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和房贷还款中又借了网贷同一天还款,但是里面刚好只能还一种,银行会优先扣除网贷还是房贷还款中又借了网贷?

近年来,一些网络借贷平台以无抵押、审核快、放款快、方便快捷等作为“卖点”,迅速打开市场。然而,在这种看似方便的借贷背后,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广东省的一名男子通过借贷宝网贷平台借款,却被“高利贷”套路——借款3.2万元,最终却签下本息总计12万多元的借款合同,借贷利率高达1738%。


  网络借贷平台存在哪些隐患、这些问题离我们有多远?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几个可能

就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曾多次通过网贷平台借款,每次钱一到手就转给其他平台用于偿还利息。这就是一个以贷还贷、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尽管隔着电话,但记者依然能感受到曾敏说这番话时近乎绝望的状态。


  曾敏此前在江苏省南京市一家通信公司就职,自1年前开始接触网贷,原本想通过网贷周转应急,却不料就此改变人生——离婚、失去孩子的抚养权,“我现在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

  2017年年初,曾敏与丈夫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她选择从家里搬出来独自居住。当时,由于手里没有存款,又急需资金用来交房租、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曾敏就通过一个网贷平台借了两万元应急。


  “到手是1.6万余元,平台扣了3000多元的手续费。按照贷款时的约定,我的还款期限是3个月,每个月还7000余元。”曾敏说。


  那时,曾敏每个月的工资是8000余元,如果每个月还7000余元,剩下的钱都不够日常开销。于是,她又在另一个网贷App上申请借款,这笔钱用于日常开销。


  刚开始,这两笔借款并没有让曾敏感觉到压力,她觉得自己省吃俭用就可以把这两笔钱慢慢还上。


  实际情况却没有曾敏预计的那么好。


  “我们单位是每个月月底发工资,我本想等发工资后再还款,也就超出还款期限几天。可是,我没想到延迟一天就会产生违约滞纳金,而且网贷平台还不时打电话催促。”曾敏说。


  迫于还款的压力,曾敏又下载了一个网贷App,开始尝试从第三家网贷平台借款。就这样,曾敏一步步走上以贷还贷的噩梦之路,她前前后后从20家网贷平台借钱,每个网贷平台的贷款额度都在两万元左右。即便如此,她还是不能如期还款,因为累积起来的本息太多了,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支付能力。


  曾敏说,到2017年7月,逾期、违约等不良记录终于影响到她的征信,她借不到钱了。


  “之后,我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一名熟知各种网贷申请技巧的网贷业务员,在她的帮助下申请到一笔5万元的贷款,但是要给这名业务员支付贷款总额6%的费用。”曾敏说。


  此时,曾敏已经陷入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巨大漩涡,但她并没有将实际情况告诉父母以及已经处于冷战状态下的丈夫。


  尽管父母与丈夫都不知道曾敏贷款的事情,但她申请网贷填写担保人时,使用的都是父母与丈夫的信息。“所以,在那名业务员也无法帮我继续贷款时,网贷平台开始给我父母、丈夫打电话催促还款。”曾敏说。


  迫于家人与网贷平台的压力,曾敏的精神临近崩溃,她开始选择逃避,拒绝与家人交谈,甚至还服用安眠药两度自杀,所幸被家人及时发现。


  “最后是我丈夫帮我偿还了部分贷款,总共20余万元。”曾敏说,“还完贷款,丈夫与我离婚了,孩子归男方。我也把工作辞了,跟父母回了湖南老家。”


  可是,事情并未结束。由于还有部分贷款未还清,网贷平台的催款仍在继续,曾敏的父母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偿还了近10万元。


  “还了这么多真金白银,其实我实际使用的钱只有最开始的1.6万元贷款。”曾敏哽咽着说,“我知道这件事怪我,但网贷平台如果认真审核一下,能够及时发现我的负债情况,在第二笔、第三笔贷款时就拒绝我的申请,我想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像曾敏这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社会人都会陷入网贷陷阱,那么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被网贷“套牢”的几率更大。

  去年9月,罗伟成为天津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的罗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开学没多久,他看到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室友都用上了最新款的智能手机,顿时心生羡慕。经过旁敲侧击询问,罗伟了解到,原来可以利用网贷平台分期购买手机。

  “很多网贷平台都有分期购买手机业务。按照同学的介绍,我下载了一个网贷App,填写了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后,我就可以用平台确定的额度购买手机,除了每月必须还的利息外,手机款可以分成12个月偿还。想到父母给我的生活费,我觉得足以偿还每个月的贷款,所以就买了一部苹果7手机。”罗伟说。


  尝到网贷的甜头后,罗伟发现,用大学生的身份很容易在网贷平台获得分期购物或者直接贷款的资格。


  于是,罗伟花钱开始大手大脚。涉世未深的他开始频繁的直接贷款,反复尝试不同的网贷平台,而这些操作全部发生在两个月时间内。


  由于逾期等不良记录,罗伟在他使用的网贷App上已经无法申请贷款,但他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虽然最开始使用的网贷App不给放贷了,但其他的网贷平台还可以给我额度,不过只能用来购物,不能提现。于是,我开始使用其他网贷平台的额度购买最贵的手机。”罗伟说,“手机到手后,我再把手机打折出售给手机店,他们基本上不会拒绝。” 


  就这样,罗伟把多家网贷平台的分期购额度“套现”了,他同时也陷入了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


  终于有一天,网贷平台给罗伟的父母打催款电话。


  “之前为了获得贷款,罗伟在签协议时,将亲戚朋友的联系方式留给了网贷公司。业务员经常打电话让我们还钱。目前,我们已经替罗伟还了20多万元贷款。”罗伟的父亲说,如今还有将近20万元没有还,这些年的积蓄都用在还贷上了。

  “直到去年10月23日,我帮弟弟小辉还了3600元利息时,我才知道他从网贷平台借钱了。”就职于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孟力对记者说。


  孟力的弟弟小辉在四川省成都市上大学,乐于助人。也正是因为给同学帮忙,小辉与网贷平台扯上了关系。


  孟力告诉记者,听同学说想借钱买手机并承诺会每月按时还款,小辉便答应同学从一个网贷平台借款3000元并提现。不过,那名同学在按时还了2000元后,又要求小辉在网络平台借了3000元。可是,拿到第二笔贷款后,那名同学便不再还款,甚至刻意躲开小辉。

  “网贷平台根本不会考虑我和同学之间的纠纷。注册时用的是我的信息,还钱也必须是我来还,我是逃不掉的。”小辉很无奈。


  小辉告诉记者,他用手机号码、短信登录成功后,需要完成实名认证、完善联系方式和人脸识别认证三个步骤才能开通借款业务。小辉绑定了自己常用的银行卡选择了分12期还款,屏幕上立刻显示了平均月供费用和手续费。


  “我完全没有想到会被骗,也就没有注意具体费用,太粗心大意了。”小辉对记者说,“点击同意,申请成功后没过几秒就可以提现。”


  小辉没有收入来源,也不敢向家里人要钱。未交纳逾期利息的第二天,网贷平台就向小辉发来邮件称,如果不还钱就把这些信息发到户籍地和学校。走投无路的小辉找到了孟力,寻求帮助。


  在孟力看来,很多网贷公司的合同看似规范合理,但如果不解释的话,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此外,利息的计算也非常繁琐,一般人不明白到底采用怎样的计算方式。这就很容易让借贷者坠入陷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问题频出的网贷为何受欢迎

前几天,有媒体报道说,广东省的一名男子通过借贷宝网贷平台借款,却被“高利贷”套路——借款3.2万元,最终却签下本息总计12万多元的借款合同,借贷利率高达1738%。在网贷市场的问题里,高额利息应该说最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了借贷利率的“两点三区”。两个点指的是24%和36%;三个区指的是低于24%全部受保护的“绿灯区”,超过36%部分的“红灯区”,处于24%到36%之间的“黄灯区”,“黄灯区”只要债务人自愿偿还就是自愿债务。


  根据规定,超过36%的部分绝对不受保护,那是“红灯区”,是违法的。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规定,对于年利率超出24%的一般不予与保护。也就是说,对于超出法律规定的24%年利率的,属于无效约定,可以不用按此支付。对于明显高于法律规定的利率的,应当由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予以明确取缔。

除了高额利息,网贷市场还存在诸如诱导消费、暴力催收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乱象,监管部门一直在整治,媒体也在不断披露陷阱、发布警示,可是仍有一些不良网贷平台在顶风作案,也有不少人明知风险仍选择网贷业务。这其中有何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穿着互联网金融的马甲,打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幌子,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诱惑性。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加大了网站的开发力度、加大了营销人员的招聘力度。营销员的忽悠能力提升,消费者很难不被骗。第二个原因在于金融市场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三个原因是监管有漏洞,“一行三会”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弱于传统领域的监管,有很大的真空地带。

扎紧监管篱笆消除真空地带

就目前情况来看,的确有一部分人有网贷需求,而且正规的网贷也确实能发挥积极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在持续强力监管之下,我们如何进一步规范网贷市场,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就具体的高额利息来说,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共同抵制这种现象。对于采取人身威胁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追讨债务导致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不仅是不保护这种借贷关系的问题,还要对违法犯罪分子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就网贷市场来说,希望金融监管部门扎紧篱笆,消除监管漏洞、盲区和真空地带,彻底消除非法套利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法律系副主任

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2017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法严厉打击涉互联网金融或者以互联网金融名义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打击惩治非法集资行为。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部门正式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确立P2P行业监管体制及业务规则。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初,银监会会同相关部门相继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2017年8月24日,银监会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关于网络借贷的制度框架基本建成。2017年6月,最高检印发《关于办理涉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对于P2P可能涉及的各种罪名进一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提出了办理此类案件的基本要求。


  对于整治,总体而言,还是要靠行政机关、法院、企业、行业协会、公民形成合力,多方共治。加强对网民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其风险意识和甄别能力。同时,完善信用监管体系。

借贷用户风险意识有待提升

在规范网贷市场的同时,网贷用户也应该提高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大学生都在使用网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对于大学生使用网贷业务来说,其中有不理性消费的因素。很多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忽视法律方面的风险,也意识不到网贷潜在的危害性。


  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不一样,不能盲目攀比和社交。如果家里的确有困难,根据国家政策可以申请助学金、奖学金和困难补助。不能作茧自缚,让自己陷入已知的陷阱之中。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法律系副主任

我国网贷平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行业运行不规范、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平台信息不透明、监管缺位等问题。因此,投资者应当加强金融和理财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投资观、消费观,增强风险意识。公众在使用网贷业务时,首先要审查网贷平台资质,只有规范的平台才能做好中间人,然后审查借款方资质,保障及时收回投资并取得收益,多了解平台情况,避免被高回报率的噱头冲昏头脑,盲目跟风。企业和大额投资者应该借助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进行审核,防范风险。

一些网贷平台在放款时都会让用户签订一个告知性协议或者借款合同,对于借款合同中约定明显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部分,用户应当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樱桃小房子。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这两天看到知乎一个帖子,有网友自称借了55个网贷平台,18.7万,凑齐了首付买房,还号召乡村邻里骗网贷资金盖房子。

  有些网友理直气壮的表示,“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反正网贷不上征信,也不敢拿我怎么样。”

  赚钱是本事,骗钱那叫犯罪。

  这些老赖,真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网贷利息过高的你可以不还高出法定利息的部分,但人家本金和合法的利息,还是要还的。

  跑题了,我今天写这个现金贷,不是来批判骗子的。只是感觉到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现在太流行这种贷款了,无处不在的宣传。其实利息高的吓人,比高利贷有过之无不及。

  趣店老板罗敏说,你借钱不还,不会去催你,坏账就当做福利了。

  如果骗子都恶意去榨取这个福利,借钱不还,那网贷平台还能做下去吗?损失的可以是投资网贷平台的投资者。

  风险在于,各行各业都跑来做现金贷的越来越多了,国美、、网易、京东等大企业都有涉足,有的上市公司靠现金贷逆袭,典型代表是一个叫(,)的企业,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靠现金贷,赚了1个亿。

  重点是,这些钱,虽然是小额分散,但很多借款人,同时在几十家平台上借钱。一个平台一万,30个平台,就可以借到30万,够有些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买房的首付款了。

  下面是知乎上的网友留言,随便截了一个图。从多个平台贷款逾期不还的还真多。

  现金贷的井喷,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也正是二三线城市,楼市兴起的时候。虽然不是说现金贷都会进入楼市,一两万,大部分都是学生贷的多。但你贷款5万十万以上,除了做点小生意资金周转,或者买房买车外,你的日常消费用得着花这么多吗?

  我们领导最近两天连续写了2篇文章,认为现金贷,有可能演变为中国式次贷。

  此前我提出过中国式次贷这个概念,主要是指银行消费贷,因为动辄二三十万,三五十万的消费贷,是有效补充房贷不足的资金来源。

  有的人觉得是危言耸听,中国式,中国式,那就跟各种证券化模式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只是涉及银行,企业,但是,但是,次贷都是指对还款能力不太好的购房者贷款,这种依靠消费贷,现金贷,作为首付来源的,本身就是自身的储蓄款不足,而月供呢,靠自身的收入其实很多也是还不起的,又得靠消费贷现金贷作为月供资金来源。所以说,中国式的次贷,并没有夸大其词。

  这几天写稿子不在状态,想偷偷懒。下面这是总写的,我直接复制过来了,大家看看。

  《谁来管管中国式次贷?!》,水皮,华夏时报总编辑

  现金贷好像一夜之间就成了风口。

  市场的疯狂往往伴随着危险,这个危险并不是来自管理层的清理整顿,事实上,银监会对此的敏感要早于我们这些市场的观察者,但是,可但是,现金贷依然有失控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卷入的人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大,确切地讲,水皮特别担心,现金贷如此发展下去,早晚有可能演变成中国式的次贷。

  现金贷作为消费贷的分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美国的说法则是发薪日的贷款,因为他们喜欢寅吃卯粮,现金贷就成为他们短期资金周转的一个方式,类似的产品在国内2013年左右就有,但是规模有限,市场的喷发始于2016年的下半年,这个时间节点特别重要,因为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房地调控,而控制按揭贷款规模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不仅限购限贷,而且贷款利率基数也一加再加,贷款的规模则相反一压再压。

  不过,政策导向是一回事,市场现实又是一回事。

  我们可以看看公开的数据。

  目前的中国不是如同大家想象中的急速降温,而是背地里热得发烫。

  今年前9个月,国内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1.6亿平方米,9.19万亿的销售额。2016年是地产最火的年份,相同的数据一个是15.7亿平方米的销售面积,一个是11.7万亿的销售额,按目前的走势,2017年全面超2016年不是一句空话。事实上,目前11.6亿平方米是同期历史最高纪录,9.19万亿的销售额也是历史同期纪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9月末,商品房的待售面积同比持续下降,降幅比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楼市库存创下新低,低于2014年底6.2亿待售面积,目前的去化周期只剩5个多月,根据国土部的标准,库存6个月已属非常紧缺,换句话讲,去库存的进展不是太大而是太太太大,现在不是去库存的问题而是补库存的问题,显而易见,虽然一线城市的调控效果显著,但是由于三四线城市的补涨欲罢不能,去库存实际变成了居民加杠杆接盘的过程。

  与此同时,来自央行的数据则显示,居民的长期贷款数则出现了巨大的下滑,2016年8月,新增数字是5286亿,但是2017年同期,这个数值变为4470亿,也就说少增800多亿,而短期贷款2016年8月数值为1469亿,2017年同期则变成2165亿,多增数值接近700亿,一般而言,长期贷款可以理解为居民按揭贷款,而短期贷款可以理解为消费贷款,同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告诉我们,国内零售增长不过是10%左右,事实上,消费贷在今年1-7月份却增长了1.06万亿,同比多增7700亿左右,去年全年不过增加8000多亿。

  对比房地产的热销金额和居民按揭贷款的变化,每个人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而消费贷变相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充当首付款也正是管理层重点清理整顿的领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限了银行的消费贷,火的则是银行外的现金贷。

  现金贷的火在于没有门槛,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干,大公司可以干,小公司也可以干;金融可以干,新闻门户也可以干;上市公司可以干,小民散户凑桌也可以干;说白了,民间借贷,民不举官不究。更何况已然形成“小贷大战”的格局,现金贷排名前十的公司,月放款可以达30亿,排名前二十的公司,月放款可达20亿,排名前三十的公司,月放款可达10亿,利润单月可达数千万,年化收益远远超过36%的红线,如此暴利,难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消费贷―现金贷―首付贷―次级贷,这是一条非常明确的链条,上了线的已然下不了线,没上线的却在跃跃欲试,本质上就是高利贷,失控的风险已经在逼近,再不当头棒喝,完全可能重蹈美国十年的覆辙。

  谁来管管中国式次贷?!

  要避免这些人故意赖账,应该把整个社会的失信人联网,互联网金融借的钱不还,都应该上征信,这样才能让人生畏。否则大家都不还钱了,最后危机慢慢就形成了。

  今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名单,哈哈,发这里比较危险,秋实,没了。

(责任编辑:崔晨 HX015)

  有这么一种情况,之前有申请过,但是还没有还清,如今又想打算办理,不知道网贷会不会影响房贷的申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来谈一谈。

  那么到底网贷会不会影响房贷呢?其实也不一定,那得分情况,有些确实会影响,也有的不会,我们就来看看,到底哪些会影响房贷。

  网贷没还清就不能申请房贷?

  房贷能否通过审批,主要参考三个因素:

  01、申请人银行流水

  02、申请人央行征信报告

  03、有担保(担保人的流水和征信记录也要)。如果是婚后买房,还需夫妻俩的流水+征信记录。

  而网贷未还清,影响的主要是征信记录,但不是所有网贷都会上征信的。

  目前央行征信系统的数据主要来源并服务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信贷机构,而网贷机构、网络小额贷款机构等新型信贷平台的信贷数据游离于征信体系之外。

  不过,信联的筹建,目的就是将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银行贷款以外的个人金融信用信息归纳在一起。民间征信数据(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等)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有助于把银行系以外的网贷记录纳入央行征信系统。

  如何判断借网贷是否上征信

  有个小技巧,如果上央行征信,会让你签订查征信授权书,用户勾选之后才会同意放款。只有本人或书面(电子)授权,机构才能查询用户的征信记录的。

  如果没有这些行为,就不会影响

  目前未还清的网贷记录,只要不多,问题就不大,但不要在短时间内,申请多家贷款机构的贷款,如果授权多家贷款机构查询个人征信,也会记录在征信报告中的,这样银行看到会判定你很缺钱,还款能力不足,从而影响房贷审批。

  银行参考更多的是整体的记录。如果你过去按时还款,就不会受影响;

  如果有逾期记录,后期能及时补上问题也不大,不要一直拖着不还,那么对房贷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贷还款中又借了网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