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中国一共有多少钱钱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深圳的31岁男士征婚,他是这样写的,“我虽然拿着两万的高薪,但是由于日常花销比较大,所以经济条件并不优秀”。

  就因为上面这句话,这位男士受到大批人留言吐槽,大意是“太有自信了”,“两万真不算高”“这也叫高薪”“在深圳月薪两万真的太平常了”之类的。

  抛开这些留言不谈,虽然在一线城市,月入过万是较为吗常见的收入水平,但是在全中国范围来看,月入过万算得上是高薪的门槛了。

  中国究竟有多少月薪过万的人呢?

  2017年,随着各地政府和地税局逐步地公布数据,中国月薪过万的人数出现了猛增,我们来探讨下这些数据。

  我国2005年12月19日国务院公布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义务人,在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到主管税务机关自行办理纳税申报。

  请注意: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办法》中规定,年所得12万元是包括了所有的收入,除了基本的工资薪金外,还包括稿酬、劳务报酬、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等,都需申报。

  也就是说,你的房子租给了别人,你炒股赚了钱,你的钱存在余额宝有了利息,你的车让别人拼车收了点钱,都算是你的收入。

  2006年:第一年实施自行纳税申报,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孙瑞标在2007年的一次会议上披露,在申报工作前预计将有500万申报人,但申报期结束后,申报的人数只有163万人。

  2010年:在4年以后的2010年,全国申报人数变成了268.9万人,4年时间增加了近100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25万人,占人口的比例大约为0.2%,即每500个人有一个人月入过万。

  应该说在这段时间,增速是很快的,在10%以上,但从绝对人口数来说,增加得不多。

  2011年:到2011年,申报人数变成了315万人,增长了17.1%。

  到了今天,根据中国自主申报个税人数,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上海申报人数高居全国第一;

  二三线城市个税申报普遍猛增40%―50%以上;

  小城市的逆袭――回不去的家乡在变成回得去的家乡;

  制造业对提高中国人收入的巨大作用;

  全国个税自主申报人数有多少?估计1500万;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如何?

  上海:申报人数高居全国第一

  非常有趣的是,2010年全国仅有268.9万人自主申报个税,而上海一个城市就超过了40万人,占了全国15%左右,上海政府体系的高效和上海人纳税意识之强可见一斑。这个40万是估计值,因为上海自主申报个税人数2007年为23.8万人,2008年为29.2万人。

  到2017年,上海市没有公布具体有多少人自主申报了个税,但是总人数应该可以破百万,高居全国第一位。

  一个城市多达百万人月薪过万,这反应了上海的富裕程度。

  二三线城市个税申报

  普遍猛增40%―50%以上

  由于近年来中国税务系统逐渐完善,同时应用了和的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监管体系越来越完善,个税自主申报人数覆盖范围在不断增加,以至于2017年主要二、三线城市个税申报人数暴增。

  以下是部分二、三线城市2017年的年收入12万元以上个税申报人数情况: 

  青岛市共有121792人进行2016年度个税申报,比上年增加39932人,增长46.99%。这个数字在2014年,还只有6.47万人,三年增长一倍。  

  南宁市共有38174人进行2016年度个税申报,同比增加10900人,增长44.54%。  

  长沙市地税局共受理2016年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106788人,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增长高达48.33%。  

  成都市个税自主申报人数为22.45万人,比2016年的12.456万人猛增80.2%。成都市个税自主申报人数竟然突破了20万人,比青岛还要高。  

  兰州和武汉的增速更是夸张的惊人,实现了倍增。兰州市2017年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人数4.64万人,同比增加2.8万人,增长152.90%,申报人数创历年之最。武汉市申报人数是21.67万人,占全省自行申报人数的67.85%。在2015年,武汉市申报人数才8.69万人,2016年才刚刚突破10万人,2017年就突破了20万,武汉实现100%的增长。 

  回不去的家乡在变成回得去的家乡

  在一线城市的各种北漂、沪漂、深漂,总是感慨家乡回不去,原因很简单,家乡很难找到高收入的工作,或者说找不到类似岗位的工作。但是在今天,虽然小城市在产业齐全方面仍然不可能和大城市相比,但是高收入人群也在逐渐增多。  

  湖北省荆州,2017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人数达到10044人,自2007年开展该项工作以来,首次突破万人大关。 

  山东省临沂市,2017年临沂市共受理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申报21269人,同比增加11601人,增长120.02%。  

  实际上,临沂、荆州都还不是全国监控房价的70个大中城市。

  一些印象中完全是贫困地区的小地方,例如湖南省邵阳市,2017年邵阳市累计有5824人进行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同比增加1213人、增长26%。

  制造业对提高中国人收入的巨大作用 

  湖北省十堰市,月薪过万人数竟然有1.3万人。 

  广西柳州市,2016年共有1.7565万人进行了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比上年度增加9393人,同比增长214.94%。柳州目前没有公布2017年的数字,但是预计也会大增。 

  十堰市和柳州市都是典型的城市,十堰市有汽车工业,柳州有机械工业。

  江西省南昌市2016年共有3.115万人进行自行申报个税,占江西省申报人数的36.82%。此次申报人数较多的行业依次是:

  金融业、制造业、、建筑业、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制造业仅次于金融业是南昌市第二大造富产业。

  全国个税自主申报人数有多少?

  那么,全国个税自主申报人数有多少呢?

  国家现在没有统一公布数据,不过从2011年就突破了315万人,从近年来惊人的增速来看,2017年全国个税自主申报人数几乎肯定过千万,估计在1500万人左右。

  1500万人自主申报纳税人数才占中国人口多少比例?不过区区1.1%不到。但是,这能反映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对我们非常重要。

  假设我们按照中国月入过万的人数有3000万计算(自主申报个税的人数翻一倍),占全国人口13.8亿的确只有2%多点。但是,2016年全国实际就业人数为7.76亿人,这个3000万人占到了就业人口的3.87%,这个比例是不是有点可观了?

  中国大部分人的收入是集中到某个区间的,目前来看这个区间在不断上移,一旦有一天这个主流区间开始达到万元,中国月入过万人数就会瞬间暴增。

  下面的图就是一个例子(数据不一定准确,只是作为例子说明)。

  中国移动电竞用户的收入,元这个档只有7.8%,而元这个档的人数有24.4%。

  所以一旦有一天这个主流收入区间接近万元水平,中国月入过万人数就会爆炸式增长。

  实际上,从2017年主要二三线城市个税自主申报人数普遍增长40%-50%,更有不少城市实现100%增长,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除了我国税务监管不断完善之外,城市主流收入区间不断上移也是主要原因。

  那么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呢?你如果居住在城市里面,这一天到来的时间很快了。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如何?

  再说说中国农村的收入水平。

  可以参考的是,2017年5月,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我国农民工2.82亿人,同期增长1.5%,农民工月均收入达3275元。

  国家统计局也给出了农民工的定义,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

  从3275元的平均工资,估计农民工的中位数收入应该接近3000元。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这个低收入的人群数量在不断减少。

  为什么呢?我们就以简单的私人汽车保有量为例子。

  2015年底2015年底,中国有1.24亿辆私家车。

  2016年底到了2016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1.46亿辆。

  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2200万辆私人汽车。考虑有人同时买两辆车自己一个人换着开,我们可以合理的估计,仅去年一年,就有2000万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私人汽车。

  2017年底到了2017年6月底,这个数字变成了1.56亿辆。

  ――半年的时间又增加了1000万辆。

  换句话说,在2017年的上半年,每天有5万多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私人汽车,这是多么快速的变化!

  事实上,中国买得起私家车的人远不止1.56亿人,中国不少城市现在处于汽车限购状态,这个购买力实际上是被严重压制的。

  2017年,中国有49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23个城市超200万,6个城市超300万辆。根据中国卫计委2015年的报告,中国家庭平均人数为3.35人,1.56亿辆私家车意味着粗略估计有5.23亿人的家庭有了汽车。

  所以中国是不是有大把月工资两三千的人呢?是的,不仅有,而且人数不少,但是这个人数在不断减少。

  关注和关怀月入两、三千元的收入群体是对的,但是把月入两、三千元当成中国长期的主流,看不到中国正在发生的快速变化,那就大错特错。

  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你整天生活在中国人都只挣两、三千元工资的幻觉里面,完全看不到每一天都有大批中国人跨入月入过万,跨入有车阶级的行列,看不到中国低收入人群在迅速减少,对你自己有害无益。

  如果今天还有中国企业,看不到中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是去做精品,而是成天想着如何搞低成本的低端货,这样的企业十有八九没有前途。

  还是以汽车为例子,今天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在想着做更贵的汽车,而不是像十年前那样集中精力做价格五万元的低端车,为什么?利润和销量都在朝更高价位的区间移动,你不向上走,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在滚滚向前的中国,绝对不要懈怠,跟不上国家的脚步,跟不上中国主流的脚步,吃亏的最终还是自己。

讲一个真事。前一阵子,三好同学去医院瞧点小病,遇到一位医生很善谈。她看了一眼化验单,说:搞印刷的?不好干,累的吧?

三好同学心里一惊,问:你怎么知道我是搞印刷的?医生一指化验单,原来上面还写着三好的第一个工作单位:XX印刷研究所。

再问:你怎么知道搞印刷不好干呢?医生拿起一本专业杂志:我咋不知道?以前我每年订好多本杂志,现在只订这一本,还懒得翻。

各位老板说说:这搞印刷不好干,连医生都知道了,咱们的日子得有多难?

闲天聊完,言归正传。还是前些日子,三好同学的护照眼看着要过期了,忙里偷闲赶紧去以旧换新。光鲜亮丽的新护照拿到手,三好心里就琢磨:这个高大上的小册子,印一本要多少钱?

于是,就上网扒了扒。这一扒还就不得了,三好同学不仅发现了印一本护照要多少钱,貌似还找到了:国内利润率最高的印刷厂。说得严谨一点,当然应该加个“之一”。不过,以2016年的数据看,加不加貌似问题都不大。

有数据为证。2016年,这家印刷厂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4亿元,利润总额4.58亿元,利润率73.32%。

这样的利润率是不是连号称圈内最能赚钱的烟包厂,也足以在1秒之内闪击在地?

这家不一般的印刷厂就是:上海密特印制有限公司。

上海密特的名字带有“印制”俩字,一看就知道是印刷厂。可又“密”又“特”的,肯定又不是一般的印刷厂。

三好同学注意到,去年七八月份,上海密特在媒体上的曝光度相当高。原因只有一个:德国联邦印刷公司转让了其持有的上海密特25%股权。

一家印刷厂的小股东卖点股权,为什么会引发媒体的关注?因为上海密特的产品太特殊,它一度是“全国唯一一家护照生产企业”。即使现在不再“唯一”,国内也没有企业能在短期撼动它在这一领域近乎垄断的地位。

所以,当德国联邦印刷退出后,很多媒体用的标题看上去都有点耸人听闻。诸如:中国护照居然是“德国制造”、原来中国护照这么多年不是“Made in China”、中国护照为什么是德国印制……

如果说一家企业有25%的德资股份,其产品就能被称为德国制造,这标准未免太宽泛。再说了,持股75%的中方股东被放哪去了?

无论如何,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密特是一家很特别的印刷厂。目前,它有两个股东:上海证券印制有限公司、上海印钞有限公司,二者分别持股60%、40%,而前者也是上海印钞的参股企业。所以,上海密特的官网才会说,自己“隶属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的上海印钞有限公司”。

上海密特的官网还给出了其主营的四种产品:护照印制、护照Inlay、护照缝纫线、有价证券,有三种产品都围绕护照展开,特色显而易见。

相关报道显示,上海印钞有限公司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便为国家专门印制各种证件以及护照。后来,为了进行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于1992年成立上海密特。2001年,又为上海密特引进外方股东德国联邦印刷公司。

德国联邦印刷公司是德国政府100%控股的国有企业,在证件印制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上海密特当初之所以引进联邦印刷当股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

可惜的是,由于护照产品实在太特殊,尤其是电子护照推行后,内含大量个人信息,事涉国家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中德双方在上海密特的合作,不得不在2017年4月正式宣告终结,前后延续了约16年时间。

与很多印刷品受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市场出现萎缩不同,护照作为公民出国的身份证明,近年来印制量快速增长。

《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显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时间,中国公民普通护照一共只签发了21万本。而年16年时间,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签发量达1.73亿本,年均签发1080万本。

上海密特在护照印制领域的地位,一度是“独占性”的,但已有同行逐渐涉足这一领域。

比如,有中标公告显示,在2016年初组织进行的一次“电子普通护照印制服务”招标中,上海密特和上海印钞有限公司拿下了第一个标段,业务量占采购总量的70%,其余30%的业务量则被北京金辰西维科安全印务有限公司和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联合拿下。

印制这样一本看上去高大上,实际上也技术含量极高的小册子,到底需要多少钱呢?中标公告显示是:21.18元/本。这个报价怎么样?想来算是相当不错的。各位老板看呢?

即使有同行参与竞争,上海密特在护照印制领域的优势,也几乎是不可撼动的。那它的硬实力到底怎么样呢?

三好同学发现,年,上海密特连续5年现身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排名最低是92位,最高是57位。

首先来看资产。年,上海密特资产总额基本呈现上行趋势,由期初的5.34亿元,增至期末的6.95亿元,增长29.95%。

期间,只有2014年意外出现近30%的大幅下滑,其余年份均保持正向增长。

上海密特的资产总额情况(单位:万元)

再来看收入和利润。年,或许是受益于电子护照启用及出国旅游、求学热的不断升温,上海密特的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由2012年的3.74亿元,增至2016年的6.24亿元,增长66.94%。期间,同样是在2014年,意外出现大幅下滑,由上年的5.52亿元降至4.02亿元,降幅达27.21%。

与资产、收入相比,上海密特的利润总额表现更为稳健:由2012年的7924万元,一路上行至2016年的4.58亿元,增长477.45%。

其中,2016年同比增幅达到131.92%,远超销售收入增幅。为什么这么惊人?三好同学闹不清楚,不知道是不是与中德双方的合作,即将在2017年终结有关。

上海密特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情况(单位:万元)

上海密特一年狂赚4.58亿元有多牛?三好同学扒了扒,在2017年百强榜中,上海密特的销售收入仅排名第57位,利润总额却在95家提供数据的企业中位居第一,圈内大名鼎鼎的盈利大户,比如,顶正包材、苏州康美包、纷美包装,利润总额都只有3亿多元,位居上海密特之后。

实际上,以2016年的利润总额计,整个印刷圈能比得上密特的,可能只有裕同、劲嘉、东风、奥瑞金等极少数企业。即使跟真正的印钞厂比,上海密特的利润怕也不会逊色多少。

凭借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非对称正增长,2016年上海密特的利润率冠绝印刷圈。

当然了,上海密特的利润率并非一直这样惊人。年,密特的利润率呈现为“小幅波动、大幅上升”的特征:2012年为21.20%,2013年小幅下滑至19.49%,2014年大幅上升至42.97%,2015年降至35.32%,2016年狂飙至73.32%。

在这5年间,上海密特共计实现销售收入25.11亿元,利润总额10.14亿元,利润率40.41%。看上去,足够惊人。

有老板可能要说了,上海密特自然很牛,可它的产品实在太特殊,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关系还是有的。比如,三好同学经常会说到的一组数据,2016年,国内10.14万家印刷厂共实现利润总额675.27亿元,平均每家66.58万元。如果去掉上海密特,则每家要少赚0.45万元。

换一种说法或许更清晰,上海密特将整个印刷圈的平均利润拉高了0.68个百分点。对一家企业来说,这还是相当牛气的。

扒到这里,三好同学有一点联想:2016年,印刷圈的平均利润率约为5.85%,与前几年比有所下降,但在实体行业中也不算很差。可还是有很多老板感到日子难熬,难不成就与少数企业利润高企,拉高了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有关?

假如去掉上海密特,去掉几大印钞厂,再去掉烟包厂、无菌包装厂、印铁制罐厂,印刷圈的利润率会是什么水平?这事还真不敢想。

如果只把上海密特作为一个特例,三好同学的这篇文字大体只能算是八卦,猎奇一下也就算了。可如果把上海密特还原为一家印刷厂,其成功还是能带来很多启发的。

比如,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市场中做精、做专,说不准就能搞出大文章。如果说护照市场实在太特别,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服装标签。

三好同学最近注意到,看似不起眼的,细分又细分的服装标签市场,其实孕育了多家大型印刷厂。

艾利旗下的企业就不说了,在广州以鞋标、服装标签为主要产品的宝绅纸塑,号称是“亚洲数码印刷量最大的印刷企业”,拥有20多台惠普数码印刷机,据传利润至少在大几千万,甚至还有可能达到9位数。

有一家名为上海美声的公司,凭借服装标签产品,将工厂开到了10多个国家,员工数量超过2000人,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利润总额近6000万元。

各位老板说说,一个小小的服装标签就能养活这么多印刷大厂,是不是有点小水湾也能养“大鱼”的意思?

看了这么多企业,三好同学有一种感觉:越是特色鲜明,市场极度细分、极度聚焦的企业,一旦它够脱颖而出成为“大鱼”,其竞争优势也就越难以撼动。

道理很简单:小水湾容量有限,有了“大鱼”的存在,留给竞争对手的成长空间就会变小,后来者想要取“大鱼”而代之就不容易。

相反,一些体量庞大的细分市场,虽然身陷其中的企业已经觉得拥挤不堪,后来者总还是能见缝插针,找到立足空间。所以,竞争就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当然了,在小水湾里做“大鱼”,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天花板太低,挣点钱舒舒服服过日子没问题,如果想进入资本市场,讲故事就很难。

这么想想,当个老板真不容易,连做大水湾里的“小鱼”,还是小水湾里的“大鱼,都是一道两难的选择题。

所以,还是不说了,祝各位老板好运吧。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获取授权

最近20年,印刷圈到底买了多少进口胶印机?及为什么说去产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国内最大的药包印刷厂到底有多大?及药包印刷圈为什么没有产生超级大佬?

成都一印刷厂偷排废水4人被判刑。及用数码印刷机做定制糖果的绿爱,三年要赚9000万,靠谱吗?

这家印刷大佬拥有5500多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利润率有多高?及为什么说劳动力成本改变了印刷业?

这家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印刷大佬,烟包、酒包、印铁、纸浆模塑全都干,曾高居百强第四,一年能赚多少钱?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这个话题很难回答,怎么说呢,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每天都在印钞票,怎么可能知道有多少钱,应该说中国大约有多少产值,现在每年应该有五万亿吧,这个还真不好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中国一共有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