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跟18个月的30多月孩子不和人沟通沟通,一点话都不会说,玩游戏又是什么

  唐山浩宇帐篷有限公司,始于1992年,主要生产军用帐篷、施工帐篷、防火布、棉门帘、保温被、苫布等。唐山浩宇帐篷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鸦鸿桥工业园区,其交通发达物流快捷、经济、安全。以人性化、低成本的设计,先进生产设备,技术水平为生产高品质产品提供有力保障,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会伴随ta很长的时间,这个人为ta解惑,教ta知识,育ta做人,而这个人就是老师。

老师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很多孩子可能会因为儿时老师的一句话而改变他未来的人生轨迹。

作为父母,如何处理好和老师的关系,如何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是关乎孩子未来命运的一件大事。因此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陈忻老师特意针对这些问题给各位爸爸妈妈出了一些主意……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陈忻儿童心理

一次在群里聊天,聊到“怎么和老师沟通交流”这个话题,有所感触,就写了这篇文章。

我自己的孩子在美国上了幼儿园,又上小学,碰到的大部分老师都非常好,但是也有个别老师不是很满意。我想讲几个故事,说一说怎么和老师打交道,关键是怎么帮助孩子。

跟老师沟通这件事情,在我看来,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也就是说,我们做父母的也好,老师也好,大家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当我们和老师去交流的时候,记住这个目的,尽量把人往好处想。如果你认定“我和老师是对立的,老师如何如何,我有一肚子怨气”这样的对立心理,往往就会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那就没有办法顺利解决问题了。

父母也好,老师也好,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第一件事情,我们要让老师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在入学之初就跟老师沟通一下。

比方说,在大宝小宝上幼儿园、上小学的时候,每一年开学被分到新班级、新老师,学校都会发一些表让父母填。

  • 这个孩子的性格怎么样;

  • 如果他紧张焦虑的话,怎么样能够比较快地安慰他;

这些能够帮助老师迅速了解孩子。

所以,在开学之前,有心的父母可以经常思考,自家孩子的个性怎么样,兴趣是什么;他在哪些情景下,会做哪些事;怎么回应效果才比较好。包括孩子的语言能力,在家时的生活作息等等,父母都可以记下来,等见到老师的时候,跟老师介绍。让老师了解孩子,并且对孩子的行为或者反应有个预期。

其实好的老师,她自己也会观察。比方说,大宝的幼儿园老师,观察发现他喜欢数字。所以每天早上当他来到幼儿园时,老师就让他玩一些有数字的积木,或者是给他有数字的绘本看一看,这样能让他更快地平静下来。

再比方说,大宝上幼儿园的时候,还不会说单词。我让他先去小一点的班级适应,当时去的是18个月~2岁的班级。不到2岁的孩子,语言发展都还不太好,老师有时候会用手语和孩子们沟通,每个星期都有一节手语课。大宝在那里过渡了两个月,才去2到3岁班级。

2岁多的孩子,都会说话了,都说得挺好。那老师就没有必要再用手语了。但是我发现,大宝在升班后的第三天,晚上开始做噩梦,有时候还会哭。我就去和老师沟通,老师说,可能是大家都用语言交流,大宝压力太大。老师说用手语跟他沟通几天,看会不会改善。在老师用手语跟他沟通以后,果然大宝晚上不再做噩梦了。

2岁到3岁班级,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较好地表达自己,而大宝太小,在语言表达上稍显不足,所以他的压力比较大。在和老师沟通之后,老师愿意帮助大宝过渡,事情得以圆满解决。如果我不去跟老师商量,可能大宝的过渡期会更长。

积极和老师沟通,孩子的举动所代表的意义

第二件事情,平时有什么问题多和老师交流、请教。因为老师毕竟见过很多孩子,也有挺多经验。

比方说,在家里孩子的一些行为,或者你发现的一些问题,都可以跟老师商量,让老师出出主意。我有时候也会跟老师请教,因为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即便我学过儿童发展心理学也未必比老师处理得好。

我觉得多一个人商量,多一个思路也挺好的。老师也很乐意跟我聊,她如果帮助我解决了问题也很有成就感。有一次我问老师,说大宝在家跟我们玩桌游,输了就要闹,他在幼儿园是什么样的。老师说,大宝在幼儿园没问题。

对于有些矛盾,老师知道该怎么“四两拨千斤”。比方说排队,可以轮流排第一,避免孩子们去互相争斗;整理架子,也要跟孩子们说明这不是比赛,以缓解孩子内心的好斗心理。像这样,老师也会把她的处理办法告诉我,我有时候也会借鉴老师的办法。

而且经常跟老师交流,会给老师一种“哦,这个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挺上心的嘛”的印象,她就会主动地和你分享一些孩子在幼儿园的事情。大宝小宝有很多事情,都是老师主动告诉我的。

比方说,大宝喜欢骑红色三轮车,轮不到他,他就发脾气。老师没有让他罚站,而是通过情绪引导让他改正错误。这样效果很好,过了几个星期,他就真的不闹了。像这种事情,如果老师不告诉我,我根本就不知道。

大宝3岁半以后,基本就不午睡了,所以老师把他安排在窗边的位置,稍微亮一点,他可以自己看书,安静玩玩具。有一天,老师笑着和我说,今天我摸着他的背,没想到他居然睡着了,真是一件新鲜事!像这样老师也会告诉我一些她和孩子之间有趣的故事。

我其实是一个很内向,不太会聊天的人,我跟老师聊得并不算多。但是,我的态度是诚恳的,所以跟老师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这就又回到我开头说的:父母和老师互相信任,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那么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如果把老师放到对立的一面,总想着去质疑老师,又或者是不愿意和老师去沟通,那问题会越积越多,越来越难办。

有个妈妈曾经问我,说幼儿园要背诗,她家孩子没背好,让老师给罚站了。第二天孩子就死活不愿意去幼儿园了。妈妈想,反正也快到春节了,要放假了,不去就不去吧。在家待了两个月,过了春节又开学了,孩子虽然依旧不太愿意去,但是也不强烈反对,所以就送去了。可孩子放学回家说,老师没让我背诗,但是老师让跳绳,我不会,很害怕。妈妈觉得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有点厉害,她就问我该怎么办,怎么引导孩子。

虽然我不是很赞成幼儿园一定要背诗。不过如果妈妈出于各种原因不能转园,那该怎么办?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为什么不去跟老师沟通一下?既然妈妈已经知道了“老师有点厉害”,那妈妈不去跟老师沟通,难道指望着孩子自己去吗?

这件事情,如果妈妈的思路不是和老师对立的,即“老师有点厉害”,而是解决问题导向的,就会容易处理得多。

怎么解决问题呢?先去跟老师沟通,问问老师,具体要求是什么。或者跟老师说,请老师下次不要体罚孩子,在家里会帮助孩子等等。同时,在家里,跟孩子说,妈妈会帮助他,每天陪他练习一下。也可以用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说,妈妈现在来读,你帮妈妈检查读对了没有,或者妈妈来背,你看看妈妈背对了没有。各种方式交叉着,让孩子不会厌倦或者有压力。只有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才有自信。

相反,诗没背好,孩子害怕老师批评,妈妈也怕老师批评孩子,就不敢去。这样的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过了节还得去,去了以后他跳绳不会,还是会害怕。

所以,要好好跟老师沟通一下,不用觉得老师很厉害,也不要跟孩子传达:“哎呀,这个老师太凶了”之类的信息,这样做没法解决问题。相反,跟老师沟通一下,表明你们很关心这件事。告诉老师我们跳绳都已经买好了,在家也会每天跟孩子一起练习跳绳,帮助孩子提高。老师看到父母对孩子这么用心,也会鼓励他的。

所以,这件事情用“解决问题”导向的话,既能帮助孩子提高一些技能,又能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也会是一种“解决问题”导向的思路,也能建立和老师之间的积极的关系,一举多得。

这个问题其实是挺普遍的,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去思考一下,碰到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处理的?你的方案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还是没有帮助的。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引导孩子用“解决问题”导向的思路做事情

有些人会说,国内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不一样。我承认国内确实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湾,不能因为老师的方法不尽如人意,而拒绝和老师沟通,那孩子夹在中间怎么办呢?或者干脆换一个视角“这个老师确实不咋地,我要想办法保护我家孩子。”

我们也曾碰到过不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当时大宝上kindergarten(学前班,在美国是义务教育的开始)。学前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孩子向真正的小学生活过渡,所以学前班有很多规矩,老师很重视行为规范。

大宝的老师是刚毕业,只实习过一段时间的新老师,而且她自己没孩子。后来我观察到,她对孩子的特点了解不够或者说耐心不够,宽容也不够,处理问题比较生硬,没有四两拨千斤的小办法。

我经常去做义工,有一天我等在门外,听到她说:xxx,你再这样我给你一个黄条!她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用小黄条来威胁学生。

其实一个好的老师,应该会鼓励孩子,会想办法引导。比如,大宝小时候4-5岁喜欢看书,一看书就入迷,老师让他去做其他活动就充耳不闻。老师非但没有惩罚他,而是引导他说:“大宝,你来做老师的助手帮帮老师好不好,我们要做……”大宝听后高高兴兴地放下书就去了。

我自己的原则是,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老师的怀疑或者批评。

大宝也吃过几次小黄条,有一次他觉得很冤枉,他说他其实是摔倒了,那个地比较滑,他就出溜了一下。老师认为他故意跪在地上滑着玩,就给了一张小黄条。我没有说老师做得不对,因为我确实不知道当时真实的情况。

我就跟大宝说:“嗯,老师也是担心你们,在地上滑,这样碰到别人,会把别人也绊倒,很危险。所以才有这样的规则,在走廊上要安静地走路,不能打闹。如果你是摔倒了,不是故意在地上滑,你可以跟老师说明一下,老师很可能没看见。”

我知道要求一个5岁的小男孩做到跟老师这么明白地去讲、去申辩,这个要求有些高,我根本没有指望大宝这么做。但是,我告诉他的是一种选择,如果真的出现他被冤枉的情况,他有这个选择。他现在做不到,也许以后会做到。而且,我这么讲, 表明我的态度。妈妈不是一定要站在老师那边,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你。我觉得让孩子明白妈妈的立场和态度很重要,孩子会根据这个来决定要不要和妈妈沟通。如果妈妈不分青红皂白,看到老师的条就批评孩子,孩子以后就什么都不会跟妈妈说了。

然后我给老师发了短信,告诉她,我和大宝谈过这件事情了。并且我告诉她,我积极配合她的工作,每天在他拿绿卡的时候都鼓励他,每天在学校门口放他下车的时候,都提醒一句:“要保持绿卡哟! ” 我没有直接和老师提意见,说你这样老靠惩罚不对啊,这个年龄的孩子,其实多鼓励比惩罚更有用。但是,我通过我的条子,表明我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我在配合你,而且我是用这种正面鼓励的方法配合的。

虽然那位老师不是很让人满意,不过,孩子们上学还是挺开心的,放假了,大宝还说想念他的老师。我作为父母还是起到了一点buffering(缓冲带)的作用。尽量和老师配合,尽量让孩子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完全和老师对立,一有问题(在老师处理不公的时候)指责老师、护短,那孩子在学校就会越来越不配合。指责很容易,但最终会伤害到孩子的利益和成长。父母站在比较中立的立场,保护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智慧。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

最后想说一个故事,也是涉及到父母思考的角度,怎么化解来自老师的一些影响。

这个故事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说上幼儿园的孩子回家,在晚餐桌上,孩子突然双手合十,口中念到: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爸爸……感谢妈妈……这让这对爹妈很错愕,面面相觑。

我很理解我的这位朋友,我们有时候会很反感这种形式主义,比方说在网上也经常看到什么母亲节就给妈妈洗脚什么的,这样的方式其实没有触及孩子的内心,他可能也没有什么概念。

那既然我们反感这件事情,是不是就把这件事情忽略过去了呢?我觉得不然,其实可以用起来,变废为宝!

比方说,孩子双手合十,念着这些话,也许这就是他开始感激父母的苗头。我觉得拥抱会是一种很直接的,而且很触动人情感的一种方式。我就对朋友说,哎,这个时候,其实你扑过去抱住他,跟他说,哇,谢谢你能想到感谢我们,我好感动。这样的情感交流是互相影响的。其实这是一个情绪连接的机会。

然后爸爸妈妈也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普通人,自己的努力也希望被别人看到。爸爸妈妈努力做一个好的爸爸妈妈,希望我的努力能被你看到。你现在看到了我的努力,我真的很感动。

这些都是真情流露。这也是培养同理心,或者说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让孩子知道:“哦,爸爸妈妈其实也希望我能看到他们的付出。”那慢慢的,他就会去看到父母的付出,并且学会去体谅父母。

我们常常说互相理解,哪来的呢?就是通过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你理解孩子,孩子也要学会理解父母。这不一定需要通过生活中什么大事来很隆重地教育孩子。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机会,你可以慢慢去影响孩子。你可能会说:啊,母亲节给我洗个脚,这种事情我太不屑了。可如果你换个角度,也许这就是一个通过改变你自己去影响孩子的机会。

看了这一篇,我知道肯定会有很多人说,哎,中国的大环境怎么怎么样,中国的老师怎么怎么样。确实,我一直承认,中国的育儿环境有些特殊。但是,这不是父母从此撒手不管了的理由。

父母是孩子的港湾,怎么去做好这个港湾,为人父母要勤于思考,多去寻找一些途径。读完这篇文章,希望你能有收获。

本文插图来自童行夏令营的活动拍摄

美国康涅迪格大学心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会员

著有畅销书《养育的选择》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0多月孩子不和人沟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