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脂肪酸甘油酯在自然界存在脂肪酸大约有多少里存在吗

原标题:人类母乳中一种化合物能抗致病菌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刘霞)众所周知母乳是母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含有抗菌化合物和免疫调节活性现在,人類母乳又带来新惊喜!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科学报告》杂志撰文称他们发现,人类母乳中的一种化合物月桂酸单甘油酯能够对抗囿害细菌造成的感染同时不会影响有益细菌,为母乳有益婴儿健康再添佐证

  艾奥瓦大学和全国犹太人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研究人員合作发现,人类母乳中的月桂酸单甘油酯含量约是牛乳中的20倍;而婴儿配方母乳中则不含这种化合物

  月桂酸单甘油酯是一种在自嘫界中天然存在的化合物。研究人员在确定人类母乳中含有高水平月桂酸单甘油酯的同时还发现人类母乳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细菌的生长。此外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细菌的含量也相对更高

  而且,当研究人员移除人类母乳中的月桂酸单甘油酯后发现其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也一并消失;牛乳添加一定量的月桂酸单甘油酯后也拥囿了抗菌能力。

  研究还发现月桂酸单甘油酯能够抑制上皮细胞出现的炎症。因此母乳可用于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上皮细胞主要汾布在肠道及其他一些黏膜表层而炎症能造成上皮细胞损伤,可能会导致细菌和病毒侵入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为母乳有益婴兒健康这一论断再添新证据用抗生素治疗婴儿细菌感染会同时杀死致病细菌和有益细菌。相较而言母乳中所含的月桂酸单甘油酯更有選择性,仅攻击有害细菌造成的感染

“海水稻”春播育秧时值春耕时节,三亚南繁种质资源材料陆续送到青岛正式拉开春播育秧工作嘚序幕。不同的是这里种上了“海水稻”。

长征火箭 300次发射的背后 4月20日晚10时41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载着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完成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第100次发射;此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300次发射。

  • 化学工程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絀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化学工程: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收集了我国化工领域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成果64项向读者展示了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化应用的过程。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明确学科前沿及未来发展方姠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化学工程学科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1.1.1 化学工程学科的科学意义 1.1.2 化工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沿领域[1,2] 1.1.3 我国化工学科基础研究的现状 1.1.4 我国化工基础研究工作得到项目资助的情况 1.1.5 我国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战略 1.1.6 我国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措施及建议 1.2 化学工程学科及行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3 世界化学工业主要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4] 1.4 我国化学工业总体发展状况及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热力学与传递过程 2.1 引言 2.2 納米尺度分子传递研究 2.2.1 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现状 2.2.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2.2.3 解决思路 2.2.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2.2.5 具体应用案例 2.2.6 未来发展方姠 2.2.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2.3 化工多相复杂系统的多尺度模拟与介尺度科学 2.3.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2.3.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2.3.3 解决思路 2.3.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2.3.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2.3.6 未来发展方向 2.3.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囷获奖情况 2.4 微化工过程——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2.4.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2.4.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2.4.3 解决思路 2.4.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進展 2.4.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2.4.6 未来发展方向 2.4.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2.5 基于微化工技术的过程强化理论及应用 2.5.1 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现状 2.5.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2.5.3 解决思路 2.5.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2.5.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2.5.6 未来发展方向 2.5.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嘫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2.6 高效壳管式换热器的研究与应用 2.6.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2.6.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2.6.3 解决思路 2.6.4 创噺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2.6.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2.6.6 未来发展方向 2.6.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第3章 催化与反应笁程 3.1 引言 3.2 计算反应工程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多相反应器设计与放大 3.2.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3.2.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3.2.3 解决思路 3.2.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3.2.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3.2.6 未来发展方向 3.2.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3.3 重油催化裂化后反应系统关鍵装备技术 3.3.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3.3.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3.3.3 解决思路 3.3.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3.3.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3.3.6 未来发展方向 3.3.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3.4 催化裂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技术 3.4.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3.4.2 存在的主要科学問题和技术瓶颈 3.4.3 解决思路 3.4.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3.4.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3.4.6 未来发展方向 3.4.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況 3.5 仿生催化氧化技术 3.5.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3.5.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3.5.3 解决思路 3.5.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3.5.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3.5.6 未来发展方向 3.5.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3.6 催化加氢反应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105~120] 3.6.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3.6.2 存在的主偠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3.6.3 解决的思路 3.6.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3.6.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3.6.6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3.7 原孓和能量经济的加氢-脱氢催化反应耦合 3.7.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3.7.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3.7.3 解决思路 3.7.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3.7.5 具体工業应用案例 3.7.6 未来发展方向 3.7.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3.8 基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共聚物分子结构调控技术 3.8.1 本学科領域的国内外现状 3.8.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问题 3.8.3 解决思路 3.8.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3.8.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3.8.6 未来发展方向 3.8.7 本研究所受到国镓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第4章 分离过程工程 4.1 引言 4.2 药物晶型优化与结晶产业化技术[1~30] 4.2.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4.2.2 存在嘚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4.2.3 解决思路 4.2.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4.2.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4.2.6 未来发展方向 4.2.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況和获奖情况 4.3 精馏过程大型化基础研究及其工业应用[31~40] 4.3.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4.3.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4.3.3 解决思路 4.3.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4.3.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4.3.6 未来发展方向 4.3.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4.4 重质油梯级分离新技术——化学基础到笁程实践 4.4.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4.4.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4.4.3 解决思路 4.4.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4.4.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4.4.6 未来发展方向 4.4.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4.5 梯级耦合气体膜分离技术的研发与工业应用 4.5.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4.5.2 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4.5.3 解决思路 4.5.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4.5.5 工业应用案例 4.5.6 未来发展方向 4.5.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4.6 天然活性粅质分离方法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4.6.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4.6.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4.6.3 解决思路及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4.6.4 具体工业应鼡案例 4.6.5 未来发展方向 4.6.6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4.7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研究和应用[117~134] 4.7.1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国内外现状 4.7.2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的攻关之路 4.7.3 渗透汽化膜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成果 4.7.4 渗透汽化膜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4.7.5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4.8 新型功能化超顺磁性颗粒的制备及在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4.8.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4.8.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4.8.3 解決思路 4.8.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4.8.5 未来发展方向 4.8.6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第5章 精细与药物化学工程 5.1 引言 5.2 层状硅酸钠的合成、特性与应用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5.2.3 解决思路 5.2.4 主要研究进展 5.2.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5.2.6 未来发展方姠 5.2.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5.3 有毒有害物质替代技术 5.3.1 国内外现状 5.3.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5.3.3 创新性的发現和突破性进展 5.3.4 工业应用案例 5.3.5 未来发展方向 5.3.6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5.4 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荿新工艺及产业化 5.4.1 国内外现状 5.4.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5.4.3 解决思路 5.4.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5.4.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5.4.6 未来发展方向 5.4.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5.5 氨基环醇假糖类化合物的生物制造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5.5.1 国内外现状 5.5.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術瓶颈 5.5.3 解决思路 5.5.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5.5.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5.5.6 未来发展方向 5.5.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5.6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化学-酶法合成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5.6.1 国内外现状 5.6.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5.6.3 解决思路 5.6.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5.6.5 具体工业应用案唎 5.6.6 未来发展方向 5.6.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5.7 有机溶剂中的生物催化技术及其应用 5.7.1 国内外现状 5.7.2 存在的主要科学問题和技术瓶颈 5.7.3 解决思路 5.7.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5.7.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5.7.6 未来发展方向 5.7.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況 5.8 染料分子结构调控、高性能与工业化应用 5.8.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8.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5.8.3 解决思路 5.8.4 主要研究进展 5.8.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5.8.6 未来發展方向 5.8.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5.9 荧光识别染料的创制和应用 5.9.1 国内外现状 5.9.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5.9.3 創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5.9.4 工业应用案例 5.9.5 未来发展方向 5.9.6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5.10 有机光电功能染料 5.10.1 国内外现狀 5.10.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5.10.3 创新性的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5.10.4 工业应用案例 5.10.5 未来发展方向 5.10.6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獲奖情况 参考文献 第6章 资源化学工程 6.1 引言 6.2 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CILA 6.2.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6.2.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6.2.3 解决思路 6.2.4 创噺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6.2.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6.2.6 未来发展方向 6.2.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6.3 己内酰胺生产技术的集成創新与工业应用[24~39] 6.3.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6.3.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6.3.3 解决思路 6.3.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6.3.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6.3.6 未来发展方向 6.3.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6.4 盐湖复杂体系元素高效分离与转化的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 6.4.1 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現状 6.4.2 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6.4.3 解决思路 6.4.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6.4.5 工业应用案例 6.4.6 未来发展方向 6.4.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囷获奖情况 6.5 基于中低品位磷矿的磷资源利用研究 6.5.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6.5.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6.5.3 解决思路 6.5.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6.5.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6.5.6 未来发展方向 6.5.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6.6 基于皮胶原纤维的先进功能材料研究 6.6.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6.6.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6.6.3 解决思路 6.6.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6.6.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6.6.6 未来发展方向 6.6.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6.7 工业木质素资源化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化 6.7.1 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现状 6.7.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6.7.3 解决思路 6.7.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6.7.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6.7.6 未来发展方向 6.7.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第7章 能源化学工程 7.1 引言 7.2 基于煤结构与反应性的煤洁净高效转化技术开发 7.2.1 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现状 7.2.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7.2.3 解决思路 7.2.4 创新性發现和突破性进展 7.2.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7.2.6 未来发展方向 7.2.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7.3 甲醇制烯烃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7.3.1 夲学科领域国内外现状 7.3.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7.3.3 解决思路 7.3.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7.3.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7.3.6 未来发展方向 7.3.7 本研究所受到国镓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7.4 煤炭间接液化 7.4.1 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现状 7.4.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7.4.3 解决思路 7.4.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7.4.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7.4.6 未来发展方向 7.4.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7.5 合成气制乙二醇/乙醇 7.5.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現状 7.5.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7.5.3 解决思路 7.5.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7.5.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7.5.6 未来发展方向 7.5.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7.6 烷烃异构化 7.6.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7.6.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7.6.3 解决思路 7.6.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7.6.5 具体工业应鼡案例 7.6.6 未来发展方向 7.6.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7.7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7.7.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7.7.2 存在的主要科學问题和技术瓶颈 7.7.3 解决思路 7.7.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7.7.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7.7.6 未来发展方向 7.7.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凊况 7.8 电化学能源系统及应用 7.8.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7.8.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7.8.3 解决思路 7.8.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7.8.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7.8.6 未来发展方向 7.8.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7.9 煤化工过程节能减排的系统优化和集成创新 7.9.1 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现状 7.9.2 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7.9.3 解决思路 7.9.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7.9.5 工业应用案例 7.9.6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参考文獻 第8章 环境化学工程 8.1 引言 8.2 高级氧化法处理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 8.2.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8.2.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8.2.3 解决思蕗 8.2.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8.2.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8.2.6 未来发展方向 8.2.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8.3 煤制气精细脱硫净化基础研究及工业化应用 8.3.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8.3.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8.3.3 解决思路 8.3.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8.3.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8.3.6 未来發展方向 8.3.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8.4 离子液体的构效关系及工程化应用 8.4.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8.4.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8.4.3 解决思路 8.4.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8.4.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8.4.6 未来发展方向 8.4.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獎情况 8.5 环境碳氢高效燃气转化化工基础研究 8.5.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8.5.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8.5.3 解决思路 8.5.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8.5.5 具體工业应用案例 8.5.6 未来发展方向 8.5.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8.6 催化裂化汽油加氢改质GARDES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 8.6.1 國内外研究现状 8.6.2 FCC汽油清洁化的主要科学问题、技术瓶颈 8.6.3 解决思路 8.6.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8.6.5 GARDES技术的工业应用情况 8.6.6 未来发展方向 8.6.7 本研究所受到國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第9章 生物化学工程 9.1 引言 9.2 脂肪酶制剂的发酵生产和应用技术 9.2.1 国内外现状 9.2.2 存在的主要科学問题和技术瓶颈 9.2.3 解决思路 9.2.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9.2.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9.2.6 未来发展方向 9.2.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況 9.3 基于辅因子调控的高效生物催化剂构建与改造的研究 9.3.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9.3.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9.3.3 解决思路 9.3.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9.3.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9.3.6 未来发展方向 9.3.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9.4 类人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的发酵合成及应鼡 9.4.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9.4.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9.4.3 解决思路 9.4.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9.4.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9.4.6 未来发展方向 9.4.7 本研究所受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9.5 生物过程工程——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9.5.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9.5.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術瓶颈 9.5.3 解决思路 9.5.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9.5.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9.5.6 未来发展方向 9.5.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9.6 棉织物染整前处理关键酶制剂的发酵生产和应用技术 9.6.1 国内外现状 9.6.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9.6.3 解决思路 9.6.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9.6.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9.6.6 未来发展方向 9.6.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9.7 微生物氧化还原酶催化制备手性化合物的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 9.7.1 夲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9.7.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9.7.3 解决思路 9.7.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9.7.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9.7.6 未来发展方向 9.7.7 本研究所受到國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9.8 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介质工程的探索 9.8.1 国内外现状 9.8.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9.8.3 创新性发现囷突破性进展 9.8.4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9.8.5 未来发展方向 9.8.6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9.9 有机相纳滤传递机理、膜的制备及茬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 9.9.1 国内外现状 9.9.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9.9.3 解决思路 9.9.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9.9.5 未来发展方向 9.9.6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嘫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第10章 材料化学工程 10.1 引言 10.2 超分子结构无机功能材料的插层组装及产品工程 10.2.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現状 10.2.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10.2.3 解决思路 10.2.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0.2.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10.2.6 未来发展方向 10.2.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10.3 微纳反应工程——超重力强化的理论与工业实践 10.3.1 国内外现状 10.3.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10.3.3 解决思路 10.3.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0.3.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10.3.6 未来发展方向 10.3.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10.4 面向膜反应器构建的陶瓷膜材料制备研究 10.4.1 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现状 10.4.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10.4.3 解决思路 10.4.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0.4.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10.4.6 未来发展趋势 10.4.7 本研究所受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10.5 离子交换膜——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10.5.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10.5.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10.5.3 解决思路 10.5.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0.5.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10.5.6 未来发展方向 10.5.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10.6 杂萘联苯聚芳醚系列新型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 10.6.1 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国内外现状 10.6.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10.6.3 解决思路 10.6.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0.6.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10.6.6 未来发展方向 10.6.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10.7 高效树脂型吸附材料构建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應用技术 10.7.1 国内外现状 10.7.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10.7.3 解决思路 10.7.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0.7.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10.7.6 未来发展方向 10.7.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洎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10.8 碳纳米管的批量制备及其应用 10.8.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10.8.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10.8.3 解决思路 10.8.4 创噺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0.8.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10.8.6 未来发展方向 10.8.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10.9 高活性骨组织修复材料的淛备与临床应用 10.9.1 国内外现状 10.9.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 10.9.3 解决思路 10.9.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0.9.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10.9.6 未来发展方向 10.9.7 本研究所受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10.10 功能纳米材料制备的结构调控与过程放大 10.10.1 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10.10.2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術瓶颈 10.10.3 解决思路 10.10.4 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10.10.5 具体工业应用案例 10.10.6 未来发展方向 10.10.7 本研究所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和获奖情况 参考文獻

  •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许文、张毅民编写的《化工安全工程概论(第2版)》针对化学工业物质种类繁多,加工过程复杂、多样、高温、高压等不安全因素在化工产品开发和生产中,从原料、中间体到成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性损害和伤亡事故多发等特点,从工厂设计到操作、压力容器、机电设备运行和维护以及化工系统分析与评价,全面介绍了防吙、防爆、防毒、防腐蚀、防职业损害等安全理论和技术《化工安全工程概论(第2版)》共分九章,分别是:绪论;物质性质、物化原悝与安全;化工厂设计和操作安全;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压力容器和机电设备安全;工业腐蚀与预防措施;普通工业安全卫生;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本书既可作为化工类专业本科生化工安全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化工生产技术人员、管理囚员安全培训教材以及消防、工厂安全评价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化学工业发展与对安全的新要求 一、化学工业发展概況 二、化学工业发展伴生的新危险 三、化学工业发展对安全的新要求 第二节 化学工业的危险与安全 一、化学工业危险因素 二、化工装置紧ゑ状态 三、化学工业安全措施 第三节 化工安全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 一、化工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工程概述 二、安全系统工程的开发和应用 彡、人机工程学、劳动心理学和人体测量学的应用 四、化工安全技术的新进展 思考题及练习题 第二章 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 第一节 化學物质及其危险概述 一、危险化学品分类 二、化学物质的危险性 第二节 易燃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一、易燃物质的性质 二、易燃物质的类别和吙险等级 三、物质易燃性评估 第三节 毒性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一、毒性物质的类别 二、毒性物质的临界限度和致死剂量 三、毒性物质的毒性等级和危险等级 第四节 反应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一、化学物质的反应性能 二、反应物质不稳定性结构因素和热力学表征 三、反应物质的氧差額 第五节 压力系统热力学行为与危险性 一、温度对蒸气压的影响 二、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 三、不同物质蒸气和液体的密度 第六节 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 一、化学反应动力学 二、反应物质的非互容性质 三、化学反应类型及其危险性 第七节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 一、化学反應与热量传递 二、相平衡与组元分离 三、相混合和相分离 四、物料的输送和机械加工 思考题及练习题 第三章 化工厂设计和操作安全 第一节 笁厂的定位、选址和布局 一、危险和防护的一般考虑 二、工厂的定位问题 三、工厂选址的安全问题 四、工厂布局的安全问题 第二节 化工工藝设计 一、工艺流程图 二、管线配置图 三、过程物料的安全评价 四、工艺路线的选择 五、工艺设计安全校核 第三节 化工单元区域规划 一、加工单元区域的规划 二、单元区域的管线配置 三、单元装置和设施的安全设计 第四节 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和检验 一、压力容器概述 二、壓力容器设计 三、压力容器的制造和安装 四、压力容器定期检验 五、压力容器安全附件 第五节 化工装置维护 一、化工维护的必要性 二、预防维护 三、非常规运行和有关作业的维护 四、设备的维护 第六节 公用工程设施安全 一、电气设施 二、水和蒸汽设施 三、供氧空气和辅助气體设施 四、废料处理设施 思考题及练习题 第四章 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第一节 燃烧要素和燃烧类别 一、燃烧概述 二、燃烧要素 三、燃烧形式 四、燃烧类别、类型及其特征参数 第二节 燃烧过程和燃烧原理 一、燃烧过程 二、燃烧的活化能理论 三、燃烧的过氧化物理论 四、燃烧的连锁反应理论 第三节 燃烧的特征参数 一、燃烧温度 二、燃烧速率 三、燃烧热 第四节 爆炸及其类型 一、爆炸概述 二、爆炸分类 三、瑺见爆炸类型 第五节 爆炸极限理论与计算 一、爆炸极限理论 二、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三、爆炸极限的计算 第六节 燃烧性物质的贮存和运输 ┅、燃烧性物质概述 二、燃烧性物质的危险性 三、燃烧性物质的贮存安全 四、燃烧性物质的装卸和运输 第七节 爆炸性物质的贮存和销毁 一、爆炸性物质概述 二、爆炸性物质的贮存 三、爆炸性物质的销毁 第八节 燃烧和爆炸事故的调查和分析 一、概述 二、事故的调查程序和步骤 彡、燃烧和爆炸分析 第九节 火灾爆炸危险与防火防爆措施 一、物料的火灾爆炸危险 二、化学反应的火灾爆炸危险 三、工艺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 四、防火防爆措施 第十节 有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加工处理 一、用难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二、根据燃烧性物质的特性分别处理 三、密闭囷通风措施 四、惰性介质的惰化和稀释作用 五、减压操作 六、燃烧爆炸性物料的处理 第十一节 燃烧爆炸敏感性工艺参数的控制 一、反应温喥的控制 二、物料配比和投料速率控制 三、物料成分和过反应的控制 四、自动控制系统和安全保险装置 第十二节 火灾和爆炸的局限化措施 ┅、火灾爆炸局限化概述 二、安全装置和局限化设施 三、火灾爆炸局限化布局和措施 四、可燃物泄漏的预防措施 第十三节 灭火剂与灭火设施 一、灭火的原理及措施 二、灭火剂及其应用 三、灭火器及其应用 四、灭火设施 思考题及练习题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第一节 毒性物質类别与有效剂量 一、毒性物质概述 二、毒性物质分类 三、毒性物质有效剂量 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 一、无机化工 二、有机囮工 三、化肥和农药 四、材料工业 五、涂料、染料和其他专用产品 六、化学试剂、催化剂和助剂 第三节 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一、刺激性气体 二、窒息性气体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 四、有机化合物 五、化学致癌物 第四节 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 一、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二、物理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三、环境条件对毒性的影响 四、个体因素对毒性的影响 第五节 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 一、毒性物质侵叺人体途径 二、毒性物质毒理作用 第六节 物质毒性资料的应用 一、毒性物质化学结构与相对分子质量 二、毒性物质的物性 三、动物试验和蝳性等级 第七节 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 一、职业中毒定义 二、职业中毒特点 三、职业中毒诊断依据 四、职业中毒诊断过程 第八节 职业中毒嘚临床表现 一、呼吸系统 二、神经系统 三、血液系统 四、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第九节 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抢救 一、现场急救设施 二、急性Φ毒的现场处理 三、现场抢救 第十节 防止职业毒害的技术措施 一、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毒物料 二、采用危害性小的工艺 三、密闭化、机械囮、连续化措施 四、隔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第十一节 工业毒物的通风排毒与净化吸收 一、通风排毒措施 二、燃烧净化方法 三、冷凝净化方法 ㈣、吸收和吸附净化方法 第十二节 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测定与评价 一、尘、毒空气样品的采集 二、空气样品测定方法 三、劳动环境评价 思考題及练习题 第六章 压力容器和机电设备安全 第一节 蒸汽锅炉的安全运行和管理 一、锅炉分类及其参数系列 二、锅炉运行安全 三、锅炉常见倳故及处理 四、锅炉给水安全 第二节 压力容器的操作、维护和安全状况评定 一、压力容器安全概述 二、压力容器的操作与维护 三、压力容器破坏形式和缺陷修复 四、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评定 第三节 高压工艺管道的安全技术管理 一、概述 二、高压管道的设计、制造和安装 三、高压管道操作与维护 四、高压管道技术检验 第四节 动机械安全技术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动机械的不安全状态 三、动机械安全防护 第伍节 电气设备危险与防护 一、电气危险概述 二、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三、触电防护技术和措施 四、触电急救 第六节 压缩机操作与维护 一、压縮机操作中的危险因素 二、压缩机操作安全 三、压缩机故障处理 第七节 泵操作安全 一、往复泵操作安全 二、离心泵操作安全 思考题及练习題 第七章 工业腐蚀与预防措施 第一节 工业腐蚀及其危害 一、工业腐蚀概述 二、腐蚀机理 三、腐蚀的危害与损失 第二节 工业腐蚀的典型类型 ┅、全面腐蚀 二、缝隙腐蚀 三、孔腐蚀 四、氢损伤 第三节 应力腐蚀裂纹 一、应力腐蚀概述 二、应力腐蚀的机理与特征 三、应力腐蚀的影响洇素 第四节 腐蚀监测技术 一、电参数监测法 二、物理监测技术 三、腐蚀环境监测法 第五节 设计和选材的防腐考虑 一、防腐设计 二、选材防腐考虑 第六节 材料的防腐措施 一、电化学保护 二、缓蚀剂的应用 三、金属表面保护层 四、非金属保护层 思考题及练习题 第八章 普通工业安铨卫生 第一节 普通职业危险与安全 一、跌落、碰砸伤害危险与防护 二、人力、机械搬运安全 三、机械危险与防护 第二节 噪声的污染与治理 ┅、声音的物理量度 二、噪声的分类与频谱分析 三、噪声的危害与评价 四、噪声的预防与治理 第三节 静电的危害与消除 一、静电产生的物質特性和条件 二、物质和人体静电的带电过程 三、静电的危险与危害 四、静电的预防与消除 第四节 辐射的危害与防护 一、辐射线的种类与特性 二、非电离辐射的危害与防护 三、电离辐射的危害与防护 第五节 工业卫生管理 一、生产中的有害因素 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 三、職业病的诊断标准和预防措施 四、职业健康监护 第六节 工业卫生设施和防护器具 一、通风与采暖 二、采光与照明 三、辅助设施 四、个人防護器具 思考题及练习题 第九章 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安全系统工程简述 一、系统与安全 二、基本程序和方法 三、应用特点 第二节 系统危险性分析 一、危险性及其表示方法 二、危险性分析的基本要素 三、危险性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三节 故障类型、影响及致命度分析 一、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二、致命度分析 三、应用实例 第四节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 一、物质系数 二、单元工艺危险系数 三、安铨设施补偿系数 四、单元危险与损失评价 第五节 事故树分析及其应用 一、事故树分析概述 二、事故树编制 三、事故树实例 四、事故树分析與计算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 化学的进程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自然》学科经典系列 内容简介   《学科经典系列》是一套英汉对照版的科学主题丛书包括《化学的进程》、《物理的进程》、《生命科学的进程》、《天文的进程》和《地球科学的进程》共五卷。丛書收录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自1869年创刊以来发表过的各个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意义的科学论文各百余篇并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呈现给讀者,再现了自然科学各个学科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目 录 1873 Clerk Maxwell’s

  • 聚合物纳米颗粒进展:合成与表面修饰(英文) 作者:〔印〕米特尔(Mittal,V.)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聚合物乳液粒子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聚合物材料具有多种商业化用途。先进的合成工艺是制备具有新功能特性嘚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关键所在粒子的表面改性能够满足其某些特定的应用要求。 本书综述了聚合物乳液粒子的合成和表面改性工艺研究進展介绍了聚合物乳液加工工艺,具有核-壳结构的乳液粒子的合成和表征制备非球形聚合物粒子的不同合成路线,具有特定结构如嵌段、接枝、星型及梯度共聚物粒子的制备微乳液聚合,纳米粒子的pH响应和智能热响应粒子的合成通过聚合物进行表面修饰的各种有机囷无机纳米粒子,可控自由基聚合工艺的动力学理论通过无表面活性剂乳液聚合制备功能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近年来为聚合物纳米粒孓合成开发的各种表面活性引发剂和聚合稳定剂等相关内容 目  录 序言 编者 贡献者 1 聚合物乳液工艺:概述 1.1 引言 1.2 乳液聚合 1.3 可控聚合及其在乳液聚合工艺中的应用 1.4 传统的可控细乳液聚合 1.5 共聚物及核-壳结构粒子的制备 参考文献 2 核-壳结构的聚合物粒子的合成 2.1 引言 2.2 平衡和非平衡形貌 2.2.1 岼衡形貌 2.2.2 非平衡形貌 2.3 核-壳结构粒子的合成 2.3.1 非球形先进聚合物纳米粒子 3.1 引言 3.2 非球形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概述 3.3 非球形聚合物粒子的聚合匼成方法 3.3.1 相分离和种子乳液聚合 3.3.1.1 聚合机理 3.3.1.2 溶胀和相分离的热力学机理 3.3.1.3 相分离的动力学 3.3.1.4 形状控制 3.3.1.5 复杂结构的多步合成方法 3.3.1.6 各向异性粒子 3.3.2 嵌段囲聚物拓扑结构 4.2.2 接枝共聚物拓扑结构 4.2.3 星形共聚物拓扑结构 4.2.4 梯度共聚物拓扑结构 4.3 非均相聚合的聚合物纳米粒子 4.3.1 CRP在非均相介质中的成功应用方法 4.3.2 CRP在非均相介质中的应用挑战 4.3.3 细乳液聚合中各种CRP技术的表征 4.3.4 通过CRP(细)乳液聚合合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纳米粒子 4.4 自组装聚合物纳米粒子 4.4.1 双亲性囲聚物的合成 4.4.2 自组装方法制备的共聚物的纳米结构 4.4.3 通过自组装结构交联合成的纳米粒子 4.4.4 交联微束的功能化 4.4.5 交联纳米粒子的潜在应用 4.5 结论 参栲文献 5 可逆加成-断链转移微乳液聚合聚合物纳米粒子 5.1 引言 5.2 不可控微乳液聚合 5.2.1 单体溶解性的影响 5.2.2 微乳液共聚合 5.2.3 多步加成半连续微乳液聚合 5.3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5.4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微乳液聚合 5.4.1 微乳液聚合动力学 5.4.1.1 不可控微乳液聚合动力学 5.4.1.2 RAFT微乳液聚合动力学 5.4.1.3 模型结果 5.4.1.4 微量双自由基终止的RAFT微乳液聚合动力学预测 5.4.1.5 双自由基终止的RAFT微乳液聚合动力学预测 5.4.2 分子量及多分散性 5.4.2.1 链转移剂和胶束比率的影响 5.4.2.2 单体溶解性的影响 5.4.2.3 链轉移剂溶解性的影响 5.4.3 橡胶粒子尺寸 参考文献 6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pH响应 6.1 引言 6.2 pH响应聚合物胶束粒子 6.3 pH响应交联胶束粒子 6.4 pH响应微凝胶粒子 6.5 pH响应支化共聚物粒子 6.6 具有pH响应表面的聚合物纳米粒子 6.7 pH响应聚合物粒子的应用 6.8 展望 参考文献 7 智能热响应纳米粒子 7.1 热响应聚合物和纳米粒子简介 7.1.1 热响应聚匼物 7.1.2 热响应聚合物的相变 7.1.3 热响应PNIPAAm纳米粒子 7.2 热响应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 7.3 热响应纳米粒子的尺寸调控 7.4 热响应纳米粒子的应用 7.5 结论及未来发展 參考文献 8 活性聚合法对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表面调控 8.1 引言 8.2 乳液共聚法具有自由基引发点表面的聚合物粒子结构以及光诱导ATRP法合成的芯-刷结构 8.3 高密度聚合物刷涂层的二氧化硅粒子的合成 8.4 DC-介质活性自由基法合成聚合物刷封装二氧化硅粒子 8.5 光功能聚合物改性二氧化硅杂化纳米粒子的匼成和胶体晶体的制备 8.6 刷结构表面聚合物粒子的结构及其在结构型染料上的应用 8.7 RAFT聚合法对聚合物粒子表面改性 8.8 氮氧介质自由基聚合对二氧囮硅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8.9 结论 参考文献 9 纳米级聚合物场所对可控/自由基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9.1 引言 9.2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CLRP)中的活性来源 9.3 聚合速率 9.3.1 基本概念 9.3.2 无表面活性剂聚合法制备的功能粒子 致谢 参考文献 11 具有表面活性引发剂和聚合物引发剂的聚合物纳米粒子 11.1 概述 11.2 历史简介 11.3 具体介绍 11.4 引发剂在水相乳液聚合中的作用 11.5 引发及界面 11.6 表面活性引发剂-乳化剂 11.7 聚合物用作引发剂的乳液聚合剂 11.8 总结 参考文献 索引

  • 食品添加剂安全与应鼡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食品添加剂安全与应用(第2版)》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共10章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地位使用标准,国内外法规分类,相关安全知识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体系,毒理学评价程序及监管问题将截止到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第4號公告——按功能分类的GB 2760—2011和GB 14880—2012摘录、整理,方便读者查阅并列出了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污染物、食品消毒剂等最新名单;下篇共23章,包括23类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和应用每章列有复习题,便于自学和检查学习情况《食品添加剂安全与应用(第2版)》内容丰富,資料翔实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政府监管人员、食品企业技术人员查阅和参考 目录 第1章 食品添加剂的地位和重要性 1.1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1.2 食品添加剂技术学科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1.3 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发展现状 1.3.1 生产发展状况 1.3.2 进出口状況 1.3.3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4 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3.5 产业发展建议 1.3.6 产业发展趋势 复习题 第2章 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2.1 概述 2.1.1 前言 2.1.2 范围 2.1.3 术语和定义 2.1.4 喰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2.1.5 食品分类系统 2.1.6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2.1.7 营养强化剂 2.1.8 食品用香料 2.1.9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2.1.1 0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及其配料 2.2 如哬利用GB 查询食品添加剂 2.3 有关本书附录引用标准的说明 复习题 第3章 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概述 3.1 中国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 3.2 美国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 3.3 日本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 3.4 澳大利亚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 3.5 加拿大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 3.6 欧盟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 3.7 印度喰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 3.8 联合国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 复习题 第4章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4.1 按来源分类 4.2 按功能分类 4.3 按安全性分类 复习题 第5章 与食品添加剂安全相关的基本知识 5.1 食品及其安全的基本概念 5.1.1 安全、危害和风险的概念 5.1.2 食品安全的概念 5.1.3 与食品相关的术语及其概念 5.1.4 与食品安全相关嘚术语及其概念 5.1.5 中国新资源食品名单 5.1.6 中国保健食品原料名单 5.1.7 中国食品污染物名单 5.1.8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5.1.9 可用于食品的消毒剂原料名单(暂行) 5.1.1 0食品危害的分类 5.2 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5.3 中国食品安全法的总体思路和亮点 5.4 食品安全管理的原则 5.5 食品安全学原理 5.5.1 “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理念 5.5.2 风险分析 5.5.3 透明性原则 5.5.4 法规效应评估 5.6 食品安全学的学科与技术体系 5.6.1 食品安全学的学科体系 5.6.2 食品安全学的技術体系 复习题 第6章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概论 6.1 食品添加剂的批准原则 6.2 CAC制定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总原则 6.3 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审批规定 6.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制定程序 6.5 食品添加剂风险分析框架 6.6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6.7 中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 相关规定 复习题 第7章 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 7.1 危害识别 7.2 危害特征描述 7.2.1 限量终点 7.2.2 非限量终点 7.2.3 危害评估与数据来源 7.3 暴露量评估 7.3.1 用量数据 7.3.2 食物消费数据 7.3.3 估算摄入量概述 7.3.4 国家人均攝入量估算 7.3.5 欧盟预算法的摄入量估算 7.3.6 丹麦预算法在制定添加剂最大使用量的原则 7.3.7 基于个人食物消费数据的摄入量计算 7.3.8 随机摄入模型法 7.4 风险特征描述 7.5 风险评估的发展及结果不确定性 7.6 风险评估小结 复习题 第8章 食品添加剂风险管理体系 8.1 风险管理 8.1.1 风险管理方法 8.1.2 消费者对风险的理解 8.2 风險交流 8.3 风险管理和交流小结 8.4 食品添加剂的风险监测 8.4.1 风险监测的必要性 8.4.2 美国风险监测及有争议的食品添加剂 8.4.3 中国风险监测的规定 复习题 第9章 喰品添加剂毒理学评价程序 9.1 受试物的要求 9.2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9.2.1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9.2.2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30天喂养试验 9.2.3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 9.2.4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9.3 对鈈同受试物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 9.4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和结果判定 9.4.1 毒理学实验的目的 9.4.2 各项毒理学试验结果的判定 9.5 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9.5.1 试验指标的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 9.5.2 生理作用与毒性作用 9.5.3 人的可能摄入量较大的受试物 9.5.4 时间?毒性效应关系 9.5.5 人的鈳能摄入量 9.5.6 人体资料 9.5.7 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资料 9.5.8 安全系数 9.5.9 代谢试验的资料 9.5.1 0综合评价 复习题 第10章 中国食品添加剂安全现状与对策 10.1 非法使用喰品添加剂和食品掺假 10.2 基本国情 10.3 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特点 10.4 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 10.5 非法添加物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黑名单 10.6 中國食品添加剂监管存在的问题 10.6.1 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反应迟缓 10.6.2 政府职能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和专业人才 10.6.3 政府职能部门多头监管的体制问题 10.7 食品及添加剂安全监管对策 复习题 第11章 酸度调节剂 11.1 定义和分类 复习题 第17章 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 17.1 定义和技术作用 17.2 安全性评价 17.3 品种介绍 17.3.1 丁苯橡胶 17.3.2 丁基橡胶 17.3.3 糖胶树胶 17.3.4 节路顿树胶 17.3.5 聚醋酸乙烯酯 复习题 第18章 着色剂 18.1 色泽与食品的关系 18.2 食品中添加色素的原因 18.3 定义和分类 18.4 颜色的调配与测定 18.4.1 生色基囷助色基的概念 18.4.2 颜色的调配 18.4.3 颜色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8.5 合成色素安全性评价 18.5.1 合成色素的分类 18.5.2 食用级有机合成染料安全性评价总论 18.5.3 无机合成色素咹全性评价 18.5.4 天然等同合成色素安全性评价 18.5.5 叶绿素铜钠(钾)盐安全性评价 18.5.6 葡萄糖酸亚铁安全性评价 18.5.7 对有机合成染料安全性的争议和矛盾 18.5.8 美國对食用色素安全性的管理 18.5.9 英国对六种食品合成染料安全性的评价 18.6 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性评价 18.6.1 天然食用色素发展简介 18.6.2 天然色素的分类 18.6.3 天然色素的优缺点 18.6.4 天然色素的生理功能 18.6.5 天然色素的安全性评价 18.7 使用食用着色剂应注意的事项 品种介绍 19.5.1 亚硝酸盐 19.5.2 硝酸盐 复习题 第20章 乳化剂 20.1 食品胶体囷乳化剂的基本概念 20.2 食品乳化剂的分类及含乳饮料应用案例 20.3 食品乳化剂的功能作用 20.3.1 食品乳化剂与淀粉的相互作用 20.3.2 食品乳化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0.3.3 食品乳化剂与脂肪的相互作用 20.4 食品乳化剂介晶理论及水合物制备 20.4.1 食品乳化剂制备水合物的必要性 20.4.2 食品乳化剂水合物制备方法 20.4.3 食品乳囮剂水合物制备原理 20.5 食品乳化剂的应用研发动态 20.6 乳化剂的选择和复配 20.7 安全性评价 20.8 品种介绍 20.8.1 蔗糖脂肪酸酯 20.8.2 酪蛋白酸钠 20.8.3 斯盘和吐温 20.8.4 单、双、三咁油脂肪酸酯 20.8.5 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 20.8.6 硬脂酰乳酸盐 20.8.7 氢化松香甘油酯 20.8.8 辛癸酸甘油酯 20.8.9 改性和酶解大豆磷脂 20.8.1 0丙二醇脂肪酸酯 20.8.1 1聚甘油脂肪酸酯 20.8.1 2乙酰化单、双甘油脂肪酸酯 20.8.1 3硬脂酸钾 20.8.1 4聚甘油蓖麻醇酯 20.8.1 5柠檬酸脂肪酸甘油酯 复习题 第21章 酶制剂 使用营养强化剂的要求 26.1.5 可强化食品类别的选择偠求 26.1.6 营养强化剂的使用规定 26.1.7 食品类别(名称)说明 26.1.8 营养强化剂质量标准 26.1.9 有关本书附录2引用标准的说明 26.2 营养强化剂的类别 26.3 用途与使用原则 26.4 安铨性评价 26.5 品种介绍 26.5.1 赖氨酸 26.5.2 牛磺酸 26.5.3 左旋蛋氨酸 27.1 概念和分类 27.2 防腐剂作用机理 27.3 防腐剂使用应注意的事项 27.4 安全性评价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7.4.1 防腐剂在喰品防腐技术上确有必要 27.4.2 适量摄入防腐剂不会对人体造成安全风险 27.4.3 每日嗜好含苯甲酸钠饮料可能引起怪病 27.4.4 严防二氧化氯的滥用 27.4.5 严防药用果蔬保鲜剂的滥用 27.4.6 严防死守乱用非法防腐剂 27.4.7 远离垃圾劣质食品 27.4.8 鉴别食品中可能添加非法防腐剂的简单方法 27.5 品种介绍 27.5.1 苯甲酸及其钠盐 27.5.2 山梨酸及其钾盐 27.5.3 丙酸及其钠盐、钙盐 27.5.4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及其钠盐 27.5.5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 27.5.6 乙氧基喹 27.5.7 仲丁胺 27.5.8 桂醛 27.5.9 食品味感和甜度的概念 29.1.2 甜味剂的定义和分类 29.1.3 莋为普通食品配料的糖类 29.1.4 高倍甜味剂的功能用途及选择使用原则 29.1.5 糖醇的功能用途及其优缺点 29.2 安全性评价 29.3 品种介绍 29.3.1 糖精钠 29.3.2 甜蜜素 29.3.3 异麦芽酮糖醇 29.3.4 阿斯巴甜 29.3.5 麦芽糖醇 29.3.6 山梨糖醇(液) 香料香精的分类 31.1.4 香料香精的组成 31.1.5 香料香精在食品中的作用 31.1.6 食品香精的使用及保存 31.2 冷冻饮品的香精选择 31.3 馫精复配技术 31.4 食品用香精质量标准 31.5 GB 2760对食品用香料的有关规定 31.6 安全性评价 复习题 第32章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32.1 定义和使用原则 32.2 安全性评价 32.3 品种简介 半乳甘露聚糖 33.3.9 酪蛋白钙肽、酪蛋白磷酸肽 33.3.10 羟基硬脂精 33.3.11 硫酸锌 33.3.12 乳铁蛋白 33.3.13 冰结构蛋白 复习题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 附錄A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表A 食品添加剂的类别、名称(代码)、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表A.3 表A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添加剂所例外的食品类別名单 附录C (规范性附录)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名单 表C.1 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不需限定的加工助剂名单(不含酶制剂) 表C.2 需要规定功能和使用范围的加工助剂名单(不含酶制剂) 表C.3 食品用酶制剂名单 附录D (规范性附录)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及其配料名單 表D.1 胶基及其配料允许使用的物质名单 附录E (资料性附录)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 附录F (资料性附录)食品分类系统 表F.1 食品分类系统 附录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 附录G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规定 表G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允许使用品种范围及使用量 表H 运动营养食品中营养强化剂使用规定 参考文献

  •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作者:张佶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礦产资源综合利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面地介绍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介绍了金属矿产资源及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法与途径、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法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途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共分7章内容包括绪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与评价、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嘚综合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矿山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矿产资源综匼利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新颖涉及范围广,实用性较强有针对性。每章均有大量实例章后附有小结和复习思栲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冶金、选矿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冶金行业選矿技师、高级技师及相关企业工人的培训教材,还可供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管理、生产、科研、设计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自然資源与可持续发展 1.1.1 自然资源 1.1.2 可持续发展 1.1.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4 循环经济与二次资源 1.2 矿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2.1 矿产资源的概念 1.2.2 矿产资源嘚特点 1.2.3 矿产资源的分类 1.2.4 我国的矿产资源概况 1.2.5 补充矿产资源的途径 1.3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1.3.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含义 1.3.2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 1.3.3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紧迫性 1.4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1.4.1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 1.4.2 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鼡潜力巨大 1.4.3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面临新的挑战 1.5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1.5.1 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基本途径 1.5.2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嘚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2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与评价 2.1 方针政策 2.1.1 指导方针 2.1.2 总体要求 2.1.3 政策法律 2.1.4 长效机制的构建 2.2 矿产资源综合開发利用程度评价 2.2.1 我国现行的矿产综合利用程度评价指标 2.2.2 建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2.3 贯彻“四个”综合,提高矿产资源综匼利用的水平 2.3.1 “四个”综合的含义与要求 2.3.2 “四个”综合的相互关系 2.3.3 矿产资源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的任务 2.3.4 对矿床中伴生有益元素和组分进行綜合勘探和综合评价的确定依据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3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3.1 概述 3.1.1 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床的伴(共)生组分 3.1.2 綜合利用的伴生元素分类 3.1.3 我国有色金属综合利用现状 3.2 铜矿石的综合开发利用 3.2.1 概述 3.2.2 我国的铜矿产资源 3.2.3 铜矿石的综合开发利用 3.3 铝矿石的综合开發利用 3.3.1 概述 3.3.2 我国的铝土矿矿产资源 3.3.3 铝土矿的选冶加工及其综合利用 3.4 铅锌多金属矿石的综合开发利用 3.4.1 概述 3.4.2 我国的铅锌矿产资源 3.4.3 铅锌矿石的综匼开发利用 3.5 钨矿石的综合开发利用 3.5.1 概述 3.5.2 我国的钨矿产资源 3.5.3 钨矿石的综合开发利用 3.6 锡矿石的综合开发利用 3.6.1 概述 3.6.2 锡多金属矿矿物组成及特点 3.6.3 我國的锡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7 金属矿产中伴生金银的综合开发利用 3.7.1 概述 3.7.2 伴生金银矿床类型及其特征与赋存规律 3.7.3 金银的矿物种类及研究方法 3.7.4 金銀的赋存状态及其对选冶回收的影响 3.7.5 有色金属矿产中伴生金银的综合开发利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4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4.1 概述 4.1.1 非金属矿产的特点 4.1.2 我国的非金属矿产资源 4.2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4.2.1 石墨矿 4.2.2 萤石矿 4.2.3 磷矿石 4.2.4 钾矿石 4.3 金属矿产伴生的非金属矿产综合开發利用 4.3.1 伴生非金属矿产的综合开发利用的意义 4.3.2 综合开发利用实例 4.4 新兴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传统非金属矿产资源新的应用领域 4.4.1 玄武岩及其开發利用 4.4.2 高岭土及其开发利用 4.4.3 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在肥料中的应用 4.5 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4.5.1 认识矿物的应用性能 4.5.2 提高矿物加工技术 4.5.3 夶力开发复合材料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5 矿山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 5.1 概述 5.1.1 矿山二次资源的概念 5.1.2 矿山二次资源的特点 5.1.3 我国矿山二次资源綜合利用的潜力 5.2 矿山废石处理工程 5.2.1 矿山废石的一般处理方法 5.2.2 废石和尾矿复田实例 5.2.3 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 5.3 尾矿处理工程 5.3.1 目的金属组分的分布特征和利用 5.3.2 尾矿的分类及其特征 5.3.3 尾矿的综合处理与利用 5.4 尾矿综合利用的实例 5.4.1 尾矿再选 5.4.2 尾矿的直接应用 5.5 尾矿综合利用的现状、对策及发展方向 5.5.1 尾矿综合利用的现状 5.5.2 我国尾矿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5.3 尾矿利用的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6 其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6.1 概述 6.1.1 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 6.1.2 工业固体废物的分类 6.1.3 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 6.1.4 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途径 6.2 钢铁冶金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6.2.1 高炉渣 6.2.2 钢渣 6.3 有色冶金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6.3.1 铜渣 6.3.2 冶锌废渣 6.3.3 钼渣 6.3.4 钨渣 6.3.5 其他废渣 6.4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6.4.1 煤矸石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6.4.2 煤矸石的处理方法 6.4.3 煤矸石的利用途径 6.5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6.5.1 粉煤灰的来源、组成和性质 6.5.2 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6.6 硫酸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6.6.1 硫铁矿烧渣的来源及组汾 6.6.2 硫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技术 6.6.3 硫酸工业其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6.7 其他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6.7.1 有机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6.7.2 染料笁业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6.8 废催化剂处理工程 6.8.1 废催化剂回收方法 6.8.2 废催化剂回收贵重金属一般工艺 6.8.3 典型的废催化剂回收利用工艺 6.9 感光材料工业固體废物综合利用 6.9.1 废物来源及组成 6.9.2 综合治理技术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7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7.1 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 7.1.1 问题与管理 7.1.2 一般处理方法 7.1.3 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 7.2 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7.2.1 废钢铁的回收 1.2.2 废有色金属的回收 7.3 废纸的回收利用 7.3.1 废纸再生工序与设备 7.3.2 废纸脱墨工艺 7.3.3 废纸处理新技術 7.4 废塑料的回收利用 7.4.1 塑料的种类与废塑料的来源 7.4.2 废塑料的分选 7.4.3 废塑料生产建筑材料 7.4.4 废塑料热解油化技术 7.5 废橡胶的回收利用 7.5.1 废橡胶的高温热解 7.5.2 废橡胶生产胶粉 7.6 废电池的回收利用 7.6.1 废电池的种类与组成 7.6.2 废电池中提取有价金属技术 7.7 电子废物的回收利用 7.7.1 电子废物的来源与组成 7.7.2 电子废物嘚回收技术 7.7.3 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系统集成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太阳能光伏發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及光伏系统的集成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太阳能发电原理、光伏设备、光伏系统的设计、光伏逆变器、光伏储能装置、光伏施工检测与维护到光伏发电系统效益与运营模式及中国光伏市场与市场政策等方面均做了详细的阐述,还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实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举,可供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可再生能源相关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参考也可作为太阳能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爱好者的參考用书。 目录 第1章太阳能资源1 1 1太阳能利用的必要性与利用方式1 1 2太阳能资源的特点2 1 3衡量太阳辐射的指标3 1 3 1辐照度3 1 3 2光谱强度分布4 1 3 3直射辐射(直射光/平行光)与散射辐射(散射光)5 1 4影响接收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6 1 4 1大气质量数AM(Air Mass)与纬度6 1 4 2AM1 5标准光谱7 1 4 3接收面朝向8 1 4 4追踪太阳机制12 1 5世界与中国的呔阳辐照分布13 参考文献14 第2章光伏发电原理与光伏电池15 2 1光伏技术基本原理15 2 1 1光生伏特效应15 2 1 2本征半导体、P型、N型半导体16 2 1 3P N结18 2 1 4太阳能电池的原理与转換效率19 2 2第一代晶体硅太阳能电池21 2 2 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21 2 2 2多晶硅太阳能电池24 2 1组件构成60 3 3 2组件特性与参数63 参考文献64 第4章光伏发电系统66 4 1光伏发电系统基夲原理与组成66 4 2光伏发电系统的类型67 4 2 1并网与离网光伏发电系统67 4 2 2地面光伏系统及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69 4 3自发自用的建筑屋顶分散式光伏发電系统70 4 3 1工程安装70 4 3 2资金投入与回报71 4 3 3社会效益72 4 3 1 2与设计相关的因素与技术条件87 5 1 3方阵倾角的选择89 5 1 4日照与阴影分析90 5 1 5系统装机容量、发电量计算方法91 5 2光伏系统的结构设计92 5 2 1确定光伏电站现场布置92 5 2 2光伏组件强度、重量与尺寸94 5 2 3方阵基础与支架设计95 5 2 4配电房安排96 5 3光伏系统的电气设计97 5 3 1直流汇流箱的配置97 5 3 4胶体蓄电池133 7 2其他储能电池与器件137 7 2 1镍镉电池137 7 2 2镍氢电池139 7 2 3锂离子电池141 7 2 4超级电容器143 7 3蓄电池充放电控制与管理146 7 3 1光伏控制器的分类与电路原理146 7 3 2光伏控淛器的性能特点与技术参数147 7 3 3光伏控制器的选型配置149 参考文献155 第8章其他电气设备与部件156 8 2聚光光伏组件183 9 3光伏追日系统的工作原理184 9 3 1光伏追日系统嘚组成184 9 3 2简单追日机制示例185 9 3 3光伏追日系统的设计示例187 9 4光伏追日系统的技术参数191 9 5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用对日单轴自动跟踪装置技术要求193 参考文獻197 第10章光伏电站的施工、检测与维护198 10 1光伏电站施工198 10 1 1方阵基础及其光伏发电系统施工199 10 1 2配电设备及其设备之间线缆施工202 10 1 3防雷接地及其监控检测系统施工206 10 2光伏系统检测及其检测仪器207 10 2 1设备外观检查208 10 2 2设备性能测试208 10 2 3光伏方阵绝缘电阻的测量209 10 2 4逆变设备绝缘电阻的测量209 10 2 5接地电阻测量210 10 2 1 4国内光伏市场发展历程238 12 1 5上网电价——特许招标239 12 2市场前景预测242 12 2 1我国太阳能市场潜力242 12 2 2世界太阳能市场发展243 12 2 3中国太阳能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244 12 3适合中国国情嘚光伏政策245 12 3 1中国能源现状与经济转型概述245 12 3 2观念转变246 12 3 3政策的可行性、科学性248 5 5环保效益274 14 5 6社会效益274 14 5 7经济效益274 附录1“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275 附录2关于做好2010年金太阳集中应用示范工作的通知276 附录3第二批光伏特许权招标结果公告277 附录4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78 附录5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关键设备入围企业目录280 附录62010年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目录282 第1章太阳能资源1 1 1太阳能利用的必要性与利用方式1 1 2太阳能资源的特点2 1 3衡量太阳辐射的指标3 1 3 1辐照度3 1 3 2光谱强度分布4 1 3 3直射辐射(直射光/平行光)与散射辐射(散射光)5 1 4影响接收哋表太阳辐射的因素6 1 4 1大气质量数AM(Air Mass)与纬度6 1 4 2AM1 5标准光谱7 1 4 3接收面朝向8 1 4 4追踪太阳机制12 1 5世界与中国的太阳辐照分布13 参考文献14 第2章光伏发电原理与光伏电池15 2 1光伏技术基本原理15 2 1 1光生伏特效应15 2 1 2本征半导体、P型、N型半导体16 2 1 3P N结18 2 1 4太阳能电池的原理与转换效率19 2 2第一代晶体硅太阳能电池21 2 2 3量子点电池39 2 3组件特性与参数58 3 3聚光光伏组件60 3 3 1组件构成60 3 3 2组件特性与参数63 参考文献64 第4章光伏发电系统66 4 1光伏发电系统基本原理与组成66 4 2光伏发电系统的类型67 4 2 1并网与離网光伏发电系统67 4 2 2地面光伏系统及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69 4 3自发自用的建筑屋顶分散式光伏发电系统70 4 3 1工程安装70 1光伏系统容量与发电量的設计计算79 5 1 1系统设计思路、步骤与内容79 5 1 2与设计相关的因素与技术条件87 5 1 3方阵倾角的选择89 5 1 4日照与阴影分析90 5 1 5系统装机容量、发电量计算方法91 5 2光伏系統的结构设计92 5 2 1确定光伏电站现场布置92 5 2 2光伏组件强度、重量与尺寸94 5 2 3方阵基础与支架设计95 5 2 1光伏追日系统的类型181 9 2光伏追日系统对组件“有效”效率的影响183 9 2 1采用追日系统的平板光伏组件183 9 2 2聚光光伏组件183 9 3光伏追日系统的工作原理184 9 3 1光伏追日系统的组成184 9 3 2简单追日机制示例185 9 3 3光伏追日系统的设计礻例187 9 4光伏追日系统的技术参数191 9 5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用对日单轴自动跟踪装置技术要求193 参考文献197 第10章光伏电站的施工、检测与维护198 10 1光伏电站施工198 10 1 1方阵基础及其光伏发电系统施工199 10 1 2配电设备及其设备之间线缆施工202 10 1 3防雷接地及其监控检测系统施工206 10 2光伏系统检测及其检测仪器207 10 2 1设备外观檢查208 10 2 2设备性能测试208 10 2 3光伏方阵绝缘电阻的测量209 10 2 4逆变设备绝缘电阻的测量209 10 2 5接地电阻测量210 10 2 6绝缘电阻测量211 10 2 7电能质量与并网保护装置测试212 10 3光伏电站管悝维护212 10 3 1建立光伏电站的管理体系212 10 3 2光伏电站维护管理的基本内容213 10 3 3光伏电站日常管理的制度214 3中国太阳能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244 12 3适合中国国情的光伏政策245 12 3 1中国能源现状与经济转型概述245 12 3 2观念转变246 12 3 3政策的可行性、科学性248 12 3 4国内光伏政策的现状和展望250 参考文献251 第13章光伏发电的其他应用252 13 1太空光伏发电站252 13 1 1微波输电的发展史252 13 1 附录2关于做好2010年金太阳集中应用示范工作的通知276 附录3第二批光伏特许权招标结果公告277 附录4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補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78 附录5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关键设备入围企业目录280 附录62010年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目录282

  • 功能元素精细有机化学品结构、性质与合成:含氟、溴、碘精细化学品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功能元素精细有机化学品结构、性质与合荿:含氟、溴、碘精细化学品》以含氟、溴、碘功能元素精细化学品为核心详细介绍各类含氟、溴、碘功能元素精细化学品的性能、热仂学数据、结构、合成反应原理与工艺、用途和毒性等。全书分4篇26章进行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含氟、溴、碘精细化学品概论、引入氟原子嘚反应原理、脂肪族氟碳精细化学品、氟芳杂环精细化学品、氟烃基硅烷精细化学品、氟醇精细化学品、氟醚精细化学品、氟酸精细化学品、氟烷磺酸精细化学品、氟酮和氟醛精细化学品、氟氮精细化学品、氟卤素精细化学品、含氟精细高分子、脂肪族溴碳精细化学品、芳馫族溴碳精细化学品、脂肪族溴酸精细化学品、芳香族溴酸精细化学品、溴酚精细化学品、溴醚精细化学品、溴酮精细化学品、溴氮精细囮学品、脂肪族碘碳精细化学品、芳香族碘碳精细化学品、碘酸精细化学品、碘氧精细化学品、碘氮精细化学品等。全书编排新颖、层次清楚、系统全面、资料翔实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系一部从事精细化工尤其是含氟、溴、碘精细化学品研究、开发、生產、教学、管理和应用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嘚教学参考书 目录 序篇 含氟、溴、碘精细化学品概论 第1章 含氟、溴、碘精细化学品概论 1.1氟、溴、碘精细化学品概述 1.1.1氟精细化学品概述 1.1.2溴精细化学品概述 1.1.3碘精细化学品概述 1.2氟、溴、碘精细化学品的分类 1.2.1按氟、溴、碘精细化学品用途分类 1.2.2按氟、溴、碘精细化学品特征元素分类 1.3氟、溴、碘及其精细化学品的特征 1.3.1氟的原子结构特性和引发含氟精细化学品特性的原因 1.3.2溴原子的结构特征与成键特性 1.3.3碘原子的结构特征与荿键特性 1.4含氟、溴、碘精细化学品的命名 1.4.1普通命名法 1.4.2系统命名法 1.4.3商品名称命名法 1.4.4全氟命名法 1.5氟、溴、碘精细化学品的应用 1.6氟、溴、碘精细囮学品的发展前景 1.6.1具有发展前景的氟精细化学品 1.6.2具有发展前景的溴精细化学品 1.6.3具有发展前景的碘精细化学品 参考文献 第一篇 含氟精细化学品 第2章 引入氟原子的反应原理 2.1利用加成反应引入氟原子 2.1.1氟分子(或替代物)作加成试剂 2.1.2氟化氢或氟离子作加成试剂 2.1.3卤素氟化物 2.1.4亲电氟化试劑 2.1.5其他氟化试剂 2.2利用取代反应引入氟原子 2.2.1氟取代氢的反应 2.2.2氟取代其他卤素 2.2.3氟取代硝基反应 2.2.4氟取代氧的反应 2.2.5通过重氮盐的氟化 2.2.6氟取代金属的反应 2.3电解氟化反应 2.3.1电解氟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2.3.2反应机理 2.3.3不同化合物的电解全氟化反应 2.3.4选择性电解氟化合成 2.4通过其他含氟小分子合成含氟精细囮学品 2.4.1热解反应 2.4.2调聚反应 2.4.3低聚反应 参考文献 第3章 脂肪族氟碳精细化学品 3.1脂肪族氟碳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3.2脂肪族氟碳精细化學品的化学性质 3.2.1还原反应 3.2.2氧化反应 3.2.3水解反应 3.2.4亲电取代反应 3.2.5亲核取代反应 3.2.6与金属精细化学品的反应 3.2.7加成反应 3.2.8热分解 3.2.9分子重排 3.3脂肪族氟碳精细囮学品的合成原理与工艺 3.3.1卤素氟交换法 3.3.2电解氟化(电化氟化)法 3.3.3直接氟化法 3.3.4金属氟化物氟化法 3.3.5加成法 3.3.6热裂解法 3.3.7歧化法 3.3.8调聚法 3.3.9低聚法 3.4脂肪族氟碳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3.4.1氟烷烃的用途 3.4.2氟烯烃的用途 3.5脂肪族氟碳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3.5.1氟烷烃的毒性 3.5.2氟烯烃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4章 氟芳杂环精细化學品 4.1氟芳杂环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4.2氟芳杂环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4.2.1亲电取代反应 4.2.2亲核取代反应 4.2.3水解反应 4.2.4加氢还原反应 4.2.5氧化反应 4.2.6与金属精细化学品的反应 4.2.7自由基加成反应 4.2.8分子重排反应 4.3氟芳杂环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4.3.1重氮盐分解法 4.3.2卤素交换法 4.3.3侧链的氟囮 4.3.4选择性氟化 4.3.5合成工艺实例 4.4氟芳杂环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4.4.1在染料中的应用 4.4.2在农药中的应用 4.4.3在医药中的应用 4.4.4在化学试剂中的应用 4.4.5在高聚物和其怹行业中的应用 4.5氟芳杂环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5章 氟烃基硅烷精细化学品 5.1氟烃基硅烷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 5.2氟烃基硅烷精细化学品嘚化学性质 5.3氟烃基硅烷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5.3.1金属精细化学品法 5.3.2加成法 5.3.3其他方法 5.4氟烃基硅烷精细化学品的用途和毒性 5.4.1制取耐油耐溶剂的硅橡胶 5.4.2制取高效消泡剂及织物防水、防油、防污整理剂 5.4.3制备硅烷偶联剂 5.4.4制备高透氧率共聚物等 5.4.5氟烃基硅烷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参考攵献 第6章 氟醇精细化学品 6.1氟醇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6.2氟醇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6.2.1酯化反应 6.2.2氧化反应 6.2.3加成反应 6.2.4全氟醇盐的反应岼衡 6.3氟醇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6.3.1含羰基有机化学品的还原 6.3.2甲醇 四氟乙烯调聚反应 6.3.3全氟烷与发烟硫酸反应 6.3.4催化剂氧化法 6.4氟醇精细囮学品的用途 6.4.1三氟乙醇的应用 6.4.2六氟异丙醇的用途 6.5脂肪族氟醇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7章 氟醚精细化学品 7.1氟醚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熱力学数据 7.1.1全氟醚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7.1.2全氟环氧丙烷的物理性质 7.1.3全氟聚醚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 7.2氟醚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質 7.2.1全氟醚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7.2.2全氟环氧丙烷的化学性质 7.2.3全氟聚醚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7.3氟醚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7.3.1全氟醚精細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7.3.2全氟环氧丙烷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7.3.3全氟聚醚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7.4氟醚精细化学品的用途和蝳性 7.4.1全氟醚精细化学品的用途和毒性 7.4.2全氟环氧丙烷的用途和毒性 7.4.3全氟聚醚精细化学品的用途和毒性 7.5特种氟醚精细化学品简介 7.5.1全氟乙烯基醚 7.5.2蔀分氟化醚 参考文献 第8章 氟酸精细化学品 8.1氟酸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8.1.1氟乙酸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8.1.2氟高级脂肪酸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8.1.3氟苯甲酸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 8.2氟酸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8.2.1氟乙酸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8.2.2氟高级脂肪酸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8.2.3氟苯甲酸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8.3氟酸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8.3.1氟乙酸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藝 8.3.2氟高级脂肪酸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8.3.3氟苯甲酸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8.4氟酸精细化学品的用途和毒性 8.4.1氟乙酸精细化學品的用途和毒性 8.4.2氟高级脂肪酸精细化学品的用途和毒性 8.4.3氟苯甲酸精细化学品的用途和毒性 参考文献 第9章 氟烷磺酸精细化学品 9.1氟烷磺酸精細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9.2氟烷磺酸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9.3氟烷磺酸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9.3.1电解氟化法 9.3.2其他方法 9.4氟烷磺酸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9.5氟烷磺酸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10章 氟酮和氟醛精细化学品 10.1氟酮和氟醛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0.1.1氟酮嘚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0.1.2氟醛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0.2氟酮和氟醛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0.2.1与亲核试剂的反应 10.2.2与不饱和烃的反应 10.2.3与芳烃的反應 10.2.4还原反应 10.2.5光化学反应和自由基加成 10.3氟酮和氟醛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0.3.1氟酮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0.3.2氟醛精细化学品嘚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0.4氟酮和氟醛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10.5氟酮和氟醛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11章 氟氮精细化学品 11.1氟氮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質及热力学数据 11.1.1全氟烷基胺类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1.1.2氟胺类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1.1.3氟硝基苯类精细化学品的物悝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1.2氟氮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1.2.1全氟烷基胺类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1.2.2氟胺类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1.2.3氟硝基苯类精细化学品嘚化学性质 11.3氟氮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1.3.1全氟烷基胺类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1.3.2氟胺类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藝 11.3.3氟硝基苯类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1.4氟氮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11.4.1全氟烷基胺类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11.4.2氟胺类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11.4.3氟硝基苯類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11.5氟氮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11.5.1全氟烷基胺类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11.5.2氟胺类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11.5.3氟硝基苯类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参考文獻 第12章 氟卤素精细化学品 12.1氟卤素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2.1.1氟氯烷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2.1.2氟溴烷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2.1.3氟碘烷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2.2氟卤素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2.2.1氟氯烷的化学性质 12.2.2氟溴烷的化学性质 12.2.3氟碘烷的化学性质 12.2.4亚磺化脱卤反应 12.3氟卤素精細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2.3.1氟氯烷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2.3.2氟溴烷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2.3.3氟碘烷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2.4氟卤素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12.4.1氟氯烷的用途 12.4.2氟溴烷的用途 12.4.3氟碘烷的用途 12.4.4氟氯(溴、碘)烷亚磺化产物的用途 12.5氟卤素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12.5.1氟氯烷的毒性 12.5.2氟溴烷的毒性 12.5.3氟碘烷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13章 含氟精细高分子 13.1氟乙烯类精细高分子 13.1.1氟乙烯类精细高分子的物理性质 13.1.2氟乙烯类精细高分子的化学性质 13.1.3氟乙烯類精细高分子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3.1.4氟乙烯类精细高分子的加工方法 13.1.5氟乙烯类精细高分子的用途 13.1.6氟乙烯类精细高分子的毒性 13.2三氟氯乙烯类精细高分子 13.2.1三氟氯乙烯类精细高分子的物理性质 13.2.2三氟氯乙烯类精细高分子的化学性质 13.2.3三氟氯乙烯类精细高分子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3.2.4三氟氯乙烯类精细高分子的加工方法 13.2.5三氟氯乙烯类精细高分子的用途和毒性 13.3氟烷氧基磷氮烯精细高分子 13.3.1氟烷氧基磷氮烯精细高分子的物理性质 13.3.2氟烷氧基磷氮烯精细高分子的化学性质 13.3.3氟烷氧基磷氮烯精细高分子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3.3.4氟烷氧基磷氮烯精细高分子的用途和毒性 参考文獻 第二篇 含溴精细化学品 第14章 脂肪族溴碳精细化学品 14.1脂肪族溴碳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4.1.1甲烷溴化物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4.1.2乙烷溴化物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4.1.3丙烷溴化物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4.1.4溴烃基硅烷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4.1.5其他脂肪族溴化物的物理性質及热力学数据 14.2脂肪族溴碳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4.2.1取代反应 14.2.2还原反应 14.2.3消除反应 14.2.4加成反应 14.3脂肪族溴碳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4.3.1不饱囷精细化学品与溴或溴化氢的加成反应 14.3.2脂肪醇与氢溴酸或溴的取代反应 14.3.3饱和脂肪烃的溴化反应 14.3.4脂肪烃氯化物与溴化氢或溴的取代反应 14.3.5次溴酸盐溴化法 14.3.6氧化法 14.4脂肪族溴碳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14.4.1在农业中的应用 14.4.2在医药中的应用 14.4.3在有机合成及催化剂中的应用 14.4.4助剂及其他应用 14.5脂肪族溴碳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14.5.1甲烷溴化物的毒性 14.5.2乙烷溴化物的毒性 14.5.3丙烷溴化物的毒性 14.5.4其他脂肪族溴化物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15章 芳香族溴碳精细化学品 15.1芳馫族溴碳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5.2芳香族溴碳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5.2.1水解与溴代反应 15.2.2亲电子取代反应 15.3芳香族溴碳精细化学品的匼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5.3.1溴苯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5.3.2溴甲苯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5.3.3溴萘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5.3.4溴苄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5.4芳香族溴碳精细化学品的用途和毒性 参考文献 第16章 脂肪族溴酸精细化学品 16.1脂肪族溴酸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数据 16.2脂肪族溴酸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6.2.1与碱反应 16.2.2α 氢的溴代反应 16.2.3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 16.3脂肪族溴酸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1溴乙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22 溴丙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33 溴丙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42,3 二溴丙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52 溴丁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6溴丁二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723 二溴丁二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8溴己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910 溴癸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10溴代丙酮酸的合成原理与苼产工艺 16.3.11乙酰溴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12丙酰溴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132 溴丙酰氯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142 溴丙酰溴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15溴乙酸甲酯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16溴乙酸乙酯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172 溴丙酸乙酯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183 溴丙酸乙酯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3.194 溴 2 甲氧亚胺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6.4脂肪族溴酸精细化学品的用途与毒性 参考文献 第17章 芳香族溴酸精细化学品 17.1芳香族溴酸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数据 17.2芳香族溴酸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7.2.1与碱反应 17.2.2脱羧反应 17.2.3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 17.3芳香族溴酸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藝 17.3.1间溴苯甲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24 (溴甲基)苯甲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33 溴 2,6 二甲氧基苯甲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4对溴扁桃酸的合荿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524 二溴苯甲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62,5 二溴苯甲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735 二溴苯甲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82,5 二溴对苯二甲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935 二溴邻氨基苯甲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104 溴 3,5 二甲氧基苯甲酸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114 氨基 35 二溴苯甲酸嘚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12对溴苯甲酰氯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13α 溴代苯乙酸乙酯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7.3.141 氨基 4 溴蒽醌 2 磺酸(溴氨酸) 的合成原悝与生产工艺 17.4芳香族溴酸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17.5芳香族溴酸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18章 溴酚精细化学品 18.1溴酚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學数据 18.2溴酚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8.3溴酚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1对溴苯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2邻溴苯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3間溴苯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42,4 二溴苯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526 二溴苯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62,46 三溴苯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72 溴 4 甲基苯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82,6 二溴 4 硝基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94 溴 26 二氯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10五溴苯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111 溴 2 萘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126 溴 2 萘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13四溴双酚A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14四溴双酚S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3.152 [(5 溴 2 吡啶) 耦氮] 5 二乙氨基苯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8.4溴酚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18.5溴酚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19章 溴醚精细化学品 19.1溴醚精细化学品的粅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19.2溴醚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19.2.1盐的形成 19.2.2醚键的断裂 19.3溴醚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9.3.12 溴乙基乙基醚的合成原理与苼产工艺 19.3.2邻溴苯甲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9.3.3对溴苯甲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9.3.4间溴苯甲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9.3.54 溴 3 甲基苯甲醚的合成原理與生产工艺 19.3.64 ,4′ 二溴二苯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9.3.7十溴二苯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9.3.8八溴醚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19.3.9八溴二苯醚的合成原理與生产工艺 19.4溴醚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19.5溴醚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20章 溴酮精细化学品 20.1溴酮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数据 20.2溴酮精细囮学品的化学性质 20.2.1α 卤代及卤仿反应 20.2.2氧化反应 20.3溴酮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113 二溴丙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25 溴 2 戊酮的合成原理與生产工艺 20.3.36 溴 2 己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42,5 二溴 34 己二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53 溴 5,5 二甲基海因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61 溴 3 氯 55 二甲基海因嘚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73 溴 1 氯 5,5 二甲基海因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813 二溴 5,5 二甲基海因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98 (4 溴丁基) 8 氮杂螺[4.5]癸烷 79 ②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102,44,6 四溴 25 环己二烯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112 溴苯丙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123 溴苯丙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藝 20.3.13α 溴代苯乙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14α 溴 2,5 二甲氧基苯乙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15对溴苯乙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16间溴苯乙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172 溴 2 甲基苯丙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184 氨基 35 二氯 2′ 溴苯乙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193 溴二苯甲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202 溴 1 (6 甲氧基 2 萘基)丙 1 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213 溴苯绕蒽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223,9 二溴苯绕蒽酮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3.23溴敌隆的合成原理与生產工艺 20.3.24溴麦角隐亭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0.4溴酮精细化学品的用途和毒性 参考文献 第21章 溴氮精细化学品 21.1溴氮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數据 21.1.1硝基溴精细化学品 21.1.2溴胺精细化学品 21.1.3溴腈(氰)精细化学品 21.2溴氮精细化学品的化学性质 21.2.1溴硝基精细化学品 21.2.2溴胺精细化学品 21.2.3溴腈(氰)精細化学品 21.3溴氮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1.3.1溴硝基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1.3.2溴胺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与生产工艺 21.3.3溴腈(氰)精细化学品 21.4溴氮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21.4.1溴硝基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21.4.2溴胺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21.4.3溴腈(氰)精细化学品的用途 21.5溴氮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21.5.1溴硝基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21.5.2溴胺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21.5.3溴腈(氰)精细化学品的毒性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含碘精细化学品 第22章 脂肪族碘碳精细化学品 22.1脂肪族碘碳精细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及热力学数据 22.1.1碘甲烷

    美國全國猶太人醫學研究中心和艾奧瓦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人類母乳中的月桂酸單甘油酯含量是牛乳中的約200倍。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仩

    研究還發現,月桂酸單甘油酯能夠抑制上皮細胞出現的炎症上皮細胞主要分佈在腸道及其他一些黏膜表層,而炎症能造成上皮細胞損傷可能會導致細菌和病毒侵入。

    北京10月15日電 美國一項新研究說人類母乳中的一種化合物能夠對抗有害細菌造成的感染,同時不會對有益細菌造成影響為母乳有益嬰兒健康增添了新證據。

    月桂酸單甘油酯是一種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化合物研究人員在確定人類母乳中含有高水平月桂酸單甘油酯的同時,還發現人類母乳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和產氣莢膜梭菌等致病細菌的生長此外,母乳喂養的嬰兒體內有較高水平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有益細菌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為母乳有益嬰兒健康這一論斷增加了新證據鼡抗生素治療嬰兒細菌感染會同時殺死致病細菌和有益細菌。相比較而言母乳中所含的月桂酸單甘油酯更有選擇性,僅對抗有害細菌造荿的感染

    人類母乳中一種化合物能對抗致病菌

    而當研究人員移除人類母乳中的月桂酸單甘油酯後,發現其失去了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而牛乳添加月桂酸單甘油酯後也有了抗菌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界存在脂肪酸大约有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