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地基挖出来的石锛,应该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马家窑的东西,有没有收藏价值,目前市面价是多少?

  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五、红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转折点。

  五说并存,各持己见。

  某种观点认为中国史前期存在着两大文化区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组成,这两大文化区系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简单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变种。

  要认识红山文化的渊源,首先的任务是在该地区寻找出早于红山文化的遗存,1983年兴隆洼遗址发掘后,明确认识了兴隆洼文化才使探讨红山文化源头,有一个扎实的比较对象。

  兴隆洼遗址中发现红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别打破兴隆洼文化聚落围壕的地层关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遗存的特征,经C14测定年代距今7470+80 ——年大大早于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前身有关,可称“前红山文化”,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相同。

  这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源头。红山文化以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1973年敖汉旗小河沿类型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线索。小河沿文化类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和石羊石虎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图案、纹饰方面,都具有与红山文化类型不同的特点,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结合敖汉旗小河沿南台地遗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葬群所获得的资料,在考古学上确定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区同红山文化基本一致。

  小河沿类型出现了双间房址和男女和葬的习俗,说明当时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后类型进步。在时代上应是介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遗存,是由红山后类型直接发展演变的类型。

  小河沿文化之后,这里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在敖汉旗南台地曾发现小河沿类型晚期文化层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层关系,一些文化因素已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质黑陶增多,朱绘和彩绘出现,绳纹兴起,折腹器、大敞口浅盘细柄豆、大平底盆、镂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特征。这样,由于小河沿类型的发展,填补了红山后类型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空白,它们已基本可以衔接起来,从此,距今四千年前,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与红山文化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到它与燕文化的关系。

  关于第五种说法有以下证据:(供大家参考)

  1、河姆渡出土的头颅经过权威鉴定和现在的内蒙人的是一样的。

  2、红山文化女神像是河姆渡氏族首领的化身。

  3、仿生系文化源于河姆渡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文化,河姆渡出土的陶器、玉器文化内涵和红山出土玉器所表达的内涵如出一辙,所以说中华民族乃一大家。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它的宏观环境:地处大兴安岭南缘和燕山北麓地带的西辽河流域,位于东经117°—123°、北纬41°—45°之间。这里是衔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区域。纵观世界地理,西辽河地区属于亚欧大陆草原通道的东南缘,连接北太平洋西岸。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确定了自古以来处于辽河西域衔接中国南北和世界东西方的交通要冲,是多种经济文化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份杂居和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之一。红山文化就是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发展面貌,可以大体上划分为:早期的农耕文化和后期的游牧文化这两个发展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的变化。农耕文化包括红山诸文化和夏家店文化,时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3500年。此间,西辽河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正经历着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最适宜期,雨量充沛、空气暖湿、溪沼遍布、草木丛生。

  由于地近燕山和大兴安岭夹角之间的浅山丘陵相对高亢的地势条件,为这里的古人类提供了较其它地区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半个世纪以来,从这一地区出土的大量磨制的石犁、石斧、石磨盘、石刀、石纺轮、陶器、骨制品等等,说明了这一时期先后在这里的诸种早期农耕文化,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红山文化鼎盛时期,距今约5500年左右,红山古国的形态就已经出现了。祭坛、女神、宗庙、积石冢,这三种极为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姑且不论。我们有必要提出对玉猪龙的造型探讨一番。内蒙古考古专家布谷先生认为:玉猪龙,国内外收藏不少。其个体造型既形似,又神似,都是红山文化特定产物。已知其分布范围北起赤峰北部,南至辽宁西南部,以此距离为直径的一个圆。

  红山文化晚期已出现社会产品分配不均等现象。牛河梁积石冢的大型墓规模大、随葬玉器很多,说明墓主生前居于一般社会成员之上。当时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坛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经发掘考证,就是红山文化遗址。在喀左的东山嘴遗址,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建筑基址。它以大型方形祭坛为中心,北翼有两条南北走向的石墙基,南翼有长条形石堆,祭坛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圆形石砌基址。这处遗址中还出土了小型孕妇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等。根据冶铜业的产生,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及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的出现,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人认为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

  其实,中原文化的根就在现今中国的东北、蒙古草原地区发展的文明,夏、殷、商、周文明就是这些北边的文明南下形成的。

不管是考古发现,还是历史记载(当然了,由于一些政治原因,有些古史文献在中国是得不到认可的),还是当今的高科技人类基因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印证着这一事实。

  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对辽西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发掘,终于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是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现已在五处地点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觉达罗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红山文化坛、庙 、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专家们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一、黄河流域图(附黄河简介) ?二、黄河文化 ? ? ? ? ? 1、黄河文化简介。 2、黄河远古文明(文化碎片)及其遗址。(图片及简介) (1)早期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 (2)中期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3)晚期以龙山文化为代表

?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郑县的“裴李岗遗址”进行发掘。 ?1920、1921和1937年在黄河中游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并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51、1980和1981年又进一步对渑池县仰韶村作发掘鉴定,发现仰韶村遗址主要包括有仰韶文化中期(三门峡庙底沟 类型)、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三门峡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晚期(河南龙山文化)。 ?1953年春发现,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六公里处的“半坡遗址”。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前后发掘5次,1971年 又进行了第六次发掘。 ?1972 年至1979 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临潼城北1公里处的“姜寨遗址”进行了8年11次大规模的发掘、普探工作。

1965年发现“桐林遗址”位于临淄区凤凰镇和朱台镇的田旺、桐林、义和三村之间,2001~2002年,又对遗址进行 了试掘,2003年被北京大学定为考古领队培训基地。

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位于今稷下街道办事处董褚村西南,东西约600米,南北约200米的“董褚遗址”。次年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试掘。

1987年3月文物普查时发现位于今皇城镇大蓬科村东北,东西约600米,南北约300米“大蓬科遗址”,并对其进行 了试掘。

1965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在临淄实习时发现位于今皇城镇于家庄南500米处,与齐国故城一河相隔。“于家庄 遗址”南北约500米,东西约400米。

1957年多次调查发现于黄河流域的甘肃省临洮县城西南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南的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即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的洮河、大夏河和青海的湟水流域。

1924年发现,1957年进行调查.1982、1984和1987年进行复查的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乡的新石器时代晚 期的文化遗址“马厂塬遗址”,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1978年发掘于黄河下游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卫家庄与宁阳堡头村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遗址”。

?3、黄河周边重要城市民俗文化 ?黄河沿边重要城市西宁、兰州、银川、包头、西安、安阳、洛阳、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的民俗文化。


?二、民俗歌舞音乐文艺表演文化类 ?三、民俗建筑类 ?四、民俗工艺文化类 ?五、民俗饮食文化类 ?三、黄河梦 1、黄河水域重要水利工程 龙羊峡水电站 站 李家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 盐锅峡水电站 八盘峡水电站 沙坡头水电站 青铜峡水电站 天桥水电站 碛口水电站 谷贤水电站 三门峡水电站 三盛公水电

小浪底水电站 (各水利工程简介)

2、黄河沿边重要城市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分述黄河周边重要城市西宁、兰州、银川、包头、三门峡、安阳、洛阳、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 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简介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 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 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 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 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 324立方米。 ?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 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 克/立方米。

二、黄河文化 1、黄河文化简介

黄河文明,起源并最初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文明,后来扩散至中国全境,东亚并影响世界。黄河文明是世界


著名的古文明之一,是中国文明的主要源泉。黄河文明于新石器时代已经非常发达,这一时期著名的区域代表文化 有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之后出现了龙山文化,奴隶制时期经发展和多方融合,黄河文明发展表现为夏商周文明。

黄河史前文化为在黄河中、下游繁荣的古代文明,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发展为夏、商、周的青铜 器文化。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 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 文化等。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 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

安代舞 包头 呼和浩特

短穗花鼓 “ 打老虎”

平弦、 贤孝 汉族民间小调

梨花大鼓、唢呐 东营市 济南

兰州 西安 洛阳市 丝路花雨 古道传奇

西宁-汉族民间小调 平弦、贤孝


汉族民间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