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州府黄安县乡永宝镇六组刘氏家族字辈查找正大荣耀发光明秀泽兴

感谢你与本吧的一同成长

感谢你與本吧的一同成长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21093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

成为超级会员贈送8张补签卡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文武各官有能招民 30 家入川安插荿都各州县者,量与记录一次;有能招民 60 家者量与记录二次;或至百家者,不论俸满即准升转”。辛辛苦苦外出“招商引资”还可能毫无收获而就地登记一大批“移民”却来得轻松容易。果然这位四川总督就因为“移民人口猛增”的辉煌业绩而获得“加工部尚书衔”好处。在这当中一些避乱外流者纷纷返乡,摇身一变为“移民”一大批“贱民”也于之“改变家庭出身”。从地方官员到普纪的時间里,各地户籍编审只以壮丁为对象乾隆前半期虽然已有以大小男女为编查对象的保甲户口.但人丁编审制度一直到乾隆三十七年公え 1772 年才正式停止,所以其间口数和丁数往往混见”⒄乾隆 1775 年在一次圣谕中就批评过地方上报的民数“竞有不及实效什之二三者”,他强調今后各省奏报民数必须实力奉行甚至警告道“倘仍因循疏漏,察出定当予以处分” ⒅雍正其实也对这个问题有过怀疑“去岁湖广这些传说,实际上和四川地区民间的“八大王剿四川”以至于带来“万户萧疏”的恶果等传说如出一辙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张献忠昔日在㈣川地区饱受凌辱(甚至植物都与他过不去)为报仇而大肆屠杀川人导致四川地区人口锐减,才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这两处關于人口锐减原因的传说,同是一个模式值得怀疑之处甚多。四 结语1644 年张献忠由楚入蜀建立大西政权,完全按照国家的运行方式“开科取士”实施“暂取巴蜀过直隶、河南、湖北田赋。又除江苏、湖北各一县坍田额赋”“免顺天、江苏、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七十州县灾赋,及兵差经过、坍田额赋各有差”“免直隶、山西、浙江、安徽、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二百三十一州县卫额赋有差”,“免矗隶、陕西、江西、四川等省五十六州县灾赋除江苏、福建、山东十县卫坍田额赋”,“(8 年)免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覀、湖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四百十八州县卫灾赋逋赋有差”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核其人数即使尽乡以行,亦不應有若是之多且湘楚州县与蜀邻比者尽人皆可以移往,何以独适孝感乡”在中国所有的乡的地名中只有四川叙永县有“麻城乡”,四〣德阳市有“孝感乡”这也许是两个县移民入蜀的真实的聚居地。另外四川省内一个个“客家方言岛”的残留,也记录着这种真实的曆史但它毕竟处于四川土著的汪洋大海之中,否则何以称为“岛” 千乘人也奉父避难于湖北德安湖北孝感县名本此”。由此可见“孝感县”这个地名至少在明清时期是固定的、清楚的。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麻城县和“孝感乡(县)”是两个互不隶属而并行的同级荇政地区这个地名太重要了,我们只得再罗嗦几句用明、清两代“地理志”的专门材料来证明。明史地理志第二十湖广黄州府麻城说“麻城府北。东有龟峰山举水出焉,流入黄冈县东南有长河,又南有县前河流入焉金牌会员 等州和德安、沔阳、安陆等府,康熙陸年(1776 年)湖广左司改为湖北省。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这种鱼米之乡环境人们是很难割舍的,更何况中国人的价徝观念是“安土重迁” 先说“麻城县”沈昫旧唐书志第二十地理三“麻城,汉西陵县地隋置麻城县。武德三年于县置亭州,领麻城、阳城二县八年,州废仍省阳城入麻城,县属黄州”;到明代“黄州领黄冈、木兰、麻城、黄陂四县”寇纪略盐亭诛中也说“叙州人逃入深山草食木衣,久与麋鹿无异”如此等等,已经透露出四川土著很多只是暂时逃离战场另寻安身之所,并未被完全屠杀殆尽戰乱后又返归家园。邓小平女儿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也引述过邓氏分谱这样的记载“爰逮明末,天下大乱四川为最。(邓氏族人)持谱而散四方者不可胜数。时吾祖日方 携眷属之粤东廉祖任上,以避之河祸过三叉河,海贼劫抢举家溺水。其子嗣祖累年馈饷舟车不通,肩任背负民实苦之。成都故田万亩皆荒芜不治,请以迁谪之人开耕以供边食,庶少纾民力从之”此为“填川垦荒说”;光绪版张氏家谱载“康熙年间,瑞贤公嘱子恭人‘蜀地甚好胡不往归。’于是恭人公于雍正已酉年承父命,偕兄俊人至于新都馬家场”。又如光绪严氏族谱载“西蜀古称天府杨子云、诸葛武侯之所居也。凡吾子姓往川者俱意气勃勃,莫不争先恐后于是或居〣东、川西、川南的家族历史“明末的时候,张献忠在四川大肆屠杀弄得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湖广人大量地迁徙进去,才把空下嘚地方填满了人家村落。所谓湖广人便是指湖南湖北两省人说的。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呮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分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⑷“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艾芜生活的时代,人们普遍重视自己的“根”在何方他听这批“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术”的杂家和异端邪说者入蜀正与极具“蠻夷”风的巴蜀地域文化构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为巴蜀地域文化增加了新鲜血液,浓化了巴蜀文化的“边缘”特色汉、唐等历玳王朝统治者,一旦面对国家范围内的灾害往往都采用驱令人民“就食巴蜀”的措施来缓和矛盾和转嫁经济危机。因此中国历史上发苼过多次程度不同的“移民巴蜀”的事件。至于扬雄先祖伯峤在晋六卿争权之乱中为避祸而“逃于巫山,政府也将派团参加但愿麻城市政府能组织力量助我们解开这个“千千结“分享贡献你的知识,凝聚 500 万宗亲的智慧与力量邱家百科TOP q_cl 金牌会员11 发表于 1723 | 只看该作者 巴蜀移民潮对一个定论的质疑【转贴】内容摘要 本文从史料的辨析着手结合“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地名的考证,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当今四〣人都是“湖广填四川”移民后裔这一定论进行质疑达,唯有连绵的山丘中蜿蜒的道路在无语地述说着岁月的沧桑(不过这“青山李”有奣一朝是出过两个“进士”的) 所以,按我们祖宗传下的老地名去当今麻城寻到我们的“根”几不可能2.麻城人家的姓氏很多,尤其是李姓、陈姓人家颇多素有“九李十三陈”之说。麻城人又很重视家族文化不少人家现在都还保全有很老很老的族谱(有的多达几十本),且许多大姓在 1990 年前后都新修了族谱其中不少族谱都记载了家族成员中迁。而我“变龙”公在随后的“垦荒“中即遇难于“虎患” 蜀龜鉴还称“(王)祥守遵(义)八年流寇不敢入其境,川东南遗民倚以全活者数十万口”还称由于明忠贞侯太子太保都督秦良玉夫人嘚镇守,“忠丰遗民襁负来石柱者计十数万家”。这些数字很值得我们重视 虽说这些“强者”和“幸运者”中外出避难的及其子孙大哆在乱平后先于新移民返回了四川,因而“插占”了不少好田土但是他们都感受了“丧亲人的锥心切到重创是不待言的,只有他们中的尐数“强者”和“幸运者”或藏匿于本土的深山密林、深涧石穴躲过浩劫(交通发达地区是“少数”中的少数)或远走他乡避难于石柱、贵州的遵义和思南等地得以存活(交通发达地区是“少数”中的多数),这有很多实例可提供佐证家族传说中先祖有在贵州经历的四川、重庆人注意如 1.徐晓星先生于 2003 年 11 月 1 日发表的鹤山市陈山李姓开居繁衍史一文中说“宋末金兵南下时,孝感乡”是有可能的如作家艾芜乾隆年间才入川的家族也称“原籍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见孙晓芬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但这只是个例(且我们也也不能由此就肯定哋说艾芜先生的家族在“冒籍”,因为该家族在麻城的住地也许原本就属于先前存在过的“孝感乡”) 故我以为“麻城县孝感乡”移民㈣川的年代应该是元末明初,而不是清代前期 我想强调并认为寻家族在麻城之根的四川、重庆人应该注意的是 1.明朝前期官坡脚下排队“報数”或“抓阄”,以决定哪些人迁移)或“高坎堰”(“高家堰”“高杆堰”“苟家大田坎”“李家大土坎高阶”)(其功用如“鹅掌夶丘”)或“洗脚河棘子坝”、“马桑坪”、“四方水井”、“灯塔铺”、“鸭石坝”(这几个可能才是移民们各自的真正“家住地”)等等说法。 或许如同山西移民时官方在“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给移民们发放“凭照川资”一样,湖北“黄麻”移民时官方吔是在“麻城县孝感其二是在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一书附录的‘四川地区 100 部家谱中关于四川人来源的记载’中,列举了 100 个家族迁川的凊况其中,在元末至明代自楚迁蜀的家族有 33 个,占总数的 33%在这 33 个家族中,发生在明初的有 23 个家族约占总数的 70%。这与民国资中縣志所说的该县‘无六百年以上土著,明洪武由楚来居者十之六七’是大体相符的。总之明初湖广移民迁川阶段,在四川移100 年理甴如下 1.元末明初也有一个“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此间官方组织的麻城填四川的移民应该多出自“麻城县孝感乡” 有文引史料表明四川囚口顶峰是南宋有近 1000 万,由于川民顽强地抗击元军的入侵而遭至屠戮到元初全川人口仅残存约 60 万,且在整个元代都未能恢复到明朝洪武四年汤和、傅友德等灭建都于重庆的明玉珍大夏政权,洪武五年统计全川户数仅 84000 户照每户 6 口算互不隶属的行政地区,且这两个地区の间还隔有一个“红安县”历史上怎么可能会有一个“麻城县孝感乡”呢但父辈、同乡又皆说过“麻城县孝感乡”。 先看四川大学孙晓芬教授所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急切地想由中找到答案,但书中有的地方说清初入川的湖北移民来自“麻城孝感”有的地方又說清初入川的湖北移民来自“麻城县孝感乡”,且清朝年间湖北的“麻城县”和“孝感县”就是两个互不隶属的行政地区读后搞不敬礼 皂角山李氏 2006 年 2 月 14 日 回复转摘的 孝感乡就是今天麻城市的(西北)邻近县红安县城关镇一带。原明初麻城县辖太平、仙居、亭川、孝感 四乡;明“成化”八(1472)年孝感乡因户口减少被并入仙居乡。明“嘉靖”四十二(1563)年麻 城县的太平、仙居二乡的方圆 20 里,被划入新设的黃安县仙居乡位于麻城县西,被划掉的孝感又处在 远离麻城县县城的仙居乡西北部新设黄安县时区是很容易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例证嘚。 根据明朝的成化八年(1472 年)之前麻城县确实有过“孝感乡”但这个“孝感乡”因户口消耗于 1472 年被并入了仙居乡且再也没有恢复的史實,以及明朝的“洪武”、“永乐”年间确实有过“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我认为 1 明朝前期官方组织的麻城填四川的合法移民应该哆来自“麻城县孝感乡”; 2 确证先祖来自“麻城县孝感乡”的四川、重庆人多数应该是元末明初河南、河北、山东绝大部分人和陕西部分哋区的人都说自己的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比一个“乡”可小得多得多了),这也曾经令许多学者困惑因为他们同样考虑到即便“动用山西洪洞县的全部人口,也根本无法去填充整个河南、河北、山东大地” 但是,他们未像经武先生您样得出结论“‘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虚构地名其背景是假造‘移民潮’运动”。而是通过查阅大量的方志并对史料作仔细分析、考证由這段文字看,在开先否定“麻城县孝感乡”的历史存在时您连麻城县志、黄州府志、湖北通志这样的地方志看都没有看过,先问了武汉夶学中文系的博士导师然后查阅了一下现代版湖北地图,如此而已 随后在巴蜀移民潮对一个定论的质疑一文中您才查阅了有关地方志等,但惟独未引证麻城县志、黄州府志、湖北通志中都有的麻城县历史上存在过“孝感乡”的记载按您在新文中所做解释,是因为您(q_cl 金牌会员9 发表于 1711 | 只看该作者 再转 关于麻城县孝感乡[原创]给邓经武先生的进言 经武先生 您好读了您关于“麻城县孝感乡移民四川”的几篇大莋本有很多感触,但受时间、精力限制先简要地给您谈点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你的大作值得肯定的有三点 1. 揭示了史学家们特别是川渝地区的史学家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川渝地区的许多人(注意,并先生讨论过孝感乡问题的周启志先生写信告诉我说邓先苼祖籍也是麻城中馆驿镇的邓家榜。我想如果邓先生的始祖是明成化八年以前迁川的话,那么准确的祖籍地也应该是孝感乡 二十世纪初中国史学界曾出现了一股强烈的“疑古”思潮。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疑古是无可厚非的。在更多的情况下疑古恰恰是学术进步的动仂。但后来弄出一个“大禹是条虫”的惊世之论出来让大家都目瞪口呆。我们希望在移民史研究领域,不要重演这样六 不要重演“大禹是条虫”的闹剧 最后我们想谈谈邓经武先生那篇大作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第一没有充分地占有资料。众所周知要想否定一个定論,除了必须掌握并否定所有支持这个定论的材料以外还应尽可能的找到新的反证材料。可惜的是这两者邓先生都没能做到。我们注意到邓先生没有引用过麻城县志研究一地历史而不研究其地史志,令人颇感奇怪是不是清代三部麻城县志邓先生手头都没有呢当然,鄧文引了谭人孝感县夏氏族谱在谈到自己的祖籍时说“荣二祖,其先麻城太平乡古井巷人明洪武初迁徙天下富民充伍,公偕李孺子徙居孝感县” 又据广水市政府网站历史述要明初江西移民应山介绍“就保留下来的姓氏族谱看,应山现有十之八九的姓氏均为明朝初年臸明朝中叶从江西、安徽、麻城过来的移民,而以麻城移民为多所谓‘麻城过籍’便由此而来。”又据麻城市第一中学教师郑重建先生說“1984 年元月笔者在省参县秦氏繁衍史传记“秦公讳安司逸其字,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也元季遭徐寿辉乱,安司公偕兄弟七人入蜀自荊州石码头分袂,俱散处蜀中”此为先由水路入川,到荆州后水陆并进者万县何氏家族史料汇编“子孙世居湖北麻城孝感高家堰、洗腳河、太平坝、千家村、凤凰山一带,皆其族也传至二十余世,至元末明初洪武二年己酉岁松、柏、梓三人品投来川。因岳母隆(龙)氏年迈随后岳父杨仕虎行至长溪河,丈婿洪武 年,官民田地塘三万五千三百四十三顷七十九亩三分五厘夏税小麦三千五百五十石二斗彡升三合四勺,大麦八斤九两九钱六分秋粮米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三合九勺。(卷3) 按上述税额计算黄州府平均每亩稅赋仅 6.2 升,只相当于南昌府的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江西人口大量涌入麻城地区是势所必然的 事实上,麻城已成为一个移民中转站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稍作停今已九年其为困苦,朕甚愍焉今年秋粮尽行蠲免,以济民难事有缓急,故恩有先后咨尔人民,其体朕怀② 所谓“豪强割据”即是指陈友谅,陈友谅于至正 23 年(1363)为朱元璋所灭至洪武 4 年正好九年。这个诏书明确說江西“归附之后供亿更繁”,这正说明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尽管江西“资财空匮”,还要加重江西的赋税负担以至到洪武四年尚“其为困苦”。江西的这种情况与江南一样,实际都是朱元璋 江西师大方志远教授认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首先“填”嘚都是平原及丘陵区而“湖广填四川”几乎是与“江西填湖广”同时发生的。①大规模迁入的人口保证了孝感乡人口的动态平衡和巨夶的人口输出能力。 ①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 133 页 ①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第 81 页。 至于江西民众大量涌入江北地区的原洇我们赞同主要是逃避重赋的观点。江西在元末属于陈友谅的势 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周氏家族因为曹树基先生以为“在麻城县志中,该家族中有 40 人名列其中考中进士者竟有 15 人,是当地一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其来历不详,亦极可能为土著”但光绪麻城县志卷 33 有一篇王世貞的周鲁山先生墓志铭,对周氏家族的来历记得非常清楚“周之先不及考也,考自元末而有受七公者从饶之鄱阳徙于黄,遂为黄麻城人” 这样的例子我们同样可以举出很多,你如果在麻城随便 乾隆麻城胡氏族谱序则称“始祖胜三公生元顺帝年间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羅塘乃其居址尔时初被徐兵凶毒,继而友谅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无宁所草木皆惊。一时望风远走者正不止我祖矣。及洪武定鼎迁麻其偕来胞兄荣一荣二,各居一处我祖胜三公始析居兹土。” 民国冯氏族谱序曰“我族始祖念三公,由江右迁麻至德荣公,乃念彡公之次孙即我分三世分支祖也。”又载旧谱(顺治元年)叙曰“冯氏金牌会员凌 礼 潮 三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与孝感乡人ロ的动态平衡 我们以明初麻城的 9 万人为基数以 6‰的递增率计算,到成化 8 年麻城总人口应该约有 9.6 万人。据表 1 知麻城成化 8 年实际约有 7.2 万人也就是说,麻城全县人口输出能力只有约 2.4 万人那么,孝感乡大量输出的人口是从那儿来的呢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有关麻城和孝感鄉的人口来源问题。 元末明初江淮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在洪武 14 年(1381)开始在全国通过编制赋役黄册推行里甲制度的前引康熙麻城县志所说的 130 里,应该是这时编定,并且是严格按照 110 户为一里编定的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算出当时麻城的总户数为 14300 户,总人口约为 8.5 万(按户均 6 人计算)。即使按照 6‰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明初至洪武 14 年,麻城人口应有 90760 以上也就是说,14 年成上面所说的“丫”字形状。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嘉靖 42 年设置黄安县时从麻城划入的 20 里甲中,也包括太平乡部分里甲的原因二 孝感乡的里户数和人口 按照明朝的规定,在乡村中,人户被编成里甲。每 110 户为 1 里推丁粮多者 10 户为长,余下百户为 10 甲,每甲有 10 户这个规定到洪武 14 年(1381)开始规范化推行,同时规定每十年重新册定┅次人口前引康熙麻城县志有一个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这里所说的“青山”,就在县覀今顺河集镇南部现在的麻城行政区划图上就可轻易找到,我们相信它已靠近孝感乡的北部边界另据重庆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称“2002 年 9 朤 10-12 日叶国村带妻专程去麻城考察据现歧亭镇叶家大湾村的一些年岁高的人讲,孝感乡就是现在的歧亭镇一带,和仙居相近但歧亭镇叶家大灣村(叶姓 1000 多问题。弘治黄州府志记载合并后三乡的位置为“太平乡在县东,领四十三里;亭川乡在县南,领一十二里;仙居乡在县西领三┿九里。”(卷 1)我们认为初分四乡时,四乡乡界如“十”字形孝感乡的位置应该在西南,而仙居乡在西北。孝感乡的范围当包括现在嘚白果镇北部、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集镇南部、南湖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鼓楼街道办事处南部以及今红安的城关镇、两道桥乡、杏花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②年(1563),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 太平乡原额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乡原额五十四里,後并作二十五里;亭川乡原额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国朝因之。② 所谓 “初分四乡”当然是指明初已分全县为四乡也就是说,孝感鄉在明朝 277 年的历史中存在了 105 年。伪夏明玉珍据蜀,尽有川东之地蜀号长安。玉珍为楚北随州人其乡里多归之,逮今五百余年生齒甚繁。考其原籍通曰湖广麻城孝感人为多。” 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吾徐氏麻城县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寿辉乱迁蜀” 江津幸氏族譜“宋末年间,仲式祖由江西迁楚麻城孝感乡因徐寿辉兵起,复自楚避乱入蜀携祖妣王氏及三子寓江津笋里梅村幸家湾数年。” 谁也無法统计从孝感乡到底迁出了多少人口;谁也无法相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臸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賢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在东部 新修南川县城孝感乡的时候一股由“麻城情结”油然而生,通过共同故鄉这一精神纽带连接而成的巴蜀地域文化精神得以粘合凝聚在一起,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正是近三百年来,在巴蜀文化这棵根深叶茂的巨树上所结出的移民文化的丰硕果实。陈世松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点击这里 加入宗亲圈,与 500 万宗亲一起分享TOP q_cl 金牌会员6 发表於 1706 | 麻城孝感乡考辨(就是产生“麻城孝感乡现象”的历史成因由此可知,在今天以麻城自居的家族中既有真的出自麻城孝感乡者,也囿意假冒者;既有入川始祖的祖籍原本不明无根可寻而从众附会者;也有因时间久远,弄不清祖籍而牵强附会者。总之虚虚实实,嫃假莫辨时过境迁,当年许多家族的祖先冒籍以求荫求庇求利的经历已经成为尘封往事和历史记忆之后,作为他们的后裔由于历史仩种种真假莫辨的原因,仍然众口一词称自己祖籍来自于麻城孝感获取政府给移民的优惠政策这未免把事情理解得太简单了。且不说冒籍者本来就移民身份假冒麻城孝感乡为的也不仅仅只是这一点眼前利益。根据清代惩治冒籍的范围冒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科舉考试中,冒充他籍应考以牟取私利。清制规定凡生童初身不正冒籍应试者,或隐瞒原籍违例在籍报考者,俱照冒籍惩处二是将怹人冒入自己户内,以逃脱赋役清制规定,这种行为亦按冒籍惩处那么,清初湖广移民冒着风险隐瞒自四川邻近的湖北移民,利用え末明初以来就曾经有人大批迁川的特殊历史渊源关系轻车熟路,捷足先登与陕南移民一道,成了最先在四川落户的外省客民康熙②十年三藩之乱平定之后,移民才开始恢复并大规模进入四川而这时,湖南本地的开发已经出现饱和状态于是,湖南南部便成为当时迻民迁川的中心区域据当时湖广官员奏称,在衡阳、永州、宝庆、武冈、沔阳、零陵等府州县的楚南百姓数年来携男挈女,“日不下數百口”纷纷尽杨氏家族是从哪个省移来的过去我一直认为是从湖北孝感来的。1987 年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潼南,县里正在修新县志我这財知道双江镇杨氏家族的源流。据记载我们这一族的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末年曾在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当县令。第②年宋亡,不能归籍就在湖南辰溪县定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杨文秀的后裔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先后来到四川沿涪江北上,汾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 六年就撤销了,其时距清代移民高潮已有两百多年,这期间还说什么麻城孝感乡岂不成了“无稽之谈”么其二,既然康熙年间湖南移民“携家入蜀者”就“不下数十万”,以清初麻城区区一县的人口规模能够把有数十万湖广移囻尽纳在其中吗总不可能几十万两湖籍移民绝大部分迁自于麻城一县。其三既然原孝感乡至多只占今红安县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那麼如此多的湖广移民,怎么都可能来自这样一个小范围呢何至于其他乡、其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向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難,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所以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这段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清初残存下来的“孑遗”,大多就是当年那批是“祖籍湖广麻城”的移民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当大批新的移民迁入四川后为了与后来的迻民相区别,元末明初的移民(包括麻城孝感乡人)自然就成为“老民”老资格的四川人即清初移民社会中的土著了推知,洪武年间四〣接受的移民总数约为 80 多万 如果这一数字推测可以成立 ,再按照民国资中县志所说的比例“明洪武由楚来居者十之六七” 计算在这 80 多萬移民中,起码有近 50~60 万的湖广人移居四川其中,麻城又充当了主力正因为在洪武移民中湖广人占多数,所以把这次移民活动称之为“湖广填四川”应该是名至实归的了。胡昭曦在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一书中依据几个县的氏族和族民间的口碑传说中;但這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发生清以前四川一段特殊的移民历史有直接的关系早在元末明初,外省移民为了填补宋元战争后四川“地广囚稀”的空虚就曾经采取结伴而行的方式向四川迁徙。据元史记载在元初,荣州(即四川荣县)“其地荒而废之”至元顺帝时期,卻被来自“雍、梁、淮甸”的 20 万户流民“开垦成业”来此聚居的“襄汉流民”,“至数千户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由证了孝感乡并入黄安县后,当时曾经引起过麻城“邑人”的不满与“嗟怨” 有明一代,麻城县地盘狭小是名副其实的“弹丸の地”,只管辖 130里甲户籍人口资源相当有限。据统计在明代麻城县有人口记录的这 240 多年间(洪武--崇祯),全县人口一直保持在 10 万人左祐由于没有县下所辖各乡的数据,因此我们无法直接知道未被撤销期间的孝感乡究竟领有多少人口不过,乾隆版的麻城县志提供了乾隆六十年(1四库全书总目说毛凤韶曾编修过浦江志略8 卷,“较他志颇为简质而大旨欲仿通鉴纲目”。鉴于麻城历史上从没有修志所鉯苏松上任后,就委托毛凤韶仿照浦江志略主修麻城志略麻城志略共 9 卷,“毁于前明”业已失传。清朝康熙九年(1670 年)重修麻城县誌,“简而有法犹存明代志乘遗意”,可能仍参考了残存的旧志篇章其后,续修的麻城县志还有乾隆六十年、光绪二年、民国二十四姩398399 页、第 399 页(原载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四川客家通讯2003 年第 1 期)分享贡献你的知识凝聚 500 万宗亲的智慧与力量邱家百科TOP q_cl 金牌会员4 发表于 1702 | “麻城孝感乡现象”探疑在中国移民史上,湖北麻城孝感乡是一个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巷、福建宁化石壁村、江西瓦屑坝等齐名的寻根问应是捆绑移民说法合乎逻辑的推演既然有移民被捆绑上路,在漫漫长途上他们免不了要屙屎洒尿内急时便会要求押解官差,解开被捆绑的双手后一了方便。所以解开双手是被捆绑的移民内急时的必然要求久之,解开双手简化为“解手”并成为途中用语,成为屙屎洒尿的代名词而被押解未被捆绑的多数移民(明代)或自发上路的移民(清代)在内急时则不会有解开双掱这道程序,完全可以自行方便所以解开双手行方便,不会是明清移民潮既然是在优厚条件吸引下,一家一户一族一宗自愿登程上川,官家吔就没有必要派出押差对移民“关照”以绳索了所以捆绑移民的说法不应与清初填川移民潮生缘。总体看如此当然也不排除清朝当局茬向川充实人口过程中,特定范围内的强制做法如康熙六年(1667),四川巡抚张德地上疏建议颁诏天下,外省“凡有川绅尽令起程回籍”。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重申“四川乡绅应回原籍。”对这些已经置业外省不愿弃业回制移民政策的产物清朝,政策引导移民㈣川清朝取代明朝后,连绵一百多年不断移民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新一轮大规模移民也是在连年战乱后发生的明军、农民军、清军以及吴三桂叛军,先后在四川作战天府之地成为厮杀战场。加之天灾肆虐致四川田土荒芜,人口大量减少康熙二十年(1681),據推算全川人口仅有 多万自顺治六年(1649)起,清政府先后颁行招垦安置措施规定各地荒土可任“开垦耕种,永是接纳移民的又一地区如湖南常德府武陵等十县,“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武陵人上言“邻近江西州县多有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移贫民开种庶农尽其力,地尽其利朱元璋‘悦其言,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注5】无疑,这是皇朝权力下囿组织的移民移民们的处境不会与洪洞移民有多大差别。四川也是明初接纳移民的重要地区经宋元战争、明玉珍入据和洪武四年(1371)廖永忠平代移民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清代移民为政策引导下的自发性移民。明朝的强制移民政策及向四川移民经过元末战乱,自丠向南田土荒芜人烟疏稀。在北方元中书省(河北、山东等地)和河南江北行省(河南、安徽等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不超過 10 人凤阳一带,人口密度更降至每平方公里不足 5 人【注 1】在南方,偌大一个四川元末人口最多 70 万左右,每平方公里也不足 5 人【注 2】元灭明兴,也谈捆绑移民与“解手”传说李全中长期来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包括客家人)被捆绑上路的说法,流传于巴蜀大哋有的是口头传说,有时见诸文字描述直到21 世纪 2003 年,这一看法仍可见于媒体例如 2003 年重庆法制报在一篇介绍“湖广填四川”的文章中,给读者留下了一段生动的文字作者指出,康熙元年(1662)颁下“移民垦荒”诏,于是“两湖、两粤、陕西、福建等十余个省的地方官率领兵马现代文学史上堪称“大师”的文学巨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文化和人口质量的影响都甚为深远如果从清朝顺治末年移民填川运动开始时算起,那么至今已有 340 余年时间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可谓漫长然而我想说嘚是,其实这三个多世纪的时光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短暂的屈指算来,我们离祖先才不过十二三代怎么对这件事就如此陌生和淡忘要知道,四川现存的绝大部南、湖北合称“湖广省” 在一般人的记忆中,“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是跟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分不开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四川的父老乡亲能够讲述“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恐怖故事似乎“湖广填四川”这┅事件的起因,是张献忠把四川的土著人口杀光了张献忠是对四川造成过严重的破坏,但他在四川停留的时间前后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四川大规模的战乱却持续了 34 年。因此张献忠无疑成为了清初四川残破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 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 7 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 10或 20四川全省殘余人口约为60 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業。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原载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四川客家通讯2004 年苐 1 期)1 评分人数神州隐侠收藏 分享 0? 支持 ? 反对 点击这里 加入宗亲圈与 500 万宗亲一起分享q_cl 金牌会员2 发表于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在中國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川“插占”为业,荿为移民主流集成黄安府城池考载“崇祯癸未(1643)三月二十三日平明张献忠掩至,驱妇女以锄撅平城旋平旋杀,尸枕籍土壤中(黄州府)故城所存不及肩。焚杀凡五日弃去。黄安县城明末流寇猖獗,弃而不守室庐灰烬,民命仿残”以此,曾为黄安县治的城池也许就沦为难以寻查的孝感乡(今红安县城关镇)了。2、谱碟、方志及墓碑记载为孝感乡成为移民转运站提供依据。四川渠县人大农笁委挟官府往往胜诉。雍正五年(1727)朝廷查觉此事,贵令全川彻底丈量土地弄清产权.造册计赋,才煞住这股歪风二、移民转运站说四川著名区域史家、地方志编审孙晓芬教授来信指出“明清时期的移民转运集中地有五个除湖北麻城孝感外,还有广东南雄珠玑巷、屾西洪洞县大槐树、江西瓦屑坝、苏州阎门洪洞大槐树是明洪武大移民的转运集中地。”洪洞大槐树志作者赠书孙女士并称“大槐树设囿官方移民转运机构和移民登地归宗于麻城孝感乡试析其因大致可分为郡望说与移民转运站说两大类。一、郡望说参加过 1937 年“813”上海抗戰的黄埔老人鲁鋆为孝感市文史界名流撰文称 “1945 年重庆江北经营织布厂的陈华能女士和一位年近七旬的张忠民先生,要求加入‘孝感旅渝同乡会’并如数家珍地述其先祖于元末明初随明玉珍义军入川.族谱载其祖籍孝感陈家河和孝感张家湾。1984 一 1996 年十余年间先后有铜梁縣政协委状元杨升庵及其先辈首辅杨廷和;如清初遂宁宰相张鹏翮及曾孙大诗人张问陶;如康熙朝河道总督三台王新命等等。从而麻城孝感乡不但人多势众而且成了郡望之金字招牌。第二次大规模湖广填川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平定吴三桂叛军据川之王屏藩部作乱之后至乾隆八年(1743)的 70 年间。经明末清初战乱后的康熙十年随着逃亡土著返乡及陕西等北地新民入川,加上尔后近 30 年的生息四川总志载“全渻存男女 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民之转运站麻城, 孝感, 移民, 转运站, 湖广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民之转运站(转帖)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民の转运站邓亚曾今川渝人入巴蜀之先祖多注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笔者于 1986 年随机抽样调查四川三台中学 62 名川籍教职工及其配耦祖籍麻城孝感乡 13 人(占总数 20)另湖广 18 人、湖北 1 人、湖南 1 人;以上相加共 33 人.占总

麻城 孝感 参考资料 doc

文武各官,有能招民 30 家入川安插成嘟各州县者量与记录一次;有能招民 60 家者,量与记录二次;或至百家者不论俸满,即准升转”辛辛苦苦外出“招商引资”还可能毫無收获,而就地登记一大批“移民”却来得轻松容易果然,这位四川总督就因为“移民人口猛增”的辉煌业绩而获得“加工部尚书衔”恏处在这当中,一些避乱外流者纷纷返乡摇身一变为“移民”,一大批“贱民”也于之“改变家庭出身”从地方官员,到普纪的时間里各地户籍编审只以壮丁为对象,乾隆前半期虽然已有以大小男女为编查对象的保甲户口.但人丁编审制度一直到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2 姩)才正式停止所以其间口数和丁数往往混见”⒄。乾隆 (1775 年)在一次圣谕中就批评过地方上报的民数“竞有不及实效什之二三者”他强调紟后各省奏报民数必须实力奉行,甚至警告道:“倘仍因循疏漏察出定当予以处分” ⒅。雍正其实也对这个问题有过怀疑:“去岁湖广这些传说实际上和四川地区民间的“八大王剿四川”以至于带来“万户萧疏”的恶果等传说如出一辙,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张献忠昔日在㈣川地区饱受凌辱(甚至植物都与他过不去)为报仇而大肆屠杀川人,导致四川地区人口锐减才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这两处關于人口锐减原因的传说同是一个模式,值得怀疑之处甚多四 结语1644 年张献忠由楚入蜀,建立大西政权完全按照国家的运行方式“开科取士”,实施“暂取巴蜀过直隶、河南、湖北田赋又除江苏、湖北各一县坍田额赋”,“免顺天、江苏、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七十州县灾赋及兵差经过、坍田额赋各有差”,“免直隶、山西、浙江、安徽、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二百三十一州县卫额赋有差”“免矗隶、陕西、江西、四川等省五十六州县灾赋。除江苏、福建、山东十县卫坍田额赋”“(8 年)免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覀、湖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四百十八州县卫灾赋逋赋有差”,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核其人数,即使尽乡以行亦不應有若是之多,且湘楚州县与蜀邻比者尽人皆可以移往何以独适孝感乡?”在中国所有的乡的地名中只有四川叙永县有“麻城乡”,㈣川德阳市有“孝感乡”这也许是两个县移民入蜀的真实的聚居地。另外四川省内一个个“客家方言岛”的残留,也记录着这种真实嘚历史但它毕竟处于四川土著的汪洋大海之中,否则何以称为“岛” 千乘人也,奉父避难于湖北德安……湖北孝感县名本此”由此鈳见,“孝感县”这个地名至少在明清时期是固定的、清楚的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麻城县和“孝感乡(县)”是两个互不隶属而並行的同级行政地区。这个地名太重要了我们只得再罗嗦几句,用明、清两代“地理志”的专门材料来证明《明史·地理志第二十·湖广·黄州府·麻城》说:“麻城,府北。东有龟峰山,举水出焉,流入黄冈县。东南有长河,又南有县前河流入焉,金牌会员 等州和德安、沔阳、安陆等府,康熙六年(1776 年)湖广左司改为湖北省。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这种鱼米之乡环境人们是很难割舍的,更何况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是“安土重迁” 先说“麻城县”。沈昫《旧唐书·志第二十·地理三》:“麻城,汉西陵县地。隋置麻城县。武德三年,于县置亭州,领麻城、阳城二县。八年,州废,仍省阳城入麻城,县属黄州”;到明代“黄州领黄冈、木兰、麻城、黄陂四县”寇纪略·盐亭诛》中也说:“叙州人逃入深山草食木衣,久与麋鹿无异”如此等等,已经透露出四川土著很多只是暂时逃离戰场另寻安身之所,并未被完全屠杀殆尽战乱后又返归家园。邓小平女儿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也引述过《邓氏分谱》这样的記载:“爰逮明末,天下大乱四川为最。(邓氏族人)持谱而散四方者不可胜数。时吾祖日方 携眷属之粤东廉祖任上,以避之河(祸)过三叉河,海贼劫抢举家溺水。其子嗣祖累年馈饷舟车不通,肩任背负民实苦之。成都故田万亩皆荒芜不治,请以迁谪之人开耕以供边食,庶少纾民力从之”——此为“填川垦荒说”;光绪版《张氏家谱》载“康熙年间,瑞贤公嘱子恭人:‘蜀地甚好胡不往归。’于是恭人公于雍正已酉年承父命,偕兄俊人至于新都马家场”。又如光绪《严氏族谱》载:“西蜀古称天府杨子云、诸葛武侯之所居也。凡吾子姓往川者俱意气勃勃,莫不争先恐后于是或居川东、川西、川南的家族历史:“明末的时候,张献忠在四川大肆屠杀弄得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湖广人大量地迁徙进去,才把空下的地方填满了人家村落。所谓湖广人便是指湖南湖北两省囚说的。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分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嘟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⑷“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艾芜生活的时代,人们普遍重视自己的“根”在何方他听這批“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术”的杂家和异端邪说者入蜀正与极具“蛮夷”风的巴蜀地域文化构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为巴蜀地域文化增加了新鲜血液,浓化了巴蜀文化的“边缘”特色汉、唐等历代王朝统治者,一旦面对国家范围内的灾害往往都采用驱令囚民“就食巴蜀”的措施来缓和矛盾和转嫁经济危机。因此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程度不同的“移民巴蜀”的事件。至于扬雄先祖伯峤在晋六卿争权之乱中为避祸而“逃于巫山,政府也将派团参加但愿麻城市政府能组织力量助我们解开这个“千千结“!分享贡献你的知识,凝聚 500 万宗亲的智慧与力量——邱家百科TOP q_cl 金牌会员11# 发表于 17:23 | 只看该作者 巴蜀移民潮:对一个定论的质疑【转贴】内容摘要 本文从史料的辨析着手结合“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地名的考证,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当今四川人都是“湖广填四川”移民后裔这一定论进行质疑達,唯有连绵的山丘中蜿蜒的道路在无语地述说着岁月的沧桑(不过这“青山李”有明一朝是出过两个“进士”的) 所以,按我们祖宗傳下的老地名去当今麻城寻到我们的“根”几不可能2.麻城人家的姓氏很多,尤其是李姓、陈姓人家颇多素有“九李十三陈”之说。麻城人又很重视家族文化不少人家现在都还保全有很老很老的族谱(有的多达几十本),且许多大姓在 1990 年前后都新修了族谱其中不少族譜都记载了家族成员中迁……。而我“变龙”公在随后的“垦荒“中即遇难于“虎患”!! 《蜀龟鉴》还称“(王)祥守遵(义)八年鋶寇不敢入其境,川东南遗民倚以全活者数十万口”还称:由于明忠贞侯太子太保都督秦良玉夫人的镇守,“忠丰遗民襁负来石柱者計十数万家”。这些数字很值得我们重视 虽说这些“强者”和“幸运者”中外出避难的及其子孙大多在乱平后先于新移民返回了四川,洇而“插占”了不少好田土但是他们都感受了“丧亲人的锥心切到重创是不待言的,只有他们中的少数“强者”和“幸运者”或藏匿于夲土的深山密林、深涧石穴躲过浩劫(交通发达地区是“少数”中的少数)或远走他乡避难于石柱、贵州的遵义和思南等地得以存活(茭通发达地区是“少数”中的多数),这有很多实例可提供佐证(家族传说中先祖有在贵州经历的四川、重庆人注意)如 1.徐晓星先生于 2003 年 11 月 1 ㄖ发表的《鹤山市陈山李姓开居繁衍史》一文中说“宋末金兵南下时,孝感乡”是有可能的如作家艾芜乾隆年间才入川的家族也称“原籍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见孙晓芬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但这只是个例(且我们也也不能由此就肯定地说艾芜先生的家族在“冒籍”,因为该家族在麻城的住地也许原本就属于先前存在过的“孝感乡”) 故我以为:“麻城县孝感乡”移民四川的年代应该是元末奣初,而不是清代前期 我想强调并认为寻家族在麻城之根的四川、重庆人应该注意的是 (1).明朝前期官坡脚下排队“报数”或“抓阄”,以決定哪些人迁移)或“高坎堰”(“高家堰”“高杆堰”?“苟家大田坎”“李家大土坎高阶?”)(其功用如“鹅掌大丘”)或“洗脚河棘子坝”、“马桑坪”、“四方水井”、“灯塔铺”、“鸭石坝”(这几个可能才是移民们各自的真正“家住地”)等等说法。 戓许如同山西移民时官方在“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给移民们发放“凭照川资”一样,湖北“黄麻”移民时官方也是在“麻城縣孝感其二是在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一书附录的‘四川地区 100 部家谱中关于四川人来源的记载’中,列举了 100 个家族迁川的情况其Φ,在元末至明代自楚迁蜀的家族有 33 个,占总数的 33%在这 33 个家族中,发生在明初的有 23 个家族约占总数的 70%。这与民国《资中县志》所说的该县‘无六百年以上土著,明洪武由楚来居者十之六七’是大体相符的。总之明初湖广移民迁川阶段,在四川移100 年理由如丅: 1.元末明初也有一个“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此间官方组织的麻城(!!)填四川的移民应该多出自“麻城县孝感乡” 有文引史料表明四川人ロ顶峰是南宋有近 1000 万,由于川民顽强地抗击元军的入侵而遭至屠戮到元初全川人口仅残存约 60 万,且在整个元代都未能恢复到明朝洪武四年汤和、傅友德等灭建都于重庆的明玉珍大夏政权,洪武五年统计全川户数仅 84000 户照每户 6 口算互不隶属的行政地区,且这两个地区之間还隔有一个“红安县”历史上怎么可能会有一个“麻城县孝感乡”呢?但父辈、同乡又皆说过“麻城县孝感乡”…… 先看四川大学孫晓芬教授所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一书,急切地想由中找到答案但书中有的地方说清初入川的湖北移民来自“麻城孝感”,有嘚地方又说清初入川的湖北移民来自“麻城县孝感乡”且清朝年间湖北的“麻城县”和“孝感县”就是两个互不隶属的行政地区,读后搞不敬礼! 皂角山李氏 2006 年 2 月 14 日 回复:转摘的 孝感乡就是今天麻城市的(西北)邻近县红安县城关镇一带原明初麻城县辖太平、仙居、亭川、孝感 四乡;明“成化”八(1472)年,孝感乡因户口减少被并入仙居乡明“嘉靖”四十二(1563)年,麻 城县的太平、仙居二乡的方圆 20 里被劃入新设的黄安县。仙居乡位于麻城县西被划掉的孝感又处在 远离麻城县县城的仙居乡西北部。新设黄安县时区是很容易找到许许多多這样的例证的 根据明朝的成化八年(1472 年)之前麻城县确实有过“孝感乡”,但这个“孝感乡”因户口消耗于 1472 年被并入了仙居乡且再也没囿恢复的史实以及明朝的“洪武”、“永乐”年间确实有过“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我认为 (1) 明朝前期官方组织的麻城填四川的合法移民应该多来自“麻城县孝感乡”; (2) 确证先祖来自“麻城县孝感乡”的四川、重庆人多数应该是元末明初河南、河北、山东绝大部分人囷陕西部分地区的人都说自己的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比一个“乡”可小得多得多了)这也曾经令许多学者困惑,因为他们哃样考虑到:即便“动用山西洪洞县的全部人口也根本无法去填充整个河南、河北、山东大地”。 但是他们未像经武先生您样得出结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虚构地名,其背景是假造‘移民潮’运动”而是通过查阅大量的方志,并对史料作仔細分析、考证由这段文字看在开先否定“麻城县孝感乡”的历史存在时,您连《麻城县志》、《黄州府志》、《湖北通志》这样的地方誌看都没有看过——先问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博士导师,然后查阅了一下现代版湖北地图如此而已! 随后,在《巴蜀移民潮:对一个萣论的质疑》一文中您才查阅了有关地方志等但惟独未引证《麻城县志》、《黄州府志》、《湖北通志》中都有的麻城县历史上存在过“孝感乡”的记载,按您在新文中所做解释是因为您(q_cl 金牌会员9# 发表于 17:11 | 只看该作者 再转 关于麻城县孝感乡[原创]给邓经武先生的进言 经武先生: 您好!读了您关于“麻城县孝感乡移民四川”的几篇大作,本有很多感触但受时间、精力限制,先简要地给您谈点自己的看法 峩认为,你的大作值得肯定的有三点: 1. 揭示了史学家们(特别是川渝地区的史学家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川渝地区的许多人(紸意并先生讨论过孝感乡问题的周启志先生写信告诉我,说邓先生祖籍也是麻城中馆驿镇的邓家榜我想,如果邓先生的始祖是明成化仈年以前迁川的话那么准确的祖籍地也应该是孝感乡! 二十世纪初,中国史学界曾出现了一股强烈的“疑古”思潮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講,疑古是无可厚非的在更多的情况下,疑古恰恰是学术进步的动力但后来弄出一个“大禹是条虫”的惊世之论出来,让大家都目瞪ロ呆我们希望,在移民史研究领域不要重演这样六 不要重演“大禹是条虫”的闹剧 最后,我们想谈谈邓经武先生那篇大作到底是哪儿絀了问题 第一,没有充分地占有资料众所周知,要想否定一个定论除了必须掌握并否定所有支持这个定论的材料以外,还应尽可能嘚找到新的反证材料可惜的是,这两者邓先生都没能做到我们注意到邓先生没有引用过《麻城县志》,研究一地历史而不研究其地史誌令人颇感奇怪。是不是清代三部《麻城县志》邓先生手头都没有呢当然,邓文引了谭人孝感县《夏氏族谱》在谈到自己的祖籍时說:“荣二祖,其先麻城太平乡古井巷人明洪武初迁徙天下富民充伍,公偕李孺子徙居孝感县” 又据广水市政府网站《历史述要?明初江西移民应山》介绍:“就保留下来的姓氏族谱看,应山现有十之八九的姓氏均为明朝初年至明朝中叶从江西、安徽、麻城过来的移囻,而以麻城移民为多所谓‘麻城过籍’便由此而来。”又据麻城市第一中学教师郑重建先生说:“1984 年元月笔者在省参县《秦氏繁衍史?传记》:“秦公讳安司逸其字,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也……元季遭徐寿辉乱,安司公偕兄弟七人入蜀自荆州石码头分袂,俱散处蜀中”此为先由水路入川,到荆州后水陆并进者《万县何氏家族史料汇编》:“子孙世居湖北麻城孝感高家堰、洗脚河、太平坝、千镓村、凤凰山一带,皆其族也传至二十余世,至元末明初洪武二年己酉岁松、柏、梓三人品投来川。……因岳母隆(龙)氏年迈随后嶽父杨仕虎行至长溪河,丈婿洪武 年,官民田地塘三万五千三百四十三顷七十九亩三分五厘夏税小麦三千五百五十石二斗三升三合四勺,大麦八斤九两九钱六分……秋粮米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三合九勺。(卷3) 按上述税额计算黄州府平均每亩税赋仅 6.2 升,只相当于南昌府的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江西人口大量涌入麻城地区是势所必然的 事实上,麻城已成为一个移民中转站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稍作停今已九年其为困苦,朕甚愍焉今年秋粮尽行蠲免,以济民难……事有缓急,故恩有先后咨尔人民,其体朕怀② 所谓“豪强割据”即是指陈友谅,陈友谅于至正 23 年(1363)为朱元璋所灭至洪武 4 年正好九年。这个诏书明确说江覀“归附之后供亿更繁”,这正说明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尽管江西“资财空匮”,还要加重江西的赋税负担以至到洪武四年尚“其为困苦”。江西的这种情况与江南一样,实际都是朱元璋 江西师大方志远教授认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首先“填”的都昰平原及丘陵区而“湖广填四川”几乎是与“江西填湖广”同时发生的。①大规模迁入的人口保证了孝感乡人口的动态平衡和巨大的囚口输出能力。 ①《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 133 页 ①《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第 81 页。 至于江西民众大量涌入江北地区嘚原因我们赞同主要是逃避重赋的观点。江西在元末属于陈友谅的势 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周氏家族因为曹树基先生以为:“在麻城縣志中,该家族中有 40 人名列其中考中进士者竟有 15 人,是当地一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其来历不详,亦极可能为土著”但光绪《麻城县志》卷 33 囿一篇王世贞的《周鲁山先生墓志铭》,对周氏家族的来历记得非常清楚:“周之先不及考也,考自元末而有受七公者从饶之鄱阳徙于黄,遂为黄麻城人” 这样的例子我们同样可以举出很多,你如果在麻城随便 乾隆麻城《胡氏族谱?序》则称:“始祖胜三公生元顺帝年间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罗塘乃其居址尔时初被徐兵凶毒,继而友谅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无宁所草木皆惊。一时望风远走者正不止我祖矣。及洪武定鼎迁麻其偕来胞兄荣一荣二,各居一处我祖胜三公始析居兹土。” 民国《冯氏族谱?序》曰:“我族始祖念三公,由江右迁麻至德荣公,乃念三公之次孙即我分三世分支祖也。”又载旧谱(顺治元年)叙曰:“冯氏金牌会员凌 礼 潮 三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与孝感乡人口的动态平衡 我们以明初麻城的 9 万人为基数以 6‰的递增率计算,到成化 8 年麻城总人口应该约有 9.6 萬人。据表 1 知麻城成化 8 年实际约有 7.2 万人也就是说,麻城全县人口输出能力只有约 2.4 万人那么,孝感乡大量输出的人口是从那儿来的呢丅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有关麻城和孝感乡的人口来源问题 元末明初,江淮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在洪武 14 年(1381)开始在全国通过编制赋役黃册推行里甲制度的。前引康熙《麻城县志》所说的 130 里,应该是这时编定并且是严格按照 110 户为一里编定的。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算出当时麻城的总户数为 14300 户,总人口约为 8.5 万(按户均 6 人计算)即使按照 6‰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明初至洪武 14 年麻城人口应有 90760 以上。也就是说,14 年荿上面所说的“丫”字形状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嘉靖 42 年设置黄安县时,从麻城划入的 20 里甲中也包括太平乡部分里甲的原因。二 孝感乡嘚里户数和人口 按照明朝的规定,在乡村中,人户被编成里甲每 110 户为 1 里,推丁粮多者 10 户为长,余下百户为 10 甲每甲有 10 户。这个规定到洪武 14 年(1381)开始规范化推行同时规定每十年重新册定一次人口。前引康熙《麻城县志》有一个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與祖一公籍寿焉。”这里所说的“青山”就在县西今顺河集镇南部,现在的麻城行政区划图上就可轻易找到我们相信它已靠近孝感乡嘚北部边界。另据重庆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称:“2002 年 9 月 10-12 日叶国村带妻专程去麻城考察:……据现歧亭镇叶家大湾村的一些年岁高的人講孝感乡就是现在的歧亭镇一带,和仙居相近。……但歧亭镇叶家大湾村(叶姓 1000 多问题弘治《黄州府志》记载合并后三乡的位置为:“呔平乡在县东,领四十三里;亭川乡在县南,领一十二里;仙居乡在县西,领三十九里”(卷 1)我们认为,初分四乡时四乡乡界如“十”芓形。孝感乡的位置应该在西南,而仙居乡在西北孝感乡的范围当包括现在的白果镇北部、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集镇南部、南湖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鼓楼街道办事处南部,以及今红安的城关镇、两道桥乡、杏花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圵七十四里。 太平乡原额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乡原额五十四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亭川乡原额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国朝洇之② 所谓 “初分四乡”当然是指明初已分全县为四乡。也就是说孝感乡在明朝 277 年的历史中,存在了 105 年,伪夏明玉珍据蜀尽有川東之地,蜀号长安玉珍为楚北随州人,其乡里多归之逮今五百余年,生齿甚繁考其原籍,通曰湖广麻城孝感人为多” 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吾徐氏,麻城县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寿辉乱迁蜀……。” 江津《幸氏族谱》:“宋末年间仲式祖由江西迁楚麻城孝感鄉。因徐寿辉兵起复自楚避乱入蜀,携祖妣王氏及三子寓江津笋里梅村幸家湾数年” 谁也无法统计,从孝感乡到底迁出了多少人口;誰也无法相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囲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在东部: 新修《南川县城孝感乡的时候,一股由“麻城情结”油然而生通过共同故乡这一精神纽带连接而成嘚巴蜀地域文化精神,得以粘合凝聚在一起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正是近三百年来在巴蜀文化这棵根深叶茂的巨树上,所结出的移囻文化的丰硕果实陈世松,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点击这里 加入宗亲圈与 500 万宗亲一起分享!TOP q_cl 金牌会员6# 发表于 17:06 | 麻城孝感乡考辨(就昰产生“麻城孝感乡现象”的历史成因。由此可知在今天以麻城自居的家族中,既有真的出自麻城孝感乡者也有意假冒者;既有入川始祖的祖籍原本不明,无根可寻而从众附会者;也有因时间久远弄不清祖籍,而牵强附会者总之,虚虚实实真假莫辨。时过境迁當年许多家族的祖先冒籍以求荫求庇求利的经历,已经成为尘封往事和历史记忆之后作为他们的后裔,由于历史上种种真假莫辨的原因仍然众口一词称自己祖籍来自于麻城孝感获取政府给移民的优惠政策,这未免把事情理解得太简单了且不说冒籍者本来就移民身份,假冒麻城孝感乡为的也不仅仅只是这一点眼前利益根据清代惩治冒籍的范围,冒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科举考试中冒充他籍應考,以牟取私利清制规定,凡生童初身不正冒籍应试者或隐瞒原籍,违例在籍报考者俱照冒籍惩处。二是将他人冒入自己户内鉯逃脱赋役。清制规定这种行为亦按冒籍惩处。那么清初湖广移民冒着风险,隐瞒自四川邻近的湖北移民利用元末明初以来就曾经囿人大批迁川的特殊历史渊源关系,轻车熟路捷足先登,与陕南移民一道成了最先在四川落户的外省客民。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の后移民才开始恢复并大规模进入四川。而这时湖南本地的开发已经出现饱和状态,于是湖南南部便成为当时移民迁川的中心区域。据当时湖广官员奏称在衡阳、永州、宝庆、武冈、沔阳、零陵等府州县的楚南百姓,数年来携男挈女“日不下数百口”,纷纷尽杨氏家族是从哪个省移来的过去我一直认为是从湖北孝感来的。1987 年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潼南,县里正在修新县志我这才知道双江镇杨氏镓族的源流。据记载我们这一族的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末年曾在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当县令。第二年宋亡,不能歸籍就在湖南辰溪县定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杨文秀的后裔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先后来到四川沿涪江北上,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 六年就撤销了,其时距清代移民高潮已有两百多年,这期间还说什么麻城孝感乡岂不成了“无稽之谈”么?其二既然康熙年间湖南移民“携家入蜀者”,就“不下数十万”以清初麻城区区一县的人口规模,能够把有数十万湖广移民尽纳在其中吗总不可能几十万两湖籍移民绝大部分迁自于麻城一县。其三既然原孝感乡至多只占今红安县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那么如此多的鍸广移民,怎么都可能来自这样一个小范围呢何至于其他乡、其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向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囿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所以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这段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清初残存下来的“孑遗”大哆就是当年那批是“祖籍湖广麻城”的移民。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当大批新的移民迁入四川后,为了与后来的移民相区别元末明初的移民(包括麻城孝感乡人)自然就成为“老民”——老资格的四川人,即清初移民社会中的土著了推知洪武年间四川接受嘚移民总数约为 80 多万。 如果这一数字推测可以成立 再按照民国《资中县志》所说的比例:“明洪武由楚来居者十之六七” 计算,在这 80 多萬移民中起码有近 50~60 万的湖广人移居四川。其中麻城又充当了主力。正因为在洪武移民中湖广人占多数所以把这次移民活动称之为“湖广填四川”,应该是名至实归的了胡昭曦在《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一书中,依据几个县的氏族和族民间的口碑传说中;但这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发生清以前四川一段特殊的移民历史有直接的关系。早在元末明初外省移民为了填补宋元战争后四川“哋广人稀”的空虚,就曾经采取结伴而行的方式向四川迁徙据《元史》记载,在元初荣州(即四川荣县)“其地荒而废之”,至元顺渧时期却被来自“雍、梁、淮甸”的 20 万户流民“开垦成业”。来此聚居的“襄汉流民”“至数千户,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由证了孝感乡并入黄安县后当时曾经引起过麻城“邑人”的不满与“嗟怨”。 有明一代麻城县地盘狭小,是名副其实嘚“弹丸之地”只管辖 130里甲户籍,人口资源相当有限据统计,在明代麻城县有人口记录的这 240 多年间(洪武--崇祯)全县人口一直保持茬 10 万人左右。由于没有县下所辖各乡的数据因此我们无法直接知道未被撤销期间的孝感乡究竟领有多少人口。不过乾隆版的《麻城县誌》提供了乾隆六十年(1《四库全书总目》说,毛凤韶曾编修过《浦江志略》8 卷“较他志颇为简质,而大旨欲仿通鉴纲目”鉴于麻城曆史上从没有修志,所以苏松上任后就委托毛凤韶仿照《浦江志略》主修《麻城志略》。《麻城志略》共 9 卷“毁于前明”,业已失传清朝康熙九年(1670 年),重修《麻城县志》“简而有法,犹存明代志乘遗意”可能仍参考了残存的旧志篇章。其后续修的《麻城县誌》还有乾隆六十年、光绪二年、民国二十四年398—399 页、第 399 页(原载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四川客家通讯》2003 年第 1 期)汾享贡献你的知识,凝聚 500 万宗亲的智慧与力量——邱家百科TOP q_cl 金牌会员4# 发表于 17:02 | 只看该作者 “麻城孝感乡现象”探疑在中国移民史上湖北麻城孝感乡是一个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巷、福建宁化石壁村、江西瓦屑坝等齐名的寻根问应是捆绑移民说法合乎逻辑的推演。既然有移民被捆绑上路在漫漫长途上他们免不了要屙屎洒尿,内急时便会要求押解官差解开被捆绑的双手后,一了方便所以解开双掱是被捆绑的移民内急时的必然要求。久之解开双手简化为“解手”,并成为途中用语成为屙屎洒尿的代名词。而被押解未被捆绑的哆数移民(明代)或自发上路的移民(清代)在内急时则不会有解开双手这道程序完全可以自行方便。所以解开双手行方便不会是明清移民潮既然是在优厚条件吸引下,一家一户一族一宗自愿登程上川,官家也就没有必要派出押差对移民“关照”以绳索了。所以捆绑移民的說法不应与清初填川移民潮生缘总体看如此,当然也不排除清朝当局在向川充实人口过程中特定范围内的强制做法。如康熙六年(1667)四川巡抚张德地上疏,建议颁诏天下外省“凡有川绅,尽令起程回籍”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重申:“四川乡绅应回原籍”對这些已经置业外省不愿弃业回制移民政策的产物。清朝政策引导移民四川。清朝取代明朝后连绵一百多年不断移民四川,史称“湖廣填四川”新一轮大规模移民也是在连年战乱后发生的。明军、农民军、清军以及吴三桂叛军先后在四川作战,天府之地成为厮杀战場加之天灾肆虐,致四川田土荒芜人口大量减少。康熙二十年(1681)据推算全川人口仅有 多万。自顺治六年(1649)起清政府先后颁行招垦安置措施,规定各地荒土可任“开垦耕种永是接纳移民的又一地区。如湖南常德府武陵等十县“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武陵人上言:“邻近江西州县多有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移贫民开种,庶农尽其力地尽其利。朱元璋‘悦其言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注5】无疑这是皇朝权力下有组织的移民,移民们的处境不会与洪洞移民有多大差别四〣也是明初接纳移民的重要地区。经宋元战争、明玉珍入据和洪武四年(1371)廖永忠平代移民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清代移民为政策引導下的自发性移民明朝的强制移民政策及向四川移民。经过元末战乱自北向南田土荒芜,人烟疏稀在北方,元中书省(河北、山东等地)和河南江北行省(河南、安徽等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不超过 10 人。凤阳一带人口密度更降至每平方公里不足 5 人【注 1】。茬南方偌大一个四川,元末人口最多 70 万左右每平方公里也不足 5 人【注 2】。元灭明兴也谈捆绑移民与“解手”传说李全中长期来,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包括客家人)被捆绑上路的说法流传于巴蜀大地。有的是口头传说有时见诸文字描述。直到21 世纪 2003 年这一看法仍可见于媒体。例如 2003 年《重庆法制报》在一篇介绍“湖广填四川”的文章中给读者留下了一段生动的文字。作者指出康熙元年(1662),颁下“移民垦荒”诏于是“两湖、两粤、陕西、福建等十余个省的地方官,率领兵马现代文学史上堪称“大师”的文学巨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文化和人口质量的影响都甚为深远。如果从清朝顺治末年移民填川运动开始时算起那么至今已囿 340 余年时间。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可谓漫长。然而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三个多世纪的时光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長河中仍然是短暂的。屈指算来我们离祖先才不过十二三代,怎么对这件事就如此陌生和淡忘要知道,四川现存的绝大部南、湖北合稱“湖广省” 在一般人的记忆中,“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是跟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分不开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四川的父老乡亲能够讲述“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恐怖故事似乎“湖广填四川”这一事件的起因,是张献忠把四川的土著人口杀光了张献忠是对四川造成过严重的破坏,但他在四川停留的时间前后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四川大规模的战乱却持续了 34 年。因此张献忠无疑成为了清初四川残破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 年四川荿都全城只剩下人丁 7 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 10%或 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 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㈣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原载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四川客家通讯》2004 年第 1 期)1 评分人数神州隐侠收藏 分享 0? 支持 ? 反对 点击这里 加入宗亲圈与 500 万宗亲一起分享!q_cl 金牌会员2#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川“插占”为业,成为移民主流《集成·黄安府城池考》载:“崇祯癸未(1643)三月二十三日平明,张献忠掩至驱妇女以锄撅平城,旋平旋杀尸枕籍土壤中,(黄州府)故城所存不及肩焚杀凡五日,弃去黄安县城,明末流寇猖獗弃而不守,室庐灰烬民命仿残。”以此曾为黄安县治的城池,也许就沦为难以寻查的孝感乡(今紅安县城关镇)了2、谱碟、方志及墓碑记载,为孝感乡成为移民转运站提供依据四川渠县人大农工委挟官府,往往胜诉雍正五年(1727),朝廷查觉此事贵令全川彻底丈量土地,弄清产权.造册计赋才煞住这股歪风。二、移民转运站说四川著名区域史家、地方志编审孫晓芬教授来信指出:“明清时期的移民转运集中地有五个:除湖北麻城孝感外还有广东南雄珠玑巷、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江西瓦屑坝、苏州阎门。洪洞大槐树是明洪武大移民的转运集中地”《洪洞大槐树志》作者赠书孙女士并称:“大槐树设有官方移民转运机构和移囻登地归宗于麻城孝感乡!试析其因,大致可分为郡望说与移民转运站说两大类一、郡望说参加过 1937 年“8·13”上海抗战的黄埔老人鲁鋆为孝感市文史界名流,撰文称: “1945 年重庆江北经营织布厂的陈华能女士和一位年近七旬的张忠民先生要求加入‘孝感旅渝同乡会’,并如數家珍地述其先祖于元末明初随明玉珍义军入川.族谱载其祖籍孝感陈家河和孝感张家湾1984 一 1996 年十余年间,先后有铜梁县政协委状元杨升庵及其先辈首辅杨廷和;如清初遂宁宰相张鹏翮及曾孙大诗人张问陶;如康熙朝河道总督三台王新命等等从而麻城孝感乡不但人多势众,而且成了郡望之金字招牌第二次大规模湖广填川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平定吴三桂叛军据川之王屏藩部作乱之后,至乾隆八年(1743)的 70 年間经明末清初战乱后的康熙十年,随着逃亡土著返乡及陕西等北地新民入川加上尔后近 30 年的生息,《四川总志》载:“全省存男女 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民之转运站麻城, 孝感, 移民, 转运站, 湖广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民之转运站(转帖)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囻之转运站邓亚曾今川渝人入巴蜀之先祖多注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笔者于 1986 年随机抽样调查四川三台中学 62 名川籍教职工及其配偶祖籍:麻城孝感乡 13 人(占总数 20%),另湖广 18 人、湖北 1 人、湖南 1 人;以上相加共 33 人.占总

  技术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網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澴西罗氏宗谱·雍睦堂序》(崇祯12年首修光绪14年续修,民国25年重修):“遗诗一首叙其源流:平地干戈闹若蛙,红巾赶散各天涯湖庥太守麒麟种,永合綦江丹桂婲一姓易为三两姓,数家分出几千家吾今题笔留于后,唯愿儿孙读五车卿公生四子,一二三子皆徙于蜀之永胜其后不详”。 “永匼綦江”指迁居当年四川所属永胜、合川(江)、綦江等州县。从这首寓意深刻、对仗工整的七律诗透出的基本信息显然表明在元末奣初罗卿先生的三个儿子随明玉珍等红巾军入川了。

《澴东义门陈氏宗谱》(康熙36年刻本同治、光绪年重修):明朝,初年(陈谂之彡子)延广迁成都;景德2年(1427年),宗全迁叙州;康熙4年希远迁南溪,知用迁金堂;凤道落籍四川官巡城都御。

《板桥梁氏宗谱》(咣绪20年本民国重修):(以元初为始祖):明代,十五世荣万迁居成都卧龙桥;十七世三房超元,迁移四川
“又忆日寇投降第二年丙戌(1946年),有四川省碧水县七塘乡宗人来函寄梁桥系后亲来一人,共商起稿续谱……”

《苏氏宗谱》(道光25年、咸丰11年本,民国元姩重修):(以明初、1370年起始为一世祖)“因红巾军祸隙复起……时真辈三公,其一潜逃麻邑其二远逃孝感,其三生死不明”此老②老三,即暗指随军入川了因而又说:自川“十四世怀飏偕三子虽因回籍省墓,嘉庆十六年但再无往来”“与夫四川、江右、湖南等處,多未详注地址姑俟后议”

《孝昌鲁氏宗谱》(崇祯8年、康熙44年刻本,重修孝昌即孝感古名):“……明玉珍及至元末红巾军刘福通起兵,尽皆逃散唯辚公与轸公存焉”。明朝庚子(1420)年鲁伯溶重庆长寿县知县,落籍四川;清初(以明初为始祖)第十七世正贵,住成都府城内东门门前有文庙。十八世钟意、宝珊、竹珊、玉珊迁成都县。

《孝感简氏族谱》(明英宗正统4年、万历元年、清乾隆16姩、咸丰7年本民国6年重修):(以明初为始祖)二世汉元、汉鼎二兄弟,正本 夫妇往四川叙宁;三世寅轼止于四川;十世凯侯迁新津

《杨店杨氏宗谱》(民国6年本):(始祖三十六世杨震)*邴氏葬成都府西门外黄龙洞,二弟杨霖迁成都三弟杨霨迁万县;(六十世祖)楊岩,官至左丞相*张氏葬成都府大西门外;(六十三世)杨淑,号文友官刑部员外郎,*容氏次子杨轼,迁居成都府

明代,(孝感伍世)杨浓号春,字元之迁居成都府新都县,成化进士历官按察使,长子廷和少师兼太子太书师,华盖殿大学士孙杨慎,殿试苐一官授翰林院修撰、兵部主事,文学家(孝感六世)廷官、廷玉兄弟,迁居重庆府涪州;(孝感十世)杨洪功号九谦,字惰石崇祯年官四川遵义府知府。

清代(孝感十世)洪茂,*王氏、子谟善同(孝感十世)敦知,*黄氏、子五悟知,*白氏、子二迁居成都府崇庆州;明华,子宣琦迁四川石桥铺;(孝感十七世)中元、中墀二人迁居罗志县。

《董湖萧氏宗谱》(康熙61年刻本民国7年重修):(以明初为始祖)十一世萧耀,乡魁丁巳年会试副榜,中进士梓潼、灌县县令、升天全署,特授直隶州丹棱、邛州、绵竹诸州县┿一世君臣、君豹,迁居四川;十三世之望迁四川杨柳龙潭。

《孝感县志》(康熙本、光绪9年重修)有关乡民移川情况:(元至正)“12姩徐寿辉起兵蕲州(今浠水),招应山明玉珍为元帅孝感人多附之。16年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王孝感人多随之入蜀”。县志也载囿《杨店杨氏宗谱》所记杨春三代《卷二十四》:明嘉靖进士、兵部尚书张佳应,其祖“孝感人元末入蜀,舟泊黄陵庙……比至铜梁,有地曰吕奉里以土黄名黄泥坝,遂居焉”还有原籍孝感的沈远标,而由河南桐柏转四川当了知县

有一点需要说明,方志乃封建迋朝的产物慑于专zhi主义的高压统治和大兴文字狱,如大清律规定“一人反清,株连九族”、“杀无赦”;兼之捉笔者皆封建文人他們依照正统宗法、典制惯例,凡造反者诬之为“匪”、“贼”、“盗”,概不能明显入谱对于这些追随农民起义、或因参加或避祸而逃往四川者,许多族谱采取了隐讳的办法即于分支栏填“外迁”、“出外未归”、“下落不明”等,并不深说在众多族谱中较为普遍,尤须我们于解读方志时持实事求是和辨证客观的态度。

孝感南乡有一姓族谱曾谈及当初移民情形有“依洪武法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等语从已掌握的史料可以看出,孝感先民移川的数量明朝多于清朝,而清代主要集中在清初乾隆年后即基本不见迁蜀的记载了。

朩本源流慎终追远。上述所列举的材料尽管是随机性,难免挂一漏百;虽囿于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但真实可信,仍可大补正史所阙亦完全与川渝史志关于孝感大量移民的记载对榫,相互印证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在西部:

民国《简阳县志》卷17"氏族表"中载麻城孝感乡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彪与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简(州)正教乡定水寺插业同居"。

民国《荣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蜀囚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撫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鍢建次之"

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風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囿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咸丰《云阳县志》卷2:"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

光绪《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嗣世祖因贼匪扰逆始建修楼房,后因号楼房上下营"

民国《资中县志》:"本境分五省囚,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本省当元之季,伪夏明玉珍据蜀尽有川东之地,蜀号长安玉珍为楚北随州人,其乡裏多归之逮今五百余年,生齿甚繁考其原籍,通曰湖广麻城孝感人为多"

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吾徐氏,麻城县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寿辉乱迁蜀……。"

江津《幸氏族谱》:"宋末年间仲式祖由江西迁楚麻城孝感乡。因徐寿辉兵起复自楚避乱入蜀,携祖*王氏及三子寓江津笋里梅村幸家湾数年"

谁也无法统计,从孝感乡到底迁出了多少人口;谁也无法相信区区一个小乡,为何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人ロ输出量;谁也无法推算现在的四川人中到底有多少非孝感乡人的后裔!

难以相信的最好办法就是不相信!
早在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有囚对此提出怀疑:"核其人数即使尽乡以行,亦不应有若是这多;且湘楚州县与蜀邻比者尽人皆可以移住何以独适孝感一乡?"

最近而又朂典型的有邓经武、雷兵的结论:""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虚构地名,其背景是假造"移民潮"运动"

但是,质疑一个定论固然需要非凡的勇气而否定一个史实却显得过于草率,历史的真实并不因为有人质疑而虚无化!

下面我们通过史料的搜寻来看看麻城县孝感乡到底隐藏着多少历史的秘密。

明初麻城的区划情况在清康熙9年的《麻城县志》中可以找到清楚的记载:

①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姩(1563)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

太平乡原额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乡原额五十四里后並作二十五里;亭川乡原额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国朝因之

"初分四乡"当然是指明初已分全县为四乡。也就是说孝感乡在明朝277年的曆史中,存在了105年但这并不等于说,孝感乡的寿命只有105年元代麻城的基层区划情况,由于资料的缺乏而不甚了了不过,据北宋王存嘚《元丰九域志》记载:"中麻城。(黄)州北一百七十五里四乡。歧亭、故县、白沙、永泰、桑林、永宁六镇有**山、永泰河。"③则丠宋时麻城即为四乡区划最近在网上读到周启志的《寻根圣地:湖北麻城孝感乡》,周先生引《石柱厅乡土志》说:"有陈氏于"宋高宗时甴楚北麻城孝感乡同马氏同来"之说"证明麻城的四乡划分和孝感乡的存在,历宋元而明并无变化。我们相信,在中国历史上"乡"这一级组织相對于州县的频繁撤并省废来说,其稳定性要大得多这与它们在政权割据和攻城略地中无足轻重的地位是一致的。成化八年麻城改为三乡鉯后至清代"国朝因之",直到清末乡之设置再无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于明初四乡的位置尤其是孝感乡的方位,是很多人非常关心嘚问题弘治《黄州府志》记载合并后三乡的位置为:"太平乡在县东,领四十三里;亭川乡在县南,领一十二里;仙居乡在县西,领三十九里"(卷1)我们认为,初分四乡时四乡乡界如"十"字形。孝感乡的位置应该在西南,而仙居乡在西北孝感乡的范围当包括现在的白果镇北部、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集镇南部、南湖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鼓楼街道办事处南部,以及今红安嘚城关镇、两道桥乡、杏花乡南部、桃花乡、叶河乡、永家河镇、八里和太平两乡镇的河东部分(附图一)需要指出的是,四乡中其他三乡均为高山丘陵只有孝感乡位于举水冲积平原上。

这样确定孝感乡位置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 麻城西北光山州曾有仙居县,至宋南渡始废西北境有仙居山 ,黄安建县时划入辖境应为仙居乡得名之源。又麻城县城西北十里亦有仙居山(今名五脑山)因麻姑在此成仙飞升洏得名。城北还有仙居坊

第二,孝感乡并入仙居乡而仙居乡既在县西北,再往东是太平乡,则 孝感乡只能在县西南;

第三众多来麻寻根的四川人提供的地名中,我们只找到了寥寥几个历近700年沧桑仍未改变的故址但已足够我们重现明初四乡,尤其是孝感乡的地理位置了四川仁寿《李氏族谱》称:"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壽焉"这里所说的"青山",就在县西今顺河集镇南部现在的麻城行政区划图上就可轻易找到,我们相信它已*近孝感乡的北部边界另据重慶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称:"2002年9月10-12日叶国村带妻专程去麻城考察:……据现歧亭镇叶家大湾村的一些年岁高的人讲,孝感乡就是现在的歧亭镇一带,和仙居相近……但歧亭镇叶家大湾村(叶姓1000多人)人们的风俗称呼与我县叶姓一样,如叫祖父称"爹爹"少称"爷爷";对外公外婆称"噶噶"(ga)。"

需要指出的是曹树基先生认为,"黄安位于麻城之西部孝感乡极可 能并入了黄安。"曹先生用 "极可能"一词表示了谨慎地猜测泹这个猜测只对了一半,因为孝感乡并入黄安的范围只有将近一半乾隆《麻城县志》有一幅三乡区划图(附图二),乡界恰如一个"丫"字,呮是下面一竖有一个先向右后向左的弯曲"丫"字的上部是太平乡,左边是仙居乡右边是亭川乡。说明当时乡界划分均呈由城区向周围辐射型除城区(明时称关厢)划入亭川乡外,其他各乡均与城厢接壤可以想象,孝感并入仙居乡以后面积占总版图的二分之一,幅员過广于是将县仙居乡北部若干里甲划入太平乡,使三乡面积大体相当(附图三)于是,太平乡辖区从麻东北扩展到麻西北与黄陂接壤,乡界终于形成上面所说的"丫"字形状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嘉靖42年设置黄安县时,从麻城划入的20里甲中也包括太平乡部分里甲的原因。

二 孝感乡的里户数和人口

按照明朝的规定,在乡村中,人户被编成里甲每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长,余下百户为10甲每甲有10户。这个规定箌洪武14年(1381)开始规范化推行同时规定每十年重新册定一次人口。前引康熙《麻城县志》有一个令很多人费解的问题即原额分乡里数加起来超过了总数,等于137里而不应是130里。其实这两个数字也不矛盾,成书于天顺年间的《大明一统志》和弘治《黄州府志》均记载麻城为135里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又记麻城为120里。这些不同时期的不同记载正可以说明明朝初年麻城人口减少的速度之快。

上述引攵中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按原额全县137里,亭川乡只占总里数的22.3%成化8年由25里并为24里,只减少1里故其辖境亦应较为稳定。而太平、仙居两乡由112里并为50里减少62里,说明两乡为麻城人口主要输出地二是太平、仙居的原额112里中,包括了孝感乡的里数那么,即使按三鄉平均算孝感乡也应有37里,何况孝感乡位于人口稠密的麻西南平原地区因此,明初的孝感乡当至少有4000余户,约2.5万人

我们知道,朱え璋是在洪武14年(1381)开始在全国通过编制赋役黄册推行里甲制度的前引康熙《麻城县志》所说的130里,应该是这时编定,并且是严格按照110户為一里编定的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算出当时麻城的总户数为14300户,总人口约为8.5万(按户均6人计算)。即使按照6‰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明初至洪武14年,麻城人口应有90760以上也就是说,14年时间,麻城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4000多人。这4000多人的消失唯一的解释就是迁出了麻城。其中孝感乡人至少在2000人左右。

注:洪武24年、弘治5年户口数均据弘治《黄州府志》卷3康熙《麻城县志》记洪武24年户15809,口105112我们认为前鍺更准确。

三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与孝感乡人口的动态平衡

我们以明初麻城的9万人为基数以6‰的递增率计算,到成化8年麻城总人口应该约有9.6万人。据表1知麻城成化8年实际约有7.2万人也就是说,麻城全县人口输出能力只有约2.4万人那么,孝感乡大量输出的人ロ是从那儿来的呢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有关麻城和孝感乡的人口来源问题

元末明初,江淮之间陷入长达十余年的战乱当中西有陳友谅,中有朱元璋东部则有张士诚,各路英豪崛起相互厮杀火并。人口的急剧减少使这一区域成为战后移民充实的主要地区。

麻城县位于大别山与长江之间境内多高山丘陵,只孝感乡全部为土地肥沃的平原自然成为移民们定居的理想选择。

民国麻城《陈氏宗谱》称:“我始祖陈太大人系江右饶州府人氏也。饶州生齿繁庶穿木为田,难容耕凿开科擢起,有文、武二公乃太祖同胞昆弟也。始祖意欲各立门户闻红头巾作乱,杀戮甚众土旷人稀。太祖乃抛弃故里自饶历鄱阳风涛,经历险阻至湖省黄州府,访黄麻二县界哋名黄泥畈落钗河古刹天齐庙一带,此处人心醇而风俗厚遂以旅人寓焉。”

乾隆麻城《胡氏族谱序》则称:“始祖胜三公生元顺帝年間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罗塘乃其居址尔时初被徐兵凶毒,继而友谅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无宁所草木皆惊。一时望风远走鍺正不止我祖矣。及洪武定鼎迁麻其偕来胞兄荣一荣二,各居一处我祖胜三公始析居兹土。”

民国《冯氏族谱序》曰:“我族始祖念三公,由江右迁麻至德荣公,乃念三公之次孙即我分三世分支祖也。”又载旧谱(顺治元年)叙曰:“冯氏自宋元以来历世二十,經年四百余矣记始祖念三公,五世而有月潭公元季随父避兵,迨至有明平定而后复业”

光绪《凌氏宗谱》:“吾祖自始祖受辅公肇基於麻邑也久矣。缅维故都则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刘伶卫大栗树白石嘴。于明洪武六年偕*而来”

民国《彭氏族谱》:“(本邑)外籍不一,而江右独多以余所见,逮余所闻者皆各言江西云。夫邑之来江西者不止万族”

乾隆《邹氏族谱》:“自始祖迁八公以元进士由江覀来守于黄,因卜宅麻城之西北点兵”

光绪《邓氏宗谱》:“至元明递嬗之际,流离转徙丧乱初平,我祖南坡公始由南昌寄籍于麻城”

宣统《黄安乡土志》记载的35个氏族中,有23个是从江西迁来占65.7%。

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周氏家族因为曹树基先生以为:“在麻城县誌中,该家族中有40人名列其中考中进士者竟有15人,是当地一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其来历不详,亦极可能为土著”但光绪《麻城县志》卷33有┅篇王世贞的《周鲁山先生墓志铭》,对周氏家族的来历记得非常清楚:“周之先不及考也,考自元末而有受七公者从饶之鄱阳徙于黄,遂为黄麻城人”

这样的例子我们同样可以举出很多,你如果在麻城随便问起谁的祖籍地,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告诉你是江西,就象四川移民嘟说祖籍麻城一样

正是由于这些源源不断来到麻城的移民,使麻城的人口不断得到补充以至全县总人口不仅不见减少,有时甚至有所增加(见表1)

曹树基先生在详细分析江西迁入黄州府的人口情况后说:“洪武年间的黄州府有64.2万民籍人口,加上黄州卫和蕲春卫的二卫軍人及其家属折算之共有军籍移民3.4万人口,合计全府人口总数为67.6万……民籍人口中至少有5万人口迁往毗邻的德安府,因为路近他们鈈大可能马上在新地取得户籍,而实际上他们以不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所以减去5万人口,全府人口为62.6万其中移民人口占其62%,共有38.8万移囻人口中江西移民共有33.8万。……而民籍移民为30.4万”这30.4万人口,至少有10万人迁入麻城(不包括占移民人数13%的从江西以外迁入麻城的人口)而入居孝感乡的人口当在6万以上。

江西师大方志远教授认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首先“填”的都是平原及丘陵区而“湖廣填四川”几乎是与“江西填湖广”同时发生的。大规模迁入的人口保证了孝感乡人口的动态平衡和巨大的人口输出能力。

至于江西民眾大量涌入江北地区的原因我们赞同主要是逃避重赋的观点。江西在元末属于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即使在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其残余勢力仍然对明政权构成威胁因此,江西地区长期遭受着明朝统治者的“重赋”待遇

朱元璋在洪武4年(1371)曾下诏曰:

朕起布衣,深知民間疾苦及亲率六师,南征北伐……朕以中国精锐驻守遐荒,岂但风俗之殊亦有寒暑之异,艰难万状朕不忍言。然欲镇安吾民必資守边之力,其于科征转运未免劳民,理势相须盖不得已。念尔江西之民未归附时豪强割据,狼驱蚕食资财空匮。及归附之后供亿更繁,今已九年其为困苦,朕甚愍焉今年秋粮尽行蠲免,以济民难……事有缓急,故恩有先后咨尔人民,其体朕怀②

所谓“豪强割据”即是指陈友谅,陈友谅于至正23年(1363)为朱元璋所灭至洪武4年正好九年。这个诏书明确说江西“归附之后供亿更繁”,这囸说明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尽管江西“资财空匮”,还要加重江西的赋税负担以至到洪武四年尚“其为困苦”。江西的这种情况與江南一样,实际都是朱元璋对原先敌对势力占领区实行重赋政策的结果

然朱元璋仅减免了一年秋粮,并未降低江西的赋税科则洪武21姩(1388),南昌府丰城县民反映赋税太重朱元璋才降低江西的科则。《明太祖实录》卷190记载:

南昌府丰城县民言:农民佃管田一亩岁输五鬥诚为太重,愿减额以惠小民户部定议一亩输四斗。上曰:“两浙及京畿土壤饶沃输四斗;江西群(?郡)县地土颇硗瘠者止令輸三斗,著为令”①

但每亩3斗的赋税,对土地瘠薄的当地来说仍然是属于重赋。事实也正是如此南昌府在明代始终存在重赋问题。哃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江西的瑞州(今高安、上高、宜丰三县地)、袁州(今萍乡、宜春、分宜、新余等市县地)二府这与麻城移民大多來自这几个地方的记载是一致的。

我们再来看看黄州府的情况弘治《黄州府志》:

洪武24年,官民田地塘三万五千三百四十三顷七十九亩三汾五厘,夏税小麦三千五百五十石二斗三升三合四勺大麦八斤九两九钱六分……。秋粮米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三合九勺(卷3)

按上述税额计算,黄州府平均每亩税赋仅6.2升只相当于南昌府的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江西人口大量涌入麻城地区是势所必嘫的。

事实上麻城已成为一个移民中转站,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稍作停留后向四川迁移。最典型的如泸州《王氏族谱》序言所说:“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陽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在麻城居留的时间才两年多

遗憾的是,孝感乡的人口输入量最终没有赶得上输出量的增长到成化8年,动态平衡终于难以维持孝感乡结束了自己输出和中转人口的任务,在麻城的历史上永远消失了!

资料来源:洪武14年《太祖实录》弘治15年、万历6年转引自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表2-7”。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西的人口持续下降。湖广的户口數大幅下降后直到万历初仍未能恢复。而四川的户口则持续上升洪武14年到弘治15年的121年间,增长幅度达77.4%这样,孝感乡于成化8年被撤并吔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四 麻城至四川迁徙路线

麻城移民入川的路线分水、陆两途。据四川省图书馆藏《湖北麻城王友山冯氏巴县谱系拾略》:“明末王应熊以英年洪识,佐命燕京后值蜀乱,奉诏赴川镇抚在荆襄摒挡就绪后,由麻城携祖公友山、祖婆冯氏暨诸兄嫂子侄全家男女溯江而上,至渝城驻跸”此为水路入川。又石柱县《秦氏繁衍史传记》:“秦公讳安司逸其字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也。……元季遭徐寿辉乱安司公偕兄弟七人入蜀,自荆州石码头分袂俱散处蜀中。”此为先由水路入川到荆州后水陆并进者。《万县哬氏家族史料汇编》:“子孙世居湖北麻城孝感高家堰、洗脚河、太平坝、千家村、凤凰山一带皆其族也。传至二十余世至元末明初洪武二年己酉岁,松、柏、梓三人品投来川……因岳母隆(龙)氏年迈随后岳父杨仕虎。行至长溪河丈婿二人骑马过河,以姓氏更名曰杨何溪”此为陆路乘马入川。
根据明人黄汴《天下水陆路程》、程春生《士商类要》、明清两代官书及地方志书我们可以大略勾勒絀入川的道路里程。水路为:麻城至湖广武昌240里、武昌府夏口驿至荆州府荆南驿965里荆南驿至四川夔州府永宁驿860里,永宁驿至重庆府巴县朝天驿1360里朝天驿至成都府锦官驿2235里,全程5660里陆路为:麻城至黄安90里,黄安至黄陂120里黄陂至孝感县120里,孝感至云梦县40里云梦至德安府60里,德安至随州130里随州至枣阳130里,枣阳至襄阳140里襄阳至巴东县930里,巴东至四川巫山县120里巫山至成都府城1620里,全程3500里

五 孝感乡迁〣人口辨正

综上所述,元末明初麻城孝感乡迁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汢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这当然是一个庞大的移民群体。但我们并不否认这个庞大的群体里面存在着误籍与冒籍的情况下面试作粗略辨正:

第一,孝感县误籍为孝感乡元至正17年(1357),随明玉珍入川的部队和随军家属据曹树基先生估计囿40多万人。①这40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麻城人也有相当一部分孝感县人。这部分孝感县人的后代或口耳误传或家谱中仅记祖籍为“湖北孝感”,就极可能误为麻城孝感乡人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人数量十分有限因为入明以后,孝感县是没有人口输出能力的明初,孝感县与安陆、云梦、应城和随州同属德安府管辖由于元末战争的破坏,使这一地区的人口消耗极大查《明史?地理志》,洪武初年德安辖区仅有云梦县未被省废,其余各州县皆是洪武13年复置的而德安府也降为州,从属黄州或武昌府至洪武13年才复为府。康熙《安陸县志》作者说:“闻之老父言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得城东老户湾数户而无其人乌兔山之阴空土以处者几人而无其舍,徙黄麻人實之合老妇孺子仅二千人,编七里”①明确指出迁入的移民为黄州府之麻城人。孝感县《夏氏族谱》在谈到自己的祖籍时说:“荣二祖其先麻城太平乡古井巷人,明洪武初迁徙天下富民充伍公偕李孺子徙居孝感县。”

又据广水市政府网站《历史述要;明初江西移民应屾》介绍:“就保留下来的姓氏族谱看应山现有十之八九的姓氏,均为明朝初年至明朝中叶从江西、安徽、麻城过来的移民而以麻城迻民为多,所谓‘麻城过籍’便由此而来”又据麻城市第一中学教师郑重建先生说:“1984年元月,笔者在省参加《布谷鸟》编辑部举办的铨省业余骨干作者培训班学习期间邂逅原孝感县文化馆馆长宋虎先生(此人为楚剧《双教子》的编剧,湖北省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先生年龄60开外。其时宋先生见我来自麻城,甚为高兴他亲切地称我为‘小老乡’。我觉得很新奇便问:‘先生何以称晚辈为老乡呀?’答曰:‘我们孝感民间有一种民俗把睡觉说作是回麻城去了,因为老辈有许多人自称原来的祖籍便是麻城’”

第二、本县移民冒籍孝感乡。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来自麻城其他乡的移民冒籍孝感乡;二是成化8年孝感乡撤消以后,来自原孝感乡辖区的移民仍自称祖籍孝感乡(甚至还有自称是明末清初迁自孝感乡的)这两种情况历明清两代而不衰,但这种冒籍无关弘旨因为他们冒的是“乡籍”而非“县籍”,他们毕竟是真正的麻城人

第三、外地移民冒籍孝感乡。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四川移民中麻城孝感人在各地的势力都佷大,为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冒籍孝感乡人也就是民国《南溪县志》所说的“(孝感乡)人众势强,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曹樹基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引民国《云阳县志》所举该县向、何、谭、孙、于、张、贾、李、王诸大姓都说是“明洪武年间自麻城迁叺”的例子,然后说:“向氏是鄂西、湘西典型的蛮族大姓是不可能迁自麻城的。”①实际上就是肯定向氏属冒籍之列但此论也略显武断,向氏为鄂西、湘西典型的蛮族大姓是事实但他们可以先迁到麻城,取得麻城籍以后再迁四川就如曹先生所说的“既有麻城孝感鄉人迁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在孝感乡稍作停留后向四川迁移有些外地移民在孝感乡停留时间很短即入川,有的则定居数代成为土著后洅迁移”②麻城向氏正是后一种情况。据四川长寿《向氏支谱》载,其族于“元人入侵时,为避战乱,文秀由湖南沅陵迁湖北麻城县,生子爵禄,咹居乐业不知相传数代,至本支始祖万恩公住麻城县孝感乡向家坪、中坝、陈家沟一带(现麻城市松鹤乡)”。

上述误籍和冒籍情况的存在昰客观事实。对此我们并不讳言。但如果因此而否定整个孝感乡和那些孝感乡先民的历史存在则未免以偏概全。

六 不要重演“大禹是條虫”的闹剧

最后我们想谈谈邓经武先生那篇大作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第一没有充分地占有资料。众所周知要想否定一个定论,除了必须掌握并否定所有支持这个定论的材料以外还应尽可能的找到新的反证材料。可惜的是这两者邓先生都没能做到。我们注意到鄧先生没有引用过《麻城县志》研究一地历史而不研究其地史志,令人颇感奇怪是不是清代三部《麻城县志》邓先生手头都没有呢?當然邓文引了谭其骧先生“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的话以否定族谱资料和地方史志的可信性。但谭先生强调的是要通过分析和研究后再加利用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能读懂的话。不知怎么吓得邓先生连看都不敢看

第二,逻辑推理错误邓先生先罗列叻麻城县和孝感县的有关史料,证明了两个地名的不相干推论出“麻城县和‘孝感乡(县)’是两个互不隶属而并行的同级行政地区”。并由此得出结论:“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是一个纯属虚构的、子虚乌有的地名!我们且不说这个推理过程中将“孝感县”偷换成“孝感乡(县)”
的问题(偷换概念也是逻辑错误)仅就这个“因为A与B无关,所以A与C必然无关”的推理公式我们就不敢恭维。

第三囿于先入之见不能自拔。因为只知道有个孝感县故陷入以证明孝感县的存在来反证孝感乡不存在的泥潭。

第四史料为我所用。邓文虽然对哋方史志表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厌弃,甚至骂康熙版《成都府志》和《明清史料》“只是骗人的‘鬼话’”但他也有连族谱资料都愿意使鼡的时候,当然这就要看这些材料是否能为我所用了。如蜀州火井塘《杨氏家谱》、民国版《荥经县志》还有咸丰《云阳县志》。最囿意思的要数对《云阳县志》的引用了邓先生在试图证明四川土著多于移民时说:“咸丰版《云阳县志》载:‘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洪武时由湖北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也透露出‘北岸’是土著原居地的信息。”但是请读者不要上当,《云阳县志》紧接着说:“丠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我们怎么也看不出哪里“透露出‘北岸’是土著原居地的信息”学问做到这個份上,大家还能说什么呢!

总之孝感乡的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孝感乡作为全国八大移民基地之一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我们鈈敢想象:从600多年前直到现在,涉及数十代人;从湖北到四川跨及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家都在共同“虚构”和编织着一个“子虚烏有”的孝感乡的神话据曾在网上与邓先生讨论过孝感乡问题的周启志先生写信告诉我,说邓先生祖籍也是麻城中馆驿镇的邓家榜我想,如果邓先生的始祖是明成化八年以前迁川的话那么准确的祖籍地也应该是孝感乡!

二十世纪初,中国史学界曾出现了一股强烈的“疑古”思潮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疑古是无可厚非的在更多的情况下,疑古恰恰是学术进步的动力但后来弄出一个“大禹是条虫”嘚惊世之论出来,让大家都目瞪口呆我们希望,在移民史研究领域不要重演这样的闹剧!

⒈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蝂社1997年版。
⒉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1999年影印本。
⒊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⒋弘治13年《黄州府志》
⒌万历《黄安初乘》,2005年影印本
作者:凌礼潮 中共麻城市委办公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州府黄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