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与河南皇帝关系

发布时间: 10:52:20来源:河南一百度

扒李未央和拓跋浚家族三代皇帝的真实关系!锦绣未央李未央的原型是北魏文明太后冯太后,拓跋浚的妻子,拓跋浚英年早逝,李未央逐渐成长,先后掌控了3代皇帝的命运,成为了“千古第一后”冯太后。

扒李未央和拓跋浚家族三代皇帝的真实关系!

文明太后到底是个什么人?

文明太后是汉族人,姓冯,是北魏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的妻子。文成帝拓跋浚13岁继位,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18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后。

当时选皇后有一套程序,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作为皇后候选人,这位候选人取得候选资格后,要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便被淘汰,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试,所以“不成则不得立”。这位冯贵人,她“手铸金人”一次成功,成为皇后。

成为皇后以后,文明皇后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政治才能。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浚去世。根据北魏鲜卑人的习惯,帝王或一些地位很高的那些部族头领去世以后,要有“累犬护驾”,“犬”就是狗,意思是用许多狗来护驾。其实不是真正的狗,是把皇帝生前用过的、接触最多的东西,比如他穿过的衣服、他经常坐的椅子、他睡的榻等当众烧掉,说是烧掉以后这些东西就会变成一种神犬,护送皇帝的灵魂回到鲜卑族的发祥地——赤山,和他的祖宗团聚。就在这个“累犬护驾”大典上,当时百官、太监和宫女一起痛哭,这个冯皇后忽然就扑火自焚,要追随先皇而去,结果当时被人救了过来。人们赞叹:这位皇后真是了不起!

皇帝拓跋浚死后,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车骑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这个人其实不“浑”,非常有头脑,他是鲜卑族。他趁这个时候伪造皇帝的圣旨,杀害了许多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而且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大司马,统管36部曹。这个时候,朝廷内外是一片惊恐,传说乙浑准备改朝换代。

眼看着丈夫的基业将毁于一旦,情况万分危急,当时27岁的文明太后马上找来心腹大臣,在后宫秘密制定了夺回权力、杀掉乙浑党羽的计划。这件事情她计划得非常周密,采取的措施非常有力,干得非常漂亮,一夜之间,乙浑及其党羽全部被杀死,随后文明太后就宣布垂帘听政。

她28岁那年,爱上了一个叫李弈的大臣。李弈长得非常漂亮,非常有才干,干事利索。他们俩志趣相投,她沉浸在爱情的海洋,于是在469年,她就把政权交还给了16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她自己退居幕后抚养太子拓跋宏。但是她没想到,过了一年,即470年,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把李弈、李弈的两个哥哥,还有李弈的那些连襟姻亲在朝为官的十几家的所有男人全部杀光,原因是太后内宠李弈。于是,文明太后和献文帝之间出现了很大矛盾。

文明太后在经历了震惊、气愤和痛苦后,思绪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献文帝废掉。献文帝18岁的时候,他忽然提出来,说不想当皇帝了,于是向朝廷写了“辞职报告”。说他笃信佛教,对尘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就想一心一意地读经。群臣当然都反对,说皇上您现在才18岁,文武兼备,春秋鼎盛,哪能禅位?后来群臣发现他的态度很坚决,确实是不想当皇帝,但是谁当皇帝呢?他说他想禅位给皇叔。大臣们当然都反对,按朝规他应禅位给儿子,哪有往上禅的?他的理由是,当时太子拓跋宏才5岁,还不能够驾驭国家,因此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他受制于文明太后,做不了主,还不如退位。因为太后虽然还政于献文帝了,实际上还是她专政,所以献文帝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给一位皇叔,由他来制约太后。太后当然明白这里的缘由,她不会让他遂愿,最后,大臣们按照太后的意思,让献文帝禅位给了太子。其实,让献文帝退位也是太后的意思,这样,文明太后自己就可以继续掌权。

5年之后,到了公元476年,那年的六月初一,朝廷突然颁了一个皇帝诏书,宣布平城戒严,而且京师内外的所有军队,分三批,分批调出首都,甚至首都附近的军队都调走。这期间,献文帝拓跋弘因为兵变阴谋败露,被迫服毒自杀。这时文明太后38岁,她再次宣布临朝称制,从幕后再次走到幕前。她上一回临朝称制3年,这一次从476年开始,一直到她490年去世,又经过了14年。实际上,为了推行其改革方略,她一直是牢牢地掌握大权。

文明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刚刚10岁的孝文帝,尽管孝文帝是她亲自教育带大的。她跟孝文帝的关系搞得不好,其原因是太后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拓跋宏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为皇帝。结果群臣反对,没有废掉。

这时,太后突然感觉自己老了。太后想到自己掌握大权的时间毕竟不多了,还是培养一名聪明过人、才华盖世、治国有方的皇帝吧。于是,她和拓跋宏的感情又好起来。冯太后在教育孝文帝拓跋宏的过程当中,亲自编写教材三百多章,叫《劝诫歌》,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教育孝文帝施政方面的纲领。

拓跋宏孝文帝18岁时,正式接过太后的权力,他对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不管大小事,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责任编辑:王利红 】

在河南周口这个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叫虞诩的奇才,12岁的时候就精通《尚书》,是个人见人夸的孩子。虞诩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奶奶生活。当时的陈国国相十分欣赏虞诩,想让他到衙门做官,虞诩因奶奶年龄太大,无人伺候,就拒绝了国相的好意。后来,奶奶去世,虞诩守孝期满后,被太尉张禹样中,直接提拔到朝廷担任郎中,也就是管理宫廷侍卫的职务。

公元107年,河南朝歌(今鹤壁淇县)农民宁季带领数千人聚众作乱,杀死不少官员,官府多次派兵镇压均以失败而告终,朝廷无奈之下任命虞诩为朝歌县令。临上任的时候,朋友、同事都劝虞诩别去朝歌趟浑水,虞诩以“不遇盘曲的根,错乱的节,哪能识别利器”为理由答复了好心劝告之人,走马上任。

虞诩一上任,就召集因抢劫、偷盗而入狱的人,免除刑罚,让他们投奔到叛贼中,引诱这些叛贼去抢劫掠夺,然后趁机斩杀;又安排会缝纫的穷苦老百姓,为叛贼做衣服,用红色的丝线缝在衣襟上做标记,叛贼穿着这样的衣服走在大街上很容易被官兵识破、捕捉。叛贼因此被吓得四处乱窜,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虞诩就是采取这样的方法轻而易举地消灭了叛贼,获得朝廷褒奖,升任怀县县令(今河南武陟县)。

虞诩不但有谋略,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公元115年,羌人入侵武都郡(今甘肃省成县西北),邓太后任命虞诩为武都太守,攻打羌军。

上任途中,羌军在陕西宝鸡市西南的崤山山谷中准备拦截虞诩的军队。虞诩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待羌军分散兵力去邻县抢劫之际,指挥部队日夜兼程行军100多里,沿途让官兵每人各造两个灶台,每日增加一倍,迷惑羌军,使羌军不敢逼近挑战。

虞诩到达郡府后,发现士兵不足三千人,而羌军有一万多,围攻赤亭已有数十日。虞诩便向部队下命令,不允许使用强弩,只能暗中使用小弩。羌军一看汉军不过如此,箭又射不到自己,便集中兵力猛烈进攻。待羌军靠近时,虞诩命令士兵每二十只强弩射一个敌人,箭箭必中,羌军吓得纷纷后退,再也不敢攻城。

第二天,虞诩集合全部军队,命令他们先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然后改换服装,往返多次。羌人一看,傻眼了,搞不清楚这城中到底有多少汉军,于是更加惊恐不安。就在羌军准备撤离的时候,虞诩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河道的浅水处设下埋伏,守住羌军的退路。羌军果然大举奔逃,汉军乘机突袭,大败羌军,羌军从此溃败离散,一郡平安。

虞诩是河南鹿邑县人,一生官运不错,最高当到尚书仆射(相当于副总理级别),137年去世。这里需要郑重说明的是,成语“盘根错节”就与虞诩有关。

1000多年过去了,虞诩的老家鹿邑县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

河南说河南(ID:henan-henan)查阅资料发现,鹿邑县可以说是河南最霸气的县,因为这个县是世界著名道教鼻祖老子的出生地,所以历史上先后有八位皇帝到鹿邑进行祭祀拜谒,有三位帝王亲自为鹿邑亲赐县名(唐高宗李治亲赐县名真源,寓意鹿邑为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武则天亲赐县名仙源,意为老子得道成仙之人,而其出生地则为仙之源;宋真宗亲赐县名卫真,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加捍卫老子及其思想的至尊地位)。

这些年,鹿邑县发展可猛哩!你瞧瞧,“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中国老子文化之乡”、“河南省书法之乡”等荣誉称号一抓一大把!2014年,这个人口118万的大县正式成为河南省直管县,至此“老子天下第一”。(河南说河南产品内容部/管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