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掀起中国创业潮潮 家长们如何看待中国创业潮

(原标题:中国政府掀起年轻人创业潮:人人都想当老板)

韩媒称,韩国大部分年轻人就梦想有个体面的工作。而在中国呢,年轻人个个都在打算做“老板”。

据韩国《中央日报》网站7月21日报道,最近中国年轻人之间则普遍流行着“二十不非好汉”的说法。可见中国创业热情之高。作为创业的基础,人人都在高呼创新。那么,是什么力量将中国打造成了一个创业国家呢?

报道称,中国的创业热潮通过数据体现得非常明显。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消息称,2015年中国新增法人达到443.9万家,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比5年前的94万家增加了4倍以上,相当于每天都有1.2万家以上创业公司成立,约是韩国所有风险企业总数的150倍。

把中国打造成创业国家的力量主要有两股,一是的坚定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构建方便创业的强大基础设施。包括象征中国青年创业的北京中关村在内,中国各省都成立了创新产业园区,为创业提供依托。

中国政府的第二大支持体现在对人才的投资方面。中国早在2011年就颁布了吸引优秀留学人才的“千人计划”。入选千人计划的人才不仅可以得到创业初期资本支持,还可以获得各方面的生活费用补助。他们可以获得200万-400万元人民币作为研究启动资金,并可以获得与中国最顶级九所大学同等级别的薪水。千人计划也是中国为吸引那些出国寻求更好教育的人才重回祖国而颁布的物质与精神支持政策。

第三大支持是通过补偿机制使投资者可以放心对新生风险企业进行投资。中国推出了由政府为投资者的失败创业投资提供补偿的项目计划。上海市政府为刺激天使投资而从今年2月开始推出的补偿项目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根据该项目,天使投资者向风险企业投资时如果不幸失败,无法回收投资资金,最高可获600万元人民币补偿。

报道称,中国创业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民间领域的强大支撑。目前的创业热潮虽然由政府主导,但、、等民间企业为打造初创企业生态环境而积极进行投资的做法也点燃了中国的创业热情。

中国经济结束将近3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了被叫做“新常态”的中速增长时代。因此中国政府认为,为了激活中国经济,必须以创新为武器鼓励民众更多创业。同时,中国此举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报道称,中国青年也不满足于一般的工作岗位,普遍希望得到更加优质的工作。为了打破这种无法令人满足的现状,他们纷纷将创业视为新的突破口。

中国掀起的创业浪潮并非与韩国毫无关系。中国掀起史上最强烈的创业风潮,对韩国新生风险企业也不失为一大机遇。有意延续全球信息通信技术企业成功案例的中国创业热潮预计将在未来5~6年持续发展,利用中国创业生态环境可以为面向更大的市场开展事业创造条件。

报道称,当然,进军中国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由于中国的竞争比韩国更加激烈,而且通信环境、用户习惯等市场情况都与韩国存在差异,必须提前做好先行调查。此外,还需要对中国市场乃至中国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老话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在中国经商,只要提前做好充分的了解,才能有所收获。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王文华_NF5982

新华社成都3月14日电(记者吴晓颖 童方)“TBT”,Think Beyond Tradition(超越教条的思考)的缩写,这是格绒彭措为他的公司取的名字,恰巧也是他30多年人生道路的概括。
33岁的格绒彭措是80后大学生中的一员。对于他们来说,当时毕业后最为稳妥、理想的出路或许就是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去企业做高管拿高薪。
西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乌尼乌且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家庭培养出一名大学生不容易,读书被赋予了较强的目的性,往往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在家长传统观念中,公务员是体面的差事,书读不下去、没有文化的才去做点小买卖。
与身边绝大多数同学不同,出身名校的格绒彭措大学毕业后,却选择了一条“另类”的道路。他放弃北京一家外企的高薪工作,来到成都和朋友合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当起了蓉漂“创客”。
最初他尝试着让父母理解自己的选择,告诉他们:“所从事的文化创意行业极具挑战和创造性,比当公务员有意思多了。”但无论怎么解释,父母还是对他的工作一知半解。
在格绒彭措的家乡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文化创意行业还是个新鲜事物。丹巴是一座背靠墨尔多山脉,以美人和半山藏寨而闻名的小县城,当地世代居住着以农业为生的嘉绒藏族,格绒彭措的爷爷就是嘉绒藏族人。儿时,他帮着年迈的爷爷种地、割草放牧,望着家乡山头的雪和空中的云,想像著在几百公里外的省会成都,那些雪和云应该是彩色而不是白色的。
受益于政府在四川藏区实施的免费教育政策,以及当地教学品质的提高,格绒彭措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他走出大山,开拓了视野,摆脱了沿着祖辈脚印牧马放牛或进城打工的命运。
“在北京的求学经历,让我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条路。”格绒彭措坦言,在创业初期也碰到缺人、缺钱各种问题,好在一路坚持下来,越走越顺畅了。半年前,他又在成都开了一家婚照摄影工作室,依旧取了一个另类的名字——“唯心主义”,许多新人称讚:这家店拍出了“爱情的味道”。
在格绒彭措大学毕业十年后的今天,大学生创业不再被认为是“非典型成才路”。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政策红利推动下,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最强音。在席卷而来的创业浪潮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发生改变,选择“主动就业”“造饭碗”的比例正在提高。
西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的六所委属高校之一,该校毕业生中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去年达106人,西藏小伙珠扎就是其中一员。珠扎读大学时喜欢设计电脑程序,他敏锐捕捉到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趋势,借着这股东风大展拳脚,和同学组建了数字应用创新团队。
大三那年,珠扎带领团队凭借一款藏医藏药手机APP,在一场全国官方比赛中获奖,从此声名鹊起。之后,团队免费入驻成都高新青年大学生创业园,註册成立公司。
从研发智能藏文输入法软件,到建立藏汉双语交互服务平台,再到开发为藏区遊客提供私人定制服务的手机APP, 珠扎公司的一项项产品瞄準市场空白,成功吸引到天使投资。在珠扎看来,创业不仅是他兴趣所在,还很有意义:通过所学的知识、技术解决藏族同胞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地方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许多年轻人涌往大城市、为创业梦奋鬥时,已过而立之年的藏族青年罗海斌在成都“漂”了几年后回到了家乡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吸引他回去的,不仅有对故土的眷恋,还有“掘金”的机会。
松潘县是黄龙-九寨沟两大风景名胜区的中继站,交通便利,有高速路、机场,遊客络绎不绝。于是,首次创业失败的罗海斌,在家乡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贷款近100万元,利用自己学过意大利咖啡调製的手艺,开了一家“安多房子咖啡客栈”。这虽不是松潘的第一家客栈,却是第一家专业的咖啡馆。
2014年客栈开张后,成为松潘古城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走进客栈,天花板上是吉祥八宝灯,墙上是羊头装饰,地上摆着欧式沙发,天井里挂着手绘布灯笼,吧台前弥漫着诱人的咖啡香气……人们在这裡轻轻地说话、弹吉他、看书、发呆,直至深夜才到二楼的客房,做一个美梦。
“已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挣了一些钱。这些钱都没动,我打算今年再开一家客栈。”罗海斌说。(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