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绕什么飞行圆满完成2年的飞行和各项实验人物,我国还有那些东西已经很厉害了?

  原标题:我国两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宫”

  昔日老战友、老同学回忆在长春时的陈冬

  B04版这是一次情动九天的“亲吻”。

  19日3时31分,在群星璀璨的夜空里,神舟十一号飞船历时40多个小时、穿越万里苍穹,成功与天宫二号“亲密接触”。

  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6时24分,实验舱前舱门被顺利打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相继进驻天宫二号,微笑着向我们挥手致意。

  这是中国实施的第五次载人交会对接,承担着为未来空间站建设验证一系列技术的重要任务。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从无人到有人,从“单人一天”到“双人多天”“多人多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陈冬差点“飞”过头

  昨日凌晨3时31分,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牵手成功。而牵手的瞬间,恰好在我国境内上空。

  自动交会对接实施期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值守,密切监视着飞船仪表盘上的各类数据和对接过程,认真执行各种指令发送操作,并通过天地通信系统,迅速准确地向地面报告交会对接实施情况。

  按照任务实施计划,在成功完成交会对接之后,两个飞行器之间的对接机构形成了一个直径80厘米,长约1米左右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航天员就能够进入到天宫二号中。

  然而,要进入天宫二号,航天员需要开启“三重门”。航天员首先要打开的是返回舱和轨道舱的舱门,这个过程大约耗时1小时左右。航天员必须先调整舱门两侧的气压,才能在安全的情况下打开这两道门。

  打开这两道门后,航天员则需要面对最后一道,也是最难打开的天宫二号舱门。由于对接通道狭窄,航天员想找到一个稳定的姿态开门并不容易。此时,他们会使用手脚限位器帮忙,打开最后的一道门,进入天宫二号。

  6时24分,景海鹏成功打开天宫二号舱门,和陈冬先后“游”进天宫二号实验舱,陈冬还略显激动地差点“飞”过头,这时“老司机”景海鹏拉了他一把,让他抓住扶手稳定下来,随后两人敬礼并向全国小伙伴问好。

  看点1 “拥吻”变“追吻”

  “拥吻”变“追吻”,这是本次交会对接的新剧情。此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交会对接准备阶段,不再像以往交会对接那样进行轨道控制。神舟十一号要主动出击,“追吻”天宫二号。

  空间站将来建成后,个头大、吨位大,调整轨道姿态需要耗费大量燃料。这决定了今后的交会对接,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先让“天宫”主动调整位置,然后发射飞船,而是先要准确预报空间站的位置,再让飞船去追它。

  “神舟十一号入轨以后,我们要在两天内控制飞船完成5次轨道控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军说。“等到俩飞行器相距50多公里时,载人飞船转入自主控制。”北京飞控中心总体室主任陈险峰说,在这种状态下,神舟十一号将依靠航天器上的微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测量设备,获得信息进行自主控制、相互接近。此外,还将经过近距离导引控制段、最终逼近段、交会合拢段,最终完成紧锁。

  看点2 “阴影区”里的“国际范”

  如果“追吻”还不够过瘾,再一起来看看神舟天宫“吻戏”的新舞台。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是在距地面393公里的圆形轨道上进行,这比以往交会对接轨道抬高了50公里,比一个马拉松全程距离还要远。为什么要抬高呢?“主要目的是瞄准空间站轨道,国际空间站是运行在轨道高度400公里左右。”孙军如是解释。“国际范”意味着,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这一“吻”将揭开未来空间站的剧情大幕。

  运行在低轨道的航天器,距离地球不够远,仍会有稀薄的大气。受到大气阻力影响,会导致航天器轨道高度不断下降,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轨道高度,就需要消耗航天器自身推进剂。而轨道越高,大气就会变得稀薄,大气阻力就会变小,轨道衰减就会相对低一些,也就更容易维护稳定的轨道高度并节省燃料。也就是说,此次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激情“相吻”会更省力。

  新舞台的灯光特效也有了新变化。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最终平移靠拢段,是在太阳光无法照射的阴影区完成的,这和以往大不相同。“在阴影区进行交会对接,好处在于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对光敏感测量设备造成影响,但这会为肉眼观测带来不便。”科研人员解释说,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上都配有照明灯,所以观众们在大屏幕里看到的画面依然很清晰。

  看点3 “火眼金睛”和“在轨补加”

  此次交会对接,不仅有新剧情、新舞台,还有新道具。

  在之前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中,应用的都是CCD光学成像敏感器。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的“吻戏”,使用了新一代CRDS光学成像敏感器。CRDS光学成像敏感器可以说是飞行器的“火眼金睛”,即使在强光环境下也能“看清”目标。此外,科研人员还将首次捕获时间缩减了一个数量级———由原来的约10秒缩减至不到1秒。“这个时间就好比驾驶员在开车时被强光晃到眼睛之后恢复正常视力的时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产品设计师刘启海说。

  此次天宫二号还有一项巨大改变。那就是“在轨补加”技术。天宫二号只加了半箱“油”,节省的重量可以携带更多的载荷产品和航天员的生活物资。有了在轨补加系统,天宫二号就具备了在太空飞行中“加油”的能力,这将极大地提高其在轨运行时间。

  你所不了解的太空生活

  ●在太空有没有看到过其他国家的航天器?

  女航天员刘洋:看不到。如果肉眼能看到,说明距离已经非常近了,就会有碰撞的危险。而且我们不在一个轨道面上,不可能碰到。

  ●在太空上看太阳、月球,和地面上看差别大吗?

  刘洋:我从来没有通过舷窗亲眼看到过月球。我们工作的时候,舷窗一直用舷窗罩盖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太空中我们90分钟绕地球一圈,如果人的生理节律按照90分钟一昼夜转换的话,是没有办法进行工作和休息的,所以我们全部是灯光照明。

  ●在太空中,吃穿住行和地面上有什么不同?

  刘洋:“睡”比地面要方便、简单很多,因为不管是正着、倒着、横着、竖着都能睡。吃喝拉撒都是技术活,都需要在地面进行训练。每一个大家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在地面都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训练,确保准确无误后,才能够上天操作。

  ●宇航员可能面临的最常见问题是什么?

  曾在国际空间站驻站的美国华裔宇航员焦立中:对我来说,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努力别丢东西。所有东西都必须固定在安全的地方,通常是用尼龙搭扣或橡皮筋固定。但如果有人撞到某件物品,那么这个物品就有可能摆脱束缚,就丢掉了。多数丢失的东西都可以在空气过滤器那里找到,但有时一些东西可能好久都找不到,甚至永远找不到了。

  昔日老战友、老同学回忆在长春时的陈冬——

  成熟稳重不张扬无短板

  16日晚,空军航空大学体育教员廖建路打开手机,新闻头条突然蹦出来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即将发射的消息,一张熟悉的面孔进入他的视线,“这不是我的同学陈冬吗?”

  廖建路和航天员陈冬同为空军航空大学基础训练基地学员二队的39期学员,他说,陈冬是他们那期学员中的佼佼者。

  在老战友、老同学眼中,陈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这里曾接受了哪些训练?昨日,新文化记者走进空军航空大学基础训练基地,为您还原陈冬在长春时的生活轨迹。

  学习——离开时已经是区队长

  昨日上午10时许,空军航空大学基础训练基地训练场的旋梯处,几十名学员依次走上旋梯,在空中打转,乍一看去,十分惊险刺激。这是一项考验学员空间定向能力和抗荷能力的训练,是迈入飞行员行列的一项最基础的训练。

  “陈冬刚来到这里时,也和他们一样在旋梯上训练,看到他们,就好像看到了陈冬当年训练时的影子……”廖建路若有所思地望着天空……

  1997年8月,陈冬踏上了长春这片土地,踏进了空军航空大学的校门,成为空军航空大学第39期的飞行学员。陈冬被编入了学员二队,该队共110名学员,廖建路在6班,陈冬在7班。

  陈冬长相十分帅气,各项素质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但都十分平均,没有短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说话办事十分稳重,不张扬,而且心细,成熟而理智。入学后不久,他很快以稳定的表现当上了班长。

  “我就记着他人缘特别好,不管是淘气的学员,还是平时表现较好的学员,都能和他打成一片,大家都非常喜欢他,那时的他就有了一种人格魅力……”廖建路说。

  廖建路说,陈冬是1999年4月结束这里的学习课程后离开的,离开时,他已经是当时的区队长。

  训练——条件艰苦、强度极大

  在训练场的南侧有一排军营,这里曾经是陈冬和战友们居住过的地方。如今的宿舍已经重新装修,焕然一新。

  廖建路回忆,当时,他们的居住条件很艰苦,全是大通铺,一个宿舍里住着10多个人。现在,宿舍条件好了很多,但他仍然忘不了自己和陈冬等战友以前刻苦训练的情景。

  “陈冬之所以能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与他平时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廖建路说,记得他和陈冬经常会一起跑步,当时讨论最多的是跑步的姿势问题,因为跑步姿势不对,会对人的膝盖产生很大的伤害。

  当时的训练强度特别大,比如跑300米要在50秒左右跑完,并且还要连续跑6圈儿,“陈冬和我们一样,有时跑完6圈儿1800米后,蹲在地上就呕吐不止,大家谁也不笑话谁,因为谁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在训练引体向上时,有时大家累得中午吃饭时筷子都拿不起来,那时的训练真的是太苦了!”廖建路回忆。

  对于一名优秀的飞行学员来说,在空军航空大学基础训练基地训练后的成绩必须是优秀、身体例行检查要全部符合要求才能转入航校进行飞行训练,廖建路说,“陈冬通过刻苦的训练,成功进入下一轮,然后是再下一轮,直到成为现在合格的航天员!”

  情谊——遗憾没能相聚故地重游

  “他和上学时一样,基本没有改变,得知这次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的航天员里有他一个,我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真是又激动,又自豪,马上给其他战友打电话,为他的成功一起祝贺……”廖建路说。

  在陈冬离开空军航空大学基础训练基地后,廖建路就再也没有见过他。“那时的通讯不发达,没有手机,连BP机都少,联系一个人十分费劲。”廖建路说,最近几年,通讯日益发达,空军航空大学第39期的学员逐步建立了联系,廖建路从其他战友口中得知,陈冬进入了航天员大队,正在进行封闭式训练。

  “两年前,第39期学员组织了一次故地重游的聚会,有30多名学员回到了空军航空大学基础训练基地,感受近20年来大学的变化,当时,陈冬因训练任务比较重,没能回来!”廖建路说,陈冬是一个十分重情义的人,“当天,他特意抽出时间打来了电话,对没能参加故地重游的聚会深表遗憾,特别希望能回到这个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

  新文化记者 陆续 实习生 陈文文

对于天宫一号,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在太空中服役了7年。在前不久,完成全部的任务之后,它主动离轨落在了太平洋,而这让外国人纷纷对中国建造空间站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直至有消息传出,天宫二号突然下坠了120公里。

消息一传出,外国就纷纷嘲笑中国,美国人更是举国同庆,称中国的空间站见不成了。要知道120公里可不是一个短距离,即使是在高速上开车,也得开上一个多小时。对此,中国14亿人也是忧心忡忡。不过等到中国专家做出解释之后,中国人就笑了。

而美国人则直接傻眼了,专家说,天宫二号下坠并不是中国对天宫二号的掌控不到位。恰恰相反,这代表着中国掌握了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可控机动的表现,这意味着中国在航天飞行器的控制上又精进了一步。要知道,世界上唯一在轨的空间站是国际空间站。

等到了2024年,它就该退役了,到时候,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为我国建设的空间站也该建好了,它也将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对此,已经有很多国家向中国示好了,表示愿意和中国在航空领域进行合作,到时候,中国就能彻底掌握在航空领域的话语权,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宫二号绕什么飞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