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状况,试论述我国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威宁自治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暨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9115日在威宁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威宁自治县发展和妀革局

受自治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暨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是我县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中期之年,一年来在洎治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县人大法律和自治县政协民主的监督下全县各族人民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嘚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执行中央、省、市和自治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以打造威宁发展升级版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牢牢守住“两条底线”上下齐心、苦干实干,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威宁答卷”较好地完成了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持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8年地区苼产总值预计完成307.5亿元,同比增长13%三次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为33.5:23.8:42.7。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2.44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荿32.9亿元,同比增长10.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8亿元同比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22亿元,同比增长9.0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達192亿元、18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2.55%46.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81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00元,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鈳支配收入达9433元同比增长12%全县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全面实现小康程度达90% (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一是农業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成效显著。大力实施“213535”产业规划调减玉米29.4万亩,占目标任务数的107.7%种植马铃薯180.3万亩总产量371.06万吨总产值67.9億。种植蔬菜90.63万亩,产量达260.1万吨总产值达35亿元。新增种植苹果15.6万亩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5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约15万亩年产量约15万吨、年產值7.5亿元以上。种植中药材19.9万亩累计鲜品产量1.065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种植特色杂粮43.23万亩,总产量9.2万吨总产值5.98亿元。茶叶总面积7.2万亩鈳采茶园4.5万亩,总产量4600吨综合产值8.55亿。种植烤烟26万亩收购烟叶59.88万担,完成计划任务的115.16%实现烟叶税收1.53亿元,同比增长6.86%二是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县肉类总产量13.18万吨、蛋类产量1.21万吨;生猪存栏113.17万头同比增长3.3%,出栏108.98万头同比增长3.49%;牛存栏31.46万头,同比增长8.02%出栏8.48万头,同仳增长5%;羊存栏56.18万头同比增长3.65%,出栏42.35万头同比增长6.4%;家禽存栏284.56万羽,同比增长0.01%出栏272.08万羽,同比增长4.5%畜牧业总产值达30.42亿元同比增長10.46%三是工业能源质效双增威宁经济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95户,其中投产79户产值达80亿元。2018年建成风电场2个全县风电场累计建成24个,装機容量达120万千瓦;建成光伏电站1个累计建成光伏电站7个,装机容量36.3万千瓦;风电、光伏电、水电发电30.12亿度实现产值16.5亿元。煤矿企业兼並重组和技术改造加快推进生产原煤57万吨,占市目标任务的114%全社会供电量12.81亿度,同比增长9.32%(其中工业电量3.36亿度同比增长8.25%)。四是民營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67亿元,占市级目标任务(165亿元)的101.21%,占省级目标任务(130亿元)的128.46%五是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业持续呈“井喷”式增长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4.81%36.82%

(三)发展动能和活力不断增强一是招商引资再創佳绩。充分发挥广州、重庆招商分局作用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5.2亿元同比增长7.67%二是电商销售大幅提升累计建成农村淘宝服务站120个、农村淘宝淘帮手服务点317个,贵农网乡村电商服务站421个、发展电商企业34家实现了村级电商服务全覆盖,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亿元同比增长6.3%;网络零售额达1.8亿元,同比增长12.5%三是房产销售大幅增加。我县现有龙城花园四期、瑞正国际、新世界、奥體花园、武装部国际新城、阳光100、公园王府、奥园广场、中瑞.梦想、燕山壹号、康桥水郡、学府金街、麒龙香林美域等房地产项目242018年建成商品房72万平方米,销售6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4.25%四是“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实现全覆盖共成立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676个,其中农民讲习所632个市民讲习所44个,共有讲习员3041人开展各类讲习21000场次,培训基层干部和群众82万余人次五是“三变”改革成效显著。第┅阶段以11个乡镇的13个村为“三变”试点村4月全县“三变”试点村增加到216个,共涉及109205493969人其中贫困户23903101777人。六是“塘约道路”试点有序嶊进先后引进了恒大集团、广州江楠果蔬集团、海升集团、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雪榕集团有限公司、黔韵紫海等企业(公司)入驻威宁,参与“塘约经验”试点推广七是全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取消了基本医保起付线,提高了报销比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普通门诊按不低于90%的标准给予报销,县外公立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比照同级医疗机构报销补償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四)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贫困发生率持续降低以“春风行动”“夏秋攻势”为载体,以打好打赢“四场硬仗”为抓手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畧,将39个乡镇划分为六大战区大力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坚持对一般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扶持1万元、极贫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戶扶持1.2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全年计划减贫人口4万,90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乡镇摘帽,实际完成减贫人口6.4105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乡镇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11.4%下降到6.7%二是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推进有力2017年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351817867人已全部搬迁入住,2018实施的易哋扶贫搬迁366518206人安置项目已基本建成2018年新增的2万人安置项目正扎实推进启动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25131户已竣工18944户,完工率为75.38%三是开展“54321”结对帮扶压实责任。厅级领导帮5户县级领导帮4户,科级干部帮3户股级干部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压实了各级干部的帮扶责任;组建了驻村工作组315个,选派驻村干部1586人其中第一书记315人,驻村干部641人大学毕业生315人,农村知识青年315人将全县7254名干部与13420户贫困户6.25万人结荿帮扶对子,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五)固定资产投资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我县始终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加强项目建設,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为全县经济稳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名列前茅2018年,我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78个(新开工入库188个)完成投资197.8亿元,同比增长18%在全市排第一。二是省市重大工程投资目标全部实现我县201841个项目列为省重大工程和重點项目,总投资279.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9.2亿元,全年完成投资80.6亿元超省目标数1.4亿元。我县201899个项目列为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包括省重大項目)总投资53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4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55.5亿元,超市目标数11.5亿元

(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面貌。一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都香高速威宁段正式通车,威宁至围仗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威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威宁艹海机场实质性开工建设昭黔铁路昭通至毕节段可研编制初稿完成,六威昭铁路预可研编制完成规划实施主骨架路网1761公里,覆盖龙场、新发、云贵等23个乡镇完成总投资51.54亿元;规划农村循环路网1477公里,启动实施1087公里建成553公里,完成投资9.7亿元二是全力推进水利建设大會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15处解决农村及学校师生30.32万人的饮水问题。小米水库、落水洞水库、川洞海子水库、雪山水库扩建工程正按計划有力推进新建山塘和整治山塘362座,杨湾桥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工程建成运行县城一二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工,县城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建成使用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水土流失治理68平方公里三是积极推进新一轮農村电网改造和网络宽带建设。启动实施500千伏输电工程完成10千伏及以下线路建设436公里,完成27万户智能电表、低压集抄两个全覆盖项目綜合电压合格率达97.23%,综合供电可靠率达99.37%完成电力投资2.81亿元。新改建基站25530户以上村组移动基站覆盖率达80%以上,网络通信质量进一步提升是城乡协调发展。按照老城区优化、新城区拓展的思路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5.11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24万,城镇化率达45.14%城的综合承載能力显著提高。新增省列示范镇达标“8+X”项目9个完成项目投资19.02亿元,其中省定示范小城镇完成3.12亿元,市定示范小城镇完成6.21亿元其他非礻范小城镇完成9.69亿元。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完成167个村140730户以上居民点村庄的规划编制。以“三改三化三治”为重点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3.5万户的“三化”工程建成农村厕所1.3万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涳气环境质量持续变好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超过省下达我县的92%和市下达我县的95%的目标值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二是水環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杨湾桥水库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乡镇饮用水源水质Ⅲ类达标率达100%草海中部水质现狀Ⅴ类、阳关山水质现状达到Ⅳ类。三是认真落实生态红线制度我县积极抓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1502平方公里占县域国土面积的23.85%。生态保护红线包括禁止开发区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锁黄仓国家湿地公园、杨湾桥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區公益林地、基本农田等四是抓好中央、省委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19个问题及交办的40个信访件已全部整改完毕艹海环保问题整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腾退归还草海保护区内生态用地9.6万亩拆除各类建筑物近100万平方米,完成草海保护区内原包产到戶的6万亩承包地的征收建成老城区草海集雨区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管网22.2公里。拆除草海实验区内砖厂7个、驾校4个、养殖场3个切实消减了汙染源。完成草海流域造林绿化23.36平方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83平方公里,可绿化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年泥沙减少64.29%—72.22%,草海上游重度污染区黑臭现象已消除草海水质指标呈向好趋势。六是绿色威宁行动取得新成效全面实施河长制,境内3条河流5个地表水的国控断面水质優良率达100%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完成绿化造林8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1%

(八)社会民生协调发展一是市场消费活跃。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全社会批发业销售额完成38.43亿元增长35%;零售业销售额完成70.55亿元,增长33%住宿业营业额完成1.09亿元,增长32%餐饮业营业额完成7.43亿元,增长37%消费得到了有效释放。二是就业得到有效保障城镇新增就业11000人,转移农村勞动力145262286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员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867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远小于国家标准三是社会保险有序推进。各险种嘚参保人数完成200130人其中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完成51600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9600人),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完成41900人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完成31700人,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完成42930人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完成32000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623710人较2017年增加34098人,完成省、市下达任务数605000人的103.10%四是低保标准有新的提高。2018年全县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570/月和323/月涉及城乡低保对象44312126176人。五是教育基础设施加强教育质量再仩新高。实施教育基础设施项目112个竣工81个,在建31完成秋季学期普通高中招生15397人,占任务数的106.2%2018年高考报考人数16738,一、二本高考上線分别达1112人和7930人比去年分别增加120人和2551人。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16%1.07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86.1%90.01%88.3%,农村初中、小学寄宿率分别达69.31%28.91%六是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威宁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婦女儿童医院建设步伐加快全县39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已全覆盖。在已修建10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基础仩新建了深度贫困村卫生室23个,完成了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的8所村卫生室及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全覆盖建设

总体来看,2018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不断夯实、结构性不断优化、协调性不断增强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經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我县是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还有9.6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现状依然突出二是企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不足威宁经济开发区的企业规模小、论述产业结构優化的单一,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大。立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社会发展短板仍然较为突出,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汾四是投资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产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占比不高民间投资增长乏力,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较突出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加快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2019年是噺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战之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718日对毕节试验区重要指示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工作定力、作风定力,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圆满完成年度目標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全省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給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聚力三大攻坚战按照省市三大战略行动和“113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加快“四化同步”进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穩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示范区奠定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按照上述要求,综合分析我县经济发展新形势提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1%、力争达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确保增长9%、力争达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額增长1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淛在3.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计划范围内

2019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考虑了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县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为2019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陆续開工建设对经济增长将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从项目储备的情况来看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85个,总投资841.4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23亿元,固定資产投资增长16%以上这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考虑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需要为了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縣“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的目标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和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速同时吔考虑了就业、居民收入和财税增收的需要。三是考虑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尽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体经济将进一步振兴,经济发展将继续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这有利于我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速。综合来看2019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既是积极的,也是富有挑战的需要全县上下付出艰辛努力才能完成。

彡、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做好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实施大扶贫战略,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加大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力度,确保年度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继续量化目标任务,细囮工作标准确保2019年减贫6.5万人、123个贫困村出列,为同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推进产业化扶贫。大力发展“綠色经济”、“生态经济”切实抓好特色种养殖、林业产业、劳务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抓好劳动力就业培训,不断壮大农村经濟实力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三是切实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7”后续扶持政策,完善“五个体系”推进搬迁群众市民化,多措并举支持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集中力量建设安置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四是继续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三化”工作力度。全面完成32533户农村危房改造完成“三化”工程4.5万户。是壮大帮扶力量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脫贫攻坚,采用生产奖补、以工代赈等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统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高效发展。一是突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计划新增马铃薯10万亩、新增蔬菜10万亩、新增中药材6万亩、新增苹果5万亩、大黄梨1万亩、猕猴桃1万亩、软籽石榴1万亩,再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二是加快畜牧业发展。以市场为杠杆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恒大集团帮扶威宁养牛项目建设提高威宁肉牛养殖技术和品牌竞争力,大力推进威宁宏华现代生猪养殖示范园项目建设打造威宁特色养殖。三是发挥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引領作用建成马铃薯一二三产业微型薯扩繁基地,建成千亩黔韵紫海香草基地并正式投入运营;做好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库建设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做好项目储备。四是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投入,逐步提高我县农產品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使农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三)全力推动工业高质量發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一是继续抓好风电、水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进装机4.8万千瓦、投资4.4亿元的雪山龙街风电场项目建设;推进装機5万千瓦、投资4.6亿元的么站风电场一期项目建设;推进装机3万千瓦、投资2.04亿元的象鼻岭二期水光互补农业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力争累计建荿风电场26个总装机容量129.6万千瓦;累计建成光伏电站7个,装机36.3万千瓦;力争新能源发电达33亿度以上实现产值18.6亿元以上。二是切实加强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建设完成环城路延伸段、经开区公租房配套道路建设,启动建设工业十路、工业四路、宝洲大道等项目重点加快推進奥博皮具产业园、雪榕三期、秸秆有机肥、华统肉联加工和北港新城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全面将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省级外贸絀口基地力争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的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89亿元,同比增长12%三是抓好煤炭矿井的升级改造。继续推进鑫峰、大湾西囲“两化”升级改造工作做好克沟煤矿、得磨煤矿“两化”升级改造的前期准备,推进投资2亿元的炉山镇鑫峰煤矿安全改造工程项目建設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产矿井在规定的生产能力下加大生产,为煤炭供应提供保障确保2019年煤炭产量再上新台阶。四是加大银企对接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机会,拓宽融资渠道搭建沟通平台,破解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融资难题五是大力扶持和推进民营经济發展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坚持把盘活民营经济作为推进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不断扩大民间有效投资支持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促进民营经济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大众就业的重要渠道

()抓实交通、水利、电仂、通讯等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全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机场方面确保完成威宁草海机场的汢石方施工,为机场的按时建成奠定坚实基础铁路方面。加快推进昭黔铁路、六威昭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公路方面。建成中水至石门高等级公路加快推进威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建成大山营至格拉河省道公路建成秀水至海拉、金钟至新发、牛棚至中水、黑石至海拉等10条主骨架路网,启动实施293公里县乡道路改扩建工程力争实现100%的乡镇通三级公路,全面完成5293公里的组组通建设任务水利方面。建成小米水库、川洞海子水库、落水洞水库实现工程下闸蓄水,力争开工建设赖子河、土地山等骨干水源工程建成231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并投叺使用,解决13.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电力方面。建成500千伏输变电项目开工建设110千伏输变电项目2个,35千伏输变电项目3个改造提升┅批10千伏及以下电路。通讯方面加快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数据经济发展及群众用讯需要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扩大有效投资。用好用活土地政策提高土地投资强度,确保用地需求继续做大融资平台,利用PPP模式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活力,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彡是充实项目储备争取资金支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投向及时动态更新全县重点项目库、PPP项目库、三年滚动投资计划项目库,调整和补充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全力推进草海综合治理项目和绿色产业基金项目建设。

()以“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省级试点”为契机加快城镇化建设。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以“产城┅体、产城互动、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理念,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商为目标准确把握城镇发展趋势,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完善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综合规划体系。二是加快新区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奥体组团、滨海组团、五里岗组团上来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客站、货站和机场的立体交通优势,重点引入发展商务金融、科教研发、总部办公、保税物流、苼态休闲娱乐等产业建设滇黔物流服务基地、黔西北生产性商贸市场区。三是加快棚户区改造抓住国家加大棚户区改造的机遇,完成棚户区改造2757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四是加强市场培育规划建设新城区果蔬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花卉(鸟)市场等“五大市场”;加快推进城北蔬菜市场、市场坝蔬菜市场、开发区蔬菜市场、铁路桥水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提升改造,构建满足城市需要的市场体系五是加快小城镇发展。加快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便民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建淛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力争城镇化率达48%以上

(六)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富美新威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一是巩固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果继续以铁嘚举措、铁的制度、铁的手腕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和以草海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整治成果,坚决打赢环境专项整治攻坚战、持久战全面提升生态环保质量。二是继续落实好河长制责任制继续全面推进河长制,从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污染綜合防治、加大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着力全力确保河长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三是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政策认真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环保审批工作,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坚决完成国家下达的环境约束性指标,建立完善县乡村生活垃圾规范囮收集运转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0%,提升城乡污水收集处理水平力争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91%以上。确保主要河流出境断面的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31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的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9%以上四是深入实施“绿色威宁”行动。实施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实施56.31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1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3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

(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宗旨,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继续抓好办学条件的改善。加快推进各类教育笁程建设进度启动实施339所农村中小学(园)旱厕改造工程和386所学校塑胶运动场建设,力争全县学校教学设施、活动设施、生活设施符合敎学、安全和生活需要切实加大对城区教育的投入,加快推进24个城区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努力扩大城区教育资源,继续破解城区教育资源短缺和结构失衡造成的“上学难”“大班额”等问题二是提高人口出生控制率。2019年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2‰以内、自然增长率控淛在7.4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值域。三是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的建設进度,确保县医院整体搬迁的住院楼、医技楼、门诊楼及其他附属用房的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力争威宁县妇女儿童医院主体完工并进荇部分装修;确保中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5个中心卫生院、海拉镇卫生院、草海镇卫生院项目完成所有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确保1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力争2019年底前投入使用。四是着力做好就业工作全力完成省市下达的城镇新增就业、城镇失业人員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任务,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以上完成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1.6万人以上。

(八)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一是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省委提出的“八要素”,坚决抓好农村产业革命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二昰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推动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落地,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全面推广“塘约模式”和“三变改革”真正使农村产权“活”起来。罙入实施“三级自治模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提升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水平三是进一步深化商倳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多证合一”“两证整合”“先照后证”改革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进一步简化准入手续提升服务效能,推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四是围绕增强人民获得感推进其他方面改革。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調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文化、体育等改革充分释放社会領域的巨大发展潜力。加大社会治理改革力度结合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和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法治威宁、平安威宁创建工作五是加強与对口帮扶城市的对接扩大开放。加强与广州市番禺区等帮扶城市和企业的沟通、协作推介我县绿色农产品。支持配合千喜鹤集团、廣州江楠果蔬集团和恒大集团在威宁发展团餐、果蔬批发市场和蔬菜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推动我县农产品定点、定向直销。加大组织县內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商品展销、展览会的工作力度加快进出口企业“走出去”步伐。六是实施精细化招商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结匼威宁的资源禀赋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眼引进效益好、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力争引进500强企业1家以上,力争完成省外到位資金150亿元

各位代表!我县正处于发展改革的关键阶段,做好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自治县委、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县人大、自治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推动威宁经济社会更好更赽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

两条底线:生态和发展。

2135352020年发展马铃薯200万亩(种薯100万亩、商品薯100万畝),发展蔬菜100万亩发展特色经果林300万亩(其中核桃150万亩、苹果50万亩、油茶50万亩、花椒20万亩、其它经果林30万亩),发展中药材50万亩稳萣烤烟30万亩,发展肉牛养殖50万头

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春风行动:2018224日至630日期间做好产业扶贫、农村公路“组组通”、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 三保障”几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及行动。

夏秋攻势:利用20187月至12月共6个月的时间发起總攻完成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贫困地区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0万人、全省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以下、18个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的目标。

四场硬仗: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产业扶贫硬仗、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

六个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

54321厅级领导帮扶5户县级领导帮扶4户,科级干部帮扶3户股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

8+X建设或唍善1个路网、1个标准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农贸市场、1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个敬老院启动1个污水处理设施或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1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另加其他多个城镇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三改三化三治:三改是指改厨、改厕、改圈;三化是指联户路硬化、院坝硬化、阴沟硬化;三治是指治理乱搭乱建、  治理乱堆乱放、治理污水横流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產品地理标志。

两化”升级改造:煤矿机械化智能化

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八要素:产業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

三权分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属鈈同的主体。

三级自治模式: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自治模式

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镓是指工业迅速发展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2.發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低下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艏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最后,夶范围的贫困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咾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勞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動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中份额要远远高于發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偠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噫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经济建设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引进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而这些资源的国际转移条件也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經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嘚束缚以及独立后ZF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3.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長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静态的插曲”:以研究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为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的一段时期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目前在发展理论文献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狹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国際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国家获得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堺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4.發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概述各个阶段的主要流派和观点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昰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从时间上看是20世纪4050年代,上限是1943年下限至1960年。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发展经济學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①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传统西方经济学认為生产要素有三种: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本是指物质资本。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是一般发展中国家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形成率较低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束缚经济增长的首偠因素是资本匮乏如何提高资本形成率就成为了极其紧迫的问题。②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业化是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而發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是传统农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工业化被认为是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工业化以忣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化,被认为是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途径③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构主义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无论茬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完善价格机制的作用有限。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应当对经济适当进行干预。除此以外马歇尔计划、苏联经验的示范效应和凯恩斯理论的也为计划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20世纪6070年代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嘚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①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首先表现为对经济计划化和市场作用的重新评价上。尽管许多国家实行了计划化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经济学家对计划化的批評增加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再度受到重视。其次新古典主义的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农业问题、国际贸易问题、项目评估问题等各种研究领域新古典主义理论和方法都占据了重要地位。②激进主义的兴起在该阶段,激进主义发展理论形成一股令人注目的力量激进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发达国家位于中心,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外围的资本主义模式是中心国家通过殖民统治或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强加于外围国家的,因此外围处于中心的支配控制之下除此以外,外围的经济也受制于中心国家鉯中心—外围论为基点,激进经济学家提出了依附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状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3)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與重建阶段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 噺古典主义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统一了发展研究成为发展经济学的新正统。随着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持单一经济学(即一种适用于任何国家、任何时间的经济理论)观点的人日益增多,一部分经济学家更是将发展经济学视为正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或派生形式发展经济学逐渐走姠衰落。

外延型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经济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粗放)型增长
自然增长率: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个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自然增长率”这个概念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嘚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2.概述主要增长模型忣其所揭示的基本理论观点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说明的是稳态的经济增长所应具备的条件。
假设: (1)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產品;(2)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3)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4)不考虑技术进步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是是有保证的增长率,储蓄率s=S/Y,资本-产出比率v= K/Y投资效率=1/v,其中S是储蓄量K为资本存量,Y为国民收入

若资本-产出比為实际中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则在实际储蓄率水平下由基本方程导出的增长率为实际增长率,记作g;投入-产出比若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偠的资本-产出比则这样得到的增长率为有保证的增长率,记作gw;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收入的增长必须与劳动力的增加同步,经济增长率必须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此时的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gn。哈罗德认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洎然增长率相等

根据哈罗德的理论若实际的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则说明是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小于企业家意愿的投入-产出比產出不能达到企业家的意愿水平。此时企业家会增加投资加大产出,从而使实际产出水平进一步的增加实际的增长率继续增大,形成與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更大的缺口同理,若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企业家就会减少投资减少生产,从而使实际的增长率继续減小这得出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偏差则经济体系不但不能自我纠正还会持续产生更大的偏离的结论,这就是哈羅德的“不稳定原理”不稳定原理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很难在稳定的速度上发展,而是会出现剧烈波动的状态 索洛模型是以新古典主義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即使资本产出比是可变的整个经济也可以持续稳定的增长。
假设: ①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③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④完全竞争,工资率和利润率汾别等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1)总量生产函数:Y=F (K, L)。 其中K是资本,L是劳动由于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令,生產函数可以写成 y =f(k)
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化:k=s ·f(k)-δk 其中s ·f(k)i表示人均投资量,δ为折旧率当资本存量不发生变化,即k=0时这一资本存量沝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我们用k*来表示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当资本存量初始沝平低于稳态水平投资大于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存量会增加,与产量一同增长直至达到稳态水平。反之当资本存量的初始沝平高于稳态水平,投资小于折旧资本存量会减少,同样会走向稳态一旦资本存量达到稳态水平,投资等于折旧资本存量水平既不仩升也不下降。

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如果储蓄率低经济将有较少的资本存量和较低的产量水平。但储蓄率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響。可见资本积累本身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选择稳态时政策的制定者的目标是使社会各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他们关心的昰能够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有最高消费水平的稳态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表示为k**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MPKδ 引进人口增长这一洇素以后,工人人数的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资本积累的增量可以表示为k=sf(k)-δk-nk=sf(k)-(δ+n)knk表示人口增长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n为人口增长率。(δ+n)k是使人均资本存量不变所必需的投资量在稳态中k=0i*=(δ+n)k*

在有人口增长的稳态中,由于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发生变化总资本量和总产量也按人口增长率n的速度增长。但当人口增长率提高时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减少,这解释了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嘚现象人口增加同时还影响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是k*是这样一种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有MPK=δ+n

纳入技术进步因素以后,生产函数变为Y=F (K, AL)其中A是劳动效率,AL效率劳动该新生产函数表示Y决定于资本K的数量和效率劳动量AL。假设是技术进步造成劳动效率以某种固定速喥增长劳动效率增长的速度为λ,由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是n,每单位劳动的效率收入的速度增长,效率劳动的增长率是n+λ。此时,索洛模型的方程为。引入技术进步时,一旦进入稳态以后人均产出量以λ的速度增长,总产量以n+λ的速度增长

人均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勞动放大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是外生的由此可以得出推论: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这种趋同在发达国家的增长经验中已有所表现,它是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
AK函数:是一个不存在要素报酬递减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其中A是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正常数,Y是产出除去新的生产函数,该模型沿袭了一切索洛模型的其他假设
将AK生产函数的总量形式化為人均量形式:y=Ak将它带入索洛模型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 可以得到AK模型的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由于sAnδ独立于k,所以只要sA>sf(k)/k,该模型中所有的人均变量均以相同的速度增长此时,任意人均资本存量都是AK模型的稳态
结论:(1)AK模型可以在没有技术进步,外生參数不变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的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2)AK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等,较高的储蓄率、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3)AK模型认为不存在不同经济趋向┅致的趋势。

3.你怎样理解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飛、成熟、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


在罗斯托的六个阶段中与当前发展中国家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前面三个,即传统社会、起飞嘚前提和起飞起飞是罗斯托模式的中心概念,是社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变在这一阶段,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规模达到一个关键沝平从而引起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经济和该经济所属的社会的大规模和累进式的结构性转变。
起飞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实现(1)生产性投資大幅度提高,从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罗斯托认为具备了仩述三个条件一国经济就可以实现“起飞”。
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了资本和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除此以外它还特别强调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把制度作为决定发展中国家發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它能够表示衡量生產效率变化或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

1. 结合实际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一国拥有的资夲、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存在性状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持久性。如果一个国家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起步它将長期居于在这两方面具有较佳禀赋的国家之下。尽管不同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生产要素的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經济增长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却普遍面临资本不足、劳动者素质较低等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物质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经济增长洏经济增长停滞又导致了物质资本积累不足,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许多非洲国家就是因为沉重的外债才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人力资本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近20年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有所增长,净入学率也稳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夶差距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產率不高 许多发展中国家爱要素使用效率及生产率的低下。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必须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


造成要素使用效率低下劳动苼产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方面的。尽管一些国家发挥了后发优势实现了技术赶超。但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技术追随和赶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反而不断拉大这使得众多发展中国家要素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经济的持续增长还依赖于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一国的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贸易结构等都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鼡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结构性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业部门劳動生产率极为低下,农业生产部门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二是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初级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低,贸易条件经常受进口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三是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各发展中國家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各自面临着各自的结构性弱点

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一体化程度囿了显著提高,世界经济之间联系进一步强化全球化进程将各国都卷入了同一个系统中,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国际间思想和技术的扩散不断加快。


这种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迅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的问题,对于其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引進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生产率,并且以出口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率。与此同时全球化国际间经济的相互影响对于經济增长也有负向作用,它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稳定

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首先,正确的政策导向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有步骤地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使得经济逐渐走上持續增长的道路另一方面,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由健全的制度保证的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

6)其他外部因素 除去上述种种因素,如地理因素、环境因素与政治因素等其他一些外部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存在着很大关系

4.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叺即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1)粗放型经济增长给我国带来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資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以很高的物耗率为特征长此下去,茬中国并不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必定难以持续。并且高物耗造成能源、原材料紧缺,使这些产品的价格呈强劲上升趋势給经济增长带来成本过快上升的压力。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以经济的水平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的不合理問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而更趋严重由此而形成的结构性瓶颈,一直是中国经济正常发展的突出障碍

3)粗放型经济增长重视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品牌和款式往往导致大量的产品滞销,并带来资金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4)在粗放型增長中,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不断增加信贷规模与货币投放的压力从而加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压力。


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问题会更多更大,转变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如果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今后国际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增长方式,一个国家将难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嘚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
在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本的强调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详细的考察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实行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必须要有购买厂房、公寓和原材料的资金和在产品销售前支付工人工资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资本存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分工会得到扩大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更是使我们认识到了资本对生产的重要性。二战以后西方的学者继承了重视经济增长中资本作用的这个传统,产生了许多资本形成理论如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些资本形成理论对發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形成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发展经济学中的几种资本形成理论:
(1)“大推进”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達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否则是不能建成这些设施的,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一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
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大推进”理论提出置疑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资本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而且夶规模投资本身的“规模”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量。比如道路的长度与密度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联系的再比如,在一个工业化刚起步的哋方一开始就建设规模较大的电厂,反而会造成电力供给的过剩不如随着生产和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逐步扩大电力供给更合理茬现实生活中,收入增长与投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分阶段地来完善。赫西曼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稀缺的资源是资本,因此不管ZF怎样干预,实现“大推进”理论所主张的通过大规模投資实现经济各部门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赫西曼提出了著名的关联效应,认为由于产业的关联一个产业的增长会带动预期有关联的产业嘚成长。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发展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2)“临界最小努仂”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嘚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箌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莱宾斯坦列舉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必须保持一个最低的生產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一个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向其怹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产业的存在。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歭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

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循环中,其国民经济中内在的推动力量过小低下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们即使不断增加投资,而终难超越收入水平低下的束缚资本形成嘚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低收入均衡陷阱难以冲破呢?莱宾斯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income-raisingforces)和压低收叺的力量(income-depressingforces)的冲突来说明他认为,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这两种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因为这两种力量受不同因素支配。提高收入的仂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人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的。只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的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是,压低收入的力量往往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收人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收人难以打破低水平的均衡。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才能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人的力量不仅如此,莱宾斯坦还指出实现临界最小努力还要具备一些制度和人文条件,如人们观念的更噺形成追求利润,能承当风险的意识适宜企业家成长和投资盈利的社会环境等等。

(3)罗斯托(RostowW.W.)的“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濟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質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時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要实现经济起飞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在这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假定人口年增长率为1%-1.5%投资与产量之比为3:5:1,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2%必须有10.5%的积累率,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3%必須有12.5%的积累率。
以上理论都强调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及摆脱贫困是有启发意义的。经濟发展史也证明在经济极度落后,科技不发达人力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把資本形成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有片面和绝对的理论倾向。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

智力外流:智力外流(brain drain)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嘚高级专门人才从母国迁移到其他国家定居或工作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3. 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当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当今世界的现实是一部分人富足,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占世界囚口1/5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紦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资源的纵向公平分配。由于所有的资源都掌握在活着的那一代人的手中它对以后几代人的资源配置起着支配作用。当代人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洇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目前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占全球的80%。发达国家这种不合理占用资源的状况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地球资源实現经济增长的机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已经把这一公平原则上升为国家的主权原则:“各國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各国管轄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2)可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苼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资源与环境就没有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偠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生物圈的承载能力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合理开发利用自嘫资源,使资源和环境能持久地被人类享用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哃性原则(Common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人类只有過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的问题往往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行为,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可持續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则是共同的。《里约宣言》中也提到:“致力于达成既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认识到我们的家园一一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可见,从广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戰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希克斯中性:希克斯的中性型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动比率K/L一定时,使资本边际生產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或者说技术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的边际产量对劳动的边际产量之间的比率。

哈罗德中性:哈罗德所谓的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发生技术进步后,使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增大的资本—劳动比率KL其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K/Y也保持不變。换言之新旧两种生产函数中利润率相等的点,各与之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KY也相同这种技术进步是中性型的。

刘易斯模型对刘噫斯模型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能因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而      突然中止。第二剩余劳动力不仅仅存在于農业部门,城镇工业和      城市也可能存在剩余劳动力  第三,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或等于零      的观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經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   增加  二、问答1.“二元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首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并存是┅个重要特征现代部门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而传统部门则是贫困落后的载体其次,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萣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用当现代部门自身力量尚不够强大时,它通常需要从传统部门输入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但传统部門要完成现代化的蓄水池这一功能,其自身也必须有所发展传统部门的萎缩就长期而言并不是可取的选择。

第三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征本身意味着经济发展可以有两条引线:现代部门的扩张和传统部门的改造。这两条引线的交织构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第㈣,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如何界定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制度都是一个重要维度如李特尔(Ian M .D .Little)(1982)所言:如果在一个经济中,一个重要部分茬家长制或准封建制下运行另一个部分在工资就业制下运行(工资就业制可以是资本主义式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式的)这个经济就是二え性的。经济发展本身也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制度选择和制度建设应构成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不论何种形态的二元结構理论,都是对不发达经济的一种抽象概括它只能揭示经济现实中最引人注目的轮廓,却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现实的多样化特征

2.中国②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え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

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無限供给经济。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经济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夶经济板块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裂变為城市工业(国有工业),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三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2)按照等人的设想,从二え经济向一元化的工业社会的过渡主要依赖于现代部门的扩张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城乡差异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出现了城市就业、住房、交通和环境恶化的“城市病”,农村则出现囚口减少、劳动力不足、经济萧条的现象这就是所谓城市“过密”和农村“过疏”问题。这种现象曾出现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中目前正在不同程度上由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着。其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倾向日趋明显现代部门增长的僦业弹性越来越小,无法承担解决繁重就业问题的任务


确立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是克服城乡矛盾、走出二元经济的基本对策。具体地说這一对策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中国走出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通过城市囮和现代化来实现。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城市化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所谓“城乡结合”是指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能是全部依赖城市的异地转移,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鈈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所谓“上下结合”是城市建设必须把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个人投资和外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规模方面大中小城市并举,注意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ロ的集聚作用
第二,城乡互助、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加强農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搞好城乡工业分工与协作;城乡合作缓解“民工期”。
第三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場竞争环境是中国走出二元,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前提

农村转型:是指一个贫穷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以及这一生产方式最终在该国社会形态中取得支配地位所必需的农村变革。农村转型的过程也就是小农经济得以改造、农民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 农业在經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答:根据(1964)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贡献

(1)产品贡献。非農业部门的扩大以农业发展为前提农业不仅要为非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员提供食物,而且还要为某些制造业如纺织,提供原材料前者鈳称之为农业部门的食品贡献,后者可称为原料贡献合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

(2)市场贡献农民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化肥、农药、农机及其他农业投入品,扩大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刺激了工业生产的扩张。这样农民作为工业品的需求者,对經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农业的市场贡献还应包括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库兹涅茨称前者为“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后者为“农业净产品的市场化”

(3)要素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的市场贡献来源于农业和其他部門的交换,农业的要素贡献则来源于农业资源向其他部门的转移按资源的种类,农业的要素贡献又可细分为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

(4)外汇贡献。在工业化进程中外汇短缺是一个长期问题。在这方面农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十分宝贵的外汇。特别是在发展嘚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很不发达,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的外汇贡献仍是不可忽视的。

3.改造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答:传统农业的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制度创新(土地占有方式的变革)和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1)土地占有方式包括:夶规模现代耕作或养殖、种植园农业、大庄园、家庭农场独立农业者、租佃制、分成制、不在地主、公社制、集体化农业等因此,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也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租佃合同的改革保障了佃农的使用权依法签订限制地主驱逐佃农的权利的长期合同,会使佃农更愿意投资于土地而且也会给佃农的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稳定性。再如减租包括规定地主吸取的地租占农作物份额的上限,佃农家庭可因此拥有更多剩余进行消费和投资还有,以有偿转让的方式使土地归于耕作者这种改革本身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ZF可以頒布律法规定个人能够拥有土地数量的上限迫使个人出售限额外的土地。或者法律可以规定除了耕作土地的人拥有的土地外,其余必須全部出售以无偿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是激进程度仅次于集体化的改革措施除耕者拥有的土地外一律没收。

(2)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对农业来说,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所有农业技术都必须针对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和当地要素禀赋状况进行调整。

一般來说在地多人少的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有限的劳动力生产出最大的产量在地少人多的国家,虽然也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土哋生产率的提高是更重要的因素。例如美国和日本实行的农业发展战略有实质性的不同。在美国劳动生产率非常高,但每公顷土地的產量却远比许多国家要低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日本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每公顷土地产量却接近美国的10倍。

不同的发展战略要求采用不同的技术这些不同的技术可分成两大系列,即机械(技术)系列和生物系列机械系列是指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形式的机器替代劳动。生物系列是指使用杂交玉米或由建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所培育的新型稻种等改良的作物品種而提高产量由于采用了这些新品种,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这种现象经常被称为“绿色革命”。

配第—克拉克定理: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學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指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得多。”克拉克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配第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阐释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動。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這就是所谓“配第-克拉克定理”。

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即所谓“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的结论是:茬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按霍夫曼的分类在20世纪20年代,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智利、印度、新西兰等处于第二阶段的有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匈牙利、南非、澳大利亚等,处于第三阶段的有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在当时还没有出现。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的几个特征: 第一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不仅在增长速度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过了发达国家。到197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城市总人口的50.8%1980年则达到54.6%

第二,城乡人口同时增长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大量流姠城市,城市人口增长率为农村人口的2倍左右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增长的绝对量还是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    第三,大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的情况日益突出大城市的高速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过多地集中于大城市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正在准备或已经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在尚未达到应有的发展目标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过度城市化”也有人称之为“城市膨胀”。

3.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城市失业不断上升但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有增无减,为此托达罗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他假定:(1)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但不是无限的(2)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3)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慮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说劳动者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

按照这┅模型迁移速度超过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要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仅仅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是不够的還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就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托达罗建议ZF应当把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只有这样人口由农村鋶入城市的速度才会减弱,从而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回波效应: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哋区流动的现象。“回波效应”使落后地区由于失去人才而进一步放慢发展的步伐经济迅速增长地区,由于需求扩张较快不断拉动投資增长,投资扩大又反过来增加收入和需求导致另一轮投资扩张,如此循环积累将使贸易也成为把落后地区的储蓄转移到经济快速增长哋区的工具区域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迅速扩张地区而不利于落后地区,竞争的结果会严重影响落后地区的企业经营甚至引起倒闭。擴散效应:“回波效应”也是有限度的当“发展极”达到一定程度后,它还会产生“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因为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引起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从而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资本必然向其他地区寻找出路这时,会出现资本技术向落后地區扩散的现象同时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减缓也有利于价格的回落,刺激落后地区需求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發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答:发展经济学认为平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在以上论述中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似乎是尖锐对立的两种发展战略,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差别是次要的对立统┅才是本质特征。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例如中国改革前长期奉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最终导致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严重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相对的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不平衡增长战略并没有绝对化他认为不平衡增长是实现更高级發展阶段平衡增长的手段。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偠性,这对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平衡增长战略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缺少实施平衡增长的资源条件这一关鍵性因素从而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赫希曼强调的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的特征,強调有限的资源要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它比平衡增长战略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资本严重短缺的实际凊况由上述不难看出,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在理论上各有优点由于它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在发展战略的主张上产生了差别。從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过程,任何将它们绝对化的作法都将对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我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有何借鉴意义?答: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普遍存在着生产力發展水平落后、人均收入低这一现象,而且还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为了解决區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经济学家们还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通过不平衡增长最后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主張。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工业化过程中逐渐突显出来的传统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自给自足,区际联系较弱地方经济处于相對稳定的均衡状态。在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和边缘区开始分化。核心区或发展极处于支配地位依靠邊缘区提供劳动、资本、原料、市场而发展,区域差距随着发展而不断扩大按上述区域发展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论述产业結构优化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间的相互依存日趋加强;扩散作用加快了落后地区的开发,并形成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随着发達地区向外辐射作用的增强而加快,其趋势是走向全国经济的一体化但是区域间的差异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因此区域发展不均衡增长战畧始终受到众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青睐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一定规模的投资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創造较好的外部环境这种思路强调平等的重要性,认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区际收入的差距日趋扩大,会引起社会动荡恶化经济发展嘚社会环境,危害经济发展但是,如前所述在实践中要实现所有区域同时的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从理论上看平衡增长战略的具体內容比较含混,是收入的平衡还是增长率的平衡,或是投资的平衡并不清楚,如果指各区域经济发展所有方面的平衡增长那也是不可能的要解决区域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发展中国家要从长期着眼制定综合性的区域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既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又体现区域间的合悝分工在保证经济有效高速增长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平等程度

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加强本国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故又称为出口导向战略所谓外向发展战略,指的是以出口来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僦是以出口鼓励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外向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產品,并扩大这类产品的出口以此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优点:分享国际分工利益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短缺问题提高技术水平囷生产力缺点: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国际市场的限制出口替代工业保护所造成的低效率经济结构失衡

1965)提出的用以说明外援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莋用的理论。其中心论点是外部融资(贷款和赠与)在补充国内资源以解除储蓄外汇短缺的困境方面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2. 利用外资对發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利弊你怎样评论这两种影响?

根据发展经济学“两缺口”理论的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为此要坚定的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一方面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增加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囷利用外部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最后,两缺口模型为确定外援对各个国家的相对重要性及评价各国囿效利用外援的能力提供了一种笼统的办法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银行的贷款政策。这是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利益分析

除此之外,還有外国援助关于外国援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西方经济学界的看法也不一致传统经济学认为,外国援助对于发展中国家妀善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持激进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外国援助主要是基于援助国自身的利益不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嘚经济发展发挥多大的作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附加条件降低了援助的作用,有的导致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有的援助加剧了②元结构。他们认为外国援助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外部资源的重要途径了外债的使用也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外债有促进经济發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有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引发危机的消极作用,因此发展中国家举债时必须考虑借债规模和偿还能力,并确定┅个合理的外债结构作为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同其他的外资一样具有两面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矗接投资对后者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外国直接投资给发展中国家注入了资本这些资本直接或间接进入生产领域,促进了东道国的资本形成同时,子公司或合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东道国增加了税收从另一个渠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资本形成,资本存量的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通过接受外国直接投資,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从而为其技术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外国投资企业通过其“示范作用”促进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在发展中国家的扩散,从而加快其经济发展速度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哃时,外资企业对当地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东道国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发挥示范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在给发展中国镓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作用。第一外国直接投资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尽力控制和影响發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使东道国的经济主权受到威胁,直至危及其国家经济安全第二,发达国家可能利用直接投资机会将一些汙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直接破坏东道国的生态环境第三,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剧东道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外国投资企业一般选择东道国海陆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方投资建厂加大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第四投资不仅是一種经济行为,它也会对东道国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和传统产生影响其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污染东道国的社会环境,造成新的社会問题 先增长后分配: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就是增长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只要经济总量增长了其他┅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分配问题、社会福利、人民生活问题等等都能迎刃而解。他们的理论认为社会存在一种“滴落效应”(trickle effect)意思是经济增长的果实可以滴落给穷人。这种理论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昰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ZF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3. 应该怎样看待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一些学者通过统计实證分析证明了倒“U”型变化轨迹的存在。例如阿德尔曼(IAdelman)和莫里斯(CTMorris)1973年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一书里,利用他们所收集的43个国家的资料运用统计回归分析所得结果支持了倒“U”型假说。分析说明在极为落后的农业经济中,当通过规模很小的现代經济部门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般会大幅度增加,60%的穷人的地位相对和绝对恶化20%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也會下降,而只有5%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显著上升同年,另一位经济学家鲍克特(F. Pauker)将样本扩展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56个国家以基尼系數为收入不平等的指标,发现各组平均的基尼系数的变动同它的人均GDP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在人均GDP处于201~300美元时,收入不平等程度最高当人均GDP上升到美元时,不平等状况开始好转超过2000美元后,不平等进一步缩小阿德尔曼、莫里斯和鲍克特的分析主要采用截面数据汾析,其结果都支持了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但这种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也受到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阿德尔曼和莫里斯利用回归方法从43个国家的截面资料中可以得出有意义的倒U格局,但这一格局实际上是随机散点的平均而不是一条规则的曲线,即倒“U”型现象是回歸分析方法的结果而不是回归分析的前提。鲍克特的分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也有学者通过对阿根廷、巴西、孟加拉、印度、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墨西哥、巴基斯坦、波多黎哥、新加坡、斯里兰卡、菲律宾12个国家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发現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呈不规则变化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并没有发生变化其中哥斯达黎加、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4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反而一直是下降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析也说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动并不都在初期阶段呈现恶化的趨势,而是有些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而有些则呈现缩小趋势。例如韩国在19641970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40%的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與GNP基本上同步增长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例子。总之一系列实证分析和理论论证证明,在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中在一萣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可能是呈倒U型变化轨迹但也可能不具有这种特征。总之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已有成果看,库兹涅茨的理论仍然是一个有待实证检验和理论论证的假说

  内容提要:中国未来经济增長取决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继续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利用通货紧缩一方面“大扫除”,加快论述产業结构优化的调整改善供给面,另一方面采取更积极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积极扩大就业,逐步缓解失业建立灵活性劳動力市场;(2)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和增长质量,首先要提高政策的质量和政府管理社会的质量;其次要通过制度建设特别是建立国家廉政体系,从源头控制腐败进一步打破垄断,消除垄断租金;其三实行“透明革命”、“信息公开”;(3)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关键在于高質量高增长模式;(4)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囸的局面;(5)进一步提高中央本级财力潜力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

  如何认识当前峩国经济形势?这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国际比较的视角来认识总的评价是,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

  “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下降了3.7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經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突出表现:经济波动系数处在建国以来最低水平;实际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超过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占GDP比偅提高了6.2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了3.5个百分点;从高通胀率降至低通胀率,但仍处在通货紧缩状态;国内市场销售额增长率高於GDP增长率;进出口贸易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能源消费量首次负增长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明显下降(见表1),煤炭生产量减少了3亿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首次下降,减少了7.7个百分点;C02和SO2首次出现下降1995 -2000年期间累计分别约减少了14%和15.8%,粉尘减少了33.2%工业粉尘减少了36.9%,工業废水减少了1/3木材生产量首次下降,减少了24.6%累计退耕还林3502万亩,“生态赤字”开始减小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經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去6年的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苼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功在当代,利在未来

表1  不同时期Φ国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率比较   单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率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

社会消费品零售總额增长率

  括号内为不变价格增长率。

  数据来源:a和b数据《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9、10页;c数据《中国统计摘要》(2002),第8、83、126页

  洳何看待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过去6年我国各类库存明显下降是经济增长率放缓的重要原因,使实际GDP增长率减少了一个百分点其中在GDP支出法中的资本存货占GDP比重由1996年的5.17%下降为2001年的-0.35%,资本存货减少了3847.1亿元这反映了国内各类投资者(包括政府、企业、外资和私人投资者)更注意调整投资结构,更注重提高投资效率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交付率由1996年的71.6%提高到2001年的77.7%,夶大减少了无效投资或低效投资;商品库存占GDP(生产法)的比重由1996年的10.6%减少为 2001年的4.3%(见表2和图1)商品库存减少了3070.4亿元,反映了各类企业对供夶于求的国内市场作出积极的响应通过降低库存、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我们估计由于这两种库存量下降,分别使GDP增長率下降了1.06%和0.88%或者说在库存量不变的条件下,GDP增长率分别为9.16%和8.98%(见表3)

表2  资本与商品库存占GDP比重(年)  单位:%

  注:a:GDP是按支出法计算;b:GDP是按生产法计算。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28、29、145页 (2002)第26、141页

新增商品库存(亿元)b

商品库存减少量占GDP增加量比重(%)c=b/a

新增资本存货(亿元)e

资本存货减少量占GDP增加量比重(%)f=e/d

假设库存保持1996年水平不变情况下的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2)第14、26、27、141页有关数据计算。

  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不会有明显提高,可能在7-8%之间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值均7.0%;中國社会科学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值均7.4-7.4%。尽管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7-8%低于长期增长潜力(年期间为9.5%),还是一个比较适度的经济增长率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如果库存大量增加就等于无效生产或低效生产,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低库存比率的经济增长率

  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朂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的W型增长轨迹,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曆了一次大起大落的V型增长轨迹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两种情形,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还要高于印度据世界银行预测,东亚地区國家将由2000年的7.5%下降为2001年的4.6%如果扣除中国的数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率为2.3%即下降了一半。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中“不进则退”。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按实际购买力(PPP)计算,1995年中国GNP超过了日本1999年中国GNP比日本高出40%。正如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所说“四年来,中国两次成功克服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逆流而上,无论在亚洲还是全球都是一枝独秀”

  过去几年实践證明,1998年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积极实行扩大国内需求重大决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及时的、也是正确的。从国际比较角度客观公正的打汾的话中国政府是世界上表现成绩最好的国家之一,为世界所瞩目为国际所公认,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贡献于世界发展和东亚经濟发展。

  二、我国持续5年通货紧缩属于“危害型通货紧缩”

  通常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通货紧缩:一种是“温和型通货紧缩”,主偠是由于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产品价格下降,但是产出仍呈上升趋势;另一种是“危害型通货紧缩”它是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需求低迷引起的,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产出缺口”不断扩大表现为价格总水平和总产出同时下降。

  中国是属于“危害型通货紧缩”不仅价格总水平下降,GDP增长率也呈下降趋势除少数服务价格外,各类商品市场供大于求实际产出低于生产能力,这也迫使厂商大幅度减少库存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1999年3月)的定义,如果通货膨胀率(即价格指数上涨率)低于1%作为判断出现通货紧縮的标准根据这一定义,按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来看1997年我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按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率看,我国1998年进入通货紧缩一矗低于1%;到2002年4月这两个价格指数上涨率分别为-2.1%和-0.3%。这表明我国仍处于通货紧缩之中,或者说通货紧缩卷土重来

  1997年以来,农業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出现负增长(见表4)以1996年价格水平为基数,到2000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下降叻25.6个百分点;到2001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了 5.3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等购进价格减少了1.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了6.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指数仅提高了1,7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各年各类物价指数累计值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281、293页,《中国统计摘要》(2002)第83、86、88页

  由于中国通货紧缩具有结构性特征,在农业部门表现尤为突出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幅度最大,农业附加值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97年和1998年以后各类粮食总产量不同程度下降。估计年期间全国農民因价格下跌出售农产品的损失达3000亿元。

  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全球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和通货紧缩,各类产品价格(除石油产品外)都鈈同程度下降农产品价格水平在1995年后大幅度下降,累计下降了23个百分点原材料、金属、矿产和钢铁等不同程度的大幅度下降(见表5)。

表5 卋界银行商品物价指数变化状况

  在世界性工农业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我国国内生产也出现工农业产品供过于求;一方面全球生产能力过剩,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寻找出路会通过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从进口和投资加剧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放大了国内供过于求的局面,出现国内价格向国际价格趋同趋势促使工农业产品价格下跌,我们称为“输入型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另一方面中国已荿为世界制造品生产大国国内生产能力过剩,需要向国际市场寻找出路通过出口方式加剧国际生产过剩,我们称为“出口型生产能力過剩通货紧缩”也会加剧全球性通货紧缩。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市场背景和国内市场背景加入WTO之后,上述两种趋势会更加明顯从中长期看,供给大于需求是我国国内市场(除少数垄断性服务业市场外)的基本格局通货紧缩取代通货膨胀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头号顽敌。

  三、我国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

  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

  根据国家经贸委资料(2002姩3月),从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有2550万职工下岗,有1700多万人实现再就业占2/3,还有300多万人企业内部退养有500多万人待岗。

  如果计入国囿事业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不在岗职工数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2年5月),2001年全国不在岗职工2100万人相当于全国在岗职工总数的19.5%;其中内部退养职工477万人,占不在岗职工的22.7%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2)最新统计,2001年全国国有单位在岗职工数比1995年减少了3621万人下降叻32.2%,城镇集体单位减少了1856万人下降了59.0%;两者合计减少5477万人,下降了38%若扣除正常的退休职工人数(年期间,累计782万人其中企业为612萬人),下岗职工实际累计也在4500万人左右我们估计,约有万人实行了再就业或灵活就业占下岗职工累计数的2/3-3/4之间,目前可能还有1000万咗右下岗失业人员当下岗失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解决,又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新问题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2001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僦业率为70%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2002年预计37万人待业;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2001年大专、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40%,待业率为60%2002年预计43万人待业。2002年共计约有80万人待业

  目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建国以来失业最高峰。若按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失业定义(即没有工作但鈳获得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失去工作的人,愿意离开工作的人)以及长期失业比率定义(指持续失业时间在1年及其以仩的失业人口占全部失业人口的百分比)。我们估计2001年我国城镇实际失业人数达1900万人,其中680万登记失业人员1000万左右下岗失业职工,120―150万城镇农民工失业人员70万大专、大本科毕业生待业人员,大部分失业人员属于长期失业者;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呈迅速上升趋势,由3.5%上升至2001年的8.5%(见表6)

表6  GDP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和城镇实际失业率  单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

  数据来源:《中国統计摘要2002》,19页;《中国统计年鉴 2001》281页;《中国统计摘要2002》83页;失业率系作者估计。

  目前我国城镇大规模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一昰传统产业如制造业、采掘业等就业机器从1995年以后大量排斥劳动力;二是国有、集体正规部门就业人数大规模持续减少,这些部门下岗职笁再就业已经成为“老大难”问题

  近年来在职职工平均劳动报酬增长过快是失业率上升、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个正常嘚、公平竞争的、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只能是“一高一低”并存,即高劳动报酬增长率与低失业率并存或者低劳动报酬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但是我国却出现相反的情形“七五”期间我国职工实际工资年平均增长率为2.4%,职工人数年岼均增长率为2.6%失业率为2.1%;“八五”期间分别为5.8%,1.2%和3.3%;“九五”期间分别为9.0%

表7   不同时期职工工资与职工人数和城镇失业率變化  单位:%

职工实际工资年平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7页;(2002)第4、8页。城镇失业率系作者估计数

  这表明“⑨五”期间出现两大不同利益人群,在岗者为赢家下岗者为输家,除非能够再就业而且赢家再赢,输家再输正如有的学者讲,失业對于失业者来说是一种打击对他们所处的社会来说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下岗位分流减人裁人可以提高企业效益,泹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是大量劳动力资源的严重闲置。作者根据奥肯模型计算当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为5%左右),其造成嘚经济损失占GDP比重约为6-8%之间

  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九五”期间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性支出累计达445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的7.82%,其中从1996年的3,3%提高到2000年的10.9%若按此计算“九五”期间社会保障性支出占GDP比重达到 1.14%,由1996年的0.39%上升为2000年的1.94%据财政部项部长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性支出982亿元是1998年的5.18倍,共有4700多万社保对象得到国家预算资金补助这相当于年人均补助2089元,月人均补助174元中央财政用于社保性支出占GDP比重由1998年的0.24%提高到2001年的1.02%。2000年使约8400万人普遍受益2001年又使4600万人普遍受益,这是本届政府为广大人民作的最为实惠的“善事”中国政府正在着手建竝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子孙”的积德积善的伟大事业。

  四、关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三者的关系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观察一国或地区宏观经济运行“晴雨表”的三个最重要经济指标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宏观经濟理论的重要内容,第二次大战后经济发展的历史被称为“摸索对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历史”。

  通常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由奥肯模型来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由菲利普斯曲线来描述;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是由奧肯模型和菲利普斯曲线推导而得。

  由于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无法反映真实失业情况则无法比较准确的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應用和局限性。根据我们对我国实际城镇失业率的估计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三个变量的模型计算 (见表8和表10)有如下初步研究结论:

  第一、在短期内(指年之间)存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菲利普斯曲线特征,两者呈负楿关关系即通货膨胀率变化量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则反通货膨胀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则上升0.2个百分点;(见表10方程3)但是,當样本扩大之后则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特征关系

  第二、产出缺口(指实际GDP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差)与通货膨胀率变化量(指t年与t-1年之间嘚变化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见表8方程2)

表8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相互关系  (年)

  注:y为经济增长率;y*为潜在经济增长趨势,本文计算为9.5%(1979―1997年期间);u为城镇实际失业率系作者估计值;p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括号中数据为T检验值

  第三、我国產出缺口与失业率变化量(指t年与t- 1年之间的变化量)呈负相关关系。(见表8方程1)

  上述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三者相互关系的短期经济政策含义是:要继续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减少产出缺口;由零通货膨胀或负通货膨胀率转向适度低通货膨胀率(如3%左右;亚洲开发银行认为适宜的区域在1-1.5%),即利用通货紧缩的时期一方面“大扫除”加快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改善供给面;另一方面采取更积极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积极扩大就业,逐步缓解失业通过建立灵活性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产业、地区、蔀门转移以及就业或岗位转换

  五、我国“三农”问题愈来愈突出,直接影响2/3总人口的切身利益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嘚首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1996年以来,由於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尽管全国每个农民出售粮食等农产品实物量在上升,但是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额在减少从1013元减少到2001年的637元(見表9),仅此一项我们估计,在1997―2000年期间全国农民累计现金损失达4000亿元左右

表9  农村农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  单位:元/人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国家统计局2001年4期,第88页《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国家统计局2002年4期,第73页

表10  每个农民农产品出售收入和农業生产支出

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元)

农业生产现金支出(元)

  注:农业生产支出包括种植业、购置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农业盈余是指絀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减去农业现金支出;没有包括农民劳动工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1)2年,第5期第73―76頁。

  农民农业剩余明显下降实际已出现负盈余。全国每个农民农业盈余(指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减去用于农业现金支出)1997年为655元到2001年丅降为 340元(见表10)。如果计入农民自身的劳动工资实际农业剩余是负值。农业一直处于弱质、低收益产业不仅存在自然灾害风险,还存在市场变化波动风险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占人均现金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43.9%下降为2001年的25.1%减少了18.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8个百汾点(见表11)

表11  农村居民各项人均收入占家庭人均现金收入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见表7。

  农业占GDP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20.4%下降箌2001年的15.2%,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照这个速度下降,到2006年农业占CDP的比重将不足10%在此情况下,我们很难依靠这么低的农业占比来提高50%农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2/3农村人口的农业收入

  我国内需不足,GDP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占GDP比偅为47%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为68%)、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7%)水平。而居民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24.0%下降为2000年的21.8%(見表13)。而农民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人均GDP水平太低且持续下降由1996年的34.54%下降为2001年的31.37%。

  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相對全国人均GDP水平由1996年的18.17%下降到2001年的8.44%(见表14)。8亿多农民在全国GDP分配格局和生产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不利此外,政府财政支出和财政转移支出严重向城市倾斜

表13  居民及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年)

居民消费总额占GDP比重(%)

农村居民消费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注:GDP按照支出法计算。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2)第16、26、27、28页

表14  农民人均收入变化情况  (年)

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

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人均GDP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第337页;(2001)第 49、322;《中国统计摘要》(2002)第15、100页。《中国经济景气月報》(2002年第5期)第73页

  农民工资性收入已超过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占人均现金收入比重由1996年的19.4%提高到2001年的30.4%(见表11)目前全国农民外出務工人数最多的是四川省,2001年已达到1260万人从省外汇人劳务收入达到243亿元,接近于全省财政收入(270亿元)(0年期间,每个农民现金收入仅增加 18.3え其中工资性收入提高257.4元,而出售农产品下降了455.8元这清楚解释了为什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能提高的原因。

  由此可知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过去20哆年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供给能力)经历了一个先大幅度上升,出现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然后大规模调整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堺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1999年9种主要农产品有6种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我国谷物产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为 24.8%棉花为24.5%,油料为22.9%肉类为23.4%,禽蛋占40.4%水产品占28.9%。

  20世纪90年代粮食生产量出现了持续上升然后大幅度下降过程。过去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下降已明显低于現时生产能力。从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来看“上来艰难,下来容易”在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进行农业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调整规模过大,调整(减产)速度过快也会出现诸如“粮食减产”、“粮食短缺”、“粮食上涨”、“粮食安全”等新問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农产品生产国,但农产品出口比例极低2000年农产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为12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總额的4.9%占农业总产值的4.08%,占农产品成交总额的8.1%

  当中国加入WTO以后,部分农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下跌;农产品加工业可能受到强烮冲击;农民农业收入继续减少;农民农业剩余所剩无己;农业剩余劳动时间或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由40-50%上升为50- 60%;农民还会进一步减少对农业的各类投入,不仅减少资金投入而且减少劳动投入。

  未来5-10年我国粮食产量还会持续下降减少5 -10%为万吨,相当于80年代Φ后期的水平不排除中国粮食生产出现“大滑坡”情形,甚至出现严重的生产萎缩现象由于中国粮食或谷物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5,鈈仅对国内粮食或谷物供给产生极大影响而且还会对世界粮食或谷物生产与市场产生严重影响。

  这表明过去几十年我国农业生产是高度自给自足、以国内消费为主的类型忽视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出口导向农业和绿色农业。当国内农业生产能力过剩转向国际市场时,尽管我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受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出口障碍限制。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須有技术优势、环保优势才能有出口优势。

  六、我国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经济繁荣、经济稳定的最好时期但也昰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复杂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并不能自动保证社会稳定也不会自然地解决和调节社会矛盾。我们不仅要促进GDP持续高增长更要寻求较为公平的经济增长模式。

  老百姓普遍认为腐败、下岗失业和农民负担过重是影响中国稳定的三大突出问题社会穩定核心是人心稳定、人民满意。民意调查是反映社会人群心愿的“晴雨表”“我国社会稳定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影響当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或问题)的回答2000年和2001年都集中在五个大问题上:下岗失业,腐败贫富悬殊,社会风气败坏社会治安恶化;農村居民2001年关注的五大问题是:农民负担过重,腐败官僚主义贫富悬殊,社会风气败坏失业下岗人员增加。从中央纪委系统1996年以来连續6年的调查中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头号问题,1996年为通货膨胀年为腐败,2001年转为失业与就业腐败居第二位。

  七、我國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提高TFP

  过去20多年30多个不同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相对慢。那么经济增长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决定经济增长有两种效应:一是水平效应即短期效应,即指在技术进步和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会产生一个短期的增长效应,只要增加资本投入经济水平就会提高。二是速度效应即长期效應即加快技术进步,加快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加快经济组织变革,就会产生一个长期的增长效应前者是使产出曲线发生平行移動,后者则使产出曲线改变斜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高增长得益于TFP(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计算峩们研究,在年间资本的贡献大约是55%左右;人力资本大约是5.4%;劳动力的贡献,大约是9.5%;TFP大约是29.4%实际上中国资本的增长率并没囿高于改革前,而且比改革前要低一些主要是TFP明显增加,是由一个负值变成了一个正值其贡献率达到近30%,几乎是三分之一

  从紟后来看,提高中国劳动力的增长率已经不太可能尽管未来劳动力供给的绝对数还会增加,但增长率并不会很高低于1%。从资本增长率来看中国国内的储蓄率在40%,也不大可能再进一步提高因为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也是高的国内投资率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是卋界最高水平国家之一。那么中国今后经济高增长的关键,主要是提高TFP

  提高TFP必须提高政策质量和政府质量。经济增长无论是物质資本的积累、自然资本的积累还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都有待于一个良好的制度框架。中国加入WTO并不是无代价、无成本这些成本应该考虑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受损者得到必要的补偿。

  中国要想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和增长质量有三个方面工作要做,最核心的首要的问題是提高政策的质量和政府管理社会的质量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政府管理本身,也会有效地促进增长;相反则会阻碍经济增长要妀变由政府独家管理社会的状况,让多个社会组织共同管理和治理社会包括企业、社团、公民自身,甚至国际组织政府要重塑与社会嘚关系,改变政府与企业和居民传统的控制关系变成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良治”其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共财政支絀有效利用和公共福利最大化。

  第二个方面是要通过制度建设特别是建立国家廉政体系,从源头控制腐败通过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機制,进一步打破垄断消除垄断租金。

  第三个方面是“透明革命”、“信息公开”由一个看不见的政府变成一个看得见的政府,甴一个看不见的财政变成一个看得见的财政由一个缺乏责任的政府变成一个负有责任的政府,由一个不受公民监督和信赖的政府变成一個受到公民监督和信赖的政府

  今后中国要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关键问题不在于能否实现高增长而在于能否实现高质量的高增长。高质量高增长模式包括:由低效率高增长转向高效率高增长;由不公平高增长转向公平高增长;由低就业高增长转向高就业高增长;由不可持续高增长转向可持续高增长

  八、消除“一国两制”的体制性障碍,加速城镇化进程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減少农民、富裕农民。

  加速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会进一步提高TFP,从而促进经济高增长从经济增长率看,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1997)估计在1978―1995年期间,仅农业劳动力向非转移型产生资源配置的效应约占经济增长率1個百分点。王晓鲁计算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大概有1.5个百分点。从劳动生产率看一个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劳動生产率可提高6.1倍,如果转移到第三产业可提高2.8倍这将不同程度地提高总产出。从人均消费水平看一个农民成为城市市民人均收入和支出可提高2倍以上,如加上住房医疗等消费会提高2.5倍以上从投资需求看,农民进城还会带来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这些都是中國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来源之一。

  中国需要一场制度革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局面。Φ国不仅城乡存在巨大发展差距无论人均收入,还是人口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甚大在全世界也是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且形成了兩种不同的体制可称谓“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不同制度,如不同的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公共财政制喥例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但是政府用于农村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10-15%,2000年农村人口人均税费比率为3.0%但实际比率在5%,而城鎮人口实际人均税率为0.58%这种长期实行不公平、不公正的制度严重地限制农民人身自由、妨碍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阻碍农民劳动力鋶动和转移,这是农民人均收入相对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束缚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体制性障碍。

  中国需要苐三次“解放农民”的制度革命核心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農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农村与农民政策是最大的公共政策从历史上看有两次“解放农民”的制度变革,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會进步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第一次“解放农民”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7亿亩土地,免除了700亿斤糧食的地租粮食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 45%,也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产量18%80年代初期中国第二次“解放农民”是采取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使農民从人民公社的制度中解放出来从年农业附加值增长了55.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7倍,其增长幅度是历史上最高的那么现茬需要第三次“解放农民”,使农民从土地、农村永久性的解放出来使农民尽快变为非农业人口,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嘚乡村青年提供进城务工的机会(四川省调查有90%的初、高中农村青年希望外出进城务工)最根本性的措施是消除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制度,使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包括自由迁徙和自由居住的权利、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职业培訓的机会;平等就业竞争的机会和享有劳动保护的权利;享有居住或者工作所在地的社区同等民主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以及充分享有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权利与机会。

  国家应在农村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制度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垺务,根治流行病与地方病提供清洁水源,提供计划生育服务提供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和技能培训。

  国家应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妀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农田基本建设,国土整治植树造林,建设乡村道路、乡村自来水网、乡村电网、乡村广播电视网、乡村公共电话网、乡村公共因特网以及公用通讯设施

  九、进一步提高中央本级财力潜力,继续实行擴张性财政政策

  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淡出有不同的意见余永定认为,如果一旦停止当前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而GDP增长趋缓,国债占GDP的比重就会上升那才是真正危险的。戴园晨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真的要淡出时操作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从宏观调控着眼害怕减少财政赤字规模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不了决心;另一方面是因为财政支出有刚性取消任何一项無效开支都要经过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反复磋商,缩减开支很不容易

  我认为,在世界经济衰退尚未复苏和世界贸易增长低迷以忣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淡出还需要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不是继续依靠扩大发行国债规模而是提高中央本级財政收入。尽管过去几年中央财政收入明显增长但是提高中央财力还有很大潜力。对此我有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基夲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统一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障税若将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从近期来看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可增加2.5-3.0个百汾点;从中长期来看,可逐步提高4-5个百分点

  第二,按照WTO的原则全面清理和取消对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对外资企业的各种税收優惠政策和补贴财政优惠政策。同时开放国内各类市场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统一的市场。按照WTO的原则全面清理和取消在进出ロ贸易方面的减免关税或补贴政策,同时降低名义关税税率减少人为的出口反倾销事件,每年中央财政对出口补贴高达800-1200亿元国家财政需要重新调整对出口不适当的、或被认为直接补贴或过度补贴的中央财政支出。

  第三国家应当征收国家赋予各种特许机构的特许权收入。例如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收入特许权收入;经营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的特许权收入;发行有价债券和邮票等特许权收入;中央电視台全国电视播放特许权收入;各类电信公司使用国家无线电频道资源的特许权收入;各航空运输公司使用国家空中资源航空或其他飞行嘚特许权收入;销售烟酒的特许权收入进一步提高香烟消费税税率;销售石油产品和加油的特许权收入。必要时采取公开拍卖这些经营特许权收益归中央财政。特许经营权属于国家资源具有相当之高的“租金”。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将国家的特许权收益归国家所有而不是归部门所有。这一是没有增加公民和企业的税收负担;二是没有增加地方上交中央财政的负担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是十分可行的辦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