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跳马游戏怎么玩是须要有人蹲着的么???

体能训练专家,战术格斗体系训练专家,康…

该种破坏性防御技术抵御低扫腿是多年跟踪MMA各种低扫踢断腿战例得出的。这里有中国第一个低扫踢断腿的视频集锦。本文字后将给出视频集锦。

普通的防低扫技术是提膝向前防御,用小腿侧面,大腿侧面抑或膝关节侧面去被动扛击低扫。这种防御方法是单…

每到下课时候,一群男生跑到操场上,分好组,有做马的有跳的,先蹲着,每人跳一轮,然后逐渐加大高度,看谁跳得高,充满欢乐,如果有谁跳的时候摔倒了或者不敢跳,那么大家会嘲笑他一整天,真的欢乐。

让奶奶用不用的破布裁剪一下,用六个面就能缝制出一个精致的沙包了,里面填上细细的沙子,砸到人身上也不疼,游戏开始后,两头各有一个人砸,其他人站在中间躲,被砸中之后就出列,真有种现实版CS的感觉。

充满男子汉气概的游戏,两个人1V1对决,用一只手把自己一条腿抱起来,然后单腿跳,用抬起来的那条腿的膝盖撞对方,看谁先把腿放下来谁就输了。

那时候的农村,没有什么电脑,那时候父母给自己买个小霸王游戏机就是天大的恩赐了,偷偷攒下一些零花钱,在集市上偷偷买自己喜欢的游戏卡,小编记得自己买过十几个卡,都是三合一四合一的,最喜欢的游戏是魂斗罗和超级玛丽,当然还有忍者龟和赤色要塞。小伙伴们聚在一个人家里瞒着大人连接电视玩游戏,其他人围在旁边看着,这样的经历再也不会有了。

在泥土地上横竖各划四条线连在一起,两个人对弈,各在一边,每人四块石子,谁先连成线谁就可以吃掉对面一个,很考验自己的推理能力。

在课间的时候,用一些废纸破书,撕下来一页,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叠出风格不一的船或者飞机,然后同学们一起看谁的飞机飞得远,看谁的飞机更好看,现在的00后,估计只能在IPAD上动手了吧。

小时候几块钱的游戏机也是最有意思的,方便携带,可玩性也很强,坦克大战、俄罗斯方块,里面的游戏全部都是经典游戏,不过现在再也难看到了,所有人都在拿着自己的手机。

一个人做老鹰,另外的人做小鸡排成一列面向老鹰,老鹰抓到谁谁就要下去,母鸡作为排头可以保护小鸡,每次一玩这个游戏,所有人都在哈哈大笑,那时的欢声笑语,现在很少听到了。

那时候不像现在,大家都把手捂得严严实实,就怕冻着,那时候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下雪。每次下大雪,操场上下了厚厚的一层,下课后小伙伴们疯跑出来。团起自己的雪球开始了“大规模会战”,脸上冻得红扑扑的,手也凉凉的,但是心里热乎乎的,感觉是最快乐的游戏了吧。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儿童游戏是指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能够培养儿童的动作控制力、想象力、认知力和交际能力,引导儿童认识客观世界,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是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的有力手段。

从事多年教育的老师认为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捉迷藏……这些耳熟能详的童年游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团结协作、友爱互助,能愉悦儿童身心,是发展多种才能的综合锻炼活动,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童真游戏,让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教育专家建议:“儿童时代的身心健康往往与长大成人后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联系在一起。应该多带孩子们到户外,更多地参与那些充满童真的游戏,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孩子们度过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但可惜这些传统游戏,在孩子们日渐增加的学习压力下,已经没有太多的存在空间,许多家长、老师一门心思培养学习尖子,忽略了在传统的儿童游戏中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大量传统游戏已经或者正在远离孩子的生活,走出人们的视野。

儿童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受社会历史、地理、习俗、文化、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游戏也不同,随着儿童年纪的增长,其所玩的游戏难度也在增长。在早年的岳西农村,老百姓生活艰难,大人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们,小伙伴邀帮结伙,创造了无数精彩的游戏,尽享快乐时光其中包括许多益智、拼图、数学、语文、健身、交际、娱乐等各种类型的传统儿童游戏,现在一部分已经消失,还有一部分仍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和丰富。现将当年常见的儿童游戏介绍如下:

1、捏泥巴:在以前没有橡皮泥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游戏。农村的孩子随便找一些黄泥巴,用水和成硬度知足的泥块,再用手捏成各种形状,常见的有杯子、碗、宝塔等,手巧的还会捏成元宝、鱼、小鸡、泥人等。孩子们对自己捏制的这些泥制品都很宝贝,对一些满意的作品,还会悄悄地藏起来,等晾干以后,可以经常拿出来欣赏、炫耀,还可以作为“搭锅”的用具。不过也有的孩子在捏泥过程中相互惹恼了,就会跑过去踩烂对方的作品,甚至会因此打架。在岳西农村,至今还有“屙尿和泥巴”的俗语,可见当初这一游戏之盛行。

2、玩手影:“手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游戏,它以手为笔,以影为墨,通过手势的变化和光的投影,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影像。手影不需要任何修饰,模仿的各种动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会儿是活泼可爱的小白兔,一会儿是展翅高飞的老鹰,一会儿是凶恶狡猾的大灰狼,一会儿又是憨态可掬的小肥猪,此外还有猫、狗等动物都是手影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说,想象力有多丰富,手影的变幻就有多神奇。

3、翻花绳:简称“翻花”,是以一根长约三尺的线结圈,两人相对,一人以线圈在两手绷紧,以手指挑勾线绳,结成花样,另一人以手指勾挑线绳的不同部位,使之变成另一花样翻到自己手上,然后前一人复勾挑线绳,使之再变再翻,如此反复,循环不断,常见的有“摇窝桶”、“筷子箩”、“牛眼睛”、“一捆柴”等多种花样。翻转过程中,如果勾挑位置和手法不对,花样自解,则为“翻花绳”失败。

4、折纸:为了适应儿童爱好摹仿的特点,启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常用纸片折成各种器具和动物的形状,常见的如帆船、轮船、衣裤、帽子、篮子、飞机、小鸟、龙等,其中最有趣的是一种两只连在一起的小鸟,将两根手指放在上面一只小鸟的翅膀下面,轻轻抬起和放在手指,上面的那只小鸟就会相应地做出啄击下面鸟头的动作,非常有趣。到了后来,还有用彩色糖果纸折花的,其发瓣色彩艳丽,闪闪发亮,就像缩小版的电影中女王的花冠,非常漂亮。此外,还有用输液皮条(一次性输液器)的管子编制成小鸟、灯笼等玩具的,灯笼中间用彩色玻璃弹子装饰,小鸟则用黑色线结做眼睛,看起来非常玲珑可爱。还有皮丝(塑料制的扎头发用的彩色半透明丝)编制的发夹,用糖果纸折的手链等,都与折纸有异曲同工之妙。

5草编:用新鲜的王花杆子(笆茅草上长出的杆子)编制成小玩具,常见的有扇子、马,还有中间装有小石子、摇起来哗啦响的海螺。

1、过家家:在岳西又叫“搭锅”、“搭小七”,属于儿童版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用石块磊成一边缺口的方形,上用石片或瓦片当锅,用泥巴做小碗、板凳,用小木棒做刀叉棍棒,用青草野菜做菜,砂粒做饭,小石子或瓦片做肉,一群小伙伴各司其职,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孩子,有时还有客人,那时候想象力真是达到巅峰。而在游戏中,最受欢迎的则是负责“做饭”妈妈,总是大家抢着做或者轮着做。也有游戏中相互惹恼了,推了“锅”,毁了“灶”,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不过不用担心,要不了几天,大家又会开开心心地玩闹在一起。

,分成两队,两队领头人物常常自称为元帅、将军或者司令,其下设军师、军长、队长、小队长等各类杂乱的职务,随孩子们自己高兴,再下便是一般士兵。游戏开始,大孩子们常常手持棍棒,小孩子们则赤手空拳,大家一边叫喊着“冲啊!”“杀啊!”,一边飞快地冲向“敌人”,大孩子们棍棒相交,口中“呀!”“呀!”连——装做厮杀的模样;小孩子们则在一边顿足蹦跳,呐喊助威,场面非常热烈。不过与真正的打架不同的是,大家都很有分寸,除非失手,不然的话不会真的打到对方。

1、踢毽子:是儿童特别是女孩子的主要游戏项目。毽子用小圆铁板或铜钱、硬币、纽扣等作“底垫”,以布包扎,中间缝扎一根中空的鹅毛管,管内插鸡毛作为毽子的上部。踢毽子游戏可由一名或多名儿童参加,比赛踢时,大多以脚侧缘踢,有单脚和双脚踢之分,还可组成团队踢,以数多而不失误者为优胜。表演踢时花样繁多,可以脚侧缘、脚尖、脚后跟等相踢,也有双脚互踢,特别是用脚跟踢时,表演者整个身体弹跳而起,小小羽毽高高飞扬,场面甚是灵动活泼,富有朝气。在没有羽毛球的时候,毽子还曾被当做球用,由两人持书本相互接打,也有一个人用书接打的自娱自乐式游戏。后来因为鸡毛毽子制作不易,大家将其简化为用一端剪成条状一端仍连在一起的纸团代替,再后来则干脆用地上随处可见的野菜来代替毽子,可见其流行范围之广。

2、跳坊(房)子:在地上划若干线条,分两行近正方形的方格,每行四至六格,再准备一块扁平石片或瓦片。游戏时,孩童站在方格横线之外,先将瓦片(或石片)方格内,然后以单脚跳动,将瓦片(或石片)按纵行的顺序踢进下一个方格内,至一行的尽头一格,再将其踢进另一行的最后一个方格,然后再按与第一行相反方向依次逐格将其踢出方格,在此过程中,每个方格内只能踢动一次,如果石块扔错位置或者压线、脚踩线均为失败,称为“死了”,需要换下一个人;如果成功,则升到下级,即将瓦片(石片)按照踢动的顺序扔到下一个方格内,其它游戏规则相同,唯在不需要踢的空格内只能单脚跳动一次。除了扔、踢之外,为了增加游戏难度和时间长度,后来还增加的顶头(将瓦片或石片顶在头上,单脚跳动到需要扔掷的方格内,然后低头让其自由落到相应的方格内,其它游戏规范与前述相同)、顶脚(将瓦片或石片)放在另一个曲起的脚面上,其它与顶头规则相同)等游戏方式,而参加游戏的人也可以组员分队比赛,一队成员中如有人游戏失败,可以由另一个已成功晋级的人代其完成,谓之“救”,“救”成功了则被“救”之人可以继续参加后面的比赛,“救”不成功则再由其它人“救”,直至所有人均成功晋级或者失败。而该游戏的成败不仅与人有关,还与瓦片(或石片)的大小、重量、光滑度、投掷落点位置等有关。

3、拔河:将参与的人员分为两组,各执绳子的一端,在地上划一条线,线两边各站一组,随着游戏开始,两组人马各自用力将对方拉向自己这一边,先越线者为输。做这种游戏时,参加人员各自的体力十分重要,姿势也要求足跟着地,用力身前蹬,身体尽量向后仰,要是一不小心摔倒了,则必然被对方拉过去,从而输掉比赛。在冬天冷的时候,这种游戏十分受到欢迎,大家拉的拉,叫的叫,笑的笑,一会儿手脚都暖和了。

4、捆布:这种游戏参与的人很多,大家手拉手排成队,然后以排头一人为中心,其他人依次往上包绕围绕,围成一团,外围的人往内挤,后来的人不断往上加,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人堆越来越大,大家以用力挤压和人群聚集散发的热量来取暖,这以前缺少取暖工具的孩子们冬天取暖的常见游戏。

5、斗鸡:又称顶牛。参与者分别拐起自己的一腿,双手抱脚,以膝头相互撞击顶斗,但不可用手去推对方,先被斗倒或所抱腿脚落地者为输家,一般为两人单斗,也可多人群斗。

6、骑马:三人一组,一人站立作马头,另一人在他背后双手搭他双肩弓身俯首作马身,第三人为骑马者,骑在作马身者的肩上。玩时三人同时口喊“嘿!嘿!嘿??”,数匹“马”竞相跑步向前,比谁跑得快。三人轮流作马。也有骑马相互撞击争斗者。

7、坐轿:三人一组,两人抬轿一人坐轿。抬轿的两人各自把左手掌握在右手腕上,然后互相把右手握在对方左手腕上,形成一“井”字形。坐轿者双脚各插进抬轿者双手形成的环圈中,坐在手掌形成的“井”字上。玩时各组侧向疾跑,快者为胜。坐轿、抬轿者轮换担任。  

8、骑竹马:以一支1.5米至2米长的竹竿作“竹马”,夹在骑者双腿间,左手握住竿的一端,另一端拖地,右手作持马鞭状。玩时口喊“嘿、嘿、嘿??”向前奔跑。多人玩时同时奔跑,快者为胜。类似的玩法还有骑木马,游戏者坐在木柞杩的斜棍上,用手抬起斜棍的自由端往前跑,斜棍另一端上连接的叉形木柱则顺着地面往前拖。此外,有多人参加时,还会让人坐在带枝叶的竹梢,另外的人拉着竹梢往前飞跑,也是类似的一种游戏。骑竹马这种游戏由来已久,唐代李白《长干行》即有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9、抛沙包:游戏工具是几个约4厘米见方的布缝沙包。玩时,先把人分成两组,在地方划一个框,一组人站在框内,另一组人站在框外四周,手拿沙包往框内人身上丢,凡是被丢中者即退出游戏,直至全部被丢中,即换另一组进框。

10、跳四方:四人一组站在一起,分别面向东、南、西、北四方,后背相向,各自左脚站地,右脚向后勾起,搭在另一人的脚脖上,四只脚掌相互交叉结合成一个“井”字,使之不会分开。然后四人同时单脚跳跃,双手拍掌打节拍,以统一四人跳动的节奏。跳动的方向可为原地,也可为转圈,同时几组参赛者中,以坚持时间最长者为胜。

11跳绳:古称“跳百索”。早在明代时已经流行。沈榜《宛署杂记》载;“以长绳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疑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或为索所绊,听掌绳者以击之为罪,名曰;跳百绳。”清代仍流行,并传承至今。其跳法有一人持绳自抛自跳,记数论胜负,其绳一般较短,大约在2米左右,小时候见穷苦人家没有绳子,也有用做篾匠活后剖下来不要的黄篾片当绳子的,因其不易扭曲,倒是非常好用;按照其起跳的方式,或分为单脚跳、双脚跳;按照其绳子摆动的方向,则又可分为前跳、后跳、交叉跳等花样。如果有多人参与,则由两人抛绳,其他人一齐跳,或单脚跳、双脚跳。在跳动过程中,如脚被绳子绊到,双脚未能全部顺利跳过,则为跳绳失败,须得退出游戏,等待下一轮,或者去牵绳子。

12、爬竹子:爬竹子很简单,只要有敏捷的身手就行。爬时不借助任何工具,双手紧抓竹干,双腿随之盘上,利用躯干的收缩力,将双腿尽量往上盘,然后以双腿的力量支撑身体,双手向上移动,抓紧后再跟着向上移动双腿,如此反复,直到爬上竹梢较细处。这时双手抓紧竹梢,松开双腿,利用身体的重量和竹子的韧性,使身体迅速下坠至地面,体验过这种下坠过程中的乐趣后,再从头重新攀爬。

13跳皮筋:又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绳、跳猴皮筋,是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约流行于20世纪50至80年代。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在以前的岳西农村多用一种称为“松紧带”的弹性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可三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跳皮筋时,要先由两人站在两端牵住皮筋,其他人则按照规则轮流在皮筋上踏跳。牵皮筋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股皮筋,即皮筋拉直成一根绳索状;另一种是双股皮筋,即皮筋两端连接起来成一环状。而按照牵皮筋时放置的高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分为多级,最低级者皮筋牵于脚面,比地面稍高;最高者由高过头顶,跳都须先用手将之拉下,然后突然放手,趁皮筋弹动至低点时,用脚勾住皮筋,然后再跳。一般说来,跳高位皮筋需要一组人相互配合,先由一个用脚将皮筋绊至低点,等其他人都跳得差不多了,再由他人绊从头绊住皮筋,让先前之后跳。等这人快跳好时,再次停下来,绊住皮筋,让其他人全部跳好,自己再最后跳完。由到最后跳完的人难度最大,通常也是一组中跳得最好的人。一跳皮筋的过程中,如果未能全部完成规定动作,则为失败,须得先行退出游戏,等同组人跳过之后,再来帮自己完成任务,称之为“救”,被“救”活之后才能参加下一轮游戏。一组人全部成功过关,则晋级下一关;如果一组人最后全部“牺牲”,则换另一组人来跳。

14、拿大顶:就是头手倒立运动的俗称。这是一种反常规运动,头朝下脚向上,双手贴地,身体或倚墙或不靠任何物体,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15、掰手腕:两人对坐或半站,各伸一臂,两手互握,呈锐角相交,前臂竖直,肘部立于桌上,两人腕部同时向内侧用力,以将对方手腕掰向己侧为胜。游戏中注意身体、肩、肘等均不能动,只能依靠腕部的力量,否则判定为犯规。

16、射箭:射箭的工具包括弓和箭两部分。用长约2-3尺的细水竹弯曲做弓背,用带有弹性的皮作弓弦(农村里没有皮时,大多用一种叫作纸皮的植物皮来代替,但因不弹性不足,箭射不远);将细水竹截成长约1.5-3厘米竹段,中间留节,一端削平,一端由两侧向中间削成斜面,使其两头形成尖角,作为箭头;在箭头削平的一端竹孔中插入长约一尺(根据弓的大小确定)的细直竹棍或木棍,作成箭柄。射箭时,预先选定目标,一手持弓举至比胸部稍高的位置,另一手将箭柄的末端抵在弦上,箭杆搭于弓背中间,箭头直指目标,向后用力拉箭尾,使弓弦紧绷,然后突然放手,竹箭便直奔目标而去。

17、捉龙:游戏者中选一人当捉“龙尾”者,一人当“龙头”,其余幼儿一个接一个地拉住前一位的后衣摆接在“龙头”后面做“龙身”,最后一人当“龙尾”。“龙头”带着“龙身”左右移动跑,让“龙尾”躲避捉拿。注意“龙身”不要脱节。如“龙尾”被捉,要自动退下,倒数第二人自然成为“龙尾”。此游戏具体玩法与“老鹰捉小鸡”差不多,但叫法却不一样。

18、跳马:也叫跳羊。一人蹲于地下,头稍低,另一人双手撑其双肩,从其头顶跳过;或者一人躬身站立,另一人双手撑其背,跳过其身体。由于这种游戏具有一定危险性,多被大人所禁止。

1、打陀螺:陀螺俗名“猴”,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英文称之为“spinning top”,日本语中以“独乐”表示,称为“KOMA”, 在岳西言中又叫“老鼠”,其形略似倒圆椎,高约一寸,一头削尖,一头呈圆形或短圆柱形,用杂木制成。陀螺”是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之一,其流传甚广,从我国山西夏县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记载,可见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游戏时将软鞭(岳西多用一种叫纸皮的植物皮制作,也有用布条制作的)卷在陀螺上,将陀螺的尖端朝下,悬空持于手上,猛地抽到鞭子同时放手,陀螺便会依靠惯性落地旋转,然后再用鞭子不停抽打,让其旋转不停。游戏可单独进行,也可成群相赛。比赛时可由两人或多人同时“打陀螺”,以旋转时间长而不倒者为优胜。后来为了增加美观,有人在陀螺上涂上多种鲜艳颜色的点或线条;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又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材质(例如:金属、塑料等)与形状(例如:圆柱形、斧头状或尖锐形等)出现,甚至在陀螺身上加装电池及七彩灯炮,让陀螺旋转起来,发出绚丽多姿的彩光,以吸引打陀螺者的目光;玩法则由传统的鞭抽增加了拉靶子)。陀螺的游戏技巧不仅与鞭子的缠绕方法与位置、投放的手法、抽打的力度与技巧等有关外,还与其工具的制作有关,要求其木质坚硬沉重,大小适中,鞭子光滑柔韧。

2、抓子:是女孩子常玩游戏之一,又称“拈石子”,发球民间传统儿童游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昔时一些少女常玩抓子,以石子、瓦粒等为子,一副十粒,有讲究者,会专门选取表面圆整光滑的石子,或者将瓦粒磨成扁圆形状。“抓子”游戏可两人或多人参与,大家在地上围坐一圈,游戏开始之前,先“评子”确定先后顺序。所谓“评子”,就是参与游戏者将子放在手掌中,将子高抛,同时翻转手心,使手背向上,按手背上接到的子数多少,确定抓子的先后顺序。游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人抓各人自己的子,先以一手抓住全部子,往地上轻轻一摊,然后拿起其中的一粒子,在将拿在手中的子抛向空中的同时,快速抓取地上的子,每次抓取的数量从一粒开始,按照级数,逐渐增加到二粒、三粒、四粒……;每次抓子之后,再手心翻转向上,接取先前上扔的子,成功后,将先前抓取的子放到一边,然后再抓取下一批,直到地上的子抓完,便成功升至下一级,最后级数最高者胜。在此过程中,如未抓取到规定数量的子,或者抓子时碰到其它子,或者接子失误,均判定为游戏失败。另一种方式是将所有参与游戏人的子集中起来,按照确定的顺序依次抓子,抓子人先将所有子全部一下子摊到地上,然后抓取的方法同前述相似,唯每次抓子的数量从一粒至数粒不等,抓子时也是一样要求不得碰到其它子,最后抓到的子数量最多者胜。为了照顾一些不擅长此类游戏或者年龄较小者,抓子游戏还有一个特例玩法,叫做“干小鸡”,是将一子置于手背上,再用拇指和食指绀取地上的子,每次一粒,挥手将手背上的子抛向空中,同时手心翻转向上,接取上抛的子,成功后将绀取的子放到一边,重复上述动作,直至绀完。

3、老鹰抓小鸡:这种游戏需要有一群孩子共同参与,一人扮老鹰,一人扮老鸡,其他人扮小鸡。游戏时,“小鸡”们依次站在“老鸡”身后,后者拽着前者的衣服后摆。“老鹰”站在前面,跑动着优势要扑“小鸡”,“老鸡”则张开双臂,左遮右挡,拦着不让“老鹰”扑,小鸡们则跟着“老鸡”左右前后奔跑,躲闪着不让扑。要是有哪个“小鸡”不小心,被“老鹰”扑到了,则从队伍中清除出去,站在一边充当“啦啦队”。随着游戏的继续,“小鸡”们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老鸡”时,本轮游戏结束,重新来过。鹰、母鸡、小鸡由游戏孩童轮流担当。

4、捉迷藏:又叫“藏猫猫” ,岳西言称之为“躲猫”,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人站于一边,其他人分散躲藏,等大家都躲好后,先前站边之人开始寻找,直至全部找到躲藏之后游戏结束,重新开始。小孩子常见的躲藏地点有门后、床底、阴沟后面、阁楼上,再隐蔽一点的,还会躲到树上、草堆中。有时候,大人为了逗小孩子玩,或者为了做事时小孩子不打扰,也会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逗孩子时,哪怕明明在门下缝隙中就能看到孩子的脚,还会故意多在其它地方找一会,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若是想专心做事,则会故意说找不到,等事情做好了再去找。有时候孩子等着急了,就会自己跑出来,然后得意地说:“你找不到吧”。也有的孩子确实藏得隐蔽,真的找不到,时间久了,孩子一个人呆着没有意思,也会自己跑出来或者故意在外面晃一下,好让别人找到自己。另一种玩法是先确定一个躲闪范围,一童蒙眼,双手摸人,摸到了就算胜利,由被摸到之人继任做“瞎子”。在这种游戏方式中,为了干扰“瞎子”的听力,大家经常故意嘻嘻哈哈,边笑边嚷嚷着“来抓我呀!”有的调皮的孩子还会故意悄悄靠近“瞎子”,然后掏一下就跑,场面非常热闹有趣。捉迷藏还有一种特殊方式,就是大人逗婴幼儿的“猫不的”,玩耍时大人故意将头伸到小儿面部一侧,口中说“猫不的”,逗引小儿转头寻找,等找到之后,大人换一边再说“猫不的”,逗引小儿寻找欢笑不停,是一至两岁小儿最喜欢玩的游戏,至今流传不衰。

5、打水飘:以石子或者小石块沿着水面用巧劲斜斜地打过去,激起的水花称为水飘。技巧好的人,一次可以打出四、五个水飘,甚至更多;技巧不好的,则只能是“扑通”一声,石头掉进水里,只有一个水飘。这是男生们喜欢玩游戏。

6、双拍手:两人相对而立或相对而坐,互相以手心对手心,交叉相拍,同时口中齐唱《拍手歌》,要求出手不错,节拍不乱,歌词整齐一致。一遍唱完,从头再来。女孩子常爱玩这个。

7打弹珠:又称“打玻璃珠、弹玻璃球、弹球儿、打弹子、弹溜溜”。参与游戏的人各出弹子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分为几种“:一是在地上画线为界,大家轮流弹动玻璃珠,谁的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二是在地上挖5个小圆洞,也是大家轮流打,谁先打完5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三是类似于打康乐球,大家先把弹子散扔在地上,然后弹动自己的弹子,攻击对方的弹子,每次打动一个算赢,即可收获对方被打动的弹子,没有打动或者打动不止一个为输,换由对方来打。如此轮换交替,直至一方弹子被打完为止。男孩子们大多热衷于这类纯技术性的游戏,在玩时彼此之间还常互相攀比谁的弹珠较多,对他们来说,那可是一笔值得炫耀的财富。

8、滚铁环:游戏器具是一个水桶大小的铁环(旧时农村常用废旧水桶铁箍),一支1米左右小竹竿,竹竿一头插进以粗铁丝弯成的U字形弯钩。玩时手持竹竿一端,以另一端的U形铁弯钩推着铁环在地上滚动前进。多人玩时,看谁跑得快且铁环不倒下者为赢家。

9、打弹弓:弹弓是一种民间儿童玩具,是用粗铁丝弯成下端有柄的“U”形结构作弓身,U形两端各有一小环,其上各系一长短相等的皮筋,两皮筋的另一端分别连在一宽约2-3厘米、长约8-10厘米的长条形兽皮的两端。也有用小树叉做弓身的。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中已有“弹弓”的记载。玩时一手握手柄,一手捏住夹有小石子的兽皮,瞄准目标,向后一拉然后松手,借皮筋的弹力将石子弹射而出。以前的小孩特别是小男孩几乎人人都有一副或多副弹弓,玩时总想射中小鸟或气球,但射中小鸟者少。不过玩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瞄准人打。现代儿童被各式玩具手枪、汽枪所吸引,玩弹弓者已十分少见。

10、放风筝:风筝亦称“纸鸢”、“风禽”等,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相传春秋时公输般木鸢以观宋城;五代汉李邺,于营中作纸鸢,引线乘风而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筒,使风穿竹中如有筝鸣,故称“风筝”;唐代起风筝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府第;北宋后流传于民间。明清时,风筝的制作更加精巧。曹雪芹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记载了几十种制作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一般制法;先用细竹片扎成骨架,模拟蝴蝶、蜈蚣、凤凰等禽、鸟、鱼、虫形状,糊上皮纸或薄绢,上绘图案。玩时用麻线牵引,利用风力,放上天空。风筝是小孩喜爱玩物,每到春暖花开时,常见小儿成群结队地到野外争放风筝,而风筝比赛则是看谁的风筝放得高,飞得久,如果两根风筝线不慎绞在一起,则以先被绞断者为输。清代高鼎的《村居》便描述了一幅放风筝的美好画卷:“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1、荡秋千荡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传入中原地区之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仍广为流行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订了《秋千竞赛规则》(草案),同年,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到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秋千已发展为包括6个单项的较大项目。秋千的制作很简单,以前在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秋千架,只要在粗壮的大树枝丫上系上两根绳子(没有绳子的也可以有葛滕来代替,但不能持久,干后易断裂),绳子的下端系一块水平放置的木板。荡秋千时,人坐在或站在横板上,双手抓紧两侧的绳索,前后摆动身体,利用惯性,荡动秋千。有时为了能够荡得更高,也会让人站在前后两边推动秋千。而根据横板上坐的人数,又可以分为单人荡和双人荡。其注意事项为坐站要稳,手抓要牢,荡前检查绳索和横板的牢固度。现在流行的摇床和摇椅等,严格说起来应该就是秋千的变种。

12、石关剪子布:在有的地方又称“猜猜猜”。这种游戏分为手玩和脚玩两种形式。按照习规,手玩时握拳为石头,伸开手掌为布,叉开食指和中指为剪子;脚玩时双足并拢为石头,双足分开为布,一前一后则为剪子;石头可以砸剪子,剪刀可以剪布,布又可以包石头,被砸、被剪、被包者为败。手玩游戏时,两人相对而坐或站立,一手藏于身后,一手置于身侧,两人口中同时喊“石关剪子布”(或者“猜猜猜”),在最后一字落单地同时伸出藏在身后的手,按照各自所出的手势判定胜负,败者常被胜者打手掌;如果两者所出相同,则为不胜不负。脚玩游戏时,通常有四人参与,分为两组,两人相对而立,另两人则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对立两人口中同时念唱:“两个星星,眨着眼睛,哪个最亮,就到北京”,每念一句双脚跳动三下,最后一字落音时,第三跳同时住足,按照此时双方脚的放置位置判定胜负,与胜方一组站在起跑线前的人前几尽力迈出三大步,然后站定,等待下一次胜利后再向前跑三大步。等跑到预先确定的目标点之后,再转身向回跑,也是每次胜利后跑三大步,谁先返回就哪一组胜。除了这两种玩法之外,儿童在游戏中决定先后次序时也常用此法,谁胜谁先;成人在酒席上也有以此比胜负而罚酒者。

13丢纸飞机:用纸折成一头尖、一头宽的飞机的形状,尖端朝向前上方,用力一丢,飞机便会向前直冲而去。若是用上一点旋转之力,飞机还会像滑翔一样飞动。为了增加飞机的飞行能力和攻击力,大多飞机折制时前端都会故意加厚,或者使用更加厚实硬挺的纸张。课间时候,五花八门折法的飞机满教室乱飞,一不留神便会被直接击中后脑勺,然后双方对飞,集中火力攻击对方,若是殃及池鱼,更会因此引起一场飞机大混战。

14打鳖:方言又叫“打宝”,与“丢纸飞机”一样,也是一种“造纸游戏”。先将长方形纸扭叠成一种一面是平面,另一面由四个等腰三角形组成的方形“鳖”(为了增加硬度,也有在平面一侧纸的下方再穿过一张宽度与原纸差不多,折叠成长条形的纸,然后扭叠,使之也形成由四个等腰三角形组成的方形面)。游戏时,先由其中一个参与人将自己的“鳖”放到地上,另一人拿“鳖”用力砸它,如果砸翻了,则可将之收为已有,如果没有砸翻,则双方角色互换。由于“鳖”越大越厚实,就越不容易被砸翻,而且还容易砸翻别人的“鳖”,因此小伙伴们总会想方设法增加自己“鳖”的大小和重量。当然了,如果“鳖”折得不好,中间鼓起,放在地上边缘对上翘,这种“鳖”即使大也是很容易被砸翻的。还有的小“鳖”因为太薄,用力一砸就贴在地面上,也不容易翻过来。所以大多数有经验的小伙伴都会拿厚重的“鳖”砸人,拿轻薄的“鳖”让人砸。

15卡片:一开始使用的卡片经常是香烟壳中所附的图片,后来玩具店有专印画片出售,上面印有十二生肖或三国时代人物等图案。玩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一方把纸牌放在桌子上或地上,由对方用其纸牌用力掷打之,能把对方的牌打翻身为胜。也有用纸折成六角梯形的“纸拍”代用。另一种是双方均把长方形的纸牌放在桌上,各自从桌子的一端向另一端的方向用力打走,比打远近,打落桌下者为输。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卡片的玩法,则是按照一定规定,确定卡片管理顺序大小,双方同时出牌,牌大者胜,输的一方要将自己的牌交级嬴方。

16粘知了:用一个长长地竹竿,一端缠上蜘蛛网,然后就可以去粘树上的知了。 有讲究一点的,还会先用竹枝或细树枝弯成一个类圆形,绑上柄,作为粘知了的工具。也有调皮的孩子,不光粘知了,还跑去粘蜻蜓。

17堆雪人:下雪后经常玩的游戏。 用木板推雪,使之成堆,拍结实后,在大堆上加一圆形小堆。大堆为躯干,小堆为头,头上用黑色木炭做眼睛,红萝卜做鼻子,头上加一顶帽,肩膀的位置再加上两只胳膊,胳膊上放一把扫把,雪人就堆成了。有时候找不到红萝卜,就干脆直接用雪做一个白鼻子,或者用黑木炭做一个黑鼻子,也非常滑稽可爱。也有的为了图方便,雪人不做胳膊,直接在其躯干上插上扫反,或者是木棍、竹枝之类的东西代替。除了堆雪人之外,还有调皮的孩子会趁雪地松软,故意躺到雪地上,留下一个人形印子,称之为“印雪人”或者“印菩佬”。

18打雪仗:将雪捏成团,趁人不备,攻击对方。要是一不小心,被人将雪团扔进或者塞进了脖子里,那才叫个冷。然后被扔或者被塞者便会抓起一团雪,大呼小叫着追上去报复对方,却常常因殃及池鱼,最后乱攻乱打,混战一气,雪沫雪团漫天飞。

19敲冰棱:雪后初晴,融化的雪水顺着瓦屋的屋檐流下来,却因为气温低,在檐瓦下凝结成条柱状冰棱。调皮的孩子们便会手拿木棍,沿着屋檐,一路逐根敲过去,或者一路横扫过去,一边欢笑,一边听敲击冰棱的清脆声音。这种情形现在已经几乎看不见了。

20溜冰:以前冬天气温低,泥塘或者洗衣的水塘表面会结冰,小孩子们便喜欢上去溜。实在没有地方时,有时候田里结了厚冰也可以去。不过这种玩法比较危险,不是怕摔跤,而是怕冰不厚实,万一破裂了,会掉进水里面,所以一般情况下大人是不允许的,只是小孩子禁不住诱惑,常常偷偷地去。

21痴(方言译音,滑动的意思)排:选择一处坡度较大的光滑斜坡,从上面飞快滑下,相当于现在的玩滑梯。玩的时候,可以坐着滑,可以站着滑,也可以蹲着滑。由于坐着滑时坡上的砂子非常伤衣服,回家会挨骂,后来滑出了经验,先拿一支新鲜松毛垫地屁股下再滑,不过这样一来,伤衣服是好一些,滑动的速度却下降了,相应的玩的乐趣也减少了许多。

22 卖狗车:一人当老爹,坐在地上;一人当卖狗的人,其他人则当”狗”,紧跟在”卖狗的”后面,后面的人牵住前面人的衣服后摆。“卖狗的人”绕着走到“老爹”面前,边走边念:“卖的卖狗车,卖到河阴大老爹。不要茶,不要烟,只要板凳坐半边!你这个老汉要狗不要狗?”“老爹”说:“要一条”,“你要么子狗”,然后“老爹”就会随意指着一人说“花狗”(随便说是什么狗都可以),这个被指之人就从队伍中出来走到一边。然后“卖狗的人”再重复先前的动作和话,直到将所有的“狗”全部卖完。这时“卖狗的人”转上最后一圈,当转到“老爹”面前时,则会将“你这个老汉要狗不要狗?”这一句改成:“你这个老汉买着我的狗,恩(你)哪不把钱啦!”,“老爹”则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这时“卖狗的人”就会说:“这个人买了我的狗不给钱,小的们,咬他!”所有先前被“卖”的“狗”便会一拥而上,追得“老爹”到处乱窜,欢笑声也随之响成一片。“卖狗车”的游戏还有另外一种玩法,就是将人分成两个组,有两个头,本组的孩子们依次排在“头”的后面,拽住前面人的后背衣服,形成连在一起的两队。两队的头尽量保护自己背后的小孩不让对方的头抓到,并且尽量抓到对方背后的小孩,这种玩法类似 “老鹰抓小鸡”。平时常见的多为第一种玩法。

23开锁:群体性游戏,一人蹲于中间,其他人手拉手围站于四周,并将手放在蹲者头顶,齐声吟唱:“拍巴掌,菊花开,风吹杨柳过江来姐在嘎里坐(也有说酒在缸里做),花在园里开,有花摘三朵,无花两散开(也有说有粑吃三个,无粑两散开),问花么会开”,里面人回答:“一月不开二月开”,外应“花子开”,里面人再说:“二月不开三月开”,外应“花子开”,如此一对一句,直到里面说“十一月不开十二月开”,外应“开开”。然后外面站的人散开,但手依然拉紧。里面蹲的人站起来,挨个指着每个拉手的地方问:“这是么子锁”,外面的的就会回答:金锁、银锁、铜锁、铁锁等等,只要是你能想到的,都可以作为“锁”的名称,甚至还有泥巴锁。接下来,里面的人就开始挨个“开锁”了。“开锁”的顺序由里面人随意确定。“开锁”时,里面的人将手分别搭在相邻两人的肩膀上,将一条小腿曲起,跪放于两人相拉的手上,向下用力,直到两人相拉的手被迫分开,这就算是开了一个“锁”。要等所有的“锁”全部被打开,一次游戏才算结束。由于课间时间短,有时候还等不及全部开完就要上课了,这时只得做罢,等下次再重新游戏。

24打火纸:火纸又叫“花炮”,是将火药压缩在两张夹层的纸之间,形成一个个直径约3-5毫米大小的圆形突起,每个突起就是一个火纸。整张火纸大约比A4纸小一点,呈红色的,上面大约有好几十粒火纸。打火纸时,撕下一个火纸,通过打击或者撞击使之爆炸发出类似于鞭炮的声音。打火纸有专门的火纸枪,使用时将枪管的前后两部分掰开,在中间填入火纸,将枪管恢复成状,扣动扳机,枪管后部分的撞条向前撞击打响火纸。农村里一开始没有火纸枪,就把火纸撕下来,放在石头上,然后再手一块石头或者斧头之类的硬物砸火纸,也一样能够爆响。不过玩火纸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拿来打击火纸的东西最好大一点或者有柄,防止炸到手;二是火纸不能受压,以防爆燃,以前有人将火纸放在口袋里,趴在桌子上玩时忘记了,将火纸压到了桌沿上,结果把一件过年的新褂子口袋部位给炸个大洞,还被幸灾乐祸的小伙伴嘲笑了好长时间;三是火纸不能受潮,不然砸不响。与火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种拉炮,其外形类似于一般的单个鞭炮,但体型稍长,两端有线。拦时将其一端系于门扣等部位进行固定,另一头线上再加系一根长线,手拉长线,即可引爆。切忌拉炮不能用手直接拉上面的线,一定要加长,不然肯定会炸到手。

25柳笛:取长约一寸的嫩柳枝,挤出中间的木质部分,只留外面的圆筒形柳树皮,即可吹奏,称为柳笛,是放牛的牧童的喜爱之物。此外,取长约一寸的葱管(不可挤伤)也可吹响,其音调高低与葱管的粗细密切相关。

16唧水筒:取直径约6-8厘米、长约一尺左右的完整竹筒,一端敞口,一端留节,在节的中央部位钻一直径约3-5毫米的小孔,再取一根比竹筒稍长、约5-6毫米粗细的竹棍,在棍的一端用碎布条绑成一个与竹筒内径差不多大小的布球。游戏时,在竹筒里装水,将布球塞进筒口,手握棍端,用力向里推挤,水便从小孔中射出。顽皮的孩子经常会趁人不备,将唧水筒对准别人,猛地一推竹棍,便会射人一身的水,甚至由此引发唧水大战。

17吹肥皂泡:取长约10厘米左右的完整麦杆,一端沾浓肥皂液(也可以用浓洗衣粉液),一端含在口中,用力一吹,便会飘出一串串五颜六色的泡泡,在阳光的映照下,非常好看。后来市场上出现了现在的泡泡液,只要用里面自带的塑料棍沾上泡泡液,对准端部的小长框一吹,便会飘出泡泡。这一类游戏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人玩了。

18钉钉:在地上画一个圈,两小伙伴通过“石头剪子布”决定好钉的顺序后,依次手持铁钉(以前称为洋钉)用力往地上甩钉。第一下照例要钉在圈内,第二下开始要钉在圈外。铁钉立住了,算钉钉成功,将本次的钉眼位置与上一次的钉眼位置画线连接起来,除第一根线由圈内引出圈外之外,其它线均绕着圈呈类同心圆状画。如果钉时铁钉倒掉了,则为钉钉失败,换下一个人钉,其钉钉规则与第一个人相同,所不同的是,他从第二钉开始,只能钉到前一人所画两条线中间的空隙处,每一圈都必须要钉到,只到其画线超过前一人的线端之后,才可反包前一人的画线。如此两人轮替,最后谁的线在外面,就算谁胜。

19纸风车:取正方形硬纸一张,沿对角线由两端向中间裁开,正中间留下不裁,使之形成中间相连的四个等腰三角形。在每个三角形上取一个角折向中间(注意每个所取之角与其它三角形上所取之角不相邻,且折的力道要轻,不可留下折痕),取一根长约一寸、一端有节的细竹枝,有节端对外,依次穿这四个角的尖端和风车的中心点,再将竹枝无节的一端插入预先准备好的硬草杆内,插入的深度以竹节与草杆端头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跳马游戏怎么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