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读:P2P理财风险及如何日本广场协议后哪些人避开了风险

  两会之后,为应对一二线城市的楼市的持续火爆,一大波调控政策密集出台:首付贷被清理,中介抬价行为被管控,增加土地供给,甚至限制涨幅等“大招”纷至沓来。重压之下,深圳楼市风云突变,二手房成交锐减30%,中介电话轰炸拉客……
  在管理层开始治理楼市万亿规模海量杠杆的背景下,楼市由热趋冷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大,各界纷纷揣测中国楼市未来走向,其中有大量观点来自9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破灭的历程,本期“史实远胜干货”系列,博远就带大家回顾一下那场轰轰烈烈的“日本楼市过山车运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本文较长,结合了网上大量史实、数据与论证,建议细读)

【目录】第一章:日本地产泡沫从疯狂到破灭的历程

第二章:日本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日本地产泡沫破灭的原因

第四章:日本地产泡沫破灭前后的各项数据对比


第五章:日本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

第六章:中国楼市已进入最后的疯狂?(含结语)


【第五章:日本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

(图22:日本经济增速在1970年初和1990年初两次换挡)

  日本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和长期通缩,居民财富大幅缩水,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银行不良率上升,政府债台高筑。另外,日本政治影响力下降,超级大国梦破灭。

1、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和长期通缩  1991年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增速和通胀率双双下台阶,落入高等收入陷阱。年间,日本GDP增速平均为0.8%,CPI平均增长0.2%,而危机前十年,日本GDP平均增速为4.6%,CPI平均为1.9%。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成绩”还是在政府大力度刺激下才取得的。逆周期调控使得日本政府债务率大幅增长,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日本10年国债收益率跌至负值,反应未来前景仍不乐观。

2、私人财富缩水  辜朝明在其著作《大衰退》中提到,地产和股票价格的下跌给日本带来的财富损失,达到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全国个人金融资产的总和,这个数字还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从下图可知,房地产比重无疑大于股票。


(图23:年日本股票总市值、地价总额与名义GDP对比走势)

3、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  房地产和土地是很多企业重要资产和抵押品,随着这些资产价格的暴跌,日本企业资产负债表出现明显恶化。企业为修复其恶化的资产负债表,不得不努力归还债务,1991年后尽管利率大幅下降,日本企业从外部募集资金却持续减少,到90年代中,日本企业从债券市场和银行净融入资金均转为负值。

4、银行坏账大幅增加  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和经济低迷使日本银行坏账大幅上升。1992年至2003年间,日本先后有180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倒闭[参见吉野直行(2009),国际经济评论]。日本所有银行坏账数据,从1993年的12.8万亿日元上升至2000年的30.4万亿日元[参见李众敏(2008)国际经济评论]。

5、政府债台高筑  经济的持续衰退,和政府的逆周期调控,使得日本政府债台高筑。1991年日本政府债务/GDP比重为48%,低于美国的61%,意大利的99%,略高于德国的39.5%,2014年,日本政府债务/GDP比重为230%,远高于美国(103%),德国(71.6%),意大利(132.5%)等。

6、国际地位下降  1991年后,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和其他国家相对力量出现明显变化。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量来看,年间,日本累计增长30%,美国增长194%,中国增长26.3倍,德国增长114%。年间,日本GDP占美国比重从60%下降为26%,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7、高位接盘者损失惨重  1989年12月,在日本政府紧缩政策的重压之下,房地产市场再也找不到信贷支持,泡沫瞬间破裂,仅用9个月时间,日本首都东京房价拦腰斩。很多按揭购房者无力还贷,银行收回大量断供且巨幅贬值了的房地产,金融危机爆发。不少在房地产泡沫时期接盘的日本居民,至今仍未解套。

  此外,日本保有住房成本高昂,除了物业费用外,每年还要交5%左右的房地产税,每年为砸在手里的房子支出不菲的费用,正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那些在楼市泡沫高峰期接盘的日本老百姓,最能切身体会“盛宴”之后的孤寂与悲凉,网上疯传的一篇文章《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平民生活》( ),就是讲述楼市泡沫幻灭之后,高位购房者的真实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第六章:中国楼市已进入最后的疯狂?】  巴菲特说过: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对楼市盲目乐观者,一直在寻找这个中国楼市继续牛途的“理论依据”,并坚信这一“地球上最坚硬的泡沫”永远不会爆破。

  很多人不愿意把中国楼市的疯狂与日本的历史做比较,更不愿意认真论证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的可能性与破坏力。结合上文的数据与论述,我们需要厘清了以下错误的认识:

1、纵向对比: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和当年日本泡沫巅峰期相比,还不够高?  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最疯狂的时候,东京的普通住宅到底有多贵呢?


1990年,日本房价最疯狂的时候,东京圈(相当于北京)使用面积75平方米(折合建筑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精装修)的中高层住宅(相当于中国的商品房),距离圈十公里以内(大概相当于北京5环以内)的均价为39万*18.7=729万元,折合7.29万元/平方米。距离城市核心圈20~30公里的均价(相当于北京5环~6环均价)为39万*8.95=3.65万元/平方米。

  要知道这可是在日本经济最鼎盛的时代,东京圈(相当于北京)人均年收入为694.1万日元,相当于今天人民币39万元。

  对比:中国一线城市,人均收入仅为当初东京的1/3~1/5,可房价基本上已经与东京房价泡沫鼎盛时期接轨,一些天价学区房甚至创出了20万/平方米的天价!那么未来一线城市房价继续飙升的空间和动力在哪里?东京房价泡沫破灭后跌了70%,我们的一线城市呢?

2、横向对比:中国一线城市房价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处于什么位置?  东京,中心地段房价为2216636日元/平方米,相当于10-13万人民币/平方米,但是东京都400-500万人民币一套100平米的房子还是有很多的,相当于4-5万人民币/平方米。人均GDP约3.62万美元。

  悉尼,房屋均价65万澳元每套,大概相当于300万人民币/套。人均GDP约7万美元。

  纽约,曼哈顿(类似北京二环以内)公寓均价96万美元/套,相当于6~8万人民币/平方米,纽约人均GDP约10万美元。

  伦敦,公寓均价35万英镑/套,相当于3~4万人民币/平方米。伦敦人均GDP约7万美元。

  香港,房屋均价约为10万人民币/平方米,人均GDP约为4万美元。

  北上深,最新房屋均价3~5万元/平方米,人均GDP1.6~2.2万美元。

  目前国内北上深这三个一线城市的房价,从绝对值上看,在主要大都市中,已经超过东京等其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大都市房价水平,与伦敦,纽约,悉尼,新加坡等国际顶级大都市房价已经基本看齐,仅次于香港。

  而我们一线城市的人均GDP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大概只有上述发达大都市的1/4~1/6左右。如果按照房价收入比计算,深圳目前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超过30,为全宇宙最高(1W以上美元GDP的大都市房价收入比的正常值应该在3~6左右,一般超过10就可以认定是泡沫)

(图24:2015年,100万美元可在世界房价最贵的城市买到多少平方米)

  另据某房产公司发布的《2016年财富报告》(如上图),分析了100万美元能够在全球各地买到什么样的房产。报告显示,全球房价最贵的十个城市依次是摩纳哥、香港、伦敦、纽约、悉尼、日内瓦、新加坡、上海、巴黎和北京。

  以100万美元如果用来购买豪宅的话,在北京可以买到58平方米的大小,在上海可以买到46平方米大小,在香港只能够买到20平方米。昂贵程度排名分列全球第十、第八、第二。

  该报告还指出,由于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市场的动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创造也随之放缓,2016年全球房地产市场的销量和价格将总体下降。而且,顶尖大城市的房价这些年增长迅猛,房价可能已经触及天花板。

  在大中国范围内,也许只有香港——这个全世界房地产发展最畸形的奇葩,算得上是世界上仅存的可以被房价多头拿来证明“一线城市房价不高,未来依旧有上涨空间”的遮羞布了。

  除此之外,几乎所有证据都指向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贵的离谱,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远超合理水平,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透支了未来至少十到二十年的收入增速了。

3、城市化未完成,人口净流入,房价就不会跌?  现在人们看多一线房价看空三四线房价的一个最主要理由就是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而三四线城市人口在净流出,潜台词就是说只要人口在净流入,城市化进程在继续,那么房价就只会涨不会跌。

  事实真的这样吗?确实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完成,而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城镇化已经完成,但是请让我们来查询一下数据:日本总务省发表的《人口移动报告》表明,日本人口向东京周边集中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东京圈(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的人口净迁入较上年增加1万2884人,达到10万9408人,时隔5年突破10万人大关。其中仅东京净迁入7万3280人。

  数据表明,2014年日本首都圈(东京都及周边三县)的流入减去流出的净流入人口为109408人,比上年增长12884人,连续19年增加。

  也就是说,日本楼市泡沫破灭后的1995年至今,东京都市圈人口一直持续净流入状态,可即使这样,依然不能阻止东京房价从最高点暴跌70%,至今依旧打5折的命运。

  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完成城镇化之前房地产泡沫已经历过数次破灭,也可以证明泡沫破灭的时间与人口流向无直接对应关系,人口净流入并非房价只涨不跌的理由。当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破裂的时候,所谓人口净流入是无法阻挡房价下跌的,这和股市泡沫破灭时新增开户数可能还在增长的道理是一样的

(图25:中国一二三线城市房价指数与商品房销售面积走势)

  从2015全年的房价走势来看,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泡沫已在破裂过程中,而由于资金退守一线城市,所以抱团取暖反而加速了一线城市的最后疯狂。2016开年以来的这轮上涨中,一线城市内部其实也已开始分化,资金继续退守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的态势十分明显。有人笑言,最后大概只有中南海和天安门附近的房子不会下跌——因为那里根本没有商品房。

4、宽松货币政策下房价就不会跌?

(图26:日本银行贴现率、购房贷款利率走势)

  前文已经提到,1985年广场协议后,正是日本政府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疯狂的地产泡沫,当局在1989年突然转向货币紧缩政策,连续5次加息,主动刺破地产泡沫,楼股两市应声暴跌。

  但是请注意,日本当局其实很快发现资产泡沫破灭的严重后果,货币政策即刻调转车头转为宽松,贴现率降幅甚至比楼市跌幅更快(参见上文“日本利率政策与土地价格走势图”),随后日本的货币政策更是宽松了足足二十多年,甚至将日元印成了负利率的纸片,汇率的崩盘也让日元彻底退出了与美元争夺全球储备货币的战场,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没能挽回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


  对比中国,本轮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一个重要原因是央行为了配合供给侧改革稳经济而实施了宽松的货币环境,目前正是近年来货币最宽松的时刻。对未来货币进一步宽松,推高资产价格的期待成了很多人看多房价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但是请注意,今年两会中提到的货币政策是灵活适度,博远也特别做过详细解读:货币政策重心仍将落脚于国内实体经济,政策趋势很大程度上会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注重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并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共同形成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政策组合拳。此所谓“适度”;

  但是面对复杂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我们的政策需要根据变化随时有修正和微调的能力,如G20财长会议后各国将加大货币投放力度,各大经济体之间的金融博弈仍在继续,作为一个与世界金融体系紧密度愈来愈深的大国,不能只将眼光停留在国内,而是必须保持随机应变的“灵活度”。 

  所以“灵活适度”这一有节制、有时限的“货币宽松环境”,是在应对国内外负责多变的经济环境下阶段性的政策布局,一旦环境要素发生变化(如全球货币政策转向,通胀高企,资产价格暴涨、投机市场过热等等),货币政策调整的可能性就随时存在。

  除了以上的环境要素,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根植于实体经济走势,一旦供给侧改革告一段落或者经济企稳复苏,那么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会逐渐收紧,楼市继续上涨的预期可能就会改变。


  此外,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的持续上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恶化的最主要原因,有房者和无房者成为两个世界的人,贫富差距的持续恶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定引发社会危机。

本届政府一直强调社会均衡发展,国民共同富裕,缓解百姓沉重的购房负担,化解高房价带来的种种社会弊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底步。

5、一线城市房价暴涨是因为房屋供应不足?

(图27:中国地产广义去化率走势)

  看看我们的房地产现状,远比日本当年严重的多得多。政府一直在反复说去库存,但现在中国在建的房子,和已经建好的房子,依然足足够卖6-7年的时间。这还不算庞大的二手房基数。可见现在不是去库存,而是库存加速上升的时期,所以老大很生气。

(图28:中国40大城市广义去化率走势)

  那么一线城市和二线三线城市有多大区别呢?答案是没什么区别,从库存的消化来看,一线城市并不比二三线城市更好。三线城市已经完全没救了,而二线城市还在玩命建设,一线城市则在一个作死的道路上飞快的裸奔。

(图29: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

  地产商的资金已经越来越紧张了,房地产投资越来越困难。大部分地方都出现了严重的烂尾迹象,很多工地因为缺乏资金已经都停工了,2015年上半年地产开发商从P2P拿了不少资金,到年末已有不少资金链断裂,并将危机延烧到P2P等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案例。

  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是,要么进一步抵押,套上更多杠杆,以更高的利率再借钱,如果明年卖不动,还是拿不到银行的贷款,这属于找死;要么捂盘放那不动,期待房地产能再火起来,这属于等死。由于信贷突增等诸多因素,2016年初一线城市楼市再次火爆,又让选择后者的开放商捡回了一条命……

  一线城市到底有多少套可供居住的房子?是否供不应求?除了官方给出的数据,以下再提两条老百姓一看就懂的分析方法:

  目前一线城市居民住宅基本完成了阶梯电价、一户一表的改造工程,所以根据已有电费记录的住宅数量来统计存量房规模,比晚上数亮灯套数来统计空置率要靠谱得多。以北京为例:2015年北京2100万人口计算,每人30平米,大概就是6亿平米,按照一套房子90平米粗略统计,大概600多万套也就够了。终于在2012年北京公布的阶梯电价方案的时候,一不小心泄露了天机:北京全市现有589.36万户“一户一表”居民用户。

  一户一表,你怎么也得有个房子才能叫一户吧,把房子隔成套间的子电表可不在统计数字里。所以,再加上其他房产,北京存量房数量在2012年底的时候,就至少达到600万套。再加上的年均竣工面积大约是2600万平米,大概是小30万套,合计100万套左右,至少够300万增量人口居住。

  这里还不算搬到燕郊去的那些常住人口,所以怎么算都是够住了。如果未来人口不增长,甚至负增长,供求关系将发生根本性逆转。随着老龄化加剧,一线大城市的常住老年人口,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房屋供给,北京上海是否还缺房子,确实是个巨大的问题。

  此外,租金水平一直是衡量房屋供求关系的最客观、也最市场化的指标。近十年来,一线楼市的平均租金上涨约1~1.5倍,而房价涨幅超过5倍,租售比从5%一路下降降到不到2%,也就是说房价的涨幅是房租涨幅的2~3倍。

  可见,一线房价持续暴涨的根本原因在于房屋分配不均而非绝对数量不足。一线城市早就已经进入了存量二手房时代,现行限购政策表面看起来是在抑制投资需求,缓解了需求压力,但由于限购指标的存在,多套房所有者如果将房子卖掉就再也买不回来了,因此除非不得已这些人是绝对不会卖房的。

  现行限购政策在抑制需求的同时也在抑制二手房供给,这是限购政策难以解决一线城市房价问题的根本原因。

  其实,未来解决一线高房价的方法就是在限购基础上对多套房开征累进房产税,遗产税以及房屋空置税以及从严征收转让所得税。这些政策会让囤房成本大增,炒房者无利可图,巨量的二手存量房源就会被逼入市场,在加大二手房的供给的同时又抑制了投资投机房产的需求,高房价问题自然解决。

  当然,前文也提及了,这些政策就如股市中增加印花税的“大招”,如果推出太过激进,也有可能会直接刺破泡沫,甚至诱发系统性经济危机,所以管理层对于此类政策的态度还是慎之又慎的。

6、即使泡沫破灭,一线城市也会涨得多跌得少?

(图30:年日本六大都市圈地价走势图)

  前文已经有详尽图标数据证明(结合第四章图16、图17),日本楼市泡沫破灭后,六大一线城市住宅地价指数90年到15年下跌75%,同期除六大一线城市外地价指数下跌47%,一线城市跌幅远高于二三四线城市。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下跌之前一线城市的累计涨幅远高于非一线城市,因此跌起来的时候也就更多。这和股市里的妖股道理是一样的,估值越高,泡沫越大,熊市时跌起来就越狠。

【博远结语】  也许在经济学家眼中,房价上涨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半年涨完一辈子工资”的疯狂现实,却深深刺痛每个购房者脆弱的神经。

  一线城市的本轮暴涨,除了始终挥之不去的投机性因素,还突显了实体经济低迷,中产阶级在通胀面前无可奈何的选择,更表明被长期地产牛市折磨到万念俱灰的刚需们已经彻底投降……楼市已经演变成这是一场危险而可怕的投机游戏,参与明摆着是刀山,不参与又深陷火海,对高位接盘者来说更是生死攸关。

  日本经济泡沫时代,房屋被炒到1000万美元以上,购买者竟然感到别无选择地争相购买,以免价格升得更高……这是一种怎样的恐惧?而这一幕,正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上演。


  知名教授野口悠纪雄曾说:“(日本地产泡沫破灭)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要陷入曾经有过的那种拒绝相信的状态。泡沫期间,人们不相信价格会下跌。历史已多次证明这是错误的。但是,人的天性中总是存在一种令人无法吸取历史教训的东西。”  尽管楼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有其自身规律,却很难被精确预测。当前中国楼市兼具日本1974年和1991年前后的特征,房地产政策应适应“总量放缓结构分化”新发展阶段特征,避免寄希望于刺激重归高增长的泡沫风险。


  在泡沫膨胀得太大、房价大幅脱离购买力水平的情况下,即使有真实需求的支撑,那些号称“永远涨”的大都市也会面临楼市崩盘的风险,而我国负债的行业集中度高,房地产行业的大幅波动可能会更大地影响居民生活及金融系统的稳定。  希望曾经发生在领国的悲惨一幕,不要在祖国大地上重演。



数据源:世界银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本统计局、日本内阁府、日本央行、东京证券交易所、中国央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中原地产、WIND、CEIC、NUMBEO

微信号:泽平宏观、光远看经济、华尔街见闻

《日本房地产大泡沫崩溃始末》任泽平、熊义明 2015

《房地产大周期的金融视角:日本房地产泡沫特征及破裂原因》巴曙松 2012

《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美国、日本及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教训》项卫星、 李宏瑾、 白大范 2007: 

《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增长的实证研究》段忠东、曾令华、黄泽先 2007 ;

《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性研究》李勇 2007

===========精彩的分割线===========前文收录:

史实远胜干货1《从疯狂到灭亡:台湾1990年大股灾始末》

史实远胜干货2《一个超级大国的消失:前苏联金融崩溃的过程》

史实远胜干货3《1987年美国股灾启示录:成功救市可否复制?》

史实远胜干货4《2008年大众保时捷世纪逼空案来龙去脉》

史实远胜干货5《二十年世界“金融战”脉络梳理》(上篇)

史实远胜干货5《二十年世界“金融战”脉络梳理》(下篇)

史实远胜干货6《经济危机每7年崩盘一次!为什么偏偏是7?》

史实远胜干货7《大众尾气门中的金融暗战,请警惕这一阴谋!》

史实远胜干货8《港股70年代风起云涌的“并购风潮”》

史实远胜干货9《详解“广场协议”的前世今生》

史实远胜干货10《80-9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始末大盘点》

原标题:中国地产泡沫的三大支柱与三大风险

传递最新理财资讯信息分享最好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方案

过去十年,中国楼市是在经济学家谢国忠“一路唱空”的神预测下,屡创新高。尽管房地产是长周期,但终究要遵从“天下没有不破的泡沫”的规律。目前一线城市房地产的“租金收益率”已经低于余额宝收益率,这意味着房地产早已脱离了“价值投资区间”,进入“零和博弈”阶段:只有房价的持续上涨才能实现合理的投资回报,这与脱离了盈利基本面而不断推高市盈率的股市泡沫在原理上并无差异。

谢国忠毕竟不是球王贝利。这次谢国忠不再孤独,除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加入看空阵营外,连靠商业地产成为“中国首富”的王健林也警告称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是“历史上最大的泡沫”。

更有意思的是,在此轮房价暴涨前,“权威人士”刚刚严厉警告过,“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如何理解和应对此轮房地产泡沫,攸关中国经济转型大局。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与中国当前的房地产泡沫最具可比性的是日本80年代末的房地产泡沫:两次泡沫均发生在“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拉动”的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都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人口结构上都出现老龄化趋势;两次泡沫都是因为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而同时货币宽松;经济杠杆率都迅速提高;其银行体系均缺乏足够的市场化……

图:中国和日本的信贷/GDP比重

当然也存在不同: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80年代末的日本;中国仍处于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城镇化率只有56.1%(发达国家在80%以上),而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9.9%;中国政府对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性有更清醒的认知,所以不断出手调控;中国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更高,所以“政策市”色彩更为浓厚,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程度更低;中国的银行体系对首付款一直有较高的要求……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迄今最为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到1990年,东京土地资产总额接近美国全国,而日本全国则为美国的4倍。

日本土地价格1991年开始下跌,泡沫正式破裂。由于房地产的巨大规模及其金融属性,房地产泡沫堪称“金融危机之母”:日经指数从1989年12月29日最高38915.87点,到了1992年3月跌破2万点,到2003年跌破1万点。日本土地价格进入了漫长的下跌过程,1997年全国平均地价比91年下降22%,六大都市圈的平均地价下降超过56%。由于大量银行贷款以土地作担保,房价崩溃导致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1992年2%增至1995年14%。1992-1998年日本最大的21家银行核销坏帐42万亿日元,超过了这些银行的资本金峰值(在1994年达到22万亿)。

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时期恰逢日本身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开放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社会的关键“转型期”,泡沫的崩溃致使日本痛失转型与改革的机遇。此后,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迄今为止,“失去的十年”已经扩大到了“失去的25年”,为世界经济史上的记录。

(1)日元升值是导火线

日元升值并非导致房价泡沫的直接原因,但却是认识房地产泡沫的起点。由于日本产业的优势竞争力引发美国不满,1985年美、日、德、英、法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迫使日元迅速升值。美元兑日元汇率在一年内从240贬至120。日元急速升值打击了出口产业,出口增速由1985年的2.4%下降到1986年的-4.8%。实际GDP增长在年平均为5.1%。日本政府为稳定经济,开始实行金融刺激政策,这成为催生房地产泡沫的主因。

(2) 货币刺激是问题的根源

弗里德曼的名言“价格是一种货币现象”,在日本房地产泡沫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日本前央行总裁速水优检讨说:“围绕当时泡沫的发生及扩大,金融政策在什么方面负有责任这一问题,我认为重要的是,在景气恢复已明确化了的1988年下半年以后还比较长地维持低利率,使得这种低利率将永存下去的期待在一般人的心中扎下了根这一点。这是泡沫经济扩大的原动力之一,对于这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必须深刻反省。”

日本的货币政策可分为三阶段:1)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另一方面,日本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下降。因此,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银行开始扩大房地产贷款。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2) 1987年为对付可能的通胀,美、德相继提高利率,而日本银行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一直到1989年5,实施超低利率政策27个月。房价进入最疯狂阶段。3) 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由于担心资产价格泡沫,日本央行开始紧缩货币,但为时已晚。日本银行五次上调央行贴现率从2.5%至6%。大藏省从90年3月起实行抑制土地信贷政策,控制对房地产信贷总量,同时央行通过“窗口指导”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将当年四季度新增贷款减少30%,91年商业银行停止了对房地产的贷款。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挑破了泡沫。

在70年代,日本开始放松银行管制,银行业竞争加剧。在利润驱使下,银行开始加大房地产领域的融资:首付款比例从1983年的35%降低至1989年的0;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从6%上升到12%;银行对制造业的贷款占比从1971-75年的38.9%下降到1990年的15.9%。

(4) 投资者的动物精神与羊群效应

泡沫都有“自我实现”机制:越乐观越买,越买就越涨,越涨就越买。80年代,“日本钱”(Japan Money)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追捧,日本弥漫着乐观情绪,这种乐观情绪放大了投机心理,导致泡沫一步步走向癫狂。普通劳动者无法承担高额的地租和房租,只能被迫迁往郊区。这导致了人们早买早赚的心理,进一步刺激了房价上升。

3、泡沫破裂后的应对措施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当局对危机的严重性缺乏足够估计,导致应对步伐缓慢、力度太小,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1)反应速度太慢:日本央行用了五年时间才把利率降低到0;2) 日本政府财政赤字直到1995年才开始给力;3)市场迟迟不能出清:日本实行“主银行制”,银行和放贷企业交叉持股,房地产危机显现后,日本政府不希望银行从出现问题的房地产相关客户撤资,而是采取延缓呆坏账确认、转移问题贷款等方式掩盖。最初日本政府放松了会计准则,鼓励银行采取各种办法“掩盖问题”;日本大藏省干预股市,鼓励养老金购买股票来托市,1993年春季日本公共资金的购买占到东京交易所交易量的1/3,政府呼吁长期投资、打击卖空行为。这些做法尽管在短期内缓和了股市下跌压力,但并未扭转市场趋势。

直到21世纪初,日本小泉纯一郎政府才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危机后遗症:1)执行更严厉的会计准则(按市值计价),防止银行隐藏坏帐;2)首相亲自负责拯救金融机构小组。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在2002年达到峰值43.2万亿日元,到2007年已下降到11.9万亿日元。这证明及时淘汰“僵尸企业”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所有的房地产泡沫中,日本的教训最值得中国汲取。因为:日本房地产泡沫发生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关键时间段,与当前的中国极为类似。

1)在实体经济缺乏投资机会、负债过多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衰退),依赖货币刺激拉动经济必然导致“脱实向虚”,催生房地产泡沫;

2)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之母,一旦崩溃,势必对资本市场、银行、经济带来巨大而持久的冲击;

3)在泡沫形成阶段,应及时收紧银行按揭政策,防止借钱炒楼风气的形成;4)应尽量遏制“买楼只赚不赔”的心理预期,避免形成房价的单边上行;

5)一旦泡沫破裂,政府须采取坚决的财政、货币政策来缓和危机的冲击,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6)泡沫破灭后,应及时拯救和清理银行体系,避免银行体系陷入“慢性自杀”,从而压制经济复苏。

二、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三大支柱

中国本就虚高的房价出现再度飙升,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三大因素:

第一,政策预期。各级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向来暧昧:地方政府希望房价越高越好;中央政府则左右为难。2015年中央态度开转转变,一是因为“稳增长”压力,房地产被认为是短期被“稳增长”的神器;二是因为房地产库存挤压严重,引发房地产崩盘忧虑。因此,中央在2015年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中明确提出“去库存”,而早就想刺激房地产的地方政府如获至宝,以此为尚方宝剑,大肆刺激楼市,把“去库存”的好经给念歪了。2016年6月国新办第二次就中国债务问题举行吹风会时明确提出:政府和居民部门可适度加杠杆,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2016年7月曾表示:“个人所得税可抵扣房贷已明确,至于进展,要看个税改革的时间,中央要求的时间是1年左右,但今年可能赶不上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方案会在全国推广。”如此明确的政策信号,吹响了房价再度上攻的集结号。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2016年上半年m2同比增加11.8%,而GDP增速只有6.7%,二者差距达5.1个百分点,货币政策相当宽松。这种货币宽松会在实践中转化成为“资产价格膨胀”的理性预期,从而鼓励货币持有者购买房地产来实现资产保值。

图:中国货币政策比“泰勒法则”更为宽松 来源:IMF

第三,实体经济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货币宽松只是引发房地产泡沫的必要条件,而实体经济投资机会的匮乏则是房地产泡沫的助燃剂。当前中国企业部门债务已居世界第一,呈现“资产负债表衰退”迹象。在这一背景下,资金自然会“脱实向虚”流入房地产:2016年上半年新增房地产购房贷款2.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2%;7月份新增贷款4636亿元,其中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非金融企业贷款减少26亿元,也就是说7月份新增贷款全部为房地产购房贷款;8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9487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755亿元。

可以说,上述三大力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完美风暴。

图: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同比增长%)来源:IMF

三、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三大风险

要预测中国房价崩盘的时刻,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的银行体系依然是国有银行主导的,其行为很容易受政策因素左右。例如在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中,一旦房价逆转,银行就争先恐后抛售楼盘以避免贷款损失。但在中国,如果出现类似情形,银行可能会接到中央通知:不准抛售。银行除了“服从大局”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第二,各级政府依然有很多的政策工具用来“托市”,包括讨论过的房贷利息抵扣个税。鉴于地方政府近一半的收入来自房地产领域,千万不要低估地方政府救市的决心和能力。

第三,对于中央而言,房地产崩盘=经济危机。对素来注重“稳定”的中国政府而言,经济危机的潜在风险是绝对难以承受的,因此不会允许房地产崩盘。

尽管如此,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正变得越来越危险:

第一,杠杆是风险的源头。格林斯潘2005年主持的一项对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研究显示,在21世纪前10年房屋抵押贷款提供的资金占个人消费支出的3%,到2006年一季度房屋抵押贷款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0%。过快的住房价格上涨推动了投机,到2005年美国人购买的住房中有40%不是永久居所,而是投资品或第二套住房。

中国本轮房价上涨具有显著的“加杠杆”的痕迹:上半年按揭贷款同比增长111%;房贷余额占储蓄比重达28.5%,超过1989年日本泡沫破灭的前夜的水平;中国房地产交易杠杆率(当期发放贷款/当期住宅销售额)自2011年的31%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48%,为历史最高水平,接近日本90年代初水平51%;中国房贷余额/金融资产2004年以来趋势性上升,2014年已达16.3%。除此之外,影子银行所提供的“隐形杠杆”,意味着实际杠杆水平更高。

第二,货币政策逆转之时,即为房价崩溃之际。货币政策不可能永远宽松下去,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不断膨胀的资产价格泡沫会不断挑战其心理承受能力,最终迫使其采取“刹车”的举动,一旦货币政策逆转,房地产市场心理会被颠覆,一夜之间大家都成为看空者。尽管刹车往往意味着危机的爆发,但早刹车总比晚刹车好。日本央行当年的举动即为生动案例。

第三,2017年十九大是一个重大时间节点。十九大换届之后,各级官员短期“维稳”压力减轻,房地产作为“稳增长”神器的价值大大降低,中央对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容忍度更大。这样的政策信号一出,将被放大为“利空”。

愿上帝保佑中国房地产市场。

泡沫时期的所有逻辑都会在泡沫破灭后被证伪,几十年后回过头来看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和无知。不过,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日本的结局虽然苦涩,但还不算是灾难,因为在1990年的时候,日本已经在海外再建了一个海外日本为自己供血。我们有这么好的运气吗?

96年初,到日本的第一天,住在一栋楼里的邻居须藤用茶盘端着沏好的抹茶来到我的房间,这可能是他独有的“初次见面、彼此认识一下”的表达方式。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也只能是简单的十几分钟“寒暄”,须藤把他房间里的电话给了我,让我告诉家里人可以通过他的电话和我联系。

在我没有装电话的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去须藤那里接过几次电话,每次接完电话我都带点东西过去感谢一下。这样一来,每个星期抽1、2个小时坐下来聊聊天就成了一种习惯。

须藤48岁,是一家从事商业设施管理的管理员,每月工资40多万日元。我当时很奇怪,他的工资不算低,又是独身,为什么还会住在这样一栋月租金只有3万多日元、一居(12㎡)一厨(4㎡)一卫(3㎡)、5人合用一个浴室的楼房里呢?

须藤对我这种疑问表示非常理解,他告诉我说,在日本经济泡沫时期的88年,他花6000万日元购买了一套二层别墅。现在这套别墅的价格已经跌到了3000万日元。他把别墅已经出租出去了。他住现在这样的房子是为了省下钱来和别墅的租金合在一起还银行的贷款。等他65岁的时候就可以还清贷款,然后再把房子抵押出去得到养老送终的钱。不过,他的妻子并不愿意和他一起住这样的房子,离婚了。

97年,进入大学院后认识了搞金属材料研究的博士生小董(中国人),有一天他开车带我到一个很荒凉的地方去摘柿子。我问他这里的柿子为什么可以随便摘,他说,这是他导师在泡沫经济时期买的地,按那个时期的发展规划,这里应该可以划入东京通勤圈的范围了,很遗憾,你看看现在,还是这么荒凉,也只有这搞金属研究的教授脑袋才这么“硬”,才会相信东京圈会扩大到这里。

小董又说:在研究室做实验的时候,教授没事儿总叨叨这块地,看来这块地让他挺烦心。教授在89年以5万日元/㎡买了这块地,一共是1.5亿日元。教授说如果现在有人出1个亿,他就卖。93年有人出价2.5万日元/㎡,教授舍不得,现在,2万都找不到买主了。种了这些柿子树还没时间照料,我们到这摘柿子吃就是帮他忙了。

我注意看了看这块地,除了几十棵柿子树,其它都是荒草。当时来的高兴劲儿晾了一大半。

后来在02年做店铺选址调查时又路过这里,感觉还是以前的老样子。我顺路到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查了一下,这块地属于市街化调整区域,这种区域内的土地并不完全属于建设用地,如果要化为建设用地,当地的政府部门必须投资进行给排水、液化气、5.2米以上宽度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教授买这里的土地,大概是基于泡沫经济时期的城市发展速度,要不了几年,政府部门就会投资把这里化为建设用地了。如果真如教授所料,地价至少要涨到10万1平米,再如果化成了建设用地中的商业用地,30万/㎡也完全可能。很可惜,教授这个“赌注”没押对。

99年,在就职的公司里认识了川濑,他和我都爱好登山,我加入了他们的登山俱乐部,一般是星期六的早晨6点在山下集合,10点多登山结束后到温泉洗洗澡回家。

有一次三连休,俱乐部组织去日光登山,日光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观光地,不少成员都带了自己的家人或朋友。

我们从山上下来后,没有去登山的人已经在温泉旅馆等候了,这其中有川濑的妻子,川濑把我介绍给她,并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吃晚饭。自从见了川濑的妻子,我再看川濑的时候,总感觉他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

川濑已经50岁,但只是公司里一个非常普通的工程师,可他的妻子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言谈举止完全是一个名门形象。在日光,川濑的妻子穿的是和服,日本女人穿和服时的走路姿势、坐姿、目光等等都是有讲究的,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装不出来。接受这种训练的一般是“大家”的女孩子、或者是准备成为“大家媳妇”的女子家政大学的学生。在大学院我遇到过来自女子家政大学的研究生,相比之下,川濑的妻子可以做这些“大家媳妇”的老师。

和川濑一起登山的次数越多,越是想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人,可又不便直接问,担心问不好还有可能把关系搞僵了。

过了一段时间,有机会和关口一起去施工现场,他来这个公司已经9年了,我和他的私人关系不错,路上就我们两个人,这是个机会,我说:“在日光见到了川濑的妻子,她穿和服的样子和我平时看到的其她人真不一样,魅力十足,一定是“大家”出身吧”,关口说:“不知道,不过,川濑以前可是社长,妻子一定错不了”,我又问川濑为什么成了一个普通职员时,看关口不太乐意回答,我也就不好再问。

时间长了,从人们的只言片语中,对川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川濑从东京理工大毕业后就来到我就职的这个公司,不到40岁就成了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一直在东京品川、公司总部工作。对公司发展贡献很大,基本工资近百万日元。

85年,也就是泡沫经济形成初期,川濑辞职创办了一家住宅制作工厂。一起步就发展很顺利,到88年,川濑不仅贷款扩大了生产规模,同时在东京的一等地还购买了一套近2亿日元的高档公寓。

没想到,90年后,形势急转直下,工厂的订单几乎为零。川濑1亿2千万把东京的公寓抵押给了银行,希望度过难关、保住工厂。可最终还是在97年破产了。这个公司的高层念川濑的能力和多年的交情又让他又回到公司,不过总部是回不去了,工资听说只有40万。

因为在自己的身边,经常听到泡沫经济时期有关购地、购房的事儿,就开始琢磨:日本的一个普通百姓随便说句话都要从脑子里过一下,搞不懂的事情不会做,那么,日本的地价、房价为什么会上涨?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坚信地价、房价还会涨?他们的工资并不高,房价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正常支付能力,为什么还会降低其它方面的生活水平来买地、买房呢?

日本的房价为什么会上涨?不少人认为是缘于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就这么一个有关货币汇率的协议就能导致日本人疯狂贷款购房?如果百姓无钱银行凭什么贷款给你?日本百姓又凭什么坚信地价、房价还会涨?所以说,“广场协议”充其量只能说是“导火索”,那么“炸弹”是如何形成的呢?也就是说日本百姓的购房款来自何方?对于这些疑问,在2000年公司忘年会上,我得到了一个答案。

2000年底,公司终于发奖金了,已经连续三年没发奖金了。公司大概是希望把好人做到底,年底的忘年会也由公司出面来组织,这和前几年职员自发组织的忘年会相比,档次也高了不少。

周末的下午6点到9点,大家喝完了忘年会的第一场酒,接着来到卡拉OK包房。喝得醉醺醺的吉田问我是不是来过这种地方。

我说:“来过,但是可没有这么高档”,吉田一听哈哈大笑:“这种地方也算高档,泡沫的时候,公司的忘年会是要到银座去的”。

“是吗,忘年会能到银座开,咱们公司太有钱了”,

“不仅仅是咱们公司,全日本的公司都一样,那个时候的银座人满为患,至少要提前半年预定才有位子”,

“真是太好了,我怎么没赶上呢,真遗憾,怎么会一下子就不景气了呢?”

“这个你要怪罪的话,你就怪罪中国吧,我们被中国给骗了”,

吉田的回答让我当时没反应过来,以为吉田喝醉了。

这时,关口已经扯着嗓子开唱了,吉田也开始忙着用桌上的各种酒勾兑自己喜欢的味道。尽管是高兴的日子,吉田大概又要借酒浇愁了,他和须藤的情况很类似,所不同的是须藤在泡沫时买的是别墅,吉田买的是东京的公寓,两人现在住着类似的房子。

在大学院的时候就经常听小董谈起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繁荣景象。小董是90年来的日本,他说:他刚来的时候,每天到学校来接留学生去打工的车,平均2个小时就一趟,1小时的工资一般是1200—1500日元,有些还可以当日结算,挣钱实在是太容易了,和现在大不相同。

因为劳动力严重缺乏,日本政府对很多南美和其它一些国家的偷渡者,以及签证到期不回国的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泡沫经济崩溃会,日本的入国管理局才开始驱赶这些人。

不过,至于当时日本为什么会如此繁荣,大家觉得本来就是这样,在留学生中也极少议论这些问题,更不会去想这和中国有什么关系。

自从忘年会上听吉田说日本的泡沫繁荣是因为中国,不管是不是醉话,我还是想弄个明白。

登山的时候,我问川濑,日本泡沫经济和中国有什么关系?

川濑说:“中国开放以后,日本的电器、汽车开始大批量出口中国,去过中国的日本人说,中国和日本相比至少相差30年,中国有12亿人,如果我们给中国造东西,达到日本现在的水平那得要造多少年。所以很多日本人就坚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日本经济会一直繁荣下去”。

“果然如此,记得我一个邻居为了买一台东芝双缸洗衣机,一大早4点去排队”川濑的话让我想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事。当时我国还没有彩电、录像机、冰箱、洗衣机等等这类家电的生产线,市场上的日本电器无论是非法走私货还是合法进口货,最终都要出自日本的工厂。这对日本来说中国这个市场实在是太大了。

我接着说:“想必那个时候,大家的收入一定非常高了”。

“是啊!最不景气的公司,每年的奖金也有半年的工资”。

“挣这么多的钱,大概也只能买地买房了”。

“是啊!每年的奖金就可以还购房按揭了,谁会想到会发生后来的事情呢”。

日本在85年之前,住宅市场并非完全商业化的市场,80%以上的普通工薪家庭住的都是公团房、县营房、市营房、社宅等等这类公益性住房。在这其中,1955年日本政府设立的日本住宅公团又是最大的住宅提供者。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汽车、家电制造技术不仅可以与欧美抗衡,有些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品开始大量出口海外。1981年,“日本住宅工团”更名为“住宅、都市整备公团”,工作核心由直接提供住宅转型为建设和改良城市居住基础设施。

日本住宅公团的工作转型是日本政府希望借日本产品大量出口海外给日本经济带来繁荣的机会,为住宅商品化所作的准备,通过住宅商品化满足国内住宅个性化需求,由此提高日本国民的居住条件。

85年的“广场协议”让日本人口袋里的钱一下子增加了至少20%,促使日本政府开始加速全面推行住宅商品化,商业银行开始大量为居民购房发放贷款,贷款利率大幅下调。日本的房价也由此开始了急速攀升。

在日本经济一片繁荣,房价不断攀升中到了90年,日本各大银行不仅突然停止购房贷款,并大幅提高原来的购房贷款利率。92年开始征收地价税(征收额度为财产继承税评估值的0.3%)。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经济政策?日本汽车、家电等其它行业的繁荣景象为什么也突然消失了?这意味着日本经济由此开始步入“泥潭”吗?又如何看待日本经济“空白”的十年呢?

在房价、股价一路高涨,日本经济一片繁荣的90年3月27日,日本银行出台了《控制不动产融资总量的通知》,这一《通知》被后来称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发火点”,房价、股价掉头下跌。

当年8月,日本银行又把短期贷款利率上调到6%。更有甚的是92年大藏省又出台了地价税,让已经一蹶不振的不动产业更是雪上加霜,高端百货业因其店址位于城市最繁华的地段,每年0.3%的地价税竟然超过商品利润的20%,地价税对房价的抑制力可见一斑。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金融政策,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政策会导致楼市、股市大跌。那么,在楼市、股市已经开始暴跌的92年,大藏省为什么还要出台地价税,让不动产业丝毫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呢?

有不少人认为:90年之后的几年,日本政府一连的经济政策把日本经济推入不能自拔的“泥潭”,让整个日本经济出现“空白”的十年(90年中期-2000年)。

准确地说:不是90年的政策有问题,而是85年日本全面开放不动产市场,寄希望通过不动产来让日本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政策有问题。在不动产市场全面开放的85年-89年,日本以及世界的变化让日本政府清楚的看到了85年所犯这一政策错误的严重性。90年以后的政策不过是对85年所犯错误的紧急更正。

让我关注有关日本泡沫经济的诸多论说,并认可上面的这种论断,还得从和吉田的一次聊天说起。

每次和吉田一起去施工现场,他都会以“一早儿,稍微喝了点儿”为借口,躺在车上看漫画。这次,他上车就坐到了驾驶位上,我觉得挺奇怪,猜想他一定有什么事儿。还真是,刚进东京不久他就下了高速,在东京市区内狭窄的小路上绕来绕去,非常熟悉的把车停在了一栋30多层的公寓旁边,让我稍等他一下。

我下车在四周转了转,心里琢磨:这可能就是吉田买的公寓,这种地段的住宅不会便宜,看来吉田在泡沫时期真发了不少奖金。

过了十几分钟,吉田回来对我说:“一来这里我就心烦,安全第一,拜托了”。他这是又打算躺旁边看漫画了,他很随便,和他说话也就比较直来直去。

我一边开车一边问他:“这是你买的公寓?”“是。”“这里真是东京不错的住宅专用地,离地铁站很近而且还很安静。”吉田一听很得意:“那当然,当时交了定金来抽签的人是总套数的20倍,”“你真够幸运的。”“幸运谈不上,我没有抽签,咱们公司是这栋公寓的投资人之一。”我确实有点吃惊:“怎么,咱们公司在泡沫时期也投资不动产?”“这有什么奇怪,如果不是各行各业都投资不动产,不动产泡沫怎么会那么大。”“看来你要参加抽签就好了,也许抽不上,等两年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不可能,买不上这个楼盘,还要买别的楼盘,总之,那一年是下定决心一定要买。”“看来,你的泡沫烦心病是命中注定了。”“哈哈,对,让我烦恼的信号不是从这栋楼里发射过来,就是从那栋楼里发射过来,总之,这种烦恼一定是要有的。”“哈哈,在日本,有你这种烦恼的人太多了,应该推举一个能让大家消除烦恼的人当总理大臣。”“我死的那一天就是这个总理大臣的诞生日。”“哈哈,既然你一辈子都住不进自己买的公寓里,为什么不卖了呢?”“开玩笑,我交了首付,还支付了十年的按揭,怎么能卖呢?”“如果房价刚开始下跌的时候,你就卖掉,也就不会有现在的烦恼了。”“是啊!可我不是神,谁会想到泡沫已经崩了十年了,房价不但不涨,还在一直下跌呢。”“泡沫刚崩的时候,也没什么人着急卖房,是不是大家都相信房价还有上涨的可能。”“是,至少是坚信房价不会下跌的这么厉害。”“既然如此,也应该有一个相信房价不会下跌的理由吧?”吉田想了一下说:“相信的理由很多,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基本上还是依据一般的常识性判断。日本经济主要是依靠出口,日元升值对产品出口形成严重妨碍,政府肯定要增发货币使日元贬值,如果每年持续增发货币,恢复到原来日元兑换美元的汇率标准上,房价不会降。”“那为什么不增发货币呢?”“对呀!十年过去了,地价、房价一直下跌,日本的不动产价值以每年100兆、100兆的速度减少,这总理大臣换了好几个,丝毫也看不到政府要增发货币的意思,真搞不懂这帮混蛋脑子里在想什么。”“政府既然坚持不增发货币也应该有不增发的理由吧,你怎么看?”“这我可不知道,这是钱!!!大家都能看明白了就不是钱了。”“看来,吉田桑要摆脱烦恼只能等下回看不明白的泡沫到来了。”吉田长叹了一声:“不可能再有了,再来一次泡沫,日本人连粮食都吃不上了。”“日本工业这么发达,可以进口粮食。”“开玩笑,那日本不就成了农业国的奴隶了吗?”“照你这么说,政府急忙把地产泡沫捅破也是因为农地?”“不一定是全部,但这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农村的地主最讨厌,泡沫的时候,一窝蜂的要在农地上盖房子,这不等于是让大家没粮食吃吗。”“照此来说,如果从农地这个角度看,政府不增发货币也是有道理的。”“对!也应该警告警告这帮地主,不许打农田的主意。可是让我也一起跟着倒霉。”

自从听吉田说了这番话后,对90年楼市、股市暴跌是由于日本政府金融政策不当所造成的说法产生了怀疑,我开始相信日本政府不顾一切捅破房地产泡沫是有目的的,我希望得到一个答案。所以后来,就一直比较留意有关这方面的新闻、记事。

房地产是不是有泡沫是以实体经济为参照物,房地产价值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就被认为是泡沫。

但是,房地产泡沫一定会崩溃,或者说房地产泡沫一定要以房价暴跌的方式来结束,这在经济学上是找不到依据的。脱离了实体经济支撑的房地产泡沫一定要被捅破吗?答案也是不一定的。

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崩溃的日本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房地产泡沫是不是需要被捅破主要由社会因素来决定。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捅破泡沫呢?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中国的大门开放,一直持续繁荣的日本经济也进入了鼎盛期。

但是,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彩电、冰箱等生产线的投产,让日本政府清楚的看到了,发展中国家的低价格很快要对日本的制造业构成致命的打击。在单纯的价格竞争面前,日本只有死路一条。日本依靠先进的工业制造技术、通过来料加工、出口工业制品带动日本经济繁荣的路,已经看到了尽头。

在日本政府意识到了日本所面临的困境,但且还没有找到应对方法的时候,“广场协议”更是给了日本当头一棒。使得给日本经济带来繁荣的制造业,陷入了既要与发展中国家的低价格抗争,又要承受日元升值重压的两难境地。要保持日本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动产!让日本人已经鼓鼓的腰包去投资不动产,无疑是让日本经济解“燃眉之急”的有效通道。开启商业化的不动产市场,对日本农村的地主是一个最大的利好,当时执政党(自民党)的最大支持者就是以地主为核心的农协。

85年9月的“广场协议”签署后,本来就已经担心日元贬值的日本国民,对于政府诸多的不动产优惠政策,就如同找到了一个可以让纸币保值的避风港,把大笔资金投入不动产市场。

当大笔的资金涌入不动产市场而使不动产开始升值的瞬间,一个潘多拉盒子——保有需求被打开了。日本的不动产属性开始了悄然的改变,由使用需求转向保有需求,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再加86年高达2位数的货币增发量,到了87年,在绝大部分日本人眼里,土地已经成了最值得保有的资产。

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需求,日本各大银行对土地展开了激烈争夺。通常情况下,银行对土地抵押融资是按土地评价值的70%贷出,北海道拓值银行以120%提供融资,由此可见土地在银行眼里已经成了金矿。

随着日本不动产价格的急速攀升,投向不动产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全国的不动产开发项目一个赛过一个大,整个日本“莺歌燕舞”,连银座这种日本最高档的红灯区也成了普通人可以光顾的地方。

但另一面,正在建设的第二东名高速因地价高涨,计划难于推进。日本道路公团的经营状况极度恶化。各地方性的公共投资建设也因地价高涨而困难重重。

88年,不动产业持续数年的高额利润让丰田汽车、富士重工、日立电机等等这些日本实体经济的领头羊再也按耐不住,开始大举进入不动产业。

不动产的高速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日本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围绕日本应如何发展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如果把这些争论归纳一下,争论主要是围绕3个方面展开:

1、促进不动产业的发展是否符合日本的基本国策?2、不动产业的发展是否能保持日本经济的持续繁荣?3、如果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NO”,那么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更适合于日本?

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表面上看是日本政府一连串的经济政策所致,其政策实质是日本政府对以上争论的一个明确回答。

二战以后,日本有两个被称为不变的基本国策,一个是基本农田制度,一个是科技兴国战略。

所谓的基本农田制就是日本的基本农田保有量必须能够满足日本的粮食自给自足,不能在粮食问题上受制于他国。不动产开发的持续高涨,直接威胁到了日本基本农田的保有量。

所谓科技兴国战略,是二战后,日本政府对已经是一片焦土、百废待兴的日本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做过长时间的论证。曾一度想效仿荷兰成为亚洲与欧美之间的贸易集散地。但考虑日本与荷兰在人口数量与所处外部环境等方面相差甚远,贸易集散地的构想被彻底否定,最终决定走工业科技兴国的道路。

依靠不动产来拉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很显然是已经背离了工业科技兴国这个不变国策。

日本是一个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要获取资源,日本必须要用他国需要的商品来进行交换。如果投向不动产的资金越来越多,日本整个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就会向不动产业倾斜。出口创汇的制造业就会萎缩,能够从他国获取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少。

10年、20年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本无价格优势的日本产品连技术优势也将失去。再没有了可以和别国交换的商品,日本人对不动产的争夺就如同贫穷的村民去争夺无电、无暖、无气、无油的土坯草房。

所以,尽管企业和人都离不开土地,土地的价值应该占到企业利润的多少?应该占到个人收入的多少?这在世界上也没有标准。但是,日本资源匮乏必须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去交换,这在日本社会是一种共识。日本的住宅市场价格,自55年设立日本住宅公团到85年一直就是由政府主导。所以,日本政府把泡沫捅破有足够的社会基础。

还想再重复说明的一点是:谈论房地产是不是有泡沫,首先要界定房地产是被当做“工具”来使用还是被当做“古董”来收藏。只有被当做“工具”时,房价才能和实体经济直接联系在一起。如果被当做“古董”,房价和实体经济就没有了直接联系。如果没有这样的界定,房地产有无泡沫也就无法谈起,结果只能是各说各话。

来源:仲道-DIY的博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广场协议后哪些人避开了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