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征信机构征信查询次数过最少几个月内不查多,需要养几个月才可以申请办理信用卡?

摘要:      《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3年3月15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征信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条例》确立了人民银行对征信业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加强征信市场管理,规范征信业...

 《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13年3月15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征信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条例》确立了人民银行对征信业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加强征信市场管理,规范征信业健康发展,促进形成各类征信机构互为补充、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征信市场格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被限定为5年,超过5年将被删除;同时,个人对于错误、遗漏信息可以行使异议权和申诉权,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将越来越多地被记录到这个系统中。但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仍有不少人不注重维护自身信用,造成诸多不便,甚至被诉诸公堂。

  本文拟通过正反典型案例谈谈个人信用的重要性。

  一、通过失信典型案例解读个人信用的重要性

  案例一:编出来的“首套房”

  事件:某年11月,某市医院的李医生到人民银行查询个人信用记录。据他称,他在办理房贷时,被告知必须按二套房办理贷款,但是自己没有自有住房,怎么会按二套房办理贷款?且如果按二套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款计算,比首套房总体下来要多交2多万元。

  经查询,李医生的信用记录显示其已拥有自有住房,且地址明确。据他回忆,两年前有某银行的信贷人员到他们医院办理信用卡,单位不少人办理了信用卡,李医生也办理了。其中,在填写登记表格信息时,他虽然没有自己的住房,但为了增加信誉度,就填上了已有住房,并随便编写了一个地址。这样就把信用卡办下来了,但现在,当他真想购买房子时,便遇到了先前的一幕。

  为证明自己没有住房,李医生先后跑了多家相关单位,最后终于通过房产部门证实他原本没有住房。接着,又等了2个多月,为他办理信用卡的银行才变更了他的基本信息。

  事实证明,居民在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缴纳水费、电费、燃气费等时,个人应向商业银行等机构提供正确的个人基本信息。同时,还要及时更新自身信息,并关心自己的信用记录,发现有疑问的地方及时向银行方面咨询。

  案例二:都是“第三方代理还款”惹的祸

  事件:某年2月14日,某县的孟先生因购房计划,向该县农联社申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0万元,期限10年。但县农联社在审查其个人信用报告时发现: 2013年4月11日,孟先生在一家银行办理了汽车消费贷款,还款期限为24个月,贷款现已还清。但在还款的两年时间内,其信用报告中显示“累计逾期次数16次”。面对如此多的不良记录,农联社审贷会没有通过孟先生的住房贷款审批。

  后经多方调查,孟先生办理汽车消费贷款后,都按时将应还款金额交给某汽车销售公司,但这家汽车公司,却没有及时将孟先生的钱划转给银行,所以造成了孟先生信用报告中出现多次逾期,形成了不良记录。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个人最好直接与银行办理相关信贷业务,如果采用第三方代理的方式,应特别注意代理合同的相关条款,并关注自己的信用记录。万一发生第三方机构未及时向银行还款的情况,应及时与第三方机构进行交涉,必要时可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三:信用卡透支不按期还款也被记入征信系统

  事件:黄某,经营着一家钢铁公司,资产过亿,前不久因业务的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通过认证调查,认为可以为黄某发放贷款,但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银行发现黄某在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记录档案中有不良记录行为,经查,黄某在二年前办过一张信用卡,该卡有透支5期不还的记录,按照规定,个人信用记录不良行为的客户,银行不能办理贷款,这样黄某的银行贷款就此卡壳,事后黄某追悔莫及。

  这一案例充分显示了征信系统的作用。对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机构通过征信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在全面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运营状况和信用风险水平等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识别高风险客户,防范贷款风险,保障银行信贷安全。

  二、通过守信典型案例解读个人信用的重要性

  1、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

  案例:工商银行某分行在审查1笔120万元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时,查询个人征信系统发现,该客户在其他银行有1笔23万元的贷款,还款付息正常。查询结果与客户本人声明相符,间接证实了客户的信用度。结合客户提供的抵押物、还款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后,该行做出放贷决定,贷款额度确定为100万元。使用个人征信系统使原来需1个多月的贷款时间缩短为2个星期。

  2、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做出灵活的贷款决策

  案例:某客户向中国银行某分行申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该行查询个人征信系统发现,该借款人过去在其他银行办理的1笔贷款曾经出现过逾期半年的情况,鉴于该客户个人经济状况良好且已将该贷款结清,该行同意发放该借款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但是提高了首付款的比例。该客户表示非常后悔自己过去的失信行为,提高了还款的自觉性,再没有出现过不良信用记录。

  3、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全面了解客户及其家庭的总体负债情况,客观评价客户的还款能力,规避潜在风险

  案例:某客户,月家庭综合收入2万余元,向上海浦发银行某分行申请10年期个人住房贷款40万元。查询个人信用,该行发现该客户已有2笔个人住房贷款50余万元,月还款金额6000元。经过细致调查,该客户贷款用途确系购买自用住房,同时欲将原有住房赠予父母居住。考虑到相关房贷政策及合理控制风险的需要,该行最终同意发放个人贷款28万元,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不下浮。

  4、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回收逾期贷款

  案例:某客户在中国银行某分行有1笔车贷已逾期1年未还,客户经理催讨时发现该客户已搬离原住所并变更联系方式。该行查询个人征信系统后发现,该客户用新地址在另一银行申请了信用卡。该行马上到新地址与客户商谈还款事宜。当客户了解到个人征信系统的作用后,还清了全部拖欠款项。

  5、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了解借款人为他人担保情况,全面审查潜在负债风险,合理做出贷款决策

  案例:某客户为私企业主,向建设银行某分行申请贷款39万元。通过个人征信系统查询,该行发现其为他人承担了11万元的担保,结合申请人其他条件综合考虑后,同意发放贷款35万元。

  6、可以帮助借款人防范信用盗用风险,增强维护自己信用的意识

  案例:某年11月,某客户向上海浦发银行某分行申请1笔4万元的车位贷款。该行通过查询个人征信系统发现,该客户1笔住房按揭贷款有连续6期的逾期记录,于是决定拒绝这笔贷款申请,并向该客户说明了具体原因。该客户当场就提出异议,并解释说:他曾担任高层管理人员的某公司为其购置了1套住房,该公司承诺每月负责还款,房子在其服务期满后归其所有。但该客户在服务期间离开了该公司,也退出了房子,但该公司每月仍然以他的名义还款。针对银行提出的问题,他与原公司进行了交涉,该行也做了许多配合工作,最终公司答应以后按月及时还款,并对逾期记录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该客户表示非常感谢个人征信系统揭示了原公司以他的名义进行的贷款,使他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且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信用教育课。

  三、珍爱信用要向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样重视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美国商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可以失去工作,但万万不可以失去信誉。”所以发达国家流传着这样的话:“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个人的信用记录。”而诚信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无信不立”、“诚信为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当今社会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的信用好坏通常是通过信用记录来体现出来的,信用记录可以说是老百姓的信用名片,也可以说信用记录是我们的第二个“身份证”。它成为了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通行证。同时,对于客户,通过事实可以引导其诚实守信,提高自身的信用意识,重视积累自身的信用记录,最终与金融机构形成良性互动。

  我们自来都比较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点小病就会上医院医治,信用记录就好比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负面的信用记录就好比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出了点问题,我们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修复它,医治它,不能让病情恶化,要让它转变成正面的信用记录。那么我们普通百姓如何维护好自己的信用记录呢?作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委托中介机构或他人办理信用卡,如果你做不到,你相当于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别人,这样你就会很被动。

  2、管理好自己的卡片、密码和身份证等要件,防止被他人冒用,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记住自己每月的账单日和还款日,按时还款,如果外出时间长的话,应该提前还款,以免造成因在外地而未能按时还款。

  4、切记不要拿信用卡来套取现金,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信用,而且还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5、“量入为出”合理安排个人的信用消费,不要过度透支,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来合理安排信用消费。

  6、养成随时关注自身信用记录的习惯,目前由于我国征信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时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这样才能有助于个人征信系统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建议个人每年至少查询一次个人信用报告,及时关注自己的信用记录。

  7、警惕电话、手机短信及网络诈骗。切记不要将个人信用卡卡号、有效期、密码、卡片背面签名栏末三位数字等非常重要的信息透露给他人;不要登陆不明支付平台,谨防虚假支付网站;不要回复可疑电子邮件或提供个人账户信息。消费者切忌不要盲目轻信网络上有关删除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机构和个人,避免上当受骗。

  信用是一种人生约束;信用是一种人生财富;信用是一种人生荣誉。

  只要你活在这个世上,你就离不开信用记录,它是我们的第二生命,我们一定要像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去好好的珍惜它,不要让它成为我们人生的绊脚石,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悉心呵护我们的信用记录,打造我们的幸福人生。

个人查询次数多了是不是也会影响征信?... 个人查询次数多了是不是也会影响征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对于本人查询,在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记录汇总里,也特别显示本人在一个月内的查询次数,如本人在较短时间内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次数过多,会给放贷机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比如,银行客户经理会想,“这家伙短时间内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这么多次,肯定有事,是不是到非正规金融机构借款,或搞民间借贷啊,我得慎重审核......”

对于本人查询次数多少算过多,这个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一个月内查询大于等于三次,两年内大于等于6次,都可以认为是过多的。

  征信查询次数太多对你的影响,就在前几天,小编接待了一个客户,客户自己也是一个做皮具批发的,是想要贷款50万左右的,他个人是在深圳是有房有车的,公司的月营业额是100多万的,目前是有120万的贷款的,信用记录是最近两年有过1次的逾期,只是逾期了几天而已的,不算严重。

  按照一个正常的情况这个客户的资质是蛮优质的,贷个50万一般的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近段的这个客户也是有连续的去找好多家申请的,除了一家小贷的机构给他批了3万元的,其他的机构也是都已经是拒绝了他的贷款申请。

  看到这,大家也是在估计也觉得蛮奇怪的,为什么有房有车,有公司,而且信用记录也蛮好,可为什么还是贷款办不下来呢?

  估计有很多借款的朋友也会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很多时候借款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贷款被拒的,贷款机构一般都会说综合评分不足,但是具体到什么原因并不会告诉你。

  贷款会被拒的,有很多的原因,比如信用不良,负债过高,工作不稳定,银行流水太少,客户不配合等等,这些原因经常贷款的客户估计自己都能判断一二,但是有一个重要原因大家都有可能忽略的,那就是短期内征信查询太多。

  可能有的朋友对征信查询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我们先来科普一下。

  所谓查询,就是为了了解一个人的负债、还款记录等信息而向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进行的查询,通常情况下查证征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人行网上每年有两次机会免费查询,很多朋友可能不定期查询自己的征信是否正常,是否被冒用等,还有的是为了申请贷款进行的个人查询。

  如果信贷机构接入了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借款人申请贷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借款人授权进行征信查询。

  贷款机构为了贷款能正常收回,一般会对借款人进行管理,而通过查询征信是贷后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4、信用卡申请查询

  申请信用卡每次都会被查询一次,申请越多查询越多。

  作为担保人,虽然不是自己的贷款,但是贷款机构为了审查担保人的担保资质,一般也会查询担保人的个人征信。

  异议就是个人认为信用报告中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而向先关金融机构提出的征信审查。

  7、法院和相关部门查询

  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为了核实一些情况有时也会调用个人征信。

  看了这么多征信查询种类,大家是不是觉得挺吓人的?大家大可不必担心,虽然征信查询的种类很多,但是真正影响贷款申请的主要是个人查询、贷款机构查询,信用卡申请查询、担保资质审查这几种。

  如果这几种情况在短期之内(一般是半年之内)查询的次数比较多,那你的贷款就很容易被拒。

  原因是短期之内有很多征信查询记录,贷款机构会认为你在短期之内向很多金融机构申请了贷款或信用卡,说明你很缺钱。还有一种判断是,前面查询那么多你还来贷款,是不是前面的都没有成功贷到款,是不是你自身有什么问题所以才被多家贷款机构拒绝?

  因此,一旦你的征信报告上出现了很多查询次数,而且符合上面的4种情况,贷款机构就会把你列入风险客户名单。即使你个人资质再好也很有可能被拒绝。

  那到底短期之内查询多少次才会被拒绝呢?

  这个没有一个绝对值,因为征信查询次数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审核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贷款的审批,如果条件比较好,那贷款机构对短期内征信查询次数的审查可能会放宽一些,比如半年内查询次数不超过12次;反过来,如果借款的个人资质相对比较差,那贷款机构对其短期之内查询征信次数的考核就会严一些,比如半年之内累积查询次不超过6次等。

  总之,为了自己的贷款着想,建议大家不要病急乱投医,贷款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千万不能因为急就胡乱申请贷款,因为每家贷款机构的要求不一样,一旦你某一家贷款机构审核不通过,但是征信已经查了,就会对下一家贷款机构产生影响。所以,在贷款之前先了解市场上的贷款产品,了解各家产品特点及对借款人的要求,然后又针对性选择1-2家进行申请,这样才能提高贷款的通过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征信查询次数过最少几个月内不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