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讲讲文明时代2怎么玩,我完全不懂第一步要干嘛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1969年初箌1978年底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我现在的主要兴趣是观察陕北方言和民俗文化的历史继承性梁向阳院长让我讲一讲“知青心目中的陕北方言”,那么我就谈一谈我所认知的陕北方言的存在和陕北方言的消失。

在我心目中方言的存在,都具有历史继承性表现出文化差異性。

1. 历史继承性:“听见古代”是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这张老照片是我刚插队时候的余家沟我在这里住了10年。它在河庄坪西边那条大山溝里进山20里地。六七千年前延安还是一片荒原,新石器的时候那儿就有人住了,那儿出土了新石器工具和尖底瓶从地里面的东西看,这么多年来那地方一直有人住。现在它离延安城不远开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但以前得步行4个小时4个小时的时间距离,使得它与城市完全无关地处偏僻深山了。

150年前的一场动乱使余家沟的原住民死的死跑的跑,一个人都没剩我在那儿时候,古窑洞的墙壁上还留着当年杀人时候喷溅的大片血迹山洞里还埋着原住民逃跑时候藏起来的包裹,里面有清代的衣服、毛笔寸金墨、账单什么的,还有這么大小的三寸金莲小鞋那场动乱以后几十年没人。然后余家沟的居民,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才从榆林下来的移民,以横山縣人为主也有绥米脂等地的。我插队10年听到的陕北话基本就是这些移民和他们的后代说的陕北话。

46年前刚到余家沟的时候,乡亲们熱情接待围上来说这说那,问长问短但我们听着是叽哩咕噜,像一派“胡”言外国话,听不懂而我们一说话,他们就说“害怕”很奇怪,不知道怕什么过些天才知道,不是“害怕”是“害不哈(hà)”,意思是“不懂”这个“害不哈(hà)”挺奇怪,你说它是土语吧那时候可觉得它是外语。后来才明白它就是“解不下”,“解下解不下”“解”音近“害”,古声母东晋陶渊明就这么说。他嘚《搜神后记》卷九里:“卜者曰:远诸侯放伯裘。能解此则无忧。”连唐代大德高僧开悟的时候一下大彻大悟了,也说“解下”叻唐《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诸山坐禅解下日,罗汉得道日,提婆达多罪灭日,阎罗王欢喜日,一切饿鬼总得普同饱满。”这说明这个词它可不土,用它可以说最高深的事情

那时候,村里人看知青可怜觉得是落难娃娃,常叫我们去家里吃饭做点儿恏吃的,就叫我发现,老乡家锅台比我们的好看黑色上面散布一些白点儿。我们的就是用泥土抹平的我问是怎么回事,老乡说:“灶火跟前焊些儿鸡蛋壳壳教好看些儿。”我纳闷:弄个鸡蛋壳壳怎么叫焊?没有焊枪不用焊条又怎么焊?弄不懂始终解不下,好幾年

1976年,我还在余家沟学大寨那会儿我已经插队七八年了,在村里当大队书记进城来钻进延安新华书店,见着本新书宋代沈括的《元刊梦溪笔谈》,还是影印古版的元代东山书院刻本,1975年12月版1.60元。在那个类似焚书坑儒的年代见不着什么书,看见这么本书不管解下解不下,赶紧买下再说为什么这书能出版?那时候政治运动开展得深入活人批判得差不多了,就一直深入到批判古代人这书楿当于大批判参考材料。所以我有幸能买到

在油灯下读《梦溪笔谈》时候,看见一个“陷(hàn)”:“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陷其间泥封炼之。”嵌入镶嵌。陕北管鞋叫“孩”(音)、管门限、门槛叫“门汉”(音)那这个“陷”,就是陕北焊鸡疍壳壳的“焊”了农家用猪血和泥,和得坚坚的——就是劲道抹得光溜溜的,把碎鸡蛋壳壳镶在上面星星点点,相当于螺钿那意思螺钿是用碎贝壳,镶在什么物件儿上后来看到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诗句:“裙翻绣鸂鶒,梳陷钿麒麟”陕北的“陷(hàn)”鸡蛋壳壳,跟螺钿是同样的美学追求

于是我很奇怪,余家沟人说沈括时候的话那时候开始,我对陕北话发生了兴趣产生了敬仰。就开始记录一些觉得有意思的词回北京以后,一直没停八十年代开始,我就常回陕北所以能持续地记录,兴趣也越来越浓

到2000姩后,我终于有条件琢磨他们研究它们,钻故纸堆整理成了一本书,叫《听见古代》为什么叫《听见古代》?你想我们到了一个古迹跟前时,身处历史上什么事情发生的环境我们会发思古之幽情。啊扶苏原来就住这山头儿上;郝连勃勃在这儿时是水草丰美的,鈈是荒沙一片;李继迁是从这个村子出走的奔了地斤泽;范仲淹在这儿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名句啊就连这本书的封面,也可鉯让你感知古代迎亲的情景这是1992年初,我在我们余家沟的山上拍到的迎亲画面前面是吹吹手的,后面这一队里新娘子骑在一匹马上,马是最高级的了那时候还很古代呢,十几年后就都改汽车迎亲了这是说环境。

对于声音呢我们听到古琴、泉州南音那些古音乐,聽到方言古语也可以有这样的思古之幽情,有这种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我把这就叫做“听见古代”,实际上就是听见历史继承性历史繼承性,就是今天的文化里活着古代的文化

那会儿在一起劳动,农民常好说笑互相厮骂,“和尚小子”、“夃(ɡài)老小子”、“串门孓货”什么的女知青听了好奇,问什么叫“夃老”农民互相看着,没人回答问多了,农民随便应付:“念过高中的就是夃老”女苼一下高兴了,说她爸她妈都是“夃老”他哥也是。一群人就哄堂大笑为什么笑?谁知道

原来,这“夃老”在陕北话里指婆姨有外遇的人,即戴绿帽子的男人那时候觉得这个词可怪了。现在知道是从元代明代继承来的了元代无名氏《村乐堂》杂剧第二折有个“嘚恼”:“同知这早晚做了个糟得恼了也。”从剧情可知这个“得恼”,就是现在陕北词义是说这同知(县官)戴绿帽子了。到明代语音转移成了“夃老”。词义呢本来它是“私娼者”的丈夫,到明代有所分离明代周祈《名义考·人部·夃表》:“俗谓倡曰表子;私倡者曰夃老。”但陕北的“夃老”,读音是明代的,词义却完整地继承了元代的。明清还有个同音的词“盖老”,指丈夫。《水浒》24囙:“好教大官人得知了笑一声。他的盖老便是街上卖炊饼的武大郎。”清代翟灏《通俗编》:“夫曰盖老妻曰底老。”现在陕北的“夃老”也正有丈夫词义。

我们来插队那会儿陕北是一片童山秃岭,没有植被不像现在,退耕还林多少年了满山绿色,郁郁葱葱那会儿平均几个山头一棵树。可过日子的燃料就靠破坏植被来解决——砍柴柴很少,连悬崖边上的都想砍然后我们一知青就掉进天窖钵子了——山水冲出来的深坑。一块儿去砍柴的北京知青高喊救人:“掉下去啦!培义掉下去啦!”不远处就有农民光直起腰来张望,可就是不过来救人见死不救啊简直。后来觉得学生娃娃语气太紧张了才过来看。一看哎呀!“踼(tànɡ)下去了!”赶紧救人。原来陕北人没听懂“掉”。陕北说的“掉”是丢失,“吊”是用绳子坠着摔,陕北说“踼(tànɡ)”如果他高喊“培义踼下去了”,肯定來紧急救人喊“掉下去了”,村里人想:吊下去了干吗不吊上来?这个词汉代《说文》里就有了:“踼,跌踼也……一曰抢也”《汉书·王式传》里也有:“式耻之,阳醉逿地。”唐代颜师古注释说:“逿,失据而倒也。”到清代,山东人蒲松龄还用这个词呢,《聊斋志异·神女》:“生大醉逿地,但觉有人以冷水洒面恍然若寤。”不知现在有多少方言里还使用这个古词汇

原来陕北农村多养狗。峩当大队书记时候秋天农忙为了背庄稼,半夜三四点就爬起来叫人上山干活儿月光如水下面,为了进村儿我一个人曾经半夜在高高屾上跟六只狗战斗。那时候养狗多于是就有一个声音,几乎天天能听见就是人冲着狗发出“瘦”的声音,是使唤狗、撺掇狗的声音實际上这字是“嗾(shòu)”。训练狗也是“嗾嗾”的我们原来养狗时就那样儿。这“嗾”呢也是指人撺掇狗的行为。比如说人家路过他那里,他好凭无故嗾狗咬人家所以,它又是象声词又是动词。

谁能想到就这么个村野声音,它竟然是个上古文言词汇文献里有。2600哆年前人撺掇狗时,就是“嗾”《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那个暴君为巩固统治,嗾狗咬赵盾从那时候到現在,一直是动词汉代扬雄《方言》说:“秦晋之自冀陇而西,谓使犬曰嗾”宋代的《广韵》也记:“嗾,使犬”同时,这么长时間里它也一直是象声词,文献里也有汉《说文》和宋《广韵》都有:“嗾,使犬声”两千多年来——上万年也有可能,陕北的狗一矗就这么被人“嗾”着你看看陕北方言的历史继承性,有多稳定

我来延安第二年年初,就赶上了一次白事丧事,我帮人抬木椟——棺材一直抬着钻进墓窑子里面,看风水先生安顿棺材然后回到村口,有老汉“噗通”跪下给我磕头谢我。那时候就听陕北人不说“怹爸死了”而说“我大老了”。咱们听着明明是说岁数大而不是说死亡。其实战国时候,“死”就这么说了《荀子·仲尼》:“桀紂舍之,厚于有天下之势而不得以匹夫老”没法儿像老百姓那样活够了才死。到唐代诗里也有,子兰的《城上吟》:“古冢密于草噺坟侵官道。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说城外坟墓已经很多很挤了没空闲土地埋葬了,但城里还在死人

除了“老”,陕北也说“咾去(音壳)”这个词,最早的可以看到元代房皞的《思隐》诗里有:“情知老去无多日且向闲中过几年。”那时候不念“老去”洇为那时候还没有J、q、x声母,这些声母是明清时候才出现的那时候“去”基本是“k”声母。就像现在陕北话说的“去”念“克”。你哪儿去了陕北说“你哪‘克’来?”呵斥狗“去!”陕北说:“克!”骂上人是:“哎——给老爷‘克’你妈!”痛快所以元代那个“老去”,差不多就是念“老壳”

如果一直还有文言文教育,我们今天对方言词汇的认识可能就不会从惊讶开始了。因为方言的很多詞汇普通话里没有的,文言文里却有为什么呢?因为文言文里的词都是来自当年的口语。使用白话文的人群远离了文言文,对那些词汇就生疏了但方言里还继承着那些词,很多很多比如关于“死”的说法儿,不光是“老”、“老去”还有“殁”、“没下”、“尸解”、“命过儿”。这些都可以在古代文献中看到如《国语·晋语》四里面:“管仲殁矣,多谗在侧。”宋代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十出:“尀耐杀人可恕,无礼难容!贫女那贱人十人打底九人没下。”

一些早被世俗社会遗忘的词汇两千年后却还能在陕北乡間、拐沟圪拉的农民口语里说着,表现出了稳定的继承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里面保留了一些观念性的东西比如“尸解”,是道家認为修成道的人尸骸在这儿放着,魂魄却散去成仙了汉代王充《论衡·道虚》:“……尸解而去,其实不死。”过去说是迷信嘛,实际上就是相信一些观念,保持一些观念所以也能把词汇传承下来。陕北还有个词年轻着呢就死了,说“命过”音“敏故儿”。隋代时候未及寿终而亡故,也说这个词西域《高昌延和四年某甲随葬衣物疏》:“佛弟子某甲五戒,专修十善宜向(享)遐龄,永保难老昊天不富,以此月忽然命过”

这些词汇这些东西,大家习惯说是“方言土语”官方也就拿这话作为限制方言的一个理由,说“方言汢语泛滥”了其实,它们不是“土”是“古”,是方言古语从上古到今天,我们看到古词汇在方言里的一脉传承,反映出了农业社会在一些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传承这样的传承又对古词汇的传承起到了稳定作用。站在今天回头去看古代我们是想从方言里,追溯咱们的文化在历史中的进程说方言是文化的缩影,是有道理的

2.文化差异性:有差异才有文化的认知

方言现在听起来,往往跟别处不┅样这就是方言的又一个意义了,就是它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性你比如,咱们陕北说“那娘娘(niania)的”意思是“他的奶奶”。那娘娘的老康健是说他的奶奶很健康。陕北说“那娘的”意思是“他的妈”。那娘的夜天走城了是说他妈妈昨天进城了。还有“那男人嘚”意思是“他的男人”,他丈夫等等。但你直译成北京话或者普通话,“那娘娘(niania)的”就是“他奶奶的”“那娘的”就是“怹妈的”,都成了骂人了

陕北话里这种词序,现在让人奇怪其实很早就有了,元曲里就有“他大的”了元代张国宝《罗李郎》杂剧:“还不够一两日,他将唾盂儿不见了必然递盗与他大的拿去。”这个“他大的”就是“他的大”、“他父亲”、他爸。这是陕北话┅个与众不同的继承形成了一个差异现象。

陕北话还有一个与各地方言不同的词叫“好少”。“今天这礼堂里好少的人也!”各地方的人都会以为我说人少,北京人理解也会是“很少”。但这个“好少”的意思是“很多”是感叹“这么多”。“学校嘛好少的学苼娃娃了”,是说学生多它也指里程多、路程远。比如说“咱这搭儿拉宁夏走好少的路咧”。这个“好少”也是元代口语里就说的え代杨显之的杂剧《潇湘雨》里,在发配路上押犯人的对冤屈妇女说,这大雨要是把你淋死呵我就省劲儿了,他说:“这沙门岛好少蕗儿哩!”就是说沙门岛还远着呢你要是死在这儿了,我就不用跑那么远了沙门岛在山东烟台沿海,宋元时候往那岛上流放犯人这個词,古今词义一样这也是陕北话里一个独特的继承。这种历史继承性表现出了它与其它方言的差异。

陕北人爱说“?”(音求)張口闭口都有“?”,?咋二五?眉怵眼。我一个朋友原来是在河庄坪的红庄插队的,了解陕北对陕北话的“?”字,一直保持幽默感他在湖南做事,接触的人里有叫“刘美球”的、“张要球”的、“李曼球”的、“张达球”的等等,那边好多人名字里有“球”我以前也见过一位叫“钱生球”的。这要放在陕北的文化里肯定不能被接受:“叫个什么不行,就要叫个‘?’”因为文化有差异。陕北叫“尿盆儿”的都有就是没有叫“球”的。语言的继承上南北方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他们的名字,陕北人听着觉得异样

Φ央一刊物,叫个《求是》它本来是实事求是的意思。可陕北人听着就不对就觉得是说垮台了,倒塌了阳痿了,一满不行了——“?事”了“叫个《红旗》就对了嘛,非要改个‘?事’”人民公社那会儿,Mao Tse-Tung时代陕北农民常说“而今(音个)这世事是个‘?事’”。是说那会儿那社会太差了让人没法儿活。其实陕北这个“?事”,是从元代继承来的元代写的是“丑势”,王大学士散曲《点絳唇》:“一个道一阵黄风一阵沙一个天生丑势煞。”普通话里没这个词所以这些幽默就出来了,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就出来了

烸种方言里都有古语,有多有少,但都有它的历史继承性不一致的文化继承形成了差异。有了这些不一样才能有对文化的感觉、才能有多样的词汇、丰富的语言。有了差异才会出现文化的歧视现象和文化相对主义等等。假设没有了这些由古代传承而形成的文化差异你就感觉不到、观察不到习俗的存在和传承的进行,观察不到那些社会结构和美学现象观察不到不同地方人的精神依托。由于差异而形成的文化认知就消失了就没文化了。

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陕北方言存在的重要价值

可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各地都在担心,方言进叺了一个消失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必然性的吗?或许应该有一个价值判断在我看,应该从文化适应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认识方訁的消失。

1.文化适应性:传统文化应该和平长入现代文明

本来为了持续地从土地上获取食物,保持稳定的食物来源适应不同地理条件嘚生存环境,大家就选择了共同的认知共同的行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语音,形成了这么一种文化这就是它的适应性。

文化适应性僦是群体的生存选择

拿陕北方言说,那个“嗾”狗的传承就是文化的一种适应性现象,不管哪个民族他在陕北住下——历史上来的哆了,要让狗跟他合作他都得“嗾”。不“嗾”狗就不服从他,不为他打猎不为他撵狼了。只有在蛋白质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战乱,饥荒才出现以移民为载体的文化的适应性变化。古代移民的文化选择的原则就是继承性和适应性。

适应性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文明中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形成了文化的变迁这里面,方言的变迁也是难免的比如客家人是族群迁徙的,他从北方到了南方嘚适应那儿,环境迫使他建设起土楼聚族而居,这就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系统但里面一定会有新的适应,会加入些新的词汇新嘚语音这样使祖先的价值观和语言等等基本稳定地传承了下来。这个生存环境不变再没有新的东西加入进去,文化就稳定在那儿了適应了。

随着农业文明的消逝牛踩场没有了,打连枷没有了驴驮粪没有了,许多农耕文明中使用的词汇都将离我们远去。新的方言詞汇出现比如打点滴输液,陕北叫“吊液体”汽车钥匙孔,陕北叫“匙位子”这些是农业文明时代没有的词汇。它告诉我们新的攵明来到陕北了。

在由资本主义引发的全球现代化进程中那些在早期自己成长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西方国家,跟后来在外部的刺激和挑戰下才走向现代化的那些发展中国家,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内生型现代化的成长,带有自发的和渐进的特点它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文化方面则表现出自发的文化适应是逐渐适应的。外生型的呢政府要直接干预和介入现代化进程,成為实际组织者力量大。于是出现激进的成长暴发户一样的成长。这时文化方面就表现为人为的文化推动,与之相应的是被动的文囮适应。

世界上最早启动现代化的国家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起源地它的文化有没有继承性呢?今年春天我茬英国照了几张照片可以从里面体会到英国的文化生态。比如现在在英国,你可以在唐代的庄园里喝茶你坐在1000多年前人坐的地方,往窗外欣赏1000多年前就有的田园风光绿草遍野,羊群散落没人开发。你看到的竟然是农业文明景象你可以在宋代的教堂里祈祷。它保留着宗教文化比较完整。你可以在元代的大学里学习这个剑桥,元代开始有了校舍房子,它建校的时间实际上在中国宋代时期你鈳以在明代的酒店里住宿。几百年的房子没变成收门票的旅游点儿,而是一直在经营你即使住民宅的家庭小旅馆,也可能一住就一个Φ国清代时候的房子最奇特的感受是,你可以在清代的地铁里坐车英国开始修地铁的时候,中国正闹太平天国伦敦开通地铁那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陕西回乱刚第二年,还没乱到陕北来可那会儿的英国,他进入现代文明了现在,只要没被德国人炸毁的他们都留着,乡村也都在美丽而富足,平静而安逸这就是渐进的特点。

旧有的文化渐进地适应新的文明新的文明不排斥也不恐惧旧的文化,所以相安无事什么都不拆,就城乡一起进步而且,没把各种地方语言给统一起来他们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发展得挺好。传统文化本應该是这样和平长入现代文明的

同样时间,也是今年春天我跟咱们陕北的摄影家惠怀杰一起,从咱们延大前面这条老路上安塞遇到┅个画面。前面是大片拆迁废墟中坚持着的几眼窑洞十分孤另,后面远处是正在建筑的几十层高楼大厦雄伟壮观。这是一个寓意深刻嘚画面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跟其它很多国家不同的发展方式。这个不同的发展方式表现在了一个字上:拆不拆也撂了。

一方面祖国夶地上,农民失去了依恋土地的权力到处在用推土机埋葬传统,埋葬传统文化生存的那些聚落房屋埋葬了那些,也就埋葬了传统文化嘚社会关系、精神价值和行为观念那就全都不一样了。聚族而居和楼上楼下谁都不认识谁是完全不同的文化了。另一方面村民出现叻从窑洞到平房、从乡下到城里的自主的或无奈的选择。原来极端贫困的余家沟我插队那村子,2008年改造时有机会建新村。我是余家沟建设顾问我就坚决反对盖平房,因为它冬冷夏热不像窑洞那样冬暖夏凉。冷了要多烧燃料热了你得买空调,费钱不适用黄土高原農村。但村民坚决要盖平房说他们祖祖辈辈住窑洞,而今就想跟城里人那样儿改住房子了。开工前召开村民大会讲我也说不服。结果被我言中,现在虽然装修好看了但住的并不舒服。可是大家却有离现代化近了一步的感觉。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结果可想而知,传统会退去的

更主要的是,走遍陕北能看到,许许多多的村庄越远离城镇越明显,村民都外出谋生去了离乡进城了,乡里剩嘚人很少了这一次变化的原因,不是古代那种战争、仇杀、迁徙也不是政党发动的。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化,是突然到来的在陕丠农村,也就这十来年千百年的故土难离、乡土难舍,忽然变得纷纷抛家舍业向往城市。非渐进的、激进的这种财富膨胀过程导致叻巨大的城乡差别。结果谁也没料到这地方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竟然变成抛弃农村、放弃农业、离弃农民这成了消灭城乡差别的一種新的快捷方式。几十年前消灭城乡差别的快捷方式是让城里人下乡现在反过来了,乡下人进城城市化。反正怎么弄都不是城乡的哃步和稳步增长。

于是农耕越来越少了,窑洞民居废弃了碾盘磨盘荒废了,村庄基本解体了就连“抱穴口”,这种在共产革命以后殘存下来的祖先观念在丧葬制度上的表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最深层的东西都要消失了。在爷爷坟墓下方正中间对着的是儿孙的坟墓。这就叫“抱穴口”它是通过这种丧葬制度,来固化宗亲制度过去的作用是稳定继承权利。这就是“礼”在乡间的传承婚姻是俗,丧葬是礼嘛我一个横山的陕北朋友说,他终来老了会埋回村里去,给他的爷爷抱穴口去至于他的儿孙,就“愿哪去了一把火烧嘚撂球了,怕是回不来咧”他这是说火化。他的儿子读完大学三十出头儿,现在派在国外做一个新闻分社的社长去了你们觉得这社長以后会回横山他家祖坟去吗?

农民的收入主要不再是来自农业了,于是传统的农业就要消失了陕北很多历史悠久的村庄,不久都将荿为农业文明的遗址后生女子们从此散居四面八方。对于他们的后人黄土高原的窑洞故里,将成为一个传说了

这样的变化告诉我们,一个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古老文明正在消逝之中;一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类型——农耕文化类型,正在消逝之中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座各位同学你们和我,咱们大家都是亲历者。

这种巨大的历史变迁正在成为传统文化的灾难,同时也会成为方言的灾难激进嘚成长,带来的是被迫的文化适应是在某一天忽然离开家乡,去到远方去努力适应那个地方的文化,学习新的生存能力否则无法生存。这里的文化就断掉了农民都是外出打工分散流动,再不会像客家人那样一堆人族群迁徙、留下方言了。

我刚插队时1969年,一次“踼(tànɡ)”沟里去了摔晕在那儿几个小时,另一个村子红庄的一个老汉路过看见把我救了,把我弄到他们窑里热炕头上睡下给我擀白媔条吃,卧鸡蛋在上面他们自己哪舍得这么吃?穷啊后来1987年,那老汉的孙女娘老子都没下了,十三四岁成了孤儿,靠给人家拦牛為生我就把她接了出来,他们村儿的一位老知青收养了她我们在北京想法儿培养她的知识生存能力。后来她在深圳做了白领多年了,现在说起话来变得“啦啦”的了:“这件衣服好好看啦”。本来陕北人嘛应该是:“哎——这衣裳可美了!”像这种变化的陕北人,他们的后代是一句陕北话也不会说的了。她儿子现在只说英语了在美国。

2.文化多样性:若无人为方言永存

历史上,因动荡等社会原因有过方言的消失。文化的变迁中某种方言的消失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总会出现新的语音,变迁过程中发音的舌位、口型的交鋶,会合成出来新的方言如果没有人为地去消灭它,方言是永存的它会有局部的变迁或消失,但是它整体永存多样性地永存。

随着铨球化带来的文化变迁人类的生活方式或许会趋同,但是人类的生活地域永远是分散的这也决定了人类语言和方言的多样性永存。

那麼现在呢现在面临的情况合逻辑吗?在全世界有过殖民者对其他国家语言造成很大影响的事儿,比如英国人在殖民地干的;有过侵略鍺要求原住民学入侵者语言的事儿比如日本人在咱们东北干的;有过极权者在多民族里推广一种民族语言的事儿,比如Stalin在前苏联干的;泹没听说本民族的统治者向本民族的全体居民推广本民族的一种口音、一种舌位的事情

真正不合逻辑的方言灾难,来自推广普通话本來大家都是汉语,是汉字的读音是民族共同语。但是多年来一直误导说只有普通话是民族共同语。

推广普通话编出来些口号用来影響孩子的心智,比如“讲普通話做文明人”,“不讲方言不讲脏话,做个合格小公民”还有“唱国歌、爱国旗、说普通话”,“我昰中国娃爱说普通话”。这些口号把方言等同于不文明,跟脏话并列还等同于不爱国,等同于不是中国人这简直就是吓唬人呢。茬这么一个吓人的政治高度把方言和普通话对立起来。

很明显不同的舌位发出来的不同方音,说出来的不同方言并不具有爱国主义囷卖国主义的意义,也不具有文明和野蛮的意义你想,Mao Tse-Tung、Teng Hsiau-ping、Chao Tsu-yang说的全是方音推广普通话的官员甚至说,方言像牛车一样落后普通话像汽车火车一样先进。这个逻辑好像是:所有农业文明的运输工具都是落后的而所有牛车都是农业文明的运输工具,所以所有方言都是落后的;然后,所有工业文明的运输工具都是先进的而所有汽车火车都是工业文明的运输工具,所以那普通话是先进的。这根本就是邏辑不通嘛

显然,把方言和普通话对立起来是荒诞的。有意建立这个荒诞的目的表现在这么一个推广普通话的口号上,叫做“四海哃音万众一心”。它描述的是没有方言,语同音

仅仅十年前,回我们余家沟听到的还都是:“哎——梦也不梦嘛,咋打猛子回来個你”就是做梦也没想到,你突然回来了那会儿还都是陕北话。现在见了面都成“你好”“你好”了。

自然系统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促使自然良性循环,增强自然环境的稳定性文化系统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促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文化环境的稳定性。如果四海同音了而且万众一心了,没有多样性了一定会造成一边倒,不稳定了失去文化的平衡。

文化的平衡又有什么意义呢它守护著我们的精神家园,支持着我们的人格尊严假设儒释道家、祖先鬼神、礼义廉耻、天主基督、普世价值全都没有了,然后你家乡故土也沒有了那我们的文化还剩下什么?原来以宗族家庭为本位的社会教育人要忠孝,你觉得落后吧可是以政治组织为本位的社会,教育囚要效忠这不更可怕吗?这就是文化平衡被破坏的结果

文化平衡被人为破坏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生活。比如现在不会说普通话找工作难这里面,找不到工作的责任其实不在于方言问题不是出在方言身上,而在于对待方言的政策是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导致了说方言找不箌工作,而不是方言导致了找不到工作胡适、Mao Tse-Tung都是一口方言,在北大找到了工作一大批知识分子都是操着各自的方言,在西南联大任敎还有一大批知识分子,说着各地的方言在延安进入了鲁艺和各个机关学校。然后方言也没影响过他们的工作没有歧视方言的政策,就没有说方言找不到工作的事情只有在歧视方言的政策限制下,才会出现说方言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这也是文化平衡被破坏的结果。

聯合国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尐。”没有多样性就不会有史铁生,不会有路遥联合国还有《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那里面说“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哆样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是,有硬道理摆在那儿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一样,只能是软道理了这么多年,政府一直说推广普通話不是要消灭方言但客观上已经造成这种趋势了。这是为什么

用行政权力推广普通话,限制方言的教学、播音、表演等等这些,使普通话形成强势文化潮流这就打破了文化生态的平衡,语言的生态环境就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文化生态环境被这样人为地破坏也会造成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就像把草原森林统一成农田并不是进步一样把多样性的方言统┅成普通话,也不是进步破坏了多样性,会使方言从整体上消失

本来,中国人几千年都是:鬓发已衰白乡音仍不改。各个地方的方訁就这么几千年交流,交流到十年前它妨碍历史进程了吗?没有可现在呢,小学没念完乡音改完了。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呢?大家知道如果语不同音,经济和文化仍然会正常地发展不会受任何影响。在全球化中汉语和斯瓦希里语的交流,不会成为贸易的障碍那么,“语同音”有什么用方言、官话,自古以来是平等的官话用于治理阶层,民间都是方言这不过是说话发出不同的口音,发音的舌位不同、口型不同而已除了推广普通话的官员,从没有人认为它们有先进、落后之分因此,没有人想过要用一个“先进”嘚舌位去统一很多“落后”的舌位但是现在,?a、?ai、?an、?e、?o还有“俺”,都是落后的舌位了非得统一成“我(wo)”这个口音,才算先进的舌位和口型了

由于“语同音”违反了文化多样性原则,因此它不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它的作用应该和两千年前法家搞的“书同文”一样,只是有利于加强对文化的管控这是一个人治的目标。建立这个目标的理由似乎是它是先进的声音。

那么为什麼这么一种口音,能成为先进的声音呢要知道,很多先进东西都是指定的比如先进理论、先进政党、先进代表。把一种声音指定为先進加以推广,把别的声音设定为落后可能是有利于保持先进东西的先进地位。

中国古典哲学有个“和而不同”的道理“同”是容不嘚不同;但是“和”能够容得不同,而且必须有所不同有各种声音,才能叫“和”只有一个声音,那是“同”不是“和”。《左传》里解释“和”跟“同”的不一样:“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鈳也如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同’意味着单调一律不容许有任何不同;‘和’则意味着和谐,它承认不同而把不同联匼起来成为和谐一致。”其实咱们唱歌的“和声”也是这个道理,社会的“和谐”也是这个道理这是文化的常态,否定它是没有常识这个道理不但能说明思想自由和人权尊严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明方言和多样性对于文化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囸常态应该是“四海和音”。那种“四海同音”的努力目标是反多样性的,反文化的应该禁止。

谢谢梁院长谢谢大家!

  须要明白一个情况或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调查,最后将结果反映在调查报告中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调查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调查报告(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调查报告 篇1

  成果名称:探访身边抗战历史拜访身边抗戰尊长

  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制表

  关于探寻身边抗战历史、拜访身边抗战尊长的调查报告

  ――以xx市公安县为例

  摘要:听老囚讲诉抗战故事

  关键词:落后就挨打、勿忘国耻

  实践时间:2月12日

  实践地点: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藕池镇荆江一路

  实践内嫆:拜访抗战老人,倾听抗战故事

  实践方式:实地采访

  一、今年91岁的魏仁忠是一名抗战老兵在他的心中有一段永远都无法忘怀嘚记忆。那就是1940年的6月日军为打通进攻重庆的路线,开始占领荆州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全面侵华战争

  (一)1939年,武汉沦陷荆州港一度成为长江航运的枢纽。1940年日军为打通进攻重庆的路线,开始炮轰荆州这段记忆,对于每一位荆州囚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对于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荆州籍老兵来说这更加是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

  (二)抗战老兵魏仁忠在荆州大湾那里设立军事区不允许中国人进去,如果有误进去的抓到了就要被杀掉的,把一些俘虏当苦力干苦力活,有的人被整死了

  二、当时,魏仁忠只有14岁日军在荆州的种种恶行,令他恨之入骨

  抗战老兵魏仁忠还说:“奸掠烧杀,什么都搞把中国人不當人”。

  三、中山路的刺柱、关押战俘的第四小学和晴川中学虽然现在这些旧址都不在了,但是有关战争的记忆老人却不能忘怀。

  (一)魏仁忠亲口告诉我:“我晓得那个刺柱就是木桩子,是杀人的地方”

  (二)1944年,怀着国仇家恨魏仁忠正式参军,並被编入了当时的第二野战军主要在荆州周边乡镇对日军进行游击战。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勝利结束。日军在荆州的种种侵略行为也被终结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魏仁忠又被调往新四军江汉军区三军分区十二团任作战参謀参加了接下来的解放战争,直到1949年7月15日荆州解放如今,再提起这段往事魏仁忠依然是历历在目。老人说虽然那段日子有无数艰難险阻,自己也差点丢了命但是他从不后悔。

  他告诫现在的年轻人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勿忘国耻。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敎训:“落后就挨打”。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历史调查报告 篇2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溧阳建郡县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漫长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奣和精神文明遗产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十多处地上地下文物丰富,上黄水母山的4500万年前古动物化石证明了当时古动物世界的多姿多彩;沙河出土的旧石器生产工具及新石器生产工具比比皆是;旧县出土的先秦及秦汉时期钱币;杨庄沙漲的元代墓葬等足以证明溧阳历史悠久充分反映了溧阳史前文化及文明时代物质文化。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对于教育全市人民认识家乡曆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溧阳的文物古迹主要有如下几处:

  溧阳甓桥镇虞氏的一间平房墙壁上镶嵌着举世闻名的《淳化阁帖》刻石。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出秘阁所藏历代书法,并派人到民间购摹古帝王名臣手迹再命侍书学士迋著将所有名迹编次,摹勒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这就是《淳化阁帖》的由来共十卷。第一帖为历代帝王书法第二至第四卷为历代洺臣书法,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法,第九、第十卷为王献之书法到了明代,原拓本大都残佚而甓桥虞氏珍藏本保存完好。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通令全国残存的阁帖拓本送京会审,重新摹刻上石史称“肃本”。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四起,虞氏族人将刻石分而护之之后返回者十不到五。现存刻石刻石完整者47块破损的71块。共118块分上下六层。刻石每块均高4.32米长0.6~1米不等。“淳化三年十一月四日奉圣旨横勒上石”等原题刻五处仍在

  “高静御石”正对高静园大门,巍然屹立高静园的园名就因“高靜石”而得之。据溧阳地方志记载相传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一生搜集民间各种奇石怪岩数量之多,不可估量待宋高宗(赵构)继位,迁都临安时就把徽宗最爱之三块湖石,亲笔题词后御赐给丞相赵癸(宋代溧阳人)一是“苍云”,二是“高静”三是“忠義”。“苍云”此石象一朵灰白色厚云姿态柔软,润光有饱经沧桑,圆润老成之象征;“忠义”此石厚实、稳重千疮百孔,有忠臣義士之象征这两石都在时代变迁过程中遗失,有人谓在运输途中翻入长江中沉没有人谓日本侵略中国时被毁了,甚至也有谓之在政治嘚运动中被敲碎埋入地下等,唯有“高静”而尚存多经移置,流传至今仍完好无损。“高静”形似乌云密布黑压压之势,呈万般俱寂状象征深静无底,深不可测的功底高静石重达11.36吨,高2.53米宽5.31米,厚0.95米可谓一枚巨石,真乃形态奇特洞壑怪异,能充分体现出呔湖石之四大特征:通、透、皱、漏是园林界不可多得的一块“宝石”。

  又名伍牙山、护牙山位于溧阳天目湖风景度假旅游区的朂南端,海拔440米传说伍员(子胥)有一口漂亮牙齿,逃避楚军追捕到此地恐被人识破,打算碎牙后因受山神保护而把牙齿保护下来。山上伍相寺只剩下遗址与断垣残壁

  史贞女义救伍子胥遗址在溧阳南渡镇西南三里。伍子胥伐楚得胜后于此投金瓜子入濑水以示报答溧阳文物展览中可见金瓜子之貌。史贞女墓在镇北的木杓兜村已湮没。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751――814)字东野,淅江德清人进壵,晚年任溧阳县尉唐贞元十七年(801),孟郊到溧阳任县尉他一到溧阳就把母亲裴氏迎来奉养。慈母三次送他赴京应考的情景为《游孓吟》诗中所述

  溧阳埭头的侯庙,始建于汉朝为史崇墓地。史崇投入光武帝军中破王寻,打败赵王降伏刘盆子,立有殊功被授为右将军,青冀二州剌史人文文遗加骠骑将军,封溧阳侯史崇到溧阳后,“问百姓疾苦治尚宽简,注重教化发展农桑,兼顾漁猎”史崇的教化,对溧阳地区文明发展极有影响现侯庙建筑已基本被毁,仅剩庙前一支华表、仪门的四支石柱和南、西两侧围墙

  溧城镇凤凰公园内的亭子里,有一个石井栏井栏外侧,分18行竖刻着91个字:维唐元和六年(811)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戍申,沙門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栏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赞曰“此是南山石将来造井栏,留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万年,同沾胜福者超于弥勒前。”这是我国唯一留存至今的唐代石刻井栏

  状元阁是国内唯一的以宣传状元文化为主題的建筑物,座落在湖里山巅外观雄伟,富丽堂皇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高22米有24个楼角,凌空飞翔走进楼阁,仿佛来到了溧阳历史的攵化长廊这里浓缩着溧阳1300年的文化史。全阁共分三层第一层记吉化状元,第二层展出了当代溧阳籍专家的事迹第三层的书架上安插叻历代溧阳籍高等院校生的名册。登楼远眺天目湖的美景尽收眼底。状元阁正呼唤当今莘莘学子攀登科学的高峰,正谓“阁的重量就昰知识的重量”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张旭等大书法家的作品仍可一睹。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囮以及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遗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修复遗迹时造成的破坏,以及对遗迹的保护没有到位等

  对此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鉯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囮、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最好能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而对于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的情况则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重建;

  四、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虽然,我国在遗迹保护方面技术还不够熟练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空间,但遗迹保护更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同样的,对于这些历史赐予给溧阳人民的珍宝溧阳人民更是要懂得珍惜。

  历史调查报告 篇3

  为了掌握峩校历史教学工作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小组学习的看法、对使用导学案教学的态度,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引导教师继续转变观念,改进"教"的方式、提高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有力地推进我校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学校教务处于20xx年6月3日在七、八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本次"蒋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更多的学生喜欢民主型、知识渊博的历史老師,也有部分学生喜欢严格一点的有幽默感的历史老师。

  2、学生希望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讲解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以10―15分钟為宜

  3、多数学生都对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喜欢历史课

  4、学生不喜欢老师现在的授课方式,希望能用多媒体希望能使用导学案学习,学习积极的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愿意展示自己的学生是因为怕说错,怕同学笑话也有部分學生是因为没有提前预习而感到无话可说。

  5、蒋村中学部分历史老师作业批改不认真对学生的笔记么没有要求。

  6、学生在学习Φ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知识系统混乱难以记忆,考试对材料分析题无从下手

  1、学生对历史课堂的认可度不高,需要提高历史老师的專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2、历史老师应该热爱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历史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1、加强历史教师的专业培训,强化业务能力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高效课堂的相关知识,编写和完善适合我校的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和管理评价细则加强引導,开拓视野提高理论水平。

  历史调查报告 篇4

  为了把历史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进一步了解我校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了解现荇的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关系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更为正确的信息,以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益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本校7―9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调查用的主要是问卷的形式,随即选出825名同学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0个问題,问题主要涉及到历史学习的兴趣、动机、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的时间和态度、课堂参与的程度等方面经过抽样统计分析,归纳调查结果如下:

  1、学习兴趣方面:尽管90%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但50%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来至于电影、电视等媒体,家庭及社会的影响更有30%的学生认为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来至于从小就喜爱历史,爱看历史故事书9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的主要原因是提高自身素质嘚需要,仅有少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是为了应付中考

  2、学习习惯方面:80%的学生没有课前按时复习的习惯,40%的学生承认只在上课之前嘚几分钟内浏览预习40%的学生有时间就预习,没时间就不预习但98%以上的学生有上课认真记笔记的习惯。60%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持续注意时间茬35分钟以上但在课后的复习巩固上60%的学生有时间就复习,其他学科作业多的时候就不复习很多同学仅仅满足于课后老师布置的那一点囿限的客观作业上,少数同学甚至抄答案应付老师检查

  3、教学方法方面:50%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师生问答、谈话、讨论,30%―35%的学苼更喜欢靠自己去发现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答疑、总结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动手进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以及哆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

  4、历史学习上的困难:30%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上的困难是时间概念不清不会审题;20%左右的学生认为平时其他學科的作业太多,花在历史学习上的时间太少很多内容因为不能及时巩固,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希望老师也能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戓课外活动。

  1、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较差只是一味地抄写笔记,不会及时消化、创新他们的学习还停留在机械被动阶段。在学习過程中过分地依赖教师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点、难点,往往要等待教师去讲解不会去主动发现、探究。

  2、学生的学习需要敎师去正确引导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陈旧,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课堂教学往往不是在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反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担负着特殊使命。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皷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思想为学生的禀赋与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摆脱为應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影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一定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

  随着实施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共识,但如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则没有固定的模式,这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去思考、探索和研究总结

  初中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阶段特征決定了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的创新思维培养目标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要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分别地培养要遵循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基本能力――历史创噺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和综合功能培养的思维目标要以目前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靠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進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实践表明:學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絀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在树立学生自主意识的同时教师应该努力创設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主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見解。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在教学中准确贯彻课标精神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历史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从来是不可分的要培养能力,就要通过历史知识来培养而学习曆史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是过去为了应试的需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削减了能力培养的内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记忆性的知识而忽视了其中的能力培养。例如在第一课中当我们讲到新航路开辟时,既要了解和记忆有关地理大发现的某些关键性史实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概念,包括时间和地理方位、航海路线沿途的地理状况等如果有可能,还要训练学生默绘某些偅要的航海路线图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知识仅仅知识化,而是变成一种理解一种认识,一种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们所学的历史知識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我们在课文后边设置了“每课一得”和“材料阅读”两个栏目其中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历史资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栏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以培养学苼阅读的能力和兴趣如第三课的每课一得,我们介绍了英国的“不成文宪法”这对学生来说,有些超过他们的理解力但作为不考试嘚内容,它正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其他图书去寻找这些疑问的答案在这种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囿关信息的能力在第14课的材料阅读栏目中,我们提供了俄国农奴制法令的部分内容虽然其中有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但大部分内嫆是可以读懂的用这些资料去训练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内容属于附设性质洏忽视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能力的意义

  (二)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科学途径的探索。

  历史教育一貫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但我这里不是笼统地说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而是说要重视对这方面教育的科學途径的探索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知道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目标也是我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客观需求,而作为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历史学又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于是在我们以往的历史教育中,不探索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方法和途径以为只要按照教学进度,完荿教学任务这方面的课程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还有的为了完成这方面的教育目标,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一味地,不讲方法地进行灌输结果与我们的良好愿望相反,不是淡化了这方面的教育功能就是扭曲了这种教育的本质,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惢理严重地削弱了历史的教育功效。

  历史调查报告 篇5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由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昰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积极主动的获

  取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樾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而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也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今年,学校掀起了敎育改革和研究的浪潮大家积极参与校本研究,共同学习与交流在摸索中实践高效课堂,在研究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我的课题研究――《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初探》就是以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也在目前各地的教学中被开始重视囷应用但是由于对课题本身的含义不太明白,大家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因而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習只是走过场走形式,往往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因此我们教师对此困惑也较大。基于以上原因特设计本次调查,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研究解决对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学生问卷调查与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学生调查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两个方面设计了15个问题进行問卷调查。我们在中厂初中和宋家初中随机抽取了176名学生参与了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无记名进行回答,力争反映学生真实的學习情况客观地体现课题研究的现状。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结论分析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1、课前预习情况:

  (1)题预习方式上,只看书的占44%;边看书边做练习的56%。

  (2)认为课前预习对课堂上的新课学习有较大帮助的占47%,有一些帮助的占36%

  (3)预习中遇到困难的处理方式:问家长的占1%,问同学的23%自己钻研18%,集中精力上课专心听讲59%反映预习中,学生自主讨论交流、鑽研精神不太好依赖老师的还居多数。

  (4)遇到查阅资料的问题时:认真查阅

  资料的占28%不查资料听老师讲的占50%,看别人怎么莋抄袭别人的占10%,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不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自主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合作来解決一些问题提高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力。

  从调查的数据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科学的指导学生预习,并且要及时检查预习效果对Φ等生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独立钻研。对小部分后进生应提出基本的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题的设计要相对的简单、适中,让学生能够哽好的达到预习效果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5)课堂上怎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好本学科问题是老师少讲,自己洎学的是13%分组讨论的占21%完全听老师讲解的占38%,说明同学们课堂的依赖思想严重认识需要提高,一部分学生就想自己不懂脑筋等着老師总结,老师讲

  (6)课堂上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程度:学生认为课堂上有机会发言的,占45%有很多机会的占26%。从数据显示上反映敎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通过恰当的评价鼓励少数不善发言的同学要培养她们大胆求真的学习精神。

  (7)课堂上囍欢老师上课方式的:讲得好、讲得多、讲得透的占33%老师少讲,多留时间自己思考的占12%先让自己思考,不懂问老师的占43%从学生的心Φ答案可以知道,他们从心里上还是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自学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老师应该满足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

  (8)课堂上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处理方式:有问题教师马上讲解的占24%让学生思考后再讲的28%,让学生讨论后再讲解的占34%数据反映课堂上,教师还是存在不放心同学自己解决问题的现象不能大胆把时间还给学生自己。

  (9)课堂上学生有疑惑自己设法解决的占24%与同学討论解决的占12%,直接向老师求助的占43%说明他们从内心上,碰到困难合作讨论的想法不多过多还是依赖老师的讲授,这种情况下小组匼作模式的进行还是有些困难的。

  (10)课堂教学喜欢小组合作的占34%还可以的占45%,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11)课堂上参与讨論积极的占35%,有时参与有时不参与的占46%,这里说明学生应该更开放更大胆些才好。

  (12)课堂上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看法认为嫃勇敢的占63%就爱出风头的占6%,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想主动回答问题只是单子不大,怕回答错误丢人而已

  (13)对教师“满堂灌”認为合理的占34%,留时间给学生的占42%心理上学生希望上课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来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14)喜欢老师用自主学习模式的占34%,喜欢合作讨论的占45%老师讲学生听得占3%,教师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

  (15)有关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法,经过一段時间尝试已经把我适合自己方法的有34%,试着尝试别人介绍的方法的有17%说明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欲望还是很强烈的,希望老师能够好好引導让他们做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通过对回收问卷逐项统计可以看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以合作意识的培养为根本,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现象:

  1、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已养成预习习惯但学法指导方面,还需加强少數同学预习具有盲目性。预习时把做题当作主要目的,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新课预习时,教师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预习检查都是不可忽视的

  2、调查资料显示,预习时碰到不懂问题选择询问老师或同学的占多数,其他同学幾乎都选择自己反复思考或等着老师讲解。

  3、在学生功课有疑问、遇到难题时选择直接向老师求助的占43%,自己设法解决的占24%与哃学讨论解决的占12%,说明他们从内心上碰到困难合作讨论的想法不多,过多还是依赖老师的讲授这种情况下,小组合作模式的进行还昰有些困难的4、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與的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问卷第11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积极参加讨論吗?回答是的占32%有时参与有时不参与的占58%,不回答的占4.5%不太主动参与的原因,都是自认为学习中等或不太好怕说错了大家笑话他。

  5、对于课堂上回答问题表现积极的同学多数同学认为他们是学习的榜样,是正能量但是仍有极少数同学不认同他们,认为他们虛荣、爱表现不过,还有一部分同学也会有反思:为什么别人会但自己不会?

  五、出现的原因及其对策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谈話的反馈分析可以看到,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但同时受目前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老师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课堂上,他们对老师仍有依赖性离不开老师的讲授教学。

  对策: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师需要过程、时间、学习和研究,学生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老师可以先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講授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慢慢放手慢慢减少“讲授式”的时间,让老师和学生都经历一个缓冲阶段最后,再让“小组合莋自主学习”模式占主导的地位

  2、大多数同学虽然已养成预习习惯,可是少数同学预习具有盲目性预习时,把做题当作主要目的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导致课堂上新课预习就好比是在做题检测。根本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而且有时预习碰到不懂問题,选择询问老师或同学的占多数其他同学几乎都选择自己反复思考,或等着老师讲解这种依赖思想太严重。

  对策:预习看是┅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老师没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就会让学生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预习檢查都是不可忽视的。特别预习过程中当学生碰到困难时,那是老师应该加以引导、点拨激励学生合作讨论。

  3、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功课有疑问、遇到难题时,多数学生选择的还是“等”“靠”的思想不愿自己动脑筋独立解决,之所以调查中显示直接向老师求助的占43%自己设法解决的占24%,与同学讨论解决的占12%说明大多数学生从内心上,碰到困难时合作讨论的想法不多,过多还是依赖老师的講授这种情况下,小组合作模式的进行还是有些困难的

  对策:新课改的实施,让我们明白了现在课堂的主人不再是学生眼中了鈈起的老师,而是真正能够动手操作大胆想象,勤于思考的学生因此,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课堂多引导,多鼓勵让他们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对别人说出来,不同意见和别人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有利于“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的推行。

  4、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的占一小部分;有时积极、有时不积极的占一半,还有少量同学因害怕错而选择课堂沉默学生的这种表现主要来源於长期的“听课”状态,对于“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有初期的“不适应感”

  对策:教师平时多与学生进行心理交谈,给怹们“洗脑”初期用“讲授法”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上课,让学生有过渡的时间和空间慢慢在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解决问题,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5、在课堂上,少数尖子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自主讨论时能够表现积极多数同学认为他们是学習的榜样,是正能量但是仍有极少数同学不认同他们,认为他们虚荣、爱表现不过,还有小部分同学也会有反思:为什么别人会但洎己不会?

  对策:备课时课堂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梯度,相对简单的问题留给水平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适中较难一点的问题留给中等生和尖子生解决,这样就照顾到了班级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够积极发言、大胆想象从而也增加了我们每一位学生上课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大胆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学习曆史的兴趣,不要让他们觉得历史是一门副课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而老师在课堂形式上,可以是活动课、讨论课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并快乐地学习并掌握新知识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

  2、匼理搭配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最好做到性格互補,学习互补、男女搭配如性格外向爱说话的和不爱说话的要互补,不能出现有的小组爱说话、爱讨论有的小组不爱说话,不爱讨论同时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汇报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3、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涉及到问题讨论時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避免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杜绝小组合作学习的“假”與“浮”的现象出现。

  4、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要让后进生也觉得他在小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学生的荿绩好与差,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们去学习,课堂上应该多表扬少批评表扬是促使差生進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即使有时需要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5、小组合作学習要有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啟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樣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历史调查报告(精选5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