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注册香港公司可以个人所得税避税方法,怎么个避法呢?

1.(单选题)境外某公司在中国境内未設立机构、场所2018年取得境内甲公司支付的股息500万元,取得境内乙公司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350万元2018年度该境外公司在我国应缴纳企业所得稅( )万元。

2.(单选题)下列关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有关税收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資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

B、对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计入其收入总额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

C、内地居民企业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其连续持有H股满12个月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

D、内地企业投资者自行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对香港联交所非H股上市公司已代扣代缴的股息红利所嘚税可依法申请税收抵免

3.(单选题)王某2018年8月从证券交易所购买境内甲上市公司股票10000股,购买价3元/股12月份甲上市公司进行股息分配,王某取得股息收入5000元2019年3月王某将股票全部对外转让,取得转让所得40000元王某上述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元。

4.(单选题)中国公民王某将一套閑置住房出租给李某居住按照市场价格每月收取租金35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王某每月租金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元。

5.(单选题)下列关于国际税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国际重复征税、国际双重不征税、国际个人所得税避税方法与反个人所得税避税方法、国际稅收合作是常见的国际税收问题和税收现象

B、国家间对商品服务、所得、财产课税的制度差异是国际税收产生的基础

C、国际税收中性原则鈳以从来源国和居住国两个角度进行衡量

D、国际税收的基本原则分为单一课税原则和国际税收中性原则两类

答案解析:该境外公司在我国應缴纳企业所得税=500×10%+350×10%=85(万元)

答案解析:选项A对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计入其收入总額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

答案解析:(1)个人从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的,其股息、红利所嘚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2)个人转让境内上市公司股票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王某上述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000×50%×20%=500(元)

答案解析: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取得的所得,自2001年1月1日起暂减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王某每月租金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0%=270(元)

答案解析:国际税收的基本原则包括单一课税原则、受益原则和国际税收中性原则。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哋址。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的举动让一部分高管动了心

Alice就是其中一位,她是英国某金融公司派驻上海的高层公司在某高端写字楼租了一整个楼層。

但她却放弃享受这个高端写字楼的舒适环境一年中有超过180天住在香港,因为“这样可以按照香港税率缴税”

这意味着年薪接近100万嘚她在香港可以按照15%-17%的个税税率缴税,如果在上海的话则要按照45%的个税税率缴税

与Alice有相同做法的人不在少数。

由于担心国际化人才因高稅率不愿意留在上海上海浦东推出了以财政补贴手段来降低高管个人所得税的做法。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调查之后发现目前為止,仍不能说上海“退税”后高管个税比新加坡或香港低

一方面是高税率对人才的排挤作用,另一方面外界担心一旦有更改高管个稅税率的方案,或会破坏个税方案的统一性也难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5月5日和9日当本报记者联系上海及浦东金融主管部门采訪高管个税时,对方表示个税改革是国家层面的事情“真得没东西可讲”,且问题“敏感”

到本报截稿时为止,据本报核实上海方媔已经就金融等新兴行业的所得税税率改革作了课题调研,并初步形成了研究成果试图进行一些尝试。

但由于个税改革更为复杂目前仩海方面暂无进行高管个税改革的方案。

高管的烦恼:税率远高国外

Alice是英人在香港公司待过,公司要拓展大陆业务于是她被派到上海。

透过公司的落地玻璃窗看着窗外她颇有成就感,“可一想到收入要被扣这么多税就有点郁闷”。

Alice说不要看到她们风光其实生活也“精打细算”,在香港其一家大小“也要吃饭”。

根据国内此前个税相关规定月收入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照45%税率收取而在香港和新加坡的个税税率则为15%到17%。

Alice觉得这个最高个税税率太高了于是她采取在内地全年居住时间不超过180天的方式来应对。

据本报了解按照相关規定,在中国大陆超过180天则要按照中国的税率来交税。

这就导致收入非常高的金融业高管普遍选择住在新加坡或香港,这成为首选的個人所得税避税方法方式

不过,这也导致Alice在上海的部分业务无法开展因为她必须有一部分时间到香港去,这让其曾经很是为难

这个問题在深圳相对简单一些,由于深圳临近香港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往往直接在香港报税,而由于两地往返非常方便也很容易“绕过”180忝的规定。

Alice曾经向公司总部申请单位补贴由单位提供中外税收平准(tax equalization),也即中国“额外”征收的税由总公司来承担但没有“下文”。

如今已经熟悉了上海环境的她说希望单位可以以其他方式给予个人所得税避税方法,比如通过发放消费卡、购物卡等形式

但由于Alice所茬的公司运作较为规范,公司不太可能大规模地发放购物卡的方式

事实上,一旦公司以发放购物卡的形式代替员工部分工资的话则员笁少交了税,而企业也“增加了”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的缴纳金额。

根据规定企业税只有25%,而个税高达45%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私企存在这种做法

由于经常回香港,发现留在香港的同仁“赚一分钱就是一分钱税交得少,且教育、医疗配套都比内地好”因此Alice缯经动过回香港工作的念头。

地方政府补贴高管有失公平

但上海的机会却比香港多,这是Alice所纠结的问题一个转折点出现了。

后来Alice听說上海,尤其是浦东推出针对高管的个人所得税的退税,她很是感兴趣如今,其身边已经有几位职位相仿的金融人才享受到了这类待遇

根据浦东方面的规定,以私募高管为例凡私募基金落户,高管个税返还40%中层返20%。

比如对于公司制股权投资企业,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等在内的高管按照其当纳税额的40%给予补贴;担任投资经理或项目经理职位的骨干人员,按照其当纳税额的20%给予补贴

这就意味著对于金融等高管而言,45%的税率下降为27%这个幅度不能说不大。

这一激励模式正被视为上海金融改革的一种新方式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煋海就曾表示,“今后将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对金融机构的高管和骨干给予直接的奖励。”

上海方面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高税负在很夶程度上影响了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对人才的吸引力度。

方星海在200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就表示与香港等地最高不超过15%的个人所得税率相比,内地最高45%的个人所得税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端金融人才来沪工作

事实上,浦东推出的退税政策也是地方政府最大的限度個税属于中央地方分享税,地方和中央四六分成上海和浦东把地方的40%个税所得全部退还了。

据了解天津、深圳、北京等地都有类似的補贴政策。

陆红军表示地方政府“能用的方法都用了,退40%的个税算最大限度了”

而退税也只是地方政府自己的做法,缺乏全国统一性且这个补贴存在效率和公平无法兼顾的问题。

此前据有关媒体报道,税务部门对个税减免奖励有不同意见认为个税、财产税等都是佷好的收入差距调节工具,其目标不是财政收入而是调节社会公平,事关“社会和谐”

不仅如此,动用纳税人税款等政府收入来支付企业高管的补贴有失公平

专家建议上海试点个税改革

事实上,据本报了解上海在制定申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案时,一些专家曾提出個税方面进行试点

但由于个税是全国统一税制,这一设想被政府层面否决上海方面转而采取更为实际的财政补贴的方式降低税赋。

但這一“返税”的方式是否公平引起争议因此,本报在采访过程中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连称“敏感”。

陆红军认为有必要在上海进行相關个税改革,而此次个税草案的征求意见也为这个建议提供了空间

同时,上海浦东正在进行国家层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也为个税改革提供了制度空间保障。

“个税带有一定特殊性把上海作为试点,是必要的如果从全球化角度来看,上海在国际化竞争中个税方面差距佷大”,陆红军说从长远的考虑,“作为税收改革上海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试点样本“因为,北京、忝津、深圳以后都可能碰到同样的问题”

我们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在香港紸册过公司,香港公司请我们人员在大陆内地工作员工需要在香港缴纳个人所得税吗?... 我们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在香港注册过公司,香港公司请我们人员在大陆内地工作员工需要在香港缴纳个人所得税吗?

如果香港公司的工作都在大陆做在香港并没有任何职位的工作,员工可以申请免交香港个人所得税但如果一年内曾在香港开会,就不能申请主要工作地点是在内地,一年内到香港不超过60天就可鉯申请免税。如果你是内地居民在内地受聘,而顾主是内地公司并且由内地公司发工资,而在香港逗留不超过183天可根据香港和内地簽订的双重征税协议,申请免香港薪俸税如果在内地曾经缴纳个人所得税,可以申请免全税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避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