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缔造者缔造者

    长久以来,在多数人眼中,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奥古斯都是一个伟大的统治者。他结束了共和国几十年的内部纷争和外患,创建了一个稳定的和平局面,使罗马帝国得以延续千年之久。然而,这位革命领导人究竟是凭借哪些资源和手段而在内战的纷争中崭露头角,为自己和追随他的党羽们夺得权力,将他的帮派转变成全国性的政党,并将这片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土地整合成一个由稳定、持久的政府领导着的国家的?

    著名古史学家罗纳德·塞姆()认为,那些过分歌功颂德式的评价,不仅忽略了奥古斯都通过暴力形式攫取国家权力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历史真相。“现在确实已经到了对这一时期的‘传统’观点做出回应的时候了。”“事实上,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歌颂奥古斯都的政治胜利,或将这个通过内战攫取财富与荣誉的人物理想化。”(《罗马革命》,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viiii页)

    塞姆一生著述甚多,但无疑《罗马革命》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一经问世,即奠定了他一流的学术地位,被广泛认为20世纪古罗马史研究领域最伟大的史学家,堪比18世纪的吉本和19世纪的蒙森。

    《罗马革命》的整个基调是悲观的和犀利的,几乎完全摈弃了对于罗马人乐观情绪和道德的叙述,尤其颠覆了人们固有的关于奥古斯都的正面形象,将之视为“变色龙”。

    在塞姆看来,奥古斯都并不伟岸,简直弱不禁风,并不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能登上国家最高的权力宝座,依赖的是他的恺撒继承者的身份、家族的荣耀、拉帮结派,以及个人的阴险狡诈、背信弃义。其建立的新统治秩序是通过“狡诈和血腥的手段”实现的,他在罗马大肆鼓吹的“东方再征服”伟业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奥古斯都用来安抚生者、欺瞒后世的只有鬼魂和言辞而已”,残酷无情的他可以为政治野心“冷酷地牺牲掉自己最亲近的人”。他先是打着替恺撒复仇的旗号取得了恺撒士兵的支持,联手安东尼进行公敌宣告,清除打击了一大批反对者,随后又施展各种手段孤立安东尼,成功地利用安东尼和埃及女王的暧昧关系,把一场内战转变为民族战争,得到了整个意大利的支持,最终赢得对安东尼的彻底胜利,一举攫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他打着保卫自由的口号却彻底摧毁了自由。雇用御用文人,为自己鼓噪呐喊,力图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美化自己在当时人和后人心目中的形象。李维、贺拉斯和维吉尔即是其中代表人物。

    经由几十年的内战,罗马完成了由共和体制向帝国的转变,和平局面终究建立起来了。对此,塞姆是予以肯定的。《罗马革命》叙述的公元前60年至公元14年罗马政治的转型过程,其主要结论是,罗马的共和体制和元老院不足以满足罗马统治的需要,奥古斯都所做的仅仅是恢复罗马公共生活的秩序。因此,罗马虽失去了共和下的自由,但换来了和平和稳定,这种选择是罗马人自己的选择,也是符合当时的内外形势的,罗马厌倦了动乱,厌倦了战争。奥古斯都顺应民意,抓住了时机,带领罗马人顺利实现了和平。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掩盖奥古斯都的卑劣和残忍。他缔造的和平是在专制统治下的和平,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因而仍然遭到塞姆的抨击。而且在塞姆看来,走向帝国的罗马的未来并非一片光明。从罗马共和末年至帝国建立将近百年的时间内,涌现了众多伟大的人物,奥古斯都也算在内,但这些恰恰证明了罗马的衰落和一切灾难的根源,因为,“秩序良好的国家是不需要伟人的,也没有给这样的伟人留下任何空间”,正是乱世,才出英雄,但这样的英雄不出也罢。

    自19世纪蒙森《罗马史》出版,对于古代罗马史的研究,尤其是古罗马政治史的研究,虽不乏出色的史家和著述问世,但研究路数大抵遵循,至少无法超越蒙森,直至罗纳德·塞姆的《罗马革命》出版,改变了,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罗马历史研究的传统观点,将其推向了另一个高度。然而,《罗马革命》并非仅以此成为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的,这也并非塞姆著述的唯一目的。

    《罗马革命》不同于以往研究罗马史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集中在历史阐释和方法上。“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分析奥古斯都的性格和举止,而在于研究追随者和党羽,因此,寡头统治集团的构成是这部政治史的主题和衔接共和国与帝国的纽带。”在书中,塞姆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对于史料的高超处理和分析能力,对罗马历史上的诸多家族和派系进行了详尽研究,指出决定罗马政治和历史的正是这些家族和派系——古老的氏族贵族、新近的显贵和各个家族通过联姻结成的政治同盟。“贵族家族主宰着罗马共和国的历史”。贵族需要三件武器,家族、金钱和政治联盟。在他的笔下,罗马到处是关系网,婚姻成为政治的筹码,与一位人脉甚广的某家族女性继承人的婚姻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和权力联盟。友谊是一件政治武器,不是什么以意气相投为基础的情感。恺撒、庞培均是如此。恺撒凭借出身显贵家族,军队的忠诚取得了独裁权力,而庞培的婚姻关系就是政治的标杆,每一次婚姻都表示其政治态度的转向。在罗马,没有家族依托,没有朋友,没有党派,想出人头地,是无法想象的。奥古斯都同样深谙此道,他过继了许多子嗣,让他们不断结婚、离婚、再结婚,结成错综复杂的有联姻关系的政治关系网,以至于全国几乎重要的人物都或多或少与他有亲属关系。因而,无论奥古斯都是否才华横溢,无比强大,他都不是一个人在斗争,他的成功靠的是他背后的党羽,因而他的统治本质上也是一个集团的统治,“他所建立的元首制在某些方面也类似一个辛迪加”。如果只讲述他的个人经历,“而不交代他所领导的党派的构成情况,其骨干党羽的性格、行为和影响的话,这种描述就会显得虚幻和不切实际”。

    此外,该书风格的尖刻和刻薄,对奥古斯都的批评,源于塞姆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塞姆1903年出生在新西兰,后移居英国。1927年获得牛津奥里尔人文科学一级学位,1929年成为三一学院教师,1944年成为不列颠学会会员,1949年成为牛津布拉森诺斯学院卡姆登古代史教授,1970年成为牛津沃夫森学院教授。1989年4月去世。塞姆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之战,目睹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崛起,法西斯的残暴。他非常不满两大法西斯头子的所作所为。于是,借古喻今,借助奥古斯都,极力否定和讽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塞姆的《罗马革命》出版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事件发生后不久。尽管这部严肃的史学著作并非以影射现实为目的,但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批判态度无疑反映了对时局和现实政治的忧虑与不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而,具有强烈现实感和时代感的《罗马革命》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家族在历史发展的作用,人物志式的研究方法并非塞姆独创。在他之前,德国历史学家闵采尔,格罗亚格和施泰因等人皆对罗马家族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塞姆的贡献在于把这些家族的形成用于分析罗马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在罗马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罗马史的研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

    历史发展过程是复杂的,即使是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也不会由一个或几个因素起作用,奥古斯都的崛起亦是如此。有家族的支持,也有个人的智慧,没有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天才,是不可能登上罗马的权力顶峰的。这种偏重一隅轻视其他的研究自然有其缺憾。不可否认的是,“罗纳德·塞姆的《罗马革命》是对于罗马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那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的最出色分析与描述,堪称经典之作,后人在此方面也着力甚多,但迄今尚无出其右者”,因此,它被称为“自蒙森以来,关于罗马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长久以来,在多数人眼中,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奥古斯都是一个伟大的统治者。他结束了共和国几十年的内部纷争和外患,创建了一个稳定的和平局面,使罗马帝国得以延续千年之久。然而,这位革命领导人究竟是凭借哪些资源和手段而在内战的纷争中崭露头角,为自己和追随他的党羽们夺得权力,将他的帮派转变成全国性的政党,并将这片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土地整合成一个由稳定、持久的政府领导着的国家的?

  著名古史学家罗纳德·塞姆()认为,那些过分歌功颂德式的评价,不仅忽略了奥古斯都通过暴力形式攫取国家权力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历史真相。“现在确实已经到了对这一时期的‘传统’观点做出回应的时候了。”“事实上,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歌颂奥古斯都的政治胜利,或将这个通过内战攫取财富与荣誉的人物理想化。”(,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viiii页)

  塞姆一生著述甚多,但无疑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一经问世,即奠定了他一流的学术地位,被广泛认为20世纪古罗马史研究领域最伟大的史学家,堪比18世纪的吉本和19世纪的蒙森。


的整个基调是悲观的和犀利的,几乎完全摈弃了对于罗马人乐观情绪和道德的叙述,尤其颠覆了人们固有的关于奥古斯都的正面形象,将之视为“变色龙”。

  在塞姆看来,奥古斯都并不伟岸,简直弱不禁风,并不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能登上国家最高的权力宝座,依赖的是他的恺撒继承者的身份、家族的荣耀、拉帮结派,以及个人的阴险狡诈、背信弃义。其建立的新统治秩序是通过“狡诈和血腥的手段”实现的,他在罗马大肆鼓吹的“东方再征服”伟业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奥古斯都用来安抚生者、欺瞒后世的只有鬼魂和言辞而已”,残酷无情的他可以为政治野心“冷酷地牺牲掉自己最亲近的人”。他先是打着替恺撒复仇的旗号取得了恺撒士兵的支持,联手安东尼进行公敌宣告,清除打击了一大批反对者,随后又施展各种手段孤立安东尼,成功地利用安东尼和埃及女王的暧昧关系,把一场内战转变为民族战争,得到了整个意大利的支持,最终赢得对安东尼的彻底胜利,一举攫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他打着保卫自由的口号却彻底摧毁了自由。雇用御用文人,为自己鼓噪呐喊,力图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美化自己在当时人和后人心目中的形象。李维、贺拉斯和维吉尔即是其中代表人物。

  经由几十年的内战,罗马完成了由共和体制向帝国的转变,和平局面终究建立起来了。对此,塞姆是予以肯定的。叙述的公元前60年至公元14年罗马政治的转型过程,其主要结论是,罗马的共和体制和元老院不足以满足罗马统治的需要,奥古斯都所做的仅仅是恢复罗马公共生活的秩序。因此,罗马虽失去了共和下的自由,但换来了和平和稳定,这种选择是罗马人自己的选择,也是符合当时的内外形势的,罗马厌倦了动乱,厌倦了战争。奥古斯都顺应民意,抓住了时机,带领罗马人顺利实现了和平。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掩盖奥古斯都的卑劣和残忍。他缔造的和平是在专制统治下的和平,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因而仍然遭到塞姆的抨击。而且在塞姆看来,走向帝国的罗马的未来并非一片光明。从罗马共和末年至帝国建立将近百年的时间内,涌现了众多伟大的人物,奥古斯都也算在内,但这些恰恰证明了罗马的衰落和一切灾难的根源,因为,“秩序良好的国家是不需要伟人的,也没有给这样的伟人留下任何空间”,正是乱世,才出英雄,但这样的英雄不出也罢。

  自19世纪蒙森《罗马史》出版,对于古代罗马史的研究,尤其是古罗马政治史的研究,虽不乏出色的史家和著述问世,但研究路数大抵遵循,至少无法超越蒙森,直至罗纳德·塞姆的

出版,改变了,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罗马历史研究的传统观点,将其推向了另一个高度。然而,

并非仅以此成为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的,这也并非塞姆著述的唯一目的。

  不同于以往研究罗马史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集中在历史阐释和方法上。“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分析奥古斯都的性格和举止,而在于研究追随者和党羽,因此,寡头统治集团的构成是这部政治史的主题和衔接共和国与帝国的纽带。”在书中,塞姆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对于史料的高超处理和分析能力,对罗马历史上的诸多家族和派系进行了详尽研究,指出决定罗马政治和历史的正是这些家族和派系——古老的氏族贵族、新近的显贵和各个家族通过联姻结成的政治同盟。“贵族家族主宰着罗马共和国的历史”。贵族需要三件武器,家族、金钱和政治联盟。在他的笔下,罗马到处是关系网,婚姻成为政治的筹码,与一位人脉甚广的某家族女性继承人的婚姻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和权力联盟。友谊是一件政治武器,不是什么以意气相投为基础的情感。恺撒、庞培均是如此。恺撒凭借出身显贵家族,军队的忠诚取得了独裁权力,而庞培的婚姻关系就是政治的标杆,每一次婚姻都表示其政治态度的转向。在罗马,没有家族依托,没有朋友,没有党派,想出人头地,是无法想象的。奥古斯都同样深谙此道,他过继了许多子嗣,让他们不断结婚、离婚、再结婚,结成错综复杂的有联姻关系的政治关系网,以至于全国几乎重要的人物都或多或少与他有亲属关系。因而,无论奥古斯都是否才华横溢,无比强大,他都不是一个人在斗争,他的成功靠的是他背后的党羽,因而他的统治本质上也是一个集团的统治,“他所建立的元首制在某些方面也类似一个辛迪加”。如果只讲述他的个人经历,“而不交代他所领导的党派的构成情况,其骨干党羽的性格、行为和影响的话,这种描述就会显得虚幻和不切实际”。

  此外,该书风格的尖刻和刻薄,对奥古斯都的批评,源于塞姆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塞姆1903年出生在新西兰,后移居英国。1927年获得牛津奥里尔人文科学一级学位,1929年成为三一学院教师,1944年成为不列颠学会会员,1949年成为牛津布拉森诺斯学院卡姆登古代史教授,1970年成为牛津沃夫森学院教授。1989年4月去世。塞姆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之战,目睹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崛起,法西斯的残暴。他非常不满两大法西斯头子的所作所为。于是,借古喻今,借助奥古斯都,极力否定和讽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塞姆的出版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事件发生后不久。尽管这部严肃的史学著作并非以影射现实为目的,但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批判态度无疑反映了对时局和现实政治的忧虑与不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而,具有强烈现实感和时代感的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家族在历史发展的作用,人物志式的研究方法并非塞姆独创。在他之前,德国历史学家闵采尔,格罗亚格和施泰因等人皆对罗马家族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塞姆的贡献在于把这些家族的形成用于分析罗马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在罗马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罗马史的研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

  历史发展过程是复杂的,即使是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也不会由一个或几个因素起作用,奥古斯都的崛起亦是如此。有家族的支持,也有个人的智慧,没有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天才,是不可能登上罗马的权力顶峰的。这种偏重一隅轻视其他的研究自然有其缺憾。不可否认的是,“罗纳德·塞姆的是对于罗马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那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的最出色分析与描述,堪称经典之作,后人在此方面也着力甚多,但迄今尚无出其右者”,因此,它被称为“自蒙森以来,关于罗马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兄弟,相信我,我给你的答案是最全面和准确的,里面还有“后三头执政”等等情况,不只了解了屋大维,你还了解了古罗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帝国的缔造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