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现在有没有一家新开画廊怎么布置的画廊叫“小林画廊”。

劳伦斯接受 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 闫文青 摄

瑞士人劳伦斯,上海香格纳画廊负责人。他可以说是中国画廊界的先知者,也是这个行业最彻底的坚守者。自1996年成立,香格纳以其对于艺术的创新、完整及坚持以高品质呈现中国当代艺术而享有盛誉,一批批中国当代艺术的著名艺术家从这里走出去:陈文波、李山、周铁海、刘建华、王广义、余友涵、岳敏君、丁乙、薛松……

将一个画廊打造如此,其中有哪些诀窍呢?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前来西安参加活动的劳伦斯,听他为西安画廊老板支招。

  当代艺术的市场,现在才是开始的阶段

  “中国有好的艺术”

上世纪90年代,年轻的劳伦斯骑着一辆半新半旧的自行车,揣着一个BB机,穿梭在上海大大小小的里弄,拜访着一位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

华商报:如今,你的香格纳享誉业界,你是个外国人,当年怎么想着来中国开画廊?是中国的什么吸引了你?

劳伦斯:看中中国有好的艺术。我来中国是(上世纪)80年代,1985年在中国读书,留学生,学的中文、艺术。

毕业后,回到欧洲,我的专业很难做东西。后来又来到香港,在一个画廊工作。但香港的环境我不太喜欢,就从香港跑到了上海。

80年代看过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但当时没感觉,到了90年代后,我就意识到,这个东西可以做。

华商报:你是中国第一批画廊的创办者,你一个外国人做了中国画廊的先知,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中国人自己反而没有做得很好呢?

劳伦斯:1995年时,一些商店有画卖,美院有一些地方也可以看画。画廊对当时的中国是完全新的,我开始做画廊,找不到一个人,没有人知道画廊是做什么的。

华商报:其实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这样的地方,只是不叫画廊,或者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画廊。

劳伦斯:但对我们来说,不是挂几幅作品卖掉,我们做画廊,把某个艺术家推出去,要做展览、做画册、做研究等等,所以画廊的工作不仅仅是买画,买进来,卖出去。

华商报:你通过这些工作,把现代意义上的画廊概念引入中国。

劳伦斯:在西方,画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来到中国,这个模式肯定要改变,但是目的一样,一个画廊是帮助一个艺术家,推动一个艺术家,画廊是个商业性的地方,但是实际工作比这个还要多很多。

  “做当代艺术压力大”

香格纳办的第一个画展是丁乙的个展,15张红画挂在墙上,当时大家都觉得劳伦斯有毛病,也觉得丁乙不正常。

华商报:当年在挑选一些艺术品的时候,中国人对那些东西还是不认可的,或者说,以当时的眼光,是不能称之为艺术的。

劳伦斯:有些人觉得不是艺术,有些人觉得这种艺术不重要,还有的觉得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重要。因为他们都忙,忙着赚钱买新的衣服,买别的东西,没空做艺术。就像(上世纪)90年代,收藏古董的圈子有,但是人很少,人们要先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在中国做当代艺术压力大,认可就需要很长时间。

华商报:怎么看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传统?

劳伦斯:这个都有,各国都有。传统的国画,是水墨在纸上,这只是技术。很多当代艺术家,不管他们多现代,一个人无法脱离他生活的环境对他的影响,也是他怎么看世界,这个都是我们共同的。

华商报:你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当代艺术间有怎样的关系?

劳伦斯:1995年时,上海是中国比较现代化的城市,但上海还是不重视、不看好艺术,当时看好的是高速公路、浦东发展。我开画廊,还有人说,这些东西不属于我们的时代,中国不需要,中国人也没空看艺术。他们说,我们有更重要的命题,有更重要的事情做。但当时,我觉得这个概念是不对的,哪怕你不发达,但都会需要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才刚开始”

华商报:你觉得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画廊的发展会呈现怎样一种状态?

劳伦斯:中国很大,画廊总是在北京、上海也不对。以后每个城市都可能有画廊,我从苏黎世来,那里有各种各样的画廊。未来我估计中国很多地方都会有现代化的画廊。有些地方人们很富,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艺术会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这些地方也将有一些画廊。

华商报:你所预见中国当代艺术会有怎样的前景?包括市场前景?

劳伦斯: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对传统艺术比较认可,在西方,80年代的艺术,可能90年代的艺术家就会反对,他们会说,原来的不要,我们要出新的。

不过,在中国,一切也都在慢慢发生改变。比如,中国人现在装修房子,很传统的风格,会融入现代的因素。中国人毕竟也是时代的一分子,必然会融入当代这个社会中。

至于当代艺术的市场,现在才是个开始的阶段。如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西方市场的价格正在攀升,相对西方本土的艺术家作品而言还是较低。对于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而言,目前是一个适宜的时机。

  “一个不敢下判断的老板,不适合做当代艺术”

很多画廊对不赚钱的艺术品避之唯恐不及,劳伦斯却经常贴钱帮一些脑筋奇怪的艺术家办展览。展览完了,那些“好玩”的艺术品并不好卖,劳伦斯还得租场地来放置这些大而无当的装置。对画廊老板们最关心的,怎么应对经济压力问题,劳伦斯这样支招:

  有意思的作品不担心卖不掉

华商报:你当初买了一些作品,很多年以后才产生市场价值,画廊怎么解决经济压力呢?能否分享一些你的经验?

劳伦斯:从开始我就知道这条路不容易,好在中国当时生活费是很低的。(笑)很累,特别是做当代艺术的,是好东西,但是开始很多人不会那么快接受,就不会要它。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当时中国没有市场,放艺术品我们都找很偏的地方,或者一些免费的地方。遇到过一些人,五星级的地方免费给我用。在香港画廊工作,他们房租很高,卖作品就是为了付房租。我说这个我不要做,我买作品,钱要投资给艺术,现在也是在朝这方向走。我们不需要贷款,也不需要特别快地挣到很多钱。

劳伦斯:要有耐心和预见性。即使资金出现缺口,也不要急着把作品卖出去。也看到,很多画廊也开了,做得很大,后来也没了。我们每次都说,要慢慢做。

华商报:通过这些年的观察,哪些类型或者哪些艺术家的作品更受欢迎?

劳伦斯:只要作品有意思,一定会有人欣赏和喜欢;或许有一阵子在市场上大家会谈论潮流,但有意思的作品是长久的,不会担心卖不掉。

  画廊应注重作品的学术性

华商报:香格纳已经成为作品学术性的代名词了,能在你这儿办展的艺术家都被大家看作是有“档次”的艺术家,一个画廊怎么去给自己定这种学术性?

劳伦斯:学术性还是很重要的。选一个艺术家一个画廊的广告很容易做,捧一个东西很容易,但是它会来会走,未必长久,比较长期的看,还是要求学术性。我们选艺术家,还是要看他是不是认真,是不是有东西。

华商报:你个人对商业性的艺术怎么看?怎么处理学术性和商业性的矛盾?

劳伦斯:毕竟有矛盾,但是要看重心放在哪里。画廊是要卖作品,不卖作品也没办法做我们的工作,但是这个商业的部分我们不放在重点上。

我个人一直反对没有学术性的商业性艺术,因为那些艺术不可能代表未来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也不是当时中国最有活力的艺术。

  老板应有“看社会”的能力

华商报:很多艺术家,因为你的推荐成名了,你觉得作为画廊老板,应该有怎样的艺术眼光?

劳伦斯:是选择这个,还是那个,这些是自己的感觉,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是赌博。怎么看这个世界,就是你觉得这个世界会怎么发展。

华商报:也就是说,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相吻合了,所以你成功了?

劳伦斯:也许是吧,可能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发展的。(笑)(上世纪)90年代时,很多人说,这个不是艺术,这个时候我就知道他们不对了,我隐隐觉得,这个是艺术。

华商报:对西安,这样在当代艺术领域甚至还够不上二线的城市,你会给画廊老板哪些建议?

劳伦斯:走出去,多去发达的地方,多看高端的展览。就是要看得多,看别人是从哪个角度批评的,他们是不是关注作品本身,持续培养自己判断作品的能力。

另一面,一个不敢下判断的老板也不适合做当代艺术。收藏当代艺术品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必须自己去判断一件作品的价值。如果买艺术品只是为了等它升值,将看不到它的真正价值。

本文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开画廊怎么布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