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光伏产业才能继续发展吗行业人,怎么样才能助光伏产业才能继续发展吗发展一臂之力呢?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中国经济周刊》夏季达沃斯报道组

责编:陈惟杉 周琦 牛绮思

第四次工业革命呼啸而至,给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比想象中来得更早更快。9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召开的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超过2000位参会嘉宾,召开了100余场工作研讨会议,首要议题就是探讨由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这是论坛连续第3年将主题锁定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新兴技术已从生活领域拓展至生产领域,全球经济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用脸刷卡、乘网约车出行、听商品说话、无人机送货,人们对各种消费新模式已感到稀松平常;互联网医疗、可穿戴设备、基因测序智能诊断,这些全新的概念改变了人们的医疗体验;在制造业领域,“黑灯工厂”越来越多,穿梭的机器人自动取货、搬运、装配,自动运行,完成生产操作;城市拥有了智慧的大脑,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效率极大提高;能源领域,区块链技术的进步或将颠覆现有的能源系统……新兴技术正从各个层面改变行业与社会,在金融、教育、农业、制造和服务等众多领域,催生以往无法想象的新机会。未来已来。

“看见·未来”专题报道速览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 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报道

成为树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在“森临其境”(“Tree VR”)体验区,参与者可以进入热带雨林成为一棵树,手臂变成树枝,身体化为树干,感受从种下树苗到成为参天大树的生长过程。(《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人工智能行业的总价值将在2018年达到1.2万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70%,而到2022年的时候,人工智能的商业价值将达到3.9万亿美元。

这一充满创新和突破性的技术预计将对社会各行业及个人产生巨大影响,给一些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和冲击。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未来的企业多少都算是人工智能公司。他表示,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数据化、运算和连接,并且将随后产生的智慧放在云端,为人所用。”

这使“社会集体大脑”变得可能,交通、医疗、安全及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将发生变化。周逵表示,拥有“专业能力的智慧积累可被每个人调用,高效提供普遍服务”这一特征的行业可能被人工智能较大幅度地改造。

在周逵看来,未来在四大行业,人工智能爆发得最快:“第一个行业是交通行业。过去我们认为无人驾驶离我们很远,现在无人驾驶已经在试点了,速度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得多;第二个行业是医疗,医疗行业的人才是最难培养的,培养一个专业的医疗人员要花费很多时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些技术可以使医学更精准;第三个行业是安全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颠覆传统的安保方式;第四个行业是制造业。中国是制造大国,很大原因是人口优势,工厂里人最多的环节是装备和测试,现在工厂里的人已经很少了,人工已经赶不上机器的测试速度和质量。”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在论坛现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将向更多领域加速渗透。他指出,人工智能是新旧动能的转换器,未来人工智能将为所有行业、所有终端赋能赋智,在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催生出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到2020年,人工智能有望为家居、安防、医疗、零售、金融5个行业释放出超过7000亿元的新动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报道

MANUS感知机器人可以与人类进行互动,用它独有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智能制造与传统产业变革”是201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12项分议题之一。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研究员、河北省大数据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晶的研究团队认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完成对消费环节的布局,正在加速向制造环节扩散,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与服务化转型。“生产过程将由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组成,‘无人工厂’数量将不断增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就曾透露,格力全国有8个基地基本都实现了无人工厂的生产,用机器替代了人的操作。

自动化制造是智慧工厂的基础。而智慧工厂却不仅仅局限于自动化。通过网络化协同,在全球范围内调用资源,以及个性化定制与服务化转型,也是智慧工厂的重要特点。

例如,在海尔,已经搭建起“先订单,后制造”的产品定制平台,用户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产品的机身材质、用料、喷涂颜色、图案等等,有定制需求的部件可以按照个人需求进行选择。然后,这些外观全个性化、部件部分可定制的个人订单,通过工业4.0的智能智造实现柔性量产。

刘晶团队认为,智能制造使行业组织和形态从生产制造转变为面向服务的制造,并使制造公司从产品供应商转变为产品和服务提供商。

智慧工厂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哪些改变?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Anil Sikka认为,机器人、协作机器人 (Cobot)、自动驾驶汽车不仅能创造出全自动生产线,而且还能把工厂融入一个供应商生态系统,既能大幅增加增值服务,又能大幅加快商业模式创新。

“这些未来工厂将拥有海量数据,使用强大而新颖的分析工具挖掘数十亿数据点,释放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潜力。我们预计:生产线效率取得的突破将促使产出翻番;更加严格的绩效管理可以将质量问题减少一半;而先进的预见性维护则能大幅缩短机器停机时间。”Anil Sikka说。

由于与供应商的整合更加密切,生产厂商可以预测到零组件层面的生产需求,从下游供应商开始,逐步延伸至原始设备制造商,最后到客户。“我们认为,这种透明度可以把预测精度提高三分之一,而且与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数据实时共享技术结合起来之后,库存持有成本可以降低 20%~40%,交付周期也可以缩短最多15个星期。”Anil Sikka认为。

对于投资方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在于,让机器人从事最具挑战的手动任务,可让多达90%的一线工厂工人接受再培训,而他们从事更高回报和更高附加值的工作所产生的净效,约可将劳动生产率提高70%。总的来看,这些改进意味着对未来工厂进行的投资有可能在两年内就能收回。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报道

中国的绿色领导力分论坛现场。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有多场分论坛聚焦能源革命。(《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能源结构的调整,伴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从核聚变、氢技术等能源技术,到能源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哪些技术的进步将颠覆现有的能源系统?

ABB集团董事长兼亚洲、中东及非洲区总裁顾纯元表示,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行业从应对几天、几小时的数据变化,发展到被要求应对几分钟、几秒的快调配。他认为,能源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综合应用,例如ABB在发挥其固有的电气工程技术优势的同时,正在将感应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共同投入到能源应用中。

徐飚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在光伏的应用方面,柔性薄膜太阳能技术可作为可携式电源直接整合到消费电子产品、航空航天、军工或空间应用中。此外,太阳能光伏电池还可以与建筑相结合,制作成光伏玻璃幕墙、太阳能电池瓦等,实行光伏建筑一体化 ,集实用与装饰美化为一体,达到节能环保效果,而这方面的技术进展很快。

Trbovich坦言,区块链等新技术已经在不少大型能源公司率先应用。“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公司在应对新的挑战时需要平衡,因为区块链技术是有潜力能够缓解一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新公司争相投入区块链领域的原因。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在早期阶段,所以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区块链使一些技术在未来一两年就可以实现。”她表示。

意大利Enel Foundation负责人Carlo Papa则表示,“电动汽车的发展有很强的面向未来的技术性,最先进的技术也在使用,比如电动汽车的电池。”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报道

通过19个镜头组成的智能阵列摄像机,可以清晰地拍摄到一公里以外的人脸,两公里以外的运动轨迹,论坛现场展示的马拉松画面放大后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智能阵列摄像机未来不仅可以快速查找、定位一切需要找到的物品,更能快速通过人脸和声音识别出更多信息。(《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大数据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正在日益加强。

有研究显示,中国每年的拥堵成本占GDP的近2%。高昂的拥堵成本加上巨大的交通流量,使得城市交通管理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0亿辆,其中汽车2.17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8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42亿人。从分布情况看,全国有53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24个城市超200万辆,7个城市超300万辆。

在拥堵面前,如何治堵,缓解大城市病,成为许多城市管理者的难题。

本届论坛联席主席、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堵车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可以极大地改善这个情况。

胡厚崑介绍说,深圳是全中国车辆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每公里大约有510辆车。深圳车辆密度最高的地区坂田基地,每天仅华为就有6万人上下班。今年6月份,深圳交警开始测试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交通拥堵状况实时调整交通灯控制策略。

“简单一句话就是,过去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是灯看车,读车数放行。结果是平均车速提升了15%,员工最大的感受是早上可以晚10分钟出门,给大家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胡厚崑说。

胡厚崑认为,云计算的发展已经从1.0阶段进入2.0阶段。“1.0时代是一大批生于云的企业,如Google、Uber等,他们有技术打造全新的业务模式颠覆传统能力。而到2.0时代,传统企业将充分发挥云的优势,改造自身业务模式,提升生产效率。”

智能交通企业千方科技董事长夏曙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除了智能化、信息化对一般生产服务的改变之外,更核心的部分是它影响到了人,生活的智能化、信息化改变了整个社会。对于交通出行来说影响更为直接,未来交通会更安全、更有效率、更绿色。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出现使得整个交通系统从规划到管理到参与者都得到了整体提升。未来交通一定不只是车和路的概念,而应该是人、车、路、云一体的系统。

具体来说,智慧交通就是要实现人跟车、车跟车、车跟路、车跟人、人跟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对话。“要适应未来的智慧交通,我们的基础设施、道路也要智能起来,要有更多的感知设备和交互设备。”夏曙东说。

据悉,2017年底,由千方科技牵头的全球第一条智能网联汽车潮汐试验道路在北京亦庄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千方科技正在运用其自主研发的智慧交通系统改善北京中关村、CBD等容易拥堵地段的交通状况。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曹煦 | 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智慧城市”成为众多城市应对“城市病”的对策。

在当下的中国,建设智慧城市已成白热化之势。2015年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数据显示: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而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李铁看来,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尚处“碎片化”状态,要想治理城市病,须进行系统整合。“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为城市治理带来革命性变化和历史性机遇。”

李铁解释说,“不同于以往的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一次技术上的变革和革命,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一个集成系统的组合应用,使城市的治理、公共服务水平发生了一次革命。”

“这种变化仅仅是开始,未来还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李铁坦言,“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大力推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无论你是否愿意,机器人都将越来越多地加入你的工作队伍。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整合智能技术与人类智慧,打造面向未来的员工团队,将助力企业实现前所未有的收入增长和创新成果。

例如,日本零售控股公司迅销集团为其店员部署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设备。该技术能够提供有关库存、订单和退货的实时数据,让客服人员能够在掌握更多信息的情况下与客户开展对话。该公司还计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产品上市,以此助力实现2021年企业营收增长七成的战略目标。

埃森哲公司在本次达沃斯论坛期间发布的报告预计,如果所有企业能够像领军企业一样积极投资人工智能和人机协作,则有望在2018年至2022年间将企业收入提高38%(这一比例在消费品和医疗卫生行业高达50%);整体而言,这意味着全球企业届时将新增总利润4.8万亿美元。

在埃森哲的调研中,74%的受访高管表示,他们计划在未来3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或极大幅提升工作的自动化水平;9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员工能力,希望通过员工与智能机器密切协作以创造新的价值来源。

对于人类员工来说,应当如何应对“职场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事实上,如果运用得当,机器人对于人类的饭碗并不总是威胁。甚至,数字化增强可以将员工们变成“超级英雄”:在机器人的支持下,流水线员工可以生产更多商品;通过实时案例分析的辅助,律师将找到更强的论据;使用数据信息基因组模型的生物化学家则可以治愈更多的疾病……

为了免于被机器人替代,在本次达沃斯论坛上,不少参会者提出,一方面,高等教育需要适应时代,进行改革升级,加强科学、技术、机器人、工程、艺术、数学和设计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终身学习是必要之举,可能四五十岁仍然需要重返学校来回炉。

也有不少参会者强调,政府应更多承担起责任,帮助中低技术的失业者接受培训,重新定位,同时也需要未雨绸缪,改造现在的社会安全网、社会福利政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报道

你的声音会“出卖”你,在“数字轨迹”区域,通过朗读屏幕上的话,语音识别技术就可以掌握说话者的诸多信息,如相貌体征、心理压力情况、健康程度等等。更辣眼睛的是,通过分析说话人的声音还可以判断出其性格和情绪。(《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长,智能手机用户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消费者移动数据费用显著增加,消费者对于数字化的运用正在蓬勃发展。

在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了一份题为《4万亿美元争夺战,谁能赢得新兴市场数字消费者》的报告,其中提到,到2022年新兴市场中受数字化影响的消费额将达到4万亿美元,几乎是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零售额总和的一半。

上述报告还认为,当一个市场的数字化水平进阶后,其消费者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期待更好的购物体验,比如良好的推荐引擎或有意思的体验(如虚拟试穿衣帽功能等)。

网上购物的支付方式也会改变。在相对不发达的数字化市场,货到付款依旧是主流,在菲律宾、摩洛哥、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的使用率分别为88%、86%、58%和54%。在更为成熟的市场,线上购物基本都是通过数字方式支付,利用在线手机钱包、信用卡或借记卡。94%的中国消费者和超过75%的巴西消费者都在使用数字支付。

报告认为,数字化带来的另两个改变是有机会能让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比如,电子产品制造商小米就是采用这类模式的公司之一。小米通过分析成千上万客户的数据,了解现有产品痛点并为未来产品进行实际调查。

“中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于数字化了。他们在找东西的时候习惯用百度,在买东西的时候习惯用阿里巴巴,在交流的时候习惯用微信。消费者的行为和期望已经数字化,和传统行业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奠定了未来一段时间中数字化消费的主战场,也就是由互联网巨头驱动的传统行业数字化改造。”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表示。

在他看来,过去中国的数字化发展多由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推动,下一步市场的主要机会在于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将成为未来数字化消费的主战场,传统行业应抓住这一机遇,优化客户体验流程,利用海量数据,加速数字化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 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互联网医疗、“可穿戴设备”下的健康管理、基因测序智能诊断,这些全新的概念正在以各种形式改变着医疗行业,以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阿里云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未来3至5年,在智能服务阶段,人工智能将率先用于解决数据可得性高的行业的痛点,爆发大量场景应用。从应用行业的角度来看,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数据电子化程度较高,因此这些行业将会率先涌现大量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人工智能+医疗”是将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IDC Digital预计,到2020年医疗数据量将达40万亿GB,数据生成和共享的速度将迅速增长,其中八成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

有分析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辅助诊疗、药物挖掘、医学影像、基因组学等细分场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曹煦 | 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报道

“数字轨迹”区域的系统还可以识别说话人此时所处的环境特征,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在安防、检测等多个领域。下一步系统还将加入预测功能,比如预测一些人是否会在未来犯罪。(《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我们正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这给予人类解决大型社会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正如本次论坛的主题,我们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和平繁荣的世界。”

在社会治理层面,技术革命正加快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融合,带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转型、促进社会进步。然而,技术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威胁和挑战,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例如随着无人驾驶、AI 医疗等技术日新月异,人力逐渐被取代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演进的必然,如何保护社会就业,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自然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当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对准每一名社会成员时,当海量的数据信息成为经济交易的对象时,如何避免对于信息的滥用,防范对于个人隐私的伤害?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更加依赖于智能设备,却慢慢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直面彼此的真实感受……

以上的林林总总,都依赖于现代社会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智能社会有序运行的制度规范和科学规划。

(更多内容请关注下周出版的2018年第38期《中国经济周刊》)

资本市场给埃斯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2015年,国产机器人的“优等生”埃斯顿上市之后,利用规模化优势,公司迅速进入快车道,机器人业务保持翻倍以上增长。

在世界工业机器人业界中,以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最为著名,并称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

涉足机器人业务7年,埃斯顿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技术的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装置等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品牌机器人企业。是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也是国内机器人企业实力最接近海外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企业之一。

埃斯顿机器人业务如何获得了高速发展?公司如何在全球化配置资源?与海外巨头的竞争中如何获取优势?如何在新兴产业市场推进机器人?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埃斯顿,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与埃斯顿董事长、总经理吴波及埃斯顿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国际机器人联盟执委会委员王杰高博士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上市后进入“快车道” 全球配置研发资源

采访: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图左)

嘉宾:埃斯顿董事长、总经理吴波

采访: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图左)

嘉宾:埃斯顿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国际机器人联盟执委会委员王杰高

周一:你创业25年,期间可能有不少关键节点,比如2015年上市给公司来带了什么影响?

吴波:上市这一步对埃斯顿来说非常关键,上市之后不仅仅是提高了公司品牌影响力,拥有了资本市场这个融资平台,而且在吸引聚集一批优秀的高级人才方面具备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上市公司平台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发展,同时又为优秀人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股权激励手段。因此,埃斯顿在2015年上市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司业绩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周一:目前机器人行业竞争呈现什么趋势,有哪些变化?

吴波:德国慕尼黑和日本东京的国际机器人展,是我们了解竞争对手的机会之一。当前感受到工业机器人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是协作机器人,通过更多的智能化技术,更适于和人在一起工作,未来协作机器人会越来越多,这是个重要现象。

机器人整体趋势是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国内机器人产业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中国企业和“四巨头”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埃斯顿的每台机器人都可以实现手机远程控制,让客户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机器人的工作状态,未来埃斯顿在机器人智能化如机器视觉、力觉、自学习、自调整等人工智能技术上会有更多的研究和进步。

埃斯顿在自动化核心部件有多年的积累,成本和核心技术优势比较明显,但在机器人生产制造工艺,精密装配技术,质量控制体系仍旧是要努力的重点。国产机器人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经验积累还不够,如何快速缩短规模化机器人生产制造水平的差距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

周一:有人把公司比作中国的发那科,你怎么看?

吴波:我们和日本发那科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两家公司发展历程有些类似,发那科也是做机床数控系统和伺服系统起家的,若干年后开始做工业机器人。埃斯顿一直把发那科等“四巨头”当作学习的榜样。

我们有个思路和发那科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机器人优秀品质的追求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为此埃斯顿提出了“ALL MADE BY ESTUN”的发展战略。 不仅是伺服系统、控制器及部分减速装置自产, 而且在机械臂精密加工等尽可能用自产取代外协,虽然从资金角度看要投入更多,换来的却是质量和交货期的保证。到今年8月底,公司全新的机械加工车间将会投产,将会有FMS柔性制造系统专门生产制造机器人的机械部件。投产之后,除了部分减速器外,大多数部件可以自己做,机器人自产率可以达到更高比例。

品质是埃斯顿机器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希望通过品质来影响客户、影响市场,来形成规模,最终赶超“四巨头”。如果品质和成本有矛盾,成本要让步;如果品质和交货期有矛盾,交货期要让步,宁可丢掉订单,宁可成本更高,也要交付高品质的产品。

周一:埃斯顿机器人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目标?

吴波:我们的工业机器人近三年增速保持100%以上,预计今年还会持续。当前我们和国际“四大”还有很大差距,如果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我们希望到2025年进入全球机器人产业“第一阵营”。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内生性增长仍旧最为重要,近两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并购,但埃斯顿的并购从不是为追求扩大产业规模和营收体量,我们希望并购的项目一定要是代表先进技术的标的,在技术、渠道等方面能够有助于我们的内生性发展。

要成为国际同行认可的国际品牌,单纯依靠国内的人才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埃斯顿的快速发展需要,因此我们会更关注全球的研发资源配置,目前公司已经在欧洲,美国等多地建立研发中心。我们正在把英国TRIO子公司办公楼扩建,建设成英国的技术研发中心,在米兰研发中心建设已经完成,今后公司还会在其他地方建设研发中心。希望这种全球化的人才配置战略可以在较短时间缩短和“四大”在人才之间的差距。

公司每年投入研发金额占到营收的10%左右,这种投入力度还将持续,投入重点既包括国内的技术研发,也有相当部分用于组建国际化研发团队。

周一:公司在海外的几起并购耗资并不多,这些看上去很划算的生意是怎样谈成的?

吴波:海外并购既需要专业资源的配合,更需要公司对并购标的行业和团队的判断,这一点埃斯顿具有一定的优势,公司主要管理团队具备较强的国际化背景以及交流沟通能力。收购海外项目最大的问题是投后协同整合,除了在并购之前公司管理团队与并购标的的管理团队充分沟通外,我们的做法就是第一要充分信任现有的管理团队,不派遣总经理;第二是强化互相的渗透和沟通交流,定期互派员工到对方参与团队项目合作交流,一起生活工作熟悉当地文化,增进互相了解,我们把文化的融合看得非常重要,让他们知道中国也有好公司、好地方,认可中国,认可埃斯顿。

从当前的整合看,国外的并购项目基本上达到预期,有些是超出预期的。

周一:问一个细节问题,埃斯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吴波:埃斯顿英文名字ESTUN,来自西班牙文。这个名字中EST是“ESTE”即“东方”的意思,UN来自西班牙语的“第一”的单词“UNO”,含义是东方第一。这个名字比较好发音,适合外国人读,对我们今后国际化很有帮助。

周一:公司笼络了不少行业领军人物,公司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哪些办法?

吴波:公司上市后非常关注优秀人才的引入,领军人物除王杰高博士之外,我们在运动控制方面还有钱巍博士,是前罗克韦尔自动化上海研究中心主任。此外,我们在海外建立的研发团也是由具有多年核心部件、机器人领域研发经验的高水平研发人才所组成。这些领军人物有比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这些人才的加入使得埃斯顿有了比较好的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对国际化的资源整合有很大优势。

建立共同的愿景,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手段是埃斯顿当前人才激励的主要方法。对海外分支机构人才激励,当前主要还是以合伙人的形式,分享业务模块的收益。

王杰高:在团队方面,埃斯顿首先要求理想和目标一致,大家有共同的愿景,不仅是生存赚钱,还有统一的志向和抱负。第二是互相协作、互相认同、亲密无间,第三是用经济待遇激励团队,三个方面都要做,不仅是薪酬。

周一:目前埃斯顿机器人业务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工业机器人前景如何?

王杰高:我们对行业前景感到乐观,好比从农业社会跨越到工业社会时候的内燃机,工业机器人逐渐普及是必然趋势。中国工业机器人总的来说还在起步,埃斯顿在2011年才注册成立机器人公司,处在国内机器人行业大发展的前期阶段。当前埃斯顿发展速度基本和预期相符。

在供应链方面,中国的工业基础和海外有差距,埃斯顿在供应链方面下了大功夫,用大量的资金、在供应链方面培养团队,提高质量管控的能力,相信一定时间后能够达到国外的水准。一旦做到产品质量一样,我们的产品价格、服务价格更有优势,我们的竞争力就更强。但是国外的产品价格也在降低,未来寻找增长空间需要靠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高质量的服务。

周一:国内机器人产业有哪些优势?

王杰高:“四大家族”代表的海外机器人面对的客户主要以汽车制造为主,中国有更广大的制造业环境,比如在3C、新能源、光伏等产业,这些行业的应用要求和汽车行业不同,一方面对精度和故障率要求没那么高,另一方面要求操作更简便、更安全、成本更低,投资回报更快。正是抓住这些需求,我们形成了产业竞争力,用更低的成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比如埃斯顿在钣金、折弯和光伏、装备等细分领域,开发出适应应用的专用机器人,这些细分市场就是国产机器人的机会。埃斯顿的折弯机器人产品竞争力超过了海外企业。埃斯顿机器人未来的市场方向,一方面侧重市场较大的通用机器人行业,比如在上下料、搬运等通用机器人,提升竞争力,制造出成本低、质量高的产品,缩短和海外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在细分领域抓住机会,在新能源、3C、金属加工等新的机器人应用行业做到标准化的开发,达到简单易用,安全可靠,提供快速回报的产品占领市场。

我不认为中国机器人也要走一条海外企业走过的路,在新兴的行业应用中国可能做得更好,国内的一般工业行业要比海外多得多,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应用也逐渐饱和,中国发展机器人还有很多种路径。但是如果工业机器人仅仅是购买海外零部件组装,会有很大风险。逐步提高自主化也是必要的,至少可以有制衡的手段,不然手中就毫无筹码。

周一:国内从事机器人业务的公司上千家,会不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王杰高:国内机器人企业大部分做的是系统集成,许多企业对机器人技术了解不够,因为政府鼓励,或者希望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开始组装机器人产品。但是这种做法的企业越来越少。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涉及到品质、价格、设计能力、软件研发,还有在供应链需要很大的投入。和家电企业一样,企业没有规模优势和规模效应,利润就越来越薄。技术能力、产品品质、产品规模达不到,自然就被淘汰了,离开政府补贴之后就活不下去。

周一:埃斯顿有两大业务,两个板块发展的速度如何?

王杰高:目前机器人业务占比稍微少一些,但增长速度很快,每年以100%的速度在增长,相信很快可能超过核心部件的业务。今年1月份投产的产线产能设计为9000台,机器人行业有规模才能生存,其他公司也在增加产能,我们要发展得更快。

埃斯顿正在快速拉近与巨头的距离。处在中国市场有很多优势,第一是中国环境有广大的市场,还有政府支持,以及资本市场的平台;二是对产业资源更熟悉,形成竞争优势;第三是相比于大公司的策略难于改变,埃斯顿作为新型企业有后发优势,策略更灵活。像大海航船一样,有些企业是巨轮,方向调整不灵活,我们是快艇,看得准方向就可以从中间大胆穿过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伏产业才能继续发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