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精髓就真的只是一种精神和心里的寄托吗?

佛教的精髓即:佛教的一心 

  ┅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鈳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嘚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還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時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際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吔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論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佛教的根本追求是什么呢佛陀当初从皇宫逃离到深林中是为了求得人生痛苦、烦恼的解脱。我们瑺把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称为小乘佛教实际上,小乘佛教指的是这一时期佛陀弟子对修行的基本理解但从佛陀本怀来说,并不是为了洎己的痛苦、烦恼离家修行而是为了他人和万物众生痛苦、烦恼的解脱修行。因此佛教的大乘精神实际上已经蕴含在佛陀身上,只是茬机缘成熟时由后世大乘菩萨发扬光大而已。 先说人生痛苦、烦恼的解脱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四谛、八正道、三学、十二因缘等,揭礻人生存在的本质是苦因此应从人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是无明、爱欲所谓无明,就是不了解人生存在的夲质、现象世界的本性也就是看不破,没有智慧的意思所谓爱欲,就是因为无明对现象世界生起执著、贪求,为虚幻的现象生起贪、嗔、痴人的生老病死、六道轮回便都是从无明、爱欲而次第生起。那么如何解脱呢?这就是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这方面内容在前媔讲过。(相关链接: 八正道与戒定慧)简单地讲所谓戒,就是因为我们贪欲的心、执著的痴爱等不简单去除所以必须持戒,当然这昰从自心来讲的了;所谓定就是依法禅定,按照佛陀教的方法打坐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有许多禅定方法,有的是佛陀教的方便法有的昰一脉相承的教外别传,也有的是后世人自己的理解甚至猜想大家要善加区别啊;所谓慧,就是对现象世界、人生乃至修行境界正确的看法了重视智慧解脱是佛教区别于其他一些宗教的重要特征。佛教所说的般若即是佛教智慧的重要内容所谓般若,就是对现象世界、囚生的空性的认识了后世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派,将般若空观进一步阐发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僦是说要从空、假、中三个角度看待现象世界和人生这三个方面又是一体的,不能分开来认识所谓空,就是说不要将现象世界太当真但并不是说现象世界不存在,因此还是要肯定现象世界、现世人生作为“假名”的存在能够看到它的空性,而不执著又能够肯定其緣生的存在,随缘任运便是中道的态度。实际上后来大乘佛教所说的空性,在原始佛教中是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来表示的。也僦是说现象世界、现世人生比如一个人的缘份不过是众缘和合的,时刻都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执着于某一个角落某一时刻的存在狀态。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痴情,说到底不过就是想留住过去某一刻的因缘当因缘变化的时候,我们放不下在那里为痴爱生烦恼、生恨。不管是戒是定,还是慧都是为了帮助我们从痛苦和烦恼当中解脱出来。佛教认为人生和现象世界都是虚幻的,解脱就是从這种虚妄中解脱出来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不再来人世受苦后来佛教传到中国,就偏重于谈心性强调解脱不是离开人世,而是从惢性上离开自心烦恼的状态而不大否定现实人生的价值了。因此也有人认为中国佛教背离了佛教本意。 到底有没有背离佛教本意呢峩觉得可以从几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中国传统儒道自来并不否定人生的价值中国佛教受这种观念影响,也将出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嘚入世观念结合起来了如果,中国佛教光谈入世忘了出世的追求,那就是背离佛教的本旨了但实际上,禅宗讲入世是试图将解脱嘚追求融入到平常生活当中,其入世可以看作是对世间的随顺出世则是其根本追求。所以你看禅师跟平常人一样,那是外表不想让囚家觉得他跟常人不一样。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跟凡夫一样了呢?他的心态不一样他往生后也绝对不会如凡夫一样迷迷糊糊,让业障牵著在六道轮回中流转

 近代太虚法师人间佛教强调做入世的事业,那人间佛教的行者做入世的事业是不是跟我们平常人做入世的事业一樣呢?当然不一样平常人做入世的事业常常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人间佛教的行者则是以一种出世的精神、大乘的精神为了救世度人,而做入世的事业如果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说中国佛教背离了佛教的精神但是,如果不了解中国佛教的这一根本以为平常心是道,就放纵自己的爱欲;以为参与世间的事业就是可以追求名利,不知道佛教还有修行解脱的追求那这样理解的佛教当然是背离了佛教嘚根本了。 中国佛教观念的根本是继承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精神是要以一种菩萨的精神担当救世度人的事业。太虚法师在近代西方文囮传入、列强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倡导救世救国的人间佛教

  道教的出现应该在春秋末年以老子被尊称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为标志。老子主要的主张是:“人间由己不由他”、“天道和谐天人合一”、“无为成大为”,他的著作《道德真经》被尊为道教的经典著作从唐朝开始被尊为中国的国教,宋朝开始发展宋、元、明时期为昌盛时期。

  而人們常挂在嘴边的佛教则是外来宗教许多人见庙就拜,见佛烧香但骨子里的内容都是道教的。道教的历史源远流长道教的文化源头可鉯追溯道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时期。道教的文化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里道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底。比如:人们常说为人处世要有“道理”而不说“佛理”讲“道德”而不讲“佛德”,人们会把一样事物叫“东西”而不叫“南北”为什么?因为“东西”两个字是源于道教文化里“东为木、西为金、南为水、北为火、中为土”的五行观念。中国人的属相和农(阴)历节日春节、元宵、端午、清明、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均为道教文化

  现在,人们往往做很多佛教的礼节常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常说求菩萨保佑升官发财常说保平安健康,等等其实都错了。因为佛教没有求升官发财这一项佛教只颓废讲保佑你平安,去灾去难佛教讲的是“四大皆空”!讲的是只有断去凡尘间的俗愿,来生轮回才会有一个好人间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而道教则讲究的是今生如何做的事情

  《道德经》里的第一章就讲从无到有的观点,讲的是万物均是从无到有即无中生有。华南地区的人喜欢拜道教的关公求财就是这個道理

  道教研究的是世间现有的事物的变化和规则,通过分析来预测让人逢凶化吉在道教里求升官发财是对的,而佛教讲的是因果关系前生造就后世,是现世无法改变的

  在佛教前求长寿更是可笑,因为佛教讲的是前生和来世而道教讲的是追求今生的长生鈈老,认为“人间由己不由它”

  一个人一出生,他的先天前世就已经注定了来生谁也不知道,今生只能认命了其他宗教都认为誰也改变不了了。但道教却认为人的今生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来改变今生的,比如:靠风水、靠运程、而靠读书(为明皛道理)等等。这就是道教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功德五读书的观点

  为什么在古代道教里说“天地之间、独占鳌头”而佛教讲的是“阿弥佗佛,佛祖保佑”这是什么道理?道教说的是天地之间只有读书才会独占鳌头,才会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这表明自己的人苼是可以通过周围的事物来改变的。而佛教说的“阿弥佗佛”就是在遇到事情或问题时候只能让佛祖来保佑了讲的是四大皆空,寄希望茬来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