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哪些是假的和三国志

诸葛亮为何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不同

  的形象在很多人心中那是无所不能的神,其实这种印象很有可能是被演义误导了。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不可尽信。

  说到底,演义是三分真,七分假,让人分不清真假。在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任何计算器都还厉害,任何事情只需要一个锦囊,真有那么厉害为什么就没有一统三国呢?

  在演义中很多诸葛亮的经典战役都是不存在的,比如:、、、借东风、智激、等等都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为什么说这些都不存在呢?

  《草船借箭》是三国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于《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迪与发展。

  但在正史《》中却是所为,发生的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在赤壁之战后第五年的濡须之战。

  《魏略》的说法。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

  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演义看过的人有很多,但是三国志正史有多少去真正的研究呢?

  三国演义是这样些的: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空城计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这段怎么看怎么假!既然司马懿多疑为什么不派斥候前去查探呢? 为何要直接退兵?

  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空城计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诸葛亮摆空城计”这件事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而非司马懿,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

  最后说说三气周瑜:

  智取南郡,诸葛亮和周瑜约定:让周瑜先攻,如果攻不下,就由诸葛亮去攻,谁攻下归谁。南郡是防守的地区。结果周瑜费尽心思攻下时,却已经被诸葛亮趁他不防备占领了。

  周瑜想用美人计留下。被诸葛亮发觉,用计策将刘备夫妇接了回来,并让人在船头喊话取笑周瑜,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

  周瑜想取荆州,假说想取汉中,借道荆州,趁刘备等人出来迎接时一举擒获,这是“借途灭虢”之计,被诸葛亮识破,苦战得出,这是第三气。

  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便被自己活活的气死了。在这段记载中周瑜是被活活气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摘要】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所体现出的曹操,在后世是颇具争议的一个人,《三国演义》中被定性为“乱世之奸雄”,是一个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形象。《三国志》又将曹操视为当世之英雄,有悬壶济世之才。
  【关键词】《三国演义》 《三国志》 曹操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部作品对曹操的描写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定性为“乱世之奸雄”,是一个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形象。《三国志》又将曹操视为当世之英雄,有悬壶济世之才。其实无论是文学描写还是史实记录,曹操都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加上唯才是用的一系列政策,统一了北方。对于曹操的形象分析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仍然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
  一、曹操形象的对比分析
  (一)史料对于曹操的记载
  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呢?首先,《三国志》中的曹操,机智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有济世之才。曹操机警,有胆识。《三国志?武帝纪》中描写到:“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yu)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这里的描写,给予曹操极高的评价,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仿佛孙吴”。他还说:“先帝每称操为能”,说明了刘备对曹操的才能也是给予充分的肯定的。随后在《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大力宣扬了曹操的文治和武德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原文这样写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一直到西晋末年,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都是肯定性的,这即和当时作者和史学家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关,也和魏晋时期人们的英雄观念有密切联系。
  (二)两部作品中曹操的对比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所体现出的曹操,在后世是颇具争议的一个人,《三国演义》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性格特征的人。《三国志》不是这么描写,也不可能这样描写,前面说过陈寿是西晋的大臣,而西晋承袭曹魏,《三国志》就属于当代史,对曹操的描写则可能较为隐晦。我们暂且不论孰是孰非,且看两部作品的对比描写。
  1、曹操的政治才能
  首先,《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一个旷世奇才。他的机警和魄力表现在他的执政能力和统筹全局的能力等方面,如兴平三年,曹操同刘表张绣战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曹操)军前后受敌。公乃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之,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曹操同马超,韩遂战于潼关。曹操“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 又用贾诩计谋,离间马超,韩遂,最终大破之。曹操对于全局的统筹能力不仅是在对战争的掌控上,也体现在曹操治理属地的方面。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上的一个很成功的策略和手段。
  其次,《三国志》中的曹操还有着高超的政治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上的一个很成功的策略和手段。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自到洛阳晋见汉献帝,随后就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至此,曹操开始了他诛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诸葛亮对刘备评价曹操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段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是给予了肯定的。
  2、曹操的军事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始终是“奸雄”的代表,作者对于这些经典的战争,更多的是在表现曹操的残暴,虚伪的一面。刘备为吕布所追,曹操的谋士荀彧曾劝他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他却待刘备如兄弟,且出兵助刘备攻吕布。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听听他内心的独白:“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心。” 而且当时在攻打徐州,刘备受万民拥戴,曹操自然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果不其然,徐州最后落入曹操手中。《三国演义》突出的不是曹操的军事才能,而是阴险狡诈的心机和谋略。我们对比《三国志?武帝记》来看,文中描写曹操具有孝行,“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曹操举孝廉为郎后,曾任一些地方官,为官期间,多有作为,政绩显著,“百姓喜悦”。
  二、曹操形象被歪曲的原因
  汉末,社会动荡,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达到一个顶点,人民生活疾苦,天灾,人祸,各种矛盾一触即发。在这历史关头,曹操以一己之力,运用高深的谋略,成就了一代霸业,化解了社会危机和矛盾。于是社会就把“英雄”的桂冠给了曹操。
  到了唐朝和北宋以前,曹操在上层统治集团中的声誉都很好,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明确的称曹操为英雄:“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北宋时真宗命重修曹操庙宇,左丞相穆修在《毫州魏武帝帐庙记》中颂称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先显盛大之业于来世”。
  东晋末年至刘宋时期,封建正统思想得到确认,这个时期曹操的形象开始走向反面,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对曹操的形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其中以《曹瞒传》和《异同杂语》为代表,二者的倾向十分明显,对曹操丑陋的一面加以扩大化,从此曹操“奸雄”“汉贼”的形象开始慢慢形成,这也成为《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操形象的基本依据之一,罗贯中为宣传封建统治者的正统历史观,就肆意歪曲历史,贬斥曹操。这是不公平的。
  明代思想家郑思肖认为:“正统者,配天地,立人极,所以教天下以至正之道。彼不正,欲天下正者未之有也,此其所以不得谓之正统 。”“正统”观点是史学家评价历史是非的重要根据,三国历史本身就有着“正统”和“非正统”之分。虽然历史上关于曹操和刘备谁为“正统”谁为“非正统”,从西晋开始,不同时期的的史学家就有着不同的观点,到了罗贯中这里,《三国演义》指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具有皇族的合法性,名正言顺,于是刘备就是汉室的继承人,而曹操就是乱臣贼子的形象。
  近代的研究者在研究三国历史的时候,对曹操的评价才较为客观,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更是从历史的高度给予了曹操英雄的评价,1959年,翦伯赞发表了《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的文章,他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也是杰出的政治人物。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要把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真实分开来看。
  李昕颖,女(1987—)民族:傣族,籍贯:云南省弥勒县,就读于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陈 巧,女(1992—),民族:汉族,籍贯:重庆市巫山县,就读于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1.桃源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 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

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於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演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白骨深感认同ing-.-")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和曹操只有这十三家.孔融当时正忙於对付黄巾贼,不可能分身去讨董,陶谦当时只有贡献一些金钱,并无参加战役,马腾当时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参加讨董行列,当时公孙瓒正要对付鸟桓,亦不可能参加讨董行列,至於张杨当时和刘备一样,只是义勇军,而刘备当时亦只是跟随出征.

5.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

6.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

7.徐州诛车胄、古城斩蔡阳:此乃刘备所为。

8.土山约三事:那次战役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有"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献刀杀董卓:曹操认为卓终必败,不领董卓情~逃归乡里..曹操献刀,不见正史 虚构的

10.连环计∶载有貂蝉之人 吕布与董卓争夺一婢女而起 并无指出是有人用计

11.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妻子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麼"二皇嫂"。)

12.过五关斩六将∶ 此五关相距甚远 也无联系 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13.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14.孙坚之死∶孙坚死於砚山...由於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失射死

15.孙策之死∶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亦是单骑轻出,不过更夸张…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无巧不巧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许贡死於孙策之手)即做孙策晓勇,但脸上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后来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

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太少。。。无名过客而已

17.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18.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 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伤重跳井自杀、超云推倒土墙盖井∶正史记载..甘夫人和糜夫人在当阳皆安然无恙..故也没有超云推倒土墙盖井的事情啦 ^^

20.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 十分平淡(赵云只是三义写成 实则战功平平 五虎将?苦果苦吧- -凸)

21.怒吼长板桥∶曹军夏侯杰因此肝胆俱裂被吓死= =|| 是小说的夸张手法..(人死 点解马又唔死牙)

22.苦肉计∶正史上确有黄盖诈降曹操一事..但苦肉计置疑..

23.舌战群儒∶无此事 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24.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多少男欢女爱的色彩。

2 三国演义中99个虚构情节

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

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没有此事..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麼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5.此诗(索二乔)出于曹植之手。。。当时还未出现

26.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后游说周瑜不成(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27.庞统连环∶记载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28.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公瑾。)

29.草"船借箭∶在唐代时 张巡在安史之乱中,曾在夜间用草人垂下城墙赚了令狐潮几十万只箭 ←(这是补充.. ^^)综合(20)(21)就变成草船借箭哩 一▽一

30.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31.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32.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33.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34.诸葛三气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35.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36.赔了夫人又折兵∶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37.周瑜之死∶周瑜死于巴丘 操劳过度

38.计借荆州∶实乃鲁肃之计 以刘抵曹

39.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40.马超兴兵∶实乃背父 叛乱(至於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大家明架la~虽然我好爱马超)

41.取蜀攻略∶由法正 庞统完成

42.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43.乔国老应是"桥国老",还有和乔玄并不是同一人

44.貂蝉∶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确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45.刘岱∶正史有两个刘岱,反董卓联盟的刘岱和曹操手下的刘岱并不是同一人

46.韩遂几岁∶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47.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 而三演本末倒置, "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48.关羽与同僚∶关羽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和谐

(1)马超∶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2)黄忠∶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3 回复:三国演义中99个虚构情节

(3)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4)傅士仁∶"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杨戏传》)

(5)刘封、孟达∶二人镇守上庸,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请二人发兵相救,二人坐视不救。

(6)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7)潘∶"亦与关羽不穆(不和)。"(《三国志杨戏传》)

49.关公好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50.关羽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51.关羽亡命:《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那麼,他作为山西人,为什麼亡命到了河北呢?史书并没有交待。三演中,关羽自述说∶"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

52.五虎将:刘备并没封什麼【五虎大将】,只不过上面五人的军职是最高的,关羽(前将军),张飞(车骑),马超(骠骑),黄忠(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最低),而且自从关羽伐魏,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短短四年间,关张马黄都死了...

53.《后出师表》:乃后人伪托,并非诸葛亮所作;

54.追命吕蒙,玉泉显圣: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不多说。

55.八阵图石伏陆逊∶置疑

56.七擒孟获∶虚构 并无此事(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 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57.孔明伐魏∶并无七次 实伍次 输的没演义那麼漂亮

58.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和魏延那回,纯熟虚构

59.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60.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61.诸葛亮用兵如神:诸葛亮擅长内政治理,用兵并不是强项。

62.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

当时在魏军 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 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著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63.曹军潼关战马超事∶战斗确实很激烈,但是《三国演义》写曹操割须弃袍乃得脱则完全是为丑化他。实际上,潼关大战,曹操是赢家。

64.曹真∶病死於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

65.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66.马超战张飞∶正史上,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二人大战~李恢劝降。

67.空城计 ∶虚构 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 (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於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4 回复:三国演义中99个虚构情节

68.魏延反叛∶其实魏延才是受害者

69.落凤坡落凤∶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并非死於落凤坡。

70.黄忠战关羽∶纯虚构..并无关羽义释黄忠的故事..正史中~关羽嫌弃黄忠老…又怎会有「义释」。

71.关於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 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一些资料表明,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72.七星灯续命∶无需解释了。。。。。

73.周仓∶历史上没周仓之人…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74.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75.彝陵之战: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76.青龙.蛇矛∶关羽不是用刀的…历史上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方天画戟这样有个性的兵器对于塑造人物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77.赤兔马∶: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关羽跨下无赤兔,为表达勇武形象= =|| 更虚构赤兔马为了关羽的死..绝食亡 (要是要绝食..吕布死时、就该绝食哩= =a而且吕布死时和关羽死时相差很多年 马不绝食也老死了)

78.刘皇叔刘备∶实为无稽之谈..虚构刘备被献帝称「刘皇叔」..来表达刘备是「捍卫汉室」…和曹操是「国贼」的假象= = 要是刘傋是刘皇叔..那刘表、刘璋哩?

79.孙尚香∶历史上并未提到名 只知姓孙

80.张翼德∶真名 张益德

81.粗人张飞∶其实张飞一手好书法 精通美工画 文武全才 高硕书生形象吧(所以火凰燎原修改他为桃园画家 也不为过)

82.关兴∶一介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

83.关兴复仇∶据《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与史实并不相符。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另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载。

至於士仁、麋芳二人,以后也不见史书记载。他们本是一些平庸之辈,投吴后没有什麼建树,默默无闻,史书也就没有记载他们的必要了。另据《蜀记》∶魏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在公元263年),因为庞德被关羽杀害,庞会为了复仇,诛灭了关氏全家,所以关羽没有留下后人。 )

85.关索∶只出现下民间传说 野史中。。。。乃虚构人物

86.关平,关羽的亲生儿子,在里名字只出现两次的人~~ps: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到了演义里,成了义子,还那么厉害?

87.刘备用牛血破张宝妖法:封建迷信

88.陈宫捉曹操:陈宫本来就一直在曹操手下,捉放曹的事发生於中平六年(189年)…陈宫开始跟随曹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故陈宫捉放曹是虚构滴

89.陶谦的为人和让位与史实不附。

90.文丑中曹操之计被杀

93.托孤∶刘备临终是扥孤与孔明和李严二人

94.张郃∶张郃先后败於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 (张郃) 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

95.史实无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96.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虚构庞德抬榇死战,大战关羽,对于禁纯属污蔑《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 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97.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这一说。

99.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 饮醇醪,不觉自醉", 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哪些是假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