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喜欢不喜欢小说在线把钱放在手机壳后面,那你知道它的寓意么

[凤凰知道]中国科幻小说是怎样被“杀死”的?


【导语】  北京时间8月23日下午,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雨果奖。这不但是中国科幻作家第一次获得这一奖项,也是亚洲人的第一次。雨果奖与星云奖一起,并称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两大科幻奖项。


  刘慈欣获奖,意味着中国科幻终于走出本土。中国科幻小说自梁启超、鲁迅引入中国以来,一百多年来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草创之初,战乱不止,随后又经历种种政治运动,将要发力之时,又逢各种通俗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占领市场,科幻小说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直至2010年末,刘慈欣的《三体》成为网络上热议的焦点,中国科幻小说不仅藉此从小众走向了大众,更走向了世界。在这艰难的过程中,为什么是《三体》成为了中国科幻的代表?

●梁启超和鲁迅,将科幻小说引入中国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在这本倡导“小说界革命”的杂志上,凡尔纳的《海底旅行》被分类为科学小说,开始连载。


  刚刚留学日本的鲁迅也订阅了《新小说》,此时的鲁迅相信科学救国,但他觉得科学理论未免太过艰深,借由小说的躯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03年的秋天,23岁的鲁迅开始翻译《月界旅行》。1909年,他和弟弟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终于出版,收入《月界旅行》和另一篇同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底旅行》,可惜书的销路很差,上册印1000册,下册印了500册,而一共卖出的也不到100册。

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出现在1904年的《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了一篇名为《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是谁已无从考证。《月球殖民地小说》共三十五回,大约13万字,没有写完。


  其实,晚清时并无科幻这种说法,当时通行的说法是“科学小说”。晚清的科学小说主题上多表现为呼吁科学救国、批判封建迷信、唤醒民族意识……但是“辛亥革命”后,科学小说迅速没落,在随后几十年时间里,虽然著名作家老舍也写过《猫城记》这样的科幻小说,但是兵荒马乱之际,科幻小说难敌各种政治小说、乡土文学、都市新潮传奇的夹击。

●上世纪50年代,为科普而科幻  1949年后的中国,深受苏联影响,科幻也不例外。事实上,科学幻想小说一词就是翻译自俄文,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缩写。由于苏联科幻界推崇凡尔纳,1957—1962年间,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俄文版《凡尔纳全集》,并隆重出版。


  而在原创方面,1954年,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
  《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1949年后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这篇小说竟引起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排着队去建国门的古观象台观看星象。
  继郑文光之后,大陆出现了一大批科幻作者。因为当时的中国全面学习苏联体制,苏联文学中有科幻这个门类,中国也要有。只是当时没有专门划出“科幻文学”这个单独的分类,而是将它视为科普创作或少儿作品。
  相应地,科幻作者的艺术贡献如果要得到承认,则需参加各级科协下属的科普作协,或以儿童文学作者的身份加入中国作协。这个惯例延续至今,使出版界一直将科幻文学视为某种儿童文学,或者某种科普作品,不过文学界又不承认它的价值。
  天津的迟书昌、四川的童恩正、江苏的肖建亨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作者。不过,写作科幻小说在当时被看做是“唯心主义思想”,在随后的“文革”中,科幻小说作者受尽折磨,四川地质学院教师刘兴诗因为六篇科幻小说吃尽苦头,发誓决不再写任何文章。

●,中国科幻的黄金六年  1976年春,叶永烈发表“文革”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科幻创作也有了回暖迹象。


  直到今天,中国科幻代表作和经典之作,无论是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是科幻文学界普遍认可的《飞向人马座》,几乎都是1977年至1983年间诞生的。
  叶永烈在文革前完成的《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成为整整一代人的科学启蒙书,首印100多万册,先后发了300万册,这个原创科幻小说的发行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
  童恩正创作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出版后,令无数国人热血沸腾。1980年拍成的同名电影是很多人平生看过的第一部科幻电影。

《飞向人马座》则被认为代表了科幻小说在文学领域的最高成就,作者郑文光两次获得全国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


  科幻文学的发表和出版也很红火。那几年,几乎所有的文学刊物和科学报刊都争相发表科幻作品,出版社对科幻小说的出版也是敞开大门。中国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镇”: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龙江。

当时科幻小说创作的真正繁荣不完全表现在多产,文学质量也全面提升,郑文光就是凭借写中国历史的《地球的镜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杂志,并被香港报道为“中国科幻之父”。


  科幻创作的题材也趋于现实。文学圈流行过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都有相应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营》引用《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写文革期间,造反派给“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激发其返祖现象,长出尾巴来,变成半猩猩。
  科幻作品当时已经开始获得主流文学界的承认,《珊瑚岛上的死光》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跻身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飞向人马座》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3年科幻遭毁灭性打击,至今仍未恢复元气  正当中国原创科幻蓄势待发、酝酿着巨大的突破时,一场历史寒流造成了灭顶之灾,元气大伤的中国科幻至今没爬起来。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科幻就打上了两个烙印:给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但科幻小说家们并不认可这样的地位和定位,他们既不是只写给小孩子看的,也不是只为了科普,他们的写作有更远大的理想。有社会批判、人性洞察,他们要写社会、写民族、写对科学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议就这样浮出水面。科学家们从科普的角度批评小说中的错误,钱学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个坏东西,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幻想却没有科学的规范;作家们则认为,科幻是文学,更重要的是激发想象力和对科学的兴趣,不是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
  就在科文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始了。
  在这场运动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
  一时间,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门风声鹤唳,噤若寒蝉。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纷纷停刊整顿,已经试刊成功的《中国科幻小说报》,申请刊号的报告再也没有下文。最严重的时候,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发表一篇科幻小说。

郑文光刚完成的长篇《战神的后裔》预计作为《科幻海洋》头条发表,杂志都已经制好版,突然接到上头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作为科幻出版重镇,被勒令整顿。1983年4月26日,编辑把这个坏消息告诉郑文光,并约好第二天去办公室取回文稿。但是第二天郑文光没有去取稿,他早上突发脑溢血,卧床半年后,终于能够站立并歪歪斜斜走路,但右手完全萎缩,不能正常发音。他的创作生涯从此结束——这一年,他54岁。


  郑文光是第一个倒下的科幻作家,随后,叶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出国,其他科幻作家纷纷封笔。
  清理精神污染运动之后,科幻四大重镇中有三处几乎归零,唯有四川成都还保留有一线血脉。1984年四川省科协提出,如果《科学文艺》想继续干下去,就得自负盈亏。《科学文艺》正是通过这道口子活了下来,并于1991年更名为《科幻世界》,并且几乎撑起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科幻。但是直至今天,中国科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与80年代相提并论。

●《三体》的出现,才让中国大众重识科幻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尽管也有新的科幻杂志出现,但大多只是在小圈子里有一些影响力,社会大众没有了80年代对科幻的热情,直至《三体》出现。


  《三体》2006年5月到12月在《科幻世界》上连载,当时就引发了读者的狂热追捧。
  到了2010年12月,在万众期待中,刘慈欣推出了“三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三体3:死神永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售出10万本,出版社不得不紧急加印,以满足读者狂热的购买需求。
  科幻在中国低调了20年,《三体》用什么魔力让它重回大众视野?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写道:“《三体》对历史的反思,《三体2·黑暗森林》对道德的超越,到《三体3》发展成为全面的宇宙社会学、宇宙心理学、宇宙生态学的建构……刘慈欣的作品,也因为他逆流而上,发扬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学注入整体性的思维和超越性的视野。这种终极的关怀和追问,又是建立在科学的逻辑和逼真的细节之上,这就让浩瀚的幻想插上了坚实的翅膀。”
  媒体人王烁说:“在《三体》系列里,理想主义受尽凌辱,但薪尽火传,不绝如缕。《三体》三女主人公程心的母性与温情,虽一再地被现实嘲弄为妇人之仁,但正是托赖这一点妇人之仁,宇宙得以历劫重生。理想主义在现实主义面前永远失败,但最终有属于自己的胜利。”
  其实不只是《三体》,其它科幻文学这两年在中国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幻作家韩松认为:“现实社会诡异的发展,有时候只有用科幻的方式才写得出来……而科幻作为一种‘高智力游戏’,探讨人类面临的种种当代难题,自然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并恰好填补主流文学中的某些真空。”
  这正是科幻对人类的意义,《纽约客》杂志在推荐《三体》时也说:“一言以蔽之,刘慈欣的理性内核是对极限问题的哲学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内质的局限?我们应当开拓,还是认命?”

[凤凰知道]中国科幻小说是怎样被“杀死”的?


【导语】  北京时间8月23日下午,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雨果奖。这不但是中国科幻作家第一次获得这一奖项,也是亚洲人的第一次。雨果奖与星云奖一起,并称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两大科幻奖项。


  刘慈欣获奖,意味着中国科幻终于走出本土。中国科幻小说自梁启超、鲁迅引入中国以来,一百多年来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草创之初,战乱不止,随后又经历种种政治运动,将要发力之时,又逢各种通俗文学如雨后春笋般占领市场,科幻小说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直至2010年末,刘慈欣的《三体》成为网络上热议的焦点,中国科幻小说不仅藉此从小众走向了大众,更走向了世界。在这艰难的过程中,为什么是《三体》成为了中国科幻的代表?

●梁启超和鲁迅,将科幻小说引入中国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在这本倡导“小说界革命”的杂志上,凡尔纳的《海底旅行》被分类为科学小说,开始连载。


  刚刚留学日本的鲁迅也订阅了《新小说》,此时的鲁迅相信科学救国,但他觉得科学理论未免太过艰深,借由小说的躯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03年的秋天,23岁的鲁迅开始翻译《月界旅行》。1909年,他和弟弟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终于出版,收入《月界旅行》和另一篇同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底旅行》,可惜书的销路很差,上册印1000册,下册印了500册,而一共卖出的也不到100册。

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出现在1904年的《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了一篇名为《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是谁已无从考证。《月球殖民地小说》共三十五回,大约13万字,没有写完。


  其实,晚清时并无科幻这种说法,当时通行的说法是“科学小说”。晚清的科学小说主题上多表现为呼吁科学救国、批判封建迷信、唤醒民族意识……但是“辛亥革命”后,科学小说迅速没落,在随后几十年时间里,虽然著名作家老舍也写过《猫城记》这样的科幻小说,但是兵荒马乱之际,科幻小说难敌各种政治小说、乡土文学、都市新潮传奇的夹击。

●上世纪50年代,为科普而科幻  1949年后的中国,深受苏联影响,科幻也不例外。事实上,科学幻想小说一词就是翻译自俄文,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缩写。由于苏联科幻界推崇凡尔纳,1957—1962年间,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俄文版《凡尔纳全集》,并隆重出版。


  而在原创方面,1954年,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
  《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1949年后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这篇小说竟引起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排着队去建国门的古观象台观看星象。
  继郑文光之后,大陆出现了一大批科幻作者。因为当时的中国全面学习苏联体制,苏联文学中有科幻这个门类,中国也要有。只是当时没有专门划出“科幻文学”这个单独的分类,而是将它视为科普创作或少儿作品。
  相应地,科幻作者的艺术贡献如果要得到承认,则需参加各级科协下属的科普作协,或以儿童文学作者的身份加入中国作协。这个惯例延续至今,使出版界一直将科幻文学视为某种儿童文学,或者某种科普作品,不过文学界又不承认它的价值。
  天津的迟书昌、四川的童恩正、江苏的肖建亨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作者。不过,写作科幻小说在当时被看做是“唯心主义思想”,在随后的“文革”中,科幻小说作者受尽折磨,四川地质学院教师刘兴诗因为六篇科幻小说吃尽苦头,发誓决不再写任何文章。

●,中国科幻的黄金六年  1976年春,叶永烈发表“文革”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科幻创作也有了回暖迹象。


  直到今天,中国科幻代表作和经典之作,无论是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是科幻文学界普遍认可的《飞向人马座》,几乎都是1977年至1983年间诞生的。
  叶永烈在文革前完成的《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成为整整一代人的科学启蒙书,首印100多万册,先后发了300万册,这个原创科幻小说的发行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
  童恩正创作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出版后,令无数国人热血沸腾。1980年拍成的同名电影是很多人平生看过的第一部科幻电影。

《飞向人马座》则被认为代表了科幻小说在文学领域的最高成就,作者郑文光两次获得全国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


  科幻文学的发表和出版也很红火。那几年,几乎所有的文学刊物和科学报刊都争相发表科幻作品,出版社对科幻小说的出版也是敞开大门。中国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镇”: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龙江。

当时科幻小说创作的真正繁荣不完全表现在多产,文学质量也全面提升,郑文光就是凭借写中国历史的《地球的镜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杂志,并被香港报道为“中国科幻之父”。


  科幻创作的题材也趋于现实。文学圈流行过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都有相应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营》引用《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写文革期间,造反派给“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激发其返祖现象,长出尾巴来,变成半猩猩。
  科幻作品当时已经开始获得主流文学界的承认,《珊瑚岛上的死光》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跻身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飞向人马座》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3年科幻遭毁灭性打击,至今仍未恢复元气  正当中国原创科幻蓄势待发、酝酿着巨大的突破时,一场历史寒流造成了灭顶之灾,元气大伤的中国科幻至今没爬起来。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科幻就打上了两个烙印:给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但科幻小说家们并不认可这样的地位和定位,他们既不是只写给小孩子看的,也不是只为了科普,他们的写作有更远大的理想。有社会批判、人性洞察,他们要写社会、写民族、写对科学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议就这样浮出水面。科学家们从科普的角度批评小说中的错误,钱学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个坏东西,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幻想却没有科学的规范;作家们则认为,科幻是文学,更重要的是激发想象力和对科学的兴趣,不是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
  就在科文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始了。
  在这场运动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
  一时间,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门风声鹤唳,噤若寒蝉。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纷纷停刊整顿,已经试刊成功的《中国科幻小说报》,申请刊号的报告再也没有下文。最严重的时候,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发表一篇科幻小说。

郑文光刚完成的长篇《战神的后裔》预计作为《科幻海洋》头条发表,杂志都已经制好版,突然接到上头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作为科幻出版重镇,被勒令整顿。1983年4月26日,编辑把这个坏消息告诉郑文光,并约好第二天去办公室取回文稿。但是第二天郑文光没有去取稿,他早上突发脑溢血,卧床半年后,终于能够站立并歪歪斜斜走路,但右手完全萎缩,不能正常发音。他的创作生涯从此结束——这一年,他54岁。


  郑文光是第一个倒下的科幻作家,随后,叶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出国,其他科幻作家纷纷封笔。
  清理精神污染运动之后,科幻四大重镇中有三处几乎归零,唯有四川成都还保留有一线血脉。1984年四川省科协提出,如果《科学文艺》想继续干下去,就得自负盈亏。《科学文艺》正是通过这道口子活了下来,并于1991年更名为《科幻世界》,并且几乎撑起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科幻。但是直至今天,中国科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与80年代相提并论。

●《三体》的出现,才让中国大众重识科幻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尽管也有新的科幻杂志出现,但大多只是在小圈子里有一些影响力,社会大众没有了80年代对科幻的热情,直至《三体》出现。


  《三体》2006年5月到12月在《科幻世界》上连载,当时就引发了读者的狂热追捧。
  到了2010年12月,在万众期待中,刘慈欣推出了“三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三体3:死神永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售出10万本,出版社不得不紧急加印,以满足读者狂热的购买需求。
  科幻在中国低调了20年,《三体》用什么魔力让它重回大众视野?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写道:“《三体》对历史的反思,《三体2·黑暗森林》对道德的超越,到《三体3》发展成为全面的宇宙社会学、宇宙心理学、宇宙生态学的建构……刘慈欣的作品,也因为他逆流而上,发扬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学注入整体性的思维和超越性的视野。这种终极的关怀和追问,又是建立在科学的逻辑和逼真的细节之上,这就让浩瀚的幻想插上了坚实的翅膀。”
  媒体人王烁说:“在《三体》系列里,理想主义受尽凌辱,但薪尽火传,不绝如缕。《三体》三女主人公程心的母性与温情,虽一再地被现实嘲弄为妇人之仁,但正是托赖这一点妇人之仁,宇宙得以历劫重生。理想主义在现实主义面前永远失败,但最终有属于自己的胜利。”
  其实不只是《三体》,其它科幻文学这两年在中国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幻作家韩松认为:“现实社会诡异的发展,有时候只有用科幻的方式才写得出来……而科幻作为一种‘高智力游戏’,探讨人类面临的种种当代难题,自然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并恰好填补主流文学中的某些真空。”
  这正是科幻对人类的意义,《纽约客》杂志在推荐《三体》时也说:“一言以蔽之,刘慈欣的理性内核是对极限问题的哲学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内质的局限?我们应当开拓,还是认命?”
分类: 安卓手机 虫马虫义sjz

2018年8月8日对广大魅族粉丝来说真是一个喜大普奔的好日子,这一天魅族终于发布了自己真正的年度旗舰手机:魅族16th和魅族16thPlus。也许是因为魅友漫长等待的瞬间爆发,也许是因为出色的性价比,该系列手机一经发布就异常火爆,出现了今年难得一见的抢购现象。那么这款热门手机真的有那么好吗,您可以通过这篇众测报告了解一下。

(注:这次拿到的众测样机为 魅族16th 远山白顶配版(8+128G),16th 与 16th Plus除了屏幕尺寸和电池容量不同外,其余配置完全一致。)

魅族16th正面配置一块6.0英寸18:9三星 AMOLED COF 屏幕,采用独特的对称式全面屏设计,上下边框为7mm,左右边框仅为1.43mm。

个人觉得目前这是除了vivo NEX 和 OPPO Find X 之外最好的全面屏解决方案了,对称设计带来的视觉体验远胜于一众刘海屏手机,手机正面必备的前置、听筒、光线和距离传感器也能得到合理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这种设计可以有效的控制屏幕成本,手机更有性价比。

魅族16th的边框虽然没有窄到极致,但上下、左右完全对称的设计结合四周的圆角处理带来的视觉冲击也足够震撼。

不过目前有些应用对全面屏圆角的适配还不完善,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显示不全的问题。

全面屏设计的一大好处是在屏幕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缩小机身尺寸,与5.99英寸屏幕的荣耀V10 相比,魅族16th机身明显小了一圈。

手机顶部细节:听筒采用超线性扬声器,位于边缘的长条开孔在不影响正面颜值的前提下还能有效的透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魅族16th的听筒兼具外放的功能,与底部的外放扬声器组合使用能带来立体声外放效果,更具沉浸感。

魅族16th的背面采用四曲面玻璃材质打造,看上去晶莹剔透,触感温润光滑。不过白色的配色看上去不够时髦,毕竟目前背壳渐变色设计已经很普遍了,希望魅族能够及时跟进。

魅族16th的双摄像头组合与特色的环形闪光灯在上部居中位置,使得背面同样具备对称美学,而且摄像头居中以后拍摄微距照片时取景更加舒服。

魅族16th机身三围尺寸是150.5mm×73.2mm×7.3mm,重152克,女孩子单手拿着也没有压力。得益于背面的四曲面设计,魅族16th握持感非常优秀,比看上去更觉得纤薄。

魅族16th机身中框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机身按键、卡槽、IO接口、扬声器和话筒布局与其他手机布局类似。

魅族与高通和解之后也开始在自家产品线上使用高通处理器,16th、16th Plus更是采用了目前安卓阵营的顶级处理器平台骁龙845,搭配6GB起步的LPDDR4X运行内存和64GB起步的UFS?2.1闪存有着非常强悍的硬件性能,在各种软件跑分中都在第一梯队。

▼安兔兔评测跑分:排名第二,以微弱劣势落后于小米黑鲨游戏手机。

▼3D Mark跑分用来测试手机的游戏性能,魅族16th得分位居前列。

▼PC Mark用来模拟测试手机日常使用中的流畅度,魅族16th得分仅次于OPPO Find X(第一次见到蓝厂手机位于跑分榜首)。

▼AndroBench用来测试手机闪存的读写速度,魅族16th闪存的连续读取和写入速度分别是729MB/s和224MB/s,属于UFS?2.1闪存的正常表现

得益于顶级的处理器平台,魅族16th的游戏性能非常强悍,能够轻松应对市面上绝大部分。不过我平时不怎么玩游戏,仅下载了目前火热的《王者荣耀》和《刺激战场》做测试。

▼《王者荣耀》设置为最高画质,开启高帧率模式,游戏全程流畅无卡顿,FPS值大部分时间都是60帧/秒,偶尔会稍微降低一点,最低也有56帧/秒。

▼《刺激战场》画质设置为最高,帧数为超高,开启抗锯齿和阴影,关闭流畅自适应功能,游戏全程FPS都在40帧/秒左右,最低38帧/秒,最高46帧/秒,十分流畅。不过这种状态下机身发热会有些明显,但也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双扬声器外放的魅族16th玩这类FPS游戏的体验明显优于单扬声器手机,用户能更准确的判断枪声方向。

魅族16th系统内置了游戏助手,进入游戏后会自动开启。游戏助手会自动清理非必要的后台任务,为游戏腾出最多的硬件资源,同时屏蔽非关键应用的通知,避免游戏过程中被干扰。

游戏助手内最实用的一项功能是弹幕通知,游戏过程中用户设定的关键应用收到通知消息后会以弹幕的形式在画面上方滚动显示,用户不需要任何操作就能看到这些消息,既不影响游戏也不会漏掉关键通知,体验非常棒。

如果游戏中发现收到的通知需要回复,在游戏内打开游戏助手就能用小窗口模式进行回复。

游戏中接听电话也非常方便,来电时系统会直接在游戏画面上显示来电图标,用户可以选择免提接听或者用听筒接听。

魅族16th搭载第二代屏下光学指纹传感器,不仅支持手机解锁还支持日常应用的解锁和指纹支付。魅族第一次使用屏下指纹传感器就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难能可贵。

大家比较关系的指纹识别效率方面,我自己的使用体验是:速度虽然不如传统指纹识别快,但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只不过适应性稍差,手指湿润或者有污渍情况下无法识别。

相信大家在拿到手机之前会和我有一样的疑虑:屏幕指纹解锁手机是不是每次需要按下电源键点亮手机屏幕才能用?拿到真机之后我发现自己多虑了,魅族16th内置的运动传感器只要检测到手机有晃动就会启动指纹识别,再加上双击亮屏功能,用户在任何状态下都能方便的解锁手机,和传统指纹识别一样方便。

魅族16th的后置摄像头为广角加长焦的组合方案,最大可实现3倍的无损变焦。其中广角主摄像头采用索尼IMX380旗舰传感器,1200万像素,1.55μm 单位像素面积,?/1.8 光圈,支持光学防抖。长焦副摄像头同样是来自索尼的IMX350,2000万像素,?/2.6 光圈。

魅族手机虽然不以拍照见长,但16th有顶级传感器加持,实际的拍照效果非常棒。本人拍照水平有限,下面一组样片仅供参考。

随着双摄的全面普及,模拟大光圈虚化也逐渐成为手机相机的标配功能。魅族16th进入人像模式后会自动切换成长焦模式且开启虚化功能。可惜它的实际效果有些差强人意,不是虚化效果不够好,只是对场景的要求相对高一些。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主体跟四周背景的距离比较近,有些远处的背景没有被虚化。

▼这张随手拍的照片虚化效果要好一些,仔细分析之后发现是因为主体和背景分的比较开,且色差比较明显。

随着手机摄像头性能的不断提升,大部分手机在日光下都能拍出很好的照片,真正考验手机摄像头素质的还是夜景拍摄。魅族16th的夜景照片非常通透,暗部细节保留的不错,非常给力。

下图是荣耀V10在同一场景拍摄的照片,整体看两者不相上下。

百分之百放大对比,魅族16th的锐度稍逊于荣耀V10。不过荣耀V10的双摄方案是彩色+黑白,双?/1.8 光圈,拍摄夜景时两个摄像头同时参与成像,魅族16th单摄像头的拍摄效果能如此接近双摄像头,这已经很不错了。

晚上逛街偶遇网红街头直播,顺便测试了一下魅族16th视频拍摄能力。从视频中可以发现随着画面拉近,取景摄像头由广角转换为长焦后画质有所下降。因为长焦副摄光圈小于主摄,再加上传感器素质不如主摄,画质下降也是正常的。这也提醒我们使用这枚长焦摄像头时要注意光照强度。

魅族16th的前置摄像头为2000万像素,?/2.0 光圈,具体型号未知。在魅族ArcSoft? 美颜算法 自适应美肤技术和 Face AE 人脸自动亮度增强功能的辅助下,自拍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与一些主打自拍的手机还有一定差距。

魅族16th搭载最新Android8.1系统深度优化而成的Flyme 7手机操作系统,目前最新的版本是7.1.1.1A,建议购机用户收到的第一时间进行升级。

拿到手机第一次进入桌面我差点哭了,因为默认的手机主题实在是太丑了,单看主题本身其实还好,只是这图标和背景风格与全面屏很不搭配。

于是赶紧换了套主题,感觉好多了。

在手机系统也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魅族Flyme系统最引以为傲的就是Super mBack手势操作了,轻触返回,重按(用力按)回桌面,底部两边上滑多任务,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容易上手。

不过这种手势操作底部的按钮会占据一小部分屏幕空间,破坏全面屏视觉上的完整性。所以Flyme 7系统在原来的基础上为全面屏进行了优化:屏幕边缘短滑返回上一级,屏幕边缘长滑回到桌面,长滑并停留进入多任务,短暂适应之后也很好用,可以说目前这是针对全面屏最好的手势操作了。

Flyme 7系统的还有一个特色手势是桌面APP索引功能,在桌面任意一屏的屏幕左右边缘上下滑动,通过应用首字母快就能速找到所需应用,当手指移动到对应的图标上松手,即可瞬时启用,单手轻松完成操作。

魅族手机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mEngine触感引擎了,利用机内配备的线性马达来模拟各种触觉振动反馈,体验非常好,不亚于iPhone的振动反馈。魅族16th的触感引擎已升级为第二代mEngine 2.0,可以支持机身随着手机铃声节奏震动。

另外我还发现Flyme系统控制中心的一个小细节也优于其它手机,它可以在控制中心直接切换已保存的WiFi,不需要进入设置页面就能完成,对需要经常切换WiFi的用户来说很方便。

如今几大品牌的手机系统都搭载了智能识屏功能,Flyme系统同样具备,日常截取屏幕上的图片文字方便多了。

魅族16th的电池容量为3010mAh,在一众旗舰手机当中算是小容量了,不过这也是各种因素权衡之下的结果,毕竟加大电池容量就会增加机身尺寸影响手感。

续航测试模拟多数人的使用习惯:上网浏览新闻半小时,聊微信、刷朋友圈一小时、看在线视频一小时、刷购物网站半小时、玩游戏75分钟、加上接打电话、查看通知、扫码支付等总共亮屏4小时30分钟,测试结束后还有44%的电量。这样看来魅族16th的续航时间还是不错的,能满足多数人一天的使用。

充电测试从10%电量开始,半小时可充至54%电量,充满电需要1小时40分钟,速度属于主流水准。

这个部分三言两语带过吧,黑色包装很有高大上的感觉。

机身、配件摆放整齐,细节用心。

装箱清单:手机×1、充电器×1、保修卡×1、SIM卡针×1、×1、VIP卡×1、×1。手机壳不是全包,手感不怎么样,建议另够。

魅族16th出色的硬件配置和不算高的售价注定了这不会是一台完美的产品,下面罗列一些我发现的不足之处,希望厂家能够做出改进,准备购机的朋友也有个参考。

1、AMOLED显示屏有频闪。这是AMOLED显示屏通病,目前的AMOLED显示屏为了保证色彩的稳定只能通过PWM技术调光,频闪问题在所难免,iPhone X也是如此,希望以后的产品能做出改进。不过每个人对频闪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根本察觉不到,有些人使用时间稍长就会眼睛疲劳。

2、机身工艺一般。不知道是魅族16th的通病还是我收到的手机的个别现象,后壳的顶部和卡托一侧有微小的缝隙,虽然不易察觉,但在一款旗舰手机上出现是不应该的。

3、不支持扩展存储卡。魅族16th的卡托仅能容纳两个Nano SIM卡,不支持存储卡扩展,准备购机的朋友在容量选择上要注意一下。

4、状态指示灯残废。虽然魅族16th在前置摄像头左侧设置了状态指示灯,但只有白色一种颜色,在白色外壳的衬托下十分不明显。而且它只在有未读通知时才会亮起,充电时不起作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起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体验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热情讨论,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如果这篇评测对你有帮助,期待点赞、收藏、打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不喜欢小说在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