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气(望京的老北京豆汁儿店店)的豆汁好不好吃

"凌晨四点,当大多数人沉醉在睡梦中时,磁器口一家豆汁店已经开始了忙碌,开工后排有的24个工序,熬豆汁、做豆腐脑、炸油饼、烙火烧……掌握了老北京人的第一口味儿。豆汁儿店的“少东家”徐嘉祥,一年365天都在重复着这些镜头,雷打不动,这是他从父亲手里传承下来的事业。

说到豆汁,不得不提的一位是汪曾祺,他在其《五味》中就曾写道:“没喝过豆汁儿,就不算到过北京”,这个北京特有的独食儿,是他乡人的“毒药”却是老北京人的蜜糖。北京人偏爱豆汁儿,并把喝豆汁儿当成是一种享受,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时常喝下去竟是上瘾,满处寻觅,像是有魔力一般让人欲罢不能。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这才是老北京人早餐的正确打开方式。

北京人喝豆汁儿始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后,有种说法:“北京豆汁儿,旗人的命根儿”不无道理。无论是作为乾隆年间的宫廷饮料,还是辽宋时期的大众饮品,豆汁儿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舌尖上的味蕾总能还原当时的场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更是真实的反映了过去北京人喝豆汁儿的情形。

作家刘心武在他的作品《钟鼓楼》中有这么一段话,讲了老北京人对豆汁儿的热爱。“那些漂洋过海侨居国外多年的北京人,虽然早已尝遍世上各种美味佳肴,但一旦回到北京,提出的首批愿望之一,便是:真想马上喝一碗热豆汁儿!”然而如此热爱的背后却面临着豆汁儿文化逐渐遗失的现实,除了几个有名的小吃街外,很少能见到豆汁儿的踪影了。这个曾经深受老北京喜爱的小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失宠,而我们需要找回中国人的生活味道。

地道的北京人,是个极具性格的90后,他用他的偏执传承着被老师傅打出来的手艺,熬出来的豆汁味道每天都经受着老顾客的检验,味道一点不能差,工艺一点不能差,豆汁里蕴含着他的北京情节,也经营着三代传承的匠心。

在从小不知道味的时候就喝豆汁,因为家里做这个的缘故,他对豆汁的感情更加深刻。17岁的时候开始在老字号当学徒,拜师傅,讲礼数,勤快谨慎,“有的是苦吃”。师傅每天凌晨2点到店教授,他必须凌晨1点到,泡好茶,烧好和面用的热水,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少年到前后一手包办的少掌柜。每每看到顾客吃上自己做的正宗豆汁时,也是成就感满满。北京人局气,小吃也要讲究,点心差一两味道就差很多,地道的美食也一样如此。三代的传承令他感悟最多的还是父亲教他的那句:做人做事做生意。做人做事地道了,自然食物也就有正宗的味道了。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此刻陪在你身边的可能早已不是儿时一起喝豆汁的伙伴,还记得小时候常常是小贩们在胡同口一站,“豆汁儿焦圈嘞”,就一声吆喝,小孩儿、大人便陆陆续续从各个院门里走出来,聚集在摊儿前。而当此刻你漂泊在外,这份对家乡的想念更是与日俱增,梦中豆汁的味道醒来后依稀存在枕边,那透着微微酸臭味的豆汁却是再也可遇不可求的了。纪录片《传家》告诉了我,豆汁传承下来的是记忆中的地道和匠心,原来静下心来就能看到中国人的生活味道。

愿你与我一样,感受到它带给你的温暖与感动。


究竟什么味道能代表北京范儿?豆汁儿还是烤鸭?让我们跟着叶永烈去一趟北京,来一场舌尖之旅。

一碗灰绿色似糊非糊的东西,散发着一股馊味,我大有久别重逢之感。去北京那么多趟,这一回终于又喝到了豆汁儿。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上海人爱吃生煎馒头、小馄饨,而北京人则说:“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豆汁儿是地道的北京小吃,是用绿豆制作粉条时剩余的残渣发酵做成的,有一股泔水般难闻的气味,外地人避之不及,“老炮儿”们却视为最爱。

记得,梁实秋作为老北京,到了台湾之后,念念不忘的便是北京的豆汁儿。他给在北京的长女写信,“给我带点豆汁儿来!”我的天,豆汁儿怎么带?长女只得复函:“豆汁儿没法带,你到北京来喝吧!”

这一回我在喝豆汁儿的时候,店家还搭了“绝配”——在一个小碟里放着什锦酱菜丝,上面是炸得焦黄的面圈,叫“小焦圈”。通常,喝着豆汁儿,吃着小焦圈,嚼着酱菜丝,那味道算是好极了。

眼下,在北京的餐馆里,已经很难见到豆汁儿的踪影。没想到,这回在我所住的宾馆里,有一家用毛笔写着斗大的“局气”两字的餐厅,菜单上竟然写着豆汁儿、小焦圈。局气是北京土话,为人仗义、豪爽大方的意思。电影《老炮儿》里便有一句台词,夸“老炮儿办事真局气”。局气用作餐馆的名字,则含有公平、公正的意思。生怕外地人不明白局气的含义,在餐馆的一面墙上,用一系列方言来注释局气:山东话“讲究”,江西话“要得”,东北话“敞亮”,四川话“好乐教”,河南话“楞正”,新疆话“攒劲儿”,还有英文、俄文……只是没有上海话。我想,也许可以说成是“正宗”。

其实,另一面墙上写着“北京范儿”四个字,倒是道出这家餐馆的特色。这里专做老北京的家常菜,自称“家常不平常”。这里环境的布置,处处透着北京范儿。梁上挂着鸟笼,令人记起提笼架鸟的老北京;京剧脸谱,红漆大鼓,表明这里是国剧的故乡;挺肚而躺的北京大爷雕像旁边,放着一把写着“倍儿凉快”的摺折;宫廷式木栏杆长椅上,安放着飞燕风筝状的黑白靠枕……酱肘子、熏猪蹄、四喜丸子、烧牛尾、羊蝎子、醋溜白菜连同黄米年糕、豌豆黄、艾窝窝、奶饽饽跟豆汁儿一起,组成了京味大合唱。

知道我对北京范儿有兴趣,一天夜晚,北京友人带我探访东直门内大街。那里我去过,白天看上去很平常。没有想到夜幕降临之后,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这条只有1500米的街道两侧,汇聚了150家餐馆,是北京著名的饮食街。我见到诸多餐馆的名字都带有一个“簋”字。友人告诉我,簋念鬼,这里原本的俗名叫鬼街。早年这里是杂货、水果集市,半夜开市,黎明即散,摊主们点着煤油灯,从远处看上去如同鬼火憧憧,于是得名鬼街。“鬼”字毕竟不吉利,便以同音字“簋”替代。簋是圆口、双耳的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不料却与饮食“搭界”,这里竟然成了饮食街。

簋街上的饭店五花八门,川菜、湘菜、粤菜、淮菜济济一堂。友人熟门熟路,带我走进簋街一家京味十足的餐馆。从外面看过去,门面并不大,可是一走进去,豁然开朗,里面竟然是硕大的三进四合院,雕梁画栋,游廊环绕。四合院四面的房间,变成了一个个包间,水晶吊灯,大理石台面。四合院是北京代表性民居,犹如石库门房子是上海代表性民居,这里可与把石库门房子改建成餐馆的上海新天地相媲美。

烤鸭是“首席京菜”。入席之前,友人带我参观了烤鸭房。据称,与全聚德不同的是,这里以雍正皇帝御膳房秘方制作。我看到用粗大的果木(枣木、梨木)熊熊燃烧,明炉烤炙鸭子。果真,这“雍正王朝炙鸭”皮脆肉嫩,果香多汁,别具一格。这里的点心“京八件”,即和谐佛手、金锭发糕、金丝寿桃、喜上梢头、富贵兰花、桂花黄糕、稻香茸鸡、祥云如意,象征福、禄、寿、喜、富、贵、吉、祥,据称也来自宫廷,无疑又是北京文化的化身。

庭院深深,那一夜我沉浸在浓浓的京味之中。(叶永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望京的老北京豆汁儿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