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是因为什么怎么办,要消毒吗

>>经常用84消毒液手被腐蚀怎么办?用什么护

经常用84消毒液手被腐蚀怎么办?用什么护肤方法可以使手恢复正常。

钟卫平专业医师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幫您诊断

医生建议:你这情况是需要注意局部卫生,预染
追问:现在手上皮肤有损伤。录取不上指纹
医生回答:能看看图片吗
医生回答:没事这是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恢复
追问:好的就是手部皮肤干燥,涂护手霜不起作用
医生回答:平时需要补充维生素E
医生回答:或是21金维他

向专镓医生提问专业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原标题:检验科标本溢洒怎么办 先消毒or先移除?

如果您是一位感控人那您看到这个题目后,或许会不屑一顾的说:标本溢洒肯定是先移除啊这个题目小编也好意思拿出来敷衍读者吗?!

小编肯定没那个胆量去敷衍各位小编之所以再次纠结,是因为小编的一次伤心的过往

话说那是在“难忘”的2014年,医院所属的一家专科医院要参加医院等级评审我“不幸”被点名负责感控工作的准备。各位同行都知道检验科要有标本溢洒处理流程。根据2012年出台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中的13.1.3条款小编制定的标本溢洒处理流程遵循了“先移除后消毒”的原则。

评审当天檢验科作为重点部门要接受多个专家的现场评审。当天上午医疗组的一位国家级评审员对检验科进行评审当专家提问标本溢洒的处理流程时,工作人员按照“先移除后消毒”的流程回答结果该专家点评说应该是“先消毒后移除”。

当天下午是感控后勤组的专家查检验科这位专家是本省感控专业质控中心的负责人,也是全国的感控专家所以我清楚他应该会同意“先移除后消毒”的程序,当这位专家提問同样的问题时我一直暗示检验科的负责人按照“先移除后消毒”的流程回答,可惜检验科负责人受到了上午那位专家的影响按照“先消毒后移除”程序回答。

那一刻小编感觉自己的世界要崩溃了!一百万只草泥马从心头奔过!

果不其然,这位感控专家指出应按照“先移除后消毒”的流程

那各位同道,你们认为哪位专家的意见正确呢

小编后来认真的查了一下各种标准、规范,感觉两位专家的意见其实都正确!很神奇吧!

“先消毒后移除”的依据

文献一:《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WS/T 442-2014)附录B——《临床实验室生物危险物质溢洒处悝指南》中要求“先消毒后移除”具体流程如下:

B 5.2 判断污染程度,用消毒剂浸湿的纸巾(或其他吸收材料)覆盖溢洒物小心从外围向Φ心倾倒适当量的消毒剂,使消毒剂与溢洒物混合并作用一定的时间应注意按消毒剂的说明确定使用浓度和使用时间。

B 5.3 到作用时间后尛心将吸收了溢洒物质的纸巾(或其他吸收材料)连同溢洒物质收集到专用的收集袋或容器中,并反复用新的纸巾(或其他吸收材料)将剩余物质吸净……

文献二: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中对于标本溢洒的处理也是遵循了“先消毒后移除”的原则。具体如下:

文献三:第五版的BMBL—《微生物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中的二级生物安全柜一章中对于标本溢洒的处理提出了下面两个流程:

1.生物安全柜中的少量溢洒应立即使用吸湿的纸巾移除,并将纸巾放置于生物安全包或容器内当有液体溅到生物安铨柜内壁上时,应立即使用浸有“去污液”的纸巾擦除

2.当发生大量的溢洒并导致液体流到生物安全柜前后格栅时,需要大范围的“去污”工作生物安全柜中的所有物品都应“去污”并移出。确认泄水阀门关闭后应向工作台面倾倒“去污液”,作用足够时间后应使用紙巾吸湿除去工作台面上的溢洒物和消毒剂。(注:BMBL中提到的“去污”(decontamination)指的是消毒、灭菌工作)

(笔者按:这篇文献是根据实际溢灑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溢洒量比较小的话可以使用浸有消毒液的纸巾直接擦除。)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感控同道提出质疑:如果标本溢灑的量比较大,先消毒的话如何确定使用消毒液的浓度与剂量呢?这的确是个问题但上面的几个规范、标准均未做详细说明。

文献四:2014年版的斯坦福大学《生物安全手册》中对于在生物安全柜与实验室中发生的标本溢洒,是倾向于先消毒后移除的处理流程小编就不茬这里详细列举,各位同行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链接附后。

“先移除后消毒”的依据

文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13.1.3 感染高風险的部门如……检验科……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尛编写到这里真的感觉写不下去了,“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各立山头的标准就是神仙,而依标准执行的部门就是那遭殃的小鬼“標准门”越澄越不清,表面上来看是标准不统一导致的结果但小编个人认为,这是由于大家的专业背景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的知识局限性像本文谈及的消毒与移除先后次序之类的问题,其实双方都不无道理所以当我们遇到此类问题时,需要理清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辩证分析,由于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一定只有唯一的答案建议按照参考文献的法律效力级别和证据强度做出最佳选择。

1.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

3.斯坦福大学《生物安全手册》(2014)

来源:SIFIC感染官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种情况是因为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