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封装里面包含两个电感跟一个芯片电感,请问有谁知道这个IC的型是什么?

原标题:来认识下贴片电容、电阻、电感吧

非贴片元件的电子元件本体可以承载较多的产信息,如规格型号、制造厂商、产品序号等贴片元件的体积或尺寸是以毫米為计的,元件本体上不允许标注太多的信息标识方法通常有:1)简化标识法。将常规标识型号进行简化如将74LS14(六反相器数字IC)标识为LS14;2)代码标注法,将标识进一步简化称为代码标注法。如贴片晶体管的-24、1L等更像是密码,需要用资料“破译”后才能知道标识背后え件规格型号的含义;3)无标识。小功率(如16/1W)贴片电阻和(PF级别)小容量电容,因元件本体太小无法印出标识,干脆就成为无标识え件

初学者每每面临这样令人困惑又能非常挠头的问题:如何由IC元件上的标注代码(也称印字),判断是什么器件如何查找相关IC的电蕗资料?无标识(印字)元件怎样判断是什么器件如何测量其好坏?可否用其它型号的元件(甚至非贴片元件)对贴片元件进行代换貼片元件的封装形式有哪些啊?等等

贴片电阻是电路板上应用数量最多的一种元件,形状为矩形黑色,电阻体上一般标注为白色数字(小型电阻无标识称无印字贴片电阻),变频器生产厂家在电路板上标注的元件序列号为R(如R1、R147等)贴片电阻的基本参数有标称阻值、额定功率、误差级别,另外还有最高使用电压、温度系数等我们只需关注标称功阻值和额定功率值两项参数就可以了。

1、贴片电阻的笁作参数和类别

1)额定阻值最常见的有数字标识法。

a、用3位数字电阻值前2位为十位、个位值,为有效数值第3位是0的个数或称为10的X次方。如标注为152即为1500Ω;101,即为100Ω;103即为10000Ω(10 kΩ)。

b、用4位数字表示电阻值。前3位为有效值即千位、百位和个位值,第4位为0的个数洳标注为1501,即为1500Ω;标注为1000即为100Ω;标注为681,即为680 Ω;标注为1003即为100kΩ。1Ω以下的值加R表示,同上。

3色环和4色环阻值标注法,不常见標注规则同普通电阻,不予赘述;精密型贴片电阻用代码标注法,由两位数字加一位代码组成前两位数字为有效值,第3位字母为乘数徝如01A——100Ω,02 C——100kΩ,不常见,但须注意!

2)额定功率。采用数字标识的贴片电阻多为黑色其功率级别分为1/20W、1/16W、1/8W、1/10W、1/4W、1/2W、1W等,以1/16W、1/8W、1/10W、1/4W应用最多一般功率越大,电阻体积也越大功率级别是随着尺寸逐步递增的。另外相同的外形颜色越深,功率值也越大耗散功率為1W或1W以上的电阻,考虑到散热要求不得与印刷线路板直接接触,因而所有电路板上用到的贴片电阻一般都是小于1W的。贴片电阻的功率徝受限故在电路中需要较大功率电阻的地方,经常采用多只贴片电阻并联(加串联)的方法来增大功率值。贴片电阻的功率值不在电阻体上直接标注可以根据电阻的“个头”来判断电阻功率值的大小。

换用电阻元件时一看数字标注的电阻值,二看电阻的体积大小苻合二者条件时,即可代换

3)贴片熔断电阻。这是贴片电阻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出于电路安全考虑,不宜用普通贴片电阻予以代换或輕易用导线短接。

贴片熔断电阻是在电路中起到熔丝保护作用的一种特殊贴片电阻,一般是串联于某单元电路的供电支路中当流过该電阻的电流超过一定数值,则其电阻层快速熔断切断电路该单元电路的供电电源,避免故障扩大化其电阻体的数字标注为000或0,是贴片熔断电阻的特征测量其正常电阻值为0Ω。

4)贴片排阻。这是另一类型的贴片电阻最常见为4引脚2元件贴片排阻、8引脚4元件贴片电阻和10引腳8元件贴片排阻,8此脚4元件贴片排阻其内部含有4只同电阻值的相互独立的电阻元件标注为472的贴片排阻,指内部含有4只阻值为4.7k的电阻元件用于集中使用相同阻值电阻元件的电路,如MCU引脚的上位电阻在MCU的接口电路中应用较多。

图2 贴片排阻与内部等效电路

2、如何判断贴片电阻的阻值和功率大小

如果能清晰看出贴片电阻体上的数字标识,判断电阻值和功率值当然不存在问题如果损坏电阻本身无标注,或已燒毁得面目全非看不清标注,那么代换前的电阻值判断就要费一点周折了而且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出下一步的修复有哪些方法可以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呢?

1)参考本机型的相同电路中相对应元件的电阻值变频器电路中的相同电路很多,如6路IGBT驱动脉冲传输通噵其中6个支路是完全一样的,从MCU脉冲信号输出引脚至缓冲电路、至驱动IC,至IGBT的栅、射极电路任何其中1路或数个支路中的电阻或其它え件损坏,可能参考未损坏支路中贴片元件的参数值如无标识,可在电路板上测量确定或将元件焊脱电路板进行测定3相输出电流(模擬信号)的传输通道,3个信号检测电路也是一般也是完全相同的一路有损坏时,可能未损坏两路中的元件参数确定损坏元件的参数值。

如图2-9所示PC5与PC6两路驱动IC的外围电路的元件参数完全相同;PC3与PC8两路驱动IC的外围元件参数完全相同,R17=R51、R23=R48、R22=R49……当PC3外围有元件损坏坏,可以“照搬”PC5相对应外围元件的参数值进行修复

同理,对晶体管、二极管、IC芯片电感等其它元件的损坏当无法确定损坏元件参数时,可以參照同类型电路元件的参数值进行代换修复

2)据电路类型确定元件参数。如MCU(微控制器)引脚上连接的上拉、下拉电阻损坏MCU需外接上拉、下拉电阻的数字端口,一般内部为开漏结构应用上拉或下拉电阻,可以避免I/O口存在电平漂移状态维持一个静态的稳定电平。其电阻选值一般为10kΩ、6.8kΩ、5.1kΩ、4.7kΩ、3.3kΩ等,取值过小耗电增大,取值过大,则引发电平漂移或易引入干扰。只要确定损坏贴片电阻为MCU引脚的上位、下接电阻则可以直接确定该损坏元件的阻值也在3.3~10kΩ的范围之内。当然也可以参考其它上位、下拉电阻的电阻值。

图3 参考相同电路中え件参数示意图

图4 MCU引脚的上拉电阻的电路示意图

如图4所示,U2的脉冲引脚的上拉电阻为5.1k在3.3~10kΩ的范围之内。

3)参考同类机型确定元件参数值。没有相同电路可能参考也不能像上拉、下拉电阻一样可以大致“估算”出元件的参数,找到同类机型进行比对测量也能确定损坏元件的参数值。

4)调整试验得出元件的参数值若无同类机型进行参考,需要费点力气测绘出该部分电路搞明白损坏电阻在电路中的位置囷具体作用,与其它元件的连接方法“估算”出大致的电阻值,若仍无把握将损坏电阻,暂时接入电位器变频器上电,调整电位器進行试验配合人工信号给定、后续电路对信号作出的反应、面板显示等,测出电位器的电阻值进而确定损坏电阻的参数。

3、贴片电阻嘚测量及外观检查

1)用万用表在线测量电阻值大于标称值时,说明元件有断路性故障或电阻值变大已经损坏;所测阻值小于标称值时,要考虑到是外围并联元件对其造成的影响应将元件一端或两端脱开电路进行测量,以便得出确切的测量结果

2)贴片电阻的外观特征洳下:

a、贴片电阻表面二次玻璃体保护膜应覆盖完好,出现脱落可能已经损坏;

b、元件表面应该是平整的,若再现一些“凸凹”可能損坏;

c、元件引出端电极一般应平整、无裂痕针孔、无变色现象,如果出现裂纹可能损坏;

d、贴片电阻体表面颜色烧黑,可能已经损坏;

e、电阻体已经变形可能损坏。

贴片电阻的代换除了要求电阻值一样外,还需注意尺寸和功率值小信号电路(如MCU主板电路)首先要求尺寸一致,便于焊接安装代换注意事项如下:

1)严格按原参数代换。模拟信号处理电路如比例放大器电路,对输入电阻、反馈电阻嘚取值严格代换元件的电阻值,应与原损坏元件一样不允许差异过大,否则会引发电路工作失误

2)用于数字电路的元件,如上接、仩拉电阻、隔离电阻等选值有一定范围,只要令信号电压变化明显符合高、低电平的要求范围即可。首先应选用相同参数的元件代换若手头实在不能找到同阻值元件,则可用数值接近的元件代换一般不会影响到电路性能。如4.7kΩ电阻损坏,用5.1kΩ或6.8kΩ电阻均可以进行代换修复。

3)可用非贴片元件代换贴片电阻的损坏率极低,除了驱动电路因可能遭受强电冲击经常损坏(可购用部分备件)其它电路的え件很少损坏,可能有1只或两只损坏类型不一,也无法选购备件遇到此类损坏元件,用非贴片的1/4W或1/8W普通电阻来代换也是没有问题的,并非找不到原配件就导致维修进度的“卡壳”当然焊接时要注意,做好引线整形尽可能使引线短些,焊接后若有必要涂覆704胶加固吔能达到高质量的修复要求。

贴片电容是电路板上应用数量较多的一种元件形状为矩形,有黄色、青色、青灰色以半透明浅黄色者为瑺见(系高温烧结而成的陶瓷电容,无法印出标识)小容量(皮发级)电容体上一般无标识,微发级电容才有标识(应用不多容量稍夶的电容,使用带引线的插孔电容)变频器生产厂家在电路板上标注的元件序列号为C(如C1、C47等),由于变频器实际电路板的元件安装紧湊一般只标注序号,而不标出容量值贴片电容的基本参数有电容量、工作电压、漏电流值、误差等,用于小信号电路的供电电压一般為15V以下如MCU主板的供电为5V,所以实际应用中仅需注意第一个参数电容量和尺寸(便于安装)就可以了。

图5 无极性贴片电容、和钽电容贴爿元件外形图

应用于变频器电路的贴片电容主要有无极性小容量贴片电容(用于IC小信号滤波,抑制振铃)、有极性贴片钽电容(为电解電容的一种用于电源输出端的滤波)两种,耐压在63V以下容量在10微法级和高耐压电容,往往采用普通电容器

1、无标识贴片电容的容量估算、检测和代换

1)用于开关电源电路的供电输出端及IC电路的供电输入端的贴片电容,见上图电路左侧元件图示

在供电输出端,与(滤波)电解电容并联在一起因电解电容系导电极板和绝缘介质卷绕在一起,具有“电感效应”高频滤波效果差。并联小容量电容滤除整流后的高频纹波成分。电路中IC的供电端也都加有高频滤波电容,以吸收(可能存在由引线形成的寄生电感或由某种干扰带来的)电源擾动此类电容的电容量一般为0.01~0.1μF左右。该类电容对容量要求并不严格故障率也比较低。如检查发现有损坏换用0.01~0.1μF范围内的电容都是鈳以的。

2)信号通路中的低通滤波器用到的贴片电容低通滤波器电路,用于对信号中的某一频段内的高频成分进行衰减和吸收只要求其中的信号中的低频成分(甚至直流成分)通过。变频器的信号传输通路中多用于将脉动直流信号经RC电路转化成直流信号,因而该电路Φ的电容量大致在0.01~0.47μF左右因为电阻R的作用,虽然电容量较小但RC总的时间常数并不小,也能达到较好的滤波效果如不好确认容量大小,可以用0.01~0.47μF以内容量的电容试验以经RC滤波后无明显脉冲动成分为宜。

3)具有特定容量的贴片电容如MCU晶振引脚的补偿电容,其容量与MCU类型和晶振频率相关可由MCU的相关资料,和晶振元件的标注频率值确定该电容的容量,一般为33PF或22PF、15PF

贴片电容的损坏现象和检测方法:

a、哃一类型的电容,个头越大或颜色越深容量也越大。电容的容量可以用专用的电容测试仪来测定目前一些数字万用表,也附加此项功能测电容量时,须将贴片电容至少脱开一端排除外电路的影响后,再行检测

b、用万用表检测。如果在线检测万用表测量得出电容兩引脚之间的的电阻值,其实是与电容相连接的外电路“综合电阻值”若电容处于短路或近于短路情况(电阻值极低)下,才能有所反映将电容器脱开原电路,测量其电阻值应为无穷大用指针表的×10k挡测量时,0.1μF左右的电容指针有跳动(充电)现象静止后归于无穷夶。若测得固定电阻值说明电容损坏。

c、上电检测由电路判断该点电压低落,可能是电容漏电引起见下图电路示例。这也是一个比較好的方法

如下图6所示电路中,测量a点电压正常值应为R221、R22对3V供电的分压值1.5V若测量电压值高于1.5V,可能系电容C112漏电损坏所致;测b点电压正瑺值应为3V若低于3V,可能系电容C56漏电损坏所致

图6 电压漏电引起A点电压降低

进一步,可将C112或C56焊脱电路对其引脚电阻值进行测量验证。

当貼片电容损坏时也同确定贴片电阻的阻值一样,可参考同类电路测出好的电容元件的电容量,来确定故障电容的参数如晶振引脚电嫆坏掉一只,测另一脚电容元件的电容量即可两只电容的容量是一样的。

故障电容的代换:贴片电容的故障率较低各种规格的贴片电嫆都要备件,显然不是现实的偶尔发现损坏元件时,用普通的同容量瓷片或绦纶电容来代换是完全可以的,注意引线尽量要短焊接質量要好。

2、有极性(有标识)贴片电容的容量识别、检测和代换

有极性贴片电容的外形如图2-11中右侧元件图所示一般有矩形贴片,圆柱形贴片两种形式后者的标识与形状与普通电容器相似,易于辨识不做讨论。矩形贴片电容的颜色多为银白色或黑色标有横杠的一端為正极(也可通过其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进一步判断——带横杠的一端与供电电源的正极连接)。根据封装形式不同耐压分为A(10V)、B(16V)、C(25V)、D(35V)四个等级,电容量多为数微法至数十微法

贴片电容的规格型号所包含的参数一般有电容量、额定电压、容量误差、尺寸、封装类型等,不同厂家皆有差异想记住或弄明白,真是相当困难(也无必要)

贴片有极性电容的标注法举例:

1)采用数字标注法,采用一位字母+3位数字组成如A475,数字中前两位为有效值末位为零的个数,即4700000PF=4.7μFA为耐压级别,10V

2)直接标注法。如16V 10即为10μF,耐压16V的有極性电容

3)四色环标注法。色环的颜色与数字对应关系棕(或茶色)1、红2、橙(或橘红色)3、黄4、绿5、蓝6、紫7、灰8、白9、黑0,同普通電阻的色环标注法相同(从左至右)前两道色环为有效值,第三道色环为零的个数第四道色环为额定电压标识。如黄紫绿绿前3环为4700000PF(4.7μF),第四道色环表示额定电压为10V

4)代码标示法,在没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就比较难于辨识了。须依据代码按资料“翻译”出电嫆的容量和耐压等参数值来。

对故障电容器参数的确定假设从标识上很难判定,则采用上文如对贴片电阻检测判断的其它方法也能达箌判定和确定元件参数的目的,如在电路中一般都能找到相同标识的贴片电容用电容表测量相同标识的电容,可以判断出电容量耐压則选用比供电电源高一级别的即可,如5V供电电源下可选用6.3~16V的都可以。

有极性贴片电容的好坏判断:

贴片电容有击穿短路、内部电极断路、漏电、容量减小等故障检测方法普通电解电容的检测与判断方法一样。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电容量或指针式万用表的电阻挡测量充、放电现象和静态电阻值,都可以判断电容的好坏

贴片有极性电容的代换:

1)如果易于购到原型号、原封装形式的“原配件”,代换最为方便原配件的来源一般有两处:采购,从(电子元件商场)供应商或从(当当网,淘宝网上可购得难以找到原配件的二手器件)网络;废旧电路板上拆用无论从何处得到的配件,一定要先测量判定是好的,再往电路板上焊接焊接前一定要有“测量验证”这一个环節,避免查出一个坏元件再换上一个坏元件,使检修进入误区导致修复失败的现象发生

2)贴片有极性电容的损坏率也是相当低的。如果安装空间许可用普通的同容量和耐压符合要求的电解电容来代换,也没有什么问题注意选用质量优良(温度系数小,性能稳定)的電解电容焊接引脚要短,焊接后可用704胶加固

贴片电感元件在电路中的应用数量较少,仅仅在低压直流控制电源的输出端见到其应用,与滤波电容构成CLC的π形滤波电路,有(抑制电流突变)稳定输出电流的作用。电感元件,由单线圈组成,有的带磁心(电感量较大),单位一般用μH和mH表示流通电流值为几毫安至几百毫安。

贴片电感有圆形、方形和矩形等封装形式颜色多为黑色。带铁心电感(或圆形电感)从外形上看易于辨识。但有些矩型电感从外型上看,更像是贴片电阻元件变频器生产厂家对电路板上贴片电感的标号,标有“L”字样电感的工作参数有电感量、Q值(品质因数)、直流电阻、额定电流、自谐频率等,但贴片电感受体积局限大多只标注出电感量,其它参数未予标注而且往往是间接标注法——贴片电感本体上标注,只是整个规格型号的部分信息即大多只是电感量信息。

贴片电感的标注举例:实际(印字)标注——101完整型号——MPI 0610 M T 101(含有类型、尺寸、误差、封装形式、电感量等信息),是电感量为100μH的贴片电感1R1,是电感量为1.1μH的贴片电感有的用一个字母表示电感(代码标注法),实际标注——E完整型号——MPE,是电感量为2.7μH的贴片电感

1)從外型,如带磁心方形或圆形电感体积稍大,能看出磁心和线圈;

2)有的贴片电感从外形上与贴片电阻一样但没有数字与字母标注,呮有一个小圆圈的标注意为电感元件;

3)在电路中的元件序号,往往标为L字样如“L1”、“DL1”等。

4)有电感量标注如100。

5)理想电感的茭流电阻较大而直流电阻为零。电感元件的测量电阻值极小电阻值近于为零欧姆。从3)、4)、5)项配合观察和测量(在电路中的位置和作用),能区别出元件是贴片电阻还是贴片电感并判定出电感元件。

6)用专用电感量测试仪将元件脱开电路,测量其电感量

1)艏先确定是电感元件;

2)观察外型有无变形、变色、碎裂等,若有以上现象可能已经损坏;

3)用万用表的小电阻挡位(如200挡或×1挡),測直流电阻应近于0若测量电阻值较大或无穷大,说明电感元件损坏

1)可从废旧电路板上拆同型号元件代换;

2)先确定电感量和流通电鋶值,用普通带引脚电感元件代替并做好固定;

3)自行绕制,制作电感代用有一定操作难度;

4)如果对电路性能无明显影响,应急修複可暂时短接(仅供参考并不提倡这个修复方法,有可能降低产品的某些性能)

3.7V输入电压下本来效率就低能带12v600mA。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输入超过5V时效率才比较高,用器件要仔细研究理解器件参数输入10V带12V2A你试一下,一点都不烫

将去耦电容直接放在IC封装内可以囿效控制EMI并提高信号的完整性本文从IC内部封装入手,分析EMI的来源、IC封装在EMI控制中的作用进而提出11个有效控制EMI的设计规则,包括封装选擇、引脚结构考虑、输出驱动器以及去耦电容的设计方法等有助于设计工程师在新的设计中选择最合适的集成电路芯片电感,以达到最佳EMI抑制的性能
现有的系统级EMI控制技术包括:

  •   电路封闭在一个Faraday盒中(注意包含电路的机械封装应该密封)来实现EMI屏蔽;
  •   电路板或者系统的I/O端口仩采取滤波和衰减技术来实现EMI控制;
  • 现电路的电场和磁场的严格屏蔽,或者在电路板上采取适当的设计技术严格控制PCB走线和电路板层(自屏蔽)的电容和电感从而改善EMI性能。

      EMI控制通常需要结合运用上述的各项技术一般来说,越接近EMI源实现EMI控制所需的成本就越小。PCB上的集成電路芯片电感是EMI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因此如果能够深入了解集成电路芯片电感的内部特征,可以简化PCB和系统级设计中的EMI控制      PCB板级和系统級的设计工程师通常认为,它们能够接触到的EMI来源就是PCB显然,在PCB设计层面确实可以做很多的工作来改善EMI。然而在考虑EMI控制时设计工程师首先应该考虑IC芯片电感的选择。集成电路的某些特征如封装类型、偏置电压和芯片电感的工艺技术(例如CMOS、ECL、TTL)等都对电磁干扰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些问题,并且探讨IC对EMI控制的影响

数字集成电路从逻辑高到逻辑低之间转换或者从逻辑低到逻辑高之间转换过程Φ,输出端产生的方波信号频率并不是导致EMI的唯一频率成分该方波中包含频率范围宽广的正弦谐波分量,这些正弦谐波分量构成工程师所关心的EMI频率成分
最高EMI频率也称为EMI发射带宽,它是信号上升时间而不是信号频率的函数
计算EMI发射带宽的公式为:
其中:F是频率,单位昰GHz;Tr是单位为ns(纳秒)的信号上升时间或者下降时间
从上述公式中不难看出,如果电路的开关频率为50MHz而采用的集成电路芯片电感的上升时間是1ns,那么该电路的最高EMI发射频率将达到350MHz远远大于该电路的开关频率。而如果IC的上升时间为500ps那么该电路的最高EMI发射频率将高达700MHz。众所周知电路中的每一个电压值都对应一定的电流,同样每一个电流都存在对应的电压当IC的输出在逻辑高到逻辑低或者逻辑低到逻辑高之間变换时,这些信号电压和信号电流就会产生电场和磁场而这些电场和磁场的最高频率就是发射带宽。电场和磁场的强度以及对外辐射嘚百分比不仅是信号上升时间的函数,同时也取决于对信号源到负载点之间信号通道上电容和电感的控制的好坏在此,信号源位于PCB板嘚IC内部而负载位于其它的IC内部,这些IC可能在PCB上也可能不在该PCB上。为了有效地控制EMI不仅需要关注IC芯片电感自身的电容和电感,同样需偠重视PCB上存在的电容和电感
 当信号电压与信号回路之间的耦合不紧密时,电路的电容就会减小因而对电场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从而使EMI增大;电路中的电流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果电流同返回路径之间耦合不佳,势必加大回路上的电感从而增强了磁场,最终导致EMI增加换句话说,对电场控制不佳通常也会导致磁场抑制不佳用来控制电路板中电磁场的措施与用来抑制IC封装中电磁场的措施大体相似。正洳同PCB设计的情况IC封装设计将极大地影响EMI。
 电路中相当一部分电磁辐射是由电源总线中的电压瞬变造成的当IC的输出级发生跳变并驱动相連的PCB线为逻辑“高”时,IC芯片电感将从电源中吸纳电流提供输出级所需的能量。对于IC不断转换所产生的超高频电流而言电源总线始于PCB仩的去耦网络,止于IC的输出级如果输出级的信号上升时间为1.0ns,那么IC要在1.0ns这么短的时间内从电源上吸纳足够的电流来驱动PCB上的传输线电源总线上电压的瞬变取决于电源总线路径上的电感、吸纳的电流以及电流的传输时间。电压的瞬变由下面的公式所定义:

其中:L是电流传輸路径上电感的值;di表示信号上升时间间隔内电流的变化;dt表示电流的传输时间(信号的上升时间)

      由于IC管脚以及内部电路都是电源总线的┅部分,而且吸纳电流和输出信号的上升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IC的工艺技术因此选择合适的IC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上述公式中提箌的所有三个要素。
 IC封装通常包括:硅基芯片电感、一个小型的内部PCB以及焊盘硅基芯片电感安装在小型的PCB上,通过绑定线实现硅基芯片電感与焊盘之间的连接在某些封装中也可以实现直接连接。小型PCB实现硅基芯片电感上的信号和电源与IC封装上的对应管脚之间的连接这樣就实现了硅基芯片电感上信号和电源节点的对外延伸。贯穿该IC的电源和信号的传输路径包括:硅基芯片电感、与小型PCB之间的连线、PCB走线鉯及IC封装的输入和输出管脚对电容和电感(对应于电场和磁场)控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传输路径设计的好坏。
某些设计特征将矗接影响整个IC芯片电感封装的电容和电感

 首先看硅基芯片电感与内部小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方式。许多的IC芯片电感都采用绑定线来实现硅基芯片电感与内部小电路板之间的连接这是一种在硅基芯片电感与内部小电路板之间的极细的飞线。这种技术之所以应用广泛是因为硅基芯片电感和内部小电路板的热胀系数(CTE)相近芯片电感本身是一种硅基器件,其热胀系数与典型的PCB材料(如环氧树脂)的热胀系数有很大的差別如果硅基芯片电感的电气连接点直接安装在内部小PCB上的话,那么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之后IC封装内部温度的变化导致热胀冷缩,这種方式的连接就会因为断裂而失效绑定线是一种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引线方式,它可以承受大量的弯曲变形而不容易断裂
 采用绑定线嘚问题在于,每一个信号或者电源线的电流环路面积的增加将导致电感值升高获得较低电感值的优良设计就是实现硅基芯片电感与内部PCBの间的直接连接,也就是说硅基芯片电感的连接点直接粘接在PCB的焊盘上这就要求选择使用一种特殊的PCB板基材料,这种材料应该具有极低嘚CTE而选择这种材料将导致IC芯片电感整体成本的增加,因而采用这种工艺技术的芯片电感并不常见但是只要这种将硅基芯片电感与载体PCB矗接连接的IC存在并且在设计方案中可行,那么采用这样的IC器件就是较好的选择
 一般来说,在IC封装设计中降低电感并且增大信号与对应囙路之间或者电源与地之间电容是选择集成电路芯片电感过程的首选考虑。举例来说小间距的表面贴装与大间距的表面贴装工艺相比,應该优先考虑选择采用小间距的表面贴装工艺封装的IC芯片电感而这两种类型的表面贴装工艺封装的IC芯片电感都优于过孔引线类型的封装。BGA封装的IC芯片电感同任何常用的封装类型相比具有最低的引线电感从电容和电感控制的角度来看,小型的封装和更细的间距通常总是代表性能的提高
      引线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管脚的分配。由于电感和电容值的大小都取决于信号或者是电源与返回路径之间的接近程喥因此要考虑足够多的返回路径。      电源和地管脚应该成对分配每一个电源管脚都应该有对应的地管脚相邻分布,而且在这种引线结构Φ应该分配多个电源和地管脚对这两方面的特征都将极大地降低电源和地之间的环路电感,有助于减少电源总线上的电压瞬变从而降低EMI。由于习惯上的原因现在市场上的许多IC芯片电感并没有完全遵循上述设计规则,然而IC设计和生产厂商都深刻理解这种设计方法的优点因而在新的IC芯片电感设计和发布时IC厂商更关注电源的连接。
 理想情况下要为每一个信号管脚都分配一个相邻的信号返回管脚(如地管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使思想最前卫的IC厂商也没有如此分配IC芯片电感的管脚,而是采用其它折衷方法在BGA封装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是在每组八个信号管脚的中心设置一个信号的返回管脚在这种管脚排列方式下,每一个信号与信号返回路径之间仅相差一个管脚的距离而对于四方扁平封装(QFP)或者其它鸥翼(gull   wing)型封装形式的IC来说,在信号组的中心放置一个信号的返回路径是不现实的即便这样也必须保证烸隔4到6个管脚就放置一个信号返回管脚。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IC工艺技术可能采用不同的信号返回电压。有的IC使用地管脚(如TTL器件)作为信号嘚返回路径而有的IC则使用电源管脚(如绝大多数的ECL器件)作为信号的返回路径,也有的IC同时使用电源和地管脚(比如大多数的CMOS器件)作为信号的返回路径因此设计工程师必须熟悉设计中使用的IC芯片电感逻辑系列,了解它们的相关工作情况
      IC芯片电感中电源和地管脚的合理分布不僅能够降低EMI,而且可以极大地改善地弹反射(ground bounce)效果当驱动传输线的器件试图将传输线下拉到逻辑低时,地弹反射却仍然维持该传输线在逻輯低阈值电平之上地弹反射可能导致电路的失效或者故障。   IC封装中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芯片电感内部的PCB设计内部PCB通常也是IC封裝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在内部PCB设计时如果能够实现电容和电感的严格控制将极大地改善设计系统的整体EMI性能。如果这是一个两层的PCB板臸少要求PCB板的一面为连续的地平面层,PCB板的另一层是电源和信号的布线层更理想的情况是四层的PCB板,中间的两层分别是电源和地平面层外面的两层作为信号的布线层。由于IC封装内部的PCB通常都非常薄四层板结构的设计将引出两个高电容、低电感的布线层,它特别适合于電源分配以及需要严格控制的进出该封装的输入输出信号低阻抗的平面层可以极大地降低电源总线上的电压瞬变,从而极大地改善EMI性能这种受控的信号线不仅有利于降低EMI,同样对于确保进出IC的信号的完整性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集成电路芯片电感偏置和驱动的电源电压Vcc是選择IC时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从IC电源管脚吸纳的电流主要取决于该电压值以及该IC芯片电感输出级驱动的传输线(PCB线和地返回路径)阻抗5V电源电壓的IC芯片电感驱动50Ω传输线时,吸纳的电流为100mA;3.3V电源电压的IC芯片电感驱动同样的50Ω传输线时,吸纳电流将减小到66mA;1.8V电源电压的IC芯片电感驱動同样的50Ω传输线时,吸纳电流将减小到36mA。由此可见在公式V=Ldi/dt中,驱动电流从100mA减少到36mA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压的瞬变V因而也就降低了EMI。低压差分信号器件(LVDS)的信号电压摆幅仅有几百毫伏可以想象这样的器件技术对EMI的改善将非常明显。
 电源系统的去耦也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題IC输出级通过IC的电源管脚吸纳的电流都是由电路板上的去耦网络提供的。降低电源总线上电压下降的一种可行的办法是缩短去耦电容到IC輸出级之间的分布路径这样将降低“Ldi/dt”表达式中的“L”项。由于IC器件的上升时间越来越快在设计PCB板时唯一可以实施的办法是尽可能地縮短去耦电容到IC输出级之间的分布路径。一种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将所有的电源去耦都放在IC内部最理想的情况是直接放在硅基芯片电感仩,并紧邻被驱动的输出级对于IC厂商来说,这不仅昂贵而且很难实现然而如果将去耦电容直接放在IC封装内的PCB板上,并且直接连接到硅基芯片电感的管脚这样的设计成本增加得最少,对EMI控制和提高信号完整性的贡献最大目前仅有少数高端微处理器采用了这种技术,但昰IC厂商们对这项技术的兴趣正与日俱增可以预见这样的设计技术必将在未来大规模、高功耗的IC设计中普遍应用。
      在IC封装内部设计的电容通常数值都很小(小于几百皮法)所以系统设计工程师仍然需要在PCB板上安装数值在0.001uF到0.1uF之间的去耦电容,然而IC封装内部的小电容可以抑制输出波形中的高频成分这些高频成分是EMI的最主要来源。      传输线终端匹配也是影响EMI的重要问题通过实现网络线的终端匹配可以降低或者消除信号反射。信号反射也是影响信号完整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减小EMI的角度来看,串行终端匹配效果最明显因为这种方式的终端匹配将入射波(在传输线上传播的原始波形)降低到了Vcc的一半,因而减小了驱动传输线所需的瞬时吸纳电流这种技术通过减少“Ldi/dt”中的“di”项来达到降低EMI的目的。   某些IC厂商将终端匹配电阻放在IC封装内部这样除了能够降低EMI和提高信号完整性,还减少了PCB板上的电阻数目检查IC芯片电感是否采用了这样的技术可以更加清楚IC的输出阻抗。当IC的输出阻抗同传输线的阻抗匹配时就可以认为这样的传输线实现了“串联终端匹配”。值得注意的是串联终端匹配的IC采用了信号转换的反射模型而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沿传输线方向分布有多个负载,并且有非常严格的时序偠求这时串联终端匹配就可能不起作用。
 最后某些IC芯片电感输出信号的斜率也受到控制。对大多数的TTL和CMOS器件来说当它们的输出级信號发生切换时,输出晶体管完全导通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瞬间电流来驱动传输线。电源总线上如此大的浪涌电流势必产生非常大的电压瞬变(V=Ldi/dt)而许多ECL、MECL和PECL器件通过在输出晶体管线性区的高低电平之间的转换来驱动输出级,通常称之为非饱和逻辑其结果是输出波形的波峰囷波谷会被削平,因而减小了高频谐波分量的幅度这种技术通过提升表达式“Ldi/dt”中的信号上升时间“dt”项来减小EMI。

总结
      通过仔细考察集荿电路芯片电感的封装、引线结构类型、输出驱动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去耦电容的设计方法可以得出有益的设计规则,在电路设计中要注意选择和使用符合以下特征的电子元器件:

  • 外形尺寸非常小的SMT或者BGA封装;
  • 芯片电感内部的PCB是具有电源层和接地层的多层PCB设计;
  • IC硅基芯片电感直接粘接在内部的小PCB上(没有绑定线);
  • 电源和地成对并列相邻出现(避免电源和地出现在芯片电感的边角位置如74系列逻辑电路);
  • 多个电源囷地管脚成对配置;
  • 信号返回管脚(比如地脚)与信号管脚之间均匀分布;
  • 类似于时钟这样的关键信号配置专门的信号返回管脚;
  • 采用可能的朂低驱动电压(Vcc),如相对于5V来说可以采用3.3V的驱动电压或者使用低电压差分逻辑(LVDS);
  • 在IC封装内部使用了高频去耦电容;
  • 在硅基芯片电感上或者昰IC封转内部对输入和输出信号实施终端匹配;
  • 输出信号的斜率受控制。

 总之选择IC器件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则是只要能够满足设计系统的时序要求就应该选择具有最长上升时间的元器件。一旦设计工程师做出最终的决定但是仍然不能确定同一工艺技术不同厂商生产的器件电磁干扰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厂商生产的器件做一些测试将有疑问的IC芯片电感安装到一个专门设计的测试电路板上,启动时钟运行和高速数据操作通过连接到频谱分析仪或宽带示波器上的近场磁环路探针可以容易地测试电路板的电磁发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芯片电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