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经济和经济都比我强的女人面前如何自信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但凡跟高颜值相关的事物,都火得不得了。比如,各种大行其道的直播平台里,一个个肤白貌美锥子脸的网红美女让人流连忘返;自带流量的俊朗小鲜肉鹿晗在微博上公布恋情,短短一个小时,点赞人数近80万……

  高颜值不仅在相当程度上为他们带来了高人气,更带来了高收入。于是,围绕颜值的一系列消费市场得以打开,“颜值经济”悄然兴起。

  “靠脸吃饭”自古有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弟子们说:“俊美的相貌是比任何介绍信都管用的推荐书”;在我国,有四大美女的不朽传奇以及“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千古佳句;拿到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在流行的“三拼”中,“颜值不行拼人品,人品不行拼情怀”,颜值居于首位,就连男女之间谈恋爱都要讲“始于颜值”。

对美貌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国外有实验证明,纵然是新生的婴儿,也会在成人世界公认漂亮的脸蛋上驻留更久的目光。如今随着世界越变越小与人们的社交圈越变越大,颜值的地位日益提升,“以貌取人”也在成为常态。

  许多证据显示,高颜值会产生“溢价效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所有者带来不少额外的好处。

  根据英国刊物《经济学人》的研究,权力往往属于颜值更高的领导人,不管在大猩猩社群还是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领导人要达到职业生涯的最高点,相貌(包括身高、肌肉、语音语调)和成就同样重要。

  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荷马仕20多年来专注于研究“颜值对实现个人价值所能起的巨大作用”这一问题,他在《颜值与劳动力市场》的论文中指出,颜值和终生劳动力总收入呈较强的正相关性。

  韩国一篇名为《婚姻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容手术效应》的研究论文则证实,颜值最高的男性收入比颜值中等的男性收入高15.2%,颜值最高的女性收入比颜值中等的女性收入高11.1%。

  由此可见,“靠脸吃饭”是有一定道理的,拥有高颜值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机会,进而成长得比别人更快更好。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是天生丽质,再加上“没有最美只有更美”的心态,便催生出一系列围绕颜值的消费行为。由此,“颜值经济”得以兴起。

  “颜值经济”在六大领域兴起

  或许在大多数人印象中,花钱追求美貌是女性的专属。其实,在颜值当道的环境下,男性“臭美”起来也不遑多让。

  根据尼尔森的调查数据,中国女性平均护肤时间28.3分钟/天,超过57%的女性表示有化妆习惯;男性平均护肤时长是24分钟/天,比女性仅少了5分钟不到,有22%的男性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化妆。

  与此同时,欧睿信息咨询的数据显示,预计年中国内地男性护肤品及化妆品市场的零售额平均年增长速度将达到13.5%,远高于全球的5.8%;香港贸发局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内地男性护肤品及化妆品市场的零售额将达19亿元人民币。

  这些从侧面反映出,“颜值经济”下的消费热潮已然覆盖全民。

  那么,“颜值经济”都在哪些领域兴起呢?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至少涵盖引领潮流的服装、“改头换面”的医美、“面目全非”的自拍、减肥塑形的健身、“耳目一新”的化妆、“由内而外”的饮食等六大领域。

  考虑到服装/配饰、食物与化妆品三个领域相对传统,在此我们不妨以医美、拍照、健身为例来分别加以说明。

  (1)医美类。“颜值经济”的兴起让医疗美容行业逐渐由极少数人群的专属向广大群众普及,并成为继房地产、汽车销售、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据BIMT数据显示,我国医疗美容市场将于2020年达到4640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8.14%(参见图2)。而ISAPS(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的数据同样证实,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全球第三大医疗美容国家。

  (2)拍照类。当前,各种修图软件、美颜相机等自拍APP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各路商家都在争先恐后地抢占市场,以求在“颜值经济”大潮下分一杯羹。例如,美图公司2008年发布“美图秀秀”后,又拓展了美拍、美图手机、潮自拍等一系列软硬件产品;而诸如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近年也在相继推出自带美颜和滤镜功能的手机;卡西欧推出了主打自拍功能的卡片相机;苹果公司为提高用户自拍体验,同样在不断完善其前置摄像头。

  (3)健身类。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仅限于美容层面,还要更加讲究健康、注重减肥增肌塑形。因此,近几年,全民健身意识觉醒,也催生了更多的产业价值。根据艾瑞的调研数据,50%的运动健身用户经常去健身房锻炼,10.4%的用户每天都会健身,44.7%的用户每周健身2-6次,32.6%的用户每周会健身一次,这意味着近9成的健身用户每周都会健身。这种高频次也引爆了健身市场的旺盛需求。而随着用户比以往更加认同团课、私教等额外付费的附加值服务,付费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可以预见的是,上述领域在未来依旧前景广阔。

  “颜值经济”背后的推动力

  当然,除了追求美貌的本能外,“颜值经济”之所以能够兴起,至少还包括以下两方面推动力:

  第一,日渐增长的收入助力颜值消费升级。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居民消费升级会步入快车道。我国早在2011年就达成了这一标准,2015年人均GDP更是突破8000美元,而一二线城市人均GDP多为美元,正处于中高端消费的快速提升期。

  按照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居民家庭年收入介于10万~20万元人民币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消费开支上具有最佳增长潜力。而据瑞士信贷银行的《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我国中产阶级人群已突破1亿人,此时,地位和身份认可需求带来的攀高性消费心理与对自身形象重视度的日益提升,让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颜值消费,从而推动了“颜值经济”的繁荣。

  第二,新生代的80/90后正成为我国消费主力军。BCG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80/90后新生代的人口占比将达到29.5%,同时贡献53%的消费;同时,他们的消费力将以年均14%的幅度增长,为上一代人(50/60/70后)的2倍。

  与上一代人相比,80/90后的消费偏好明显不同。他们崇尚个性、追求品质、关注新鲜和刺激性事物。最直接的例子便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们往往愿意通过自拍晒照或者P图等方式来收割朋友或粉丝的“点赞”。在这种心理与他们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共同作用下,围绕颜值的消费自然越来越多。

  高颜值不能让人笑到最后

  不过话说回来,“颜值经济”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必须冷静理性地看清楚——颜值只是社会竞争的一个维度,并非全部。一个人想要在竞争中真正地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自身实力过硬,在此基础上,颜值高是加分项。否则,空有外表的一个“花瓶”,是不可能笑到最后的。

  不信你去看一看帅哥美女如云的娱乐圈,那些走在一线的天王天后级巨星并不是靠颜值胜出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斩获金马奖的实力派演员黄渤,论相貌,他并不出众,但他依然能够凭借精湛的演技和人人称道的高情商人品获得广大影迷的认可,就连女神林志玲都为之“倾倒”。相比之下,与黄渤同时期出道的英俊小生们,大多已经没什么知名度了。

  最后,让我们用诗人吴桂君的《喜欢一个人》来结尾——

  “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痴于肉体,迷于声音,醉于深情。”

  换句话说,颜值只能帮助人们在起点占得先机,要想走得远,还需具备硬实力与好人品。

有一种长相叫做一看就是亲生的,也有一种长相,叫做怎么看都不像一家人的。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不在意,可有的人,就觉得这是大事了。

家住长沙的赵先生这段时间感觉非常的烦躁,夫妻俩都是属于高颜值的那一类,可以说是郎才女貌了。可是自己的女儿小云长相越长越偏,越长越丑了。

于是赵先生就怀疑媳妇背叛了他,女儿不是他亲生的,越想越气,甚至还偷偷的带着女儿去了医院,决定做亲子鉴定!不过啊,这到了医院后,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当爹的了,那就是无地自容啊。做了DNA鉴定后发现孩子确实是亲生的,越长越丑,其实另有原因。

通过检查发现孩子腺样体非常大,已经阻塞了四分之三,牙齿往外一凸,确实很不好看。在得知女儿的长相问题是得病导致之后,当爹的瞬间就崩溃了,觉得自己愧对妻子冤枉了她。也对不起年幼的孩子,因为大人的疏忽,让她生了病。 据医生所述,如果在7岁面部没有发育完全的时候进行手术,面部可以恢复正常的。好在小云的就医还算及时,经过手术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后,小云的面貌就会慢慢的恢复正常了。

为此医生提醒:当发现孩子出现晚上经常打鼾,长期流鼻涕,龅牙,面部发育不正常时,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因为孩子越长越丑可能真的是一种病,避免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原标题:被严重低估的“他经济”

前不久,一份“消费市场的价值排序”刷爆了朋友圈:在零售专家心目中,消费市场的价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这当中,男性消费市场价值垫底,甚至连汪星人都不如。

在人们的印象里,消费市场根本没有“男女平等”一说。例如,在逛商场时,女性的化妆品、首饰、衣着、鞋包占据了好几层,相比之下,男性品牌物件的“地盘”能覆盖一两层就不错了;一提到购物的主力,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败家娘们儿”。

难道“他经济”真的就不如“她经济”吗?答案是否定的。

“他经济”又称男性经济,一般用来描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男性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再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观时,需要更强的社交能力、被更多人接受的表现能力以及更强的合作精神,而这些让男性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并给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

一般来说,女性思维具有多重发散和感性冲动的特质,而男性思维则偏逻辑和理性,相比女性来说更加冷静和专注。也正因为如此,在不少人看来,男人的钱不如女人的钱好赚。

然而,有不少证据显示,“他经济”被市场大大低估了:

首先,男性的线上消费开支已超女性。

根据2017年6月波士顿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男性消费的种类和额度都在增加,而在线上消费方面,男性每年的平均开支超越了女性,达到10025元。中国银联发布的报告也显示,男性网络消费力首超女性,其中在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中,商超及餐饮类线下实体消费、网上实物类消费的比例最高。

此外,美国互动广告局(IAB)与IAB中国联合发布的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采取PC端还是移动端进行网购的中国居民,男性消费者占比均超过女性,其中PC端网购的男女占比分别为57%和43%,移动端网购的男女占比则为53%和47%。由此可见,我国线上消费的男性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其次,男性比女性更偏好超前消费。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让超前消费的浪潮席卷而来,基于手机支付的蚂蚁花呗、苏宁任性贷、百度有钱花、腾讯微粒贷等互金产品已经成为人们超前消费的常用工具。

根据2017年卡卡贷发布的超前消费人群大数据,18-25岁的年轻群体为超前消费的主力军,这当中又以男性占据绝对主导,比例高达72.8%。

另外,PPmoney万惠集团旗下万惠金融研究院联合移动快速借贷平台及贷推出的《及贷用户画像分析报告》同样显示,男性用户是超前消费的绝对主力,比例高达78%,年龄分布区间为20-30岁,平均年龄仅为28岁。借贷宝发布的《双十一消费借贷大数据》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消费借贷中,男性占比高达65%,女性仅为35%。

最后,男性是高端消费领域的中坚力量。

虽然男性多是理性消费,不如女性那样容易消费冲动,但他们更加注重消费品质,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较高,这一点从前不久网上流行的一张名为“男女冲进商场后的路线图”(参见下图)便可窥见一斑。

虽然男性消费频次低且品牌相对单一,可一旦认可了某种品牌,他们的消费项目单价也是不菲。根据《中国奢侈品网络消费白皮书》中的有关信息,网络奢侈品消费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但男性的客单价比女性高6%,且奢侈品消费频次3次及以上的男性比例也比女性高。

此外,高收入男性非常重视商品或服务的品牌,他们可能并不在意商品本身的价值,但更关心隐藏在商品背后的附加值。为了追求品质生活,他们普遍讲究细节,特别是在珠宝、汽车、红酒等支出方面从不吝啬。

综上所述,男性消费市场有着极为可观的潜力可挖掘。换句话说,“他经济”正呈现崛起之势。

“他经济”之所以强势崛起,因为背后有三大动力使然:

第一,男性消费意识逐渐觉醒。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将会接踵而至。之于我国的男性群体也同样适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男士的经济实力持续提升,而对事业的追求也促使他们在社交领域不断拓展。此时,男士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外在形象、服装搭配与个人品味已经成为职场与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渐渐开始通过购买护肤品、高档西装、时尚手表与豪车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进而实现被更多的人接受与认可,达到工作上的成就与进步。这些变化润物细无声地促进了男性消费市场的繁荣。

第二,经济实力雄厚的男性比重日益上升。

归根结底,消费市场的兴旺源自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西南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男人的黄金年龄是40 岁,进入该阶段的男性,无论是财富还是社会地位都有了积累,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档次也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男性,而国内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人口占比也在逐步提升,这也助长了“他经济”的崛起势头。

此外,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高收入人群中,男性占比高达63.4%,显著高于女性的36.6%(参见下图)。招行联手顶级男性杂志《GQ智族》发布的《高端男性生活形态与需求综合研究报告》也表明,高端消费群体男性约占七成,他们大多是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身居要职、平均年薪50万元且家庭平均年收入超过76万元的精英人士。这些同样是男性消费崛起的重要因素。

第三,庞大的单身男士规模。

单身人士的消费结构与传统家庭的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没有家庭的负担,单身人群的储蓄倾向要明显低于非单身人群,边际消费倾向却要远高于非单身人群。而单身人士主要集中于白领和中产人群中,这部分人除了精神上的消费顾虑较弱外,物质上还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

在我国,单身男性的数量远高于单身女性。西南证券数据显示,20-29岁的单身男性比女性多2260万,30-39岁的单身男性比女性多716万,40-49岁单身男性则比女性多393万。而优质的“剩男”们通常具备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且没有抚养下一代的压力,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更从容自如地花钱享受更高端的体验和经历,由此催生“他经济”的发展。

既然男性消费市场如此巨大,其中的种种商机必然也是值得关注的。

一般来说,女性群体所钟爱的消费领域较为固定,在她们成年后,大多锁定在衣着服饰、珠宝首饰、美妆美容等商品板块;而男性群体在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领域是有所不同的。

东方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16-25岁年龄段的男性消费支出主要在体育、游戏、服饰等领域;26-36岁年龄段的男性主要消费领域开始向3C电子产品、汽车、旅游、保健等倾斜;37-50岁年龄段的男性消费主要为手表、奢侈品、汽车、旅游等;而51岁以上的男性则更注重于个人健康的消费支出。此外,受当前“颜值经济”的影响,男性也开始涉足那些曾经只属于女性的消费领域,最直接的表现便是男性护肤品与美容美发市场的日渐兴起。

所以,在“他经济”浪潮下,男性消费能够深挖的商机并不少。

就此,各路商家不妨“因地制宜”,加以把握,针对不同年龄段与不同类别的男性消费群体,采取差别对待的策略

比如,在巩固IT、电子、汽车、手表、白酒等传统男性消费领域的同时,留意他们不断扩张的消费领域边界,包括传媒行业(游戏、VR、电影等)、体育行业(篮球、足球、滑雪、健身等)、服装行业(时尚服饰与商务衣着)、医药生物行业(医美、男性健康、医疗保健)等等,不断丰富产品门类,提升商品质量,从而获得丰厚的报酬。

当“买买买”不再是娘子军的专属时,我们不妨追一追“他经济”的风口,或许“败家爷们儿”也能造就下一个马云呢。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付一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颜值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