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人帝国骑射手能不能攻击后移动

公元350年,位于西伯利亚西南部的阿兰国遭到大群游牧骑兵突袭。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这些入侵的游牧骑兵在顿河沿岸展开决战。最终,阿兰国被彻底征服。这群入侵阿兰国的游牧骑兵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匈人”。

看到“匈人”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立即联想到古代长期袭扰中国北方边境的匈奴人。那么,匈人和匈奴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还是来看看匈奴人去哪了。

匈奴人祖居在欧亚大陆西伯利亚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区域。由于匈奴人是游牧民族,擅长骑兵作战,机动力很强。所以曾让中原王朝吃尽了苦头。

到了中国汉朝时期,汉军对匈奴发起了多次致命打击,最终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迁投靠了汉朝,北匈奴则向西域地区扩张。

公元91年,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战败后的北匈奴余部西迁至锡尔河流域。此后两百年,北匈奴在历史舞台上就彻底消失了。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上来看,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匈人就是匈奴人。不过从北匈奴西迁路线上来看,他们和后来征服阿兰国的匈人在时间和出现地点上都是相吻合的。所以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匈人就是北匈奴西迁后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的后裔。

匈人在征服了阿兰国(另一说是匈人同阿兰国形成军事联盟)后不久,就开始向西边的欧洲扩张。匈人大军于公元374年向位于黑海北部的东哥特人领地发动进攻,并很快就将东哥特人征服。位于德涅斯特河以西的西哥特人看到匈人来势汹汹,就立即在德涅斯特河沿岸做好布防,防止匈人骑兵突入。可没想到这次匈人绕过了德涅斯特河,从后方向西哥特军队发起攻击,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在匈人的打击下,西哥特人出于生存压力,被迫举兵入侵此时已非常衰弱的罗马帝国。罗马军队节节败退,帝国的根基发生了动摇。

与此同时,匈人军队继续西进,将欧洲地区的日耳曼各部落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自此,匈人帝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436年,被后世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成为帝国新的统治者。在阿提拉的带领下,匈人帝国迎来了鼎盛时期,疆域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匈人的打击下,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东罗马帝国被迫每年向匈人帝国交纳贡税。

和历史上的所有帝国一样,鼎盛之后就要开始走向衰落。公元453年,阿提拉突然去世。帝国中不同派系之间为了争夺统治权而大打出手,匈人帝国迅速衰落并导致四分五裂。此前被匈人征服的各个部落也纷纷起兵反抗。公元469年,匈人帝国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匈人是一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他们在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东、西罗马帝国。过去匈人曾被一些学者认定是古代中国文献中记载的匈奴单于国,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入侵欧洲的匈人与匈奴有血缘关系。根据秦汉时的汉籍史料等文献记载,当时匈奴活跃于中国北疆境外及中亚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中亚河中地区和图兰地区。其战斗力和机动性较高,使他们在与对方作战中经常占有优势,尤其在与一些农耕文明的民族作战时。后来匈奴于东汉初期屡被鲜卑、南匈奴、东汉打败后,匈奴的一分支北匈奴于155年被鲜卑沉重打击下,最终于158年被丁零击败之后开始西迁到图兰地区。有人认为他们就是于372年左右进入了欧洲的匈人的祖先。

现代中文书籍有时也把他们称为“匈奴人”,但他们和中国古代的匈奴是否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尚无定论。但是在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雅库特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常染色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古代匈奴和当代蒙古人群为延续世系,而现代土耳其人与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语言学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匈奴人和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也没有血缘关系。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认为,匈奴是由多民族与多人种混合结盟所形成的国家,不是民族或人种的称呼。匈人继承了这个国家名称。认为这两个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证据是北匈奴西迁和三百年后在欧洲出现的匈人时间上的吻合。

匈人在3世纪之前的历史史书中并未有记载,最早的出现纪录是在窝瓦河以东。约在公元350年左右,匈人进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伊朗语族人国度。匈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很快瓦解,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失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当中。匈人促成了欧洲历史的发展,他们把丛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摧毁了罗马的时代。匈人的历史消失后,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格局形成了。

匈人帝国(370年–469年)是匈人在欧洲建立的帝国,控制地区从中亚大草原到相当于如今的弗兰德尔;从多瑙河河谷到波罗的海海滨。其领土包括德国大部分、中欧、巴尔干和乌克兰。它的西部和西南部和西罗马帝国接壤,东南方与东罗马帝国接壤,但是北部和东部边界无法确定。453年阿提拉死亡后,在领导权和继承权的斗争下,帝国开始解体;469年阿提拉的儿子邓吉西克阵亡后,帝国最终灭亡。

350年,当时的阿兰国堪称强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人军战于顿河沿岸,却遭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人。匈人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着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人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向西方进攻。

432年,匈人各部落在鲁嘉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434年鲁嘉死后,他的两个侄子阿提拉和布莱达便继承了他而统治着匈人。之后他们的势力快速扩展,并开始与当时的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相讨归还几个在东罗马帝国庇护下的叛教部族。于翌年,阿提拉和布莱达于马古斯(Margus,现波扎雷瓦茨,塞尔维亚境内城市)会见了东罗马帝国的代表团,在谈判后并达成一个十分成功的条约:东罗马承诺归还叛教部族(这些部族曾经协助东罗马对抗汪达尔人),并把以往每年对匈人的350罗马镑(约114.5千克黄金)纳贡增加两倍,开放更多的市场予匈人商人互市,并为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8个金币的赎金。在签署条约后,匈人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帝国,便从东罗马帝国的边疆撤向欧洲内陆地区。而狄奥多西二世便借此机会,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并沿多瑙河建立防御工事,增强了东罗马帝国的防御能力。

在接下来的五年,匈人未有再对东罗马帝国进行大规模进攻,而是转而向埃兰沙赫尔进攻。但是,当他们在亚美尼亚遭到埃兰沙赫尔还击打败后,阿提拉和布莱达便放弃攻占波斯。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东罗马帝国,并屡次侵扰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场。阿提拉和布莱达指责东罗马人未履行他们的条约,更声称马古斯的主教亵渎了在多瑙河北岸(潘诺尼亚和雷蒂亚)的匈人皇家坟墓,要挟要再次进攻东罗马。阿提拉率领匈人横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亚地区(今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和色雷斯地区彻底摧毁,其中还包括了首府费米拉孔。匈人一直推进到马古斯,在此当匈人正与东罗马人相讨交出主教的条件时,该名主教出逃并放弃了此城。

狄奥多西二世在汪达尔人的领袖盖萨里克于429年占领迦太基以及埃兰沙赫尔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亚美尼亚后,决定撤走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工事,使得阿提拉和布莱达更容易进攻巴尔干半岛。441年,匈人军队先后攻陷了马古斯、费米拉孔、辛吉度努姆,今贝尔格莱德)及塞尔曼等城市,直至翌年狄奥多西二世从北非调回他的军队,以及发行新金币支付军费,才暂时遏止了阿提拉的攻势。在此之后,他认为已有足够力量对抗阿提拉,便拒绝了匈人的要求。

在要求被拒后,阿提拉和布莱达于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侵占了军事重镇Ratiara,及围攻了Naissu(今塞尔维亚尼什)。在此两战中,匈人首次使用了攻城槌及攻城车等重形装备。然后匈人军队再度攻占了巴尔干半岛,沿着尼沙瓦河攻陷了谢尔迪卡(今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菲立普波里斯(今保加利亚城市普罗夫迪夫)、吕莱布尔加兹,今土耳其境内城市)等大城市,最后攻至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匈人虽然消灭了城外的罗马守军,但由于欠缺攻城武器,所以面对着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墙只能围困该城。在长期围困后,狄奥多西二世投降,命皇室使节亚纳多留斯与阿提拉相议和平条约。最终狄奥多西二世与阿提拉达成协议,签订一条更严厉且苛刻的条约:东罗马同意赔偿6,000罗马镑(约1963千克黄金)作为早前毁约的惩罚,而每年纳贡增加三倍至2,100罗马镑(约687千克黄金),至于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的赎金亦增至12个金币。这些条款虽然为东罗马帝国带来更沉重的负担,但亦暂时满足了匈人的欲望,使他们再次撤向欧洲内陆地区。根据约尔丹尼斯及普利斯库斯的著作记载,约于445年,即匈人撤向内陆地区后不久,布莱达便被阿提拉杀害。在杀害布莱达后,阿提拉成为唯一统治匈人的君主,并再度将矛头指向东罗马帝国。

(3)盛极时的匈人帝国

由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国的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在政的时期,他甚至派出使节团到其他国家进行外交考察,以此拉拢同盟、强化贸易活动。

450年,阿提拉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欧,并向西罗马帝国表示愿意与之结盟,共同对付政治核心在阿基坦高卢图卢兹的强大西哥特王国。在此之前阿提拉与西罗马帝国,尤其与当时已成为大公的埃提乌斯(幼时被作为人质交换至匈人帝国)维持着一段良好的关系。在当时,匈人军队对巴斯克人和哥德人的节节胜利,使阿提拉在西欧已获得“大元帅”(magister militum)的称号。而汪达尔王盖萨里克,在惧怕西哥特王国人的阴影下,对西欧其他各部族的外交努力亦对提升阿提拉在西欧的影响力产生帮助。

但是在罗马,当时的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与他的姐姐奥诺莉亚,就阿提拉提出的建议却持相反意见。霍诺利亚为了逃避与一名宫廷官员的婚约,竟于当年春季主动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在考虑过后,接受了她的提议,但却同时提出要以帝国的一半管治权作为嫁妆。瓦伦丁尼安三世得知后,断言拒绝了提议并以“提婚不合法”为由回复了阿提拉,并在摄政太后加拉·普拉西提阿的建议下把霍诺利亚流放。但阿提拉却没有被说服,并派遣了使者到拉文纳要求进一步的解释,准备一旦无法获得满意的答复便挥军进攻西罗马帝国。

同年,在东罗马帝国,统治长达42年的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因堕马而丧生,继承其位的马尔西安停止了向匈人的纳贡,因为在经过长年累月被匈人和其他蛮族蹂躏后,作为支撑帝国经济命脉的巴尔干半岛已经无甚可剩了。同时间在阿提拉辖下统治的法兰克人,在国王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爆发了争夺王位的冲突,长子及次子此人可能是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的始祖墨洛维。分别向阿提拉与埃提乌斯求援。著名历史学家J.B. Bury认为,阿提拉介入此举的最终目的,可能是为了把他的帝国跨越高卢扩展至大西洋海岸。

在派遣到拉文纳使者得不到答复,以及加上法兰克人的求援后,阿提拉决定集结一支庞大军队攻向高卢。他从阿兰人、萨克森人、东哥德人、勃艮第人、赫鲁利人等服从匈人统治的部族中抽调军队,加上自己领导的匈人骑兵,组成一支混合军队进攻西罗马帝国的高卢。451年,当阿提拉率领大军推进到西罗马帝国比利时省时,根据约尔丹尼斯的记载已达50万(虽然含有夸大成分)。于4月7日他攻陷了梅斯,同时间罗马主将埃提乌斯正于凯尔特人、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中抽调军队。

当阿提拉进一步向西推进后,元老院议员阿维都斯便受命说服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使西哥特人与罗马人结盟,也构成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准备与匈人决战。这支军队抢先在阿提拉之前赶到了奥尔良地区后来的研究指出在罗马和西哥特联军赶到前,奥尔良城已经被匈人攻占;但于约尔丹尼斯的著作中却无此记载。以阻止匈人军队继续前进。终于埃提乌斯于约现今法国的香槟沙隆追上了阿提拉的军队,双方爆发了著名的沙隆战役。惨烈的战役最后以罗马和西哥特联军胜利结束,但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在此战中战死,而埃提乌斯因为不能有效控制联军,而被逼将之解散。阿提拉在此战之后,离开了高卢,并说:“我还会回来。”把目标指向意大利本土。

在452年,当阿提拉重新向西罗马帝国要求对霍诺利亚的婚姻时,匈人的军队同时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侵入了罗马帝国的核心—意大利本土。他的军队攻占了许多城市,并且把意大利东北的军事重镇阿奎莱亚彻底摧毁,使之永久地从地图上消失。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被吓怕,从拉文纳逃到旧都罗马,只剩下埃提乌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却很少。最后匈人军队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攻势,阿提拉并接见了由教宗利奥一世,元老院首席议员阿维努斯及禁卫军统领特里杰久斯(Trigetius)等当时罗马帝国内身份最显赫的人所领导的议和使节团。在一轮相议后,阿提拉决定接受议和条款并撤走,但他也同时警告如果西罗马帝国违反对霍诺利亚的婚约时,他会再次入侵罗马。

对于阿提拉突然撤走的原因,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可信的原因指出,阿提拉的军队当时可能受到军粮短缺或瘟疫困扰,或者被东罗马帝国军队越过多瑙河侵扰后方所逼。而根据普利斯库斯的记载,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阿提拉害怕会重蹈410年8月,西哥特王亚拉里克一世攻占罗马城后不久暴毙的覆辙。这个由预言家阿基坦所发出的预言,经过画家拉斐尔的画笔与阿加第的凿子美化后,形成了一幅由圣彼得和圣保罗保护着教宗,警告蛮族不得入侵“永恒之城”罗马的画像。

阿提拉死后,他的后裔退至顿河口,分裂成两部,库特利格尔匈人,乌特利格尔匈人(曾经与西突厥可汗达头联手围攻克里米亚的刻赤),他们互相攻击,最后存在至南俄草原的保加尔人时期。保加尔人被认定与库格利格尔匈人有关,他们是楚瓦什人的祖先。453年阿提拉死后,匈人退到今匈牙利一带。后来又往东退到今乌克兰的西南部与北高加索。其子厄尔纳克在南俄草原顿河一带活动。这时候东罗马史料中已改用保加尔国(Bulgharei)来称呼厄尔纳克政权了。最后一次说匈人是东罗马使者到突厥汗国时说到突厥找一位匈人为先可汗人殉。

469年,最后一位匈人君主邓吉西克阵亡。这个日期被视为匈人帝国的终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匈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