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控制全国房价下跌会跌吗

京沪常住人口同时减少引发高度关注。1月19日,上海举行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海市统计局副局长汤汇浩做报告称,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19.7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1‰;死亡人口为12.9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比上年下降1.2个千分点。

与此同时,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也公布了北京市2017年经济运行数据,据最新数据显示,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下降0.1%。这是北京40多年来头一次出现常住人口下降的趋势。

实际上,控制一线城市人口早就是各级政府对大城市规划的总目标。去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曾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年)》。这份文件提出,“特大城市要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使得中小城市数量增加。

到了今年初,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提出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长期调控目标。

由于基本上所有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向来是外来人口流入的目的地,而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常住人口无序增长是件头痛的事情。既会给当地的住房养老、基础教育、市民出行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且外来人口流动文化素质良莠不齐,这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空前挑战。

资料显示,自1978年开始,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一直在增加,而这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却十分罕见。北京从1978年到2017年,出现过两次常住人口负增长,一次是1997年,还有一次就是2017年。而上海人口这40年来只有二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为2415.27万,比上一年下降了10万左右。而2017年常住人口的负增长是属于第二次。

现在问题来了,为啥京沪等一线城市去年人口会出现较大的负增长呢?一方面,京沪等一线城市都对城市里的危房和棚户区进行了拆迁改造,而这些危棚简屋本来是外来人口赖以长期生活的廉价房子,这就迫使一部分长期住在危棚简屋的外来人口离开。

与此同时,尽管国家放宽了对城市居民生养的限制,但是多数城里人出于各种考虑,都不愿意多生育子女。这就使一线城市人口的出生率不断降低。

另一方面,最近几年随着一线城市产业升级,一大批承接了产业转移的二线城市也纷纷开始崛起。一些二线城市甚至“送钱”、“送房”、“送户口”争夺人才流入,上演了一场“抢人大战”。

资料显示,成都、重庆、苏州、杭州和郑州也进入了全国人才吸引力的前10位。特别是像成都、杭州这样的省会城市,吸引了很多省内人口流入。很多年青人发现,在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大,升职空间小,还不如跑到二三线城市去谋发展呢。

本来作为中国南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国际化大都市一直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来这里打拼。而现如今京沪等一线城市的人口目前首次双双出现净流出现象,足见其对外吸引力已大不如前,那么2018年一线城市的房价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首先,如果全国大家都想住在北上广深,肯定会不断推升一线城市的房价,而现在新兴的二三线城市开出更为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流入,那会使未来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出成为常态。

之所以是未来三年,是因为预测长期的经济形势,是一件很困难预测概率很低的事情。而未来三年的走势,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现在的经济基本面,数据等信息做出一个基础的判断。写这篇文章之前,收集了很多的数据,汇总了很多的观点,有正面的,有反面的,但是无一例外,这些观点也只是对未来做出一个判断,至于具体的时间,没有一篇能够做出明确的回应。毫无疑问,在经济学上,没有一件商品,能够永远的上涨,所以下跌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但是,什么时候跌,中国的房地产现在到底有没有到达这个泡沫的极限,这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首先,影响中国房价在过去十几年来持续上涨的原因。

一、货币政策及信贷政策

一个比较共性的认识是,房价的上涨和货币的供应量以及贷款的投放量,密切相关。近十年来,广义货币M2从2000年末的13.84万亿增加到2015年140.65万亿,增长了9.2倍。今年上半年,M2余额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149万亿,M2余额已经超过了GDP的一倍。从M2的增速来看,中国M2的增速一直都在GDP的两倍以上,而2009年为了应对次贷危机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8.4%,如此海量的货币供应,但是却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资金都去哪了呢?原因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进入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各种资产,引起资产价格的暴涨。

再来看看信贷,今年上半年的新增贷款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7.53万亿,其中有2.9万亿投给了个人住房信贷。8月12日,央行发布了7月份的金融数据,中国7月新增贷款4636亿元,按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元。说明了什么?7月份新增的贷款,基本上都是房贷!除了房地产外的实体经济都没有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从另一方面也印证了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青睐,在似乎做什么都不赚钱的现在,个人住房贷款成为银行了风险最小也是最为可靠的资产,可以想象,这一现状,除非中国经济有明显的好转,否则都会持续。

研究中国的经济,就必然要研究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经济的增长,其实就是一个中国人口红利不断释放的过程。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25岁-45岁这个年龄段,是消费的主力,现在这个消费主力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下降。1949-70年婴儿潮逐渐在年步入老年,老龄化处于加速期,劳动人口在快速的下降。房地产属于典型的年轻型消费品,25-44岁人数是房地产消费的高峰期,我国25-44岁青年人口在2015年左右达到了顶峰,这也解释了房地产需求一直在增加的原因。

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的价格,理论上跟利率呈负相关的关系。低利率水平增加了居民的购房杠杆率,间接增加了购房的需求,房价的泡沫迟迟得不到回归,跟中国现在低利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但从国际上看,一旦利率开始抬升,货币开始紧缩,房价泡沫将得到快速的挤压,如1990年的日本,2006年的美国,2009年的俄罗斯,2008年和2012年的中国。

从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开始了人民币的单边升值之路。过去十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30%,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吸引了大量热钱进入中国。热钱进入中国后,除了股市、实体经济外,很大部分进入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也成为了推高房价的重要推手。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美元加息预期增强,人民币一旦形成贬值预期,将加快国内热钱撤离房地产的步伐,房价将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四分之一,占服务业投资总额比重近一半;全国财政收入三成左右、地方财政收入50%以上来自房地产;全国信贷资金近三成及影子银行资金四分之三流向房地产。房地产业不仅成为支柱产业,而且在不少地方实质上已是主导产业,房地产已经实质上绑架了中国的经济,大到了不能倒的地步。

房地产不仅仅绑架了政府,也绑架了中国银行业。房价一旦大幅下跌,房地产市场降温,开发商资金无法回笼归还银行开发贷款,购房者资不抵债不还贷款,势必引发债务产业链上大面积债务违约,最终导致银行大面积换张,引发金融系统风险。而在任何一个国家,金融系统的危机远远比单纯房地产导致的泡沫危机要严重的多,作为政府的考量,这种局面是它远远不想见到的。作为政府的调控政策,也必然会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为目的,而无意去刺破这个泡沫,毕竟刺破这个泡沫,导致的后果已经大到了影响整个国家金融系统的地步。

接下来我们看下历史上主要几次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情况,与我国现状做个比较。

居民房贷收入比反映了一国居民偿付房贷的能力。2015年底,中国居民的房贷收入比为0.46,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日本房产泡沫时期的水平,如果维持现在25-30%的增速,明后年可以达到美、日目前的水平,并在2020年达到美国次贷危机前的高点。

新增房贷销售比为新增房贷/新增地产销售,这个指标可以很好的刻画居民的购房杠杆率。从新增房贷/新增地产销售来看,美国07年的峰值为52.6%,而我国2015年新增房贷销售比为35%,今年上半年更是创下新高至42%,已经接近美国房地产泡沫时峰值水平。这意味着我国的居民购房杠杆率很可能已经接近极限,再加杠杆的空间非常有限。

从房价收入比看,目前深圳大概在28倍,上海约为21倍,北京在18倍,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8倍,大大高于3~6倍正常水平。与日本房地产泡沫高峰期时相比,东京其房价收入比也只有9倍左右。

我国房地产总投资占GDP比重2006年为10.2%,2013年攀升到最高点19.6%,2015年仍达18.7%。而在日本,在泡沫高峰期,该数值也从来没有超过9%;在美国,它从来也没超过7%。

从几个国际上通用衡量房地产泡沫的指标来看,无疑,目前中国房地产存在着较大的泡沫。多数指标都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美、日房地产泡沫时期的水平,从国际的经验来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考虑到国外与我国国情的不同,我们先暂定房价会下跌的概率为50%。

然后我们来看下几个影响我国房价的因素在未来三年会怎样变化。

一、货币政策及信贷政策

目前一个共性的认识是,我国经济未来几年成L型走势,仍在探底的过程,意味着未来三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从7月的M2供给来看,从上月的11.85%大幅回落到10.2%,低于年初预计13%的增长,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货币的极度宽松带来资产价格上涨的风险,有意识的轻微收缩货币政策。未来货币政策在增加流动性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维持在当下水平,一当面既不能让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另一方面也要给经济注入必要的流动性。只要M2维持现在供给,房地产泡沫就能维持在大而不破的状态。

至于信贷政策,目前整个银行行业都处在资产荒的时期,实体经济不行,公司授信风险增大,房产按揭成为银行必要的也是首要的资产投放途径,如果收缩房贷政策,银行资金找不到投放标的,而进入到其他领域,如债券市场、高风险投资领域,很可能会引发金融系统另一次危机,因此收缩房贷政策会导致另外的问题,很可能会产生金融风险。因此,只要中国经济没有好转,信贷政策变化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考虑到货币和信贷政策是影响我国房价的最主要因素,它们的稳定能极大降低了房价下跌的风险,我将房价下跌的概率调整为30%。

之前说过,从国外的情况来看,25岁-45岁这个年龄段,是消费的主力,而我国25-44岁青年人口在2015年左右达到了顶峰,并将在此步入下滑期。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人口下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三年,我国25-44岁的青年人口仍将处于顶峰,因此,由于人口红利下降而导致未来几年房价下跌的风险,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考虑人口红利因素依然稳定,我将房价下跌概率再次调整为25%。

我国目前仍处于降息周期,随着经济下行,不排除进一步降息的可能,短时间看不到加息的可能,因此,由于利率提升导致对泡沫的挤压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我将房价下跌概率调整为20%

汇率变动会是对房价造成不利影响的一个因素。我国由于长期M2超额供应,为国外M2供应的2倍以上,而人民币目前国际化程度有限,大多数人民币仍在国内循环,其实已经累积了较大的贬值压力。未来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进入加息周期,在未来三年美元升值的预期基本是可以确定的。人民币在811汇改以来,已经加强了汇率的透明度,再加上今年加入SDR,政府对汇率进行大幅人为调控的可能性很小。人民币的贬值会加快热钱的流出,挤压资产的泡沫,对房价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中国由于依然是外汇管制,热钱出逃的途径实际上是有限的,国家也会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热钱的流出,防止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创。同时,中国也有海量的外汇储备去应对。因此,汇率变动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不会出现如拉美经济危机的崩盘的局面。

因此,我将房价下跌的概率上调为30%。

房地产经济现在已经绑架了政府,房地产目前占我国GDP比重达到了20%,对房地产调控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有可能会导致金融系统的风险。因此政府调控只会让房价不会涨的太快,而不会不让房价涨。近期随着二三线城市的限购,确实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降温。但从历次的调控来看,政府的调控都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助推了房价的上涨。因此政府的调控并不是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只要基本面还在,房价下跌的概率还是很低的。

但考虑到后年房产税推出的不确定性,我将房价下跌的概率上调为35%。

考虑到国际上几次房地产泡沫危机,以及影响我国房价的几个因素,进行逐个的判断和分析,我认为未来房价下跌的概率应该在35%左右,维持在当前价格水平或者小幅上涨还是个大概率的事件,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从供需比、土地供应、财富总量、人口流动以及信贷杠杆等方面考虑,一二线城市仍有上涨的空间。综合来看,我国的房地产其实已经累积了较大的泡沫,如何有效化解这个泡沫,将中国经济重新引导回实体经济的增长,而不是如同90年代的日本强行刺破这个泡沫,最终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是考验政府智慧的时候。依赖于房地产增长带动的GDP增长只是镜花水月,中国经济要破局,依然只能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创新,最终我们才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坐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才能跟美国抗衡。

马云曾经说过在过去8年里,中国的房价整体呈现上涨姿态,未来中国最便宜的就是房子。相信前半句话大家都比较认同,因为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房价一直都是保持增长的姿态,最近几年更是井喷之势。无论一线二线还是三线四线小城市,房价几乎都呈现上涨的趋势。然而未来的房价会不会如马云所说变得便宜呢?

2018年已经过去一半时间了,期望的降价还是没有能够到来,从房地产的市场上来看,短期内房价很难有回落。想要知道房价会不会降,需要我们对房价的构成有所熟知。一般房价是由开发商缴纳的税费、建安成本、人力成本、地价以及开发商的利润等几部分构成。未来的房价要是会跌,必然构成要素中的某一成本至少要降。

对于开放商缴纳的各种税费的税率这个是国家调控的,一般是固定的,短期内是不会有所改变的。建安成本和人力成本,随着经济的告诉发展,综合对通货膨胀的考虑,这两个成本是很难在短时间降低的。

考虑到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建安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很难降低;而开发商都是一定的,短期内进本不会调整。那剩下的就只有开发商的利润和地价了,但是中国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房产开发商的操作,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期望房产上降低利润这个更是不可能。最后只剩下地价了,国家可以调控房产地价,可以出台政策使房价不能高于某一值,但是显然这样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样将会导致新房二手房房价出现倒挂。

“万人摇号”、“超低中签率”、“开盘售罄”等现象我们几乎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看看去年全国重点城市的土地交易情报。从用地的用途上看成交量高的多为商业用地,而住宅用地较少,这样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内住房用地将继续处于供小于求的场面,懂点经济知识供求关系的人知道,这样房价下跌的可能性很小。

克而瑞公布的《2018年1-5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排行榜》显示,截至5月底,今年已有6家房企销售流量金额超过1000亿元,碧桂园更是突破了3000亿关口。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已经在严禁调控,但是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成交还在持续上行,部分龙头房企已经在三四线城市开始展开布局,销售业绩甚是突出,你们说房价在短期内下降可能吗?

看看房产网站如58同城的数据就知晓,房产的产值,甚至是租房的酬金,丝毫也没有下降的趋势,并且浏览量也有一定的提升,短时间内房价还是无法降低的。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曾说过,房价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这三个方面在短期内都很难有巨大的改变,房价下跌短期内还是很难实现的。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房价下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