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镇收购田螺的在那里

  7月6日,平和县芦溪镇九曲奇石谷又热闹了,许多游客慕名过来游玩,这里成为芦溪旅游的又一新热点。这是平和县芦溪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

荷塘月色景区 曾俊勇 摄

夜色中的绳武楼 曾俊勇 摄

  实施全域旅游是漳州市旅游业持续繁荣发展的新战略,全市各地的方法因地制宜,各不相同。芦溪镇立足当地丰富的生态自然文化资源,引进民间资本,全力开发大芦溪旅游盘,以绿色的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基调,立足镇情,实施生态立镇、外资活镇、旅游富镇三大战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筑巢引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芦溪镇旅游经济,调出多彩多姿的全域旅游新底色。

  盛夏七月,在距离漳州市区100公里的芦溪镇,100多亩荷花竞相开放,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陈氏家庙已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片名为“荷塘月色”的农庄,满眼望,荷叶挨挨挤挤的,绿叶间,一朵朵荷花悄然盛开,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荷花池中。“听说这里风景好,就趁着暑假带孩子过来游玩。”王心怡平时在厦门工作,这是她第一次和朋友自驾到这里游玩。

  开发“荷塘月色”的绳武楼旅游公司董事长叶林青说,为了方便游客赏花,景区里还建了观光栈道、休闲长廊和一座观景台,同时配套建设了休闲垂钓、水上乐园、农家乐等项目。

  驱车再往前走十来分钟,沿着狭小的山谷行进不远,就是“樱花谷”,在年初的樱花盛开时,一眼望去宛如置身樱花海,美不胜收,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赏花、拍照。

  “趁着花期刚过,游客较少,正准备建造小木屋。”新村村主任叶智峰说,以后,游人可以在这里享受纯天然的农家生态游。

  “樱花谷”原来是片荒地,由当地乡贤叶德水等人进行开发,结合周边的自然村庄及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规划乡村游、生态游、体验游。景区所在地芦溪镇新村村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黄泥尖峰脚下。该村拥有风光旖旎的仙女潭瀑布、虎跳峡、芳春楼、国光楼等古迹和土楼,文化底蕴深厚。

  叶智峰告诉记者,景区形成以樱花元素为主的食、住、行、游、娱比较完整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到芦溪,最不能错过的当然是绳武楼。”绳武楼旅游公司董事长叶林青说,目前当地已相继成功打造了富有农家特色的土楼宾馆、原生态观光酒坊和水上农家乐等,促成蕉路村以绳武楼为中心的乡村特色文化游整体项目的形成和完善。

  “芦溪森林覆盖率高,绿色是最大特点。”芦溪镇镇长林海光说,芦溪镇地处平和县北部山区,全镇311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大的乡镇,拥有山地38.4万亩、耕地32545亩,森林覆盖率72%。

  芦溪镇党委书记吴毅锋介绍说,当地将借助芦溪镇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建设核心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按照重点突破、全域推进的步骤,让旅游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这里准备建一座索桥,可以通到对岸的红军洞。”陈顺利是土生土长的芦溪人,现在是奇石谷项目的工作人员,对于奇石谷的“红色故事”了如指掌。

  “对岸有块巨石,巨石下有个大洞,可藏身三四十人。”开发奇石谷的厦门山水语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志荣说,由于山林茂密,当年游击队及红军就曾在这一带活动。奇石谷除了准备开发竹排漂流项目外,红色游亦是一大特色。

  “芦溪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发展红色旅游有天然的优势。”林海光说。

  芦溪镇是平和较早开始革命的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秀芦村更是芦溪红色革命的摇篮,是当时省委机关——闽粤边委的驻地。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秀芦村陈氏家庙,外墙上刷写的“继承革命志,光辉照万代”标志异常显眼。在那白墙黑瓦之下,蕴藏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往事。现在,家庙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展示着许多革命文物及简介,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离秀芦村不远的是漳汀村,一进村口便见到一座70多米长的水泥桥横跨溪的两岸。“这就是红军桥。”漳汀村党支部书记陈木整介绍说,1935年初夏时分,刘永生的部下罗德标带领一个红九团小分队,从崎岭桂竹洋跟国民党军队交战。为了保存力量,往永定方向撤退时,途经此地。

  “遇到芦溪地区连续降雨、山洪暴发,漳汀河唯一的木桥也被水淹没。”陈木整说,汹涌的河水阻碍了红军的转移路线,正在红军一筹莫展之际,漳汀群众得知消息,立刻奔走相告,冒着瓢泼大雨赶来相助,跳入水中用肩膀撑住木墩,还用打谷桶把伤员渡过河去。

  1959年,刘永生将军不忘当年漳汀人民对革命斗争的贡献,在其关怀下,省、市、县三级政府拨款,在漳汀河修建一座面宽3米、长70多米的大木桥。后来,屡经修缮和重建,于1980年2月改建成这座长78米、宽6米的大桥。

  为了纪念当年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情深,当地村民又亲切地称之为“红军桥”,“架桥助红军”的故事也被代代相传,成为佳话。

  “芦溪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林海光说,红色旅游元素给芦溪带来了不少人气。

  “阳明驿预计年底竣工投入使用。”阳明驿站位于芦溪镇与霞寨镇交界的芦溪境内,占地14亩,预计投资5000万元,也是由绳武楼旅游公司投资的。

  公司董事长叶林青说,景区所在位置还留有一段明代至今的古驿道,当时王阳明就曾带兵经过这条驿道。阳明驿站景区的开发,将以复原古驿道为核心,联动周边“金猴戏水”及自然景观,并修建独具特色的四合院作为休闲场所,将阳明驿站景区打造成一个集生态、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成为阳明文化、平和文化的一项综合项目。

  “做好历史文化名人文章。”林海光说,如在漳汀村,除了有红色的旅游资源外,还有500年前王阳明(即王守仁)所设立的“漳汀巡检司”“城隍庙”等。

  据当地史料记载,因除寇,王守仁在漳州坐镇指挥,曾驻扎芦溪漳汀一段时间,并于1517年在芦溪漳汀设立巡检司并建立城隍庙。

  “看好芦溪的全域旅游,但人才也很重要,目前也较缺。”从事旅游业多年的叶林青说,这里地处平和与永定、南靖交界处,国保绳武楼,西毗世界文化遗产地永定区湖坑12公里,北距南靖田螺坑土楼群8公里,素有“土楼金三角”之称。

  “坚持‘特色农业强镇、边际贸易重镇、文化旅游名镇’的发展战略。”芦溪镇党委书记吴毅锋说,将旅游经济作为全镇的名片和发展的助推器,全力打造平和西部乃至全省旅游名镇。

  随着县道芦大线牛头桥至龙岭段公路及通往田螺坑土楼的书芦线改建,这里的交通将更加便捷,游人在这里,可以走走停停看看,到处是风景,一幅全域旅游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平和芦溪:“红+绿”调出全域旅游新底色

7月6日,平和县芦溪镇九曲奇石谷又热闹了,许多游客慕名过来游玩,这里成为芦溪旅游的又一新热点。这是平和县芦溪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

实施全域旅游是漳州市旅游业持续繁荣发展的新战略,全市各地的方法因地制宜,各不相同。芦溪镇立足当地丰富的生态自然文化资源,引进民间资本,全力开发大芦溪旅游盘,以绿色的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基调,立足镇情,实施生态立镇、外资活镇、旅游富镇三大战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筑巢引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芦溪镇旅游经济,调出多彩多姿的全域旅游新底色。

因地制宜 发展生态旅游

盛夏七月,在距离漳州市区100公里的芦溪镇,100多亩荷花竞相开放,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这片名为“荷塘月色”的农庄,满眼望,荷叶挨挨挤挤的,绿叶间,一朵朵荷花悄然盛开,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荷花池中。“听说这里风景好,就趁着暑假带孩子过来游玩。”王心怡平时在厦门工作,这是她第一次和朋友自驾到这里游玩。

开发“荷塘月色”的绳武楼旅游公司董事长叶林青说,为了方便游客赏花,景区里还建了观光栈道、休闲长廊和一座观景台,同时配套建设了休闲垂钓、水上乐园、农家乐等项目。

驱车再往前走十来分钟,沿着狭小的山谷行进不远,就是“樱花谷”,在年初的樱花盛开时,一眼望去宛如置身樱花海,美不胜收,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赏花、拍照。

“趁着花期刚过,游客较少,正准备建造小木屋。”新村村主任叶智峰说,以后,游人可以在这里享受纯天然的农家生态游。

“樱花谷”原来是片荒地,由当地乡贤叶德水等人进行开发,结合周边的自然村庄及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规划乡村游、生态游、体验游。景区所在地芦溪镇新村村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黄泥尖峰脚下。该村拥有风光旖旎的仙女潭瀑布、虎跳峡、芳春楼、国光楼等古迹和土楼,文化底蕴深厚。

叶智峰告诉记者,景区形成以樱花元素为主的食、住、行、游、娱比较完整的休闲旅游产业链。

“到芦溪,最不能错过的当然是绳武楼。”绳武楼旅游公司董事长叶林青说,目前当地已相继成功打造了富有农家特色的土楼宾馆、原生态观光酒坊和水上农家乐等,促成蕉路村以绳武楼为中心的乡村特色文化游整体项目的形成和完善。

“芦溪森林覆盖率高,绿色是最大特点。”芦溪镇镇长林海光说,芦溪镇地处平和县北部山区,全镇311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大的乡镇,拥有山地38.4万亩、耕地32545亩,森林覆盖率72%。

芦溪镇党委书记吴毅锋介绍说,当地将借助芦溪镇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建设核心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按照重点突破、全域推进的步骤,让旅游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开发保护 挖掘红色旅游

“这里准备建一座索桥,可以通到对岸的红军洞。”陈顺利是土生土长的芦溪人,现在是奇石谷项目的工作人员,对于奇石谷的“红色故事”了如指掌。

“对岸有块巨石,巨石下有个大洞,可藏身三四十人。”开发奇石谷的厦门山水语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志荣说,由于山林茂密,当年游击队及红军就曾在这一带活动。奇石谷除了准备开发竹排漂流项目外,红色游亦是一大特色。

“芦溪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发展红色旅游有天然的优势。”林海光说。

芦溪镇是平和较早开始革命的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秀芦村更是芦溪红色革命的摇篮,是当时省委机关——闽粤边委的驻地。

陈氏家庙已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秀芦村陈氏家庙,外墙上刷写的“继承革命志,光辉照万代”标志异常显眼。在那白墙黑瓦之下,蕴藏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往事。现在,家庙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展示着许多革命文物及简介,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离秀芦村不远的是漳汀村,一进村口便见到一座70多米长的水泥桥横跨溪的两岸。“这就是红军桥。”漳汀村党支部书记陈木整介绍说,1935年初夏时分,刘永生的部下罗德标带领一个红九团小分队,从崎岭桂竹洋跟国民党军队交战。为了保存力量,往永定方向撤退时,途经此地。

“遇到芦溪地区连续降雨、山洪暴发,漳汀河唯一的木桥也被水淹没。”陈木整说,汹涌的河水阻碍了红军的转移路线,正在红军一筹莫展之际,漳汀群众得知消息,立刻奔走相告,冒着瓢泼大雨赶来相助,跳入水中用肩膀撑住木墩,还用打谷桶把伤员渡过河去。

1959年,刘永生将军不忘当年漳汀人民对革命斗争的贡献,在其关怀下,省、市、县三级政府拨款,在漳汀河修建一座面宽3米、长70多米的大木桥。后来,屡经修缮和重建,于1980年2月改建成这座长78米、宽6米的大桥。

为了纪念当年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情深,当地村民又亲切地称之为“红军桥”,“架桥助红军”的故事也被代代相传,成为佳话。

“芦溪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林海光说,红色旅游元素给芦溪带来了不少人气。

串点成线 打造全域旅游

“阳明驿预计年底竣工投入使用。”阳明驿站位于芦溪镇与霞寨镇交界的芦溪境内,占地14亩,预计投资5000万元,也是由绳武楼旅游公司投资的。

公司董事长叶林青说,景区所在位置还留有一段明代至今的古驿道,当时王阳明就曾带兵经过这条驿道。阳明驿站景区的开发,将以复原古驿道为核心,联动周边“金猴戏水”及自然景观,并修建独具特色的四合院作为休闲场所,将阳明驿站景区打造成一个集生态、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成为阳明文化、平和文化的一项综合项目。

“做好历史文化名人文章。”林海光说,如在漳汀村,除了有红色的旅游资源外,还有500年前王阳明(即王守仁)所设立的“漳汀巡检司”“城隍庙”等。

据当地史料记载,因除寇,王守仁在漳州坐镇指挥,曾驻扎芦溪漳汀一段时间,并于1517年在芦溪漳汀设立巡检司并建立城隍庙。

“看好芦溪的全域旅游,但人才也很重要,目前也较缺。”从事旅游业多年的叶林青说,这里地处平和与永定、南靖交界处,国保绳武楼,西毗世界文化遗产地永定区湖坑12公里,北距南靖田螺坑土楼群8公里,素有“土楼金三角”之称。

“坚持‘特色农业强镇、边际贸易重镇、文化旅游名镇’的发展战略。”芦溪镇党委书记吴毅锋说,将旅游经济作为全镇的名片和发展的助推器,全力打造平和西部乃至全省旅游名镇。

随着县道芦大线牛头桥至龙岭段公路及通往田螺坑土楼的书芦线改建,这里的交通将更加便捷,游人在这里,可以走走停停看看,到处是风景,一幅全域旅游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本报记者 萧镇平 白志强 通讯员 石志军 张龙辉 文/图)

地域大、森林覆盖率高,平和县芦溪镇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同时,其地处永定土楼群、南靖土楼群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然而,在此之前,由于对全镇的旅游资源的梳理和挖掘不够,对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结合点定位不够准确、思路还不够清晰,当地部分景点的规划缺乏个性,类同性现象较为严重,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生态优势和文化特点,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生态旅游特色。现如今,当地党委政府落实省、市相关要求,围绕“全域旅游、优质旅游和放心旅游”三大目标,着力铸链条、树品牌、聚人气,锐意创新发展。

对此,在记者看来,以文化生态旅游为平台,开启对台旅游合作新模式;以楼为媒,举办旅游推介会、旅游文化节,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全面发展。此外,当地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内引外联,吸引了众多乡贤、企业家到芦溪投资兴业,拉动了芦溪镇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域旅游亦需全民参与。芦溪镇意识到此点,并将镇、村、企、民调动到全域旅游发展上来,全方位调动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串点成线,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经济圈。(本报记者 萧镇平)

来源:福建日报漳州观察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60年前全民大炼钢铁的烟尘已经散去,世界遗产土楼故里南靖县书洋镇却还有一处见证遗址,这就是如今仍然留存在山岭之间的五更寮土高炉。

五更寮土高炉在南靖县书洋镇区往平和县芦溪镇方向的公路(书芦线)8公里处,距离著名的田螺坑土楼大约还有5公里,属上田治村五更寮社。这里海拔850多米,过去交通不便,算得上是荒郊野岭之处。

五更寮土高炉原来共有24座,分3排,每排8座,多数已经倒塌不见踪影。现存8座,都是下大上小的圆柱形,高约5米,炉基部位直径近2米,向上逐渐略有收缩。炉基用块石垒筑,炉身用红砖浆砌而成,底部一侧设有投柴口、出铁口,另一侧设有进风口。炉壁厚度近40厘米,内壁有的还残留着一层厚厚的焦壁层。如今,炉身都有所损坏,或倾斜,或开裂,有的炉顶已经塌陷,残高只有两三米。

据文物管理部门在全国的文物普查,认定五更寮土高炉群是偏远山区发现的保存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一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因此,五更寮土高炉群于2013年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5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南靖下指标“全县15天内建250个炼钢炉”。五更寮有铁矿(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漳州地图册》第131页明确标明“五更寮铁矿”的位置,在羊羔尖南侧),更要大建土高炉。从当时南靖县钢铁生产任务分配表(1958年10月6日)可以看到,分给五更寮的任务是“建炉数30个,其中备用炉5个,日产铁8吨,月产铁240吨”。全县共有16处炼钢厂,要求月产钢铁3900吨。

在大炼钢铁时,有人专门从山里运出矿石,矿石运来后,有专人拿着锤子把石头一个个敲碎,再运到高炉顶上倾倒下去。高炉下面则有专人在添柴、鼓风、看火。铁水从炉里流出来后,流到旁边一个槽里,凝固成铁块再运走。

后勤工作也跟上,有好几个食堂专门做饭给这些人吃。由于各地各单位都在大炼钢铁,开始使用本地本单位的废钢材,没有几天就用光了,只好发动全民千方百计收集废钢铁,连民众家里铁脸盆、铁锅铁勺等铁制品都拿出来做原料来炼钢。

大炼钢铁的燃料主要是木柴、木炭。为解决燃料问题,当地批示:“各铁厂周围地区所有树木都可以烧炭,必须打破乡社界观念……不得霸占山区,应为钢铁生产需要。”土高炉日夜火光冲天,不知需要“吞噬”多少燃料,附近的林木都被砍来大炼钢铁,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小山头都被“剃”成了秃头山。

以当时落后的设备和技术炼钢,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往往是好好的铁制品炼成蜂窝状的铁疙瘩。1959年,当地发文件指出,五更寮炼铁厂生产够不上要求,技术不合格,炼出许多废铁,且地点交通不方便,造成成本过高,一年亏损很多,已经难以维持继续,决定在1960年4月停产。

五更寮土高炉以实物记载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为了保护这一历史遗迹,南靖县已经把五更寮土高炉群周围2700多平方米纳入保护范围,制定保护规划和具体方案,坚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加固修缮。对于土高炉体个别松动的砖块或砖块掉落的,用三合沙土和红砖进行加固修缮。

这里将建成五更寮“大跃进”炼钢炉遗址观光园,让人们来参观游览,铭记60年前的这段特殊历史。

南靖五更寮土高炉在云雾缭绕中更显沧桑感。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