上限3.58港元发行,5%面向散户发行,共收到了大约200亿美元的认购资金,获得160倍的超额认购。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部分收到了大约450亿美元的认购资金。吸引了包括挪威央行、橡树资本、中国平安在内的基础投资者认购了44%的股份。事实上,早在2012年,瑞银、渣打、中信集团旗下私募股权子公司和中国社保基金都投资了信达。财政部是其控股股东。

此次发行成功,信达坐实了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第一批发商的地位,充裕的资金将使信达拥有收购不良资产的更多武器。

令人奇怪,这家本应该在处理不良资产完毕后清盘的机构,在银行上市产生的最大坏帐处理完毕,违背初衷,迟迟不结算不清盘,甚至拥有金融全牌照,业务拓展到更多的领域,成为不良资产市场上高调的不死鸟。

信达不倒,因为坏帐不死。

银行不良资产源源不断。在招股说明书中,信达资产指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已经连续八个季度上升,商业银行持续拥有剥离不良贷款的需求。其测算,从2011年3月至2013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从552亿元增至956亿元,城市以及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从632亿元升至1121亿元。

中国的银行资产质量越堪忧,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需求越强烈。不仅信达,华融等公司也在图谋上市。未来,国有的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数量还将大幅上升,可以预料,不良资产处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广阔的前景。英国《金融时报》披露,通过未来两年多继续收购1000亿元的坏账,信达的不良贷款账目将增长50%以上。

信达不倒,还因为独特的、受到优待的模式。

首先是政府优待性质的减负,2010年,国务院批复对信达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方案,由信达与财政部设立共管帐户,将信达历史上形成的2000多亿元巨额挂账损失剥离至此账户,存续时间初定为十年。此外,信达所欠数百亿元央行再贷款也将停息挂账,不再产生利率负担。

除了不良资产管理,信达还拓展了其他业务。这是国内惟一拥有金融与非金融不良资产的公司,牌照涉及证券、期货、信托、融资租赁、基金管理、保险、投资及地产等。信达资产董事长侯建杭在招股当日表示,“信达的独特性业务模式,不良资产经营是主业,而投资及资产管理,以及金融服务,起到协同作用,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这在世界上不会找到完全可比的公司。”确实是全球没有先例的独特模式,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长期挂帐,全面发展,全球其他国家做不到,纳税人、国会那里交待不过去。

由于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近两年的上升,信达不良资产处置的利润大幅上升,此时上市是溢价好时机。2013年上半年信达资产净利润为40亿元,其中不良资产管理占收入比例为54%,按年增长88%,财务管理和金融服务则分别贡献17%和29%。不良资产收入少而利润高。通过债转股等方式,信达成为一些资源公司的大股东。据信的招股说明书,公司近2/3的股票资产为煤炭行业股票,其不良债务组合的大约60%与房产行业有关。还不出钱来债转股,截至2011年12月31日,信达资产持有债转股股权的企业合计136家,其中多家属于能源、化工、材料等行业。投资者等着资源价格上升。

国际投资者认为信达资产价格被低估。招股说明书显示,信达实现了130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利得,平均出手价格达到其在此期间通过债转股安排购股价格的2.3倍。《金融时报》报道,信达持有的剩余股份按历史账面价值计算为276亿元人民币,但据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美国评值有限公司(American AppraisalChina)估算达到623亿元人民币。所以,信达上市的发行报价很公道。

好吧,无论境内外,投资者总是逐利的,他们才不管信达是否应该兑现承诺进行清算,才不管未来各银行是否会自己处理不良贷款。他们关心的是,借助信达介入中国不良资产处置这块大肥肉,信达拥有全牌照显示了政府支持的力度,相信为了未来内地金融机构、大型公司在香港上市,信达也得给予说得过去的回报。对于信达等公司而言,在国内银行资金紧张时到国际市场融资,把坏帐与国际投资者绑定,何尝不是一本万利?

谁说国际投资者不懂中国国情,他们热捧信达,就是了解中国坏帐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不得不维持的信用,以及大型国有控股资产管理公司在国内市场特殊的地位。

原先的承诺呢?真实的信用呢?风一吹,刮走了。中国坏帐不会死。

  新浪美股北京时间17日讯 中国正在被越来越多专家看作全球经济的一个重大风险,他们的债务对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无论与其他国家还是本国历史相比,都非常之高,而且其中隐藏着大量坏账。

  那么,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列车将要脱轨了吗?《日经亚洲评论》的回答是:不见得。

  坏账增多,有些时候可能是政策扭曲的结果,比如利率或者汇率的控制,1997年的泰国就是例子。更多的时候,坏账增多只是经济减速的结果。目前,中国、南欧和拉美的大量坏账都伴随着正常经济周期中的痛苦——当然,政策也要负很大责任。

  如果商业周期是造成坏账增多的主要原因,那么最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继续投钱进去,不管这看上去多么违反直觉。比如近二十年前的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他们都是扩张而非紧缩信贷,最终都走出了债务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和在提供贷款时往往都要求受援政府紧缩财政,允许企业倒闭,而这些在那些遭受危机的国家都很不受欢迎,绝不是没有道理的。尽管从债权人的立场看,这样的做法是有其意义的,但是对于借款者却只能是事与愿违。

  通常,面对危机时紧缩财政,看似是个合乎逻辑的选择,但实际上,要消除政策的扭曲,宽松的信贷环境才是更有利的。同样,要重振低迷的经济,也是宽松的信贷环境好过紧缩的。

  其实,单单债务对GDP比例高,这本身并不足以导致危机,也不是什么危机的前兆。谁也无法说明怎样的水平便会触发危机,以及为什么会触发危机。

  无论是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没有阻止债务对GDP比值的增长。相反,增长还变得更快了。总之,债务多和信贷危机是两回事。

  目前,并不能因为中国债务对GDP比值高就拉响警报,就断言这些投资回报糟糕,或者是储蓄盈余将遭到破坏。

  中国不是1990年代初的日本。日本资产泡沫1990年破灭之后的十五年中,这个国家经历了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国民都想要减少债务,增多储蓄,而这种愿望给全国经济和每个人的收入带来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与那时的日本不同,中国的贷款依然在以13%的速度增长。伴随时间演进,中国的大量坏账将会在下一次经济复苏当中被一扫而空。不错,许多银行现在的资本储备已经很少了,但是他们要储备是干什么的,不就是为了吸收贷款损失吗?

  强迫银行减记坏账,重新充实资本,这可能会犯下大错。中国以前就犯过类似的错误。1999年,发现许多银行由于不良债款在技术层面都已经丧失了偿付能力之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再注资——然而事实面和技术面完全不同,当时银行流动性充裕,公众信心坚实,贷款还在持续增长。这种完全不应该的注资,结果就是导致了信贷增长速度过高,一直延续到今天。

  其实,财政政策也适用这样的逻辑。那些强调政府无论在怎样的时刻都必须保持一定财政储备的人,其实是忘了保持储备是为了做什么。在艰难的时期,这些储备必须允许消耗。同样,在艰难的时期,银行的资本缓冲也要允许降低。

  中国目前正处于银行资本损耗的过程之中。和1999年一样,今天的银行其实也拥有高流动性、坚实的公众信心和高贷款增长。长期角度来讲,他们肯定将会度过艰难时期,重建资本储备。这时候盲目恐慌和胡乱再注资,只能重复1999年的错误。(子衿)

中国的银行贷款坏账会有多高?

现在雪球上关于银行坏账的讨论很多很多。不少人甚至说如果坏账升到10%,银行净资产将化为乌有。。。

到底银行坏账会有多高?大家不如参考一下美国历次金融危机的债券违约率吧:

从上图可以看到,无担保的投机级垃圾债,在历次金融危机中的违约率不超过10%。另外,即使债券违约了,也不等于全部损失。下面两个图是各种债券违约后的收回率和损失率:

而中国银行大多数是有抵押的。即使金融危机出现,中国银行业贷款的违约率和回收率,和美国金融危机时债券违约情况做一下对比,相信大家都会心中有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银行坏账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