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把你爸妈的通讯录爸妈昵称大全记录删掉,以免被不法分子拿到手机乱发信息吗?

原标题:这7款恶意APP危害会窃取你的个人信息!竟然还有常用的自拍软件!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VERC)

活跃于移动应用发布平台

当中居然还有自拍软件!

这7款手机APP分别是哪些

又是怎样对我们造成威胁的呢?

《天寒听书》(版本V4.1.2.0)

该软件存在危险行为代码,获取root权限,可能给用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手机健康记录》(版本V8.01)

《美颜微自拍》(版本V1.3.5)

《酷背单词》(版本V2.2.2)

这四款移动应用均存在危险行为代码,警惕该软件私自下载安装软件,窃取用户隐私信息,造成用户隐私泄露资费消耗。

《视频编辑神器》(版本V2.0.0)

《美女彩妆相机》(版本V5.9.17)

这两款移动应用均存在捆绑恶意广告插件的问题。该广告插件会在手机屏幕上匿名弹窗,强行推送广告,私自下载推广软件,干扰手机正常使用,造成流量损失。

这次发布的7款恶意APP中,窃取用户信息的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通过套取用户的姓名、手机号码、通信录、地理位置等信息,卖给不法分子。

这样一来,用户不仅会受到广告骚扰,也很可能遭到电信诈骗

据猎网平台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共有网络诈骗举报1.08万起,涉案金额高达1.27亿元,人均损失超过1万元。

平时我们下载手机APP时

如何甄别和防范恶意APP

root后的终端容易被恶意APP破坏,造成系统崩溃,因此用户要谨慎root。

用户在安装APP时,会收到“获取位置信息”“访问通讯录”等权限信息,这时千万要多留意,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继续安装或授予该应用权限。以听书软件为例,系统提示“发送短信”权限,与听书应用的常规功能并不匹配,因此很可能有猫腻。

尽量去手机助手、应用宝、华为等官方安卓应用市场,以及Apple Store下载APP,相对而言安全系数会更高。

防病毒软件对保障手机安全效果明显,应当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养成经常查杀病毒,及时更新病毒库的习惯。

来源:新华社、360手机卫士、广东发布、河源警事、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今年11月初,网友“tydoctor”在美国著名的社交新闻网站Reddit上曝光了这一消息。他说,自己在准备重置手机时发现了存储在某应用文件夹内的一条音频,“时间长达6分钟,就是上一次我用这个应用遥控情趣用品的时候录的。”

    tydoctor还写道,该应用获取了使用麦克风和照相机的权限,但他以为这些权限仅用于应用内置的语音消息发送功能。“在任何时候,我都不希望应用录下我使用情趣用品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tydoctor所使用的是安卓手机系统,而这一事故,也使得安卓应用存在已久的过度授权、权限滥用问题再次浮出水面。不少网友纷纷跟帖表示,曾有类似的遭遇。“很多手机应用都会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录音。”“另一家情趣用品厂商也出过类似的事情,把用户的使用习惯等数据上传到服务器。”

    如果你以为这只发生在国外,或只在情趣用品APP中存在,那你可能太乐观了。

    早在2014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曝光过大量安卓手机应用在安装时需要开放通讯录、地理位置等权限,从而严重威胁用户隐私安全的情况。彼时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贩卖隐私信息的利益链已形成,不法手机应用厂商通过手机权限获得用户的隐私信息后再转卖,从而获得不菲的灰色收入。

    日前,南都记者通过调查和技术测试发现,几年过去,上述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由于互联网对大数据的需求升级,变得更为混乱。

    在各类安卓应用中,游戏一直是安全问题高发区。360联合DCCI发布的《2016年中国手机安全生态报告》显示,2015年,测试样本中94.5%的游戏应用都会获取位置信息的权限;89.1%能够读取用户短信,93.6%能够读取通讯录,虽然这些数据在2016年有所下降,但其中多项数值仍高于非游戏类APP。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获取手机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位置信息等都被视为读取用户核心与重要隐私的行为,它们较读取Wi-Fi、蓝牙等设备信息更加危险,用户应给予重点关注。事实上,绝大部分安卓用户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遭受经济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

    2014年,宁波市警方曾破获一起案件,3名犯罪嫌疑人用技术手段窃得游戏用户小顾在游戏应用上注册的名字、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信息,随后利用这些信息办理假身份证,再用假身份证去通信营业厅挂失小顾的手机号并补办新卡,最后再用这张新的手机卡重新设置小顾在网络游戏中的密码,将价值20多万元的游戏币窃走。

    小顾的案例并非孤例,为了调查安卓应用越界获取隐私权限的情况,南都记者以今年大热的王者荣耀为例,选取了华为应用市场、应用宝、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小米应用商店6款常用安卓应用市场,按照搜索“王者荣耀”关键词排名前后的顺序,选取了50款王者荣耀周边应用作为考察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王者荣耀周边并不是指王者荣耀官方游戏本身,而是指王者荣耀游戏风靡后,其他应用商就此主题开发的各种游戏相关的辅助或扩展类应用,例如助手、壁纸等。它们通常会由于游戏的热门下载量巨大。

    南都记者首先查看了50款APP在应用商店简介中的权限列表。在安卓系统的应用商店中,通常要求应用开发者填写“权限列表”,用户在下载前很易查看。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开发者在简介中就堂而皇之地列出了大量不会使用到的“越界”权限,包括使用录音与摄像头,读取手机通讯录、短信,甚至获取你精确的地理位置。

    在南都选取的50款APP中,应用简介列出的权限总体大致有28个,包括拍摄照片和视频、读取通讯录、读取/发送短信、录音、获取精确位置、修改SD卡中的内容等。

    依据APP的自身功能,南都记者把这些权限标记为“核心”、“可选”和“越界”三种。

    “核心”权限是指不获取就无法正常使用APP核心功能的权限,例如视频类APP需要调节音量大小;“可选”权限是指即使用户拒绝授权,也不影响使用APP核心功能的权限,但这些权限可能在APP的非核心功能中会使用;“越界”则指APP没有必要获取的权限,例如主题壁纸类APP要求读取用户通话记录。

    助手类和论坛类APP主要为王者玩家提供攻略、视频等资讯,实现核心功能基本无需获取用户隐私;主题类APP主要提供下载皮肤、壁纸等功能,核心权限可能包括将图片存储在SD卡中;视频类APP则必须要有更改音频设置的权限;浏览器类APP的核心功能是搜索,无需获取用户隐私。

    南都记者统计的结果显示,50个APP中,仅有2个列出的所有权限都是必须要获取的“核心”权限,却有5款APP所列出的所有权限均“越界”。其它APP则或多或少都要求获取“越界”或“可选”的权限,其中23个APP的“越界”权限占比超过50%。

    以“王者荣耀攻略”为例,该APP由吕元飞开发,提供游戏相关图片和视频,基本只有展示功能,但它要求获取修改系统设置、地理位置、查看手机状态和身份等明显与核心业务不相关的功能。

    圆圆是一名王者荣耀玩家,她告诉南都,自己下载“王者荣耀攻略”就是想看看攻略,学习怎么把游戏打得更好,并未留意会收集自己哪些信息。“而且一般APP如果收集位置信息不是会提示么,我没有收到提示哎。而且这个APP显示通过安全检测,就没有看过其他的了。”圆圆说。

    事实上,多数用户都与圆圆一样,对于应用普遍存在获取“越界”权限的问题并不注意。

    在南都查看的5款APP中,最严重的当属“获取精确位置”权限,有29个无相关功能的APP要求获取,尤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中还包含不少主题类和视频类APP;19个APP拥有“读取通讯录”的权限,其中也不乏只有几张图片的主题壁纸类应用;14个APP称需要“读取短信和彩信”,甚至还有12个APP可以主动“发送短信”。

    这些权限无一例外与APP的核心功能毫不相关,却与用户隐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位置信息可以用来勾勒出用户的行动范围和路线,从而精确定位到个人;通讯录则包含了他人的电话号码,一旦授权获取并被用于商业目的,将对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困扰。南都此前就报道过,一些社交应用强制要求用户在注册时开放通讯录权限,并利用获取到的联系人信息发送推广短信,很多人不胜其扰。

    还有更奇葩的。豌豆荚里的“王者荣耀浏览器”被安装到手机之后,除了拍照、位置信息的权限,它还要求用户开放录音权限。也就是说,一个浏览器可以随时对你录音。

    据安卓市场官方简介,“王者荣耀浏览器”由“广州掌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公司地址为广州市天河区黄村大道自编98号。

    南都记者根据地址找到这家公司。虽然正值工作时间,但仅数平米的办公室内只摆放了一张桌子,没有一个办公人员。类似这样的“公司”,在同一楼层还有至少30间,都是门上贴着公司的名字,“办公室”里却非常狭窄,大部分连一张桌子都没有,更没有一位员工,并不像有人办公的正规公司地址。此外,南都记者也试图通过电话与公司联系,听闻是记者,对方立即挂断了电话并不再接听。

    如果说应用商店简介中列出的权限已令人担忧,APP真正获取的权限许可就可谓触目惊心。

    一款APP中,除了应用商店简介,通常还能从另外三处查看到获取权限列表:第一处,是安装应用时(或首次打开时)跳出的权限列表,用户直接可见。但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安卓手机用户,其中19人都表示从来不会仔细看这个列表“太长了,不会认真看。”

    第二处是安装包中的xml文件。网络上的安全测试平台多可测试出这一列表中的权限,它相当于列明了一款应用“向安卓系统申请允许读取用户哪些权限”。

    “这虽然不代表应用一定会读取列表中权限关联的各项隐私,但通俗地说,这像是拿到了打开你家门的钥匙”。爱加密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萧何向南都介绍。

    而第三处,则是程序中与敏感权限相关的代码行,北京大学软件安全小组组长张汉与萧何均向南都介绍,代码行中出现的权限相关命令可以认为只要条件合适就会开始读取用户相关权限,与实际的行为几乎等同。

    据此,南都记者以感融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的“王者荣耀视频网”(百度手机助手下载)为例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测试。

    在北京大学软件安全小组、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与爱加密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帮助下,南都将这款应用上述四处的权限一一列出对比(见图1)。

    测试显示,王者荣耀视频在简介中称只会读取用户6项权限,但安装时弹出的提示中则列出了20项权限,在安装包中至少向安卓系统申请了21项权限的许可。技术人员则从其代码中又发现了“获取手机IM EI编号”与“网络下载”等10项敏感函数。

    这意味着,一个APP代码中写入的隐私获取命令与申请读取的权限不同,申请读取的权限与通知用户的不同,通知用户的与简介中的也不相同。

    可以说,一个用户想确切获知一款应用究竟获取了自己哪些权限,十分困难。

    退一步说,即使获得了完全的权限列表,用户就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吗?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开篇的例子中,用户同意APP开启麦克风,以为只是用于发送语音,谁知却会被录音。

    一位从事安卓手机开发的技术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实际上获取大部分用户隐私信息并不用来完成应用某项功能,而是用于进行未来业务规划。

    “比如说拿到用户的位置,就知道自己的用户在哪个省份比较活跃,未来如果公司想开线下实体店,就会优先选择某些省份;而拿到用户的通讯录,主要是为了社交联系,推荐你通讯录里的好友也来使用同一产品”。上述技术人员表示。

    对于这一现象,360安全专家刘洋告诉南都,开发者获取用户隐私信息大多是为了营销和推广。“推送精准的广告需要对人群精准地锁定:会用我产品的人是男是女?收入什么水平?手机里都有哪些应用?……这些人群的描摹工作都是通过大量的用户数据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应用在开发过程中还会将其中一些功能模块交给第三方来实现,如接入一个云服务的模块、插入一个流量统计的模块等,这些第三方公司也同样可以从应用中获取用户权限。

    “第三方的功能也不一定需要这些权限,但既然开了这个端口给我,大家的想法就是不要白不要……”上述安卓开发技术人员表示。

    可见,大多数隐私信息的获取实际上并非为了方便用户,而是有利于应用开发方的商业利益。

    如此轻巧地获取与使用用户的隐私权限,对应的现实却是安卓令人担忧的安全现状。据相关报告显示,几乎所有的安卓手机与应用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漏洞,一旦被攻破,用户的隐私便会“裸奔”。

    以读取短信的权限为例,刘洋告诉南都记者,对用户来说,它主要的作用是收到验证码时懒得手动复制,需要程序自动填入时会用到,此外,还可以方便保存短信的内容到应用中。

    然而,大多数用户并未意识到,短信内有收取验证码、银行余额信息等个人隐私,安全意义重大。

    如若不小心安装了短信拦截木马,就会读取手机中的短信内容,后台自动回传到木马制作者指定的邮箱或手机上,这不但会使更多的骚扰电话跟随你,还可能有不法分子利用拦截到的短信验证码,登录支付平台、电商网站进行盗刷。更有耐心的犯罪分子,会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到银行卡账号、交易密码、身份证等信息,进入网上银行,进行直接转账,甚至帮受害者申请几笔小额贷款。

    据360公司20 17年第一季度数据统计,发现今年新增的短信拦截马恶意程序就有56762个,在隐私窃取类的恶意程序中占了近1/3,共感染了675761部手机。

    因此,用户即使能够看到权限列表,但不能清晰地知晓这些权限会带来的影响,这种“知情”意义有限,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然而,南都记者发现,除了常见的开启相机、定位、麦克风弹窗提示外,很少有APP会明示告知用户将获取其它权限,并主动弹出窗口获取用户同意。

    既然《网络安全法》规定,获取用户信息需要“明示同意”后才能得到权限,安卓应用市场为何不能规范应用对权限的获取行为并提供“明示同意”服务?

    实际上,安卓系统早已注意到这一点。2015年5月,安卓推出6 .0系统。在此之前,安装应用时跳出的权限只有一个列表,要么通通同意,点击“安装”,要么拒绝全部,直接“取消”。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化的“明示同意”,用户并没有真正选择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安卓6 .0及以上的版本将权限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权限,不涉及用户隐私,不需要进行授权,比如手机震动、访问网络等;另一类是危险权限,涉及到用户隐私,在使用时需要用到此功能时进行弹窗提醒用户授权。

    这一更新无疑很好地规范了权限获取与“明示同意”的应用行为。

    然而,南都记者通过试用发现,国内常用的安卓手机大都不使用安卓原生系统,而是对安卓系统进行了改写。例如,华为手机在下载华为应用市场中的应用时并不会跳出授权弹窗,小米手机也对从小米应用市场中下载的应用进行了“豁免”。

    “手机厂商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系统进行改写,他们会自己编写想要的权限明示方式”,刘洋对南都记者说。

    由于手机原生应用市场会对上架应用进行安全检查,因此豁免手机原生应用市场的应用并不是最令人担心的。

    更可怕的是,南都记者尝试用系统已经更新的魅族手机下载了百度手机助手,并在助手中下载了“王者荣耀论坛”,在安装时,系统弹出权限列表,并允许用户逐项选择“开启”、“关闭”或是“使用时询问”,做到了明示同意。

    在列表中,南都记者对摄像头、音频等功能点击了“使用时询问”选项。随后,记者打开应用,试图拍摄一张照片并发布,但却发现系统没有跳出询问弹窗便直接使用了拍照功能。这意味着,安装时用户的授权形同虚设,应用绕过授权获取了用户的相机权限。

    事实证明,不同手机厂商,不同应用商店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于权限授予做出改变,用户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杂乱而无法掌握的安卓权限获取现状。

    Android系统自2008年发布以来到现在,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7%,这是Android系统开源性带来的结果。而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以牺牲用户安全作为代价。权限控制是Android系统应用程序安全最为核心的机制,而权限授权的宽松和管理不成体系的现状更是Android系统不安全的一个原因。

    据介绍,早期的Android版本,所有的权限都对外开放,任何APP都可以申请获取,比如读取通讯录、读取短信等,是否申请依靠开发者的“自觉”。这些权限只在安装的时候提示用户,只有同意才能使用APP。并且,一经授权就不能取消,除非卸载APP。随着Android系统对安全的注重,Android4.3版本出现了权限管理功能,但是对用户隐藏。直到Android6.0以上的版本,权限的划分与授予才更加严格。

    不同于Android系统,iOS系统在设计之初,权限的管理十分严格。“如果苹果认为一个APP权限要求过分的话,会直接拒绝其上架。对于合理的权限,苹果会弹框征求用户的授权。”从事移动、智能设备安全研究的陈安给南都举例,“比如输入法在iO S上从无到有的过程”。

    陈安介绍,输入法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隐私的功能,在用户输入银行账号、密码时,输入法很容易检测到用户正在点击哪些键,而且可以将它们传回服务器。苹果基于安全的考虑,很长一段时间都并未上架其他第三方输入法。虽然现在第三方输入法已经上架,但是它们的输入场景受到限制,比如输入银行账号、输入支付密码的场景,不会让用户使用第三方输入法。此外,iOS还限制它们回传数据的接口。“这些都是苹果的硬性规定,只有满足这些规定的输入法才能上架。而Android没有这样的限制。”陈安说。

    相比于iOS商店的规定,Android应用市场就显得宽松。在Android商店中,一款手电筒APP都可以拥有获取通讯录、读取短信的权限,而APP并没有提供与此相关的功能。“这是Android应用商店没有官方体系控制的缘故。”陈安解释道。

    iOS市场只有一个,只有满足苹果要求的应用才能在其平台上架,并且,只能在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比如,想要下载iOS版QQ,在QQ官网都不能下载,只能在苹果应用商店下载。“目前,国内的Android市场大概有300多家,其中只有40-50家大中型市场有完善的审核机制,剩余的200多家都是没有的。”爱加密的安全技术人补充道。

    iOS系统是实行严格的基于沙盒的控制。所谓沙盒是指iOS系统为每一个APP创建单独的区域,其所有的非代码文件比如图像、图标、文本文件等全部保存在这个区域中,每个应用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空间,不能翻过“围墙”去访问别的APP的存储空间。

    陈安解释说:“一个软件在iOS系统上运行时,它是检测不到其他软件的,而且它会有一种感觉,它是唯一运行在手机上的APP。而Android系统不一样,任何软件都可以增、删、改、调其他的APP。”陈安表示。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文伟平表示:“Android系统是一个开源系统,其从根本上是开放源码的,移动APP应用的信息获取可以在Android系统架构的每一层进行实现,即使在应用层上进行权限控制,但是有些病毒完全可以在其他实现层获取到信息并且在应用层上不提示。”

    “但也并不是说苹果系统就一定安全,iOS系统只是把用户的数据信息都收集在自己手里,而没有随意共享给第三方,而他们拿这些信息做什么,我们也无从知晓”,文伟平教授说。

原标题:拿什么保护你,我的个人信息?你需要了解这些知识点

   个人信息泄露已不是新鲜话题,被泄露信息者轻则频繁被“精准”骚扰,重则可能遭遇电信诈骗、套路贷、敲诈勒索等恶性事件。如何减少个人信息被套取?如何防范?快来了解下

当心!别让手机APP"偷"走你的隐私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个人隐私泄露问题。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为什么大量APP应用要求开启一定的权限?商家如何利用这些让渡的隐私权限?用户该如何审慎选择开放权限?在保护个人隐私与促进大数据开发方面还有哪些路要走?

1.拒绝服务还是开放权限

记者翻看了某手机系统上30个涉及衣、食、住、行四个类别的手机软件。其中,要求开通权限项目最多的达19项,读取地理位置、通讯录、录像、录音权限几乎被所有软件要求开通,每种软件根据其功能特点,又设置不同权限请求。

据了解,前几年该手机系统权限管理相对薄弱,所有权限均在安装时提示是否授权,如果拒绝则无法安装。系统缺乏约束的开放性在吸引众多APP入驻的同时,也让用户毫无选择地让渡权利,隐私泄露风险随之而来。但是2015年手机系统升级之后,用户拥有了把握权限的自主权,一道保护个人隐私的“闸门”构建起来。

尽管如此,权限被无条件让渡情况仍然严重。

“某些软件开出"霸王条款"式隐私协议,注册或使用时只有"允许""禁止"两个选项,如果禁止则无法安装或使用。”手机用户段小秋说。除此之外,从不可靠的手机商城下载软件,手机病毒或侵害性代码植入后“寄生式”获取信息;用户隐私意识差,“不走心”地全盘接受权限要求,成为信息被泄露的重要途径。

从应用来看,开启权限的本意是为了发挥APP具体功能,为用户提供服务。比如社交平台中读取通信录便于好友邀请,录音为了提高互动效率或制作音频产品,获取地理位置为了帮助用户导航到准确的目标场所。但是,在记者查看的30个APP中,很多权限与主营业务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这些越界的权限要求显然超出了主营业务的服务范围。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博说:“从理论上讲,即使同意了隐私协议,通过手机桌面上设置图标关闭越界权限,或是退出APP服务系统,相关数据都无法被获取。即使拒绝开放一些权限,APP也能正常运行,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该项服务而已。”

在设置中选择了关闭,真的意味着用户信息不再被获取吗?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训逊告诉记者:“这需要技术手段,通过对APP分析、在线检测和后台检查等方式了解商家获取了哪些信息,再与用户在终端上所确认的情况进行对比,以此判断是否在用户同意的范围内获取信息。如果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的情况下获取个人信息,就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有关规定,构成违法侵权。”陈训逊认为如果在注册时同意了隐私条款的规定,后期也并未在设置中关闭相关权限,此时软件收集到的信息是合法的。不过这里的“合法”是指用途合法而不是随意使用或售卖,是否在协议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数据还需技术性核查。

2.被读取的个人信息去哪儿了

据了解,一些越界权限所获取的信息可能暂时无法发挥功效,但商家可以为扩展APP功能做储备,或者用于商业价值的深度开发。

实际上,每项权限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座冰山,表面上呈现给用户的功能说明只是冰山一角。腾讯研究院研究员周春慧说:“如同拼图一样,通过权限开通获取的碎片化信息被拼接为完整的用户形象,用于商业开发。”以读取地理位置的权限为例,平台会把相关数据收纳到类似档案馆的服务器中,进行算法分析。比如,商家通过地理位置权限获知,某人在工作时间经常活跃在某CBD,晚上则停留在某高档小区,由此可大致推算其工作地点、居住地区,进而估测其经济收入。平台再把这些信息出售给奢侈品店、保险公司等用于精准营销。

国外某著名科技公司曾提出“不作恶”的价值底线,但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内部依旧成立了隐私机构,雇佣顾问,以应对每一轮由于技术扩张和数据获取带来的侵权诉讼。在大数据时代,一些伴随着诉讼成长的国外科技公司,已经将败诉赔偿纳入到专门的经营预算中去,在与法律和公序的冲撞中,寻求妥协方案。

可见,商家作恶不仅仅是“生存土壤”的问题,更应该从公民意识、技术、制度和立法上查漏补缺。

3.避“数”之短,扬“数”之长

如果把手机软件比作商场里无数个“商贩”,那么手机系统就如同物业“管理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大数据专委会秘书长、大数据专家端木凌认为,用户要提高隐私保护意识,用好“管理员”的功能。一是从安全可靠的软件分发商、分发平台下载正版软件;二是充分利用手机桌面上设置图标中关于权限管理的功能,慎重开放与APP核心功能缺乏关联的权限,如面临“霸王条款”则可寻求替代软件;三是使用后尽量关闭手机软件,防止后台继续记录个人信息。

陈训逊提出了几点建议:技术上,通过变换显示号码,对手机号、身份证号等数据进行“脱敏”;机制上,针对不同种类软件的功能,制定出相应隐私权限的标准;引入第三方机构,对APP进行技术评估、检测,形成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的监督、考核、惩戒制度;完善国家级网络信用体制,将滥用个人信息的机构纳入失信黑名单中。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中认为要尽快建立数据保护法律体系,规范企业对个人信息采集权限,细化个人信息收集要求,明确企业平台责任,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用法律制度为个人隐私保护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大数据发展的无限潜力和内生动力喷薄而出。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大数据市场交易旺盛,2017年市场规模达358亿元,是2012年的10倍之多。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说:“大数据资源是种财富,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主动权,只有促进数据加工、共享,才能实现数据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在明确统一的数据标准前提下,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工作机制,使大数据流动、联动、互动起来,真正实现扬其长、避其短。

网络时代侵犯个人信息有哪些“套路”?

在网购过程中,很多用户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套路”,泄露个人信息。信息被泄露者不是被各种电话、短信骚扰,就是可能遭遇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有的不法分子会以虚假的低价商品做诱饵,以假乱真,步步设坑,只要消费者扫描了已经植入病毒的二维码,个人信息就会被盗。还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后台就能获取用户银行卡账号和密码,一旦用户下载了植入恶意程序的软件,银行卡里的钱就会“不翼而飞”。公共场所的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任何用户名和密码都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盗取的对象,包括网银、支付账号和密码等各种信息。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你需要了解这些知识点

为防范个人信息泄露,网上购物要尽量到正规、大型网站,切忌点开来路不明的“小网站”“小弹窗广告”,不随便点击聊天中对方所发来的链接。尤其是涉及银行账户和密码时,要三思而后行,谨慎使用。生活中,快递单、火车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票据需要妥善处理,如果被不法分子获取,更容易增加上当受骗的可能性。此外,处理旧手机时,一定要清理内存和信息,避免隐私泄露。身份证等证件复印时也一定要写明用途,防止被他人利用。

隐私泄露悄无声息,腾讯手机管家揭秘隐私泄露途径

谈到隐私信息泄露,先了解其泄露的渠道,才能有的放矢去整治和防范。近日,腾讯手机管家发布了《智能手机生活:支付病毒隐私泄露报告》,揭秘了生活中隐私信息泄露的最常见的方式。其一,用户的生活习惯可能会无意中泄露个人信息,比如社交平台分享的照片暴露地理定位、在线测试填写个人信息、忘记处理的快递单以及手机丢失等,其后果可能导致骚扰诈骗。

其二,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宝贵的“个人信息”,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黑客技术攻击数据库、搭设虚假WiFi和风险WiFi、恶意传播包含木马病毒的二维码、钓鱼网址等手段去窃取用户的隐私数据。与此同时,人为倒卖信息、网站漏洞、智能硬件漏洞也同样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

盘点隐私信息泄露带来的危害,这些场景细思极恐

随着隐私信息泄露带来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曝光,大家对隐私信息泄露的最直接的印象是骚扰诈骗。此前曾有网友反映,自己刚刚买完房,就开始接到各家装修公司的电话,3天内接到了上百通装修公司的电话,不胜其烦。

实际上,除了饱受骚扰电话的困扰外,隐私泄露更严重的后果是电信网络诈骗。此前曾发生过一起“假冒公检法”诈骗案件,受害人王某接到某公安机关打来的电话,称王某涉嫌帮助别人洗黑钱。由于对方清楚地说出了他的身份信息,并且“通缉令”上有王某真实的照片和身份证号,王某深信不疑,立马转账以洗清嫌疑。但其实“通缉令”和所谓的“民警”都是假的,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并针对特定的用户准备相应的诈骗“话术”。

隐私信息泄露治理是关键,亟需各方联动治理

隐私信息泄露保护是长期以来探讨的话题,但近几年来隐私信息泄露事件屡屡见诸报端,由隐私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网络诈骗,也成为损害公民利益的“社会毒瘤”。那么,如何治理才行之有效呢?

首先,国家各部门多措并行,防范隐私信息泄露。2017年《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网络个人信息纳入法律准绳,严厉打击非法窃取、贩卖用户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今年两会期间,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提出,今年将对未实名制快递的边远地区实现全覆盖,并对信息采集、传送、处理、保护、消除进行闭环管理。

其次,企业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方面,不断升级大数据保护技术,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其中,一些金融企业进行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收集时,首先都会征得用户授权;运用前沿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通过科技手段保障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纷纷实现了注销机制,用户对长时间不用的网站或者APP进行注销,防止碎片化的信息资料泄露。

最后,对用户来说需要提高自身保护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对身份证复印件、快递面单等包含个人信息的物品进行妥善处置,使用腾讯手机管家等安全软件进行隐私防护,避免风险WiFi、钓鱼网址和木马病毒等窃取隐私类的风险,全方位防护信息安全。

警方提醒:当心九个网络“套路”获取个人信息

针对个人信息保管,尽量注意以下九个方面:

一是网上购物尽量到正规、大型网站,并仔细检查网址,不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不随便点击聊天中对方所发来的链接。谨慎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二是填写个人简历只写必要信息,尽量不要写得过于详细,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求职平台和企业是否正规。

三是身份证等证件复印时一定要写明用途,防止被他人利用。

四是妥善保管、处理好包含个人信息的票据,如快递单、火车票、飞机票、保险单等。

五是不要贪图小便宜,避免在网上或街头参加一些需要填写真实身份、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的抽奖、竞猜、促销送礼品等活动。

六是尽量不要在朋友圈通过视频、照片、文字等形式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家庭住处、单位地址、子女情况等信息,不添加不明身份的好友。在与陌生人聊天时,特别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提供。

七是进行网上支付时,尽量使用流量以确保支付安全。

八是不要在各类网上网下平台、商场随意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避免可能产生的大量骚扰电话而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九是不要随意扔弃或出售未经处理包含个人信息的手机。

网络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专家提四方法建议

1.尽量不使用公共场所的WIFI。对于黑客来说,公共场合的WIFI极容易侵入,这也意味着个人信息将暴露在黑客的视线下。

2.尽量访问具备安全协议的网址。唐威建议尽量登录网址前缀中带有“https:”字样的网站,具备这种安全协议的网址的安全性较高。

3.不同软件尽量不要使用同一组账号密码。唐威表示,黑客常常会购买带有大量个人信息的数据库进行“撞库”,设置多组账号和密码可以防止黑客侵入下一个账户,可以及时止损。

4.妥善处置快递单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对于含有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的单据凭证要及时销毁,不经意扔掉也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好消息!个人信息保护将迎来专门立法

根据中国人大网10日公布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69件法律草案列入第一类项目,即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

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是第61个项目,这意味着个人信息保护将迎来专门立法。

【长城评论】保护个人信息是否只能依靠“挂断电话”?

“信息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产生的口号,至今仍然有它的价值,当时一批个体工商户能够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掌握了市场信息占有了市场商机。但是,当个人信息也被一些人作为资源进行买卖的时候,它却侵犯了公民个人的人身自由,甚至对公民个人的人身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个人信息得不到保护,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它已经是一个社会的“毒瘤”。在当下社会,几乎每个人都经受过推销电话的骚扰,而且有的电话精确程度之高令人惊讶,这表明个人信息的买卖已经形成一条“地下产业链”。

不断出现的个人信息贩卖形成的电信诈骗市场已经严重损害了民众利益,并且形成了一个犯罪高发区。要遏制这种丑恶现象,离不开公安司法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在这种严刑峻法之下,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犯罪活动,这个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妨碍个人权利的社会“毒瘤”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清除。公民个人要加强自身信息的安全保护,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和企业要严控个人信息泄露;同时,公安、司法和网络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倒卖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以遏制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蔓延之势。

(据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中国网、长城网等综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讯录爸妈昵称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