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拼音版,我不拍照和发语音

原标题:【雯雯教诗】雪山小屋中隐藏的温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辅助古诗的学习,将诗情画意融于自己的头脑中,让文字描绘的景色在画笔下呈现出来,让静止的物体在画笔下浮动起来,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

小朋友们好,我是雯雯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唐朝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意】: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加觉得路途十分遥远;下雪的天非常寒冷,简陋的屋子显得更加贫寒。柴门外忽传来一声声小狗的叫声,原来是诗人留宿的家中有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大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用简单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风雪夜归图,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但含意却十分耐人寻味。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古诗的第一句用“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但诗中之人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一个“远”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以及急于投宿的心情。

接下来,古诗的第二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天寒”二字承上启下,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同时也为夜来风雪埋下伏笔。

后两句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发生的事。古诗的第三句用“闻犬吠”为读者点明,夜间的山乡是那么荒凉和寂静,在万籁俱静中忽然听见喧闹的犬吠,让人眼前一亮,期待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古诗的第四句用“夜归人”三个字为我们揭示了古诗的结局,那就是投宿的山家主人在风雪夜中匆忙归来了。在屋内的诗人其实并没有看到屋外重新又下起的风雪,但通过这样的猜测,就会让读者通过诗人的眼睛看到,夜归的主人身上的落雪,感受到他带来的丝丝寒气。

当然,也正是这样的画面让读者的思绪进一步延伸,联想到屋内温暖的炉火,甚至有一桌香喷喷的饭菜,一壶热辣辣的好酒。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给读者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将风雪夜归人的场面铺展在读者面前,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下面,请跟随雯雯老师一起,画一画这首古诗吧。

让我们看一看景物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吧!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老师是怎么画的吧。

小朋友们快快拿起笔来,跟着老师,画出你自己心里的古诗画~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人的图画,其实与风雪有关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福建有一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现在我们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亲子国学社区”,为全世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每天提供专业与趣味并存的原创系列国学课堂,与亲子一起学习国学知识,伴随亲子共同成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拼音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