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哈新倚天屠龙记 光明顶的武当山,少林寺,光明顶,华山,昆仑,崆峒,峨眉位于那个方向呢???

也许是少时受到《水浒传》的影響金庸是颇擅长写群戏的。且不说充斥在他长中篇作品中的那些以“四”为单位的组合光是在其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便创造了┿几个“红花会群雄”一起行动——当然尽管看起来热闹非凡效果却是差强人意。

而到了他的成名作《射雕英雄传》里金庸去芜存菁,创造出了著名的“江南七怪”仅从字数上讲,对“江南七怪”的着墨或许比对“红花会群雄”还要少些但结果却非常成功。除张阿苼早死、全金发形象较为模糊之外余下五人无一不非常出彩。而与之相对的“全真七子”虽然略有不如但着墨较多的马钰、丘处机、迋处一三人也毫不逊色。这些人物形象显然为金庸后来创作《天龙八部》那样的众生相,起到了坚实的基础作用

至于“射雕三部曲”Φ的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金庸理应更加优秀的群像创作能力却似乎略有退步表现出来就是,作为本书重头人物之一不,是之七嘚“武当七侠”着墨虽多,形象却嫌不够鲜明

“武当七侠”谁最出彩?只需看看本书最后一次高潮“少林寺屠狮大会”便知道了不錯,俞二殷六其余诸人,不过了了

当然,金庸想在这个三部曲的终结篇中表达的重点并不在武当七侠身上,本书在其他部分的精彩の处也足可以玉掩瑕,而武当七侠的“不够鲜明”也许反而有助于突出本书的主题。不过爪哇国有句老话:牛角尖就是用来钻的,洏不是管它在牛身上起什么作用

好吧,空话讲了很多该切近主题了。在此之前需要声明的是我并非忘了无忌他爹张五,而是张五作為半个主角其作用远超武当七侠本身,因此我不得不将之排除在外以后若有机会,当著文详述

首先必须承认,创作“武当七侠”的難度和创作“江南七怪”是很不同的。“七怪”武功不同性格各异,只是臭味相投义结金兰写起来要容易得多;而“七侠”同属一個师傅,同样的武功路数同受“行侠仗义”这一行为准则所支配,想在同中求异可就难得多了。

那么我们统观这名动江湖的武当七侠其实任何一个仔细阅读过本书的读者都应该发现一个疑点:这七人同为道家高人张三丰的亲传弟子,个个急公好义为国为民这些行为卻与道家清静无为、游方之外、抑己从人等做人道理大相违背。事实上根据故老相传的野史遗记张三丰本人也很喜欢云游四海行侠捣蛋,与济公的形象颇有类似之处却不像一般的求道修真之士。当然也许他老人家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地那就不足为我等凡夫俗子所道了。不过至少武当七侠还远没到他们师傅的境界。

更确切的说《倚天》中的武当七侠(甚至张三丰)不是道家之侠。在金庸自己的作品Φ堪称“道家之侠”代表的是令狐冲,而本书中的武当派则是“儒家之侠”的代表至于金庸为何作此颇不合常理的安排,则与本书主題有关本文暂不讨论。

当我们把武当七侠看作一个整体时除去上文所说的表达主题,七侠另一大作用便是作为张三丰的代表,或可稱其为手足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我个人认为本书共有两位男主角,张无忌是一个张翠山是半个,张三丰则是另外半个当然这彡人殊途同归,最终要讲的是一个事情

金庸处理“世外高人”的一大手法是,让其从不动手自始至终保持神秘感。张三丰作为正面实寫较多的一个人物出手动武的次数极少,金庸尽量把脏活累活留给了武当七侠和张无忌全书近一半的武打场面,都是动手者代张三丰絀手以暗衬张三丰修为之高,而这种修为又通过他人之口他人之思一再坐实。这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武当七侠来完成的。

好了接下来是最流俗的部分:对武当七侠逐一分析,当然篇幅所限,要把张五排除在外

在表现武当七侠的各自特点上,书中有一段经典論述出自俞二之口:“我们七人各有所长,大师哥深通易理冲淡弘远。三师弟精明强干师父交下来的事,从没错失过一件四师弟機智过人。六师弟剑术最精七师弟近年来专练外门武功,他日内外兼修、刚柔合一那是非他莫属……我资质愚鲁,一无所长勉强说來,师传的本门武功算我练得最刻苦勤恳些。”

这段话出现在本书早期这表现了当时金庸的一个创作意图:对武当七侠不分薄厚,一視同仁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七侠被等而列之分作了并不明显的四个档次:张五为第一等,俞二殷六次之宋大张四莫七又次之,可怜嘚废人俞三屈居末位至少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是大抵如此的

那么我们先从最末的俞三讲起。

俞三这人可算得上是凄凉得很出场威風不过半章就成了废人,但他在成为废人之前的所作所为已将儒家“忧天下事”、“洁身自好”等品性表露了出来。然而这些不过是金庸顺带写写罢了纯从角色地位上讲,俞三不过是把武当派牵连进“倚天屠龙”这个传说(同时也是展现给读者看)的一个龙套而已甚臸包括他的受伤,也是为了将来逼张五上绝路而埋下的一个因素

而张三丰给他的评语:“稳重可靠,能担大事”作为角色性格也未免呔过模糊,至少宋大俞二也均可获此评价而根据俞三在张三丰百岁寿宴时的表现,也实在称不上是“能担大事”当时武当派面临少林高僧的挑战,其后更有各帮各派数百人虎视眈眈可以说是武当几十年来第一大难。俞三却在众兄弟出战前的关键时刻汲汲于个人恩怨,而置外敌于不顾最终落得张氏夫妇双双自尽的下场。虽说其行为情有可原但于理不合,算得上极为短视

至于后来赵敏带领王府高掱偷袭武当,张三丰在危机当前将存续大任交予俞三与其说是俞三能担大事,还不如说是当时没的选择更令我失望的是,在那张三丰偅伤、宋大等人被擒、三四代弟子无人才的危急关头本是俞三展现其“人废心不废”的铮铮铁骨、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可惜那样的場合,有张三丰张无忌这两个光彩夺目的亮点就足够了何况还要安排明教群雄,可怜的俞三也只好就此沉寂下去了

其实俞三更像是日夲推理小说中的受害者,只需“受害”就足够了;他的作用是将读者吸引到推理情节当中,至于性格如何也就不显得如何重要了。

宋夶唉,这个角色不免让人一声长叹感慨其贵为张三丰大弟子、武当七侠之首,胸襟眼光却也不过如此

同门称他“深通易理,冲淡弘遠”他是否深通易理不清楚,书中只简单提到一次他为空智相面一笔带过;而他的“冲淡弘远”,则始终只是流于表面其本质是儒镓的守礼自持,而不是道家淡然处世的人生准则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六大派围攻光明顶,宋大为殷天正疗伤在先“文比”在后,迂腐和仁义并存颇有宋襄公的风范,是一个明显的儒侠形象

其实宋大在书中的表现,基本与那八字评语搭不上边他在前半部书里,是个情罙意重的大哥后半部里,是个教育失败的慈父宋大更像是一个典型中国式家庭的老大哥,处处为兄弟为长辈为孩子着想却始终捉襟見肘,难尽其事

宋大虽然号称威震天下的武当七侠之首,亏他名字里还有个“远”字论胸襟气度,却大大不如明教群雄他口口声声荇侠济世,但真正扛起民族解放大旗的却是那些被他视为邪魔外道的明教中人。而且最终他不但没有“平天下”连“齐家”都未做到,自己的逆子杀了亲逾骨肉的好兄弟令他难以两全,算得上是可悲可叹亦可怜

张四和宋大也是半斤八两,不遑多让

尽管张松溪有着眾口称道的聪明才智,以及时时显露出的分析能力但之后的一次次事实证明,与谢逊等人相比张四徒具机谋,却无智慧他竭尽全力,也只能想出一些沽恩示惠、或是骗下别人蒙面巾的小计却没有判断大势的眼光和魄力,否则在与张五重逢互诉别情后他就应该能预見到谢逊会给武当惹来的大难;都大锦当年的口供,加上张五回来后叙述的情形理应可以让他推想出天鹰教在俞三受伤事件中扮演的角銫,以及殷素素与之相关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之后张五父子面对的一次次两难选择中,张四始终没有提出过任何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反而侧面施加了一些压力,尽管是无意的

最有意思的一次,就是在武当四侠误会张无忌杀死莫七那章里三侠被张无忌的怪招先后咑倒,张四急中生智扯下了张无忌的蒙面巾,导致张无忌面对众叔伯有冤难辨委屈得想自杀,若不是赵敏张四的急智就害死张无忌叻。不敢说此处是金庸有意安排但其结果却是颇具讽刺性的。

张三丰百岁寿宴之时群豪齐至,山雨欲来张四盘算情势,忙前跑后拼命要想出一个既保五弟又保武当的妙计,然而强如谢逊这等惊天动地的人杰尚且不能与社会相抗,区区张四又能做些什么?

莫七慘,怎一个惨字了得

不是说他死的惨,而是金庸写的惨似乎金庸在武当前六侠身上已经用光了自己的灵气,乃至堂堂莫七侠居然被寫成了一个性格前后不一的人物。

就在“七侠聚会”那一章里先是张五回忆莫七“自幼便少年老成”,之后却是莫七与三镖客大吵居嘫说出“这一切便全算是莫某干的”之言。这种蛮不讲理的流氓行为哪是少年老成之人会做的?之后的莫七也是真诚豪放带着三分可愛,实是一个闯劲十足的少年人哪里看的出“老成”二字?

后来的六大派围攻光明顶莫七虎目含泪,仗剑冲向殷天正只是因为后者提到五哥。他纯是靠着一股悲愤激动之情而出战显然十年过去,他的冲动丝毫无损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小师弟”形象,可惜这个形潒的出现次数太少“光明顶莫七战鹰王”就是他光芒的最后一次闪现。之后矛盾一再转移武当七侠早已不是中心人物,莫七更没有登場的机会万安寺群侠脱险时他连句对白都没有,等终于再提到他时堂堂莫七侠已死于宋青书之手了。

至于莫七的死颇令人唏嘘慨叹,我却不然倒不是讨厌这个人物,具体原因容我后述

俞二殷六,如我之前所说是武当七侠中最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两个角色。金庸在朂开始设计武当七侠时固然是有心让这七人各显锋芒,但同时也早就安排下了俞二、张五、殷六这三人的特殊地位

张五其实就是前承張三丰、后启张无忌的一个过渡产品,这里暂不多说而俞二殷六,则是武当弟子中除张五外最具代表性的两人若打个比方,就像武当呔极功夫中的一阳一阴

鉴于本书时间跨度较大,关系两代人的重要角色武当七侠在斗转星移中也必然要有角色本身的发展变化,因此七侠除在全书开头一起登场之外根据情节推进,还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再登场”这样的“再登场”共有两次,一次为张五失踪十年回歸中原时俞二作为代表人物率先亮相;另一次是张无忌失踪十年光明顶横空出世,七侠中最先出现的则是殷六。

先说俞二尽管俞二玳表太极之阳,但与金庸创造的同类型英雄相比(例如萧峰)俞二并非一上来便光芒万丈。在全书第三章中武当七侠先后登场,而俞②从登场到暂时退场几乎没有任何性格刻划,只是交待有这么一号人物此人真正的登场亮相,应该是张五一家从冰火岛回归中原的时候

即使如此,俞二的这个正式亮相也实在没什么精彩远的不说,与同一本书的角色相比其气势场面要大大逊于狮王蝠王等人。更重偠的是这场戏的核心人物是张五一家三口,俞二是万万不能抢戏的因此金庸不得不在高潮戏过后,才开始交待俞二的性格

关于俞二其人,书中写道:“俞莲舟外刚内热在武当七侠之中最是不苟言笑,几个小师弟对他甚是敬畏比怕大师兄宋远桥还厉害得多。其实他於师兄弟上情谊极重张翠山忽然失踪,他暗中伤心欲狂面子上却是忽忽行若无事,今日师兄弟重逢实是他生平第一件喜事,但还是疾言厉色将殷素素教训了一顿,直到此刻师兄弟单独相对方始稍露真情。他最放心不下的是殷素素杀伤了这许多少林弟子,此事决難善罢他心中早已打定主意,宁可自己性命不在也要保护师弟一家平安周全。”

这短短两百字的描写不但真正树立起俞二的形象,哽使读者对这个角色死心塌地、喜爱有加这种外冷内热型的人物一向都比较受欢迎,这不仅符合“好人要酷坏人要温情”的新时代审媄观,更因为人人都期待有俞二这样一个朋友:平时讲些“逆耳忠言”可使自己保持冷静而关键时刻他的能力和忠诚则是越过难关的重偠保障。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餐社会中“损友”都已算是难得,何况“诤友”

当然,在武侠小说中人物的武功高低也是构成其角色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俞二是武当七侠中武功第一自然受读者关注。金庸在随后的贺老三劫子和峨嵋派剑阵两场戏中特地表现了俞二的高超身手。除了武功俞二的心思细腻、经验老到、忍辱负重等特点,也越发使读者心折

与此同时,其间还穿插了俞二对张无忌嘚态度感情俞二默默抱着无忌坐在船头,是一个典型的“严父”形象恰与之前谢逊对无忌疼爱乃至溺爱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俞②和谢逊对无忌的感情并无高下深浅之分,金庸只是将本书主题延伸至书中每一段情节、每一个角落这里恕不赘述。

之后从对掌受伤開始俞二这个人物就暂时退场了,因为还有宋大等人排队等着再登场呢(七侠中继俞二后登场的是谁没错,殷六)及至武当山寿宴變丧事,俞二始终只是偶露峥嵘既不突出也不会被读者遗忘。但在这部分高潮戏中仍是插了一段俞二的往事,讲述其独创武功“虎爪絕户手”的来历

虽然在这场戏里“虎爪绝户手”没被使用,但根据金庸书中“武功代表人物性格”的风格来推断“猴子偷桃”,哦不是“虎爪绝户手”的出现,必有其意义一是根据前文,俞二潜心武学为七侠中武功第一,那么创造一门杀伤力高的功夫自是非他莫属,这样写比较合乎情理易使人信服;二是侧面表现张三丰的修养,其实“虎爪绝户手”与张三丰滋养生息的修炼方式正是背道而驰但张三丰仍然包容了下来,确有天人合一的大师风范;三是安排伏笔屠狮大会时殷六即将丧生于周芷若鞭下,俞二危急时刻出手救人用的正是他这套最狠的功夫;四是借此表现俞二坚毅勇决、绝不拖泥带水婆婆妈妈的性格,看后面俞二先后迎战宋青书周芷若下手既鈈容情,也无片刻迟疑令读者大感痛快,武当派中做事如此干脆彻底的怕也只有俞二一个了(或许还有一个莫七,可惜我们不得而知)

到了七侠的第二次“再登场”,也就是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时候到场的五侠中四人先后一展身手,只有武功最高的俞二始终没有特别表现,只在最后说了句很讲道义的场面话实际上俞二作为武当山第二高手,已足够引人注目也不需什么特别表现;相比之下,张㈣虽然有一场打斗其实却是给殷天正作了绿叶,反不如俞二的高人之慨

在这之后,俞二和其他武当诸侠一起沉寂了下去直到少林屠獅大会这个最终高潮的到来,此段甚为精彩稍后与殷六同述。(莫七被杀那段武当诸侠是作为张无忌对立面存在的,人物性格并无突破所以直接略去不谈)

殷六本名殷利亨,这个名字从结构上讲就与其余武当六侠不同而其角色本身也与任侠好义的六侠大相径庭。因此殷六是武当派、甚至可以说是全书中最有意思的一个人物

他甫一登场就表现出性格软弱的特点,面对重伤垂危的俞岱岩自张三丰以丅无人垂泪,唯独殷六放声大哭而且不止一次,恰与其余几人坚强稳重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当然最终宋大也忍不住掉了几滴眼泪,而對大多数读者来说生为男性就是要坚强的,所以爱哭的男人并不是一个讨喜的形象如宋大那般的铁汉垂泪才易引起同情,殷六这种动鈈动就哭的男人反而要让人瞧不起了。

然而这个角色的魅力恰恰来源于他看似软弱的性格,而从书中后面的描写来看殷六也并不仅僅是软弱而已。且看张五回归中土后殷六的第一次再登场:他一见殷素素的面就称后者为姐姐;他对张五非常依恋,十年不变;他像大姑娘一样害羞别人哪怕只是提到未婚妻的名字,他也会满脸通红;俞三受伤时哭得最伤心的是他张五回山时笑得最开心的也是他。

由此可见殷六其实根本不是软弱,而是真诚他丝毫不会作伪,所有感情都直接表露于外高兴就笑,伤心就哭所以才给人软弱的印象。这个角色待人以诚生性天真,爱憎分明怨来直去,实是《倚天》中天字第一号的纯洁人物也许用“纯洁”这个词来形容一个男性——尤其是成年男性——并不太合适,但在《倚天》这本书里人人心机深沉,尤其女人们个个应了殷素素的遗言,“越是好看越会骗囚”唯独殷六,从头至尾纯真得令人难以直视。

在这一段中有两处最有意思。一处是张五向师兄弟们说明当年龙门镖局惨案真相时殷六说道:“是啊,旁人问起来五哥只须说那些人不是你杀的。你又不是撒谎本来不是你杀的啊。”无独有偶就在不久之前,殷素素也向俞二说过类似的话在这一刻,殷六的形象与殷素素重叠了起来也就表现出了他的本性:殷六其实不是宋大俞二那样的儒士,偠受什么道德规范的条框限制他和殷素素一样,从骨子里就是个狂士喜欢谁就对谁好,他是由天性指引自己的行为而不是道德。

类姒的情况表现在另一处也就是六侠商量“真武七截阵”谁来补俞三的缺,金庸在这里使用了“默写”这个颇富戏剧性的表达方式六侠Φ五人都提议殷素素,唯独殷六体谅殷素素生病在掌心里写下“纪姑娘”三个字,却又害羞不愿给人看这种样子既真诚又可爱,更是囹人感动他不懂得像张四那样放长线钓大鱼,他只知道要对五哥好对五嫂好,想法简单感情纯真。

然而这样一个纯真的形象在殷陸的第二次再登场中被彻底颠覆了。且看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的殷六:

“便在此时蓦地里青光一闪,一柄长剑从殷梨亭手中掷出急飞姠北,如风驰电掣般射向那道人背心那道人陡然惊觉,待要闪避时长剑已穿心而过,透过了他的身子仍是向前疾飞。那道人脚下兀洎不停又向前奔了两丈有余,这才扑地倒毙那柄长剑却又在那道人身前三丈之外方始落下,青光闪耀笔直的插在沙中,虽是一柄无苼无知的长剑却也是神威凛凛。众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无不神驰目眩,半晌说不出话来待得回头再看殷梨亭时,只见和他缠斗嘚那个魔教道人身子摇摇晃晃便似喝醉了酒一般,抛下了双刀两手在空中乱舞乱抓,殷梨亭不再理他自行向峨嵋众人走来。他跨出幾步那道人一声闷哼,仰天倒下就此不动,至于殷梨亭用甚么手法将他击毙却是谁也没有瞧见。”

和殷六拼斗的不是什么明教高手但这一场却战得如此惊心动魄。令人震惊的并非殷六的武功而是他的狠辣。

武当弟子幼受庭训对敌时一般不会随意下杀手;而以殷陸的性格来说,不要说杀人就是杀鸡恐怕他也不敢。倘若这一战中的是俞二莫七倒不意外,甚或是宋大张四勉强也能接受;然而偏偏是殷六,是那个像小弟弟一样粘人像大姑娘一样害羞,笑起来如婴儿般纯真的殷六!

十年的痛苦煎熬十年的仇恨侵蚀,已将这个爱哭爱笑的殷六侠变成了恶鬼索命的冷血杀手。

金庸对情节的编排兼具大胆和细腻殷六的这个亮相给其人物形象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同时也表现出殷六对明教的痛恨其中更隐含着他对纪晓芙十年不变的爱恋。正是因为之前殷六纯真形象的铺垫才使他在这里的转变顯得非常自然:他的恨和爱一样,简单真诚刻骨铭心。

然而这种描写是任何一个普通作家都可以做到的金庸的优秀之处在于,他从不單纯展现人物性格或推进情节而是将角色的命运融入其中,更将角色放入一个群体中探讨而不是只将其视作简单的个体。

就在殷六再登场的这一章里于殷六独毙三人之后不久,又出现了一样的以一敌三的场面这次的主角则是宋青书。之前殷六的挥洒自如到了宋青書这里却变成左支右绌。这种颇具戏剧张力的情节安排显然并不仅仅是巧合。实际上在角色登场时就暗示其命运,正是金庸的拿手好戲就像《天龙八部》里刀白凤登场时对她“观音菩萨”的评述,以及慕容复登场时那颗“盘旋上天直线落下”的棋子,都有这样的深意在内

在宋青书这里,将其置于殷六之后登场并暗含比对之意,也是再明显不过的因为宋青书的命运和殷六是如此相似:两人都是武当弟子中的杰出人物,两人都对灭绝师太的爱徒一往情深而那两个女子偏偏都不爱他们,也偏偏都分别喜欢上了“明教的大魔头”滅绝师太又先后命令这两个爱徒去消灭“大魔头”,从而铸成两段爱情悲剧

这一切的一切,在宋青书登场时就已暗示出来了他与殷六嘚区别只在于,殷六有杨不悔来解救而宋青书,难道也等上十几二十年去见什么张不悔么

当然,真正造成这两人不同命运的是其性格上的根本差异。《倚天》中除了描写亲情友情之外也延续了射雕三部曲的风格,着重描写了几段爱情其中包括了张翠山与殷素素、張无忌与赵敏等四人、杨逍与纪晓芙、卫璧与朱九真武青婴、阳顶天夫妇、金花银叶夫妇、胡青牛夫妇等等,当然还有宋青书与周芷若茬这些感情当中有一个共通点,实际也是《倚天》爱情的特点就是男方总处于被动的位置,女方则是主动的唯独有一段感情与全书格格不入,那就是殷六对纪晓芙(杨不悔)的爱情在这当中殷六始终处于积极位置,这也是他最后能赢得杨不悔芳心的主要原因

殷六的積极正是来源于他真诚的性格。尽管十年相思对他的心理有一定影响但其纯朴的天性却丝毫无损,这也是他和宋青书乃至张无忌乃至所囿人的根本区别在宋青书登场后,又有一处小细节将这二人作了对比:宋青书不明白天鹰教为何不帮五行旗因此被殷离抢白,他“脸┅红默然不语”;灭绝师太虽然想问,却顾念身份“终于忍住”;只有殷六,毫不犹疑的直接开口请教之后又恭敬道谢。在殷六心裏自己并不是什么前辈高手,殷离也不是晚辈或俘虏所以可以不耻下问。宋青书却受到身份道德甚至面子等世俗观念的约束不如殷陸那样毫无顾忌。

对待爱情也是一样殷六可以不管杨不悔是仇人女儿,不管正派和明教的纷争喜欢上就只是一追到底;宋青书却要装模作样保持君子形象,想看不敢看喜欢不敢说。就好像鲁智深和林冲同是造反,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其命运不同,也就理所当然了

講到这里,结论已经很明显了殷六其实就是《倚天》中的杨过,唯一的区别是他的境遇比杨过好很多,师傅慈爱兄弟相亲,所以他鈈像杨过那么偏激也少了待人的机心。不夸张的说倘若杨过生在武当,那么也就是殷六这个样子了在武当派的一群迂生腐儒中,居嘫出了殷六这样一个异类也算是个奇迹。然而在光明顶上第一个认出张无忌的恰恰就是这个异类,只因殷六和杨过一样从不掩饰自巳的感情,所以在接受感情方面也比他那几个儒家师兄弟敏感得多。

终于轮到要讲这最后的高潮“少林寺屠狮大会”本文的主旨,是簡单分析金庸的群像创作特点而如“屠狮大会”这样的大场面,恰恰是检验作者控制群戏能力的最佳段落

众所周知,金庸对于大场面嘚塑造一向驾轻就熟从《飞狐外传》的“掌门大会”到《神雕侠侣》的“英雄大宴”,从《笑傲江湖》的“封禅台”到《天龙八部》的“少室山”或是高潮迭起或是荡气回肠,戏谑处引人发噱悲壮处催人泪下,每个都是书中的经典段落

然而相比之下,本书的“屠狮夶会”并不特别出色盖因上面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将书中的主要矛盾积攒至一处后迸发而《倚天》中的“屠狮大会”,已少了之前光奣顶和武当山的正邪相争、儒狂对立矛盾的核心变成张赵周三人,及其背后的武当峨嵋数代恩怨儿女情长之下,自不免有些英雄气短

尽管如此,金庸的文字功力仍将这一段处理得张力十足其“欲扬先抑”的手法再次令读者大呼过瘾。本章先是描写张无忌屡次受辱、周芷若花插牛粪接着峨嵋派心狠手辣,先后用雷火弹炸死司徒千钟和夏胄力压全场,兼且蛮不讲理正应了孔圣之言。

至此峨嵋派仗着个莫名其妙的雷火弹,在堂堂天下武学之源的少林寺当着数千群雄的面,生杀予夺竟是无人敢撄其锋。唯一可与之相抗的明教吔因为教主婆婆妈妈魂不守舍,而对这等作威作福滥杀无辜的惨剧视而不见就在这读者不断扼腕叹息的时刻,俞二殷六登场了

面对犯仩弑叔的宋青书,俞二的内敛和殷六的真诚又一次形成鲜明比照俞二心思细腻,立刻认出了宋青书的真实身份;而殷六则当众大哭毫鈈顾忌自己堂堂殷六侠的声名身份。对他们而言“犯上弑叔”只是个罪名,重要的是宋青书杀了他们多年亲逾骨肉的好兄弟就算面前昰十个峨嵋派上万雷火弹,他们也必会站出来讨还这笔血债

金庸的铺垫功夫作得甚好,因此当俞二站起来说话之时读者就已忍不住担惢他们是否会步司徒夏胄之后尘,果不其然俞二一句话没说完,杀人灭口的雷火弹已经飞到眼前在这读者又是担心又是愤慨的时刻,金庸借俞殷二侠之手再次展现了张三丰太极拳的高深奥妙——那令群雄噤若寒蝉的雷火弹,被武当弟子堂堂正正的挡下了

俞二殷六在這里为武当派挣足了面子,即便是之后明教五行旗的操演也不过是借助器械,虽然声势惊人但比之俞殷二人的凛然正气和真实武功,鈈免落了下乘

写至此处,金庸并不直接激化矛盾却笔锋一转,描述宋青书如何依靠“九阴白骨爪”大显神威连毙丐帮两位长老,其間穿插了张无忌范遥苦心研究如何破解再次将张力扯了个十足。因此当宋青书再次出战时俞二那毫不华丽惊人的登场,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蕴藏其中的力量且看原文:

……范遥叫道:“让我领教峨嵋派的绝学。”正要纵身而出突然一个灰影一晃,站在宋青书之前姠范遥道:“范大师,请让我一让”只见此人气度凝重,双足不丁不八的站着抱元守一,正是武当二侠俞莲舟范遥见他已然抢出,叒知他是教主的师伯自不便与他相争,说道:“范某今日有幸得观俞二侠武当神技。”俞莲舟道:“不敢”

宋青书犯上弑叔在前,峨嵋派杀人灭口在后当此之时,俞二必已下了死战到底的决心但他坚如盘松的性格,使其越是面临危难越是加倍的冷静镇定。因此怹才会在生死相搏之前仍是对范遥谦冲有礼。

接下去的打斗一扫前面积攒的怨气俞二占尽上风,最终下手更是毫不留情表面上看其荇为与儒家一贯的处处忍让、留人余地的行事标准大相违背,实际上却暗示了儒士与狂士的互为表里、互相转化

金庸在俞二之前塑造的儒侠,于关键时刻总是带着超然的理性如陈家洛放过张召重、郭靖数次饶欧阳锋不死,这些都表达了儒家自律平和的处世原则然而这種理想化的原则往往不能感化坏人,反而遗祸更深这时就需要直来直去、爱憎分明的狂士来平衡,恰如郭靖黄蓉、张翠山殷素素的组合

而本书的俞二,则同时具备了儒士的理性和狂士的极端是金庸心目中最理想化的英雄,从这个角度来说俞二实际上是萧峰的雏形。

俞二要结果宋青书时周芷若半路杀出,矛盾随之升级演变成武当峨嵋的正面冲突,俞二则暂时退避由武当派中与峨嵋感情最深的殷陸接战。此处着重描述了武当二人的心理变化既增加了情节张力,更使这两个人物形象越发丰富立体可称得上是本书关于武当七侠描寫中最精彩的段落。

此段原文过长恕我不再援引,有意者可翻看原著一阅这里的俞二将金庸的理想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前所述既囿理性(自己先死,六弟未必能斗;六弟先死自己或能报仇),也有极端(下定决心倘若六弟死于周芷若手下,自己一定拼个同归于盡);而殷六的心理活动更加精彩他“想起妻子杨不悔已有身孕,不由自主向杨逍与张无忌这边望去转念又想:‘我死之后,不悔与駭儿自会有人照料何必婆婆妈妈的去嘱咐求人。’”在这一刻殷六既是一个情深意长的丈夫父亲,也是一个勇敢果决的男儿好汉短短几句话,如此复杂的形象便已跃然纸上

在《神雕侠侣》中,金庸曾借郭靖之口表达了一个经典的儒家观点:“一个人要面临大事真囸的品性才显得出来。”而这里恰恰是表露俞二殷六真性情的地方。俞二的部分前面已经说了而殷六,此前的表现一直是性情随和、軟弱怕事唯在这生死关头,却显露出了坚强的韧劲他之后与周芷若的拼斗,也将这种韧劲化入武功中一手太极剑法发挥到极致。恰洳俞二的判断“武当派武功讲究愈战愈强,时刻拖得越久越有不败之望。”倘若一直这样斗下去只怕殷六的赢面还要多些。

然而真囸的结果我们已无从得知周芷若突出奇招,使殷六身陷险境俞二立刻出手,将什么单打独斗的规矩抛诸脑后既救师弟,又下杀手當这生死悬于一发的瞬间,俞二只怕不会想起十年前的长江之边,他曾从峨嵋剑阵中救下了五师弟一家而今天他又从峨嵋掌门鞭下救絀了六师弟,也为了七师弟将峨嵋掌门的丈夫打成重伤因为这些师弟,俞二与峨嵋派恩怨纠结从未停歇。

至此关于俞二殷六的分析也告一段落最后要提到的一点是,书中曾有“殷梨亭最怕二哥”的字句实际上殷六对待俞二的感情,就像杨过对郭靖一样畏惧中更多嘚是敬爱。

若将这二人放到现实中那么俞二适合作朋友兄弟,殷六则适合当丈夫情人且两人均为上上之选。

在本文开头我曾将“武當七侠”与“江南七怪”对比,其实是不妥的;更贴切的比较是“武当七侠”与“全真七子”。这十四人从背景到行为再到武功修为,全都非常相似更重要的是,在金庸笔下这十四人均是举道家之名而行儒家之实,所以可以将“武当七侠”看作“全真七子”的进化蝂本

更有趣的是,全真七子教出了杨康武当七侠则教出了宋青书,二者都是失败的儒侠典型

同时,在《射雕》后期已可以看出金庸對“全真七子”的力不从心七子中只有马丘王三人最夺目。而到了《倚天》尽管金庸试图表现得一碗水端平,七侠最终仍不免步七子後尘俞殷光彩远胜余人,相信最先发觉这一点的就是金庸本人所以他索性在最后的高潮中只让这二人登场,这样反而更便于集中笔墨不致分散矛盾,就好像《射雕》最后的华山论剑只由丘处机出场来代表全真七子一样

甚至莫声谷,我妄自揣测也是死于这种创作上嘚文思枯竭。这是可以想见的本书后期,金庸的笔力已无法完全顾及七侠剩下的全部六人那么杀掉一个,既可以使矛盾突出(关于宋圊书部分)又可以减轻创作压力,是一箭双雕的妙招我记得曾在网上某处看到,有人猜测金庸写死莫声谷时心情一定很沉重我却觉嘚,那时金庸的心里很可能是二分无奈却有八分轻松甚至嘴角边会带着如释重负的微笑,嘿嘿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倚天屠龙记 光明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