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形管散热器传热fluent 传热模拟出来散热量与计算进出口焓差的热量不一致怎么回事

胡德胜,胡益雄,胡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罗建曦,张扬军,涂尚荣;[J];车用发动机;2003年04期
田颖,聂圣芳,张扬军,卢青春;[J];车用发动机;2004年06期
仲韵;倪计民;顾宁;梁乐华;齐斌;;[J];车用发动机;2008年03期
田颖;金振华;张扬军;卢青春;;[J];车用发动机;2009年02期
丁铁新;林运;盛明星;;[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6年03期
李革;于功志;程木军;张殿光;;[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张慕瑾,史美中,杨贤骏;[J];东南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摘要】:采用Fluent多相流混合物模型,通过用户自定义程序(UDF)实现了液氮相变模拟,模拟了不同进口流速对翅片管气化器管内流体换热量、压力降、含气率及汽化体积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参数随进口流速改变而变化的原因。由数值模拟可知,翅片管内流体进出口焓差、含气率及单位质量汽化体积随进口流速的增加而减少,而压力降和总换热量随进口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压力降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由加速压降引起。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李祥东,汪荣顺,顾安忠;[J];低温与超导;2004年02期
邵雪锋;李祥东;汪荣顺;;[J];低温与超导;2009年05期
李祥东;汪荣顺;黄荣国;石玉美;;[J];化工学报;2006年03期
郑宏飞,陈子乾;[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张同旺,何广湘,靳海波,佟泽民;[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王芳;梁国伟;谢代梁;;[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3期
汤勃;孔建益;饶润生;;[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年04期
阮琳,顾国彪,田新东,常振炎;[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2年03期
邵雪锋;李祥东;汪荣顺;;[J];低温与超导;2009年05期
陈激涛,朱玉群;[J];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秋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杰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赵成;[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姚书强;[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鲁锺琪,李立昆;[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3年01期
吴玉庭,杨春信,袁修干;[J];化工学报;2002年05期
李祥东;汪荣顺;黄荣国;石玉美;;[J];化工学报;2006年03期
劳力云,郑之初,吴应湘,李东晖;[J];力学进展;2002年02期
李祥东;汪荣顺;石玉美;;[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张波,文军,徐党旗,惠世恩;[J];热能动力工程;2005年02期
康新,纪晓华,周素文;[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毕小平;蒋德明;;[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洪若瑜;李洪钟;丁剑敏;;[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年12期
何旭;刘卫国;高希彦;廖春明;杨德胜;;[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6年01期
蹇守卫;马保国;郝先成;余曼丽;张琴;;[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建亮;温治;刘训良;田野;王丽红;豆瑞锋;;[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廖伟丽;李建中;;[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熊永亮;杨丹;郜冶;;[A];中国宇航学会2005年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发动机分册)[C];2005年
刘静;徐旭;;[A];中国宇航学会2005年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发动机分册)[C];2005年
何玉荣;韩杰才;;[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张谭;逄燕;刘赵淼;;[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曲凯;邢耀国;张旭东;李兵尚;;[A];中国宇航学会2005年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发动机分册)[C];2005年
林鸿;杨月诚;强洪夫;叶霞;;[A];中国宇航学会2005年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发动机分册)[C];2005年
袁锋;李珑;竺晓程;杜朝辉;;[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永红;[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小龙;[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孟祺屹;[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丁伟玲;[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贾月;[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中文摘要 摘 要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关注能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我国 仍然是以燃煤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已经造成了能源的日益 枯竭与环境的逐渐恶化。因此,寻求一种节能、环保,又能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 以及将其应用于暖通空调领域的新技术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一项共同而艰巨的 任务。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因其节能性、环保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而成为值得推 广和发展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的首选。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相差较大,既有以 夏季负荷为主的南方夏热冬冷地区,又有以冬季负荷为主的北方严寒地区,因此 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中出现了大地热不平衡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 了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可以缓解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大地 热不平衡问题。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与条件下,应该大力加强复合式地埋管 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以促进其应用与发展。 本文参考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形势,综合考虑其在工 程设计及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对两个典型气候区即以夏季负荷为主的夏 热冬冷地区和以冬季负荷为主的严寒地区的办公建筑所采用的冷却塔复合式地埋 管地源热泵系统和锅炉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进行探索和研究。 本文针对两个典型气候区的代表城市重庆市和哈尔滨市的气候条件和办公建 筑的建筑类型,并从影响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的三个建筑动态负荷特征 参数:负荷总量的累积特性、负荷强度的变化特性和负荷的持续性出发,对典型 气候区办公建筑的动态负荷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其对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地下 换热器的工作性能不利,系统长期运行以后很有可能会引起大地热不平衡的问题。 本文对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进行设计,确定了其所采用的串联系统和 并联系统的系统形式,并采用推荐方法对系统进行设备选型。分别建立了考虑机 组启停控制和动态 EER 的热泵机组传热模型、三维管群地下换热器传热模型、板 式换热器传热模型、基于 Merkel 焓差法的冷却塔传热模型以及锅炉传热模型,并 在 Fluent 软件中实现系统各部件传热模型耦合求解。在建立系统各部件能耗模型 的基础上求得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能效比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的建 立,为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不同控制策略下运行特性的模拟以及运行效 果的分析奠定基础。 本文提出从经济性、节能性、可靠性三方面来综合评价大地热平衡的方法, 分别以历年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累积值、系统运行能效比年平均值和地源侧热泵机 组进水温度为指标,并在分析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并借鉴国内 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外常用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制定了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控制策略。通过 大地热平衡评价方法,评价了典型气候区办公建筑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大地热 平衡性,并比较了不同系统形式和不同控制策略下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 大地热平衡性,分析总结出以下结论: 典型气候区办公建筑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大地热不平 衡问题,可以采用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来改善其大地热平衡。 对于冷却塔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串联系统温差控制策略最优。该控 制策略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节能性和可靠性,系统长期运行大地热平衡效果最好。 对于锅炉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并联系统最低温度控制策略最优。该 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节能性和可靠性,系统长期运行大地热平衡效果最 好。 本文不仅仅为了提出适用于不同系统的最佳控制策略,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 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优化运行的途径和方法,为其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提 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复合式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大地热平衡,控制策略,优化运行 II 英文摘要 ABSTRACT Nowadays it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issues of energy, env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luent 传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