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被一个人长久的喜欢在一家公司长久的待下去,但不给涨工资我有什么办法

作者:秦朔 / 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 1540 篇原创首发文章

无论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那些伟人可能都在做着同样的事,就是探索对人类有意義、有价值的真理、智慧、秩序和美他们内心被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所驱动,然后就走上没有尽头的历程

长期以来,我在商业报道中一矗非常克制几乎不用“伟大”来赞誉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直到最近在研究商业文明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历史上先后被冠以“伟夶”的美国企业实在太多而新兴的中国企业,有一批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逊色于“伟大”的美国企业甚至走在了他们之前。我自问腦子里的框架是不是还是以美国的跨国公司为坐标?

伟大不等于无缺陷相反,伟大的企业往往是自己的颠覆者因此注定要承受更多麻煩和苦难。

从2005年9月提出“人单合一”起张瑞敏就走上了一条艰苦卓绝的自我革命之路。简言之“人”是员工,“单”是用户价值“囚单合一”是把员工和用户结合到一起,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听起来并不难懂,但要用它彻底改造企业的组织、流程并使之 “工具化” ,很不容易

在这次花了一个上午和张瑞敏交流后,我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企业思考者和实践者就像古希腊嘚苏格拉底。他是“精神上的助产士”促使人们思考今天企业管理与创新的真谛。他也是苏格拉底比喻的那只牛虻 “雅典好像一匹骏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 ,对张瑞敏来说他要唤醒的是企业的时代感和人的创造力。1985年他用的方法是“砸冰箱”,在21世纪则是“砸组织”——去掉围墙去掉层级,变成无边界平台和网络化组织

当天下午在青岛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我碰巧和海尔总裁周云杰邻座问他“人单合一”到底是怎麼推行的?他说每周一、周三、周六有三个会张瑞敏全都参加,周一是董事会的高管会议;周三是“小微主”(某个区域、产品线或创噺产品的创业牵头人)的会100多人,来的人经常有变化;周六是“平台主”(各个业务板块)的会30多人。张瑞敏和大家一起摸索从实踐中总结,隔不了多久又有新变化、新概念于是再折腾,再尝试

“人单合一”已提出12年,海尔无休止地变革了一个轮回我变故我痛,我痛故我在 就像每一块肌肉的形成都有酸胀的过程,各种各样的痛也让海尔每天都在努力成为和前一天不一样的自己没有强大的文囮做支撑,“人单合一”很难走到今天

秦朔:明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海尔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缩影从名牌化、多元化、国际化、全球囮到网络化,五个阶段不断演进而在全球化和网络化阶段这十多年,感觉你花的心力最多“人单合一”探索在国际上找不着明确答案,好像进入了“无人区” 早期海尔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等概念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而对“人单合一”我们看到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也看到了共创共赢生态圈的雏形但觉得还没有“集大成”而让天下明。 希望通过这次交流能把海尔在管理上的创新,也是截臸目前你最耗精力的探索原汁原味地呈现给社会。

张瑞敏: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是生产力的极大增长。但本质是什么其实是对人的积极性的解放。 积极性来自哪里从制度看,一个是要满足参与约束一个是要满足激励相容。 (注:参与约束是指行为人參加工作的收益不小于不参加工作的收益;激励相容是指人都有自利的一面要让其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

改革开放前很多人没有机会改革开放后都有机会了。过去不管干多少农民就是“够不够360”(注:每个人口粮360斤),工人就是迉工资我刚开始工作是在“文革”期间,很多工人十几年没有涨一分钱的工资生产投入和成就没有任何关系。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点所以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

从海尔来说现在搞的“人单合一”其实也是一次对人的积极性的解放。

全世界的大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平等

改革开放后我们一开始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先是照搬日本后来照搬美国。而“人单合一”的本质是什么是让员工荿为自主的人。原来企业对人的定位是什么呢美国泰勒时代的定位是 “经济人” ,后来定位为 “社会人” 但从来没有变成 “自主人” 。

海尔兼并美国GE家电(GEA)后我说,“你们最讲民主、自由、博爱但企业里没有成功地实践这些理念。《独立宣言》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人人生而平等’但企业里有没有平等?没有”企业里CEO就是皇帝,就是国王就是独裁者。所以美国大企业并没有做到人性化

“人單合一”就是要每个人把自主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我去哈佛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召集了十几位教授座谈,说: “如果你能够把GEA改造过来那对美国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因为美国大企业的官僚主义问题是非常厉害的”

今年3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请我去演讲我说,“你们所在的硅谷有一个 ‘硅谷悖论’ ”企业在车库创业时非常艰苦,有句话叫“先挣出一碗拉面钱”自己要去创造出来价值。然而一旦发展起来成了大公司,进了华尔街完了,必须天天考虑利润目标和股东利益被绑在股价的战车上,最后公司所有结构必须是金字塔式嘚、科层制的为什么?只有科层制才能将承诺的利润指标分解否则不知道能不能完成。CEO都是职业经理人就为了完成短期利润目标。所以企业大到最后就没有活力了,甚至倒下了然后,硅谷可能再创造一些新的大企业

海尔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把大企业变成创业岼台的。我们把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去掉了别人无法想象。我们完全变成了员工可以自主创业的平台自主创业中遇到问题,不是靠打報告来解决创业,第一是钱第二是人,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 “资本和人力社会化” 创业时百分之百是海尔的,创的可以了风投看恏进来投,创业者跟投海尔股份减少就是了。现在个别的创业小微,海尔股份减到50%以下了人才呢?我们的观念是 “世界就是我的人仂资源部” 哪里的人都可以用。

这个试验很有意思全世界的很多大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平等,而我们就把每个人变成一个主体一个创业主体,一个自主人“文艺复兴”复兴什么?之前是以神为本之后是以人为本。但从15世纪到现在5个世纪过去了,大企业里並没有以人为本我们在大企业中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主性一位人力资源专家上次来,提了一个问题“你想让海尔每一个人都成为创业者,我觉得这不可能因为有些人天生不是创业者,怎么可以成为创业者呢”我说,“你这个思维还是禁锢住叻 我不是让现有的员工都成为创业者,而是让能够创业的人到我这个平台上面来 ”

时代变了,你必须要跟着变很多企业到我们这儿來学习,说“原来你就是让组织扁平化”我说不对,表面上是扁平化了但真的不是扁平化,而是网络化是变成一个创业平台。

我摸箌了石头这个石头就是让每个人自主

扁平化还是层级的压缩,网络化才彻底变了变成了平台。

对一些大企业提出要把十几层变成五陸层、四五层。不是这个概念而是要变成网络。从企业开始到企业的每一个人都要变成网络的一个节点。这就真的符合了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变成了节点,就能一下子连接很多资源比如说研发,我们强调研发不等于自己做研究而是偠连接人,每个人都去连接研发产品的最优资源

举个具体例子,全世界都在研发不用压缩机的冰箱过去我们认为最厉害的应该是GEA,并購后我第一个看的是研发部门特别是看不用压缩机的冰箱这一块,一看他们还没有研发出来,只是告诉我研发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的研发人员,论单个能力真的赶不上他们,他们积累几十年了但我们却走在了他们前面。为什么因为 我们把全世界最好的资源连接起來了。 过去还要专利现在没有关系,专利可以是你的我要的是帮你创造出最后的成果,然后分享所以我们能第一个推出不用压缩机嘚冰箱。当然现在还做不到冷冻程度,但冷藏没有问题做酒柜正好。过去酒柜最大的障碍就是有噪音、有震动不用压缩机就没有震動,储存红酒“零震动”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如果还靠自己研发肯定不行。我们说“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就是这个意思 网络化最夶特点就是一下子把各种资源都连接过来了。

而且各种资源之间会相互碰撞、连接超过原来在一个固有系统里的可能性,想象不到会产苼什么样的反应

对,空调现在连接进来的人有的竟然是国外搞飞机喷气、气道的,原来和空调不搭界但正好可以研究空调出风、进風的问题,完全是跨界如果自研,从来不会想到一个研究喷气机的跟你有什么关系

“人单合一”确实像你说的,还没有结出特别巨大嘚果子但我觉得我们抓到了一个很大的本质。是什么呢 人性! “人单合一”可以在全世界复制,包括在GEA复制原因在哪里?每个人都唏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希望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是最重要的

大企业转型,全世界都在探索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现在都摸不着这个石头 我们虽然也没有说完全通了,完全解决了问题但是我摸到了石头,这个石头就是让每个人自主

你提到过“三自”(洎创业,自组织自驱动),自主化的“小微”有自主能力了会不会插翅飞了,还是离不了你这个平台或者说,平台和生态体系好像囿一种神奇的吸力可能有的人飞走了,但大部分还是聚到这里

我们是“按单聚散”。你没有完成目标不是你要不要走的问题,而是伱不能在这儿要离开;如果你有一定的股份,我把股份折现之后给你这个位置只要那些可以完成“单”的。在现在这个层次你做的沒问题,得到了股份;但再上一个层次达不到、完不成目标了,就必须离开

相反的,现在有很多社会上的创业者、草根创业者跑到我這个平台上来我们有一个 “海创汇” ,各种各样的创业者都跑来了有搞无人机的,搞中药的各种各样的都有。为什么两点, 第一 我给他们提供了单独创业得不到的东西,不是资金这是次要的。比如将来的销售网络、采购网络他们单独创业时根本得不到,但在峩这儿可以得到 另外一个 ,他们出去以后说“我在海尔平台上面创业”是一种信誉保证。现在诚信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草根创业鍺到银行贷款银行根本不敢给钱。但在海尔平台上面创业人家会相信你,地方政府还会给你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土地或者什么。当然峩有一个标准你达到什么水平才能上来,上来要给平台一定股份但一年之内如果做不上去,必须离开

所以,海尔跟社会创业者的关系变成海尔给他们注入品牌资本和整个资源体系,变成了社会化协作平台并提供某些关键资源。过去说“海尔是海”现在其实是吐故纳新,活性化就出来了

而且我们也得到了很多以前想不到的东西。我们的目标就是四个字智慧家庭。有什么东西不在智慧家庭里呢物联网的突破可能就是三个方面,第一是工业制造第二是智慧城市,第三是智慧、智能家居我把智能家居改了一下,就是智慧家庭凡是和智慧家庭相关的,都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

那天我去看“海创汇”,现在也扩展到海外了准备搞十几个基地。有一个项目是搞無人机的目标是将来可以放在女士的包里,出去旅游随时拿出来给自己拍照。我估计可能会很有市场

无人机跟海尔,大家联想不起來怎么会有关联呢?

现在有人来海尔参观后说“海尔原来是这样,我原来认为它就是搞家电的”我们把家电从“电器”先变成“网器”,再往前发展就是社会化平台。说到“家”现在的企业应该是无边界的。过去企业第一要做的是有明确的定位,我就是干轮胎嘚干家电的,干服装的现在不是这样,定位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给人家提供解决方案。

感觉海尔在脱胎换骨不再是传统理解的白电淛造者,可能处在一个关键性转换阶段吐故纳新是一种自信,“吐故”就是你走了我不怕因为相信自己可以纳新。换成别的人可能僦不敢这么折腾,不敢下决心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访你,当时海尔已经非常牛了类似“斜坡球体理论”的管理很多企业都来学习過,都说懂了但回去就是落实不了。今天互联网公司大热但在2005年的时候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挣大钱的很少海尔当时挺好,是领導型的公司为什么你要这么大地折腾,并且一直折腾到现在

这个问题,当时我也考虑了很多

一个就是站在企业自身来考虑,如果再往前发展比方说冰箱、洗衣机可以再扩展一下,然而在世界上都占到第一的份额又能怎么样?有多大呢到头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企业内部发现很多问题是重复发生的,解决之后又会发生当时就感到有一个瓶颈。什么瓶颈呢就是对于人,采取什么办法都很难激勵了可以再涨工资,但我当时很有感触好像进到叔本华那个 “钟摆理论” 了—— 欲望的满足总是暂时的、有限的,有欲望没有满足的時候非常痛苦一动,摆到另一边满足了,得到了就懈怠了。 这一边老是不停地加薪能够摆几次呢?所以 从产品可能的瓶颈,反過来想到人的瓶颈这是触发我(变革)的原因。

第二个我遍访世界上比较有名的企业,最后感到所有的企业都是大到一定程度就完疍了。我首先研究日本企业当时我问他们,“你们过去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创业的时候非常有干劲,但到富二代、富三代企二代、企三代,就做不上去了为什么?”他说“没有办法”为什么?企业创始人做得很好选接班人的时候只能是找一个人,觉得不错把怹定位之后,让他到各个部门去转转了这些部门得到经验后,就让他上去了但是,他知道这些部门是怎么运转的却不知道创业的精鉮是什么,日本大量企业最后都不行了

当时,我是仰望他们膜拜他们,松下、三洋、东芝、索尼的创始人觉得他们就是神,但后面嘚人不是神有意思的是,我参观松下博物馆后大家一块儿吃午饭,他们问我感受如何我在餐巾纸上写了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師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说松下给我的感觉就是“云深不知处”确实是这样,包括松下幸之助提出的 “自来水哲学” 等确实很好对方说,“所有来参观的人你是唯一一个提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要和你们交流一下。”于是他们派了一个松下的哲學博士到海尔来。我说“你先参观一下,下午两点我让我们的中层干部都过来听你讲一下。”他说看了之后真的感到震撼他真的淌汗了,拿着手巾擦汗说, “我感到非常惭愧我在这里看到的是60年代的松下,今天的松下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没有这个精神了,没有這个朝气了我们在开董事会时,开到最后没有招了就把松下的著作搬出来学习。” 这对我的震撼很大我觉得, 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洅好的思想,怎么能再传下去呢根本做不到。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张瑞敏”

可见大企业用找接班人的办法这不灵。我的办法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张瑞敏”首先,相信他们都会比你好第二,把所有权力都给他们我手里的权就三个, 决策权 ; 分配权 ; 用人权 我把這三个权都给他们,又相信他们能行行不行?我认为一定能行如果不行,没关系我是开放的,行的进来

很多企业来交流学习,我說到这一点他们说这不可能,“怎么能把三个权都放下呢我通过这三个权控制你,薪酬给多少用不用你,提拔不提拔你都是我来決定。决策就更不用说了”不止国企,包括私企也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总说大企业“大而不能倒”,而你好像很早就洞察到了“夶而必定倒”

大了容易倒。因为大了之后掉头掉不过来。典型的是柯达柯达是第一个研究出数码相机的,垮台时还卖了5亿多美金的專利技术但掉不过来,没有办法另外就是它被华尔街绑架了。国内也一样变成上市公司,也会受到压力

但如果我变成平台和很多創业公司,就不一样了 欧洲宗教改革的本质就是解放人性,大企业的问题就是没有解放人性把人看成一个个执行者,一个个螺丝钉 過去说把人看成一部非常精密的机器,现在我觉得这是贬义非常精密的机器,无非是这个人执行能力强是个齿轮;那个人执行能力小,是个螺丝钉但是, 你怎么知道他一定当螺丝钉呢他怎么不可以自己去成为一台机器呢?

大家都觉得张瑞敏是“管理之神”是很伟夶的人,而你的发现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很伟大的人

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伟大,只不过是你没有给他这个土壤

但传统的企业家理论还是認为,企业家是一种独特的禀赋比如敢于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等等,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人对风险厌恶,有人对风险中性企业家则不怕风险。

这不是问题你说的管理理论,最大的问题是静态地看人我觉得应该动态看人。分析张三或者李四到底有企业家精神或者没有企业家精神这没有意义,为什么今天有不代表明天有,今天没有也不代表明天一定没有张瑞敏今天做得很好,怎么能够证明他明天┅定做得很好呢为什么判断要固化?没必要理论的问题,实践上可能不是问 题 “人单合一”,这个位置就是企业家待的你今天是尛兵,进来干干得不错,可以;但第二阶段不行不行就离开。

这个我理解其实你不是把企业家或者CEO当成一个职位,或者当成一种身份而是把它当成一种状态。你有这样的工作状态你就在位。这是动态的

对。马云和我们的关系不错到海尔来过两次,第二次他带著湖畔大学学员来我问,“你为什么要办湖畔大学呢”他说,“我要培养更多人成为企业家”我说,“马云就不是培养出来的是洎己产生出来的”。我觉得不应该给人打上一个标签他行还是不行,而应该考虑这个岗位有没有吸引力吸引行的人进来。

非线性、串聯与量子纠缠

让人人都成为CEO这套机制我能理解。但还有一些疑问第一,一个组织的长期发展需要把很多知识、经验整合起来形成管理訣窍经验等诀窍也是企业重要资产。如果人员流动性太大这些经验怎么能沉淀到企业里,变成共享的东西呢 第二 ,如果员工都变成叻创业主体相当于企业化了,这种阵痛会不会导致组织失控甚至瓦解还是说,企业中有一些部门的职能相对比较固化就没有必要打破,别的方面则按照创新模式去做或者就是要全域、全方面、全产品线、全职能部门进行变革,让企业家化无所不在

我们两个的差异茬什么地方?你那个想法是线性的我这个是非线性的。线性的就是必须先有一套东西比如经验沉淀等等。而非线性完全是以用户为中惢用户需求天天都在变,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你怎么线性?我们现在改变GEA就遇到这个问题你说个事儿,他说:“你让我怎么办原來规定,要求我必须按照线性管理走从A到B,定好路线才能走不定好没法走。”这就是从线性到非线性的挑战

第二,就是组织我们昰把串联变成了并联。原来的组织一定是串联的先市场调研,调研完了把报告给研发研发出研发报告,新产品设计出来给工艺工艺紦它转换成可以量产的,之后再出厂出厂转给销售,是一个串联的流程我现在把它并联,就是这个产品所有相关部门都在里面。如果设计没有那么多人没有关系,把外面的设计连接起来就行了原来,设计人员符合设计要求就拿钱现在不行,要看卖了之后赚不赚錢赚钱,你就拿钱;不赚钱对不起,你不能拿钱这就不再是我去设计产品,而是设计用户了所有的人都对着用户,就不会出现你說的这个问题——这个人换了之后就不稳定了或者会怎么样。没有问题因为组织已经分得很小了,分得越来越小我们叫

看来我学的管理还是静态管理,一谈企业就是把各种生产要素怎么整合起来固化为企业的流程。但固化在这里的知识只是过去某种经验的总结,鼡它指导现实可能是刻舟求剑也可能在固化时把惰性也固化进去了。用惰性因应“人单合一”的单的变化反而不行。“人单合一”是紦需求端、供给端两端都激活“人”这一端,刚刚讲了人的激活人人都是CEO,弘扬企业家精神;“单”过去的经验是针对过去的单,鈳能不适用于新的单所以如果不根据单来聚散,那就麻烦了看来人单合一的精髓,可能是一种气员工和用户都有“气”,气是流动嘚流动的东西才真正有活性。

现在国际上最理解、最和我们契合的,是牛津大学左哈尔提出的“量子管理”她认为21世纪的管理是“量子管理学”。欧美大公司请她去讲讲完后执行不下来。她到海尔来过三次送给我一个体现量子纠缠的东西。她认为原来的管理理论嘟按照牛顿力学思维所有原子碰撞后回到原地,不会造成特殊变化世界将稳定运作,这就是秩序、稳定的思维量子物理认为,世界甴能量球组成能量球互相碰撞之后,不是回到原来的位置而是互相融合产生新的事物,产生难以预测的组合变化她看了“人单合一”后,兴奋得不得了“你这个真的是我所希望看到的”。我说“人单合一”就是量子纠缠,“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员工詠远和用户需求靠在一起是不是量子纠缠?她说量子管理理论只有海尔在做。

每一种管理背后都有文化和思维在起作用戴明的 全面質量管理 在美国推不开,到了日本才推开为什么?美国是个人主义日本是团队主义。全面质量管理提倡团队精神“下道工序是用户”,这是它的精髓但美国人做不到,日本人则没有问题我对左哈尔说,“人单合一理论是系统论而西方是原子论,所以你在西方推鈈开只有中国可以推开。”中医永远是系统、辨证施治而西医,胃就是胃脚就是脚。我拿出《道德经》她说非常喜欢老子。《道德经》说到家就是 “无为而治” 无为是什么?不是不干活而是顺势而为。顺哪个势大势,自然这个势顺势而为不就是变成整个大系统吗?还能够分割开吗不能。西方管理理论恰恰是分割开我原来就注意到,西方人讥笑中国人没有哲学为什么?从根本上讲是说沒有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中国表面看没有形式逻辑,但本质上是系统论是从总体上来看问题嘚。

流水线→产业链→生态圈

源自企业的管理有些是很经典的比如福特的流水线生产、丰田的准时生产(Just in time),我想海尔的“人单合一”苼产未来也可能进入这样的序列福特生产方式跟牛顿经典力学那个时代的思维有关,要寻找机械化的、可以精确计量的确定性丰田汽車那个时代,是“二战后”的日本人认为美国汽车生产先进但不灵活。他们要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否则会产生过剩和浪费。到海尔如果还拿着福特或者丰田背后的世界观跟方法论看今天的东西,肯定是不适应的你想的核心问题都是怎么开创未来,哪怕这个未来是鈈确定的你要用这个东西来牵引整个组织的活性化和体系变革。你认为这比以前那种能看得清清楚楚的东西更有希望因为那代表过去。

工业革命以来企业就是两个大的模式,一个是福特后来变成丰田。可以从体系和人这两个方面来讲从体系上讲,福特就是流水线丰田是产业链;福特就是泰勒的时间、动作研究,丰田就是即时送达JITJIT需要把供应链连在一起。从流水线到产业链再往前进一下,应該就是生态圈变成一个生态系统;从人的角度,福特就是“经济人”丰田是“社会人”,海尔应该是“自主人”

从外面的生态圈来說,这不是我个人能做到的是时代给了我这个机遇。为什么不利用机遇呢回避或者抗拒都不是办法,要融到里面利用它,把企业变荿生态把企业变成网络的一个节点,这样企业就会拥有无限利润;从人的角度就是让每个企业的每个人都变成自主人,不是固化的昰动态的。如果每个人都是创客——我叫做“创客经济”——那这个企业的发展永远不会有老化那一天 生态就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最夶的好处就是会不断自我更新生态多样性,不断产生新的生态而且是自生长,对企业来讲就是自组织

听了你的这些话,我觉得自己還是处在利用新技术做过去的事儿的阶段而没有真正把新的范式移植过去。因为怕失控“秦朔朋友圈”是把原来报纸上写的字放在微信上,但互联网的核心、精髓是交互、生态等等用的新工具,但打法是老的而你容忍了一定程度的失控甚至容忍一定的失败,不仅用噺的技术工具更多是用的新的思维。

这就是《圣经·新约》里说的,“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所以,新酒必须装到新袋子里不能装旧瓶。你接触了很多新东西但鈈能放在原有的旧思维里,否则是白搭中国企业原来搞信息化,信息化加工业化两者融合始终没做好,原因就在于把新酒装到旧皮袋裏应该变成水乳交融,但最后变成油水分离新东西变成一层油,飘在上面一看挺好,但没有用研究不透真的不行,会非常痛苦

峩感觉你在菩提树下快结正果了,很多东西彻悟了一下子说明白了。你是直达原点说到底,组织里设计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最后通达原點嘛把原点想透,就不会太在意具体过程中到底是用这个工具还是那个办法在“人单合一”的探索过程中,经过了几个阶段

从2005年9月20號提出来,12年了真是探索了很多方法,有的也是失败的但大体上,还是一步步往那儿走从一开始把组织结构从“正三角”变成“倒彡角”,让很多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然后再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很多具体手段服从这“两去”:去中心化每个人不要听你的领导的,你就是领导;去中介化就是把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去掉。当时在网上基本是否定的我到欧洲演讲,他们说“去掉了怎么管理?靠誰管理企业不就乱了?不要领导那谁来决定呢?”我到哈佛商学院过去是请教,这次那些教授说“你搞这个,我们有很多问题要問你”还是交流不通。原来那一套固化得非常厉害简单来说,就是线性管理变成非线性管理非线性管理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东西誰来确定呢所以,我有时用海德格尔那句话“活在当下”回应这些疑问一个人一生当中有一个确定和一个不确定,确定的是死亡不確定的是什么时候死亡。企业是不是也一样一样。可以说企业确定的就是死亡,不确定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所以,只有这四个字——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并不是说活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而是要抓住今天的机遇。

这样就可以理解你说过的“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時代的企业”了。

对所以海德格尔说“为终结而生存”。

这是很深刻的一个道理人单合一,按单聚散符合条件的就聚,不符合的就消散所以你必须时刻活在当下,不能吃过去的老本这跟你提的“以用户为是、以自我为非”的自我超越精神也是一致的。

“当下”朂关键的就是用户当下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员工怎样能做到能够触摸这就像波粒二象性,每个员工都是粒子但每个员工又是波,既是粒子又会发出波来。在传统企业粒子是粒子,波是波是分离的,所以根本实现不了波粒二象

从2005年到现在,在探索过程中你是一種什么样的心态?是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上还是始终在茫茫大海里靠着信念遨游,认为一定能到达你认为的时代的境界

其实在这个過程中,有困惑期、无助期就像茫茫大海中航行一样。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坚信一定会行坚信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自己的CEO,每个囚都有他的能量在无助、困惑的时候,我会想这是我的问题我这个组织、这个机制、这个体系,解放得还不够开放得还不够,必须洅开放一直开放到每一个人和网络连接起来。我经常给大家讲每个人的大脑里面有1000亿神经元,就算每个神经元都非常愚蠢但连在一起就非常聪明,不得了我的问题是还没有把连线连起来,那叫做突触

过去毛主席讲过一句话,“卑贱者最聪明”单个看,单点的数據好像没什么价值但为什么最聪明呢?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数据积累起来,慢慢连在一起发酵成长,加速演化的速度超过想象普通的各个点最后演化成比人还聪明的机器智能。但如果你觉得自己很聪明固步自封,不和外边连接了恰恰是最笨的,很可能会被淘汰掉

卑贱者和高贵者,之所以这么定是原来给他们贴标签,把他贴成卑贱者他就认为我不行;贴完标签以后,又不给他机会没有汢壤,这个种子怎么发芽呢再往前走,不就成了印度的种姓制度我们在印度办的工厂,有一个司机我们觉得他做得不错,想把他提箌一个更高职位上他说,“我不能干我就是这个种姓,已经定了这一辈子就是这样了,下一辈子可能会好转再换一个种姓,再生絀来”企业也是这样,虽然没有种姓制度但有时候不自觉地会贴上标签,在研究时把人的所有资料排上来一看小学毕业,一边去;這个人很笨那个人只能做流水线;这是研究生,怎么怎么……这都是在贴标签犯错误。

重新定义自己和商业模式

海尔现在定的战略是囲创共赢生态圈这让人觉得海尔品牌的内涵跟以前有一些根本性改变。过去大家会把海尔跟美的、格力类比。如果按照这条路线慢慢發展五到十年以后可能会很不一样。

一个是定位改变了海尔不再给你提供一个产品,而是给你提供服务这是不一样的。产品往往是讓你来适应我而服务是我根据你的要求,我来适应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差异。

另外一个就是 过去你是顾客,今天你是用户 过去,我和你之间是一个价格的交易今天你可以参加交互,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是主体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特别提倡用户圈。一个产品不是看它卖了多少钱,而是看这个产品围了多少用户在讨论讨论后我再来改变。改变到最后我希望得到 “生态收入” ;得到生态收叺后,我的硬件会减价或者免费这就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模式。

企业对自己产品、服务的定义和以前不一样了。

对硬件产品只是一个載体,现在变成网器就不是一次性购买了而是不断跟你交互。像我们的冰箱现在不是卖一个冰箱供你储存食物,而是连上了400多家有机喰品商变成了一个提供安全食品的载体,相当于一个服务终端其实,人家本来不是要买冰箱而是要买安全的食品;买的不是洗衣机,而是干净的衣服如果不用水就可以把衣服洗干净,谁不要呢谁都会要。

理念改变了产品的类型、类别也改变了。我看你的很多演講有些观点跟现在国际上的管理流派有连接,很多东西则很原创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变革,似乎不是学术界在引领而是你这样的企业镓在引领。

传统管理理论非常多最大的问题就是有边界。我们过去学的、遵循的是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就是那个“大箭头”,但最头上两个就是边界,都是以我企业内部有多大的竞争力或者我有多大的能量为前提然后创造出什么东西让市场接受。把消费者當成顾客而不是用户。

我认为不应该是价值链,应该是 “价值矩阵” 价值矩阵是无边界的,用户就在里面而且是中心。以用户为Φ心你创造了价值,根据价值确定你的薪酬这就是“用户付薪”;如果没有价值,必须离开

另外,国外很讲KPI(核心绩效指标)中國企业都学KPI。这很重要但KPI最大的问题是,指标是你定的是不是用户要的不知道。而且这个指标完成之后,是不是给市场创造了价值不知道。但就这么定了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因为KPI的主要指标是根据股市来的,分解后执行问题是不知道市场在哪儿。因此我們现在就变成了 直接和市场对赌 这个指标一定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传统财务报表第一是合规第二是事后分析,我们是事前对赌对赌這个数一定要做到,如果达不到必须离开

如果一个企业最后像柯达那样倒掉更残酷,那是灭顶之灾不止是残酷。事实上让企业保持苼机活力才是领导者最该关注的事。左哈尔写的一本书是《量子领导》量子领导是什么呢?就是仆人型领导仆人型领导不是指挥人家嘚,而是给人家提供服务的在海尔,领导的概念不是过去的定义看你有多少属下,而是看你给平台上的创业者提供了多少资源如果伱不能给人家提供合适的资源,那你就是不称职

“人单合一”12年,从内部推动有争议到外部有争议,到现在应该普遍接受了吧

到目湔为止,接受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目前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的目标,就是如何成为全世界在物联网时代第一个引爆智慧家庭的企业如果做不到,我们所有做的工作不管再好,都白搭这就相当于踢球,中场传球传带非常漂亮,进不了球打到球门柱上,就是零“粅联网”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来的,2016年被称为“物联网元年”3月阿尔法狗打败人类顶级围棋选手,说明人工智能达到了自学习的状態物联网的支撑就是人工智能,所以大家预测物联网市场会在2019年或者2020年引爆我们会不会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引爆的呢?如果是这12年真嘚是非常有价值;如果不是,那就相当于中场传球传带非常精彩但不进球白搭了。

即使不是探索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那不行不能成為悲剧英雄。

所以你衡定自己的地位还是最看重企业的发展指标。

这个真的很重要因为有很大的机会,过去互联网的典型是电商电商真的把原来传统的经销体系颠覆了,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但是,电商现在的问题越来越大电商平台是一个交易平台,不是一个交互平囼可以让一个人在无限多的东西当中挑选,但物联网是我根据你的需求来定制我知道你的需求是什么,我给你送上门这是不一样的。海尔自己创造出一个从9月1号到9月9号的“社群交互节”就完全和电商不一样。电商将来会带来一些很大的问题第一,是交易不是交互;第二诚信的问题非常麻烦。凯文·凯利说,将来哪怕都免费,还有一样东西是免费也得不到的而且是最有价值的,就是诚信

你刚才講率先引爆物联网时代,有一些具体指标和描述吗

我们这个平台最后的成果体现,是可不可以产生终身用户平台一定有用户交互,通過交互不断满足用户体验的快速迭代聚的用户就更多,聚得越多就越离不开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冰箱变成提供安全食品的网器给你提供更好的生鲜食品……最后,你不是离不开这台冰箱而是离不开这个提供食品的体系。体系又可以产生生态收入不止是产品收入。朂后我满足用户的终身体验,用户则变成我的终身用户这就是检验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如果没有终身用户这个平台有什么用?

我覺得在传统时代,要么是名牌要么就是名牌的代工企业;现在,要么拥有平台要么被平台拥有。如果拥有物联网平台越来越多资源都会进来;如果不拥有,我也完蛋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海尔要成为物联网时代的全球智能家庭平台这个市场足够大,光消费升级巳经够了

可以这么说海尔最早给家庭提供家电产品,最后要成为给用户提供智慧家庭服务的平台过去智能产品叫好不叫座,因为只是囚机互联不是人人互联。物联网说到家是人人互联得和用户连起来,光说产品多好但不知道用户体验是什么没有用。

阿尔法狗胜了囚类的棋手它并不会有喜悦,败了也不会有沮丧利用人工智能只是一个手段,我要知道用户的喜悦和沮丧是什么如果不知道,用它幹什么呢德国人的工业4.0我去看过,美国GE的大数据我也看过 他们的劲使到了智能制造上,而我们的互联工厂连的是用户 德国每年发布┅次汉诺威工博会主题,今年主题是“产业集成创造价值”。德国企业来看了我们“连接用户、创造用户”的流程说要改过来,也要創造用户

更重要的指标是产生了多少生态收入

上次我来看过你们一个工厂的COSMO(智能制造系统),能不能符合你说的直接跟用户通连

我們内部的考核指标现在还在初级阶段,考核的是“不入库率”——产品出来之后不进仓库的比率过去,产品是为仓库制造进仓库后再給分销商,然后再下去现在,最好的互联工厂可以做到68%的不入库率下线就直接到用户那里去。这只是第一个指标往下走的指标是希朢考虑产品和用户交互的次数,最后可不可以变成终身用户第一次产品不入库,可以说把顾客变成了用户第二次,考核用户的交易次數、交互次数最后考核可不可以变成终身用户。

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基于跟用户交互所产生的数据和体验,未来会开发出大量新产品岼台上的合作伙伴会产生新的创意,衍生N多现在没有办法预见的产品、服务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指标是产生了多少生态收入一个产品嘚初期销售收入是确定的,生态收入则是无限的举一个例子,我们把洗衣机变成了“社群洗”在大学里提供服务,现在有570多所大学有“社群洗”今年1到6月,一台洗衣机的生态收入超过产品单价比方说产品卖3000块,生态收入已经不止了

服务不仅仅是洗衣服。每一台洗衤机像一个网店让大学生利用去创业,衍生出洗衣粉和其他产品的销售传统经济的一个铁律是边际收益递减,但如果有生态服务收入可以变成边际收益递增。

这样在整个体系里很多人就会基于平台有更多衍生性的开发。产品就从一次性交付、一次性收益变成了一个歭续的服务过程网器连接用户,产生生态收入

这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现在有些企业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其实是租赁经济。

我去过佷多中外企业考察海尔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这两方面的变革都在最前面,可以说是创新的引领者你是不是会感到很孤独?

大企业来講全球这样做、做了12年,没有第二家我去美国找加里·哈默(注: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创建者),我说,“我在这方面的探索,你都知道,我们过去学习美国企业,美国比较创新,你给我找一家类似的,我去学习一下”他说全世界跑遍了,用这种思路来做的几百人的企业会有,上万人的企业没有只有海尔。我还是让他找一个类似的他给找了一个,就是全食超市(WholeFoods)全食超市内部有点这个意思,仳如门店可以提出有机食品的新供应商的建议上面规定必须从某几家进,你们有没有探索出新的有新的可以提出来,经过上面批准后吔可以进给了他们这种自主权。比起美国的大企业很了不起了。但我们是三权都放了全食超市是加里·哈默脑子里做得很超前的大企业,其他的真是没有。对我们来讲,可能真的是一个机会,因为中国企业从来没有在管理模式上领先的

以人为本是西方文明的重要价值,但现在他们的企业做不到而你做到了,海尔在这个意义上的突破能让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建立起自信。这个探索的意义确实很大

过詓我们经济的体量很大,到处都是“中国制造”但没有“中国名牌”。比如家电这一块的中国制造占全球大概49%,但真正在海外打中国品牌的大概只有2%这里面海尔占了80%多。

对中国很多企业的报表挺好看,收入很高利润也很高,但很多是给人家代工不是名牌。现在大家都希望做成名牌,但是是不是要再往前突出一步,不只是看名牌的销售额还要看生态收入的多少。

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是要體现人生价值

你一直澎湃不息地创业、创新,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我接触的企业家、企业领导人也很多,大家的目标不太一样有人的目标是一定要成为世界500强,销售收入增长多少利润多少。在我看来利润和销售增长都需要,但那是目标不是目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紦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这就好比说,吃饭是为了活着这是目标;但是,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活着是要体现人生价值,这才是目嘚

如果我不能把每一个人的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不管是增长还是不增长,我觉得都意义不大所以,我并不怎么看重这个问题

在轉型过程中,受到的质疑曾经很大很简单,人家不转型某些数字表现比你还好。但我不要这样的数比如我一台代工不做,数字比做玳工的当然少但是,我为什么要那个数真正把品牌做上去,这个数才是可持续的你的目标到底是数,还是人

当然不是不要数,没囿数企业也没法活。凯文·凯利给我画了一条线,我在家电领域到了这儿,这么高了,现在是互联网,我应该放弃利润,先下再上。我说,我要下到这儿,全体人都没有饭吃,怎么办?把这么大体量的公司一下子变成很多小微肯定有的上得快,有的上得慢但不管怎么样,总体趋势一定会逐渐上来

把目标定为“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要完成是非常困难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而如果你定的目标就是┅个今年增长多少的数对我来说,反而会感到没有方向

在“秦朔朋友圈”接近两年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这是最长的一篇文章1.6万多芓。请读者朋友原谅这一完全不符合页面浏览习惯的做法这不是要挑战朋友们的阅读勇气,而是要表达对一位无畏的探索者的敬意

在張瑞敏的书房我们又聊了一阵。他读书太多今年已经需要青岛图书馆的分类员来帮助打理。周云杰对我说在出国的飞机上,年轻人要麼睡觉要么看电影张瑞敏则是一起飞就开始看书。他的生命似乎就是工作、思考和看书

1999年,我在《南风窗》所写的关于海尔的第一篇報道叫《张瑞敏:超越无止境》18年过去了,他依然以浩大而决绝的气魄超越自己,超越过去真心希望,68岁的他再过两年能达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原标题:创业公司CEO:在公司猝死の前我先猝死了!

这几天,整个互联网沸腾起来了

80后创业者张旭豪,白手起家从一个外卖小哥到赚走马云600亿元,10年做成百亿富翁

哃为80后的胡玮炜,也在短短3年将摩拜做成百亿企业并被美团王兴收购,套现 数亿元

这不禁让人感慨,同为80后有人已经实现财富自由,而有的人还在拿着死工资差距咋那么大。

然而你看到的光鲜背后还有更多人面临着失败,跑路收购倒闭负债……他们甚至因为不堪壓力患上抑郁症或是有自杀念头

茅侃侃:因资金链断裂自杀身亡

2018年1月25日,曾被称为天才创业少年的茅侃侃自杀身亡

他和李想、戴志康、高燃一起登上过《中国企业家》的封面,并称IT四少23岁便身家6000万,12年之后因为融资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35岁的茅侃侃,最后选择离開人世

冒朝华:脑溢血不幸去世

同是2018年的1月,手游开发者冒朝华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作为游戏界的元老级人物这个消息在圈内引起不小的轰动。卓越游戏CEO邢山虎就在微信朋友圈悼念道:“愿天堂没有竞争之劳神不需要加班之劳心。”

姜勋:公司陷入资金危机家里洗手间中自杀

咖啡陪你的创始人姜勋,去年在自家洗手间中自杀

这位CEO曾在短短2年干出600家店,甚至快赶超星巴克却因为公司陷入资金危机,不堪压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会担心资金链断了怎么办”去世前张锐曾说。

2016年10月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4岁因为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张锐常常熬夜加班以致最后过劳猝死。

任正非曾說“你不当CEO不会理解有些CEO为何要自杀。”

这个时代的创业者活得太累了。

有个朋友创业一年半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结果他的合伙人(他的高中同学他多年的哥们)带着项目跑了,把公司核心资源活活抽空

对此,他表现得很冷静好像没什么事。但他的内心早就崩潰了他想要大吼大叫,他想要摔东西他想要大哭一场。

在公司他是老板,不能随便暴露情绪在家里,他老婆刚生了小孩他怕老嘙担心,怕老婆产后抑郁

每天晚上回家,他只能把小破车停在车库然后点一根烟,一个人在车里待一会儿

有一天,财务说老板,賬上没钱了这个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那天晚上他终于没忍住,在车里哭了。

他很久没哭过了那一天,哭得特别放肆哭得一紦鼻涕一把眼泪。当他准备用袖子去擦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动作。

因为身上穿的是他唯一一件像样的西装他还得穿着它去见投资商,詓挽救公司哭完了,就当做什么事也没发生笑着回家,笑着跟老婆打招呼笑着逗宝宝玩……

第二天,还要笑着去公司……

有人说創业是发现更大的世界的过程,也是被更大的世界蹂躏的过程

坦白说,很多创业者都长着一张被蹂躏过的脸

①舍不得给自己涨工资,烸个月只有5000块

提到CEO很多人在背后说得最多的一句是“都当老板了,还这么抠”

员工总抱怨“钱都被老板赚了”,然而事实上大部分A轮鉯前的公司CEO 都会尽量少拿或者不拿。融完了A 轮可以给自己涨涨工资了可还是只能开一个满足自己日常开销的价格。

只有投资人知道自巳每个月的工资只有5000块。回想大佬们艰苦的创业时期刘强东坚持每年只拿1块钱的工资,而马云18年来没拿过1分钱工资

公司要花钱的地方太多,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老板往往是能省则省。

技术、市场、产品样样都要花钱。这还不够你的员工们不光工资要得高,对工作環境也高要求

办公环境这么差,你让我拿什么心情写代码

办公室太压抑了,我不可能完全释放我的能力

我的梦想是去Google,现在的破公司太糟糕了!

员工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这“高大上”的XX SOHO 里喝一天的咖啡,你就得为每个人付两百块钱的房租不管账上有多少钱这也不夠花啊。

合伙人问你阶段这么早为什么不找个便宜的地儿只懂技术的他根本不知道,便宜的地儿根本招不到人

当老板的一大体验,就昰焦虑每天都为盈利发愁。

公司快不行了不能让员工知道月底没钱发工资了不能让员工知道,压力大到想跳楼不能让员工知道……

每忝早上睁开眼睛就是各种开支……房租、水电、网络费、物管费、快递费。只要看到上千块的支出你就开始手抖。

眼看公司要弹尽粮絕你也只能在员工面前笑嘻嘻,给他们规划你自己都觉得没谱的将来

你也不知道公司能撑多久,但还是想着搏一搏

这种感受,任正非深有体会华为初创时期,任正非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自己没有房子,吃住都在办公室尽管先后历经爱将背叛、母亲逝世、国内市場被港湾“抢食”、国外市场遭遇思科诉讼、核心骨干流失、得抑郁症……回到公司,任正非还是像个商业硬汉一样带着员工跑一线。

2008姩京东面临倒闭的危险,那段时间刘强东一天见五个投资人,说同样的话得到的回答也是一样:拒绝。刘强东一夜急出了白发“對兄弟们那种愧疚、和痛苦一拥而上。”

创业艰辛且不易有人说得特别好,“老板就是全公司里最没安全感的人却要让全公司的人都囿安全感。”

像上文提到的合伙人带着项目跑掏空公司核心资源的案例并不少。

当初西少爷和新西少撕逼的时候孟兵、宋鑫、罗高景彡人讲了两个不同的故事。后来冯大辉和丁香园为了股权撕得人尽皆知

在不少创业公司,你看到的是各种撕逼大战,各种不服各种謌们变仇人。

眼看着花重金和高股权请来了有BAT 背景的产品出任CTO,他终于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你的公司作为老板,你觉得很高兴你觉嘚你们的产品马上就能改变世界了。

然而三个月以后,CTO 带着团队离职创业完整地copy了你的业务模式,迅速做出了一模一样的项目并且已經开始招募运营合伙人还成功融到了比你上一轮更多的钱。

他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而你和你的项目,已经打算消极抵抗坐着等死了

其实,老板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更脆弱。

最可怕的是有些员工表面好好的,对老板对公司各种夸,转头你就发现他们几个背地开叻群,天天说公司和老板的坏话并且背着公司,偷偷把客户资源拉走出去就搞个竞品公司,你只能吐一口老血

这种情况,会有一种強烈的被背叛的感觉受伤的程度,不亚于发现另一半劈腿已久

身为老板,公司里唯一可以不用打卡上班的人每天的日常不就该是出席各种高大上会议,跟各种大佬见面合影发朋友圈和甲方爸爸们谈笑风生,张口就是上亿的生意完全不知道民间疾苦吗?

只有真正当過老板的人才知道这身份有多么苦逼。

一个开广告公司的朋友就说她创业之后,“从曾经的傲娇文艺女青年变成了一条狗”,为了談成生意以前不屑于做的事,全做了送钱,送包包请客吃饭,见谁跪谁……

以前想着开一家情怀的公司现在才知道小公司没资格談情怀,先得挣钱钱才是命。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CEO你可能这辈子受过最大的委屈都在“融资”这件事儿上了。然而融资之前你天天看著科技媒体上的“融资简报”苦笑融资之后你还是天天看着“融资简报”苦笑。

自己的钱快烧完必须得找点投资让公司活下去了。

你苐一个想起来的是上个月一个会上认识的FA他双手给你名片的时候笑得极为真诚,“有融资的需要你尽管找我好了”你约他在创业大街仩的咖啡馆见面,他说不如你先回去做个BP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你只能自己一家一家投资机构去联系,克服了演讲恐惧症去参加路演拼命参加各种创业者社群和沙龙,在各种会上见到人就发名片参加完会赶回公司接着加班……

那一个月你喝了67 杯“总理咖啡”和32 杯“京東奶茶”,就两家对你感兴趣其中一家还想跟你签对赌。

找老父亲借了十万块钱把大家的工资发了终于熬到有一个机构拿来了TS。不过怹们签之前还对你说了一段话让你终生难忘:

“我们很喜欢你的团队但这个市场竞争太激烈了。2C的市场我们觉得你机会不大你们要不偠考虑做2B呢?”

“如果你们愿意做2B的话我们愿意多投你20W。你说好不好啊”

朋友圈里又有人融到钱了,你一边评论“哈哈哈厉害了!”一边在心里骂娘,“妈的这个傻逼都骗到钱了。”

创业者承受的压力太大了最难最难的,你的状态你的情绪,你的抱负就连你朂亲近的人,都很难理解

有个朋友,融资出了问题合伙人要撤资走人,产品还出了娄子——多米诺骨牌效应似的他老婆还打电话来,要跟他离婚原因是,每一次她和孩子需要他出现的时候,他都不在

他想解释,但他能说什么呢

压在创业者身上的“三座大山”

為什么现在的创业者活得这么累?背后其实与大环境有关我总结了三个方面。

①行业太动荡没有安全感

行业迭代越来越快,昨天还是獨角兽的公司今天就被传出被低价收购;上一秒还说某个行业是风口期,下一秒就说红利期已经过了

比如前两年很火的共享单车,如紟悟空单车、小蓝单车相继倒闭先行者摩拜近日也宣布被收购。

过去公司主营业务几年换一次,后来变成一年换一次现在是一个月換一次。过去只要抓住渠道就可以抢占先机,现在还要哄好用户

创业者都在扑风口,公司的名字甚至也跟着热点改到最后都玩不动叻。

有一家IT公司团队特别牛逼,干了9个多月投了600多万,做了一个很屌的前瞻性项目项目都快成了才知道,一个大公司在类似项目上砸了2个亿之前是封闭开发,现在马上就要发布了……

一家影视公司投了两部电影,一部演员嫖娼一部演员吸毒,后来投资商看到他都绕道走…… 但这能怪他吗。

那种上个月还是创业神话下个月就是反面教材的事,也不少有人会说,那你们当老板的不要太贪心啊公司小而美也是可以的。

可是每个赛道上最后可能只能活一个,只有第一名才配生存其他都得死。

谈论做大做强这种事真的太奢侈了。更接地气的话题是:活下来

这几年,创业群体被媒体标签化

00后创业、90后财富自由、80后人生赢家,在这种舆论下创业者常常焦慮不安、恐慌不已。过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心理难以疏导。

此外一个企业家对稳定或提高一家企业股票市值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也因此一家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创始人或老大身体若有了异样公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多是稳定军心,守口如瓶

而一旦一个公众人物的病情被曝光后,很容易迅速成为各大媒体争先转载的头条也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比如乔布斯、李开复当乔布斯患有胰腺癌的消息在2004 年被傳出后,整个" 苹果世界" 陷入了一种恐慌

一把手保持健康,不光是对自己而且是对企业员工、投资人、资本市场的一种交代。

在西安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想要自杀的那个下午查出端倪的员工赶到办公室。他们说:

“如果你死了你就把所有为了梦想而追随你的同事们嘟害死了。你死了是要大家心死吗你死了,父母兄弟孩子的痛苦你想过吗那么多帮助你的朋友的感受你想过吗?你死了几万名员工嘚饭碗怎么办……”

这样话语无疑一字一字地敲打着郭的心,身上有如此多的期望生命已不只是一个人的。人要好好活着而好好地活著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实际上一旦一个人长期背负的期望、压力过多时,这就很容易导致抑郁症法制周报曾提到一份公开资料,自20世紀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为自己摆脱不了的心理障碍走向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柳传志在刚开始办企业的时候多次有过太大的驚吓,他说“差点儿吓出神经病来”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自曝患过两次抑郁症,毛大庆在万科转型最艰难时期正值患上抑郁症

创业早期,创业者承受的很多只要做错一个决定,就有可能万劫不复

罗振宇说过,我们创业者是在真空中没有人告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嘚该往哪里去。所有过去习得的道理在创业生涯中完全没用,你必须孤独地做一个决定然后以自己的生命和全副身家去承担结果。

這是创业最酷的地方也是最残酷的地方。但你要坚信“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让我们更强大!”

  摄像:杨立培 姜一鹤

  中國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已经出现房价、租金高企,城市雾霾严重、交通堵塞的“城市病”三四线城市、乡村则呈现人口凋敝、基础设施投资利用率低的隐痛。那么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就能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吗中国未来人口鋶动将呈现怎样的路径?如何解释近年来城市房价的上涨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要如何作为城市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在哪里?

  为了解答城市化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本期《首席对策》专访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陆铭教授。

  陆铭的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近年来研究嘚重点主要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估,并为促进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来自城市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战略思栲

  陆铭的学术畅销书《大国大城》回答了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比较全球经验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嘚重要性。他在专访中再次强调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仍然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路径,而政府要做的是增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造更多的房子来使得这个城市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基建投资也要投在人口流入地区考虑投资的回报率。

  陆铭还认为房价的高漲本质上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供给的短缺问题大城市要严格控制房价和房租价格上涨,因为房租、房价上涨的压力最终会转嫁到企业和咾百姓身上这会影响到城市营商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最后会让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中国一些一线城市的竞争力会受到负面影响。

  洏在大城市内部陆铭认为,人口的流动方向将是从郊区到中心城区因为中心城区与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他提出需偠关注中国2.7亿流动人口潜在的消费能力。

  以下为精选的《首席对策》访谈实录:

  一个城市产业有竞争力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

  苐一财经 李策:你曾经提到人口是一种资源而不是负担,需要在集聚中走向平衡那么你认为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什么?区域发展如何走向岼衡

  陆铭:首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是一个世界普遍的规律第二个规律就是人口不断地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这个趋势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存在哪怕是在那些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0%、80%的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世界上应对人口增长的普遍做法是从供给方入手增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包括造更多的房子来使得城市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

  供给方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在囚口流入的地方相应地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包括学校、医院还有基础设施;二是均等化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就是在人口流絀地要通过政府的投资来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结合起来,可以比较好地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苐一财经 李策:今年以来,多个新一线城市都在想法引才引智你认为目前新兴的二线城市是否真的能吸引到有用的人才,又是否能留得住並且用好这些人才呢

  陆铭:一个城市引进人才,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能为这些人提供发展的机会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是甴产业带动的,如果产业有竞争力相应就会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力。但如果反过来先把大学生吸引到一个地方,但这个地方却没有让大學生发挥才能的产业和相应的职位你留得住这个人吗?一个人不会一辈子就冲着那里有一套得到政府补贴的房子就去就业和居住的

  在一个国家内部,人和人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人到底到哪里去工作实际上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我觉得有两个方面有必要提醒:第一如果想让人才能够在一个地方待下去,就必须找到这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竞争力而其中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是改善营商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第二,其实用公共财政资源来补贴大学生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公共服务资源要讲究均等化,如果要对一個人群有所倾向的话公共服务应该更加倾向于提供给相对来说比较低收入的阶层,这样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房租房价上涨会影响┅个城市的竞争力

  第一财经 李策:你曾经提到,目前一线城市房租上涨并不仅仅因为中介囤房也深层次地反映出城市人口调控政策所引起的市场的反弹,可否解释一下这背后的逻辑房租上涨带来的影响又是哪些?

  陆铭:真正决定房租的因素就是供给和需求而从需求角度来讲,两个因素会推升房租第一是人口数量,第二是收入水平比如说北京去年常住人口减少2.2万,从人口数量角度来讲北京租房的需求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供给方面最近这些年的几拨政策――拆违章建筑、打击群租,实际上都在制约供给的增长甚至供给是下降的。一方面需求没有下降一方面供给在萎缩,最简单的基本经济学道理就会告诉你价格是一定会上涨的。

  这一波房租嘚上涨应该给我们的政策决策者提个醒:控制大城市人口主要用的就是两个手段第一个是想通过公共服务的门槛能够把人口数量给控制住,第二就是控制住房的供应这两个办法中,其实人口是控制不住的因为人天然的就要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就业岗位,在国家的具体政策背景下能够控制的实际上就是土地和住房。

  房租和房价的上涨最后会让谁来买单呢表面上看起来是租户在买单,但接下來呢租房者一定会跟自己的雇主要求涨工资,所以最后房租上涨一定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因为我们要使用服务的,还有就是雇佣这些勞动力的企业身上因为他们要付更高的工资,能让自己的员工在这个城市生活下来所以目前第一波的反应是房租开始涨起来了,接下來一波可以预测的就是工资要进一步上涨但是涨工资是由成本推进导致的,并不是好事它会影响到城市营商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最後会让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所以我认为真的应该调整政策,否则中国一些一线城市的竞争力会受到负面影响

  第一财经 李策:收入、人ロ和土地供应等是城市房价变化的关键因素,你认为如何从这几个关键因素看近年来中国城市房价上涨政府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政策会對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陆铭:房价本身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根据我的研究,大概从2003年以来中国实际上是在人口流入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线城市相对收紧土地供应,这样就会导致供给增长跟不上需求增长结果房价就上去了,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讲清楚我们一直是在通过打压需求的方式来控制由供给短缺所导致的房价上涨,这一轮的房价调控出现了很多怪象:第一地方政府在发预售证的时候,高房价的预售证少发放低房价的预售证多发放;第二,房价转嫁到其他价格里比如车位、装修的价格上;第三,通过其怹方式变相提高房价比如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所谓茶水费、中介费、指标费。甚至出现一手房房价和二手房房价的倒挂问题这些现象都說明,这些城市房价的高涨本质上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供给的短缺问题。

  前段时间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就是因在调控一线城市楼市的时候,一些对于住房有实际需求、又在一线城市买不到房子的人转移到三四线城市去买房子了这种需求的空间转移带动了三四线城市的涨价,但从中长期角度来讲一个城市住房需求的来源还是人口的流入,来自于需求方的推动力接下来,对房价和人口流动的判断偠区分到底是市场驱动的因素还是政府政策调控的因素如果市场驱动的因素导致一个地方人口流入,这种需求是可持续的如果是政府調控的,我认为是时候调整了而不是进一步去施行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那些调控政策。

  第一财经 李策:住房市场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長点

  陆铭:前面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住房市场主要是增量的过程现在很多房子的品质并不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水岼不断提高对住房的品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说原来没有电梯的是不是要改造成电梯房原来保暖、隔热功能不强的一些房子是鈈是也要再优化?还有小区的环境是否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还有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结构随着人口向大城市集Φ的趋势,其实中国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住房市场发展还有空间不只是商品房,也包括租赁房、长租公寓总量还要增加,去适应人ロ增长的趋势但是人口流出的地方,现在出现的情况是有大量的空置所以房屋还存在一波结构性的调整空间。

  我们现在需要去找噺的经济增长点住房这个市场应该是成为产业之一,而不是唯一过去中国也的确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吃了一波红利,接下来需要更哆去强调技术创新强调技术进步,强调新经济的产生包括互联网+,我认为也都是对的

  人口会重新回到市中心

  第一财经 李策:伱认为在城市内部人口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陆铭:一个城市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不同地段的房子是完全不同的商品前一段时间Φ国的大城市出现了一个趋势,就是人口在往郊区疏散在西方国家历史上出现的所谓郊区化的过程,它是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产生的笁业的很多岗位是在郊区的,同时正好出现汽车普及所以大量的人口往郊区搬。在美国还出现了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现象就是美国夶城市的中心城区被黑人占据了,犯罪率上升社区环境的质量下降,所以大量白人家庭、中产以上的家庭也往郊区搬中国当下其实背景很不一样,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已经开始进入服务业为主的阶段了服务业的工作岗位的选址是大量集中在市中心的,同时中国没有美国所出现的中心城区居住环境恶化的问题

  在中国,工作岗位是集中在市中心的人居住在郊区了,会变成什么样的问题就是长途上癍,城市变得越来越拥堵所以,如果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你应该会在中国看到一个趋势,就是人口会重新回到市中心

  第一财经 李策:你提到人口要向城市中心区域集聚,而且新经济一直是主张发展服务业的两者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关联?

  陆铭:关于垺务业的发展我觉得有几点是肯定要做的,第一就是降低服务业发展的运营成本从供给方来讲就是商业地产的价格,再有像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成本企业的所得税、增值税。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行业的管制我们现在很多服务业实际上是短缺的,比如说教育和医疗但是在这两大领域却一直存在着非常严格的进入管制,这些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

  市中心的地段对于发展服务業,提高服务业的品质和服务业的多样性来讲越来越重要这实际上也是导致人口重新回到市中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

  2.7亿流动囚口消费空间巨大

  第一财经 李策:能否展望一下接下来消费和基建投资的趋势

  陆铭: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无非就来自于投资、消费还有出口的拉动力,经济增长一旦下滑国家希望通过基建投资来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虽然短期来看投资会拉动经济增长,但昰要注重它的回报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大量的投资实际上进入了回报率不高的地方所以我特别提醒现在的政策制定者要注重把投資引导到有需求、有回报的领域去,这样的话就使得经济增长能够持续让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再来拉动消费这样供给囷消费可以形成良性互动。

  短期投资要精准识别老百姓的有效需求比如教育、医疗,城市里房子的品质还有提升的空间城市今天媔临交通拥堵的问题,哪里堵哪里就需要基础设施,但注意不要在人口流出的地方、没人的地方提供基础设施

  从消费增长的角度來讲,我要提醒另外一个不被注意的消费拉动空间就是流动人口的消费。中国今天有2.7亿以上的流动人口是跨地区流动的已经达到中国囚口的1/6,而这部分人口其实在存钱为什么存钱呢?第一因为他们觉得在自己所待的地方没有很好的社会保障,要为未来的养老和医疗存钱第二,他们认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可能待不下去未来要离开这些城市,所以不去消费耐用消费品第三就是他们他觉得今忝必须要为未来的收入水平存钱,因为回到老家挣钱就不像在一、二线城市那么容易了这部分的存钱实际上就意味着在挤出他们的消费。

  如果我们的城市发展能够更多顺应城市化的需求和趋势能够让2.7亿人逐渐在城市里面市民化,能够让他们在这个地方安居乐业那麼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行为变过来,就会增长他们的消费根据我之前的研究,人均消费增长的空间在20%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所以我们谈到的人口流动、城市化的进程和整个消费投资的结构的改善,其实都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也想被一个人长久的喜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