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呼吸法禁忌要领

  拳是里面传扬的比较普遍的一套太极拳,练习人之多、之广,并且还被作为太极拳教学课程。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24式太极拳练习时的呼吸要领,一起了解一下吧!

  24式太极拳呼吸要领

  预备式: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站立,调整身形(舌抵上腭,提肛收复)松静自然之后调息,缓缓吸气引入丹田,吸足、吸满,意在丹田;而后徐徐将气呼出,意在涌泉穴,调息1-2次再开始打拳。(呼吸要尽可能地细匀长,吸气要吸足,呼气要呼尽)

  起式: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时吸气,意在丹田,左脚下落踏实时呼气,意在左脚,踏实后意在两脚涌泉穴,两臂上扬时吸气,意从丹田想至两肩、大臂、肘、小臂、手腕到手指,下蹲时呼气,意想沉肩、坠肘,后想到丹田。

  左(右)野马分鬃: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蹬腿踏实之后,转腰、转跨、摆左(右)臂时呼气,意从丹田至腰,再到左(右)肩、大臂、肘、小臂、手腕想至虎口,右(左)手置于右(左)胯侧加下按的意念。

  白鹤亮翅: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两臂分开意想拉开一弹簧时呼气,意在右臂上侧左臂下侧,胸微微张开再放松。

  左(右)搂膝拗步:转腰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蹬左(右)脚踏实左(右)手搂膝拗步时呼气,意从腿到腰至右(左)手掌劳宫穴,右腿蹬到位时,右手也同时推到位,右(左)掌心突出中指微挺之后立刻放松。

  手挥琵琶:右脚跟半步,提左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合抱下搨,左腿钩脚尖下蹬时呼气,意在双掌和左脚跟。

  左(右)到卷肱:虚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退步推掌时呼气,意在左(右)掌推和右(左)肘,双手之间有引力感。

  左(右)揽雀尾:摆掌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左(右)棚时呼气,意在左(右)肩和小臂外侧,有挤靠之意;抱掌回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有下沉之意,转腰回挤时呼气,意在左(右)小臂,分掌回坐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按掌时呼气,意在腿、腰和双掌劳宫穴,双掌心微凸,中指微挺,有推山之意。

  单鞭:虚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转腰蹬腿摆掌时呼气,意想腿、腰、左肩、左臂外侧至小指外侧。

  云手:向右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进左腿根右腿,向左摆掌时呼气,意在左胯、左肋、左肩和左臂外侧,有向左冲挤之意。

  高探马:跟半步翻掌时吸气,意在丹田,推右掌撤左肘时呼气,意念同到卷肱。

  右(左)蹬腿:买左(右)腿上步提膝成十字手时吸气,意在丹田,蹬右(左)腿分掌时呼气,意在右(左)脚跟和右(左)掌。

  双峰贯耳:收右腿抱拳时吸气,意在丹田,上右步双拳合击时呼气,意从左腿到腰至双拳,双拳有合击之意。

  左(右)下式:虚步钩手时吸气,意在丹田,左(右)下式穿掌时呼气,意在右(左)腿到腰、左(右)肩和大臂,有前靠之意。

  右(左)金鸡独立:右(左)跟进时吸气,意在丹田,提右(左)膝成独立式时呼气,意在腰胯和右(左)膝,右(左)手上挑和左(右)手下按之意。

  左(右)玉女穿梭: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右(左)穿梭时呼气,意由左(右)腿到腰到右(左)臂(上架)和左(右)掌(前推),的劳宫穴,左(右)掌心微凸,中指挺直。

  海底针:上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向下穿右掌时呼气,意在右掌中指,意想一把利剑刺入地。

  闪通臂:两臂上提时吸气,意在丹田,上步推掌时呼气,已由右腿到腰、两掌,左掌有上托,右掌回撤之意。

  转身搬拦锤:转身成右虚步时吸气,意在丹田,摆右脚右拳时呼气,意在右脚跟和右拳背,左虚步拦左手时吸气,意在腰(丹田),上左步冲右拳时呼气,意由右腿到腰到右拳面。

  如封四闭:后坐回收时吸气,意在丹田,向前推掌时呼气,意由右腿到腰,到双掌劳宫穴,双掌心微凸,中指挺直。就像练习一样,有些动作需要调整相应呼吸。

  转身十字手:转身摆掌向下划弧交叉成十字手上举时吸气,意在(气沉)丹田而后上提至两臂,两臂下落时呼气,意随双手下落至丹田,此过程为收气。

  收式:两手掌重叠扶于(男左掌在外,女相反)丹田静养,调整为自然呼吸1-2次,双手缓慢下落至体侧,左脚收回。

  打太极拳的速度要用呼吸来控制,动作的快慢也要以呼吸的长短来控制,打拳就是练气,气通畅后血脉自通,所以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家父吴式太极拳前辈李仁柳先生的推手视频,在网上推出才几个月,其点击收看率已逾 十万,可见李仁柳前辈的拳艺深受拳友的欢迎。
       李仁柳先生所著《武术泰斗教你学拳丛书--吴式太极拳》一书,更是深入浅出,道出其数十年习练吴式太极拳的体会及感悟的精华,与习拳者大有帮助。本人将陆续在此刊登一些论述,以供喜爱太极拳的拳友们学习参考。只是本人工作较忙,只能择机录登,望拳友谅。
      一、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该部分分为1、“意”为统帅,“气”为主导;2、虚领顶劲、尾闾中正;3、含胸拔背、气沉丹田;4、沉肩坠肘、松腰垂壂;5、分清虚实、重心中定;6、动中求静、内外俱练。
      二、推手中各种劲的探讨。该部分分为:听劲、懂劲、走劲、化劲、引劲、拿劲、发劲、提劲、开劲、合劲等十个方面劲路的探讨。

练太极拳要以“意”为统帅,以“气”为主导,肢体动作要服从“意”的指挥和“气”的运行,不能无意识的盲动,也不能盲目地憋气迸力。练拳时,既要提起精神,又要精神内涵,思想专一,意守拳式动作做法和套路动作过程,动中求静,以静驭动。排除一切杂念的干扰,并逐步使动作过程与腹式呼吸相协调,以至使呼碳吸氧的呼吸气与人体机能所固有的“元气”浑为一体,形松意紧,气沉丹田,随动作的屈伸、进退,周身气血畅通,渐至能“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这样做可以使脑细胞活动有序化,即可以使大脑皮层得到保护性的抑制,又可以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的调节平衡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各器官,是可以通过周围神经系统主动地进行调节平衡的。而内脏器官有所不同,它是在植物神经的“非随意功能”支配之下的。植物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这两种神经分布到同一脏器,所起的作用却相反。例如,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植物神经系统就是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这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对脏器起协调作用。气功资料表明,当有意识地调整呼吸时,呼气时,呼气中枢的兴奋能广泛传布到副交感神经;吸气时,吸气中枢的兴奋能广泛的扩散到交感神经。
因此,通过“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可以使脏器的活动更好的与运动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这不仅可以使运动系统的肌肉、骨骼、关节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可以使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内分泌和神经等系统的所有器官都能同时得到很好的锻炼。从体育锻炼的意义上来说,无病的人,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提高健康水平;有病的人,通过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扶正祛邪”,使局部的病理变化能较快的修复,促进健康。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特别是精神紧张与不良情绪等心身失调有关的疾病,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病等病人,练太极拳得法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作为一项武术运动来讲,是培养“听劲”习练“内劲”的及其重要的方面。
      练太极拳凡是能较快的收到显著成效的,都是依靠练拳时能够思想专一,肌肉放松,肢体动作与腹式呼吸相协调,较好的掌握以“意”为统帅,以“气”为主导的练法。

虚领顶劲是指头部面容要正直,也就是指头部始终要与脊椎成一条直线,不可以任意摇头扭臀,以利在虚静中能提起精神。《十三势歌》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就是指此而言。所谓“顶劲”不是用力向上挺,而是通过“神”贯于顶,即使头部面容正直,又不使颈项僵硬,而有虚静自然之意。“尾闾中正”就是指:不要任意扭摆臀部,破坏生理自然。脊柱各节椎管中的脊椎,上连颅腔里的脑,通过神经纤维,把周围神经、脊髓和脑联接成为整体,保证人体最高司令部的大脑可以指挥全身各组织器官生理机能的调节平衡。所有练拳时通过“神贯于顶”的虚领顶劲和尾闾中正,使头部和脊背始终保持一条直线,对于提高练拳功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在保证重心中定的条件下,身体可以保持直立的直线,也可以保持向前或向左右倾斜的直线,这样才能符合在拳术中发挥劲力作用的原则。

涵胸是一种背部平顺而微圆的自然状态,是神志清虚的一种体现,有助于沉气;拔背则有“气贴背”的意思。“涵胸拔背”与“气沉丹田”有密切联系。“丹田”位于脐下一寸半,太极拳里的“气沉丹田”,指的就是沉气于小腹部“丹田”穴中。这里所说的气,是指人体中的气,主要成分有三:先天的肾气,又称元气;后天的水谷精微之气,又称谷气;日常吸入的空气,又称清气,这三种气混合在一起共同发挥充养全身的作用。由于气的来源和生成成分不同,反映在人体内的功能作用不同,所以气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元气来自父母,有赖于后天营养才能发挥作用,元气要依赖三焦之道通达全身,具有激发和推动内脏一切器官组织发挥功能的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长与发育的原动力。由这三种主要成分派生出以下几种气分别为:先天的元气与后天的谷气结合而成真气,真气(又称正气)为生命的动力,是生命机能的总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营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进入脉道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气行于周身,有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出于下焦,根源于肾,作用是温养肌肉,充润皮肤,管理毛孔的开放收缩,具有抗御外邪之功;宗气是总合水谷精微化生之气与吸入的空气合成,宗气形成于肺而聚于胸中,是一身之气运输分布的出发点。
练拳时通过动作过程的缓慢柔和,舒展放松,呼吸气也就自然地由粗而细、由浅入深,渐至形成腹式深呼吸。并由吸气时腹部微鼓,呼气时腹部微瘪的“顺呼吸”,逐步向深度发展,转化为吸气时小腹部微瘪,呼气时小腹部微鼓的“逆呼吸”。随着腹式深呼吸的这种深化过程,练拳时的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垂臀等身法日益成熟,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全身重心下沉,下盘稳实,但这只是体会内气的初步。因此还须用意指引行气路线与拳式动作的屈伸、进退、开合、虚实相结合。一般是吸气时,气从小腹部下行,经会阴,抄尾闾上行,过命门,贴于背,敛入脊骨。呼气时,气一自胸腹下行,沉于丹田;一自夹脊上行,过肩骨禺,顺膀臂贯于劳宫。一吸一呼之间,任其自然地上通百会,下透涌泉。依此路线,吸气的过程,就是动作上由伸转屈,由进转退,由实转虚的过程;呼气的过程,就是动作上由由屈到伸,由退到进,由虚到实的过程,所以这也叫做“呼实吸虚”法。这在行气上体现为“气宜鼓荡”,“气遍身躯不少滞”;在拳式动作中体现为“腰如车轴,气如车轮”;在走劲上体现为“意到即气到”、“气到即劲到”,既能使下盘稳实、重心中定,又能使周身松沉自如,圆转灵活。但这是一个必须始终坚持“以心行气”或叫做“以意领气”,渐至形成以大脑高级中枢神经为中心的条件反射,能自动地“以气运身”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提高。如果有爱盲目的憋气迸力和主观的急躁冒进的习惯,而又改变不了,同这种练法是不相容的。


4、沉肩坠肘、松腰垂臀
       沉和坠是一个意思,就是肩要下沉不上耸,肘也要下沉不上抬。松腰垂臀是指腰部不要凹陷,臀部不要外突,使腰椎与骶骨、尾骨保持正直。注意沉肩坠肘、松腰垂臀,既有助于神志虚静,也有助于重心下沉,有利于重心中定。

分清虚实先从分清两腿的虚实入手,置体重于左腿,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置体重于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虚实转换,须严格掌握好动作过程,俟动作做熟后,再从分清大的虚实,逐步发展、提高到分清小的虚实。分清大的虚实,即如出手的过程,是由虚到实的过程;收手的过程,是由实到虚的过程。虚,一般体现在动作过程中;实,体现在到达定式之时。然后进一步要求分清小的虚实,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主要是在两手两臂产生麻、胀、沉等气的感传以后,开始有松沉之劲时,沉劲的集中就是实,沉劲的分散或转移就是虚,逐渐做到时时处处都可以有沉劲的集中和转移,也就时时处处都有虚和实的机动灵活的转化,以至可以在周身节节贯串。
       太极拳的重心中定是靠“沉气”和机动灵活的调节虚实,两腿所以要分清虚实,就是为了把身体重心垂直到地面,定位在实腿上,虚腿则备作随时可以调节。“沉气”是为了把身体的重心下降到腰以下,不浮在腰以上的[已过滤词语],比较不容易偏离垂直的中心位置。

6、动中求静、内外俱练
      内外俱练就是既重视做好缓慢柔和、连绵不断的动作形象,又重视呼吸运动与肢体动作相结合,这样不但使整个运动系统各组织器官(包括肌肉、骨骼和关节)得到很好的锻炼,又能使内脏各器官也同时得到很好的锻炼。
太极拳既要求“精神能提得起”,又要求“神宜内敛”,这是掌握动中求静练法的重要保证。能提起精神,不萎靡不振,是为了保证能集中思想于按照太极拳的特点做好动作。神内敛,不贲张,也还是为了保证太极拳的动作能体现各种矛盾转化的复杂过程。能够静得下来,就会意识到随着动作的缓慢柔和,呼吸也在逐渐由粗而细,由短而长,由浅入深。这就有条件可以在有意识的指引动作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做腹式深呼吸,并逐步使动作过程与腹式呼吸能较好地协调,将意识、动作、呼吸三者逐渐趋于一致,也就是拳家所谓“意之所指,即气之所至”。到此境界,自然会神清气沉,心身舒畅。

中医健身气功,八段锦不收藏是你的损失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跳过该剧广告 广告剩余: 10

【剩余 则广告】 您是尊贵的QQ会员 秒后跳过此广告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免除该部电视剧的广告,请您谅解!

前言: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传统保健功法。

动作简单易行,健身功效确切显著,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瑰宝,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八段锦由八个动作组成;锦,是指精美华贵的丝织品,

这里表示整套练习柔和连绵,滑利流畅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导引术。

4000---5000年前,中国中原大地洪水泛滥,百姓深受雨水潮湿的侵害,筋骨多瑟缩而不达,气血多郁滞而不行。

有贤能者发明了,用来摆脱这些病痛。这种祛病健身的后来就演变成导引术。

导引者,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就是通过自身的特殊锻炼方式,使机体气机流畅,骨正筋柔;可以很好的激发自身调理能力,消除病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

健身气功八段锦同祖国传统养生治病理念密切结合,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整套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有松有紧,动静相兼。

十分适宜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以及体质虚弱的康复病人习练。

而且可以不受时间、场地和天气的影响。

健身气功八段锦当初是由一些治病保健的单式动作发展组合起来的,

因此八段锦每一式都有其独自的功效,既可选择单式或几式练习,也可以整套练习。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八段锦各式的健身功效与动作口诀。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二、《八段锦》动作口诀

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

头正身直腰松腹,两膝微屈对足尖,

双臂松沉掌下按,手指伸直要自然,

凝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三焦,是指人体上、中、下三焦,属于六腑之一,位于胸腹之间,

其中胸膈以上为上焦,胸膈与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人体三焦主司疏布元气和流行水液。

这一式为两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促使全身上下的气机流通,

水液布散,从而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

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

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

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

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

第二式:左右开功似射鵰

这一式展肩扩胸,左右手如同拉弓射箭式,招式优美。

可以抒发胸气,消除胸闷;疏理肝气,治疗胁痛;同时消除肩背部的酸痛不适。

对于那些长期伏案工作,压力较大的白领人士,练习它可以增加肺活量,

充分吸氧,增强意志,精力充沛。

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

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

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

中医认为,脾主升发清气,胃主消降浊气。

这一式中,左右上肢松紧配合的上下对拉拔伸,能够牵拉腹腔,

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并辅助它们调节气机,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营养。

双手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圆,

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脾关,

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

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五劳,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劳损;

七伤,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伤害。

五劳七伤,犹如今天的亚健康;长期劳顿,没有及时修养生息,终究造成损伤的累积。

这一式,转头扭臂,调整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要道——颈椎(中医称为天柱);

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了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

并增强免疫和体质,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消除亚健康。

双掌捧抱似托盘,翻掌封按臂内旋,

头应随手向左转,引气向下至涌泉,

呼气尽时平松静,双臂收回掌朝天,

继续运转成右式,收式提气回丹田。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心火者,思虑过度,内火旺盛。要降心火,须得肾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这一式,上身前俯,左虚步头向右旋转摇头摆尾,右虚步向左旋转摇头摆尾

尾闾摆动,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可以消除心烦、口疮、口臭、失眠多梦、小便热赤、便秘等等症候。

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

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

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

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这一式前屈后伸,上举下按.反穿援捋

双手按摩腰背下肢后方,使人体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得到拉伸牵扯,

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调理作用。

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

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

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

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中医认为,肝主筋,开窍于目。

这一式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均可刺激肝经系统,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健筋骨。

对那些长期静坐卧床少动之人,气血多有郁滞,尤为适宜。

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

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

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

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这一式动作简单,颠足而立,拔伸脊柱,下落振身,按摩五脏六腑。

俗话说:百步走不如抖一抖。

这一式下落振荡导致全身的抖动,十分舒服,不仅可以有利于消除百病,

也正好可以作为整套套路的收功。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

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传统健身功法八段锦,其历史源远流长,理论深深扎根于传统中医文化,

习练者无不被其简单的姿势,显著的功效所吸引。

自2002年起,国家体育总局推广四套健身功法,八段锦是其中之一,

相信传统保健功法,将随着健身热潮的高涨而日渐被人们所青睐。

各式的动作要领、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动作要领:两臂侧起时掌心向后,在体侧45°时转掌心向前;合抱于腹前时立项竖脊,舒胸实腹,松腰敛臀,放松命门,中正安舒,如坐高凳。

易犯错误:两臂侧起时耸肩; 抱球时掀肘,大拇指上翘,其余四指斜向地面,塌腰、跪腿、八字脚。

纠正方法:两臂侧起时沉肩、坠肘,抱球时松腕舒指,指尖相对,拇指放平。预备势在整套功法的段落间和动作的节分处反复出现,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将预备势作为基本桩功来练,练好该势可直接提高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演练水平和锻炼效果。

第一式 两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要领:两掌向上至胸部时,翻掌上托,舒胸展体,抬头看手;抻拉时下颏微收,头向上顶,略有停顿,脊柱上下对拉拔长,力由夹脊发,上达两掌;两掌下落时要松腰沉髋,沉肩坠肘,松腕舒指,保持上体中正。

易犯错误:两掌上托不充分,抬头不够;两掌保持抻拉时,松懈断劲;两掌下落时,肩臂僵硬。

纠正方法:两掌上托时抬头看手,下颏先向上助力,再内收配合两掌上撑,力达掌根,保持伸拉两秒;两掌下落时要先沉肩、坠肘,而后手臂自然下落,身体中正,松腕舒指。

第二式 左右开弓似射雕

动作要领:两腕交搭时沉肩坠肘,掌不过肩;开弓时力由夹脊发,扩胸展肩,坐腕竖指,充分转头,侧拉之手五指要并拢屈紧,臂与胸平,八字掌侧撑需立腕、竖指、掌心涵空。略停两秒,保持抻拉,有开硬弓射苍鹰之势。

易犯错误:开弓时端肩,塌腰,重心偏移;成马步时跪腿,收腿时脚擦地、晃动,步法不灵便。

纠正方法:开弓时立项沉肩,上体直立,充分转头,步法转换要清晰,开弓时马步的膝关节不得超过脚尖,两掌侧撑时移为横裆步。在习练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马步高度,不可强求,避免动作变形,循序渐进地发展下肢力量。

第三式 调理脾胃须单举

动作要领:单臂上举和下按时,要力达掌根,舒胸展体,拔长腰脊,要有撑天拄地之势。

易犯错误:两臂在上撑、下按时,掌指方向不正;肘关节僵直,没有弯曲度;两臂对拉力度不够,上体不够舒展。

纠正方法:上举和下按时两掌放平,指尖摆正;在肘关节稍屈的状态下体会两肩充分拉伸。

第四式 五劳七伤往后瞧

动作要领:两掌伏按时立项竖脊,两臂充分外旋,展肩挺胸,转头不转体。

易犯错误:两臂外旋时上体后仰;转头与旋臂不充分。

纠正方法:两臂外旋时下颏微收,向后转动时上体中正;转头时看斜后下方45°,旋臂时小拇指侧最大限度外旋,保持两秒抻拉。

第五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

动作要领:马步扶按时要悬项竖脊、收髋敛臀、上体中正;侧倾俯身时,颈部与尾闾对拉拔长;摇头时,颈部尽量放松,动作要柔和缓慢,摆动尾闾力求圆活连贯。

易犯错误:摇转时头部僵直,尾闾转动不圆活;摇转时挺胸展腹,上体后仰。

纠正方法:转头时,颈部肌肉尽量放松,不可主动用力,头部转动速度要慢于尾闾转动;向后转动头部时要含胸,抬头向上看,向前转动尾闾时要收腹,向后转动时要先塌腰,再敛臀立身。在马步状态下转动尾闾有一定难度,可以将动作分解练习,先体会头部摇转,再体会尾闾转动,最后将转头和转动尾闾结合起来。

第六式 两手攀足固肾腰

动作要领:双手反穿经腋下尽量旋腕,俯身摩运时脊柱节节放松,至足背时要充分沉肩;起身时两掌贴地面前伸拉长腰脊,手臂主动上举带动上体立起。

易犯错误:两手向下摩运时低头,膝关节弯曲;向上起身时,起身在前,举臂在后。

纠正方法:两手向下摩运时稍抬头,膝关节伸直,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自行调整动作幅度;向上起身时以臂带身,两臂贴近双耳。

第七式 攒拳怒目增气力

动作要领:马步下蹲时要立身中正,马步的高低可根据自己腿部的力量灵活掌握;左右冲拳时怒目瞪眼,同时脚趾抓地,拧腰顺肩,力达拳面,旋腕要充分,五指用力抓握。

易犯错误:冲拳时上体前俯,塌腰、耸肩、掀肘;旋腕幅度不够;拳回收时抓握无力。

纠正方法:冲拳时上体正直,百会上领,下颏微收,肩部松沉,前臂贴肋前送,力达拳面;拳回收时,先五指伸直充分旋腕,再屈指用力抓握。

第八式 背后七颠百病消

动作要领:提踵时脊柱节节拉长,脚趾抓地,脚跟尽量抬起,两腿并拢,提肛收腹,头向上顶,略有停顿,保持平衡;下落时沉肩,颠足时身体放松,咬牙,轻震地面。

易犯错误:提踵时耸肩,身体重心不稳;下落颠足时速度快,用力过大。

纠正方法:提踵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向下颠足时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

动作要点:体态安详,周身放松,气沉丹田,心情愉悦。

易犯错误:收功草率,心浮气躁,急于走动。

纠正方法:收功时动作要徐缓,周身放松,调顺呼吸,气归丹田。收功后可适当做一些整理活动,如搓手、浴面和肢体的按摩、拍打等放松运动。

怎样练好健身气功·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以其简单易学、健身效果明显等特点深受广大练功群众喜爱。为了进一步促进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规范性,更好地满足功法展示活动的要求,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对健身气功·八段锦整体风格、各式动作要领、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做如下归纳,供广大习练者参考。

健身气功·八段锦整体风格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以肢体运动为主要特点的导引术,它通过肢体运动强壮筋骨,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功法特点主要表现为势正招圆。整套动作看似横平竖直、柔和缓慢,但却方圆相应、松紧结合,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每式中均体现了这一风格。如“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式,两手自胸前开弓至两侧,再由两侧弧形下落,动作以横平为起点,以半圆为路径,在方正中体现开弓时抻拉之力,回收时松柔之美。上述八段锦的功法特点是在动作进入熟练阶段后,自然而然进入的一种求松静、分虚实、讲刚柔、知内劲的状态。在初学阶段要掌握每一式的动作要领(将在下文细述),先求动作方整,再求动作圆活,先体会柔和缓慢,再体会动静相兼。

健身气功·八段锦在练习时采用逆腹式呼吸,同时配合提肛呼吸。具体方法是,吸气时提肛、收腹、隔肌上升。呼气时隔肌下降、松腹、松肛。与动作结合时遵循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的呼吸原则,在每一段主体动作中的松紧与动静的变化交替处采用闭气。如“两手托天理三焦”一式,两手上托时,吸气;保持抻拉时,闭气;两手下落时,呼气。在动作的初学阶段,要以自然呼吸为主,不要刻意追求呼吸的细、匀、深、长,不要刻意追求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不要让呼吸成为心理负担,以免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短等现象。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动作与呼吸的配合要顺其自然,在循序渐进中进入不调而自调的状态。

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时意念活动不是守一,而是意想动作过程,不同的习练阶段,其意念活动也是不一样的。在练功初期,意念活动主要在动作要点和动作规格上,这一阶段动作要正确,路线要准确;在功法提高阶段,意念活动主要在动作的风格特点和呼吸的配合上,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肌肉感觉由紧到松;在功法熟练自如阶段,意念活动随呼吸、动作的协调而越来越自然,做到形与神和,意与气和。在松静、愉悦的心理条件下,在似守非守的意念活动中解除各种紧张状态,做到功法自然流畅,从容自如。

“健身气功·八段锦”习练要领

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基本要领,也是最根本的法则。松,是指精神与形体两方面的放松。精神的放松,主要是解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形体上的放松,是指关节、肌肉及脏腑的放松。放松是由内到外、由浅到深的锻炼过程,使形体、呼吸、意念轻松舒适无紧张之感。静,是指思想和情绪要平稳安宁,排除一切杂念。放松与入静是相辅相成的,入静可以促进放松,而放松又有助于入静,二者缺一不可。

自然,是指形体、呼吸、意念都要顺其自然。具体来说,形体自然,要合于法,一动一势要准确规范;呼吸自然,要莫忘莫助,不能强吸硬呼;意念自然,要“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过于用意会造成气滞血淤,导致精神紧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决不能理解为“听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需要习练者在练功过程中仔细体会,逐步把握。

准确,主要是指练功时的姿势与方法要正确,合乎规格。在学习初始阶段,基本身形的锻炼最为重要。本功法的基本身形,通过功法的预备势进行站桩锻炼即可,站桩的时间和强度可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状况灵活掌握。在锻炼身形时,要认真体会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和要领,克服关节肌肉的酸痛等不良反应,为放松入静创造良好条件,为学习掌握动作打好基础。在学习各式动作时,要对动作的路线、方位、角度、虚实、松紧分辨清楚,做到姿势工整,方法准确。

灵活,是指习练时对动作幅度的大小、姿势的高低、用力的大小、习练的数量、意念的运用、呼吸的调整等,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特别是对老年人群和体弱者,更要注意。

练,是指形体运动、呼吸调整与心理调节有机结合的锻炼过程。养,是通过上述练习,身体出现的轻松舒适、呼吸柔和、意守绵绵的静养状态。习练本功法,在求动作姿势工整、方法准确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调整好姿势的高低和用力的大小,对有难度的动作,一时做不好的,可逐步完成。对于呼吸的调节,可在学习动作期间采取自然呼吸,待动作熟练后再结合动作的升降、开合与自己的呼吸频率有意识地进行锻炼,最后达到“不调而自调”的效果。对于意念的把握,在初学阶段重点应放在注意动作的规格和要点上,动作熟练后要遵循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原则进行练习。

练与养,是相互并存的,不可截然分开,应做到“练中有养”“养中有练”。特别要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数量,把握好强度,处理好“意”“气”“形”三者的关系。从广义上讲,练养相兼与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将有助于提高练功效果,增进身心健康。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和运动强度。因此,在初学阶段,习练者首先要克服由于练功而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如肌肉关节酸痛、动作僵硬、紧张、手脚配合不协调、顾此失彼等。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和数量的习练,才会做到姿势逐渐工整,方法逐步准确,动作的连贯性与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对动作要领的体会不断加深,对动作细节更加注意,等等。

在初学阶段,本功法要求习练者采取自然呼吸方法。待动作熟练后,逐步对呼吸提出要求,习练者可采用练功时的常用方法——腹式呼吸。在掌握呼吸方法后,开始注意同动作进行配合。这其中也存在适应和锻炼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最后,逐渐达到动作、呼吸、意念的有机结合。

由于练功者体质状况及对功法的掌握与习练上存在差异,其练功效果不尽相同。良好的练功效果是在科学练功方法的指导下,随着时间和习练数量的积累而逐步达到的。因此,习练者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好运动量。

健身气功·八段锦知识问答

1.怎样才能掌握好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的运动量?

答:一般情况下,一周应不少于5次练习,每次练习可做1至2遍,每遍之间休息约2分钟,加上准备活动和结束时的整理运动,一次练习在40分钟左右为宜。如时间或身体健康情况不允许,可以在一天中安排1~2次练习,每次练习15~30分钟,也可以将整套功法拆开,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来练习。

由于受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因素以及练习者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影响,不同情况的健身者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运动后的身体感觉来确定运动量安排得是否合理。如果运动后精神愉快、脉搏稳定、血压正常、食欲及睡眠良好,练习后次日身体无不良反应,表明运动量适宜;如果运动后身体明显疲劳,脉搏长时间得不到恢复,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表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进行调整。

2.健身气功·八段锦在练习中应如何进行呼吸吐纳?

答: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时一般采用逆腹式呼吸,同时配合提肛呼吸。具体操作是吸气时提肛、收腹、膈肌上升;呼气时膈肌下降、松腹、松肛。呼吸吐纳要与动作导引相互配合,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在每一段主体动作的松紧与动静变化的交替处,可适当屏气。

考虑到每个人的肺活量、呼吸频率存在差异,练功时的动作幅度也有大小、长短之别,练习者对呼吸的要求应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气息不畅时,应随时进行调节。

3.健身气功·八段锦在练习中怎样进行心理调节?

答:心理调节是指练功者对思维活动的调控,也称调心。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调心不是守一,而是意想动作过程,包括动作的规格、要点、重点部位以及呼吸。具体来讲,在练功初期,也就是学习动作阶段,主要是注意动作规格和要点;在熟练提高阶段,重点是注重风格特点,使动作与呼吸相协调。随着功法的熟练、技术水平的提高,动作趋于自动化,呼吸也近于自然,心神也随之越来越恬淡,这时可以将意念集中到每个练习动作的规格、要点和重点部位上,最后达到动作、呼吸、心理协调一致。

4.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提高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有什么作用?

答:长期有规律地进行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可以降低体脂百分比和血脂,降低血压和心率,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增强心肺功能;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迷走神经张力,有助于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同时,坚持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还可以提高练习者运动素质,缓解焦虑,改善心境,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另外,长期坚持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可以增强中老年人清除自由基的功能,改善性激素水平,缓解智能生理年龄的衰退,具有一定的延缓衰老功效。因此,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一种有效手段。

5.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改善中老年人身体形态有什么作用?

答: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经过6个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体重、体重指数、围度指标、皮褶厚度等均发生显著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主要是身体成分变化,使皮下脂肪组织含量显著下降,瘦体重显著增加。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中等强度的有氧健身运动,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锻炼,可以改善中老年人群的身体成分,有助于塑造中老年人群健康、匀称、优美的体型。

6.为什么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能够改善中老年人呼吸系统机能?

答:这可以从健身气功·八段锦整套动作的编排中找到答案。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和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三个动作,均要求在完成过程中,不断加大呼吸幅度与呼吸深度,从而使膈肌上下运动幅度大大增加,使呼吸肌肉群得到充分锻炼,而膈肌是人体最重要的呼吸肌,对它的有效锻炼可以增加胸腔体积,从而提高肺活量。

7.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是否能够改善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机能?

答:部分练习者练功过程中的心率动态遥测研究结果显示,经6个月练习后,练功者在完成一套功法过程中,无论是练功中的最大心率和平均心率以及练功后即刻心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提示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脏功能有一定作用。而且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量为中小强度,运动负荷符合中老年人要求,可以作为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8.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提高中老年人的柔韧性及关节灵活性是否有效果?

答:是的,这得益于其中第五式“两手攀足固肾腰”。该式动作要求练习者尽力做大幅度的躯干前屈,长期练习可以提高人体躯干的灵活性。其实,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躯干的灵活性,它对人体其它部位和关节都有一定保健作用,如“五劳七伤往后瞧”可提高脊柱颈部的灵活性,“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能够提高肩关节和手关节的灵活性,“摇头摆尾去心火”则可以提高髋和踝关节的灵活性。

9.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提高中老年人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是否有效果?

答:是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与“摇头摆尾去心火”两式,要求练习者在开收步当中要控制好身体重心,始终做到虚实分明,加上练习过程中又要求保持较长时间的马步站立,这对练习者腿部和踝关节的肌肉锻炼较大,可以提高维持身体平衡肌肉群的力量,有助于对平衡神经中枢的刺激,从而提高练习者的平衡能力。

10.为什么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能够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答: 健身气功·八段锦动作具有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形相合、气寓其中的特点。长期练习可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分解粘滞、滑利关节、活血化淤、强筋壮骨、增强体质,这些功效可以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健身气功·八段锦运动强度适中,是典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作为锻炼者,每天进行1小时的练习,虽然运动强度不高,但长时间的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及皮下多余的脂肪,改善身体成分,还可以增加肌肉力量。从健身气功·八段锦动作结构本身来看,其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和第六式“摇头摆尾去心火”等均要求马步站立,这对发展下肢肌肉力量有非常好的作用,同时由于许多动作中都要求手指用力抓握,可以充分锻炼前臂及手部的肌肉群,如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等。

此外,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要求“神形相合,气寓其中”,即整套动作要达到意动形随、神形兼备,可以明显提高锻炼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并有效建立神经系统与动作的和谐一致,从而使锻炼者对信号的反应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协同发展,最终有利于中老年人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雅气质。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要求心平气和,豁达乐观,祛除杂念,坦荡安稳,最后达到自我调整,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所以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能够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首先要掌握松静自然、准确灵活、练养相间、循序渐进等基本要领,旨在使周身关节放松,疏通经络,强化下肢功力。待功法习练要领掌握后,再进入“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用意阶段。否则,急于用意,往往欲速则不达,顾此失彼。下面谈谈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四种用意方法。

一、点、线之意。首先要领会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的基本之意。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多是以“点”、“线”内外旋转的互化构成。行功运势、各种动作运行线路,皆由若干“点”构成抛物线,即旋转弧线,由弧线合为圆,再由圆转化为点—线—旋转弧线—圆,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就人体内部结构而言,可理解为点、线、圆结构。肩两端的肩髃与大椎穴三点连成一条水平线;百会、人中、中丹田、会阴穴构成前中心竖直线;尾闾、命门、大椎、玉枕再至百会构成后中心竖直线,前后两条竖直线(即任、督二脉)连接起来构成弧线圈;水平线与竖直线相交构成了人体内的自交叉平衡线;就弧线圈而言,可理解为“三平一竖”四大圈。三平一竖四大圈的分工,肩圈可主人体平衡,腰圈可主人体旋转,胯圈可主人体进退,丹田之立体圈可主人体发力。无论方位如何变化,体内交叉线务必保持中正平衡。

二、旋转之意。行功中指、掌、臂、胯、腰、颈等各部关节,始终处于旋转缠绕绞拉之中。旋转方式多为内旋、外旋,至于其他形式无不由此变通。

其一是指、掌、臂的旋转,八段锦每式几乎都运用此动作,它是通过旋转性动作实现健身作用的。如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中的左臂内旋左拳变掌(旋之一),左臂外旋(旋之二),肘关节微屈;同时,左掌向左旋掌缠绕(旋之三),变掌心向上后握固。此式就有三个旋转缠绕的动作。又如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动作一: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同时左掌上托,左臂外旋(旋之一)上穿经面前,随之臂内旋(旋之二)上举至左上方,肘关节微屈,力达掌根,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同时右掌微上托,随之臂内旋(旋之三)下按至右髋旁,肘关节微屈,力达掌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动作略停;目视前方。动作二: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慢下降;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右臂屈肘外旋(旋之四),左掌经面前下落于腹前,掌心向上;右臂外旋(旋之五),右掌向上;目视前方。这是指、掌、臂的旋转。

其二是腰、胯、颈、项的旋转。如: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的动作三:身体重心向上稍升起,而后右移;上体先向右倾,随之俯身;目视右脚。动作四:上动不停。身体重心左移;同时上体由右向前、向左旋转;目视右脚。动作三、四是转在腰松胯旋转身体动作的同时摇头旋颈,眼也跟着旋转,尾闾也跟着旋转。此式人的腰、胯、身、尾闾、头、眼六部位含旋转之意。

三、开合之意。开合之意乃导引功法的重中之重。开后必合,合后必开;开始即“合”始,合始即“开”始;开即合,合即开。一般展则为开,缩则为合。行功中,凡开时要意想全身各部关节放松,不仅身开,心亦开;凡合是要意想全身收缩,不仅身合,心亦合。开时,内气自下而上发,起于腰眼,经脊骨,聚于背,经大臂、小臂,形于指尖;合时,内气自上而下收,经小臂、大臂、肩背,收于腰眼。练开合之意时,可意想两膊至脊部,似有一根富有弹性的猴筋,一端通于指尖,一端系于脊骨,行功中始终伸缩这条猴筋,有效地进行开合。

健身气功的锻炼就是在意识指导下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也就是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要求肌肉、骨节、内脏器官在内部活动起来,配合身躯四肢的外部运动,动作开时内外俱开,动作合时内外俱合,神气贯通,周身完整,浑然无间,久而久之自然达到健身效果。

四、吞吐之意。吞即为呼吸的“吸”,“吐”即为呼,贯注于动作的开合中即可。初练功者,以自然呼吸为主。进入用意阶段后,随着功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地将自然呼吸变为逆腹式呼吸,有意识地以吞吐配合动作的开合。开呼,要用吐意,小腹可凸;合吸,要用吞意,小腹可凹。每动一开一合,腹部一凸一凹,由此经过反复习练,力求使呼吸与开合动作有机的配合。如此为之,呼吸自然会深、细、匀、长,久而久之,呼吸与动作则协调一致。

综上所述,四种用意虽有区别,但相互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习者应循序渐进,分别体味,切莫囫囵吞枣,更不可浅尝辄止。

浅析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健身特点

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还十分强调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根源于天地之气的升降作用,用气的运动和形气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认为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正是按照整体观的理论和气的运动规律来设计,具有松紧结合、动静相兼及神形相合、气寓其中等特点,整套功法动作都贯穿和体现着中医理论及养生观念。

三焦,是中医学的六腑之一,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习练 “两手托天理三焦”,加强四肢和躯干的伸展活动,可影响胸腹腔血流的再分配,有利于肺部的扩张,使呼吸加深,吸进更多的氧气,以促进气体交换增强通行元气的功能。八段锦开头就做这一动作,通过全身的伸展活动,伴随深呼吸,调节气机升降,一则可消除疲劳;再则是一种全身肌肉和内脏的总动员,为以下各段动作做好准备;三则对三焦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左右开弓似射雕”动作的重点在胸部,按照气机升降开合的运动规律,这节动作能使气机通畅,通过扩胸伸臂对机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一是可以增强胸肋部和肩臂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上焦作进一步的调理;二是可刺激督脉和背部俞穴,同时刺激手三阴三阳经,可疏通经络之气。

“调理脾胃须单举”是通过左右上肢一手上举,一手下按,上下用力对拉,使两侧内脏器官和肌肉进一步受到牵引,对肝、胆、脾、胃起到按摩作用,同时可刺激胃肠蠕动使消化功能得到加强,有助于增强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达到疏导中焦之气、调理脾胃(肝胆)和脏腑经络的作用。

“五劳七伤往后瞧”是头部反复向左、向右转动,眼球尽量往后看,通过头部运动对活跃头部血液循环、增强颈部肌肉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消除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和一些生理功能障碍等也有促进作用。五劳,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指心、肝、脾、肺、肾等劳损;另指“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不论那种解释,都是因劳逸不当、活动失调而引起的几种损伤。七伤,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伤害、由于精神活动过渡强烈和持久或者过度静止抑郁,造成神经紊乱失调,从而造成脏腑气血劳损。“往后瞧”的转头运动,可刺激颈部一些腧穴,对脑部(中枢神经)、颈椎(通往全身的神经总通路)都有良好作用,有助于增强和改善它们的功能,调节脏腑气血及身体各部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

“摇头摆尾去心火”属全身性运动,通过两腿下蹲,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而督脉为阳经之汇,通过摇头摆尾刺激脊柱督脉及大椎穴(是为中医的泄法),可起到疏经泄热、平衡阴阳的作用,有助于除去心肝之火。中医病理中的“火”是交感神经紧张的一种表现,人体正常活动时多少都可引起交感神经紧张。健康人的这种紧张经休息调整后即可消除,如果休息后仍不消除,即属病态。这种病态是中医心火偏盛的病理表现,因此去心火是消除非正常神经紧张的一种方法。

“两手攀足固肾腰”既有下伏,又有前伸,可充分伸展腰背肌肉。同时,两臂尽量向下伸展,对增强腰部及下腹部位的功能也有良好作用。腰为肾之府,是三焦中下焦位置所在,为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不仅是腰肌、腰椎骨骼和重要神经之所在,而且保护着重要内脏器官,腰部运动实际上也包括腹部及腹部所包括的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运动。通过前屈后伸刺激脊柱、督脉及命门,同时按摩阳关、委中等穴位,可以起到固肾壮腰的作用。坚持练两手攀足可使腰肌得到延伸锻炼,使腰部组织器官,特别是肾脏、肾上腺功能得到增强,有助于调节下焦各脏腑功能。

“攒拳怒目增气力”中的“攒拳怒目”可刺激肝经,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而起到强筋健骨的作用。这段动作要求两腿下蹲脚趾用力抓地,拳头紧攒、旋腕、手指逐节强力抓握,全身用力,聚精会神,瞪眼怒目。这些动作可激发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兴奋,加强气血的运行。此外,怒目有助于增强攒拳的气力,也是用力的表现,长期锻炼,可刺激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俞穴,调节肝胆之经气。

“背后七颠百病消”通过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百会上顶,颠足,整个动作要求放松。与两手托天动作正相反,托天动作是要把全身伸展,拉开,而这段动作是要通过轻微震动,使全身各器官、各系统复位。所谓百病消,并非指单做七颠能消除百病,而是指长期坚持整套八段锦锻炼使三焦气机调畅、阴阳平和、脏腑健旺,使整个机体功能增强,从而收到抵御百病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观念。

总的来说,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全身性的。八式动作综合起来锻炼,可以起到一定的疏导三焦、调理脾胃、调畅气机、去除心火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坚固肾腰等作用,达到养生保健、全面健身的目的。(昆明市健身气功管理办公室 赵宜钢)

健身气功·八段锦习练中的“气”和“意”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套简明精炼、舒展大方、行之有效的健身功法,蕴涵着深刻的养生道理,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本文结合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习练过程,具体分析健身气功锻炼中的“气”和“意”。

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过程中的“天地合气”

“三调合一”是健身气功锻炼的核心和特色,其中的调身、调息、调心是我们能够进行自我身心调摄的所有内容。三调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常见常行,而“三调合一”的状态却不容易达到,健身气功正是追求这样一种状态的功夫和修炼。“三调合一”的“一”,应当指向的是“气”。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够主动有意识来实现自我身心的“和合一气”,让自身的生命融入到宇宙大生命流当中。人可以主动维护好自身生命健康,同时也辅助天地之间的生命流行化育。

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力的元动力。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老子》),气超越了我们的感官,我们无法将其表象化、客观化、实在化,但可以通过意识建立概念来认知它。

气具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原则,这就是“道”。对于气的把握,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融入到“气”与“道”当中。唯有“松静自然”,放下自我的成见和感官,空虚我们的内心和思维,然后“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人体中气的运动方式可以表述为“升降出入”,循环往复。中国的文化倡导的是“寰道观”,认为这个世间的事物,如同宇宙的运转规律一样,具有圆周运行的特性。气在体内的运行亦是如此。人体内的气通过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运行周身,如环无端;人体之气还通过体表的穴位等同天地之气交流。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钱学森)。一方面我们的身体同外界进行物质的代谢,另一方面,我们生命的机能活动系统(诸如经络、精气神等)也同外界进行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人与天地相应也”(《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人作为一个小宇宙,环境事物的变化与人的生理变化都有相当的关联,这就是“天人感应”。

仔细分析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每个动作,我们发现其八个动作,从头到尾,均体现着人体与天地之气交融贯通的蕴意。“两手托天理三焦”一式中,要求两臂撑圆上托于天,两足挺拔下扎于地,如同“顶天立地”一般,使人体之气上下贯通,并与天地之气冲融交和。“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式中,拉弓射箭,左右牵拉臂膀肩背,意射无限远方的天地交界,而脚扎马步,五趾锚地,可谓“射天锚地”。“调理脾胃需单举”一式中,一手上撑掌托苍天,一手下按掌扶大地,如同单手举鼎,气势磅礴,称之为“撑天按地”。“五劳七伤往后瞧”一式中,两臂外旋,扭头拧臂,同时挺胸收腹,气贯百会,全身如一高塔,接迎天地之气,可为“扭天拧地”。“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在旋腰转体的同时摇头摆臀,各自作一圆周运动,暗合天地宇宙旋转这一基本运动方式,被称之为“旋天转地”。“两手攀足固肾腰”一式中,双手从伸天开始,继而下按行走身后,并探地前伸,从身前缓缓而起,如同双手在身前身后作一圆周运动,把天地之气灌注到自身当中,称之为“接天引地”。“攒拳怒目增气力”一式中,左右两手握固,交替出拳空攒,同时两足稳扎马步,加上攒拳时睁目怒视,气壮山河,形容为“攒天抓地”。最后一节“背后七颠百病消”,提踵颠足,上则虚灵顶劲,如旱地拔葱,下则重身坠地,如泰山压顶,可以比拟为“冲天颠地”。

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过程中的“形与神合”

健身气功锻炼是一个修养生息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身心伤害在所难免,造成身体资源能量的消耗。而健身气功锻炼正是修复自身资源能量的“法宝”,前人曾提出,气功修炼的目的在于“养元气”“调经气”“固卫气”,都是帮助人实现“精充、气足、神全”,远离或者消除疾病,维护身心的内在平衡和稳定。

健身气功锻炼需要意念,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意念对我们的身心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与动物相比,人类更容易生病,可能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思维想法过于杂乱和频繁。传统气功学认为,意念需要“勿忘勿助”,需要“似守非守”。《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健身气功锻炼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保持恬淡的心态,回守到自己的身体中来,既不要无意,也不能执着。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以动作导引为主的动功功法,但作为一个气功锻炼,它也是有自己的意念要求。“松静自然”是气功的门槛和方向。在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过程中,始终需要蕴涵一种悠悠生意,心中恬静愉悦,身体自然放松,动作随顺圆柔,连绵不断。在健身气功·八段锦的预备式站桩中,除了调整身体进入空松状态,同时还得虚静自己的思想,排除杂念、恶念以及昏沉状态,让自己的心神保持一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恬淡愉悦。气功要诀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庄子·在宥》),在虚静空松我们的心身时,我们的身体也将变得柔和舒适,如此“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综上所述,健身气功·八段锦端庄大气,其动作中通外直、饱满圆润,其过程如行云流水、气遍周身,其效果骨正筋柔、气血畅流。我们在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三调”达到“天地合气”、“形与神合”的良好状态,努力实现习练健身气功的根本目的。(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沈晓东)

服务生命之美!——罗氏针灸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田呼吸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