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频频爆雷,P2P网贷行业走向何方平台雷了,你该怎么做才能追回钱

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升温,据

不完全统计,2014年

已经从2012年的200家迅猛增长到1575家,可谓是快速野蛮增长,如此庞大的数字中也不乏一些圈钱跑路的雷点,尤其是临近年底,不少平台就是准备圈一笔好过年呢,据不完全统计,仅12月跑路(包括诈骗跑路和出现问题后跑路的)和倒闭、停运的平台就有38家,其中甚至有5家是上线当月跑路,踩雷的投资人却是无法愉快地过年了,所以行内常说“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选对平台很重要。那么该怎么分辨是否为圈钱的平台呢?

 首先,看平台信息是否真实。投资平台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看网站是否存在虚假信息,平台的营业执照、ICP备案是否是真实的,虽然这些都是基本的,但是也不乏有些网站做表面功夫,用造假的资料博取投资人的信任,最终圈钱走人,报警后却连地址都是假的无法追踪,所以千万不要被表面的风光欺骗,要投资一个平台先自行到相关管理网站(工商、工信部)查询是否真实再做下一步考虑。

      其次,看平台是否有合格的第三方资金托管。P2P平台是中介性质,只是提供项目信息,收取居间费用,本不该直接接触借、

人的资金, 如果没有第三方托管,试想你的资金先是到平台手上,到底最后到没到借款人的手里呢?又或者这些借款人是不是真的存在都是一个问题,这样的平台你敢投吗?接着就要分辨平台是真托管还是假托管,有些平台声称其第三方托管,但是所谓的第三方托管公司却根本没活动第三方支付牌照,甚至就是该平台的关联人注册的空壳公司。目前央行已经颁发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可以在其官网查询,比如

选择的汇付天下,嘉嘉易贷选择的环讯支付,

选择的财付通等等这些都是平台较常合作的有实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最后,看平台的透明度。所谓透明度,首先是其项目的信息披露是否全面,业务真实、风控详实的平台,一般在网站上披露的信息是比较全面的,借款人借款用途、信用状况、抵押或担保的措施、相应的风控材料等都能查阅,不靠谱的平台标的介绍内容就很简单,甚至没有。然后是平台是否开放实地考察,如果是准备圈钱走人的平台必然是不敢开放实地考察的,因为其办公环境必然十分简陋,不会在办公场所上花经费,有的甚至是买个模板拉根网线就上线了,有一定的底气的平台才敢于开放随时实地考察,比如像

、嘉嘉易贷、积木盒子这样的平台,敢于将其运营资料给投资人随时审阅。

      个人的一些拙见,希望抛砖引玉,各位有好的方法请一起分享,大家一起放心

  6月以来,全国范围内集中出现了百余起P2P网贷平台清盘、停业、实际控制人失联、停止兑付本息等风险事件。进入7月后,网贷平台的“爆雷”愈演愈烈,我国P2P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危机和生存发展的挑战。

  P2P网贷平台频频“爆雷”

  这次网贷行业“多米诺骨牌”的集中坍塌自6月开始。据统计,2018年前5个月,每个月倒闭的P2P平台基本在20家左右;但到了6月,“爆雷”数量猛增至63家;进入7月,这一态势愈演愈烈。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7月20日,当月新增问题及停业平台约118家。

  而且本轮网贷平台“爆雷”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出问题的不少是规模较大的P2P平台,其中不乏拥有国资背景和运营多年的知名网贷机构。如“唐小僧”注册用户人数超过1082万人,“银豆网”借贷余额达44亿元,这两家平台的实际控制人均已失联或外逃,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爱投资”是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会员单位,并获得了“iTrust中国互联网信用评价中心”最高级AAA级信用认证,近期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项目逾期。此外,出问题的“利民网”已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正筹备赴美上市;“金银猫”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首批会员单位,并获得国资背景企业“中能源电力燃料有限公司”战略入股;“钱妈妈”、“云端金融”等亦属国企股东控股。

  从风险性质看,此次P2P平台的倒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直接关停,即由于资金链断裂、实际控制人失联或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警方立案侦查等原因,平台停止运营或不再兑付本息。如浙江地区知名P2P平台――“牛板金”7月3日公告称,该平台牛钱袋、牛宝丰、牛钱包等借款项目发生逾期共计9852余万元,暂停平台赎回业务及所有产品的投资与兑付;7月4日,又爆出该平台通过虚构标的,以“牛钱袋”产品挪用投资人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内幕,涉及金额达31.5亿元;7月5日,“牛板金”被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区分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

  另一种是良性清盘,即因流动性枯竭等原因,P2P平台主动决定良性退出网贷行业,并承诺不跑路,不失联,及时追回欠款,未来几年内分批次兑付所有资金。如7月18日“金银猫”宣布决定良性清盘,对在投金额小于1万元的用户,平台将分两个月结清所有资金;对在投金额大于1万元的用户,将分24个月每月兑付本金及其收益。

  P2P平台风险集中暴露的三大原因

  这次P2P平台风险的集中暴露是我国网贷行业自诞生以来,面临的一次较大的流动性危机和行业性挑战。在多重风险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流动性压力从少数平台蔓延到了整个行业,P2P平台的生存和发展正在经受一场严峻考验。

  (一)经济增速下行和加快去杠杆,使潜在风险逐步显性化。

  一方面,在经济增速下行期,风险往往出现在最薄弱的环节。而P2P平台借款人的资质相对较差,在宏观经济发展挑战不断增多、企业和个人信用违约现象多发、底层资产逾期较为严重的大环境下,平台项目很容易出现逾期、兑付困难等问题,这时P2P领域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体现得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在去杠杆的背景下,所有贷款类机构都在承压,而首当其冲的往往是小微企业和民间融资。2018年1~6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去杠杆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去杠杆带来了融资环境的收紧,促进了银行表外业务、同业业务等的收缩,而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部分融资是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银行的表外和同业业务渠道获得的。这就造成了上述借贷主体资金链吃紧或信用违约,从而使包括P2P在内的一些潜在金融风险显性化。

  (二)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P2P借款人一端看,确有部分企业和个人出现还款困难和信用违约,但也有一些借款人在行业危机发生后,还款意愿下降,甚至趁机恶意举报平台,掀起市场恐慌,造成平台经营失控,以此达到逃废债的目的。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一些网贷平台资金链断裂、无法兑付,进而诱发了全行业的信任危机。

  从P2P出借人一端看,一些平台发生项目逾期增加、无法兑付本息或实际控制人跑路后,引发了其他平台投资人的担忧情绪。特别是当一些知名乃至国资背景的平台也出现问题后,市场恐慌情绪和负面情绪扩散,投资人信心不足,争相集中提现、撤回资金,导致更多的平台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其中,一部分资金涌向安全性更高的大平台,一部分则完全撤出了P2P网贷领域。大量的资金流出在平台间形成连锁反应,使一些原本没什么问题的平台也出现了问题。

  (三)不少网贷机构仍在违规经营,是风险爆发的根本性因素。

  对这次网贷领域风险的集中暴露,宏观经济和市场情绪等外因固然不容忽视,但P2P平台的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网贷机构的本质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但当前仍有部分P2P平台背离信息中介定位以及服务小微企业和依托互联网经营的本质,业务创新偏离轨道,异化为信用中介。比如,有的机构存在违规放贷、为出借人提供担保增信等行为;有的通过归集资金设立资金池、进行期限拆分;有些机构为规避相关金融产品的认购门槛要求,变换投资产品销售形式,在逃避监管的同时,加剧风险传播;还有些机构甚至通过假标和高收益等手段,虚构项目募集资金,开展自融、庞氏骗局,碰触非法集资底线。

  由于行业信息披露普遍不规范,违规平台的隐蔽性较强,表面看来与合规平台无异,有的甚至还借助激进的市场推广手段,实现了交易规模的快速扩张。但流动性是这些平台的命门,一旦市场环境骤变,大量违约发生或资金流出激增时,其内在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未来P2P网贷行业的发展走向

  P2P网贷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业态,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满足民间资本投资需求、促进金融普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初期的“野蛮生长”所积聚的风险,必然要有一个释放和消化的过程,只有经历“刮骨疗伤”的阵痛,淘汰劣质平台,网贷行业才能化茧成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网贷机构数量将呈持续性减少态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频频爆雷,P2P网贷行业走向何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