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坦克手游有按二战瑞士人口数量量可以建筑的有炮兵坦克火箭炮有点像魔兽一样的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武装力量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改革。当时苏军步兵师仍然大量装备着帝俄时代设计的1902/30型3英寸(76.2毫米)加农炮,而这种老旧火炮已远远不能适应当时的战场环境。针对这种情况,著名的格拉宾火炮设计局(即以火炮设计师格拉宾的名字命名的高尔基市的第92厂设计局)在年间先后设计了F-22和F-22USV型76毫米加农炮,虽然性能上有了一定提高,但总体设计仍不理想。

同时,苏联还认为德国在发展防护力强大的重型坦克。为此格拉宾于1941年初设计了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格拉宾后来又将F-22USV的炮身装在ZIS-2的炮架上,从而得到了一种优秀的师属加农炮——ZIS-3。

这种火炮利用ZIS-2的炮架,装了新的炮管。第一种原型炮有+45度的射角。由于炮架不是设计给这种大威火炮使用的,加装了炮口制退器(可以减少30%的后坐力)。火炮拥有一个垂直半自动锲型锁,一个液压驻退机,以及复位机。高低机和水平机是独立开的,取自GAZ高射炮。

第一门试验样炮在1941年6月制作完毕,7月份就顺利通过了测试。41年7月22日,新式火炮展示给G·库里克元帅。元帅检查了火炮,但是不同意进行量产。尽管有着元帅的禁令,格拉宾设计局仍可以通过92号工厂下一个订单进行少量生产。至1941年底,只有一点点ZIS-3反坦克炮生产出来。因为急需大量师属火炮,斯大林允许生产任何能对付德军坦克的火炮,哪怕火炮的重量和性能有所瑕疵。生产这么多类型火炮影响了ZIS-3的产量。

ZIS-3在1942年2月12日被正式接受并定型为“1942型76.2mm师属反坦克炮”。此时,红军已经装备了1000门ZIS-3。

ZIS-3的生产由两家工厂进行:92号和235号工厂,此外,7号工厂在1944年生产了14门ZIS-3反坦克炮。


重型炮兵火箭,主要装备火箭炮兵联队,这种火箭也可以直接放在木架子或地面斜坡上发射,这种火箭威力大,使用方便,日军在各个战场均有大量使用,为了争取火箭的精度,日军这种火箭的射程是不远的,主要用于近迫攻击

重型炮兵火箭,主要装备火箭炮兵联队,这种火箭也可以直接放在木架子或地面斜坡上发射,使用情况与203mm重火箭一样,当然,这种火箭的威力更大

支援压制射击用途,野战炮兵火箭炮,主要装备本土防御师团迫击联队,火箭炮联队,这种火箭精度好,火力密度大,真在战场上使用起来那是很恐怖的,不过这种火箭炮出现的太晚,并没有在本土以外部署,因美军没有与日军发生本土决战,这种多管火箭炮也就失去了实战机会

5式150mm多管火箭炮资料


一提起二战中的火箭炮,人们往往想到苏军那大名鼎鼎的“卡秋莎”。那嗖嗖的道道火光,顷刻间使德国鬼子的阵地变成一片火海。在20世纪50年代,每当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场面,人们都要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像二战后期在苏军队列歌曲《卡秋莎大炮》中唱到的那样:“在海洋,在陆地上,嘿!沿着前进的道路上,嘿!前进着俄罗斯的卡秋莎,迈开战斗的步伐前进,哈哈哈哈……。”那激昂的旋律,乐观的精神,使人热血沸腾。在二战中,德国军队和美国军队也广泛使用了多管火箭炮。这里介绍的是二战中德军广泛使用的各型多管火箭炮。由于其中多数是半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一战后德国热衷火箭炮的研究

德国人研究火箭炮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1909年,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就购买了瑞典人温格中校的固定火箭炮的专利,并独立进行了改进和试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火箭炮曾在战场上试用。但是,还没等大量生产,大战就结束了。与此同时,苏联在火箭武器的研制上,一直予以极大的关注。这从本刊的“火箭坦克史话”连载文章中可以得到佐证。苏联人的动向对德国人研制火箭炮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克虏伯公司又重新开始了火箭炮的研制工作。研制工作从火箭弹的火药开始。开始时用的是黑色火药,而且是手工操作,工艺性很差,再加上黑色火药容易冲击着火,使研制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到了1935年,一种新型的、耐冲击的火箭推进剂研制成功,这种火箭极便于大规模组织生产,从而使德国的火箭炮研制工作大大加快。

德国人重视多管火箭炮的研制工作,首先是因为它的火力密度大,结构简单,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向敌方阵地倾泻大量钢雨,面杀伤威力极大,而且在射击后可以用牵引方式迅速转移阵地,是一种物美价廉的炮兵武器。火箭炮的最大缺点是弹道不稳定,射弹散布大,火箭弹的外弹道轨迹容易暴露自身。为此,德军规定火箭炮射击后应迅速转移射击阵地,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在二战中,德国人发展了150毫米、210毫米、300毫米、280/320毫米等多种口径的火箭炮,有固定式、牵引式和自行式多种形式。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二战中德军广泛用于战场上的多管火箭炮。

由于火箭发动机设计优良,280/320毫米和300毫米系列的火箭弹可以直接从包装箱发射出去,节约了发射成本。40式投射箱采用木制框架,41式发射箱采用铁制的框架。每发火箭弹配上导轨,装在一个框架中,在阵地中架好。一般以4~6发为1个发射单元组配置点火线,靠调节高度来确定发射距离,一个战斗部队可以在30秒内发射160枚这种重型火箭弹。发射后火箭弹的包装箱可以丢弃或回收,不用考虑敌人的反制。这种发射方式显示了德军在武器模块化方面的领先,缺点就是架设时间比较慢。战争后期,苏联的M-30系列火箭弹也可以按这种方式发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瑞士人口数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