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小型公司员工管理制度,为什么网上写那好!

最近,中晋系崩盘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不少人又把这个黑锅扣到了P2P的头上,但事实上,中晋系不是P2P,而是线下财富管理公司。这次P2P真是被冤枉的!

江南愤青判断:线下财富公司管理公司基本上都是骗局!至于他为什么这样判断,感兴趣、有耐心的朋友就认真读完全文吧。

没耐心看完长文的朋友,就看这篇短文,若能“默而知之,敏而行之”,应该也能使自己避开不少雷区的。

如何分辨财富管理公司是否为骗子公司?

其实看财富管理公司是否是骗子公司,很简单的,主要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看广告。广告越多,基本离开倒闭越快。

第二看办公场所。办公场所越好,基本离骗子越近。

第三看员工工资。员工佣金越高,基本出问题越快。

第四点看老板排场。很多老板动辄豪车,出入美女,宽敞办公室,红地毯铺路,基本也都是骗子公司。

这四块本质都是成本。骗你一百万,给你12个点利息,员工佣金加五六个点,再加办公场所,几个点,再加广告几个点,我靠!二三十的成本拿钱,唯一活下去的办法就是不断骗钱!

用再简单点的话说:凡是线下理财,碰都别碰,十个有九个九是骗子。

所以,在这个充满陷阱的金融世界,没有人可以帮你,只有你自己!

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基本都是骗局!为什么?

今天我来谈谈,“为什么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基本都是骗局”这个观点。

那是因为我大概三四年前论断的所谓私募债权基金,也就是类信托模式(采取有限合伙的方式)发放的债权基金,基本到了高发性的倒闭破产期,直接带来了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崩盘,两者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很多线下在卖的产品都是这类有限合伙的所谓债权基金为主。

金融还是一个有逻辑的市场,会短期非理性,但长期来看,理性一定会回归,就如同几年前大家都觉得互联网金融会颠覆整个颠覆那个,每个都打鸡血一样,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人会这么想。理性回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冷静思考。

在谈这个之前,我先给P2P申个冤。随着大大、快鹿、中晋出事,一堆关于P2P跑路的新闻又被放在一起讨论。看到市面上一堆傻逼媒体写的什么“看好你的钱”“最新P2P跑路名单”之类的标题,就忍不住骂两个字“傻逼”!这个世界我一直觉得,你不懂可以不说话,但是你不懂还整天胡说,每天在那里哗众取宠,就真心让人感到不耻了。讨论问题前提是对基本的事实要有充分的认知,然后才可能讨论,否则就是傻逼骂街,赶紧滚远点。

事实上,从过去几个大的案子上来看,e租宝勉强跟P2P有点关系,因为打过P2P的旗号宣传过,某些行业组织也邀请过这家公司,也有一些专家站过台。但是从商业模式本质来看,这家公司跟P2P其实还真是没有什么特别直接的关系。

至于大大集团,中晋,那就跟P2P一点毛关系都没有,人家从头到尾都在线下开设门店募集资金,从没线上什么事情,而且他们也从未声称过自己是P2P。他们其实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所谓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把这些公司跟P2P合在一起谈,压根就是基本常识不懂的表现,或者就是别有用心。

标准的财富管理公司VS非标准的

第一个问题我们谈谈,什么是标准意义的财富管理公司,什么是非标准的财富管理公司,做个基本的简单的分析。考虑到绝大多数都是不懂金融的受众,所以我也写个大概,具体不细究。因为不是写给专家看的,所以就别来深究了。

标准意义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是指那些帮助客户进行资产配置提供建议的公司。他们依赖自身更广的信息、更专业的知识,帮助你更好的管理你的资产,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他们更多是建议而已,取决于你自己是否相信他们。

这里很多人可能问“那什么是资产管理公司呢?”其实区分两者很简单:不管钱、不做决策、只提供建议的,那就是财富管理公司;而如果也替你管钱,然后去做决策,这样的公司实质就是资产管理公司了

确切说,财富管理公司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上游行业,他让客户配置资金到资产管理公司里去。你可以理解财富管理公司是渠道方(销售),而资产管理公司是生产方(制造)。

从全球业态来看,我很不幸的可以告诉你,绝大部分资产管理公司都是亏钱的,只有少部分是赚钱的,这个是正常的情况。世界上金融行业很大程度本质都是零和博弈,你赚钱,一般都是赚取了亏钱部分的人的钱,怎么可能人人赚钱呢?

次贷危机里,高盛赚钱很大部分是来自雷曼亏钱的部分,而一样的道理,世界最赚钱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就那么几家,他们在全世界寻找猎物,咬死他们,赚取他们的利润。在一个全球GDP增长不足6的市场里,要赚取20%以上乃至更高的利润,一定意味着很多人亏钱了。所以别觉得资产管理公司很牛逼,他们大部分都未能给你带来实质的盈利。

那他们靠什么赚钱呢?其实他们的盈利模式很牛逼,旱涝保收,每年收取1-2%的管理费,然后盈利了他们赚取盈利部分的20%,亏钱了跟他们没关系。我一直觉得这种盈利模式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一定会使得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会去做风险很高、很激进的事情,因为赚钱了他们可以分很多钱;亏钱了,他们没有责任。

次贷危机里很多对冲基金、资产管理机构,最后都被认为有明显的道德瑕疵,就是明知道风险很高,但却还是去进行配置,也是因为这种分配方案。

我觉得这种分配方案应该会不断被抛弃,尤其现在互联网的出现,跨界越来越容易的年代。其实机构的这种优势会不断丧失,前段时间,有个牛人叫包凡写了篇文章叫《警惕投资散户化》的文章,从我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个打不过散户的人抱怨散户乱打的典型。

我从来不觉得机构跟散户之间,表现出什么更加优秀的业绩,恰恰我们看到市场上很多卓越的投资都不是机构完成的,而都是一些非专业的投资人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的下一步趋势只会更加散户化,确切来说,投资的唯一门槛其实只有钱,其他的都不是门槛。赵薇、任泉、奶茶妹们做到投资也很不错么。这个扯的有点远,不去细说。

中国没有标准的财富管理公司

在回到财富管理公司上继续谈,中国存在财富管理公司么?我在三年前的关于诺亚的文章提过,中国是没有财富管理公司的,包括诺亚在内都不是财富管理公司。其实到今天,这个逻辑也是对的。为什么会是如此呢?

前面说了,标准意义上的财富管理公司是帮助客户有效配置资产的专业顾问公司。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国过去的财富往往是不需要配置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是刚性兑付的存在以及中国人根子里的对任何人的不信任导致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不信任又很容易被高利给冲垮,变得盲目信任,特别会走极端。出现的情况是:越是专业人士越没人听,越是忽悠傻逼,越是一堆人顶礼膜拜。

在一个市场到处都不违约的情况下,其实你会发现财富是不需要配置的,反正你买什么都一样。我们11年投资一个财富管理公司,让他们力求专业地去帮助客户筛选标的,进行有效的资产筛选和甄别,请了很多专业人士,花了很多成本,最后反倒不如请几个美女销售,随便卖。

你会越发现你成本越高,越专业,但是市场越是不买账的,许多人压根不会听专业建议。他们看问题都很简单:只看你是谁,产品是谁发的。看了以后,就会跟你说:“没事,政府在,就不会不还”。

于是你就会发现,个体的定价能力毫无意义,市场变成跟卖白菜是一样的,这个八毛,那个七毛,哪个划算卖哪个。

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卖哪个,到最后都是看不出来对不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市场。看错的人跟看对的人,其实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大家都会做最简单的选择。而只有市场违约不断出现时候,你才知道那些人是牛逼的,那些人不牛逼的,你才会不断相信那些牛逼的人,而不是傻逼的人。

最近爆出来几个债券违约,发现很多很明显的应该披露的信息都没有披露,譬如收入、负债、违约情况都没有披露。就这么简单的一些信息,承销商都看不出来也不披露,就让他发债了。这些人可都是年薪几百万的投行人士啊,你发现居然跟傻逼也没什么区别,换头猪上去也一样能干的事情。

为什么?因为市场反正不违约,反正出了问题有人兜底,所有做事情的人,反正只要形式做到了就行,没人花心思真去看,反正看到最后无非就是看你是谁,很简单的市场就是如此。这个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哪怕只有一百万,你也会全部买一个产品,哪个利息高,买哪个,根本不需要配置啊!

所以,在过去的市场情况下,哪里有什么财富管理公司,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他们的本质就是兜售不同的产品给你,然后赚取佣金。

我在四年前文章里说过,一旦收取了佣金,那么必然使得财富管理公司一定不独立啊,他每天怎么可能想着给你配置好产品,肯定是什么佣金高,推荐你买什么啊。谁都不傻啊。反正在你身上赚不到钱,必然的结果就是反向从资产管理公司上赚取佣金。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客观,不独立。当然,这个也是因为没有办法,不这样他们就活不下去。

所以看上去很好听的财富管理公司,本质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跟卖白菜的真没啥区别,一帮所谓专业投资顾问,可能大学还没刚毕业几年,甚至连什么是资产管理公司,什么是股权,什么是债权都不懂,然后就跟着兜售产品了,这样的财富管理公司你觉得能信么?

财富管理公司变成产品销售公司之后,很多逻辑都会变得很清晰,这里两个基本悖论就出现了。

第一个悖论是:真正好产品是不会给你财富管理公司销售的,能给它销售的一般都是连它自己都不敢买的垃圾产品。尤其是小财富管理公司,根本抢不到好产品,差的产品又不敢卖。为什么啊?卖了以后亏钱了,客户都找你算账啊。就赚取一点点佣金费用,但是却要冒着被客户骂,甚至还有一些人身风险的情况下,所以导致大多数财富管理公司都选择了不卖别人的产品,干脆自己生产产品去了。

本来是赚取渠道费的,这下好了,改成赚取利差了。一下子就把财富管理公司变成了资产管理公司了。其实目前市面上基本上的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都已经变成了所谓的资产管理公司了。这个逻辑是很自然实现的。

前面说的风险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第二个悖论):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绝大部分都不赚钱,但实际上,资产管理公司却是看上去最有丰厚的利润所在,因为资产管理公司要是能赚钱的话,赚的都是大钱。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是不会承认自己是不能干的,都觉得自己能赚钱,尤其是骗到钱之后,都觉得自己能赚很多钱。

所以,一方面是风险不对称逼迫财富管理公司去资产管理,另外一方面,其实财富管理公司还是无法抵挡高利润的诱惑,有意无意的转型到资产管理公司上去。毕竟渠道费很少,而资产管理利差看上去很大。

资产管理公司要不死,就不应兜底

绝大部分资产管理的人其实注定了结局已定是死的,不用去怀疑这个结论,我在写上一篇首付贷的文章里提过,用杠杆很容易赚钱,但是绝大多数用杠杆的都死了,必然的结果,许多人,我只要看上一眼,听他们谈一次对金融的理解,我就可以给很多人判死刑,时间问题。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谓杠杆,其实就是借入了很多刚性的资金,必须要兑付的钱。如果亏了不用你承担风险,那就不是杠杆了。

我以前做资产管理,也曾经做到了2012年全国五十强,那时候我管理了近八十亿的规模。我经常问自己一句话:我能不能给自己赚到钱?如果我自己的钱都无法赚钱,我凭什么给我的客户赚钱呢?想明白这点,我依然在2012年底压缩规模,因为我明显感觉到市场是没有机会赚钱的,尤其是大资金。

资产管理的根本其实还是赚钱,如果无法赚钱,你拿多少资金来,到最后亏了,要么就是让客户接受损失,要么就是你自己拿钱来赔,两个都不好。

所以,要让资产管理公司不死的唯一办法,其实是保证资金的不刚性——客户要能承受风险,接受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要把产品贩卖给合格投资人的原因。要给具备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人充分的风险提示,不做兜底承诺,才能确保资产管理公司能活下来。

如果违背了其中任何一个,就必然走入到高风险区域,就意味着资产管理公司要自己扛所有的风险,而这个风险其实是谁也扛不住的。

其实,诺亚、好买都卖过很多亏损的产品,也没什么事情,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这点。充分的风险提示之后,就不容易出大的问题。

所以,我一直说如何评价一家致力于流量端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好还是不好,很简单看,他们是如何获客的。如果是保本保收益拉来的客户,再多也没有价值,本质上都是一帮屌丝客户,再有钱,不愿意承担风险,都是屌丝。而如果愿意承担风险的客户,再少都是有价值的。说个很简单的比喻:你有车有房能骗来女孩子,那不是本事,但是你没车没房还能骗到女孩子,那就是真本事。

这个也是为什么我说过去三年绝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毫无价值,就是因为他们骗流量的方式太LOW,不担保、不兜底还能“骗”钱,才是牛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诺亚、好买,显然是有一批高净值客户,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说到这里,难点来了。不承担风险的商业模式,凭什么让大家给你(资产管理公司)钱让你玩呢?答案是:你要证明你足够优秀,能给大家赚钱。

不过这样的机构其实只有少数,绝大部分的商业机构根本做不到这点。所以他们都会走入用“保本保息”的方式来吸收资金,进行运作。这个前提一定建立在他们认为自己拿到钱后就能赚更多的钱的基础上的。

但是现实往往会很残酷,很多人发现拿到钱之后,没办法赚钱,那怎么办呢?就两个办法,等着爆,或者继续骗钱,然后不断的周转下去。

要让大家把钱交给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玩,光靠“保本保息”本身其实还是不够的,资产管理公司还要证明自己有保本保息的能力。怎么证明呢?

问题就到了下一步,(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卖产品?

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卖产品?

第一个就是,把自己搞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我前面说过这个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看脸的社会,就是让自己变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就可以了。所以基本上这种公司装修就非常豪华。

中晋财富,在外滩弄了那么大一个摊子,写了什么国太控股什么的,还有中晋多少啥来着的(小编注:中晋1824),像我这种见过世面的人都被唬住了,以为是啥大型控股公司,出事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财富管理公司,就别提那些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一些老百姓,不明就里一定以为是大公司,特别牛逼。

还有就是老板一般都是开豪车,喝酒都是几十万起步,来展现给你看这家公司巨有钱,让你放心。另外就是到处投放形象广告,让你在哪里都能看到他们,让你们觉得特别有钱。反正怎么装逼怎么来,目的就一个,证明自己特别有钱,让你们把钱交给他们好放心。

除此之外的第二个办法就是高返佣。我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理财产品,只有给不了的佣金,佣金足够,垃圾都给你卖出去。

我看到很多财富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职员年纪轻轻,开宝马、宾利,正常的财富管理公司,基本上都属于卖个一百万出去,返点有个1-2个点,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很多理财公司,卖个一百万出去,返佣差不多有个二三十万。那是什么概念啊?不可想象啊!还有就是给客户利息特别高,投资一百万年化利息说有20%起步,而且随时进出。

基本上符合这几个特征都可以理解为骗子公司了。为什么是骗子公司?等会给大家解释。倒是先想想:为什么大家都会信,源源不断地有人上当受骗?

一方面,可能真的无知,不爱学习,但是我个人感觉归根到底都是贪婪导致的,侥幸心理。其实都知道有风险,但是就赌在自己的投资期限内不会发生问题,于是孤注一掷的投资,这样注定死无全尸。

其实,我从来不觉得怀有这样心理的人可怜,最多是两个字,活该。天下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啊?赚20%利息,却不用承担风险,你以为你是谁啊?!这些人注定了就是希望不劳而获的贪婪而已。有什么好值得可怜的?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要了解一个事物其实还是很容易的,稍微用心点,就可以察觉。你自己不爱学习,不提升自己,难道还要别人来帮你辨别风险?那压根就是扯淡,别人凭什么帮你呢?政府又凭什么来解救你呢?赚钱了,不说别人好;亏了,埋怨别人,指望别人救你,本质也是不要脸而已。

事实上,未来我国进入所谓的新常态,就是违约会不断暴露的社会,到处都充满陷阱,跟过去不一样了,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在未来这个充满陷阱的世界,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了。只能学会学习,如果你不会,那我给你最好的建议就是谁都别信,就放着现金得了。到处都是忽悠,谁都不可信。

为什么说那类的财富管理公司都是骗子?

下一步,我们来讲讲为什么我刚才说有几个特征的财富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是骗子公司。

其实从金融逻辑上来看,金融是非常简单的事物,他无非就是分为两头,一头是拿钱进来,一头是给钱出去。所有进来的钱,都是为了给钱出去,然后赚了钱,再还掉进来的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看一个公司是不是骗子公司的核心就是:衡量他收进来的钱的成本是否高于他放出去赚的钱。

很多人说没办法衡量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公司)到底能赚多少钱。这个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下市场平均水平就行了。或者参考一下世界上最能赚钱的几个基金就可以了。

巴菲特基金大概年化二十几,最赚钱的VC行业的平均行业回报率大概也就是差不多15-40%之间。这些都是世界最牛逼的赚钱基金了,他们代表了世界上最牛逼的一群人了。

个别人有一年赚几十倍的,但是一定记得两点,第一,这只是个案。第二,这是小钱。个案意味着几乎无法普遍化。第二小钱能赚几百倍都不稀奇,但是大钱赚几百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是两个绝对的概念。资金规模超过几千万的要赚几倍、几十倍,从一个相对长期角度来看是不现实的。

很多人都看到了某某投资了谁谁赚了多少倍,你其实应该问问他所管理的基金平均赚了多少钱。投中一个案子的背后一定是投亏了很多案子。不要只看好的不看不好的。

另外,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就是参考市场标准,你跟市场平均价格差不多还能理解,但是高太多几乎就不能理解了。

那么市场平均吸收资金的成本大概在多少呢?浙江最疯狂的时候,民间高利贷拆借大概是三分左右,但是吸收资金的成本不会超过1.5分。撑死了,也就是最多18%。这个可以作为平均数,现在这个数字基本上降到了10-12%左右。

我们怎么看一个财富管理公司的成本,其实这里也是我想说的重要的一点:凡是保本保息的线下财富管理公司一定会死是主要的逻辑基础。

我在很多年前写浙江经济怎么了,我就提出过这个论断。后来写P2P的时候,我也提出过年化18%以上借款的P2P,基本上属于什么时候死的问题,一辈子翻身不了。为什么呢?

我们就拿吴英来举例,一旦你以年息20%借入资金的时候,你必须每年收获超过20%以上的收益才能保本。或许20%对某些商业奇才是可行的,但是项目和资金的匹配度是没有那么好的,中间会存在很多的时间沉默成本。这段时间里,你项目没有找到,但是你的利息却要不断的支出,所以实际的成本必然要到20%以上。取决于实际投入项目的情况,那么借入资金方的财务压力是极大的。

在这种压力之下,你还必须留有足够的流动性,来确保不断的有人来赎回,所以看上去是借入了一个亿一年,但是实际能动用的资金可能只有五千万的六个月,所以实际成本是多少呢?按照年化计算大概实际成本要高达80%,纵使你是天纵奇才,我想也做不到这个收益率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吴英这类一旦走上了固定收益的主动管理,是必死无疑的。界定为集资诈骗其实也是合理的,因为,吴英她应该明确知道自己还不了这个钱还去借钱。

所以,对于那些信誓旦旦说能保证给你每年盈利20%以上的人,基本可以打入骗子一类。其实,我自己是将固定利息超过15% 以上的主动管理型,基本都定义为骗子了。他唯一还你钱的办法,就去别的地方骗钱来还你,最终的结果是越借越多,差不多借个三四年就到了他这辈子都还不了的地步。千万别小看复利啊。浙江很多高利贷最开始都只是借一两百万开始,差不多到了三四年就变成千把万,你哪怕是神仙都还不出来这个钱。

我前几天写了一个朋友圈,说辨别财富管理公司是否是骗子很容易,其实只要看他的成本。

最容易看出成本的就是几块:第一就是给投资人的利息,第二是员工的返佣,第三是装修门店的成本,第四是广告成本,第五是老板个人挥霍。

基本上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这几块越是豪华的公司,其实基本上就越是骗子的可能性,因为每个都是成本,都要折成利息成本的。给投资人利息12%,佣金基本上至少要加2个点,然后门面运营费用至少加一个点,再加上各种所谓的广告,像中晋这种外滩广告,e租宝央视广告,至少可以加个三四个点。最保守估计就是20%了。这么高的利息进来的钱,能去哪里?

现实的情况是:一般一个财富管理公司需要扩展门店,到处投放广告的时候,或者提高佣金的时候,都意味着他最危险的时候到了。因为他现金流出现问题了,迫切需要新资金进入改善流动性的时候了,越是这样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越要小心。

宁投P2P也不碰线下财富管理公司

最后,我在跟大家扯扯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和P2P的一些比较,这里不算是给P2P站台,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宁愿投资P2P,也绝对不碰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原因基本分析为几个。

为什么不投线下财富管理公司?

第一,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相对而言都不透明。很多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在某些区域做的很大,但是在网络上却很难查到相关资料,他们都是立足区域,然后利用人际关系来进行营销的,这种模式其实社会关注度前期都不高,然后一旦出事情就都挺大的。

今天(4月11日)大概南京又一家财富管理公司爆了,都属于不爆前都不知道,隐蔽性强,是个很大的问题。而在线的P2P公司,成立第一天起就可以被围观。e租宝其实刚开始没多久就被围观,质疑声不断,各种消息基本上都有。有信息可以供选择和没有信息供选择一定是两回事,你自己看了各方面的声音,还是决定冒险,那是你的事情,但是你无从信息筛选,总归风险更高一些。

另外,从骗子的角度来看,小范围的骗人是容易的,但是大范围的骗人是很难的。尤其在线的情况下,人多的情况下,你要把所有人给隐瞒足,实际是很难的,目前提供各类信息筛选的平台很多,学习型社区一堆的情况下,在线的公司更容易被筛选,至少给了充分选择的可能性。

这里,我强调一下所谓线下熟人关系的理论,事实上世界上最值得信任恰恰反倒是陌生人,而不是熟人,最容易坑你的往往是熟人。

线下人际关系营销,其实是符合旁氏骗局里面一个所谓熟人理论的。因为,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人家,尤其是在熟人面前,更是虚荣心更强,从而也容易让别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大家去想想,为什么同学会上抢着买单的人一堆,因为都想告诉别人,老子他妈的就是混的挺好的,哪怕买完单,一个月不吃肉,都会感觉很爽,这叫打肿脸充胖子。这种事情其实还是很多的。

越是熟人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别人看到有人充大爷,都会觉得人这个人过的不错,其实他妈的压根就是个麻袋而已,就像很多财富管理公司老板开豪车,其实他所有花销的钱,不都是你给的么,他自己压根就没钱,无非就是用你的钱在享受而已,但是你不这么觉得,你觉得他有钱,豪车都很多。

为什么很多人企业员工都会借钱给自己公司?为什么很多企业家都是要上杂志封面,开豪车名马?道理都是一样的,展现给人家看的都是你愿意展现给人家的,并非真实的自己,在熟人面前,这种情况更加普遍。

另外,信用在传递过程中是会失真的。这个其实在旁氏骗局里面是非常普遍的应用,也很有意思。如果要举例,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很多骗子,其实如果按照正常的智商,你是压根不会信任他们的,但是由于你信任你的朋友,从而你也会因为你朋友信任这个人,你也就会变得相信他们。

这个道理其实在行骗心理学里面,也有挺多应用,我们往往会因为对某一个人的信任,而转嫁到对朋友信任的人自然产生信任感。为什么会有背书这个说法出现?这就是一种信任的转移过程。

很多公司请很多教授来站台,不就是因为觉得这个教授值得大家信任,大家相信了教授,然后就会觉得教授相信的东西,总是真的吗?这个就是典型的信任过程。人性也是懒,回到最后虽然自己本身可能不信任,但是想想那么有名的教授都信任了,总差不到哪里去,然后就一种基于信任关系基础上的信任转移也就出现了。

这里其实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在中国人身上非常普遍:我们会发现,人们在介绍自己朋友的时候,都喜欢把朋友抬高,一方面是给朋友面子,另外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牛逼,能认识这么牛逼的朋友。

这种情况其实是双赢的格局,花花轿子人抬人就是这个道理,明明是个科长,会说是个处长,明明是个千万富翁,会说是亿万富翁,明明可能家里只有一辆车,会跟你说哪里有车,哪里有房,其实也就是随口说说的而已,这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现实是不会给人太多的时间去了解真实的情况,所以建立在朋友的基础上的信用扩张的情况就会非常的普遍,因为你对你朋友很相信,自然也就会觉得朋友给你说的东西的信任度会增加,最终使得在实际的情况下,信用的虚假扩张就会产生。

在借贷、传销、算命等一些领域,这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有时候为了跟朋友介绍一样产品怎么好,都会以身试法的说,我用了什么什么产品,多久就好了。其实效果并没有那么好,但是为了说一个东西好,人都会说假话,算命、风水都有这种情况。其实算的并不是很准,很多人纯粹就是为了凸显信任这种东西,然后就说:我怎么怎么算的准了,或者会说自己身边人怎么怎么准,现实其实并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多时候为了验证某个事情真的发生过,都喜欢把自己代入。这种代入,并没有恶意,但是却强化了一种信任的概念。

另外,在谣言的传播上,也带有这个特征,为了验证某个谣言的真实存在,都会说自己朋友在边上,亲眼所见等等,都是一样的概念。

所以熟人之间的营销效果很好,但是其实结果很糟。人带人很容易都会失真,财富管理行业其实出现的杀熟模式往往都是如此产生的。

这次中晋财富很多人投钱在里面,是因为有亲戚在里面上班,都特别相信有自己人,却不知道恰恰是自己人把你给“杀”了。所以,线下存在这种所谓熟人的信用,导致的往往是大金额的投资,从而造成的损失极为庞大。所以,我们会发现线下的商业模式导致的金额远远大于线上。这里很多都会说e租宝,其实e租宝还是依赖线下推的,只是最后一步交易是在线完成的。

另外一个特殊的原因是:线下交易的交易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导致你往往会在信任的平台里面一次性投资大金额,而不是类似线上可以有很多工具,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平台里面分散投资。所以最终结果线下呈现的结果就是人数多的同时金额也特别巨大。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在线交易的风险其实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监管层也有意识到这点突破的。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其实(投资)门槛下降难度还是很大的,你要去借个一个亿的钱,你哪怕向一百个人借,都要差不多一个人一百万了,涉及到的流程很漫长,时间也很漫长,所以一般的选择就是尽可能的提高金额,动辄上亿的融资背后其实就基本意味着人数在二三百人左右,上百亿的话,差不多两三万人左右,那么,每个人的借款额都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这个时候,出现社会维稳的问题就会非常的大。因为这个损失,谁都无法可以选择忽视它,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出现之后,其实(投资)门槛下降变得非常容易。出现的情况是:一个亿的借款交易额可能是有将近几千人构成的,也就是每个人可能也就是几千几万块钱,呈现的特征是人数多,而金额小。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风险特征随着人数多到一定的阶段,其本质是发生改变的,因为金额随着人数多而相对较小的时候,整个系统可承受的风险是降低的。

这里大家就可以看到为什么其实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都堆积在线下,而非线上。因为在线的互联网金融,人数可以拓展到极致,从而让金额看上去很大,但是相对的金额是下降的,投资人自己有意识、也有能力利用互联网将资金分配在不同的金融公司,前提是技术使得投资的门槛也变得很容易。

过去因为缺乏技术,只能碰到一个感觉还不错的公司,就一笔给了一百万的投资,现在大家可以很轻松的给一百个公司每人一万块钱。技术的有效突破,使得单一的投资人的绝对金额其实都会下降下来。最终大家发现,风险其实并没有得到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平台过去(跑路、停业等)几百家了,但是真出现很大的问题了么?并没有,为什么?因为不值得,总共投资几千块钱几万块钱,甚至还不够买张飞机票的,何必呢?这种真正建立在小额分散的技术上的金融模式其实是值得鼓励的,而不是一刀切的给他砍了。

正需要做的事情,是避免大金额交易,同时建立极为完善的风险提示和披露制度。确保它在这条路上前进,而不是走错了方向,这点非常重要。监管层在今年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时候,我个人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好的不坚持,矫枉过正,因噎废食,这个就非常的可怕了。

所以我目前说,互联网金融风险更多还是线下模式的依赖人头拉客户的大金额模式,这些其实都可以理解为并非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他们更多还是民间高利贷的翻版,是极为可怕的金融风险聚集。而线下财富管理公司显然就是这些金融风暴的聚集核心。这点,我很早前就写过不少文章提过。

撇开这点,我们在谈谈第二点,P2P相较于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优点,就是P2P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两者从资产端角度考虑,是一致的,都是要去找资产,谁也不能证明谁比谁的能力强,但是在流量端,P2P跟财富管理公司在同样都承受风险的情况下,P2P比较优势很明显,就是没有物理网店,没有员工返点。从这个角度来看,P2P的规模不断做大的同时,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P2P的优势就会很明显。

我们也分析过,事实上在前面一些公司的侦察过程中,大部分的资金去了哪里呢?其实一部分是给了前面投资人的收益,除此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去了一些沉没成本中去,例如员工高额返佣,例如形象广告、员工大肆挥霍等等成本中去,P2P在相对而言,这方面的成本更少,只要不进入股市,不进入期货市场,留到实际资产的可能性是增加的,总归要比线下财富管理公司要靠谱很多。

事实上,无论是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和P2P,本质都是金融机构,都是一头去找资产,一头去找钱,两个商业模式是一致的,但是前者更加的传统、野蛮,而后者则一定程度的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变相使得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相比较而言,我是宁愿投资P2P,也不会去碰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当然我投资P2P,我肯定坚持多平台策略,在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平台投钱,我永远不会再一个平台里投资太多的金额。

在这个世界上,分散配置是必须的。提升我们自己,也是必须的。

本文作者:江南愤青(陈宇)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风吹江南( jrjnfq),文章略有删改。本次转载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直接与江南愤青(fcjnchen)联系。

如果想看更多劲爆内幕,获得当下最火热的有趣头条,请在微信搜索【九哥】微信号:toplines 订阅吧!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跟九哥做个好伙伴:

公众号:“呵呵的小书屋”,谈谈经济金融…
阅读提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你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思维视野,有些人一毕业进入的企业格局比较小,那么他以后可能一直都是在格局较小的企业间转悠,尽管收入还可以,但是眼界和圈子都被限制了;有些人一开始进入的企业格局比较大,那…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公众号:“呵呵的小书屋”,谈谈经济金融…
阅读提示:全文1200字,为大家介绍了对于初入职场的员工,如何处理好工作和发展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以下文章内容搬运自我在这个题目中写的答案:

原题目:我是一名新毕业的学生,刚刚进入一家公司,可能是因为大学带来的…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型公司员工管理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