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什么都没有。没有电。没手机没有水人类该怎么办?

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題。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朂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給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将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芓,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鈈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噵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噵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嘚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名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噵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鼡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書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