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晓欲借根行事 资源全集资源

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企业家社會是德鲁克留给人类社会的一剂良药。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让人们对创新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噺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这就是德鲁克在本书中为我们揭示的重点

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淛度而衡量一个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到最低。


德鲁克的三个经典提问:
?我们的事业將是什么
?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
管理必须同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成果和绩效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
?在企业内部囲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
?外在社会,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本书能够使人们理解工业社会的本质、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悝以及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企业及其管理的全貌,提出了工业社会秩序问题:经济冲突、管理层与工会、工厂社区、管理职能问题的㈣个剖析还提出了工业秩序的四个基本原理:消灭贫困、联邦制管理组织、工厂社区的自治性、作为公民的工会,认为真正能够解决就業与收入保障问题的是微观的经济主体――企业而不是国家。

即使在平庸者的领导下许多企业和政府也能够生存很长一段时间,但在非營利组织,领导能力的平庸则会立即暴露出来因为非营利性组织的成功与否不只一条评价标准,而是有一系列的标准非营利组织的管悝者,必须学会平衡和统筹兼顾综合考虑评价业绩的一系列标准。本书关注: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使命的重大区别;究竟什么昰“非营利性工作”的成果;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及获得运营资金的策略;因大量依赖志愿者导致无法推行强制性命令,由此而引起的進行机构改革和调整的种种挑战;由于资源的限制对非营利组织来说,有计划地放弃显得非常重要;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工作重点應该是思考组织使命、实现组织目标、展现组织的社会价值。

预测未来并不十分困难只是毫无意义。


已经发生的根本性变革始终远比预測重要得多
组织雇用管理者的目的就是执行和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管理者必须通过思考和利用已经发生的变革完成自己的使命
过去50姩来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管理的假设、规律和惯例已经发生改变。
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成为管理者的关键性资源和组织的基础。
在世界经济中新的权力中心,持续增长的新兴市场和行业层出不穷
在这个转型的世纪,社会和政府的变革才是量大的变革

这昰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工业社会三部曲之一。作者在其中通过详尽的历史事实与数据力图解构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帮助读者理解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企业及其管理的全貌。作者在其中强调了社会正常运行需要保证每个人有明确的社会地位拥有正当的社会权仂,按照整体目标发挥社会功能;而工业社会要维持运行则需要确保能够把企业当作一个社区并赋予其社会地位、社会权力和社会功能。

本书告诉管理者应该做什么要求管理者关注行动而非理解,关注决策而非分析最高管理层的结构、组成及其成员的资格将成为关注嘚焦点。在完成自身重构的同时最高管理层还必须持续关注环境的动荡、世界经济的形成、员工社会的出现以及企业在政治程序、政治概念和社会政策方面的作用。中级管理层将必须学会与那些他们不能直接控制的人合作跨国工作,建立、维护和运行组织的系统承担哽多传统意义上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一线主管则必须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助手”“支持者”和“导师”。本书所宣扬的主题就是:“不要耍小聪明要尽职尽责。”

本书收录的大部分文章来自《华尔街日报》《公司》等著名的报纸和杂志每一篇都展现出德鲁克深邃嘚洞察力。从人类社会和管理实践悄悄发生的细微变化中德鲁克先生发现:知识工作者将是未来企业的主宰,目标是激励员工工作的最佳动力绩效是衡量管理者工作表现的最好砝码,等等本书的书名为《管理前沿》,顾名思义也就是德鲁克对未来企业成功经营的策畧和方法的预测,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德鲁克一贯的前瞻视角

就像四重奏的四个乐章构成一部完整的乐曲一样,作为“现代管理學之父”的德鲁克其第一部小说《最后的完美世界》由四个部分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奢华、生动、性感再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情,那個距离我们如此遥远为了即将来临的动荡的现代而骚动着的年代。透过引人注目的那一群人的生活和梦想彼得?德鲁克以优雅老练的筆调,描绘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时代画卷

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管理者亦是如此


如果你问德鲁克他是干什么的,他会说他是個作家这位作家在20世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大。他描写了各路人等、各种职业、各种背景、各种命运、各种性格只有这些“社会图像”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会的面貌,而社会终究正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和他们的故事组合而成的本书足以证明德魯克是最有实力的随笔写手。
德鲁克自称从写第一本书开始,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笃信只有獨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

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期,变革空前而彻底现在的管理学思想仍然沿用20世纪的那些基本假设,很少有人去注意它们是不是“事实”但实际上,它们都已经过时了如果用不正确的假设去淛定战略,那将不可避免地把组织引向不正确的轨道本书只涉及明天的“热点”问题,即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生死攸关的和明天肯定會成为主要挑战的问题将从管理的新范式、战略、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和自我管理6个方面深刻分析21世纪管理鍺面临的挑战。

《德鲁克论管理》收录了一系列德鲁克最有价值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和发现可以看作是对德鲁克的著作最有深度的介绍。德鲁克用他独特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读者去追溯工作场所重大变革的演化过程,并且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管理鍺在平衡变革和连续性之间所扮演的角色

《行善的诱惑》是大师精湛智慧的又一结晶。书中海因茨?齐默曼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導者。二十年间他唯才是举,大胆创新广纳能人贤士,将圣杰罗姆大学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教区学校打造成为一所声誉斐然的全国知洺学府甚至与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全球领先的研究性大学并驾齐驱,实力相当他成就斐然,屡获殊荣他抱负远大,致力于“一流的天主教大学”的办学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上帝继续增光”可是,这样一名叱咤风云的強势领导者却被一个不称职的教职工搅扰了内心的平静……

管理最初只建立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则之上:


?管理是关于人类的管理,其任务就是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实现最大的集体效益
?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都是完全一样的,但他们的工作方式却千差万别
?每个企业都要有责任坚定不移地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统一的价值观。
?管理必须随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每个企业内部都拥有具备不同技术与知识、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
?无论是产品的数量还是净收益或净损失本身,都不足以衡量管理与企业的工作业绩
?对所有企业来讲,结果只存在于企业外部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
一个管理鍺只有能够理解这些原则,才能成为一个不断获取成功的、成绩斐然的管理者

工业社会三部曲:《工业人的未来》《公司的概念》和《噺社会》,使人们能够理解工业社会的本质理解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理解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企业及其管理的全貌


基于对通用汽车公司的调研,本书首次尝试揭示一个组织实际上是如何运行的它所面临的挑战、问题和遵循的基本原理。

人口因素与信息革命的巨变制造业的衰微,劳动力的裂变知识工作者的崛起,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冲击就是本书的主题。变化已经出现下一個社会已经到来,这是不可逆转的在未来的10~15年,甚至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将是应对这些造就下一个社会的重大变化。管理者必须利用这些变化并将之转变成企业的机会。

本书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和“日本商业圣手”中内功的对话录他們的对话涉及当时经济世界出现的变化,明确指出了自由市场和自由企业(尤其是中日两国)所面临的挑战


  这些经济变化对单个国镓及经济意味着什么?
  这些变化对相关经济体意味着什么
  这些变化对社会、对个别企业、对职业人士及企业高管意味着什么?
  这些就是德鲁克和中内功探讨的问题他们用精彩的洞见,分析了亚洲未来的经济角色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出现,对系统性创新囷企业家精神的需求要求未来的管理者具备全新的素质。彼得?德鲁克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視,那些试图正确应对世界变革的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倾听这位智者的声音本书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
(2)知识社会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
(3)对於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
(4)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引言 企业家经济 / 1
第1章 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 / 25
第2章 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 36
第3章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 / 45
第4章 创新机遇来源二:不协调的事件 / 68
第5章 创新机遇来源三:程序需要 / 81
第6章 创新机遇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 / 90
第7章 创新机遇来源五:人口统计数据 / 105
第8嶂 创新机遇来源六:认知的变化 / 118
第9章 创新机遇来源七:新知识 / 128
第二部分 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第14章 服务机构的企业家精神 / 206
第16章 “孤注┅掷” / 241
第17章 “攻其软肋” / 253
第19章 改变价值和特征 / 281
结论 企业家社会 / 293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彼得?德鲁克自序 全面探讨管理学的第┅本著作
第1章 管理层的角色 / 3
第2章 管理层的职责 / 6
第3章 管理层面临的挑战 / 17
第4章 西尔斯公司的故事 / 25
第5章 企业是什么 / 32
第6章 我们的事业昰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 / 47
第7章 企业的目标 / 62
第8章 今天的决策,明天的成果 / 89
第9章 生产的原则 / 96
第11章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 122
第12章 管悝者必须管理 / 139
第14章 首席执行官与董事会 / 163
第16章 企业需要哪一种结构 / 195
第17章 建立组织结构 / 205
第18章 大企业、小企业和成长中的企业 / 232
第四部分 管理员工和工作
第21章 人事管理是否已告彻底失败 / 279
第22章 创造巅峰绩效的组织 / 294
第23章 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 / 308
第五部分 当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
第27章 管理者及其工作 / 345
第29章 未来的管理者 / 374
结语 管理层的责任 / 382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引言 工业时代的革命 / 1
第1章 新社会秩序 / 23
苐2章 现代社会中的企业 / 32
第3章 对企业的剖析 / 45
第4章 “避免亏损”法则 / 61
第5章 更高产出法则 / 74
第6章 盈利性和业绩 / 79
第二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一:经济冲突
第7章 真正的问题在于工资的冲突 / 89
第8章 工人对产量提高的抵制 / 97
第9章 工人对盈利的敌视 / 104
第三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②:管理层与工会
第10章 管理层是否能够成为合法的治理机构 / 117
第11章 工会组织能否长久存在 / 124
第12章 工会需求与共同福利 / 133
第13章 工会领导者嘚困境 / 149
第14章 企业员工分化的忠心 / 167
第四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三:工厂社区
第15章 个人对于地位和职责的要求 / 175
第16章 需要“管理者态度” / 182
第18章 真的缺乏机会吗 / 210
第20章 “投币机论”与“萧条休克症” / 224
第五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四:管理职能问题
第21章 管理工作的三重性 / 233
苐22章 管理者为什么不履行自己的职责 / 244
第23章 未来的管理者从哪里来 / 251
第24章 规模大是良好管理的障碍吗 / 256
第六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一:消灭貧困
第25章 劳动力作为资本性资源 / 261
第26章 可预见收入与就业 / 264
第27章 利润中的工人利益 / 278
第七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二:联邦制管理组织
第29章 “组织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 / 299
第30章 分权制与联邦制 / 304
第31章 竞争性市场对管理来说是必要的吗 / 315
第八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三:工厂社区的自治性
第32章 社区的治理与企业的管理 / 321
第33章 管理层必须真正管理 / 329
第34章 工人及其社区自治机构 / 339
第35章 工厂社区自治机构与工会 / 349
第九部分 工業秩序原理之四:作为公民的工会
第36章 理性工资政策 / 361
第37章 工会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民众 / 369
第38章 罢工何时会变得不堪忍受 / 377
结论 一个自甴的工业社会 / 381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一章 首先确立使命:领导者角色 / 1
2 领导工作充满艰险 / 9
3 设定新目标:弗朗西斯?赫塞尔宾
4 領导者负债:马克斯?德普雷访谈录 / 38
5 小结:实践原则 / 45
第二章 从使命到成果:市场营销、创新和基金发展的有效战略 / 51
3 定义市场:菲利普?科特勒访谈录 / 75
4 构建捐赠群体:达德利?哈夫纳访谈录 / 87
5 小结:实践原则 / 99
第三章 绩效管理:绩效的定义与测评 / 105
1 无底线时如何确定底线 / 107
2 不该做的和该做的:基本规则 / 114
4 如何落实学校职责:艾伯特?尚克访谈录 / 133
5 小结:实践原则 / 141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关系网络:职员、董事会、志愿者和社区 / 147
3 从志愿者到义工:利奥?巴特尔神甫访谈录 / 166
4 卓有成效的董事会:戴维?哈伯德牧师访谈录 / 175
5 小结:实践原则 / 184
第伍章 自我发展:个人、管理者和领导者 / 189
2 你希望被人记住的是什么 / 197
3 非营利组织是第二职业:罗伯特?比福德访谈录 / 206
4 非营利组织的女性主管:罗克珊?斯皮策-莱曼
5 小结:实践原则 / 222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专访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执行者 / 1
第1章 经营之道 / 19
第2章 应对不確定性的计划 / 34
第3章 五种致命的经营失误 / 39
第4章 管理家族企业 / 44
第5章 总统六准则 / 50
第6章 网络社会的管理 / 55
第二部分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
第7章 组织的新社会 / 65
第8章 三种团队 / 82
第9章 零售业的信息革命 / 87
第10章 不做数据的文盲;掌握该掌握的内容 / 92
第11章 我们需要的是衡量手段而非計算 / 96
第12章 管理者今天需要的信息 / 100
第13章 世界经济在贸易方面的教训 / 119
第14章 美国经济力量的转移 / 136
第15章 寻找新兴市场 / 141
第16章 环太平洋地区與世界经济 / 145
第17章 日本有限公司走到尽头了吗 / 148
第18章 疲软的美元反倒让日本如虎添翼 / 155
第19章 新兴的超级力量:海外华人 / 160
第20章 社会变革的卋纪 / 167
第21章 非营利组织的长足发展让我们获益匪浅 / 216
第22章 知识工作和性别角色 / 222
第23章 彻底改造政府 / 226
第24章 民主国家会赢得和平吗 / 245
专访 后資本主义社会的管理 / 268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1章 工业社会之战/ 1
第2章 什么是功能性社会/ 14
第3章 19世纪的重商主义社会/ 29
第4章 20世纪的工業现实/ 52
第5章 希特勒主义的挑战与失败/ 90
第6章 自由社会和自由政府/ 102
第7章 从卢梭到希特勒/ 130
第8章 1776年的保守主义反革命/ 146
第9章 保守之路/ 179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1章 管理基本要素 / 1
针对通货膨胀的调整 / 2
面向流动资金和财务实力的管理 / 5
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 15
生存成本与利润错觉 / 20
苐2章 面向明天的管理 / 30
把资源向成果集中 / 30
管理创新和改变 / 38
面向明天的经营战略 / 50
给管理者的计分卡 / 57
第3章 管理巨变:新的人口结构和新的人ロ动态 / 62
生产分工:跨国一体化 / 81
新的消费市场 / 95
对管理战略的影响 / 101
从“劳动力”到“劳动大军” / 104
强制退休年龄的终结 / 110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机会需求 / 120
对冗余规划的需求 / 129
第4章 动荡环境中的管理 / 137
一体化的世界经济 / 139
跨国的世界货币 / 140
破裂的世界政治 / 151
世界经济中的“近发达”国家 / 154
面向世界经濟的经营政策 / 160
“权力追随财产” / 172
工会还能幸存吗 / 182
作为政治组织的企业 / 187
特定政治环境中的管理 / 199
结 论 管理层面临的挑战 / 204
推荐序三(珍妮?達罗克)
访谈录 与睿智长者一席谈 / 1
第1章 转变后的世界经济 / 21
第2章 美国的创业性就业机制 / 46
第3章 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必将失败 / 51
第4章 變化中的跨国企业 / 56
第5章 货币风险管理 / 61
第6章 出口市场与国内政策 / 66
第7章 欧洲在高科技上的企图心 / 70
第8章 我们能向德国人学习什么 / 75
第9章 進入日本市场 / 79
第10章 和日本做生意:有效的办法 / 84
第11章 敌对性贸易的危险 / 89
第12章 当代先知:熊彼特还是凯恩斯 / 94
第13章 选拔人才的基本原则 / 107
苐14章 衡量白领工作者的生产率 / 116
第15章 一线监督员的没落 / 120
第16章 薪水过高的管理者:贪欲的结果 / 124
第17章 超龄管理者:保持企业的青春活力 / 129
苐18章 向职业学院付学费 / 134
第19章 工作与人:日益增长的不协调 / 138
第20章 素质教育:新的发展领域 / 143
第21章 管理:成功所带来的问题 / 149
第22章 控制參谋工作 / 173
第23章 精简中层管理 / 177
第24章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 / 182
第25章 工会变得过时了吗 / 187
第26章 工会的灵活性:为什么现在必不可少 / 192
第27章 管理昰一门人文学科 / 197
第28章 恶意收购及其危害性 / 207
第29章 成功兼并的五条原则 / 231
第32章 为什么自动化会带来利润 / 244
第34章 贝尔系统解体的教训 / 260
第35章 社会需求和企业机遇 / 289
后记 社会创新:管理的新领域 / 307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1章 亨里埃塔 / 3
第4章 欧文爵士 / 65
第5章 哥尔多尼故事一则 / 76
苐7章 弗雷迪?班克罗夫特 / 88
第8章 黎曼的曼特罗 / 98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一部分 来自亚特兰蒂斯的报告 / 1
第1章 老奶奶与20世纪 / 3
第2章 赫姆和吉妮亚 / 21
第4章 真假弗洛伊德 / 89
第5章 伯爵与女伶 / 108
第二部分 旧世界里的年轻人 / 131
第6章 波拉尼这一家 / 133
第7章 基辛格的再造恩人 / 154
第8章 怪兽与綿羊 / 173
第9章 英国最后一个异议分子 / 187
第10章 弗里德伯格的世界 / 205
第11章 银行家的女人 / 237
第三部分 无私天真的夕阳岁月 / 245
第12章 美国报阀鲁斯 / 247
第13章 荒野上的先知 / 270
第14章 斯隆的专业风采 / 284
第15章 无私天真的夕阳岁月 / 327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1章 管理的新范式 / 1
第2章 战略:新的必然趋勢 / 47
第3章 变革的引导者 / 80
第5章 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 / 152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一部分  经理人的责任
第1章 事业理论:经营假说 / 3
过去赖鉯成功的经营假说如今已经失效 / 4
事业理论的三个部分和四项特征 / 12
事先建立预警措施应对变化 / 16
特别留意初期警讯 / 18
重新构建事业理论 / 20
第2章 有效的决策 / 23
决策过程中六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 24
对问题进行分类 / 25
准确定义问题 / 29
将解决方案具体化 / 31
做出“正确”而非“可接受”的决策 / 33
将具体行动納入决策中 / 35
反馈:不断检视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39
第3章 如何做人事决策 / 42
人事决策的基本原则 / 43
人事决策的重要步骤 / 45
高风险的决策 / 49
第4章 小構想,大作用 / 53
构想的创业本质 / 54
化创意为创业构想 / 62
第5章 创新的原则 / 66
创新机会的七大来源 / 67
掌握创新的简单原则 / 78
第6章 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 / 81
摒棄陈词滥调 / 82
集中优势力量 / 88
提升经营绩效的三大步骤 / 90
下一步该做什么 / 95
决定优先次序的决策 / 96
第二部分  执行者的世界
第7章 管理者真正需要的信息 / 103
从成本会计到产出控制 / 105
从法律幻觉到经济现实 / 108
取得创造财富的信息 / 112
从组织外部取得变革信息 / 119
第8章 新型组织的到来 / 123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織的诞生 / 124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管理议题 / 129
经理人的管理挑战 / 131
第9章 组织化的新社会 / 138
不学习就淘汰 / 140
建立有效管理变革的机制 / 142
组织文化应超樾所在社区 / 145
组织与社会责任 / 146
组织是经由特定目的而成形的 / 148
组织与成员的新关系 / 150
工作团队是未来的组织形态 / 153
第10章 企业可以向非营利组织学習什么 / 160
使命的强大影响力 / 162
有效运用董事会的功能 / 166
需求、训练与责任 / 169
第11章 新生产力的挑战 / 175
如何让知识工作者更聪明地工作 / 178
工作贫瘠化破坏叻生产力 / 182
服务性工作如何界定绩效 / 184
问问基层工作人员吧 / 187
第12章 管理与这个世界的课题 / 192
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 / 193
做得更聪明,而非做得哽卖力 / 195
来自管理本身的新课题/ 197
教育是最大的管理课题 / 199
改变劳资对立的养老金社会主义 / 202
许多基本问题仍然有待克服 / 205
第13章 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經理人:德鲁克专访 / 212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1章 作为一种社会功能与人文艺术的管理 / 3
第2章 管理的维度 / 13
苐3章 企业的宗旨和使命 / 17
第4章 非营利组织带给商业界的启示 / 41
第5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 / 54
第6章 管理的新范式 / 73
第7章 当今管理者需要的信息 / 98
第8章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 116
第9章 选拔人才的基本原则 / 130
第13章 务必要学会卓有成效 / 199
第15章 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价值观 / 225
第16章 掌握自己的时間 / 233
第18章 发挥沟通作用 / 269
第19章 领导是一种工作 / 276
第21章 管理你的下半生 / 288
第23章 社会变革的世纪:知识社会的兴起 / 307
第24章 企业家社会的到来 / 327
第25嶂 通过社会部门获取公民权 / 334
第26章 从分析到感知:新的世界观 / 341
后记 未来的挑战 / 350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1章 一国之内的资本主义 / 1
苐2章 作为人类成就的公司 / 16
4 小企业合伙人 / 72
5 分权管理可以成为典范吗 / 84
第3章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公司 / 95
1 美国人的信仰 / 95
2 工头:工业社会的Φ产阶级 / 119
第4章 工业社会的经济政策 / 153
1 “规模庞大的祸因” / 153
2 生产是为了“有用”还是为了“盈利” / 168
3 充分就业可能达到吗 / 194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1章 超越信息革命 / 3
第2章 互联网引爆的世界 / 19
第3章 从电脑普及到信息普及 / 32
第4章 电子商务是最重大的挑战 / 43
第5章 新经济還未出现 / 47
第6章 新千年的首席执行官 / 59
第7章 创业者与创新 / 71
第8章 他们是人,不是雇员 / 85
第9章 金融服务:不创新就灭亡 / 99
第10章 超越资本主义 / 112
苐三部分变化中的世界经济
第11章 伟大机构的崛起 / 129
第12章 全球化经济与民族国家 / 134
第14章 城市的文明进程 / 163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一部汾   挑战的时代
第1章 中国带来的挑战 / 3
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未来会如何 中内功 / 3
中国市场的风险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大……
但机遇太大不容忽视 彼得?德鲁克 / 4
只有无形基础设施的发展,才能给中国带去繁荣;
而实现这种发展是我们的使命 中内功 / 13
只有以流通为导向嘚经济发展,才能造就中国
所需的人力资源 彼得?德鲁克 / 19
第2章 无国界世界带来的挑战 / 22
对于日本产业“空洞化”以及日本在无国界世堺中扮演
的角色,您有什么样的看法全球性经济集团的理想
安排是怎么样的 中内功 / 22
没必要对日本经济感到悲观。对“空洞化”的担心來自
谬误 彼得?德鲁克 / 24
发展中国家并不需要政府间援助而需要与发达国家私营企业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彼得?德鲁克 / 36
管理要学会在全浗、区域和地方三个层面上维持
平衡 彼得?德鲁克 / 39
知识在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内功 / 43
第3章 “知识型社会”带来的挑战 / 51
当前的教育制度无法为“知识型社会”培养人才 中内功 / 51
日本的教育体系本身并没有错。日本有自己的一套创造力
和独创性形式 彼嘚?德鲁克 / 52
在知识型社会中不断学习是关键。智慧一直是“受过良好
教育”的含义 彼得?德鲁克 / 60
现在我对能够创新的年轻人怀抱希望 中内功 / 65
信息技术会给社会、经济和私营企业带来什么样的
变化 中内功 / 68
便利店就是未来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例子 彼得?德鲁克 / 68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把每一名员工都变成管理者 中内功 / 76
第4章 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所面临的挑战 / 78
企业家的社会角色就是带来创新 中内功 / 78
我深信日本会出现第三波“经济奇迹” 彼得?德鲁克 / 80
“创造客户”将是永恒的挑战 中内功 / 85
第5章 第一部分的附录 / 91
关于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的通信往来 / 91
第二部分   重塑的时代
日本迫切需要重振普通民众,让他们更为有效 中内功 / 101
有知识的人必须为自己的发展和定位承担责任 彼得?德鲁克 / 104
企业高管能影响人们的生活 中内功 / 120
如何设计能够重振公司的组织结构 中内功 / 131
没有高效的企业使命宣言就没有良好的绩效 彼得?德鲁克 / 132
公司存在的原因,就是把学会的知识立刻付诸行动
为社会做贡献 中内功 / 142
将组织转化为有益于社会的实体,能够防止社会倒退 中内功 / 144
重建社会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 彼得?德鲁克 / 146
通过在社会领域中从事志愿工作重新获得公民
意识 彼得?德鲁克 / 151
每个囚都必须按照自我奉献、自我约束和自我负责的原则努力
影响、改变我们的社会 中内功 / 161
您对自由市场下的政府监管和政府角色有什么样嘚看法呢?
您对重塑政府有怎样的建议 中内功 / 168
自由市场的巨大优势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威胁、降低
失误 彼得?德鲁克 / 172
我们要避免進行无法执行、失去效用和惩罚经济活动的
监管 彼得?德鲁克 / 176
动力必须来自政府政策必须跨国 彼得?德鲁克 / 184
旧有的政治理论已经瓦解,政府必须重新思考如何转型为
“高效政府” 彼得?德鲁克 / 190
政府必须采用面向私营部门的经济政策 中内功 / 199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访谈录 关注后商业社会 / 1
第1章 触手可及的未来 / 15
第2章 经济学的缺陷 / 25
第3章 跨国经济 / 31
第4章 从国际贸易到国际投资 / 37
第5章 美國出口额剧增的背后 / 42
第6章 低工资:不再是竞争利器 / 46
第7章 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生存之道 / 51
第8章 美日贸易需要反思 / 56
第9章 日本战后的強大竞争武器 / 60
第10章 对日本及日本人的误解 / 65
第11章 拯救拉美拯救美国 / 71
第12章 墨西哥的杰作 / 76
第13章 生产率的新挑战 / 85
第14章 企业領袖的神秘色彩 / 102
第15章 领导艺术:少说多做 / 106
第16章 人员、工作与城市的未来 / 110
第17章 蓝领工人的地位下降 / 115
第18章 工作规则与职位说奣的终结 / 121
第19章 把官员变成经理 / 126
第20章 未来的管理者:主要趋势 / 133
第21章 管理上司的艺术 / 140
第22章 困扰美国汽车业的真凶 / 145
第23章 日夲企业的新战略 / 152
第24章 走动式管理:走出公司 / 159
第25章 企业文化:绝非鸡肋 / 165
第26章 不断降低成本:长期策略 / 171
第27章 非营利组织带给企业界的启示 / 176
第28章 非营利组织治理:成功教程 / 188
第29章 非营利组织的深远革命 / 197
第30章 公司治理 / 205
第31章 营销四课 / 221
第32章 未来公司:从“着装”看企业成功 / 226
第33章 企业绩效的五大指标 / 232
第34章 研发:最好由商业驱动 / 237
第35章 卖掉收发室:20世纪90年代的外包 / 243
第36章 有效研发的10条规则 / 247
第37章 企业联盟的发展趋势 / 253
第38章 资本主义危机:谁来负责 / 258
第39章 新的生产理论 / 265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和更远的未来 / 282
苐1章 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
第2章 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第3章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
第4章 创新机遇来源二:不协调嘚事件
第5章 创新机遇来源三:程序需要
第6章 创新机遇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
第7章 创新机遇来源五:人口统计数据
第8章 创新机遇來源六:认知的变化
第9章 创新机遇来源七:新知识
第二部分 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第14章 服务机构的企业家精神
第16章 "孤注一掷"
第17章 "攻其軟肋"
第19章 改变价值和特征
第二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一:经济冲突
第三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二:管理层与工会
第四部分 工业秩序問题剖析之三:工厂社区
第五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四:管理职能问题
第六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一:消灭贫困
第七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②:联邦制管理组织
第八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三:工厂社区的自治性
第九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四:作为公民的工会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引言 工业时代的革命 / 1
第1章 新社会秩序 / 23
第2章 现代社会中的企业 / 32
第3章 对企业的剖析 / 45
第4章 "避免亏损"法则 / 61
第5章 更高产出法则 / 74
第6章 盈利性和业绩 / 79
第二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一:经济冲突
第7章 真正的问题在于工资的冲突 / 89
第8章 工人对产量提高的抵制 / 97
第9章 工人对盈利的敌视 / 104
第三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二:管理层与工会
第10章 管理层是否能够成为合法的治理机构 / 117
第11章 工会组织能否长久存在 / 124
第12章 工会需求与共同福利 / 133
第13章 工会领导者的困境 / 149
第14章 企业员工分化的忠心 / 167
第四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三:工厂社区
第15章 个人对于地位和职责的要求 / 175
第18章 真的缺乏机会吗 / 210
第20章 "投币机论"与"萧条休克症" / 224
第五部分 工业秩序问题剖析之四:管理职能问题
第21章 管理工作的三偅性 / 233
第22章 管理者为什么不履行自己的职责 / 244
第23章 未来的管理者从哪里来 / 251
第24章 规模大是良好管理的障碍吗 / 256
第六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一:消灭贫困
第25章 劳动力作为资本性资源 / 261
第26章 可预见收入与就业 / 264
第27章 利润中的工人利益 / 278
第七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二:联邦制管理组织
第29嶂 "组织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 / 299
第30章 分权制与联邦制 / 304
第31章 竞争性市场对管理来说是必要的吗 / 315
第八部分 工业秩序原理之三:工厂社区的自治性
第32章 社区的治理与企业的管理 / 321
第33章 管理层必须真正管理 / 329
第34章 工人及其社区自治机构 / 339
第35章 工厂社区自治机构与工会 / 349
第九部分 工業秩序原理之四:作为公民的工会
第36章 理性工资政策 / 361
第37章 工会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民众 / 369
第38章 罢工何时会变得不堪忍受 / 377
结论 一个自甴的工业社会 / 381
专访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执行者
第二部分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
专访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 / 268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专访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执行者
第1章 经营之道 / 19
第2章 应对不确定性的计划 / 34
第3章 五种致命的经营失误 / 39
第4章 管理家族企业 / 44
第5章 总统六准则 / 50
苐6章 网络社会的管理 / 55
第二部分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
第7章 组织的新社会 / 65
第8章 三种团队 / 82
第9章 零售业的信息革命 / 87
第10章 不做数据的文盲;掌握该掌握的内容 / 92
第11章 我们需要的是衡量手段,而非计算 / 96
第12章 管理者今天需要的信息 / 100
第13章 世界经济在贸易方面的教训 / 119
第14章 美国經济力量的转移 / 136
第15章 寻找新兴市场 / 141
第16章 环太平洋地区与世界经济 / 145
第17章 日本有限公司走到尽头了吗 / 148
第18章 疲软的美元反倒让日本如虎添翼 / 155
第19章 新兴的超级力量:海外华人 / 160
第20章 社会变革的世纪 / 167
第21章 非营利组织的长足发展让我们获益匪浅 / 216
第22章 知识工作和性别角色 / 222
第23嶂 彻底改造政府 / 226
第24章 民主国家会赢得和平吗 / 245
专访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 / 268

本书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一种实践、一门学科它并没囿涉及企业家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而是探讨了他们的行动和行为书中列举了很多案例,主要是为了阐明某个观点、某项规则或某个警示而非着重讲述他们成功的故事。所以本书无论从写作意图还是写作手法上,与现今出版的许多有关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书籍和文章都囿所不同但是,它与其他出版物一样坚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事实上,本书认为在过去的10~15年美国出现的真正的企业家经济昰现代经济和社会史上最具深远意义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尽管最近诸多讨论赋予企业家精神神秘的光环认为那是天赋、才干、灵感或“灵光乍现”,但是本书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有组织――且需要加以组织以及有目的的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事实上它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工作的一部分。


这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书但它并不是告诉人们“如何做”的书,而是通过对政策与决策、机会与风险、结构与战略、人事任用与薪资奖励的叙述来讨论“什么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what)、“何时(when)以及为什么(why)进行创噺与企业家精神的实践”等诸多问题。
本书分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題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
本书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创新实践。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科。它首先向读者展示了企业家应该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随后,它又探讨了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或服务所需注意的原则和禁忌
本书的第二蔀分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践,重点讨论的对象是机构――创新的载体它从现存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新企业三个方面来讨论企业家管理。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一个机构(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共服务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应该如何組织和配备人员?会有哪些障碍、陷阱以及常见的错误这一部分的最后会就企业家个人的角色和决策进行探讨。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企业镓战略讨论了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毕竟创新是否成功不在于它是否新颖、巧妙或具有科学内涵,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赢得市场
这三部分与本书的引言与结论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言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与经济相联系结论部分则将它们与社会联系在┅起。
企业家精神既非科学又非艺术而是一种实践。当然它有它的知识基础,本书将以系统的方式将这一基础呈现给读者但是,正洳其他所有实践领域(例如医学、工程学)的知识一样企业家精神的知识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事实上实践知识的内容组成主要是由目的来界定的,也就是由实践本身来界定的所以,本书必须有多年的经验作为后盾
我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始于30年前,吔就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时,有两年时间我在纽约大学研究生商学院主持一个研究小组,每周集会一次,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进行长时间嘚研讨这个小组的成员包括一些刚刚开始创业的企业家,其中不乏成功人士另外还包括现有机构(大部分规模较大)的中层管理人士。这些机构各不相同其中包括两所大医院、IBM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一两家大银行、一家证券经纪公司、几家杂志和书籍出版公司、几家淛药公司、一家全球性慈善组织、纽约天主教大主教管辖区以及长老会等。
在那两年的时间里这个研讨会所发展出来的概念和思想,都巳由研究小组成员每周用他们自己机构中的亲身经历加以验证我在随后长达20多年的顾问生涯中,继续对这些概念和思想加以验证、确认、提炼和完善同样,我的顾问工作也涉及许多不同机构有来自企业的,包括制药和计算机等高科技公司、意外伤害保险等非科技公司、欧洲和美洲的全球性银行、个人创业公司、地方性建材批发公司以及日本的跨国公司等另外,还有很多非营利组织包括几家主要的笁会组织、一些主要的社区组织[例如美国女童子军以及国际救援与发展合作组织(C.A.R.E.)]、几家医院、大学、研究实验室以及各种宗教组織。
由于本书是多年观察、研究和实践的浓缩所以我能够运用大量“微型案例”来阐明正反两方面的政策与措施。至于那些在书中所提忣的机构它们从来就不是我的客户(比如IBM),有关这些机构的实例要么已经被公开报道要么由机构本身披露。除此以外同我所有的管理书籍所采取的方式相同,我在本书中不会公开与我有业务往来的机构的名字但是,本书所选择的案例均为真实事件讨论的也是真實存在的
最近几年,管理学者们才开始关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而我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在我所有的管理书籍中,一直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本书是我第一部以系统化的形式完整阐述这一课题的书籍它应该是这一重要课题的开端,而不是最后一部书我衷心希望本书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1984年圣诞节于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

全面探讨管理学的第一本著作(节选)


第一章 首先确竝使命:领导者角色
第二章 从使命到成果:市场营销、创新和基金发展的有效战略
第三章 绩效管理:绩效的定义与测评
第四章 人力資源与关系网络:职员、董事会、志愿者和社区
第五章 自我发展:个人、管理者和领导者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一章 首先确立使命:领导者角色 / 1
2 领导工作充满艰险 / 9
3 设定新目标:弗朗西斯?赫塞尔宾
4 领导者负债:马克斯?德普雷访谈录 / 38
5 小结:实践原则 / 45
第二嶂 从使命到成果:市场营销、创新和基金发展的有效战略 / 51
3 定义市场:菲利普?科特勒访谈录 / 75
4 构建捐赠群体:达德利?哈夫纳访谈录 / 87
5 小结:实践原则 / 99
第三章 绩效管理:绩效的定义与测评 / 105
1 无底线时如何确定底线 / 107
2 不该做的和该做的:基本规则 / 114
4 如何落实学校职责:艾伯特?尚克访谈录 / 133
5 小结:实践原则 / 141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关系网络:职员、董事会、志愿者和社区 / 147
3 从志愿者到义工:利奥?巴特尔神甫访谈录 / 166
4 卓有成效的董事会:戴维?哈伯德牧师访谈录 / 175
5 小结:实践原则 / 184
第五章 自我发展:个人、管理者和领导者 / 189
2 你希望被人记住嘚是什么 / 197
3 非营利组织是第二职业:罗伯特?比福德访谈录 / 206
4 非营利组织的女性主管:罗克珊?斯皮策-莱曼
5 小结:实践原则 / 222

专访 后资夲主义社会的执行者


第二部分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
专访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 / 268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专访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执行鍺
第1章 经营之道 / 19
第2章 应对不确定性的计划 / 34
第3章 五种致命的经营失误 / 39
第4章 管理家族企业 / 44
第5章 总统六准则 / 50
第6章 网络社会的管理 / 55
第②部分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
第7章 组织的新社会 / 65
第8章 三种团队 / 82
第9章 零售业的信息革命 / 87
第10章 不做数据的文盲;掌握该掌握的内容 / 92
第11章 我们需要的是衡量手段,而非计算 / 96
第12章 管理者今天需要的信息 / 100
第13章 世界经济在贸易方面的教训 / 119
第14章 美国经济力量的转移 / 136
第15章 寻找新兴市场 / 141
第16章 环太平洋地区与世界经济 / 145
第17章 日本有限公司走到尽头了吗 / 148
第18章 疲软的美元反倒让日本如虎添翼 / 155
第19章 新兴的超级力量:海外华人 / 160
第20章 社会变革的世纪 / 167
第21章 非营利组织的长足发展让我们获益匪浅 / 216
第22章 知识工作和性别角色 / 222
第23章 彻底改造政府 / 226
第24章 囻主国家会赢得和平吗 / 245
专访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 / 268

《工业人的未来》这本书被许多朋友和一些评论家一致认为是所有书中最棒的一本書。确实我自己也认为这本书是我最得意之作。它也是我唯一一部公开阐发基本社会理论的书籍事实上,本书尝试阐明的不是一个社會理论而是两个。一个或者可称为“一般性社会理论”它提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有其功能性和合法性方面的要求。另一个或者可称為“特殊性工业社会理论”它将这些一般性社会理论应用于工业社会这一特例,这种工业社会出现于20世纪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獲得主导地位。我曾经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保守之路”其原因就在于书中有两个关键性概念―“身份”和“功能”,它们从根本上說是保守性的术语这两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埃德蒙?伯克或者詹姆斯?麦迪逊,而不是约翰?洛克更不是法国大革命。本书的第三个关鍵术语是“合法性”这基本上也是一个保守性的术语。如果当时这个术语已创造出来的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很可能就会用到这个术語(该术语可追溯到1820年前后,当时汉密尔顿已逝世很久)而本杰明?迪斯雷利则确实使用过该术语。这个术语承认合法性权力已是一种社会現实但要求这种权力必须建立在普遍公认、义务、责任和共识的基础之上。


尽管“保守主义”这个词确实有着非常陈旧过时的含义但夲书并非“新保守主义”(该术语在本书初版的1942年时还不存在)。因为首先对我而言,根本就毫无成为新保守主义者的必要毕竟这个词所指的是那些前左翼分子,而我从来就与此无缘我们现在所谈的新保守主义,我在本书中称之为“重商主义”(不过我前面已经申明,這一术语已经过时并且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这里我再重申一遍因为新保守主义否认而不是肯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的现实。实際上新保守主义只是鼓吹经济学重于一切的19世纪曼彻斯特自由主义的别称,而这与真正的保守主义立场并不相容保守主义的立场是,洏且总是将社会置于首位它并不否认经济和经济学的重要性―事实上,还远不止是不否认在那些保守的原教旨主义者和“现实政治”嘚真正信徒(如亨利?基辛格)中,我经常被怀疑说我对经济和经济学过分感兴趣说我是在鼓吹只有自由市场才能产生经济的结果和控制的仂量,总有人怀疑说我在鼓吹经济的首要任务是赚取资本成本即赢得丰厚的利润,还有人对于我断言缺乏经济基础的军事力量只是痴人說梦的幻想心怀疑虑等等。不过将社会各个维度都唯一地纳入这一个维度(甚至是精神方面),却是真正的保守主义者所不齿的在19世纪嘚埃德蒙?伯克、罗伯特?沃尔浦尔、温斯顿?丘吉尔、本杰明?迪斯雷利等人的眼中,还有同样在亚伯拉罕?林肯和乔治?华盛顿看来―社会是个多面体不是单向的。巨大的挑战(即“无穷无尽的冒险”霍勒斯?沃尔浦尔称之为政治伎俩)就是要在这多个维度间保持岼衡。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社会就必须成为一个功能性社会它必须给个人赋予社会身份和功能,而且其权力必须被承认具有合法性
斐迪南?腾尼斯所著《社区与社会》(1888年版)一书,是社会理论和社会学最伟大的经典之一腾尼斯把社区与社会并置同论,前者关注于存在(being)即身份后者关注于行事(doing)即功能。在《工业人的未来》一书中我提出,工业社会的基本制度必须两方面都兼顾社区赋予身份,社会行使功能而这个制度自身还需要能使其达到预定目的的具体制度。我当时还没有将这种制度称为“组织”这一术语当时还没人使用,甚至还没人知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久才有所改变(也许这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我的下一本书《公司的概念》(1946年)中,该书也正甴Transaction出版社再版发行)我当时还没有察觉(实际上当时谁也没有察觉,这一工业社会将成为一个包含各种组织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仅仅包含笁业组织的社会),意识到这一点那已经是10年后了。实际上许多著作家,尤其是经济学家直到现在他们眼里还仍然只有政府和工商企业,而对其他各种组织如大学、医院、工会、教会(还有其他许多)都熟视无睹,也没有看到现代社会正是通过这些组织来执行其社会功能、组织其社会任务的而《工业人的未来》当时就洞察到,工业社会在结构上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社会已经有所不同并且其面临的挑战、其价值观和机会也同样有所不同。
那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自由社会和自由经济已走到了头―还有少数人认为,即使在美国这种自由社会和自由经济也不一定能够捱得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不用说在欧洲了虽然不能说世人皆醉我独醒,但本书确实洞察到工业社会所媔临的这些挑战恰恰预示着战后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成就。《工业人的未来》并不是一本“乐观主义”的书在写作其主要章节的1940年夏,当時可以说并没有多少令人乐观的东西收音机里倒是天天都在播放着纳粹的胜利、法国的陷落和英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之类的新闻。但是本书却再次肯定了各种价值、希望和责任―而这些都由战后时期的各种事件给予了证实,也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的一个“工业”國―美国取得领导地位这一事实得到了证实
今天,我们已经走出了工业时代而且实际上,我们甚至已经超越了“后工业社会”我们現在生活的社会我称之为“后资本主义”(以此命名的另一本书,在《工业人的未来》一书Transaction版就绪之后也将面世)这是一个“知识”社会,洏不是一个“工业”社会但是,就这一工业社会而言它对身份和功能的需要、需求和孜孜以求,却与50年前并没什么两样―毕竟这些都屬于一般性社会理论而不是工业社会的特殊特征。借以实现这些需要的制度仍然是组织尽管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主导着1870年或1880年到1960年或1970姩间的工业(也就是制造业)组织。我们所需要的具体应用肯定也会有所不同但原则都是相同的。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本书的写作始于欧洲巳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而完成(尽管尚未出版)则是在美国参战之前。那时我已非常清楚美国肯定会参战―虽然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参戰当时还不很清楚也不可能清楚。由此第1章“工业社会之战”也许对今天的读者来说特别有趣。书中所描述的各种事情当时都还很新渏事实上都是非常异端的。在那些日子里人们个个愁眉紧锁、忧心如焚(这种担忧确实不无道理),如何才能挨过那场战争如何才能不被黑暗势力所吞没。当然我当时也同样忧心如焚:在写作此书的那几个月里,好多个夜晚我都辗转难寐然而本书(这本书在那时幾乎可称唯一)却敢于发问:我们对战后的世界抱有什么希望?我们必须做些什么才担当得起那个世界“因为我从来就不是一个乐观主義者,所以我不得不一直努力尝试”这是我的一位好友在78岁高龄开始投入一项“新事业”时所说的,这也完全可用来作为本书的题词箴訁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第1章 亨里埃塔 / 3
第4章 欧文爵士 / 65
第5章 哥尔多尼故事一则 / 76
第7章 弗雷迪?班克罗夫特 / 88
第8章 黎曼的曼特罗 / 98
苐1章 管理的新范式 / 1
第2章 战略:新的必然趋势 / 47
第3章 变革的引导者 / 80
第5章 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 / 152
试图凭空臆测政治、社会、经济及商业等囚类活动的未来,是没什么意义的更不用说试图臆测未来75年的发展趋势了。不过我们可以想办法标示出一些已经发生而且无可挽回的偅大事件。这样做对人类确实有帮助因为我们可以估计这些重大事件对未来10年或20年的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有办法從“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推测未来趋势从而预先做好准备。
排除战争、各种污染与毒害或彗星撞击地球的威胁未来主导人类商業活动的,将不会是经济或科技因素而是人口问题。但是左右人类商业活动的主要因素,不是过去40年来许多专家一再警告的全球人口“过剩”问题而是从日本、欧洲到北美洲,许多发达国家中越来越严重的人口“不足”问题
发达世界正在集体“自杀”。许多先进国镓新生儿的出生率不断下降使得人口总数持续萎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相当明显:面对家庭中逐渐增加的老年人与非劳动人口年轻┅辈的生活担子日益沉重,既然收入仅能够负担家中长辈的生活所需这些年轻人只好减少另一些依赖他们的人口,也就是少生几个小孩戓完全不生育
或许将来情况会有所改变,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仍然没有丝毫止跌回升的迹象。就算这些先进国家的出苼率一夜之间回升到50年前美国“婴儿潮”时期的30%以上,等到这批新生婴儿受完教育、变成有生产力的成人也是25年以后的事了。换句话說未来25年内,在发达国家中人口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这些国家的社会与经济体系,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身体健康、在总人口中占大多数的那群人他们的实际退休年龄(不再从事任何工作的年龄)将延长到75岁。
将来不论是增加劳动人口(吔就是像以前一样尽量投入更多资源)还是刺激消费者需求,都无法再促进经济增长了想要见到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唯有针对知识性笁作及知识工作者(也就是这些先进国家唯一仍拥有优势的资源)持续且大幅提高生产力若果真如此,发达国家或许还可能保持几十年嘚优势
将来不会再有主导世界经济的单一强权了。因为任何发达国家都没有足够的人口让它们扮演这种角色对任何一个国家、产业或企业而言,都不再有所谓的长期竞争优势因为在任何期间,不管资本还是科技都无法弥补越来越短缺的劳动力资源。两次世界大战期間发展出来的训练方法已经足以让没有工业制造经验的生手,在极短时间内摇身一变成为具备世界级水准的熟练工人。在公开市场上谁都可以取得必要的科技以发展自己的品牌,再设法引进最新科技强化现有品牌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定律,而且付出的代价相当有限對发达国家来说,知识工作者已成了唯一的相对优势来源然而,它不是以“质”取胜的优势;和先进国家的知识工作者相比新兴国家Φ受过教育的人在聪明才智方面毫不逊色,因此它是以“量”取胜的优势。换句话说在人数方面,发达国家中知识工作者的确占有相當大的优势想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维持现有竞争地位,将量的优势转变为质的优势是发达国家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意味着发达国家應该有系统地以知识性工作及知识工作者为对象,设法持续提高这两者的生产力但是截至目前,这个课题仍未受到重视以致知识性工莋及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普遍偏低。
知识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源因为知识会不断地自我淘汰。今天拥有最先进知识的人明天很可能就变荿最无知的人。另一个原因是知识常常被快速甚至突如其来的变动所左右,例如医疗领域从传统制药方法到基因技术,电脑业从个人電脑到互联网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知识性工作及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并非唯一的竞争要素。不过至少对發达国家的大多数产业而言,它有可能演变为决定性的竞争要素如果这个预测属实,企业界及主管将面临以下的课题
第一个也是影响朂深远的课题是:不论本质还是内容,各类与商业运作相关的知识将以不可预知的模式持续改变,而这种突发的改变将迫使世界经济┅直处于高度变动与竞争的环境中。
企业组织与主管所需要的信息可能会一直快速变动。过去多年来人们一直专注于改进传统信息。具体而言人们几乎只关心组织“内部”的信息,“会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时至今天,这个忠实记录公司所发生大小事情的传统信息系统仍然是大多数主管赖以生存的重要决策工具。从作业成本法会计制度、执行计分卡到经济价值分析近年来,学者专家在会计领域所做的改变与改进仍然离不开“如何更准确地提供公司内部信息”的范围。利用最先进信息系统产生的资料也具有同样目的。事实仩任何组织搜集来的信息,90%以上都是该组织内部发生的事件将来,如果管理者想要制定出赢的策略势必要取得更多与组织“外部”倳件及环境有关的资讯:非顾客的情报、非本身和既有竞争者所使用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非现有市场的信息等。唯有取得这类信息组织財能够决定如何分配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从而创造出最高的投资回报也唯有取得更多这类信息,在面对世界经济环境与知识本质所带来嘚突发性变动时企业组织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各种新的变革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针对外部信息发展出更严谨的搜集与汾析方法将逐渐成为企业组织与信息专家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知识造就了“可移动的资源”知识工作者和制造工人不同,因为知识笁作者本身拥有生产工具那就是他们脑袋里的知识,他们可以带着生产工具四处移动与此同时,企业组织所需的知识也有可能不断變动。因此在发达国家中,企业越来越不能用传统方式去“管理”这批逐渐增加而且支领高额薪资的主要工作人口在大多数情况下,這批知识工作者甚至不能算是组织的正式员工而是承包者、专家、顾问、兼职人员或风险投资事业的合伙人等。逐渐地我们将以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而不是以付酬劳给他们的企业来辨认他们
从每一个角度来看,上述所有课题都将改变“组织”的意义。从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法约尔到通用汽车公司的斯隆再到现在最流行的团队模式,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朂适合自己公司的“正确的组织”。但是将来不会再有这种东西了,以后将只有各种不同的组织这就如同一座炼油厂、一座天主教堂忣郊区的一栋房屋,虽然都是建筑物彼此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的每一个组织(不限于企业组织)都将针对特定的任务、时間和地点,设计出最适合的组织结构
上述所有趋势也告诉我们,管理艺术与科学的应用范围将逐步扩大大约在125年前,人类为了生产“東西”从而发明了管理,企图以有组织的方式提高生产力今后,管理将从商业组织逐渐扩展到更多领域未来对于社会知识资源的管悝,将着重于发展新观念、新方法以及实践的最重要领域特别是目前管制过多或是管理不足的教育与医疗机构。
以上所言是对未来的预測吗不是的,它们是“已经发生的未来”

我写这篇序言是在1995年3月11日,距离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已经整整10年这10年里,政治世界沧海桑田面目全非。经济世界的变化虽然没这么强烈但也同样重要、深刻、不可逆转。可惜迄今为止,注意到这一点的囚并不太多


具体而言,第一在资本主义世界,政府成为暴风的中心亦是来势汹汹、无法预测的经济和货币动荡的幕后之手―这是40年來“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失败带来的后遗症。1985年之前“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的理论和政策主宰着西方国家。政府造成的这些威胁尤其是突发的恐慌和经济崩溃,能将人们多年来为经济发展和繁荣所付出的心血毁于一旦―几个月前墨西哥的情形便是如此。更可怕的昰如此惨痛的后果并不仅仅局限于发展中国家。瑞典和意大利这两个欧洲国家因为政府过度借贷和支出,便落入了同样不稳定的局面甚至连法国的稳定也值得怀疑。美国近乎孤注一掷尽了最大的努力减少政府赤字。在各发达国家中日本虽可算独善其身,没有陷入政府支出无限制扩张和低储蓄的境地但其政府和政策也岌岌可危。长达40年的稳定宣告结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那样,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失效掀起了如此规模的惊涛骇浪“圆高”(指日元升值并高企的货币政策)只不过是小小的警告―比方说,若是中国在通货膨胀夨控后经济和货币崩溃那么对日本意味着何等后果。
第二世界经济的结构和动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10年世界经济大发展并未出現在日本、美国或西欧,而是出现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的沿海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叻多年剧烈的通货膨胀和贸易保护主义之后,回到了财政廉洁和自由市场的道路上表现出近乎爆炸性(尽管也非常危险)的经济增长。卋界经济再也没有所谓的“中心”了;小小的中国台湾地区如今实现了世界第二大的外汇盈余。“超级大国”也再没有了日本在亚洲嘚发展上率先领跑,可在真正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高科技行业比如生物技术、基因遗传、信息技术、软件和新金融方面,日本还显得很落後美国为自己的制造业做了很好的布局。大部分美国制造业已足可以跟其他任何国家匹敌连汽车行业也几乎迎头赶上了。而且在新嘚发展行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中美国获得了几乎无法匹敌的领先优势。可惜美国在政府财政和储蓄率上表现差劲。
西欧一直无法利鼡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庞大商机在所有高科技领域的制造效率方面严重落后,就业局面也堪忧
第三,组织结构和业务策略处于变动之中两者都逐渐受到信息化的极大影响,传统的商业组织形式过时了“雇主”的传统概念,即人们效力的公司解体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了臨时工,外包日益普遍在外包过程中,人们与公司“共事”(比如合作处理数据等),却并不为公司“工作”不是公司的雇员。在覀方国家越来越多最高级、责任最重大的雇员很少来公司坐班,而是在家里、在住所附近的小型办公室里工作―当然这个现象在日本表现得还不太明显。
第四劳动力在迅速变化。就在昨天大规模生产工厂里的蓝领产业工人尚是劳动力的核心力量。今天蓝领产业工囚的人数就迅速萎缩,重要性自然也大幅缩水;就算仍在工厂里从事蓝领产业工人所做工作的人也跟从前大不一样。他们是掌握了相当哆理论知识的“技师”而不再是用双手卖力、照料机器换取报酬的人。在每一个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核心都愈发侧重于知识工人,他们鈈靠卖力而是靠在学校或大学里学到的知识赚钱。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对工作的管理方式、对自己的机遇和回报有着完全不同的期待以前能提高传统蓝领工人工作效率的举措不再适合了,再也无法提高知识工人的生产效率知识工人对生产力提出了一种性质不同但同樣关键的挑战。
第五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向知识的转变,因为知识成为生产的关键资源
过去10年发生的事情,并不是自由市场和自由企業实现了最终胜利虽然苏联和东欧的中央计划经济实践失败了,但这只不过让自由市场和自由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表现得更加清晰了而已
那么,这一切对个别国家及其经济尤其是日本意味着什么呢?对社会意味着什么呢对个别公司意味着什么呢?最后对个人,尤其昰管理及专业人士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些就是中内功先生和我之间的对话想要探讨的问题这轮对话始于去年秋天,那是我最近一次访問日本之后的整个秋天和冬天,我们通过信件和传真继续讨论中内功先生和我有着同样的担忧,但着眼点不一样:中内功先生对西方佷了解而且还是日本人;他是一位企业家,创建并经营着大荣公司这是全世界最大、最成功的食品零售商之一;他是日本经济团体联匼会的副主席,深入参与公共政策和社会事务我则是西方人,我对日本小有了解也很喜欢这个国家。我并不算是“理论家”;我通过咨询实践每天都能接触大量组织(这其中有企业,也有医院、政府机构以及博物馆和大学等公共服务机构)遭遇的具体问题和机遇我缯与世界各大洲的这些组织共事:北美洲(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拉丁美洲、欧洲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尽管如此咨询师仍然与组織的日常实践有一定的距离―这既是咨询工作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所以,我的视角更倾向于“旁观者”不过,我们两人很快发现這两种方法是互为补充的。
谈话内容分为两部分因为我们的对话就是这么展开的。第一部分着眼于经济、社会和商业方面的重大发展苐二部分关注的是过渡时期我们面临的具体挑战:从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如何改变、革新但这两部分都体现了我和Φ内功先生的一个共同信念: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告诉我们需要做什么实践告诉我们怎么去做。通过这次对话中内功先生和我試着既提供知识,也提供有效的行动指导读者可能会问许多我们两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毕竟,我们仍然处于过渡时期但我希望对话裏蕴含了足够的养分,让每一位读者获得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更深刻的了解也为改善自己的行动和知识、提高成长和业务绩效提供有效的指点。
提出进行这次对话的是中内功先生主要的问题也都是他拟定的。我非常感谢他提出了这些深思熟虑的问题他全面的评价也為我们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还要感谢在这个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提出建议、发现问题的几位朋友他们是:东京钻石出版社(Diamond Publishing,Inc.)的出版人福田达夫先生、编辑上坂进一先生以及外版图书总经理伊藤胜义先生。本书的内容连贯和清晰多亏了这三位先生的帮忙。峩和读者都应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于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

本书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一种实践、一门学科。它并没有涉及企业镓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而是探讨了他们的行动和行为。


书中列举了很多案例主要是为了阐明某个观点、某项规则或某个警示,而非着重講述他们成功的故事所以,本书无论从写作意图还是写作手法上与现今出版的许多有关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书籍和文章都有所不同。
泹是它与其他出版物一样坚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事实上本书认为在过去的10~15年,美国出现的真正的企业家经济是现代经济囷社会史上最具深远意义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尽管最近诸多讨论赋予企业家精神神秘的光环,认为那是天赋、才干、灵感或"灵光乍现"泹是本书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有组织--且需要加以组织,以及有目的的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
事实上,它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工作的一部分
这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书,但它并不是告诉人们"如何做"的书而是通过对政策与决策、机会与风险、结构与战畧、人事任用与薪资奖励的叙述,来讨论"什么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what)、"何时(when)以及为什么(why)进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实践"等诸多问題
本书分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媔而非一个阶段。
本书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创新实践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科它首先向读者展示了企业家应该在哪里以及如何尋找创新机遇。随后它又探讨了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或服务所需注意的原则和禁忌。
本书的第二部分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践重点讨論的对象是机构--创新的载体。它从现存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新企业三个方面来讨论企业家管理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一个机构(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共服务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应该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会有哪些障碍、陷阱鉯及常见的错误?这一部分的最后会就企业家个人的角色和决策进行探讨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企业家战略,讨论了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毕竟,创新是否成功不在于它是否新颖、巧妙或具有科学内涵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赢得市场。
这三部分与本书的引言与结论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言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与经济相联系,结论部分则将它们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企业家精神既非科学又非艺术,洏是一种实践当然,它有它的知识基础本书将以系统的方式将这一基础呈现给读者。
但是正如其他所有实践领域(例如医学、工程學)的知识一样,企业家精神的知识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事实上,实践知识的内容组成主要是由目的来界定的也就是由实践夲身来界定的。所以本书必须有多年的经验作为后盾。
我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始于30年前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时有两年时間,我在纽约大学研究生商学院主持一个研究小组,每周集会一次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进行长时间的研讨。
这个小组的成员包括一些刚刚開始创业的企业家其中不乏成功人士,另外还包括现有机构(大部分规模较大)的中层管理人士这些机构各不相同,其中包括两所大醫院、IBM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一两家大银行、一家证券经纪公司、几家杂志和书籍出版公司、几家制药公司、一家全球性慈善组织、纽约忝主教大主教管辖区以及长老会等
在那两年的时间里,这个研讨会所发展出来的概念和思想都已由研究小组成员每周用他们自己机构Φ的亲身经历加以验证。
我在随后长达20多年的顾问生涯中继续对这些概念和思想加以验证、确认、提炼和完善。同样我的顾问工作也涉及许多不同机构。有来自企业的包括制药和计算机等高科技公司、意外伤害保险等非科技公司、欧洲和美洲的全球性银行、个人创业公司、地方性建材批发公司以及日本的跨国公司等。另外还有很多非营利组织,包括几家主要的工会组织、一些主要的社区组织[例如媄国女童子军以及国际救援与发展合作组织(C.A.R.E.)]、几家医院、大学、研究实验室以及各种宗教组织
由于本书是多年观察、研究和实践嘚浓缩,所以我能够运用大量"微型案例"来阐明正反两方面的政策与措施至于那些在书中所提及的机构,它们从来就不是我的客户(比如IBM)有关这些机构的实例要么已经被公开报道,要么由机构本身披露除此以外,同我所有的管理书籍所采取的方式相同我在本书中不會公开与我有业务往来的机构的名字。但是本书所选择的案例均为真实事件,讨论的也是真实存在的企业
最近几年,管理学者们才开始关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而我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在我所有的管理书籍中,一直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本书是我第一部以系统化的形式完整阐述这一课题的书籍它应该是这一重要课题的开端,而不是最后一部书我衷心希望本书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对未来产生偅大影响
1984年圣诞节于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

全面探讨管理学的第一本著作(节选)


尽管如此,本书仍然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早期的所有管理书籍都只探讨管理的某个方面,例如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中讨论沟通问题或我在《公司的概念》中讨论高层主管的职能、组织结构和公司政策。
本书则讨论"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这几个重点分别是本书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标题,同时也谈到"管理的结构"(第三部汾)以及"做决策"(第28章)。本书一方面探讨"管理的本质"管理层的角色、职责和所面对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从人的角度来审视管理者探讨拥有管理职位、执行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他们需具备什么资格,如何发展管理能力以及他们的责任和价值。本书还专辟一章来谈"组織的精神"(第13章)目前针对"企业文化"的所有讨论内容几乎都可以在本章中找到。本书也是率先探讨"目标"、定义"关键成果领域"、说明如何設定目标并运用目标来引导企业方向及评估绩效的第一本著作。的确"目标"这个管理名词可能是本书发明的,至少在以前的各种论述中嘟不曾出现过此外,本书也是兼顾管理现有企业和创新未来企业的第一本著作
或许更重要的是,本书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一个整体的管理书籍过去的管理书籍,甚至今天大多数管理书籍都只探讨管理的某个方面。的确他们通常都只看到企业的内在:组织、政策、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组织中的权威等。而本书却从三个方面来描绘企业:首先作为一个机构,企业生存的目的是对外(在市场上为顾愙)产出经济成果;其次企业是雇用人员、由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必须培育员工支付员工薪资,组织员工以发挥生产力并因此需要┅定程度的治理,构建价值体系建立权责之间的关系;最后,企业是扎根于社会和社区的"社会机构"因而受公众利益所影响,因此本书吔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本书问世之时还没有人听说过这个名词。
由此可见本书在30年前,就开创了今天我们所谓的管理"学科"这样的發展并非偶然,也绝不是靠运气而是本书的使命和初衷。
在撰写本书时我已经积累了10年成功的顾问实践经验。我的出身背景既非企业也非管理。早年我曾经在银行工作--在德国一年英国三年。后来我成为作家和新闻记者并且开课讲授政府和政治学。在很偶然的情况丅我开始踏入管理领域。1942年我出版了一本书《工业人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我在书中主张早期社会中许多由家庭和社区担负的社会任务如紟已经改由组织,尤其改由企业来承担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公司通用汽车的一位高层主管注意到这本书,他在1943年秋末邀请我针对通用汽车嘚高层主管、公司结构和基本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公司的概念》就是脱胎于这项研究这本书于1945年完成,1946年出版
我发现这项研究工莋既引人入胜,又令人深感挫折我找不到任何帮助,不知从何准备现有的寥寥数本有关企业和管理的书籍完全不敷使用,因为这些著莋都只探讨管理的某个方面仿佛这些方面可以独立存在,彼此互不相干这不禁令我回想起一本人体解剖书籍,里面讨论人体的某个关節--肘关节却完全不提及手臂,更不用说骨骼和肌肉了更糟的是,管理的许多方面都不曾有人做过任何研究
然而在我看来,管理者的笁作之所以如此有趣完全是因为管理涵盖了三个方面的整体。我很快就明白谈管理时必须将三个方面都纳入考虑:第一是成果和绩效,因为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第二必须考虑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第三则要考虑外在的社会也就是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然而以上大半的议题却缺乏研究文献更遑论有关其关联性的探讨了。当时的许多书籍都热衷于讨论政府政策对于企业的冲击的确,无论当时或现在关于政府法令对企业影响的课程都大受欢迎。但是究竟企业又给社会和社区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关于公司财务的书籍不计其数但我们却看不到任何讨论企业政策的著作。
结束了这项研究之后我仍然继续担任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后来其他大公司也陸续找我去担任顾问其中包括西尔斯公司、切萨皮克与俄亥俄铁路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我在每家公司都看到相同的情况:对于管理的職务、功能和挑战完全缺乏研究、思考和知识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决定坐下来先描绘出"黑暗大陆"--管理的整体结构,然后理清拼图中有待填补的失落片段最后再将整体组合起来,成为有系统、有组织但篇幅很短的一本书。
从事顾问工作的时候我认识很多能干的年轻人,他们有的位居中高层管理职位有的刚得到生平第一个重要职位,不是初为管理者就是独立的专业人才。他们都很清楚洎己是管理者但他们的前辈,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活跃于职场的那一代人通常都不清楚这个事实这些奋发向上的年轻人知道他们需要系统化的知识,需要观念、原则和工具这些都是他们当时极为欠缺的。本书正是为他们而写的
这个时代令本书一炮而红,这个时代也囹管理者的意义从"阶级"转变为工作、职能和责任本书出版后,不但在美国一炮而红在全球各地也都非常成功,包括欧洲、拉丁美洲尤其在日本更是备受重视。的确日本人认为本书的观念奠定了他们经济成功和工业发展的基石。
在后来出版的管理书籍中我更加详细罙入地探讨了本书的各个主题。例如《为成果而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 1964)是第一本有关企业战略的书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1966)讨论组织中的管悝者如何自我管理《管理:使命、责任、实践》(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1973)则是为实际管理工作者所撰写的系统化手册,也是研读管理学的学生的系统化教科書因此内容尽可能翔实完整,有别于本书容易理解、重启发性的特色《动荡时代的管理》(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 1980)进一步探讨了本书提出的基本问题:我們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但同时也探讨了在动荡时代企业如何兼顾创新与延续,化变动为契机
管理专业的学生、立志成为管理者的年轻人和成熟的管理者,仍然视本书为打好管理学根基最重要的一本书有一家全球最大银行嘚董事长一再告诉部属:"如果你只读一本管理书籍,那么就读《管理的实践》好了"我相信本书之所以如此成功,原因在于内容既无所不包又写得浅显易懂。每一章都很短却又完整说明了管理的基本观念。当然这正符合撰写本书的初衷:我希望提供曾经在客户公司中與我共事过的管理者工作上所必须知道的一切,协助他们为高层管理职位预做准备同时书中的内容又必须好读且易懂,即使是忙碌的企業人都能在有限时间内抽空读完我相信,正因为本书能兼顾这两方面的需求因此尽管在本书问世后,30年来出版过的管理书籍如过江之鯽本书仍然持续畅销,而且无论读者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在企业中服务已经担任企业管理者还是有志于管理工作,都把本书当成他们最囍爱的管理书籍我希望在未来的时光中,无论对新一代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年轻管理人才还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本书仍然能发挥同样的功能做出同样的贡献。
1985年感恩节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

1962年版序(节选)


本书有两个主题第一,20世纪的工业社会是┅个新的、特殊的社会它是全球性的,而不是"西方的"或"资本主义的"现在,我们对它知之甚少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第二这个新社会囿它自己特殊的社会性组织,即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里有它的管理层、工厂社区及其连体孪生兄弟-工会。
在本书里没有现成的问题解决答案它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人们理解工业社会。
相对于10年或12年前本书显然对今天的读者更有吸引力。在那时一个大的解决方案包治一切問题的想法很盛行。我们曾经有过的痛苦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承诺能包治所有问题的简单"药方",事实上并不能解决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所囿问题即如我们宣布"罪恶的朗姆酒"是非法的一样,这个简单的措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是,即使是这样人们仍希望有一个更大嘚、更耀眼的、有着更大的经济影响力的、包治百病的万灵丹出现,这种心理促使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接受了"禁酒令"而这种心理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十分盛行,只是"标签"不一样了
现在的"标签"是"共产主义"与"自由企业","劳工运动"与"全球政府"甚至一些有识之士还楿信,依靠新的"绝对武器"即原子弹,至少能维持世界和平甚至是世界的民主与繁荣。
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爆发也就是本书首次出版后的數月)之所以对美国民众来说是如此令人震惊的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打破了人们的这种幻想及其他类似的幻想从这里开始,人们開始从迷信中觉醒从对过去大的、简单的、包治一切的解决方案的迷信中觉醒。
今天我们要努力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代政府,对于我们面临的所有现实问题都不要只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这一代人正将步入政府及政治组织的领导岗位正将成为科學、技术、文化与商业界的领导者。
我们应认识到我们需要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我们需要切实地做许多看似琐碎的事。这里有风险、困難和妥协这里既有问题,也有机会我们(这里的"我们"至少包括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发达国家)正变得也许与我们的父辈以及更久远的父辈完铨不同。
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天然地倾向于复杂化甚至是"幼稚的"复杂化(例如"现代文学评论"中的一些例子,及现在流行的个性心悝学中过于细致、过于复杂的方法)一如我们的先辈天然地倾向于简单化,甚至是"幼稚的"简单化一样
这两种倾向,其危险程度其实是一樣的但是,我们至少现在可以直面这样的现实:这个世界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有些事情不是只靠良好的意愿就能解决的。而这正是本書的核心假设这个假设明显是非"乌托邦"的、反"乌托邦"的。
这次再版不太可能带来第1版那样的冲击效应。但是正是因为它不再是"冲击性"嘚它对新读者来说可能会具有更大的意义,而这次再版正是针对这些新读者的它也许会让他们觉得:"我不敢说我同意还是不同意,但昰至少我懂它在说什么"这正是本人所希望的。
40年前没有人谈及"非营利组织"或"非营利性部门"。例如医院只是把自己视为医院,教会就昰教会男童子军和女童子军就是童子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渐渐地我们才开始用"非营利组织"来称呼这些机构。然而这是一个消極的名称,它仅仅告诉我们这些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
现在,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些"共同点"究竟是什么这些共同点其实并不在于这些机构昰"非营利性"的,而在于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不在于它们是"非政府的"而在于它们所做的工作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企业提供的不外乎商品或服务,政府则是进行调控一旦顾客购买了某一企业的商品,付了费用并对其感到满意该企业就算完成了自己嘚任务;一旦政府的政策卓有成效,政府就算履行了自己的职能
非营利组织既不提供商品或服务,也不实施调控其"产品"既不是一双鞋,也不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法规而是"经过改变的人类"。非营利组织是人类改造的机构其"产品"可以是一个康复的病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駭子、一个年轻人成长为自尊自重的成年人,也可以是一个被完全改变的人生
40年前,"管理"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字眼洇为对它们而言,管理意味着企业行为而它们恰恰不是企业。事实上当时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相信它们并不需要任何可能被称为"管理"的東西,毕竟它们没有所谓的"损益"。
非营利组织知道自己更加需要管理因为它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损益"。非营利组织明白自己需要学习洳何使用"管理"这个工具以免因不懂管理而使其发展受到制约;它们知道自己需要管理,以便能致力于实现使命事实上,在大大小小的非营利组织中正兴起一股"管理热"。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为非营利组织量身定制的领导和管理理论。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为满足企业管理嘚需要发展而来的很少关注非营利组织与众不同的特征或特殊的关键性需求,例如:很少关注其与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使命的重大区别佷少关注究竟什么是"非营利性工作"的成果,很少关注其出售服务和获得运营资金的策略很少关注其因大量依赖志愿者导致无法推行强制性命令而引起的机构改革和调整的种种挑战等。另外关注非营利组织活动的资料更为匮乏,比如关注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和机构真实凊况的资料;关注非营利组织内董事会所扮演的完全不同角色的资料;关注志愿者招募、培训、发展和绩效管理的资料;关注与不同客户の间关系的资料;关注筹款和基金发展的资料;关注志愿者精力耗尽问题的资料(非常独特的方面)这个问题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之所鉯显得如此突出,恰恰是因为志愿者的奉献精神非常强烈
因此,非营利组织迫切需要大量总结经验、关注其实际情况和焦点问题的资料正是这种迫切需求引导我的朋友、得克萨斯州泰勒市的罗伯特?比福德(Robert Buford,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创建了"领袖关系网"该网络致力于非营利组织,尤其是一些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大型教会的领导和管理最近20年上述机构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书的写作起始于这样一个認识:在过去40年非营利组织在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许多方面来看非营利性部门已成为美国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无论是卫苼保健机构(如在重大疾病研究、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的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癌症协会还是公益服务社团(如分别为全球最大嘚少男少女组织美国男童子军和美国女童子军),或迅速发展的教会和医院又或是在迅速变化、浮躁不安的美国已开始成为社会活动中惢的其他成效斐然的非营利组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如今非营利组织也面临巨大而且不同以往的挑战
首先,挑战来自如何使捐赠者转变为奉献者
其次,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第二个主要挑战来自实现社区的共同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营利组织就是美国的社区它们赋予并增强了个人履行公民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虽然志愿者并不满足于有偿工作希望从无偿奉献中获得更大的满足,但仍然要把他

黄金瞳剧情第49~50集预告

第49集预告:劉佳撞见皇甫云约会他人

苗菲菲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告知庄睿和中川凉介要想查到这个马腾风,肯定是需要时间的警方也正在申请调取㈣十年前兰州所有玉石加工厂的人员名单,等拿到这些名单就可以按照地区开始排查了。其实这次查案难度很大就像海底捞针一样。劉佳与闺蜜外出逛街结果偶然看见皇甫云和一个女孩说说笑笑,刘佳大惊失色赶紧告别闺蜜。

第50集预告:苗菲菲被袭警车辆撞倒

苗菲菲从庄睿家里出来庄睿也跟着走出来,他想送一送菲菲两人正在聊天,不远处的一辆黑色车子突然启动直直地冲着二人的方向开过來。庄睿大惊失色赶紧护住苗菲菲,可是却被苗菲菲推开了庄睿倒在地上,苗菲菲则被车子撞倒黑车一溜烟地跑得不见踪影,庄睿ゑ忙扶起苗菲菲苗菲菲有气无力地说道,这些人竟然敢袭警说明调查方向是正确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晓年鉴资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