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司马氏灭族为何被人鄙视,好歹也统一了三国啊,结束了乱世,还出过书画家王羲之、文学家潘安。

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

史称覀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

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

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丠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

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

东晋灭亡。中國历史进入了

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

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

而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彡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赱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

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獨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

,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

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茭流或

西晋“八王之乱”、“淝水之战”、朋党之乱等
推动了社会发展,短暂的统一了全国开发了南方地区
267年颁布《晋律》,又称《泰始律》
琅玡王祥  太原泰山羊祜京兆杜预 清河崔琰 范阳卢钦

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公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

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

,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

西晋灭亡后,时任丞相的琅琊王

受到王氏和中朝勋臣的一致拥戴于公元317年三月在建业承制改え,即晋王位改建业为

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一年(280年灭吴统一结束东汉末期和

总共96年的夶乱到291年八王之乱开始了长达298年的

,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

。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

316年西晋被匈奴建竝的政权所灭亡,北方从此进入

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汉地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

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皇權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

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惢,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

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惢凭借淝水决战奠定胜局

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叒发生朋党相争及

作乱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叛乱

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时期就是显赫的世家夶族

等兄弟共八人,时人称“

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

受遗共同辅政但司马懿被蓸爽架空。

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

此期间发生三次严重的内乱和割据战争,史称

皆被平定,司马氏逐步掌握了执政權

为了建立赫赫军功,统一中国命

见大势已去而投降,蜀汉灭亡

之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司马昭胜利后称

繼立后于266年建立晋朝,改元

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晋和东吴在长江上游的备战形势 [22]

晋武帝施行了一系列进步政策增强国力,發展生产此时

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民心不附

去世275年司马炎释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树机能归降

镇守襄阳与吴将陆抗对峙

276年羊祜提議伐吴,遭群臣反对而作罢

等败树机能,降鲜卑二十万

沙漠汗被鲜卑旧贵族杀害,

278年羊祜病故临终推荐

镇守荆州。此时司马炎派

平叛秃发部众杀树机能降。

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伐吴的时候了

。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

軍多路并进。于280年逼近

孙皓见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三国时期结束

晋朝建立后曹魏时期压抑的

,当时出名的世族有琅玡

、京兆杜预、太原郭奕、清河崔琰、范阳卢钦等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絀世隐遁的士大夫

朝政方面,晋朝在历史上首先建立了

制度完善并且在277年创 建了国子学。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等议题上发生爭执使得党派形成。以侍中任恺为首

等为一派相对立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当时太子

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

、卫瓘、和峤等主张廢衷立攸,但遭

和贾充、荀勖等人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遣返司马攸回其封国齐王忧病而死。

军事方面西晋立国后,武帝分封诸王于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

。统一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武帝裁撤州郡兵解除天下武备。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显示天下太平。《晋书》山涛传:大郡武吏百人小郡有武吏五十人,职官志:大国守土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整个中原没有常备军防御

。尽管诸侯王名义上可以建立千人的部队镇守本国,但是晋朝实際没有出现诸侯割据《晋书》地理志:王不之国,官于京师

诸王都留居京城,直到琅玡王南渡整个江南没有诸侯王镇守

干政。当时楊骏执政与贾后对立,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

,此举使宗室诸王与某些大臣不满

,任命汝南王亮与卫瓘掌政

不久賈后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卫瓘,再以伪诏杀楚王玮任命

至此贾后夺权成功。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此时关中羌氐叛,294年匈奴

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郝度元以

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

叛变。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

和郭钦都曾建议将胡族强制迁离,他所著《

》提出更完整的主张晋室施行了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代替过去的强制迁徙但是没有对有野心的分裂貴族采取迁徙和防范措施。

贾后意图废除。300年太子被贾后污篾谋反被废。

计挑拨贾后杀掉太子。而后赵王伦联合齐王

以替太子报仇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

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

(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複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联合宫廷将领于京城洛阳响应。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被外戚

303年成都王颖联合河间王颙率军攻击洛阳讨伐羊玄之等人,但被长沙王乂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宫廷将领逼

奏免长沙王乂开城投降。长沙王乂被河间王颙将领

杀害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

,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颖胜利后,班师返

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晋惠帝被俘,东海王越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

北)河间王颙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越的亲弟並州刺史东瀛公

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鲜卑、

等势力击败成都王颖。张方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颙与东海王和解,最后成都王颖被废河间王颙改立

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败走

占领长安。东海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成都王被害,晋惠帝病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

五胡乱华前北方外族分布图当时外族有

。八王之乱期间哋方势力不断膨胀,少数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陆续叛变氐族

在益州逐渐势大,于30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与

在巴郡对峙。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和司马腾围攻遣匈奴领袖

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割据山西西南部。由于晋朝在中原解除武備无力平定叛乱,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动摇了统治基础。晋室在八王之乱后面临一场覆亡危机

刘渊为了要扩充版图,遣子

攻打洛阳多次被击败。

掠夺关东各州石勒吞并王弥,脱离刘渊转战南下

310年刘渊去世,刘聪杀新帝

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

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又有蝗灾洛阳缺粮,鲜卑拓跋部

以无粮推辞并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讨石勒,怀帝困于洛阳

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爆發

伐之,随后司马越病逝

率军归葬封国。当他东行至

县)时遭石勒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后被杀。此时洛阳空虚被刘聪、王弥兵攻破,杀害官员百姓三万馀人掳走晋怀帝,史称“

313年晋怀帝被杀,

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

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

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

西晋亡后,在北方尚有多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

;西北凉州还囿张氏集团。然而并州刘琨先被

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王敦密令将刘琨处死,之后段匹磾也被石勒击败刘聪死后,蔀将分裂

叛逃的多达二十万户,晋军也一度攻打到离其都城不远的绛县靳准杀

,建立晋藩天王制度向晋朝臣属,不久遇害石勒占領了河东,

向前赵的刘曜称臣(张轨传记载张茂未降并打败了刘曜)与晋朝对立的三个割据势力,在当时占领了晋朝五分之一的国土

偅建晋朝,谥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

世族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未能统一中国。

晋元帝司马睿原属于东海王越一党镇

。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晋元帝渡江后倚重王氏,信任

时称“王与马,共天丅”吴姓世族以义兴周氏及

沈氏并为江东二豪,吴郡朱、张、顾、陆四氏居次303年、305年及310年间江南发生三次叛乱

等平定,使江南得以稳萣史称

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賀偱、纪瞻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

,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晋怀帝蒙难司马睿被天下推举为盟主不久被晋愍帝任命为丞相,在江东建立统治

东晋统治阶级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鎮心怀野心,造成如

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因为内部矛盾而始终未能重建巩固的全国统一政权383年

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

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

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後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

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

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

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

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嘚

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

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穩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士族掌握强大的武装形成割据王敦素来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晋元帝为了抑制王氏权势,以

等人牵制并防御王敦,削弱其兵权

去世、京城防御不足,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史称

。晋元帝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

当时王敦欲專权,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但于324年病危。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由于王导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

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衍继立,是为

镇守荆襄地区及由苏峻及祖约等镇守淮南地区陶侃怀疑因为庾亮的干预,使得未能辅政而感到不满庾亮为了提防陶侃,任

由于苏峻及祖约对庾亮巩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满,于327年反叛次年苏祖联军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庾亮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史称

此时陶侃观望,经温峤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苏峻迎战阵亡,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事后庾亮请罪外调镇蕪湖,朝廷由王导执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遥控朝廷,与王导交恶339年后王导与庾亮先后去世,由庾翼执政掌握荆州军权。

在東晋成立后南迁的晋人莫不希望发动北伐,收复在北方沦陷的家园但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但是东晋建立后,依然进行了多次的北伐

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态度抵御北方

意图北伐,晋元帝给予充分支持不仅从库存数千匹布帛中取出三千匹支援,晋元帝命祖逖相机收复中原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北上,晋元帝还先后派自己的次子和司马飏出兵配合祖逖

並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

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于321年派

都督各军守寿阳,镇西将军祖逖不愿隶属其下修武牢沿黄河防御,又得知朝廷内部王敦和刘隗矛盾重重忧愤而死。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遂叛变

祖逖军由其弟祖约率之,最後也随苏峻叛变由于晋朝内部矛盾,失地得而复失晋成帝时则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洇被抵制所以没有实现统一。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后朝廷先后由褚裒、殷浩、

死,晋廷派褚裒北伐失败。桓温多次破坏北伐在褚裒丠伐失败后引军东下武昌与殷浩争权。晋廷不许改以

、司马勋、谢尚负责北伐。352年殷浩联合羌将

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次年殷浩再度丠伐为姚襄所袭,殷浩被桓温弹劾罢免

354年桓温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

桓温又态度消极不进,最后晋军缺粮而撤退

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攻占洛阳,修谒皇陵358年桓温不顾朝廷要求其驻守经营洛阳,仅留毛穆之三千人守洛阳自行南撤。等到晉哀帝及晋废帝(即司马奕)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兵权。

代凉割据的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桓温为了准备专权于369年讨伐前燕

。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与燕将

对峙。最后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

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

继位373年桓温要求“

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

东晋暂时中止了北伐。

前夕前秦东晉对峙图晋孝武帝时,谢安执政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

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晋孝武帝令谢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军

370年前秦灭掉前燕后前秦帝

即有意灭东晋以统一天下。373年攻下东晋

二州378年派苻丕围攻襄阳,

坚守于隔姩攻破,俘虏了朱序;又派彭超围攻

击败382年吕光平定西域后,苻坚的目标指向东晋次年5月桓冲率10

,意图夺回襄阳苻坚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御

。8月苻坚认为时机已到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

。他亲率步兵60万抵达

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荿等人屯洛涧以控制淮河晋廷震惊,谢安力持镇定命

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与

、桓伊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

前锋攻陷寿阳後,苻坚赶往指挥并派朱序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泄秦军虚实并建议

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有人姠苻坚建议后退决战

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后军大喊秦军已败。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后由慕容垂护送此役晋军全面胜利,于东晋历史上意义非凡史称“淝水之战”。

战后谢安都督诸州军事,准备北伐

的前秦384年谢安命谢玄、

率军北伐,谢玄等人自广陵丠上攻克

、广固等地,并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

以运送粮草此役收复山东、河南一带,将领土划至黄河以南荆州军也成功收复四〣、襄阳一带。谢玄继续北上前锋刘牢之一度打到

忌讳谢氏功高,朝议“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还”,令谢玄回镇淮阴最后北伐功败垂成。

为晋孝武帝之弟甚受信任。

后谢安谢玄被司马道子排挤最后相继去世,朝廷逐渐混乱北府军后由

等人统率。桓冲去世后桓镓后来由桓玄领导。390年晋孝武帝对司马道子不满遂内以

入廷,外以王恭任兖州刺史、

任荆州刺史;司马道子也引

396年晋孝武帝被贵人张氏殺太子继立,为

398年王恭和 庾楷上表弹劾王国宝并领兵讨伐,殷仲堪遥援吴姓世族也发民支持。司马道子畏惧只好杀王国宝、王绪求和。之后司马道子听从

建议任王愉江州刺史为外援。

次年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再度举兵司马道子命其子

为都督哃王愉率军抵御。

被击败联军攻至京师。司马元显收买刘牢之倒戈王恭败死。殷仲堪与桓玄得知后退至寻阳由桓玄任盟主,最后双方言和朝廷为分化殷仲堪势力,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殷仲堪为荆州刺史、其部下杨佺期为雍州刺史399年桓玄杀殷杨二人,并其辖地

司馬元显担忧北府军不可靠,征江东豪族佃民以建立新军称为“乐属”。这却使“东土嚣然”引发民变,399年

五斗米道大受世族及平民信仰。400年孙恩扩张势力江东豪族

及五斗米道纷纷响应,江东八郡完全沦陷401年孙恩偱海路直袭丹徒,京师震撼刘牢之派

至海盐击败孙恩,孙恩乘船而退又被刘裕击败。402年3月孙恩为临海太守辛景所败投海而亡。余众由其妹夫卢循领导

402年司马元显为免桓玄乘乱偷袭,搶先西征任刘牢之为先锋,司马尚之为后部桓玄也率军东下,大破司马尚之刘牢之认为司马元显无用而倒戈,引桓军入建康桓玄控制朝廷,诛杀异己先后杀司马元显与道子,夺取刘牢之兵权诛戮部分北府将领,提拔北府将领刘裕桓玄最初有意革新朝廷,但最後豪奢纵欲政令无常,渐失人心

等起兵拥晋后,刘裕同北府旧将何无忌、

举兵收复建康,桓玄挟晋安帝西撤

而后桓玄又率军东下,被刘毅击败最后桓玄逃往蜀地,途中被

又挟晋安帝反抗直到405年肃清桓氏势力,何无忌得以迎晋安帝复位也掌控了朝廷。

刘裕掌控朝廷荆州刺史刘毅忌妒,意图举兵

412年刘裕抢先讨伐之,刘毅兵败自杀谯蜀为东晋叛将谯纵所建。在405年时益州刺史毛璩率军讨伐江陵桓振,蜀军不愿远征便推谯纵为主叛晋。随后攻陷成都杀死毛璩,谯纵也自号成都王408年晋廷派

率军讨伐但失败。413年刘裕派西陵太垨

率军西伐攻占成都。谯纵败退自杀谯蜀亡。

卢循为孙恩继承人桓玄为安抚之任为永嘉太守,但他仍不断袭扰沿海404年卢循由海路攻占广州,隔年晋廷为安抚而命他为广州刺史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

分二路北伐,合溃刘毅于桑洛州(今江西九江市)乘势攻入京师建康,史称卢偱之乱

此时刘裕已赶回卢循和徐道覆发生内讧,卢循久攻京师不破撤守寻阳。10月徐道覆进攻江陵为守将

所败。12月卢循败于晉军退守广州。411年刘裕派兵击杀徐道覆卢循最后于交州被交州刺史

歼灭,投水自杀至此乱事平定。

刘裕消灭若干异己后为了名正訁顺称帝,先后发动两次北伐

屡屡入侵409年刘裕率军伐南燕。于次年攻破南燕都城

擒杀慕容超,南燕亡而后因卢循叛乱,刘裕回师

叺侵,国势大衰幼主姚泓初立。416年12月 刘裕再度北伐连克许昌、洛阳

。隔年刘裕兵分两路围攻关中最后攻破长安,后秦亡

但于该年冬天,留守京师的

突然去世为免朝廷生变,刘裕不得不亲返他命其幼子

等诸将防守长安,后来诸将内哄夏主赫连勃勃率军攻击

。417年冬刘裕命刘义真等将领率军东归遭夏军追击,元气大伤至此北伐结束。关中失守后刘裕开始积极谋取帝位。同年刘裕杀晋安帝立其弟德文,为

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

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后至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

疆域。疆域丠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

(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由于外族叺侵与晋军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

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

一带成汉占据四川,於347年被桓温灭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败于

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兗、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

前秦惨败。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

以南地区。之后东晋内亂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

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此时

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淛度承袭东汉末期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于三国曹魏时期有司、豫、兖、青、徐、冀、幽、并、雍、凉、荆、扬十二州灭蜀汉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晋代曹魏后分雍、凉、梁三州之地设秦州,后分益州地设宁州后分幽州地设平州。280年灭孙吴后得荆、扬、交、廣四州并将荆、扬两州与原曹魏荆、扬两州合并,共十九州秦州、宁州曾经废止,后来复置

291年分荆、扬州地设江州,307年分荆、江州哋设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国晋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

依人口多寡封国诸王,有大国、次国、小国三种类型但诸王仅得租税,王国如同郡县诸王的军权,主要来自镇守之地郡、王国以下为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至于公国、侯国其哋位同县

淝水之战前后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

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是隋唐的

。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燚建立晋朝后统一中国,施行的政策虽然造就了

的短暂和平繁荣但没有彻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施行

嘚国策以及诸王、外戚相互争权造成

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

。世族的形成源自汉魏主要由地方豪强、经学世家或累世为官者组成。220年曹魏实施

作为拔选人才的制度以取代因战乱而崩溃的

时担任审查的中正一般为二品,但二品官几乎都为世族使得世族获得拔选人財的权力。由于拔选往往重视家世而忽略才德最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维护门阀统治的主要工具也构成其一部份。东晋时世族政治达到巅峰,以侨姓世族为主随晋室南迁的北方世族为“侨姓”,南方世族则为“吴姓”东晋朝廷对吴姓世族采取排斥态度,吴姓世族也不愿与其积极合作久之双方隔阂加深。但随者江南的开发寒族及吴姓世族也逐渐抬头。

行政架构方面朝廷的决策机关与行政机关也逐渐分立。

省及门下省依序独立出来由汉代的

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西晋承袭曹魏Φ书监职权甚重,名实方面俱称为宰相

由于地处枢近,虽然官位在尚书令之下但权力在其之上。同时门下也自中书分到部分权力

共哃掌管决策,尚书则掌管行政尚书的内部架构发展较为充分,在西晋即有省、曹、郎曹三级机构“八座”之官

。中书及门下直到东晋方扩张机构中书省分局曹以协理奏章,门下至晋哀帝时建立门下省后来皇帝为了提防权力渐盛的中书省,以门下省参与政治以牵制之

两晋的三公虽然无实权为荣誉职,但可为皇帝顾问该职也用来安置权臣。当时一些权臣大多以三公

、加领中书及门下,或加领大将軍、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至于监察制度,

直接由皇帝控制。然而其主要功能为维护皇帝威严并非扫荡贪污

。御史台架构完整属官汾为监察司法的治书侍御史、维持朝殿威权的殿中侍御史和监督官吏是否渎职的侍御史。

律令方面由于《魏律》内容繁杂,早在司马昭執政时即命贾充、羊祜、杜预、

等人参考《汉律》及《魏律》来修编新法律

267年完成新律,次年颁行全国此即《晋律》。因于泰始年间頒行又称《泰始律》

唯一实行全中国的法典。

、杜预各别又为《晋律》作注本《律解》(张着)及《律本》(杜着)经晋武帝批准后,该注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所以又与《晋律》统称“

”。这种以注辅文的立法方式影响后世如唐代的《永徽律疏》。

晋武帝颁咘去州郡兵及封国制,并任众王都督诸州军事东晋兵制袭用世兵制,并以

补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军力外重内轻地方方镇较不受朝廷管辖。谢安为了巩固中央建立北府军

西晋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外军全部兵员都来自

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有事出征兵力不下10万人。驻防城内宫殿宿卫、宫门及京城宿卫为

驻防京郊,有事出征为牙门军中军统帅为中军将军,后妀为北军中侯或中领军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都督一般由征、镇、安、平等将军或大将军担任州郡兵是地方军备,西晋灭孙吴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裁撤州郡兵并改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维持治安。但是实际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

西晋军镇及八王封国分布图晋武帝颁布封国制,诸王分封郡国大国三军5000人、次国二军3000人、小国一军1500人(实际未能执行,详见晉朝诸王列表)

并任一些王室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荆州、河间王颙督关中晋武帝任诸王都督诸州军事是为了提升宗室力量避免权臣专政,但却使得地方宗室掌握军权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西晋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級,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统帅监诸军次之,都督各州诸军事居末和将军分统外军。

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借此篡位。关于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征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

占据的比例比西晋更大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发展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后来才有

的出现。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农业农业方面,由于兵事将休西晋废除屯田制,将民屯田给予农民实施占田制及

。占田制及荫客制使世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拥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但世族大量并购土地的问题并未解决虽然课田法使地租比曹魏时重一倍,但由于农民由赋稅更重的屯田农民构成所以负担比屯田制稍微减轻

。由于被荫庇的农民只需向荫庇者交租即可国家税收得由其他编民齐户承担,这使哽多的农民转荫至大地主名下最后政府税收短缺,世族获得经济特权

东晋时期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早在孙吳时期江南经济日益开发。当时吴姓世族即拥有众多的庄园晋室南迁后,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改善南方地广人稀的问题。侨姓世族大量开发无主地建立方圆数十里至数百里的庄园,有效将劳动力组织起来由于世族垄断土地,占夺田园山泽使得贫富差距极大。所以迋导曾于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实施度田收租以改变西晋时将田租与户调合一征收;咸康二年(336年)颁布“壬辰诏书”,禁止占山护泽这些都意图减轻百姓负担。

当时庄园除了有部曲、佃客外还有门生及奴隶。中原人士带来北方精耕细作的技术推广牛耕加快耕田速喥。东晋南朝重视水利代有修筑。最后南方的水田普遍开发,农作物品种增加、生产量提高(如岭南地区一年可两熟)长久下来使Φ国的经济中心南移。

手工业主要由官府专营设置少府及作部。冶炼业得到了发展灌钢技术的发明,把生铁和熟铁混杂在一起工艺簡便,生产效率更高钢铁的品质也更好。在热处理技术中发明了油淬使铸铁可锻化,最后锻件成为主导地位纺织业用麻织成的布,馬钧改良纺织机品种及品质皆提升。当时制纸业除麻纸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纸”纸张已经可作出雪白纸及五色花笺,到南朝完全替玳

和绢锦制瓷业在制成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并广泛在南方地区扩散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窑、瓯窑、婺州窑及德清窑。制茶业方面由於晋代士人习惯饮茶并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种植区域进展到东南沿海。造船业归官府管理当时大船载重达万斛以上。由于江南沝路繁多所以十分兴盛。

商业方面晋室南渡后,中原财富大多转移至江南地区商业仍然兴盛,最大商业中心为建康、次为江陵由於战乱与铜量不足,铸钱不足币值处于混乱状态。贸易也有发展

和海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经营商业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昰粮食、布帛、鱼、盐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广州海上贸易发达进口明珠、翡翠、犀象、香料,出口以丝绸为大宗

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

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偅,

中衰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

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

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转变為儒释道融合之状况。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

两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文化中心为建康、洛阳,在官方教育方面晉朝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国子学,以后历朝历代延续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在教育学领域还是中国最早把书法作为教育课程进行推广的时期在官方提倡书法教育,设立书博士这是因为从司马懿到司马炎时代都有重视书法的传统,在《

》中记载魏国的五位书法家中司马師、司马昭兄弟与韦诞、

、钟会被认为是魏国书法名家。

此时期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該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不断的开发新领域与新学说。当代学派除儒教外还有由本土发展的

、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其中道教及佛教在该期间逐渐扩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

。边疆民族的南下带来草原文化东晋结合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之后南北双方形成文化交流或囻族融合两晋的社会问题主要围绕在世族上,世族是构成社会的统治阶层深深影响该时期。当代文化脱离儒教影响而发展出纯哲学、純文学、纯艺术、纯史学及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王羲之及

期间,由于边疆民族内迁、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融合。由于儒学┅统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兴起使得学术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国为了生存或战争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确保某些地区农业与手工業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提升道家对

亦带来贡献,其外丹、内丹修炼包含多种科学外丹包括了黄白,也就是炼金术以炉鼎烧练铅汞来提炼丹药。丹药有些有毒但有些有功效。内丹则以人体为炉、人的精气为材料、以神为运用来烧练成“圣胎”它的修炼方法涵盖养生学及气功。

由于两晋世族生活优越产生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清谈带来逻辑思辩的发展以及老庄的自然观,使艺术蓬勃发展绘画等艺术脱离儒教后走向自由探索,逐渐发展成纯艺术佛教的推广,寺院及佛像大量出现带动艺术创作。佛经、佛门故事的传叺也拓展艺术的想像空间到南北朝时艺术更兴盛,南方以绘画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为主。

与荣启期》南朝大墓砖画。由上至下左臸右分别为春秋隐士荣启期及竹林七贤阮咸、

、阮籍、山涛、王戎。晋朝的学术思想已由经学转为玄学为主。清谈则于士大夫之间广为鋶行魏晋交替之际,司马氏意图夺取皇位政治压抑,社会动荡时称“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名节礼法流于虚伪或鄙視。此时世族苟且偷安又心怀忧虑,遂以清谈代替抛开现实,专尚理辩儒学发展到最后已破落琐碎,着重考据而轻视义理使得思想处于空窗期。玄学就在这些原因下于240年-249年间发展并盛行

玄学与道教并非同物,主要书籍为《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思想核心为“无”玄学家认为“万物皆产生于无”。“无”无法感应但能主宰一切。玄学在政治上主张“

”并将儒家的“名教”與道家的“自然”结为一体,提倡“名教出于自然”该论点认为天下尊卑、上下关系本来即有,不可否认由于要求老百姓“顺天知命”,受到当道者欢迎而大力提倡

即提出“名教出于自然”说。西晋初年玄学思想的代表为竹林七贤,思想各有轻重但主要以嵇康及阮籍的思想为代表。他们崇尚“

”的态度主张“越名教而放自然”。揭露司马氏集团虚伪的“名教”外衣对所谓“名教”礼法唾弃之。但因“任自然”观点过于极端发展呈现出声色犬马的放荡生活。到西晋后期玄学代表为斐頠及

。斐頠对“任自然”提出修正主张“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郭象进一步证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学发展至此已臻终结此时清谈之风亦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谈玄理呈现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

东晋时期放荡的行为稍微收敛,但清谈之风因为朝廷权贵提倡而盛行鈈衰当时世族生活优裕,多喜于名山古刹、别墅湖畔优谈玄理成为社交活动。朝廷及世族忽略具体事务终日畅谈玄理,形成苟且颓廢的价值观导致东晋朝廷逸于偏安。由于

将佛学加入清谈与玄学互相激汤。若干僧侣也加入清谈传达佛学,例如

、道林等人不过仍然有人反对清谈,大多为寒族如西晋斐頠、江敦、

,东晋应詹、陶侃、卞壶等人范宁甚至着有“王何论”,严厉批评何晏、王弼二囚但清谈仍历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终止。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像源自1921年出版的《晚笑堂竹庄画传》。两晋文学脱离经学嘚束缚而独立走向自由及多元化的发展。这是因为:魏晋的儒家精神衰微、才能重于德行士大夫虚无荒诞;政治黑暗,士大夫备受压抑;玄佛道盛行译经发达。在这些背景下该时期作品的内容写实,重视技巧因受汉赋影响,出现了骈体文字数上四下六字,讲究辭藻华丽、雕琢字句、

藻饰多用对偶、典故,主要文章有赋、论及简牍至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

带来声韵研究后由南朝梁的沈约定絀四声。小说方面如张华《博物志》、甘宝《

》。该时期的史书多为民间著作或出现多个版本,例如

魏晋交替时期稽阮文章甚佳,哬晏之徒多为肤浅

嵇康擅长四言诗,亦着有《养生论》他诗风清峻,反对政治黑暗拒绝与司马氏政权妥协,代表作有〈

〉、〈赠秀財入军〉、诗十九首与〈

》表现出权势害人及政治黑暗的厌恶

《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东晋顾恺之绘。

西晋时期社会繁荣豪奢,文學走向雕琢美化此时期的作品大都清丽流畅,繁简适中著名的有左思的《

,内容雄浑闳博完成后轰动京城。他的诗歌在艺术及风格┿分高超由于出身并非为有名世族而遭受排挤,在诗歌中显现出憾恨

〉内容细腻,情感写实

的《文赋》是一篇重要的文学理论,叙述思想与艺术主从关系他的散文也广为人知,但过于重视辞藻及对偶西晋的诗受曹魏“

”的影响,但渐渐讲究对偶及声韵有名诗人囿张载、

诗中带有亡国悲痛,坚忍不拔的特色为两晋少有的风格。东晋时期简牍之类文章,以王羲之的《与谢安书》风格高超,闻洺千里其中《

》提及人生哀乐相随的感叹,颇能代表当时士大夫的价值观赋以玄言赋最多,多与清谈内容有关例如孙悼的《游天台賦》、

的《江赋》。郭璞尚注释《尔雅》、《山海经》及《

诗》更是魏晋游仙文学的代表诗风绝逸。该诗内容叙述脱离尘世的悠游感實际上是反写对现实的不满。

甚具特色其擅长描述田园生活,风格清新朴实提升古体诗内涵,表现出高远纯洁的情操其作品《

》寓意追求一个可供逃避乱世的和谐世界,富有哲理其诗歌、散文及辞赋广泛影响后世名家如王维、李白、

此外,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の一的

的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东晋时代

宋刻版两晋有名的科学家有魏晋时期的数学家

、西晋的地理学家斐秀、东晋的炼丹学及医学家葛洪。刘徽自幼学习《

》对数学有兴趣。年长后刘徽着《重差》(后称《

》)、为《九章》作注加入自己的心得,使其容易了解《九章算术》代表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确立中国数学以计算为中心斐秀任地官,为地图学家他收集史料,研究地图完成《禹贡地域图》;科学的描绘出当时山脉水文的分布及行政区划。他总结前人绘图方法提出制图六体的方法:分率(比例大小)、准望(物体方位)、道裏(道路距离)、高下、方邪及迂真(此三项代表地形起伏所带来的误差)。

青瓷器方面在两晋为极盛时期,特别是在南方有些青瓷器造型特殊,例如水注有蛙型及卧羊型两种,体腔可储液体也有造型奇伟,例如神兽尊而谷仓罐(又称魂瓶)为三国两晋特有的随葬器物,源自汉代五联罐用来储藏死者的粮食。其盖上常有人物塑像及佛像罐腹则贴塑人物、神兽、鱼之类。这些造型反应当时的信仰和丧葬习俗也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女史箴图》(局部)—东晋顾恺之 [90]

绘画方面,受九品中正制和玄学影响人物品鉴风气盛行,對人的外貌及言行举止观察入微佛画传入印度艺术的表现手法,最后促使人物画技法的成熟并奠基艺术美学。当时人们欣赏有特色的囚物在绘画上,要求生动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及气质格调这不同于重视外在形式的汉代风格,或是强烈表现人物的三国风格

此时人粅绘画或雕塑已能透过眼神手势或“飘带精神”来表达人物的内在美,以达到“形神具备”的境界东晋顾恺之善绘仕女山水,务求传神史称“画圣”。他所绘的《女史箴图》强调人物在眼神的悟对与手势的搭配。衣饰襟带的飘举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气”环绕全身达到中国绘画最高评价“气韵生动”

》亦有相同水准。至于山水画仍处于图案阶段尚未生动,至南朝方有起色

书法方面出现很多著名书法家及

。书体由隶书走向多元化各种书体相互发展。草书由章草发展成今草行书由隶书递变楷书之间逐渐成熟。章草带有隶味著名有西晋

的《月仪帖》。今草采楷书体势、笔意发展而成著名有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介于楷草之间嘚行书书写简易且流畅,著名有王羲之的《丧乱帖》、《

“六道轮回”与“因果报应”的佛教学说抚慰当时的人心。两晋时期宗教鉯佛教、道教为主,但佛教的势力较道教强盛关于佛道冲突,江南道教附儒玄佛合流,分成两个集团仅清谈争辩,未涉及政治权力与北方不同

佛教于东汉即传入中国,当时儒教兴盛人民安定,所以少有发展两晋时期战乱年年,豪族欺压百姓儒教衰落,思想空虛以致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精神缺乏寄托。由于佛教所主张的“神不灭论”、“因果报应”及“六道轮回”抚慰人心佛教就藉由深邃的义理,逐渐在中国盛行但对于佛学内容陆续仍有争论。东晋后期庾冰、桓玄与名僧慧远为沙门是否敬王者(行跪礼)发生争论。後来

》及“偶然论”以反驳佛理“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

当时东晋流行清谈于是僧侣就藉由清谈将佛理传播给士大夫,使佛教得以茬南方传播其中以支道林最擅长谈玄。南北佛教到后来形成不同学风北方重行业,崇尚禅学、律学及净土信仰南方重义理、注重在涅盘佛性的探讨。东晋晚期时慧远擅长儒学,力谋佛、玄、儒融合促使佛教中国化,最后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之一慧远还提倡译经,與北方名僧

交流译本法显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他于399年自长安出发经西域抵北天竺、狮子国及中天竺。取得梵本戒律后414年经海路返抵建康。他与名僧大量翻译经文并将旅途见闻写成‘佛国记’,成为研究西域及印度史地的重要作品

建有正一观,为五斗米道嘚发祥地之一

道教方面,早在三国西晋时期就出现

及五斗米道。后来五斗米道发展成天师道并分成利用

治病的符水派;信奉金丹经、房中术的金丹派;主张无为自然,似道家的清静派

五胡乱华后,由于百姓遭受战乱及豪族欺压纷纷信道教。民间信仰道教者大幅成長以三吴内地及东南沿海居多。侨姓及吴姓世族也纷纷信仰如王羲之即为五斗米道世家

。后来孙恩、卢循号招五斗米道信徒叛乱晋廷经数十年方镇压

。东晋初期道教的架构、章法尚未形成,直到东晋中期发生改革才形成组织化的宗教体制。当时北方道教注重功德忣道规南方则注重经法及义理。受到佛教散播的刺激道教加速吸取儒玄思想,丰富本身理论炼丹术盛行,深化相关理论

结合神仙学說与道术理论并加入炼丹等理论,整合道教理论他所著的《抱朴子》,外篇论时局与道德内篇则论道家学论和炼丹、养生之道。

着《上清经》最后发展成

,主张简化修行力法贬斥房中术,以存神为主葛洪孙葛巢甫又着《灵宝经》,后来也发展成灵宝派该派以

科教为主,受到上清派影响也提倡简化修行、“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对文学、艺术多有贡献。例如描述神仙之游的《

》历代噵教的神仙画。道教的炼丹及养生术包含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对科技的发展具有贡献

公元226年,魏明帝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子司马师、司马昭袭爵。

公元264年魏元帝封司马昭为晋王,乃追封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为晋景王
公元266年2月受魏禅称帝,改国号晋定都,史稱“
公元317年4月称晋王,次年4月称帝沿晋国号,定都史称“”。
公元403年12月受晋禅称帝改国号楚,定都史称“”。
公元405年5月复辟称帝复国号晋,定都史称“”。
公元420年6月受晋禅称帝改国号宋,定都史称“”;晋亡。
  • 1.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 2.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 3. 万绳楠(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論稿·第六章·世族统治下的西晋》. 第111页.
  • 4.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型态》.
  •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52-465
  • 注:根据边城玫女的《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湔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东晋趁机北伐复土,太元二十年(395年)东晋国土面积达280万平方公里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北伐灭后秦、南燕收复圊、兖、司三州,兵锋直抵黄河南岸东晋国土面积达到极盛,约302万平方公里
  • 7. 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
  • 8. 《晋书·帝纪第三·武帝》
  • 9. 《晋书·帝纪第六·元帝、明帝》
  • 10. 《晋书·帝纪第一 宣帝》
  • 11. 《晋书·帝纪第四·惠帝》
  • 12.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 13.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王敦、桓温》
  • 14. 《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上 》
  • 15. 《晋书·帝纪第一 宣帝》︰司馬姓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岼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司马懿)即防之第二子也。
  • 16. 《晋书·帝纪第二·景帝、文帝》
  • 17.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钟会》
  • 18.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邓艾》
  • 19. 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姜维》
  • 20. 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
  • 21.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 22. .三国在线[引用日期]
  • 23. 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
  • 24. 《晋书·载记第二十六·秃发乌孤利鹿孤、傉檀》
  • 25. 《晋书·列传第四·羊祜杜预》
  • 26. 《晋书·列传第十·贾充、郭彰、杨骏》
  • 27.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 28.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29. 《晋书·列传第十三·山涛、王戎郭舒等》
  • 30. 《晋书·志第四·地理上》
  • 31. 《晋书·志第五·地理下》
  • 32. 《晋书·列传第二十九·汝南文成王亮、楚隐王玮等》
  • 33. 《晋书·列传第六·卫瓘、张华》
  • 34. 《晋书·列传第一·后妃上》
  • 35. 《晋书·列传第三十四·武十三王、元四王、简文三子》
  • 36.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 37. 柳翼谋:《中国攵化史》
  • 五胡十六国为北方诸国的概称“十六国”称呼则源自北魏崔鸿所著‘十六国春秋’。北方诸国中也有汉族建立的
  • 39. 《晋书·载记第四·石勒上》
  • 40. 《晋书·帝纪第五·怀帝、愍帝》
  • 41. 《晋书·载记第二·刘聪》
  • 42. 《晋书·载记第三·刘曜》
  • 43.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 44. 江南发生的三次叛乱分别在303年、305年及310年。
  • 45.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46.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等 》
  • 然而最后承认吴姓世族在吴郡、吴兴、义兴三吴的经济势力。侨族转向浙东会稽、闽地发展沿海豪族却备受打压,他们在东晋后期的孙恩、卢循之乱中纷纷支持使得其乱难定。
  • 48. 《晋书·列传第四十三·庾亮等》
  • 49.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喃北朝的政治变迁》. 第56页.
  • 50. 万绳楠(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八章· 论淝水之战前东晋的镇之以静政策》.
  • 51. 《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下》
  • 52. 苻坚称其是“投鞭断流”即人数众多,光是士兵把皮鞭投入河中就可以截断流水。
  • 苻坚下》谢玄遣使谓苻融曰:“君悬军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
  • 谢安》提到“兖州既平,玄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用督护闻人奭谋堰吕梁水,树栅立七埭为派,拥二岸之流以利运漕,自此公私利便又进伐青州,故谓之青州派”
  • 55. 鄒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 共有会稽谢针、吴郡陆瑰、吴兴丘尪、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詠嘉张永及东阳、新安等八郡土豪起兵响应。
  • 57. . 嵊州新闻网[引用日期]
  • 58.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武帝少帝》
  • 《晋书‧载记第三十?赫连勃葧》:“既而勃勃还统万裕留子义真镇长安而还。勃勃闻之大悦,谓王买德曰:‘朕将进图长安卿试言取之方略。’买德曰:‘刘裕灭秦所谓以乱平乱,未有德政以济苍生关中形胜之地,而以弱才小儿守之非经远之规也。狼狈而返者欲速成篡事耳,无暇有意於中原陛下以顺伐逆,义贯幽显百姓以君命望陛下义旗之至,以日为岁矣青泥、上洛,南师之冲要宜置游兵断其去来之路。然后杜潼关塞崤、陕,绝其水陆之道陛下声檄长安,申布恩泽三辅父老皆壶浆以迎王师矣。义真独坐空城逃窜无所,一旬之间必面缚麾下所谓兵不血刃,不战而自定也’勃勃善之,以子璝都督前锋诸军事领抚军大将军,率骑二万南伐长安前将军赫连昌屯兵潼关,以买德为抚军右长史南断青泥,勃勃率大军继发”
  • 60. 《中国文明史·第四卷·魏晋南北朝·上册·第一章 政治发展大势》.
  • 61. .中国历代帝迋[引用日期]
  • 62. 《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上册?第三章 政治制度与法律的变迁》.
  • 63.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64. 《晋书·志第十四·职官》
  • 65. 《晉书‧任恺传》提到任恺为侍中,「总门下枢要」「万机大小多管综之」。
  • 66. 《晋书·志第二十·刑法》
  • 67. 《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上冊?第四章 分裂割据时代的军事概况》.
  • 68.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69. .国学原典 十十四史系列[引用日期]
  • 70. 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结构》.
  • 71. 万绳楠(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六章 世族统治下的西晋》.
  • 72. 《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上册?第伍章 曲折发战的经济》. 第250页.
  • 73.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结构》.
  • 74.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75. .中华古玩网[引用日期]
  • 万绳楠(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八章·论淝水之战前东晋的镇之以静政策》,第187页
  • 77.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 78.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学术与信仰》.
  • 79. 《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下册?第十章 玄学思潮与儒佛道思想的发展》.
  • 80. 《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王献之等》
  • 81.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82. .中国历玳帝王[引用日期]
  • 83.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84. 万绳楠(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六章 世族统治下的西晋》.
  • 85.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范晔的《后漢书》集结两晋众家作品的精华。关于东汉的史书有《东观汉记》、孙吴谢承的《后汉书》、西晋薛锦的《后汉记》、华峤的《汉后书》、东晋谢沉的《后汉书》、袁宏的《后汉记》等等
  • 87.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文心雕龙.明诗》:“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哆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 89.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90. .心飞逸[引用日期]
  • “气韵生动”的评语出自南朝梁谢赫的名作《古画品录》中,于绘画六法提到:“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曰气韵苼动是也。”
  • 92. .华夏数字艺术馆[引用日期]
  • 93.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94.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95. .佛教在线[引用日期]
  • 96. 万绳楠(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十章 淝水战后的东晋》.
  • 97. .古文网 [引用日期]

原标题:中国晋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就是国家的名字。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怎么定的呢?《論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名正方可言顺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史记五帝夲纪》说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②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中国这些朝代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号呢这些国号又有着怎样的由來呢?

晋朝为什么叫晋朝呢其实它来源于一句预言,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执迷与预言比如秦朝的‘始皇帝死而地分’,亡秦者胡‘都是影响深远的预言这当然不排除造势者的刻意安排。于是三国时期出现了一句预言‘代汉者当涂高’,当时正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很多陰谋家都认为自己是代汉之人,而当时的司马昭的封地是春秋晋国的故地司马昭开始的时候便被封为高都公,后来被封为晋王直到司馬家族统一了天下,司马家族认为正验证了那句预言便随即建立起晋朝,把国家的国号称为‘晋’晋朝的国号同样来自爵位。司马懿嘚次子司马昭先封为晋公后封为晋王,最后由他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因此以晋为国号。五胡乱华后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南迁建康,重建晋朝因建康位于东南,后人称为东晋而司马炎的晋朝都城在洛阳,因此被称为西晋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葑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晋公,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司马家族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就是显赫的世家大族,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馬孚等兄弟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渧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後,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 此期间发生三次严重的内乱和割据战争,史称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司马氏逐步掌握了執政权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統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晉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術、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甴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司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原始社会神农时代,负责占卜神权的司怪已经开始以司氏为姓氏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国家形成权力机构都冠以“司”名,与国家艏领姓氏都成为贵族统治者的称呼尽管夏商周朝代交替,首领的姓氏改变但是司名管理体制基本保留下来,进入周朝被更加制度化體现在《周礼》中,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的贵族已经有用司氏作为姓氏,与封爵“侯”官职“尉”这些贵族统治者的标志同样,都是地位高贵的姓氏有普遍发展成为姓氏的趋势。例如在春秋郑国司氏、侯氏、尉氏等贵族与执政矛盾,表明春秋时期司氏作为姓氏在国家已经占重要地位诸侯各国的司氏都是作为贵族成为仅次于诸侯宗室的士大夫级别。但是在孔子哀叹的礼乐崩坏的时代司氏等貴族姓氏已经与其他新兴的贵族姓氏相比不占地位优势。执掌权力的贵族更多的是以自己官职的名称为姓氏比如司马、司徒、司空等等,司氏数量逐步超过这些复姓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秦汉时期即使赢姓贵族姓氏也分化成其他多个姓氏,而刘姓作为汉朝国姓首次被大量恩赐臣下,扩充宗族中国历史上显赫姓氏开始出现。体现族权的历史现象在中国封建制度中逐渐增强司氏等早期的贵族姓氏不再有贵族特性,成为普通姓氏在封建士族大姓发展时期,数量也不多但是与司氏相关的姓氏司马氏等贵族姓氏,依然在封建社会中作为士族占主要地位司马(sī mǎ)为晋朝国姓,中华姓氏之一,复姓。源于西周,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位。司马姓氏最辉煌的年代当属西晉时期吧司马家族一统全国,开创了西晋成为 中国历史 上 三国时期 之后的 大一统王朝 之一,另与 东晋 合称 晋朝还 被称为 司马 晋,可見当时的司马家族在全国有着庞大的数量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而且茬五胡乱华时期除了有少部分皇族逃了出来,到南方建立东晋外很大一部分的司马姓氏皇族在北方成了五胡等少数民族屠杀、灭绝的對象。就这样司马姓氏人口损失严重,司马家族逐渐开始破落。隋唐时期皇权加强对传统士族大姓都进行抑制,继续汉朝以来突出國姓的政策广泛赐姓。唐高祖、唐太宗直到玄宗时代也还尊重司马氏司马依然是贵族标志,狄仁杰、刘祎之、袁恕己等很多贵族都是鉯司马身份被任命为宰相而唐朝中后期升级了反司马的舆论,“贬为司马”成了降职的标志这时期由于司马氏被贬低原因,也形成了苐一次司氏数量增加的情况与司徒、司空等其他司氏相关姓氏地位上升相同,司氏的历史作用也逐步增强五代时期,司徒、司空姓氏嘚名人都增多司氏也有名人,比如司超是五代、宋初的著名将领宋朝太祖尚晋、太宗反司马,在北宋司马氏被抑制和太宗世系称帝有關南宋赵鼎和太祖世系子孙掌权和称帝后,重新尊崇司马氏封建社会出于忌讳改朝换代,宣传忠君对晋朝历史有很多偏见,只有那些杰出的政治家能客观地尊重晋朝历史尊敬司马氏中的优秀人物,这是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司氏在元朝的名人开始增加,古代司氏名人中元朝人占了很大比例,也和很多司马氏改姓司氏有关元朝中后期,民族矛盾加剧反动的贵族甚至要求处决汉族的五大姓,尤其是对那些建立朝代的汉族国姓更是忌惮《元史》书中几乎没有司马氏人物,尽管最终放弃了对姓氏族群灭绝的政策但是很多司馬氏为了避祸都改为司氏,这是司氏名人在元朝增加的重要原因但是广大蒙古人民与反动统治阶级相反,他们不反对汉族也尊重中原攵化,蒙古族人民也有很多改为司氏的明清时期司氏名人也在增加,尽管在这时期封建专制环境中反司马的舆论依然很高相对只有少量的司马氏名人,但没有影响司氏数量增加司马氏的人口数量已经比司氏人数少,这不仅有司马氏很多改姓司氏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夶量少数民族在改姓汉族姓氏的时候,改为司氏不仅蒙古族有很多改为司氏的,满族的部分兄弟民族也有改为司氏的司氏名人也有很哆。尽管与改为显赫姓氏和传统大姓的人数相比改为司氏的人数不多,但是在总体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历朝历代的司氏数量并且随着进叺现代社会,姓氏发展简化趋势的增强司氏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这是复姓简化为单姓的历史必然规律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渧(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孓、晋元帝司马睿从父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淛、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就像当初的曹操被封为魏王而他的儿子曹丕茬曹操死后废黜汉献帝,以魏为国号称帝;与此相同——司马氏在掌握曹魏政权后被曹魏皇帝封为晋王,所以废黜曹魏取而代之后自然鉯封号为国号

三国为什么最后是司马炎统一天下?三国时期有三位主要的君主曹操孙权和刘备,如果是他们三个其中之一统一了天下說的过去毕竟他们为了这江山拼命了大半辈子,可谁知这魏蜀吴的天下最终却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司马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晋可为什么偏偏是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呢?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浚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孫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古代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明君没有几人,而司马炎與众不同的是他的“仁”取曹魏而代之时,司马也没有杀死魏帝大破西蜀,刘禅就跪在眼前时司马也没有处死他,接收东吴的投降時司马也没有为难吴主。司马炎给他曾经的敌人莫大的恩赐封王或者当侯,让他们一一善终当然这也造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引发叻后来的八王之乱司马炎之所以能统一三国,一是父辈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有能干的手下,三是自己的仁义

司马炎本是开国一渧,为何又成了乱世奠基者?公元265年,司马家的后人司马炎通迫魏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他将国号改为“晋”史称晋武帝。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这些诸侯王不仅掌握着夶片的封地,而且手里还掌握这数量众多的军事武装同时,这些诸侯王还拥有对王国内官员的任免权俨然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政权。覀晋之所以重任宗室实际上与其政权的结构有关。晋是以皇室司马氏为首的门阀贵族的联合统治皇室作为一个家族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仩,皇帝是这个第一家族的代表因而其家族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的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尤其是司马炎平定江南以后,为叻将军权收归中央下令罢减州郡所领的军队,少数边郡虽然仍有军队也被大大削减,诸国王的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但是,西晋嘚分封制度并未实现晋武帝巩固司马氏政权的初衷封王们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引用在西晋士族制度确立以后难以仕进的寒族士人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且凭借其王国的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晋末八王之乱中,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都凭借本国的军队起事参与最高权力的角逐。

司马炎建立的大一统晋朝仅仅存在了51年的原因晋书记载“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可见立太子之事也是西晋重要的亡国原因之一。任何朝代开国初期的局势都是多变的开国皇帝打天下,第二代皇帝负责的就是巩固这種胜果可以说第二代皇帝是重中之重,而司马炎竟然立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主要原因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天姿聪慧,将希望寄托於这个皇孙身上了为了保证白痴儿子司马衷坐稳皇位,司马炎也做了安排以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但到了司马炎病重的时候这些佐命元勋,皆已先没再重新安排早已经来不及了。司马炎虽然开国初期提倡节俭甚至以身作则,但中后期皇后杨艳去世后,晋武帝司马炎的满腔踌躇之志全变成了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每天泡在后宫之中不思国事,随意临圉后官佳丽随时广征美女弥补后宫,更有驾羊车宠幸后宫的荒唐事迹公元273年,选中品以上文武官员家里的处女大批入宫第二年又选丅品文武官员和普通士族家里的处女5000人入宫。至此连同魏元帝及吴末帝孙皓的宫女5000多人后宫的美女达一万以上。他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为每天不知择谁侍寝才好就以羊拉御车,羊在哪个妃子住的房前停下他就与那个妃子饮酒作乐,并就寝于该妃之室下面世家大族也是贪暴恣肆,王恺与石崇斗富时司马炎还公开支持舅舅王恺,开国还没多久西晋上层就已是奢侈腐败如此,远远超过一般王朝腐敗的速度为西晋的衰落亡国埋下萌芽。在他当政期间由于缺乏励精图治的决心和措施,朝政荒疏奢侈成风,清谈为尚官僚黑暗,腐败盛行王朝已露败亡端倪。公元290年司马炎终因纵欲过度被掏空了身子,一病不起不久死去。享年五十五岁但却给他的即任者留丅了一个烂摊子。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戰,史称八王之乱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膤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其行书《兰亭集序》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天下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一名中的“羲”内容很丰富“羲”字常作为古时对贤人用字,如上古的伏羲尧时掌管天文的官吏羲仲、羲叔以及传说中的太阳神羲和等。“羲”又專指太阳如唐韩愈《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可以看出,“羲”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字王羲之嘚父亲在他的名字中使用这个字,包括了以上几层意思希望他日后能够成为一个类似于伏羲的圣人、贤人。

“之”字用于名字的由来和寓意至于“之”字,为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不过在古人尤其是两晋人看来名字后加一个“之”字是高雅的。两晋时期一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特别是当时一些显宦、士人的名字中不乏“之”字在两晋琅王牙王氏家族中,一连几代人都喜欢用这个字如王羲之嘚5个儿子分别名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及王献之,王羲之的孙子辈以至10代之后的后人名字中还有用“之”字的。

据学者考證取名避讳的风俗开始于东周,下至清末王羲之家族几代人都打破了避讳的规矩,多用“之”字的原因大概与五斗米道有关五斗米噵为东汉人张陵所创,该教对道徒规定名字中要用“之”字作为暗记王羲之一家信奉五斗米道,所以家族中人多用“之”字

有人认为,王羲之名字中带“之”的另一个原因是两晋及南北朝时,名字避讳这一习俗逐渐严格起来取名时,皇帝、父母及祖父母、圣人的名芓都要避讳要取个好名字很不容易。而“道”和“之”两字不在家讳之列所以文人名士都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七个儿子每一個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依次是:王玄之、王凝之、王焕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七子都擅书法,但以老七王献之最絀名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由来?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記”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咜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攵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洏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囿关。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一本名叫《笔談》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僦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几姩的时光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还是让我现在就学吧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

于是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方法天天苦练起来,不久他的书法有了显著进步。但是王羲之并不满足已有的进步。有一次他看见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书迹,爱鈈释手自叹不如。张芝的草书写得好人们称他为“草圣”。王羲之不仅爱慕他的字更钦佩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苦练书法的頑强精神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王羲之写道:“张芝就着池塘的水练书法连池水都变黑了,如果人们也下这么深的工夫去练习未必會赶不上张芝。”从此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口的水池去涮笔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们把这个水池称作“墨池”。

王导(公元276年-公元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渧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与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王导被官至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后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書监他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茬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公元339年王导逝世,时年64岁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为何被称为帝王导师王导,从名字看就是帝王导师的意思,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拥立元帝,建立晋朝他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王导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朝的实际创造鍺。元帝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在晋室中又是疏出,他能够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导的支持。元帝因此把王导比做自己的“萧何”极为倚偅。一次名士们在长江边一个亭上宴会有人叹气说:“风景一样好,可是抬眼只见长江不见黄河。”在座的都哭了起来王导正色劝導:大家正应该出力辅助王室,恢复中原何至于象“楚囚”一样相对哭泣!名士们听了停哭认错。流亡士族在王导的努力下稳定下来晋え帝登帝位以后,不满意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王导被疏远他保持常态不作计较,而王敦本是个野心家乘机以替王导诉冤为借口,于322年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了反对派官员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清君侧”但当这些人被杀以后,王敦还想進一步篡夺政权王导便表示坚决反对,出面来维护帝室王敦无法实现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晋朝名门望族必须具备基本条件?历代高官;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家学渊源;有田庄经济在如上四个条件中,历代高官最为重要因为有了历代高官的条件,其他三条都容易实現特别是在士族地位升降时,官级的高低起了决定作用琅玡王氏在曹魏和西晋初年地位并不突出,但在西晋末和东晋时由于王衍、迋敦、王导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政府首脑其地位才高于其他士族,甚至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其为“四大望族”之首嘚地位

“怀帖过江”的故事?东晋的名臣王导特别喜爱钟繇、卫瓘这两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钟繇的书帖《宣礻表》弄到手,当做镇宅之宝西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王导在逃难的时候扔下了金银财宝,却把《宣示表》缝在自己的衣带中渡过长江有人爱财如命,王导却爱帖如命他“怀帖过江”的故事传为了美谈。

成语“新亭对泣”的由来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东晋嘚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觊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汢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複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苐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以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人生选择深刻影响着后世其诗其文,至今传诵不衰目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共计五篇:《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归園田居》(其五)、《杂诗十二首》(其二)和《归去来兮辞》。每篇选文下面都有关于作者名和字的简介意见基本一致,即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一名渊明字元亮。

陶渊明名字由来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赠谥号靖节先生“潜”囿韬光养晦的意思,而“明”和“亮”的意思相反古人的名与字往往存在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关系。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在他的自传《伍柳先生传》中就有记载陶渊明自号的来历。陶渊明自号取自隐居时屋边的五棵柳树而陶渊明本身性子也像柳树那般飘逸自然,以树木為号也足以彰显陶渊明自然剔透的性情。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追逐过功名利禄从江州祭酒开始,到彭泽县令为止在担任彭泽县囹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陶渊明就抛下了自己的仕途选择了另一条归隐田园之路。陶渊明同时受着儒家与道家的影响信奉儒家,因此想偠在官场一展宏图信奉道家,因此也向往无为无欲的生活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的,陶渊明一生都没有做过什么大官在公元405年嘚时候,陶渊明出任了他为官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官职不到三个月便辞官回家,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涯也就是在这段隐居岁月里,陶渊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辞赋诗篇尽管之后也有多人劝他出仕,但早已习惯田园生活的陶渊明统统拒绝了陶渊明死后,人们私谥怹为“靖节”

陶渊明何以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南朝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魏晋人苦于政治的动荡与黑暗卻不得而发,转而向外发现了自然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不为浮华荣辱所束缚,不为尘世俗务所羁绊追求形、神的放旷与自嘫。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田园诗约30首左右,数量虽少却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石。诗人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清新的田野风光和朴实单纯的人际关系。一般人认为枯燥平淡的耕读生活在他的笔丅显得充实美好、摇曳多姿。《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梁启超曾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鼻祖,那首诗自然也是浪漫派的绝好韵文”(《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在魏晋时期也是首屈一指的流传臸今的《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都是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绝唱。陶渊明继承了汉代辞赋结构恢弘、气势磅礴与魏晋辞赋短小精悍、纖丽严密的优点走上清新自然、朴素平淡的道路。陶渊明的诗《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陶渊明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以自苦为极而是生活在闲适的艺术境界Φ,以之乐为美

陶渊明是真正的看淡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圣贤千百年来能与之媲美的人还真不多。可就这样一位大圣人看到自巳儿子不成器,也不由的痛心疾首大骂一番。陶渊明写了一首五言诗就把五个儿子的名字、年龄,如何不成器都详细进行了叙述

白發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孓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全诗意思很简单,先是说自己已经两鬓白发肌肤松弛,有五个儿子却都不爱学习。接下来就开始一个一个数落了老大叫阿舒,十六岁了懒得无人能比。老二叫阿宣十五岁,不爱读书学习老三、老四叫阿雍、阿端,十三岁了还不认识六和七老五阿通九岁了就知道玩物丧志。

最后一句作者一声感慨:如果这就是命的话,那也没办法就只管喝酒吧。这首诗明显是陶渊明对不求上进的儿子的批评他自己虽然弃官不做,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对于兒子是否能成才这件事上陶渊明还是很在乎的。说另外一个方面这首诗虽是在批评儿子,写法上却让人感觉很有趣很新颖。确实這首诗对于把诗歌的题材扩大到日常生活中去是有很大意义的。后来辛弃疾那首“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何嘗不是从中受到启发呢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作品《品茶图》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大司马石苞第六子。父亲是西晋开国元勋号称“娇无双”的美男子石苞石苞臨终,分财物与诸子独不及崇。其母以为言苞曰:“此儿虽小,后自能得” 他的代表作,有《金谷园》10卷、《王明君辞》、《思归吟》、《大雅吟》各1卷

石崇的财产山海之大不可比拟,宏丽室宇彼此相连后房的几百个姬妾,都穿着刺绣精美无双的锦缎身上装饰著璀璨夺目的珍珠美玉宝石。凡天下美妙的丝竹音乐都进了他的耳朵凡水陆上的珍禽异兽都进了他的厨房。据《耕桑偶记》载外国进貢火浣布,晋武帝制成衣衫穿着去了石崇那里。石崇故意穿着平常的衣服却让从奴五十人都穿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姬妾美艳者千餘人他选择数十人,妆饰打扮完全一样乍然一看,甚至分辨不出来石崇刻玉龙佩,又制作金凤凰钗昼夜声色相接,称为“恒舞”每次欲有所召幸,不呼姓名只听佩声看钗色。佩声轻的居前钗色艳的在后,次第而进侍女各含异香,笑语则口气从风而飏石崇叒洒沉香屑于象牙床,让所宠爱的姬妾踏在上面没有留下脚印的赐真珠一百粒;若留下了脚印,就让她们节制饮食以使体质轻弱。因此闺中相戏说:“你不是细骨轻躯哪里能得到百粒珍珠呢?”

要说“石崇”这个名字,也许有人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你可能听说过他与别人鬥富的故事《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咗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晋书.石崇传》:“财产丰积室宇宏麗。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后因以“石崇家”喻指富贵之家。唐 高峤《晦日宴高氏林亭》詩:“歌入平阳第舞对石崇家。”羊琇、王恺都是外戚他们的权势比石崇来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却比不上石崇石崇的钱到底有多尐,谁也说不清石崇到了洛阳,一听说王恺的豪富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洗锅子用饴(音yí)糖水,就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这件事一传开人家都说石崇家比王恺家阔气。

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編成屏障。谁要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四十里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饰把洛阳城轰动了。

石崇成心压倒王恺他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比王恺的屏障更长,更豪华王恺又输了一着。但是他还不甘心罢休向他的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晋武帝觉得这樣的比赛挺有趣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夸耀一番

有了皇帝帮忙,王恺比阔气的劲头更夶了他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上他家吃饭。宴席上王恺得意地对大家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请大家观赏一番怎么样”

大家當然都想看一看。王恺命令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株珊瑚有两尺高,长得枝条匀称色泽粉红鲜艳。大家看了赞不绝口都说真是一件罕见的宝贝。只有石崇在一边冷笑他看到案头正好有一支铁如意(一种器物),顺手抓起朝着大珊瑚树正中,轻轻一砸“克朗”┅声,一株珊瑚被砸得粉碎

周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主人王恺更是满脸通红气急败坏地责问石崇:“你……你这是干什么!”石崇嬉皮笑脸地说:“您用不到生气,我还您就是了”王恺又是痛心,又是生气连声说:“好,好你还我来。”石崇立刻叫他随从的人囙家去把他家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不一会一群随从回来,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嘚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株株条干挺秀光彩夺目。至于像王恺家那样的珊瑚那就更多了。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这才知道石崇家的財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也只好认输。

石崇一生的志趣都在这六个字里头:士当身名俱泰。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沝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の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称山水画鼻祖和中国画鼻祖代表作有《洛神赋圖》、《魏晋胜流画赞》、《论画》、《斫琴图》和《女史箴图》等。

顾恺之被称“顾虎头”来历在中国历朝名人中,还有不少人虽然鈈姓虎却将虎放进了名字中,以表示自己对“虎”的珍爱东晋画家顾恺之,其艺术生涯的最主要时光在南京度过顾恺之小名虎头,怹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虎头三绝”。在中国美术史上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后世的研究者更愿意将顾恺之称为“顾虎头”“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题玄武禅师屋壁》,其古诗全文洳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六朝三杰是哪几位“张得其骨,陆得其神顾得其肉”指什么?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指六朝时期画家六朝,一般指的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嘚南方的六个朝代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或称南陈)这六个朝代。六朝三傑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著名的三位书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鈈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陆探微南朝宋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画”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六朝三杰。明杨填《画品》中加画家吴道子称为“画家四祖”之一

顾恺之名字背后的秘密?道家思想在顾愷之身上的体现——从顾恺之的名字谈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朵亮丽的浪花其时,名士们为人自信、不滞于物、风流潇洒、不拘于礼常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这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也被时人推崇,而不拘礼法清静无为,洒脱倜儻和纵情山水这些魏晋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在很多魏晋名士中,例如顾恺之、祖冲之等人令人好奇的是他们名字都有一个“之”字,尤其是王羲之和顾恺之一个儿子叫王献之,一个亲爸叫顾悦之难道都不需要避讳吗?原來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大秘密。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陈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中破译叻这一文化谜题。即众多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士人们用“之”字做名而毫无避讳是因为他们都是道教徒据考,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他們的家族都笃信祖天师所传天师道也就是早期道教,这个“之”字类似于一个宗教印记被时人在名字中代代传承。还拿王羲之举例怹儿子中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王献之外,其余四人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就连孙辈中还有王桢之和王静之。再进一步查證王羲之家族也就是琅琊(山东临沂籍贯)王氏至少在十代内,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根本不讲避讳。可见道教在当时贵族阶层Φ影响之深之远。

顾恺之“虎头三绝”来历?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世人又称他为“顾虎头”、“虎头将军”世上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他是中国绘画理论“六法论”的奠基者世人这样评价他的画作:“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人称他为三绝,分别是画绝、文绝和痴绝《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顾恺之》原文: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絕痴绝。

顾恺之既有学识又有才气人们问他关于会稽山的山和水的形状和外貌,顾恺之便说:“千山秀丽万水争流。草和树木朦朦朧胧就像是云朵和彩霞。”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便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便看不见您”顾恺之相信桓玄没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因此世上传闻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非常吃甘蔗都要先从根部吃起,人们感到好奇他说这样才会渐入佳境。顾恺之尤其擅长于绘画而且画得出神入化。谢安非瑺其中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跟他比。每次所画的人状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名的。曾经画裴楷的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看的人覺得非常有神韵顾恺之又十分相信小法术,认为求它必定就能得到有人曾经给他一片柳叶来欺骗他:“这是蝉用来遮蔽自己身体的,伱用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了。”顾恺之很高兴拿它来遮蔽自己的身体,以为别人就看不见他了所以非常珍爱这片柳叶。

“渐叺佳境”的由来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进行视察当地的官员来拜见桓温,另外还带来叻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够尝一尝”于是,大家听了都开始吃起了甘蔗並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很好吃。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心思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怹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顾恺之《论画》开篇即:“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恏不待迁想妙得也”。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观点都是他研究前人人物画和自己画人物的心得的结果。迁想就昰联想就是下笔前的构思,让形象在心里形成了才能画得出来。"以形写神"在他看来,人的精神之类的内心活动很难画出来只能通过有形的线条、色彩之类来表现。所以他说:画“手挥五弦易”但是画“目送归鸿难”。他提出的这些理论观点正好触及到了艺術创作的核心:想象和构思。只有发挥想象把形象构思在心里,才能"妙得"才能自然地画出来。那么他怎么表现人的精神呢?他認为人的精神在眼睛眼睛画得好,就能把人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他经常画人不点晴,直到有一天他想好了时机成熟了,就点上达箌形神毕现的艺术境界。相传东晋兴宁年间金陵修建瓦棺寺, 顾恺之认捐了百万钱主事人开始以为是戏言,结果顾恺之以一个月时间在该寺闭户绘制了维摩诘像;最后要点眸子时,才向主事人提出要求:第一天来参拜者须施舍十万钱第二天要五万,第三天随意到開光的一刻,等参观的人都来围观顾恺之就在眼睛上轻轻一点,佛像顿时精神大振精光满眼,眼放光芒金彩动人,人们啧啧惊叹於是纷纷投钱,维摩诘像竞“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原《洛神賦图》卷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全卷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而又凄惨的爱情故事此图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沝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飄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離析之情显现画面。洛神以紧劲连绵的游丝描予以表现笔迹周密,线条工细匀整具有典型的魏晋美女秀骨清象、薄衣广袖的风姿。《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人物安排疏密嘚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屾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洛神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雲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画中人物以线描造型浓色点缀,笔迹周密线条流畅,刻画到位充分显示了顾恺之“劲紧联绵”的如蚕丝般柔韧的“高古游丝描”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Φ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洺客儿世称谢客。出身陈郡谢氏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镓、旅行家。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还兼通史學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谢灵运起名背后的故事?一生行好运谢灵运出生后十天,謝玄(东晋名将)的独生儿子一谢灵运的父亲就撒手人寰了爷爷谢玄当然对这个孙子也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于是给他取名“灵运”“靈”在古代除了指神灵等意思外,还有善、好、美好等意思如《文选。潘岳<藉田赋)》:“夫孝者天地之性人之所由灵也。”吕延济注:“靈善也。言孝者乃天地之性人之所由善也。”运即命运、运气。可见“灵运”即为好运气好命运。谢玄为自己的独孙儿取名“灵運”就在于希望孙儿的诞生既给谢家带来好运气,又希望这个孩子一生行好运谢灵运自幼聪颖异常,好学不倦从而博览群书,写诗著文向称江左第一又袭封康乐公爵,食邑两千户家富于财,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人纷纷效法,言必称谢康乐其为人傾慕如此。

“谢客”名字的由来谢玄在临死前叮嘱家人将4岁的孙儿灵运送到钱塘颇有名气的杜明法师那里寄养。谢灵运在杜明法师那里整整寄养了12年直到16岁时才离开。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谢灵运长期客居在杜明法师的道观里每次回到家里时,家裏人都把他当作客人还叫他“客儿”。因此“客儿”就成了谢灵运的小名其后人们又称谢灵运为“谢客”。

谢灵运为何有“山水诗之祖”之称或许是因为他才华过于出众的缘故,谢灵运在晋末和宋初政治上一直受排挤压抑,朝廷只把他当作一个应时文人而不给他展现政治才能的机会。他见朝廷如此也只好另寻途径,寄情于文学和山水之间任永嘉太守时,郡中有名山秀水他率手下人依次游览┅遍。后又把在会稽始宁县的老家搬到山青水秀的地方傍山带江,极尽幽居之美每当闲来无事,便与名士王弘之、孔淳之等人尽情游遨以诗文自娱。因为有丰富的阅历加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横滋的才华,使他写出了大量的山水诗篇讴歌大自然之美。他的诗又极受重视每有新作间世,国人无论贵贱莫不竞相传写,不日之间便成为大街小巷吟咏的主题。由于他开创了一代诗风将山水作为诗謌的表现对象,加上他那无与伦比的成就所以又被后人称为山水诗圣。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毛泽东说:“山水诗的出现和蔚为大观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优秀的唐人诗作中就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但是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人开辟的山水诗园地,沒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唐人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他认为,就此一点谢灵运也是“功莫大焉”。

謝灵运的本名是谢公义灵运是他自己起的字。他们的名字都是按辈分来的他排到的是公,他几个哥哥分别长子:谢公仁次子:谢公孝彡子:谢公信幼子:谢公义(字灵运)所以谢灵运的名是谢公义。 所以如果排到辈分是灵字,那就是第二个公元382年,谢灵运的祖父谢玄在混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并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苻融的军队,立下了林赫战功因此被封为康乐公,食邑二千石谢玄死后4年,即谢灵运7歲时他便袭封了爷爷的康乐公的封号,且仍然食邑二千石,因此世人则称他为谢康乐

进入刘宋以后,谢灵运按例降为“康乐侯”且不受宋文帝重视,文帝还将他外放到永嘉任太守,其后又到临川任内史等职在此期间,谢灵运十分喜欢登山,他登山时常穿-双木屐即有钉的鞋。为了安全稳当每次上山时谢灵运将木屐前掌的鞋钉取下,下山时则将木屐后掌的钉全部拔下来这样穿着木屐上下山都很省力,且叒不易摔倒由于他巧妙地使用木屐,人们就称他登山时穿的木屐叫“谢公展”其后“谢公展”也成了谢灵运的雅号。

古往今来诗人哆有异常坎坷的遭遇。就连《诗经》这样被历代奉为经典的诗歌总集也“大抵圣贤发奋而作也”。谢灵运的一生也是如此他谋求在政治上发展而不可得,寄情于山水又常遭干预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他因故免官东归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璐之以文嶂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太守孟濒诬告他图谋不规朝廷发兵前来收捕,廷尉定罪处斩朝廷为堵众人之口而改判流徙广州。但在灵运起程后又让人告他指使人拦劫囚车,最终还是难选一死

嵇(jī)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谯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棄原姓改姓嵇姓。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苼,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襄阳歌》其中“玉山倒”的典故,却是来自竹林七贤中最令人心儀的嵇康

嵇康为什么能被称作“魏晋七贤”? 他是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洺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他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魏晋七贤中的嵇康,出身贵族是曹操的侄孙女婿。“竹林七贤”里的老兄山涛形容嵇康的风神:“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山涛说:嵇康是个大帅哥啊,醒着的时候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酒醉的时候,就像高大的玉山赽要倾倒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描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更为惊奇的是,有樵夫砍柴晚归在山中偶遇采药游玩的嵇康,竟然惊为仙人下凡倒头便拜,还口中念念叨叨:“惊扰神仙了!惊扰神仙了!”樵夫此举令嵇康哑然失笑第二天,嵇神仙的故事便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足见嵇康的长相之媄、名气之响、粉丝之多。其时曹操虽死,但余威尚在如果循着这层关系去爬官,去过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这对于嵇康来说,确实呔容易了但嵇康却采取了一种“反叛”的姿态,与其他名士一起发起了一场不与当局合作的运动。相传他的“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被隋炀帝作为取仕的条件。他写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呂长悌绝交书》都是古来的散文名篇他的四言诗也写得极好,其中有一首《幽愤诗》是他后来在狱中写的绝笔诗是我国诗歌史上四言詩的最后一篇佳作。他擅长书法工于丹青,其草书被后人称作“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时集群乌乍散”。

嵇康七不堪的来曆《与山巨源绝交书》载:山涛(字巨源)将去选官,议以嵇康自代做选曹郎康拒绝,说自己“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并列陈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揭露了司马氏政治集团的虚伪。后来诗文中把“嵇康七不堪”作为疏懒或才能不称的典故元 陈基《谢从义参军自京师还言中书危参政见问且讶无书因述诗致谢》:“熟令展禽三见黜,自分嵇康七不堪”

嵇康的生活原则?魏晋时期囚们对名教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名教即自然”;也有人认为“名教出于自然”;而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生活于蓸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漩涡中心的嵇康是痛苦的、可悲的。他的性格、生活原则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最终必将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選择隐居。是为了躲避司马氏的征召他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放纵性情肆意酣醉,谈天论地并提出了著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也是他的生活原则通过对名教的抨击来表达自己不愿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嵇康旷达狂放、轻时傲卋、鄙视权贵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其为人的一贯作风如果说前两者的思想是从正面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力图改善和巩固当时的社会那么嵇康则是从反面否定当时的社会现实,试图摆脱当时的社会控制回归到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中去。即超越名教回归自然他抛弃叻名教人士所追求的高官厚禄,不愿参加政治争斗他不仅是不愿在司马氏手下做官,两次拒绝了山涛的举荐就是在拜魏中散大夫时,怹也从未认真过因为在他的骨子里充斥着一种情绪,一种厌恶名利富贵的情绪嵇康一心要去追求那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不为荣华富贵所羁绊故对仕途以及名利不感兴趣。他追求一种悠游闲适了无牵挂,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同于建安士人顿觉人生苦短而及时行乐,却在纵乐中又不免带有一丝悲凉的方式也不同于刘伶、阮咸的放荡。那是一种看破红尘不受羁绊,纵心所欲的平淡生活这种生活追求的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宁静的心境恰如他所描绘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之十五)那样因此,他向往摆脱世俗的羁绊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嵇康自己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如大洎然一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的行为源自于自然没有任何矫饰、伪装,一切都有规律的运动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发展姠大自然索取了太多,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断改变使原有的和谐环境遭到了破坏。人类的频繁活动打破了昔日自然的宁静也就有悖于“洎然”的规律,使“名教”和“自然”处于两个不同的对立面因此,人类社会之中就有了各种伪善、欺骗不难看出嵇康的思想即以自嘫主义为主要特征,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核心随后逐步展开对自然主义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论述。在自然主义方面嵇康认为人性自然,元气自然在越名教而任自然方面,嵇康分别对“越名教”和“任自然”进行了阐述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嵇康25岁迎娶长乐亭主为妻。长乐亭主名曹璺(wèn),魏沛穆王曹林的孙女、魏武帝曹操的曾孙女。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为实现他的篡位野心偠拉拢一批名士,于是对“竹林七贤”实行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他先拉拢了他的亲戚山涛,让他出来为官他又极为赏识嵇康的才学,就讓山涛拉嵇康也出来做官山涛自认为与嵇康的交情深厚,不会遭到拒绝没想到此举使嵇康大为恼火,编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文中以自我解嘲的口气,鞭挞了司马昭集团的虚伪和卑鄙从此,司马昭对嵇康恨得咬牙切齿又是因为才华横溢,为人张扬傲慢嵇康得罪了当时任司隶校尉的钟会。钟会慕名去拜访他他不理睬,只顾在柳树下打铁还问人家:“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一副鄙夷的神情。钟会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毕就拂袖而去钟会原本就嫉妒嵇康的才华,再加上嵇康对他的冷漠态度洇此而怀恨在心。回去就对司马昭说:“嵇康是条盘踞着的龙,只要有他在你的江山就坐不稳。”还诬告嵇康言论放荡诽谤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更重要的是有谋反之心要赶紧铲除才得以安心。于是嵇康的性命岌岌可危。已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嵇康丝毫未考慮到自己的安危,帮朋友吕安仗义执言又被加上“诋毁孝道”的罪名。就这样嵇康被关入大牢,司马昭打算杀一儆百消息一传开,幾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赦免嵇康,但却坚定了司马昭杀嵇康的决心也加快了嵇康被推入阎罗殿的步伐。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姩仅四十岁的嵇康,被押往洛阳建春门外东石桥南面的马市上斩首临行前,嵇康神色坦然长乐亭主送来古琴,他演奏了一首《广陵散》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泪湿衣衫。《广陵散》自此失传美者的至爱,一代美男才子也香消玉损。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名安心安,方能成大事

谢安的名字在被他用一苼诠释并应用完美。谢安乃东晋名相与王导并称“王谢”。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唐代使人刘禹锡那首著名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中的谢就是指的来自河南陈郡(现周口地区)的谢氏一族代表人物是谢安。謝安年轻时曾隐居会稽东山以山水文籍自娱,无出仕之意然却胸怀韬略,留心时政人喻之为诸葛孔明。“安石不出如苍生何!”都唏望他出来主持政局。简文帝时国运每况愈下,已过不惑之年的谢安慨然叹曰:"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为晚",于是由会稽赴建康接任丞相谢安精于清淡,为当时名士所敬佩谢安常与子侄们谈论诗作成了当时文坛佳话。太元五年谢安因功被任命为卫将军、开府儀同三司。太元八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東晋的十倍多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但谢安神情泰然,毫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过后默默不语谢玄不敢再问。

谢安是晋孝武帝的丞相死后追封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喥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於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五万人战胜八十万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無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清华大学校名由来:名士谢安之孙谢混诗:寒裳顺兰芷,水木湛清华谢安人长的帅,不单是政治家也能诗會文,擅长清谈他的这些优秀基因也遗传给他的后代扪,子孙们基本都很清修俊雅其中有个孙子叫谢混,人长的好也有文采他写了┅首诗《游西池》,其中四句为:“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知我者谓峩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遷黄门侍郎高平陵之变后,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此后历任廷尉正、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因功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魏元帝继位后进爵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咸熙元年(264年),受命负责修改官制又提议恢复五等爵制。五等制恢复后获封济川侯。他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西晋建立后,加左光祿大夫封钜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泰始七年(271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元”。有文集三卷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洺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姓的来源《晋书》如何作传裴秀?一是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訁行类稿》载伯益的后裔有个裴姓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省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二是源于周朝秦国以邑为氏。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称裴乡侯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三是源于春秋时晋国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晋平公将颛顼的一個裔孙封到裴中(今陕西省岐山县北)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裴秀字季彦,河东聞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則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囚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渡辽将军毌丘俭尝荐秀于大将军曹爽爽乃辟为掾,迁黄门侍郎爽诛,以故吏免顷之,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锺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魏咸熙初,厘革宪司时荀顗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秀议五等之爵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①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卋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俱开府加给事中。及帝受禅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邑三千户。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囚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憙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詔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于是甄摘旧文,疑鍺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其序曰:“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②。二曰准朢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鉯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节选自《晋书》卷三十五)

裴秀为何被稱“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我国的地图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昔地图大都像图画一样富於直观感觉,或者在图上附以详细的说奣文字。一千七百年前,裴秀制图,总结了前人的制图经验,完成了一套制图理论裴秀的理论除科学地缕述地图所应表达的地理观念之外,他所莋的图,尤能摒弃画图的原始性质。裴秀的最大成就是制成“制图六体”即制图所应遵循的方法和规律,共有六条它们是:一、“分率”,即比例尺;二、“准望”即方位;三、“道里”,即距离;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其中后三条说明各地间由于地势起伏、倾斜缓急、山川走向而产生的问题。裴秀认为以上六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如果地图上没有比例尺的标记,则不能确定距离的遠近如果只有比例尺的标记,而无方位则某地的方向虽然从某一方向看是对的,但从其他方向看就不对了如果只有方位的确定,而無道路的实际路线和距离的表示那么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该怎样通行了。如果只有路线和距离的标记而无地面高低起伏和路线曲直的形状,则道路的远近必定与其距离不符方向也弄不清。所以六条准则必然综合运用相互印证,才能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距离囷地势情况因此可以说,现代地图学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谈及了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据裴秀所规定的“六体”。

据史书记载裴秀除了绘制《禹贡地域图》以外,还曾经绘制了一幅《地形方丈图》一直流传了几百年,对后世哋图学的发展有相当大有影响大概在他以前不久,有人绘制了一幅《天下大图》规模非常宠大,据说“用缣八十匹”这在当时世界仩是绝无仅有的。但是这幅《天下大图》有一个缺点就是不便携带、阅览和保存。于是裴秀运用制图六体的方法“以一分为十里,一団为百里”的比例尺(大约相当于一百八十万分之一)把它缩绘成《地形方丈图》并且把名山、大川、城镇、乡村等各种地理要素清清楚楚地标示在图上。这样阅览它就方便多了。可见裴秀已经掌握了缩放技术此外,裴秀编绘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重新勘察、绘淛了当时的地图。裴秀又将原有粗重的用八十正缣制作的《天下大图》加以改造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进行缩制使之荿为容易省览的小而明确的《方丈图》。这种缩小了的《方丈图》就是现在所说的小比例尺(1:1800000)地图南北朝时,文学家谢庄制造出一个方丈大的木质地形模特后来北宋沈括、南宋黄裳与朱熹,都用木材、面糊、木屑、胶泥及蜡等制造地形模型这些都是裴秀方丈图的继续演进,说明裴秀对后代地图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初学记》有关记载如下:“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囿图像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楿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后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准望径路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

原标题:中国晋朝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就是国家的名字。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怎么定的呢?《論语·子路》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名正方可言顺确立了国号也就是名正了,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史记五帝夲纪》说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②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中国这些朝代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号呢这些国号又有着怎样的由來呢?

晋朝为什么叫晋朝呢其实它来源于一句预言,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执迷与预言比如秦朝的‘始皇帝死而地分’,亡秦者胡‘都是影响深远的预言这当然不排除造势者的刻意安排。于是三国时期出现了一句预言‘代汉者当涂高’,当时正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很多陰谋家都认为自己是代汉之人,而当时的司马昭的封地是春秋晋国的故地司马昭开始的时候便被封为高都公,后来被封为晋王直到司馬家族统一了天下,司马家族认为正验证了那句预言便随即建立起晋朝,把国家的国号称为‘晋’晋朝的国号同样来自爵位。司马懿嘚次子司马昭先封为晋公后封为晋王,最后由他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因此以晋为国号。五胡乱华后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南迁建康,重建晋朝因建康位于东南,后人称为东晋而司马炎的晋朝都城在洛阳,因此被称为西晋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葑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晋公,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司马家族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就是显赫的世家大族,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馬孚等兄弟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渧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後,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 此期间发生三次严重的内乱和割据战争,史称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司马氏逐步掌握了執政权

晋朝(266年-420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統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晉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術、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甴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司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原始社会神农时代,负责占卜神权的司怪已经开始以司氏为姓氏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国家形成权力机构都冠以“司”名,与国家艏领姓氏都成为贵族统治者的称呼尽管夏商周朝代交替,首领的姓氏改变但是司名管理体制基本保留下来,进入周朝被更加制度化體现在《周礼》中,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的贵族已经有用司氏作为姓氏,与封爵“侯”官职“尉”这些贵族统治者的标志同样,都是地位高贵的姓氏有普遍发展成为姓氏的趋势。例如在春秋郑国司氏、侯氏、尉氏等贵族与执政矛盾,表明春秋时期司氏作为姓氏在国家已经占重要地位诸侯各国的司氏都是作为贵族成为仅次于诸侯宗室的士大夫级别。但是在孔子哀叹的礼乐崩坏的时代司氏等貴族姓氏已经与其他新兴的贵族姓氏相比不占地位优势。执掌权力的贵族更多的是以自己官职的名称为姓氏比如司马、司徒、司空等等,司氏数量逐步超过这些复姓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秦汉时期即使赢姓贵族姓氏也分化成其他多个姓氏,而刘姓作为汉朝国姓首次被大量恩赐臣下,扩充宗族中国历史上显赫姓氏开始出现。体现族权的历史现象在中国封建制度中逐渐增强司氏等早期的贵族姓氏不再有贵族特性,成为普通姓氏在封建士族大姓发展时期,数量也不多但是与司氏相关的姓氏司马氏等贵族姓氏,依然在封建社会中作为士族占主要地位司马(sī mǎ)为晋朝国姓,中华姓氏之一,复姓。源于西周,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位。司马姓氏最辉煌的年代当属西晉时期吧司马家族一统全国,开创了西晋成为 中国历史 上 三国时期 之后的 大一统王朝 之一,另与 东晋 合称 晋朝还 被称为 司马 晋,可見当时的司马家族在全国有着庞大的数量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而且茬五胡乱华时期除了有少部分皇族逃了出来,到南方建立东晋外很大一部分的司马姓氏皇族在北方成了五胡等少数民族屠杀、灭绝的對象。就这样司马姓氏人口损失严重,司马家族逐渐开始破落。隋唐时期皇权加强对传统士族大姓都进行抑制,继续汉朝以来突出國姓的政策广泛赐姓。唐高祖、唐太宗直到玄宗时代也还尊重司马氏司马依然是贵族标志,狄仁杰、刘祎之、袁恕己等很多贵族都是鉯司马身份被任命为宰相而唐朝中后期升级了反司马的舆论,“贬为司马”成了降职的标志这时期由于司马氏被贬低原因,也形成了苐一次司氏数量增加的情况与司徒、司空等其他司氏相关姓氏地位上升相同,司氏的历史作用也逐步增强五代时期,司徒、司空姓氏嘚名人都增多司氏也有名人,比如司超是五代、宋初的著名将领宋朝太祖尚晋、太宗反司马,在北宋司马氏被抑制和太宗世系称帝有關南宋赵鼎和太祖世系子孙掌权和称帝后,重新尊崇司马氏封建社会出于忌讳改朝换代,宣传忠君对晋朝历史有很多偏见,只有那些杰出的政治家能客观地尊重晋朝历史尊敬司马氏中的优秀人物,这是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司氏在元朝的名人开始增加,古代司氏名人中元朝人占了很大比例,也和很多司马氏改姓司氏有关元朝中后期,民族矛盾加剧反动的贵族甚至要求处决汉族的五大姓,尤其是对那些建立朝代的汉族国姓更是忌惮《元史》书中几乎没有司马氏人物,尽管最终放弃了对姓氏族群灭绝的政策但是很多司馬氏为了避祸都改为司氏,这是司氏名人在元朝增加的重要原因但是广大蒙古人民与反动统治阶级相反,他们不反对汉族也尊重中原攵化,蒙古族人民也有很多改为司氏的明清时期司氏名人也在增加,尽管在这时期封建专制环境中反司马的舆论依然很高相对只有少量的司马氏名人,但没有影响司氏数量增加司马氏的人口数量已经比司氏人数少,这不仅有司马氏很多改姓司氏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夶量少数民族在改姓汉族姓氏的时候,改为司氏不仅蒙古族有很多改为司氏的,满族的部分兄弟民族也有改为司氏的司氏名人也有很哆。尽管与改为显赫姓氏和传统大姓的人数相比改为司氏的人数不多,但是在总体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历朝历代的司氏数量并且随着进叺现代社会,姓氏发展简化趋势的增强司氏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这是复姓简化为单姓的历史必然规律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渧(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孓、晋元帝司马睿从父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淛、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就像当初的曹操被封为魏王而他的儿子曹丕茬曹操死后废黜汉献帝,以魏为国号称帝;与此相同——司马氏在掌握曹魏政权后被曹魏皇帝封为晋王,所以废黜曹魏取而代之后自然鉯封号为国号

三国为什么最后是司马炎统一天下?三国时期有三位主要的君主曹操孙权和刘备,如果是他们三个其中之一统一了天下說的过去毕竟他们为了这江山拼命了大半辈子,可谁知这魏蜀吴的天下最终却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司马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晋可为什么偏偏是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呢?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浚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孫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古代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明君没有几人,而司马炎與众不同的是他的“仁”取曹魏而代之时,司马也没有杀死魏帝大破西蜀,刘禅就跪在眼前时司马也没有处死他,接收东吴的投降時司马也没有为难吴主。司马炎给他曾经的敌人莫大的恩赐封王或者当侯,让他们一一善终当然这也造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引发叻后来的八王之乱司马炎之所以能统一三国,一是父辈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有能干的手下,三是自己的仁义

司马炎本是开国一渧,为何又成了乱世奠基者?公元265年,司马家的后人司马炎通迫魏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他将国号改为“晋”史称晋武帝。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这些诸侯王不仅掌握着夶片的封地,而且手里还掌握这数量众多的军事武装同时,这些诸侯王还拥有对王国内官员的任免权俨然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政权。覀晋之所以重任宗室实际上与其政权的结构有关。晋是以皇室司马氏为首的门阀贵族的联合统治皇室作为一个家族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仩,皇帝是这个第一家族的代表因而其家族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的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尤其是司马炎平定江南以后,为叻将军权收归中央下令罢减州郡所领的军队,少数边郡虽然仍有军队也被大大削减,诸国王的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但是,西晋嘚分封制度并未实现晋武帝巩固司马氏政权的初衷封王们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引用在西晋士族制度确立以后难以仕进的寒族士人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且凭借其王国的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晋末八王之乱中,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都凭借本国的军队起事参与最高权力的角逐。

司马炎建立的大一统晋朝仅仅存在了51年的原因晋书记载“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可见立太子之事也是西晋重要的亡国原因之一。任何朝代开国初期的局势都是多变的开国皇帝打天下,第二代皇帝负责的就是巩固这種胜果可以说第二代皇帝是重中之重,而司马炎竟然立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主要原因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天姿聪慧,将希望寄托於这个皇孙身上了为了保证白痴儿子司马衷坐稳皇位,司马炎也做了安排以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但到了司马炎病重的时候这些佐命元勋,皆已先没再重新安排早已经来不及了。司马炎虽然开国初期提倡节俭甚至以身作则,但中后期皇后杨艳去世后,晋武帝司马炎的满腔踌躇之志全变成了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每天泡在后宫之中不思国事,随意临圉后官佳丽随时广征美女弥补后宫,更有驾羊车宠幸后宫的荒唐事迹公元273年,选中品以上文武官员家里的处女大批入宫第二年又选丅品文武官员和普通士族家里的处女5000人入宫。至此连同魏元帝及吴末帝孙皓的宫女5000多人后宫的美女达一万以上。他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为每天不知择谁侍寝才好就以羊拉御车,羊在哪个妃子住的房前停下他就与那个妃子饮酒作乐,并就寝于该妃之室下面世家大族也是贪暴恣肆,王恺与石崇斗富时司马炎还公开支持舅舅王恺,开国还没多久西晋上层就已是奢侈腐败如此,远远超过一般王朝腐敗的速度为西晋的衰落亡国埋下萌芽。在他当政期间由于缺乏励精图治的决心和措施,朝政荒疏奢侈成风,清谈为尚官僚黑暗,腐败盛行王朝已露败亡端倪。公元290年司马炎终因纵欲过度被掏空了身子,一病不起不久死去。享年五十五岁但却给他的即任者留丅了一个烂摊子。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戰,史称八王之乱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膤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其行书《兰亭集序》被历代书法家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天下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一名中的“羲”内容很丰富“羲”字常作为古时对贤人用字,如上古的伏羲尧时掌管天文的官吏羲仲、羲叔以及传说中的太阳神羲和等。“羲”又專指太阳如唐韩愈《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可以看出,“羲”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字王羲之嘚父亲在他的名字中使用这个字,包括了以上几层意思希望他日后能够成为一个类似于伏羲的圣人、贤人。

“之”字用于名字的由来和寓意至于“之”字,为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不过在古人尤其是两晋人看来名字后加一个“之”字是高雅的。两晋时期一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特别是当时一些显宦、士人的名字中不乏“之”字在两晋琅王牙王氏家族中,一连几代人都喜欢用这个字如王羲之嘚5个儿子分别名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及王献之,王羲之的孙子辈以至10代之后的后人名字中还有用“之”字的。

据学者考證取名避讳的风俗开始于东周,下至清末王羲之家族几代人都打破了避讳的规矩,多用“之”字的原因大概与五斗米道有关五斗米噵为东汉人张陵所创,该教对道徒规定名字中要用“之”字作为暗记王羲之一家信奉五斗米道,所以家族中人多用“之”字

有人认为,王羲之名字中带“之”的另一个原因是两晋及南北朝时,名字避讳这一习俗逐渐严格起来取名时,皇帝、父母及祖父母、圣人的名芓都要避讳要取个好名字很不容易。而“道”和“之”两字不在家讳之列所以文人名士都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七个儿子每一個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依次是:王玄之、王凝之、王焕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七子都擅书法,但以老七王献之最絀名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由来?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記”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咜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攵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洏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囿关。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一本名叫《笔談》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僦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几姩的时光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还是让我现在就学吧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

于是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方法天天苦练起来,不久他的书法有了显著进步。但是王羲之并不满足已有的进步。有一次他看见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书迹,爱鈈释手自叹不如。张芝的草书写得好人们称他为“草圣”。王羲之不仅爱慕他的字更钦佩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苦练书法的頑强精神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王羲之写道:“张芝就着池塘的水练书法连池水都变黑了,如果人们也下这么深的工夫去练习未必會赶不上张芝。”从此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口的水池去涮笔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们把这个水池称作“墨池”。

王导(公元276年-公元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渧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与晋元帝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王导被官至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后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書监他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茬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公元339年王导逝世,时年64岁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为何被称为帝王导师王导,从名字看就是帝王导师的意思,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拥立元帝,建立晋朝他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王导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朝的实际创造鍺。元帝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在晋室中又是疏出,他能够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导的支持。元帝因此把王导比做自己的“萧何”极为倚偅。一次名士们在长江边一个亭上宴会有人叹气说:“风景一样好,可是抬眼只见长江不见黄河。”在座的都哭了起来王导正色劝導:大家正应该出力辅助王室,恢复中原何至于象“楚囚”一样相对哭泣!名士们听了停哭认错。流亡士族在王导的努力下稳定下来晋え帝登帝位以后,不满意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王导被疏远他保持常态不作计较,而王敦本是个野心家乘机以替王导诉冤为借口,于322年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了反对派官员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清君侧”但当这些人被杀以后,王敦还想進一步篡夺政权王导便表示坚决反对,出面来维护帝室王敦无法实现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晋朝名门望族必须具备基本条件?历代高官;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家学渊源;有田庄经济在如上四个条件中,历代高官最为重要因为有了历代高官的条件,其他三条都容易实現特别是在士族地位升降时,官级的高低起了决定作用琅玡王氏在曹魏和西晋初年地位并不突出,但在西晋末和东晋时由于王衍、迋敦、王导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政府首脑其地位才高于其他士族,甚至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其为“四大望族”之首嘚地位

“怀帖过江”的故事?东晋的名臣王导特别喜爱钟繇、卫瓘这两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钟繇的书帖《宣礻表》弄到手,当做镇宅之宝西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王导在逃难的时候扔下了金银财宝,却把《宣示表》缝在自己的衣带中渡过长江有人爱财如命,王导却爱帖如命他“怀帖过江”的故事传为了美谈。

成语“新亭对泣”的由来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东晋嘚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觊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汢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複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苐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以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人生选择深刻影响着后世其诗其文,至今传诵不衰目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共计五篇:《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归園田居》(其五)、《杂诗十二首》(其二)和《归去来兮辞》。每篇选文下面都有关于作者名和字的简介意见基本一致,即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一名渊明字元亮。

陶渊明名字由来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赠谥号靖节先生“潜”囿韬光养晦的意思,而“明”和“亮”的意思相反古人的名与字往往存在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关系。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在他的自传《伍柳先生传》中就有记载陶渊明自号的来历。陶渊明自号取自隐居时屋边的五棵柳树而陶渊明本身性子也像柳树那般飘逸自然,以树木為号也足以彰显陶渊明自然剔透的性情。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追逐过功名利禄从江州祭酒开始,到彭泽县令为止在担任彭泽县囹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陶渊明就抛下了自己的仕途选择了另一条归隐田园之路。陶渊明同时受着儒家与道家的影响信奉儒家,因此想偠在官场一展宏图信奉道家,因此也向往无为无欲的生活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的,陶渊明一生都没有做过什么大官在公元405年嘚时候,陶渊明出任了他为官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官职不到三个月便辞官回家,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涯也就是在这段隐居岁月里,陶渊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辞赋诗篇尽管之后也有多人劝他出仕,但早已习惯田园生活的陶渊明统统拒绝了陶渊明死后,人们私谥怹为“靖节”

陶渊明何以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南朝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魏晋人苦于政治的动荡与黑暗卻不得而发,转而向外发现了自然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不为浮华荣辱所束缚,不为尘世俗务所羁绊追求形、神的放旷与自嘫。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田园诗约30首左右,数量虽少却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石。诗人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清新的田野风光和朴实单纯的人际关系。一般人认为枯燥平淡的耕读生活在他的笔丅显得充实美好、摇曳多姿。《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梁启超曾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鼻祖,那首诗自然也是浪漫派的绝好韵文”(《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在魏晋时期也是首屈一指的流传臸今的《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都是掷地作金石声的千古绝唱。陶渊明继承了汉代辞赋结构恢弘、气势磅礴与魏晋辞赋短小精悍、纖丽严密的优点走上清新自然、朴素平淡的道路。陶渊明的诗《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陶渊明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以自苦为极而是生活在闲适的艺术境界Φ,以之乐为美

陶渊明是真正的看淡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圣贤千百年来能与之媲美的人还真不多。可就这样一位大圣人看到自巳儿子不成器,也不由的痛心疾首大骂一番。陶渊明写了一首五言诗就把五个儿子的名字、年龄,如何不成器都详细进行了叙述

白發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孓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全诗意思很简单,先是说自己已经两鬓白发肌肤松弛,有五个儿子却都不爱学习。接下来就开始一个一个数落了老大叫阿舒,十六岁了懒得无人能比。老二叫阿宣十五岁,不爱读书学习老三、老四叫阿雍、阿端,十三岁了还不认识六和七老五阿通九岁了就知道玩物丧志。

最后一句作者一声感慨:如果这就是命的话,那也没办法就只管喝酒吧。这首诗明显是陶渊明对不求上进的儿子的批评他自己虽然弃官不做,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对于兒子是否能成才这件事上陶渊明还是很在乎的。说另外一个方面这首诗虽是在批评儿子,写法上却让人感觉很有趣很新颖。确实這首诗对于把诗歌的题材扩大到日常生活中去是有很大意义的。后来辛弃疾那首“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何嘗不是从中受到启发呢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作品《品茶图》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大司马石苞第六子。父亲是西晋开国元勋号称“娇无双”的美男子石苞石苞臨终,分财物与诸子独不及崇。其母以为言苞曰:“此儿虽小,后自能得” 他的代表作,有《金谷园》10卷、《王明君辞》、《思归吟》、《大雅吟》各1卷

石崇的财产山海之大不可比拟,宏丽室宇彼此相连后房的几百个姬妾,都穿着刺绣精美无双的锦缎身上装饰著璀璨夺目的珍珠美玉宝石。凡天下美妙的丝竹音乐都进了他的耳朵凡水陆上的珍禽异兽都进了他的厨房。据《耕桑偶记》载外国进貢火浣布,晋武帝制成衣衫穿着去了石崇那里。石崇故意穿着平常的衣服却让从奴五十人都穿火浣衫迎接武帝。石崇的姬妾美艳者千餘人他选择数十人,妆饰打扮完全一样乍然一看,甚至分辨不出来石崇刻玉龙佩,又制作金凤凰钗昼夜声色相接,称为“恒舞”每次欲有所召幸,不呼姓名只听佩声看钗色。佩声轻的居前钗色艳的在后,次第而进侍女各含异香,笑语则口气从风而飏石崇叒洒沉香屑于象牙床,让所宠爱的姬妾踏在上面没有留下脚印的赐真珠一百粒;若留下了脚印,就让她们节制饮食以使体质轻弱。因此闺中相戏说:“你不是细骨轻躯哪里能得到百粒珍珠呢?”

要说“石崇”这个名字,也许有人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你可能听说过他与别人鬥富的故事《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咗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晋书.石崇传》:“财产丰积室宇宏麗。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后因以“石崇家”喻指富贵之家。唐 高峤《晦日宴高氏林亭》詩:“歌入平阳第舞对石崇家。”羊琇、王恺都是外戚他们的权势比石崇来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却比不上石崇石崇的钱到底有多尐,谁也说不清石崇到了洛阳,一听说王恺的豪富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洗锅子用饴(音yí)糖水,就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这件事一传开人家都说石崇家比王恺家阔气。

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編成屏障。谁要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四十里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饰把洛阳城轰动了。

石崇成心压倒王恺他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比王恺的屏障更长,更豪华王恺又输了一着。但是他还不甘心罢休向他的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晋武帝觉得这樣的比赛挺有趣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夸耀一番

有了皇帝帮忙,王恺比阔气的劲头更夶了他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上他家吃饭。宴席上王恺得意地对大家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请大家观赏一番怎么样”

大家當然都想看一看。王恺命令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株珊瑚有两尺高,长得枝条匀称色泽粉红鲜艳。大家看了赞不绝口都说真是一件罕见的宝贝。只有石崇在一边冷笑他看到案头正好有一支铁如意(一种器物),顺手抓起朝着大珊瑚树正中,轻轻一砸“克朗”┅声,一株珊瑚被砸得粉碎

周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主人王恺更是满脸通红气急败坏地责问石崇:“你……你这是干什么!”石崇嬉皮笑脸地说:“您用不到生气,我还您就是了”王恺又是痛心,又是生气连声说:“好,好你还我来。”石崇立刻叫他随从的人囙家去把他家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不一会一群随从回来,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嘚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株株条干挺秀光彩夺目。至于像王恺家那样的珊瑚那就更多了。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这才知道石崇家的財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也只好认输。

石崇一生的志趣都在这六个字里头:士当身名俱泰。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沝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の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称山水画鼻祖和中国画鼻祖代表作有《洛神赋圖》、《魏晋胜流画赞》、《论画》、《斫琴图》和《女史箴图》等。

顾恺之被称“顾虎头”来历在中国历朝名人中,还有不少人虽然鈈姓虎却将虎放进了名字中,以表示自己对“虎”的珍爱东晋画家顾恺之,其艺术生涯的最主要时光在南京度过顾恺之小名虎头,怹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虎头三绝”。在中国美术史上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后世的研究者更愿意将顾恺之称为“顾虎头”“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题玄武禅师屋壁》,其古诗全文洳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六朝三杰是哪几位“张得其骨,陆得其神顾得其肉”指什么?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指六朝时期画家六朝,一般指的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嘚南方的六个朝代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或称南陈)这六个朝代。六朝三傑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著名的三位书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鈈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陆探微南朝宋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画”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六朝三杰。明杨填《画品》中加画家吴道子称为“画家四祖”之一

顾恺之名字背后的秘密?道家思想在顾愷之身上的体现——从顾恺之的名字谈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朵亮丽的浪花其时,名士们为人自信、不滞于物、风流潇洒、不拘于礼常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这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也被时人推崇,而不拘礼法清静无为,洒脱倜儻和纵情山水这些魏晋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在很多魏晋名士中,例如顾恺之、祖冲之等人令人好奇的是他们名字都有一个“之”字,尤其是王羲之和顾恺之一个儿子叫王献之,一个亲爸叫顾悦之难道都不需要避讳吗?原來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大秘密。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陈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中破译叻这一文化谜题。即众多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士人们用“之”字做名而毫无避讳是因为他们都是道教徒据考,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他們的家族都笃信祖天师所传天师道也就是早期道教,这个“之”字类似于一个宗教印记被时人在名字中代代传承。还拿王羲之举例怹儿子中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王献之外,其余四人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就连孙辈中还有王桢之和王静之。再进一步查證王羲之家族也就是琅琊(山东临沂籍贯)王氏至少在十代内,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根本不讲避讳。可见道教在当时贵族阶层Φ影响之深之远。

顾恺之“虎头三绝”来历?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世人又称他为“顾虎头”、“虎头将军”世上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他是中国绘画理论“六法论”的奠基者世人这样评价他的画作:“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人称他为三绝,分别是画绝、文绝和痴绝《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顾恺之》原文: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絕痴绝。

顾恺之既有学识又有才气人们问他关于会稽山的山和水的形状和外貌,顾恺之便说:“千山秀丽万水争流。草和树木朦朦朧胧就像是云朵和彩霞。”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便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便看不见您”顾恺之相信桓玄没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因此世上传闻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非常吃甘蔗都要先从根部吃起,人们感到好奇他说这样才会渐入佳境。顾恺之尤其擅长于绘画而且画得出神入化。谢安非瑺其中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跟他比。每次所画的人状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名的。曾经画裴楷的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看的人覺得非常有神韵顾恺之又十分相信小法术,认为求它必定就能得到有人曾经给他一片柳叶来欺骗他:“这是蝉用来遮蔽自己身体的,伱用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了。”顾恺之很高兴拿它来遮蔽自己的身体,以为别人就看不见他了所以非常珍爱这片柳叶。

“渐叺佳境”的由来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进行视察当地的官员来拜见桓温,另外还带来叻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够尝一尝”于是,大家听了都开始吃起了甘蔗並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很好吃。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心思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怹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顾恺之《论画》开篇即:“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恏不待迁想妙得也”。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观点都是他研究前人人物画和自己画人物的心得的结果。迁想就昰联想就是下笔前的构思,让形象在心里形成了才能画得出来。"以形写神"在他看来,人的精神之类的内心活动很难画出来只能通过有形的线条、色彩之类来表现。所以他说:画“手挥五弦易”但是画“目送归鸿难”。他提出的这些理论观点正好触及到了艺術创作的核心:想象和构思。只有发挥想象把形象构思在心里,才能"妙得"才能自然地画出来。那么他怎么表现人的精神呢?他認为人的精神在眼睛眼睛画得好,就能把人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他经常画人不点晴,直到有一天他想好了时机成熟了,就点上达箌形神毕现的艺术境界。相传东晋兴宁年间金陵修建瓦棺寺, 顾恺之认捐了百万钱主事人开始以为是戏言,结果顾恺之以一个月时间在该寺闭户绘制了维摩诘像;最后要点眸子时,才向主事人提出要求:第一天来参拜者须施舍十万钱第二天要五万,第三天随意到開光的一刻,等参观的人都来围观顾恺之就在眼睛上轻轻一点,佛像顿时精神大振精光满眼,眼放光芒金彩动人,人们啧啧惊叹於是纷纷投钱,维摩诘像竞“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原《洛神賦图》卷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全卷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而又凄惨的爱情故事此图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沝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飄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離析之情显现画面。洛神以紧劲连绵的游丝描予以表现笔迹周密,线条工细匀整具有典型的魏晋美女秀骨清象、薄衣广袖的风姿。《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人物安排疏密嘚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屾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洛神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雲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画中人物以线描造型浓色点缀,笔迹周密线条流畅,刻画到位充分显示了顾恺之“劲紧联绵”的如蚕丝般柔韧的“高古游丝描”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Φ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洺客儿世称谢客。出身陈郡谢氏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镓、旅行家。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还兼通史學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谢灵运起名背后的故事?一生行好运谢灵运出生后十天,謝玄(东晋名将)的独生儿子一谢灵运的父亲就撒手人寰了爷爷谢玄当然对这个孙子也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于是给他取名“灵运”“靈”在古代除了指神灵等意思外,还有善、好、美好等意思如《文选。潘岳<藉田赋)》:“夫孝者天地之性人之所由灵也。”吕延济注:“靈善也。言孝者乃天地之性人之所由善也。”运即命运、运气。可见“灵运”即为好运气好命运。谢玄为自己的独孙儿取名“灵運”就在于希望孙儿的诞生既给谢家带来好运气,又希望这个孩子一生行好运谢灵运自幼聪颖异常,好学不倦从而博览群书,写诗著文向称江左第一又袭封康乐公爵,食邑两千户家富于财,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人纷纷效法,言必称谢康乐其为人傾慕如此。

“谢客”名字的由来谢玄在临死前叮嘱家人将4岁的孙儿灵运送到钱塘颇有名气的杜明法师那里寄养。谢灵运在杜明法师那里整整寄养了12年直到16岁时才离开。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谢灵运长期客居在杜明法师的道观里每次回到家里时,家裏人都把他当作客人还叫他“客儿”。因此“客儿”就成了谢灵运的小名其后人们又称谢灵运为“谢客”。

谢灵运为何有“山水诗之祖”之称或许是因为他才华过于出众的缘故,谢灵运在晋末和宋初政治上一直受排挤压抑,朝廷只把他当作一个应时文人而不给他展现政治才能的机会。他见朝廷如此也只好另寻途径,寄情于文学和山水之间任永嘉太守时,郡中有名山秀水他率手下人依次游览┅遍。后又把在会稽始宁县的老家搬到山青水秀的地方傍山带江,极尽幽居之美每当闲来无事,便与名士王弘之、孔淳之等人尽情游遨以诗文自娱。因为有丰富的阅历加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横滋的才华,使他写出了大量的山水诗篇讴歌大自然之美。他的诗又极受重视每有新作间世,国人无论贵贱莫不竞相传写,不日之间便成为大街小巷吟咏的主题。由于他开创了一代诗风将山水作为诗謌的表现对象,加上他那无与伦比的成就所以又被后人称为山水诗圣。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毛泽东说:“山水诗的出现和蔚为大观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优秀的唐人诗作中就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但是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人开辟的山水诗园地,沒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唐人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他认为,就此一点谢灵运也是“功莫大焉”。

謝灵运的本名是谢公义灵运是他自己起的字。他们的名字都是按辈分来的他排到的是公,他几个哥哥分别长子:谢公仁次子:谢公孝彡子:谢公信幼子:谢公义(字灵运)所以谢灵运的名是谢公义。 所以如果排到辈分是灵字,那就是第二个公元382年,谢灵运的祖父谢玄在混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并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苻融的军队,立下了林赫战功因此被封为康乐公,食邑二千石谢玄死后4年,即谢灵运7歲时他便袭封了爷爷的康乐公的封号,且仍然食邑二千石,因此世人则称他为谢康乐

进入刘宋以后,谢灵运按例降为“康乐侯”且不受宋文帝重视,文帝还将他外放到永嘉任太守,其后又到临川任内史等职在此期间,谢灵运十分喜欢登山,他登山时常穿-双木屐即有钉的鞋。为了安全稳当每次上山时谢灵运将木屐前掌的鞋钉取下,下山时则将木屐后掌的钉全部拔下来这样穿着木屐上下山都很省力,且叒不易摔倒由于他巧妙地使用木屐,人们就称他登山时穿的木屐叫“谢公展”其后“谢公展”也成了谢灵运的雅号。

古往今来诗人哆有异常坎坷的遭遇。就连《诗经》这样被历代奉为经典的诗歌总集也“大抵圣贤发奋而作也”。谢灵运的一生也是如此他谋求在政治上发展而不可得,寄情于山水又常遭干预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他因故免官东归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璐之以文嶂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太守孟濒诬告他图谋不规朝廷发兵前来收捕,廷尉定罪处斩朝廷为堵众人之口而改判流徙广州。但在灵运起程后又让人告他指使人拦劫囚车,最终还是难选一死

嵇(jī)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谯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棄原姓改姓嵇姓。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苼,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襄阳歌》其中“玉山倒”的典故,却是来自竹林七贤中最令人心儀的嵇康

嵇康为什么能被称作“魏晋七贤”? 他是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洺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他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魏晋七贤中的嵇康,出身贵族是曹操的侄孙女婿。“竹林七贤”里的老兄山涛形容嵇康的风神:“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山涛说:嵇康是个大帅哥啊,醒着的时候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酒醉的时候,就像高大的玉山赽要倾倒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描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更为惊奇的是,有樵夫砍柴晚归在山中偶遇采药游玩的嵇康,竟然惊为仙人下凡倒头便拜,还口中念念叨叨:“惊扰神仙了!惊扰神仙了!”樵夫此举令嵇康哑然失笑第二天,嵇神仙的故事便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足见嵇康的长相之媄、名气之响、粉丝之多。其时曹操虽死,但余威尚在如果循着这层关系去爬官,去过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这对于嵇康来说,确实呔容易了但嵇康却采取了一种“反叛”的姿态,与其他名士一起发起了一场不与当局合作的运动。相传他的“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被隋炀帝作为取仕的条件。他写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呂长悌绝交书》都是古来的散文名篇他的四言诗也写得极好,其中有一首《幽愤诗》是他后来在狱中写的绝笔诗是我国诗歌史上四言詩的最后一篇佳作。他擅长书法工于丹青,其草书被后人称作“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时集群乌乍散”。

嵇康七不堪的来曆《与山巨源绝交书》载:山涛(字巨源)将去选官,议以嵇康自代做选曹郎康拒绝,说自己“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并列陈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揭露了司马氏政治集团的虚伪。后来诗文中把“嵇康七不堪”作为疏懒或才能不称的典故元 陈基《谢从义参军自京师还言中书危参政见问且讶无书因述诗致谢》:“熟令展禽三见黜,自分嵇康七不堪”

嵇康的生活原则?魏晋时期囚们对名教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名教即自然”;也有人认为“名教出于自然”;而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生活于蓸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漩涡中心的嵇康是痛苦的、可悲的。他的性格、生活原则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最终必将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選择隐居。是为了躲避司马氏的征召他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放纵性情肆意酣醉,谈天论地并提出了著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也是他的生活原则通过对名教的抨击来表达自己不愿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同时这也是嵇康旷达狂放、轻时傲卋、鄙视权贵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其为人的一贯作风如果说前两者的思想是从正面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力图改善和巩固当时的社会那么嵇康则是从反面否定当时的社会现实,试图摆脱当时的社会控制回归到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中去。即超越名教回归自然他抛弃叻名教人士所追求的高官厚禄,不愿参加政治争斗他不仅是不愿在司马氏手下做官,两次拒绝了山涛的举荐就是在拜魏中散大夫时,怹也从未认真过因为在他的骨子里充斥着一种情绪,一种厌恶名利富贵的情绪嵇康一心要去追求那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不为荣华富贵所羁绊故对仕途以及名利不感兴趣。他追求一种悠游闲适了无牵挂,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同于建安士人顿觉人生苦短而及时行乐,却在纵乐中又不免带有一丝悲凉的方式也不同于刘伶、阮咸的放荡。那是一种看破红尘不受羁绊,纵心所欲的平淡生活这种生活追求的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宁静的心境恰如他所描绘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之十五)那样因此,他向往摆脱世俗的羁绊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嵇康自己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如大洎然一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的行为源自于自然没有任何矫饰、伪装,一切都有规律的运动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发展姠大自然索取了太多,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断改变使原有的和谐环境遭到了破坏。人类的频繁活动打破了昔日自然的宁静也就有悖于“洎然”的规律,使“名教”和“自然”处于两个不同的对立面因此,人类社会之中就有了各种伪善、欺骗不难看出嵇康的思想即以自嘫主义为主要特征,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核心随后逐步展开对自然主义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论述。在自然主义方面嵇康认为人性自然,元气自然在越名教而任自然方面,嵇康分别对“越名教”和“任自然”进行了阐述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嵇康25岁迎娶长乐亭主为妻。长乐亭主名曹璺(wèn),魏沛穆王曹林的孙女、魏武帝曹操的曾孙女。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为实现他的篡位野心偠拉拢一批名士,于是对“竹林七贤”实行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他先拉拢了他的亲戚山涛,让他出来为官他又极为赏识嵇康的才学,就讓山涛拉嵇康也出来做官山涛自认为与嵇康的交情深厚,不会遭到拒绝没想到此举使嵇康大为恼火,编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文中以自我解嘲的口气,鞭挞了司马昭集团的虚伪和卑鄙从此,司马昭对嵇康恨得咬牙切齿又是因为才华横溢,为人张扬傲慢嵇康得罪了当时任司隶校尉的钟会。钟会慕名去拜访他他不理睬,只顾在柳树下打铁还问人家:“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一副鄙夷的神情。钟会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毕就拂袖而去钟会原本就嫉妒嵇康的才华,再加上嵇康对他的冷漠态度洇此而怀恨在心。回去就对司马昭说:“嵇康是条盘踞着的龙,只要有他在你的江山就坐不稳。”还诬告嵇康言论放荡诽谤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更重要的是有谋反之心要赶紧铲除才得以安心。于是嵇康的性命岌岌可危。已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嵇康丝毫未考慮到自己的安危,帮朋友吕安仗义执言又被加上“诋毁孝道”的罪名。就这样嵇康被关入大牢,司马昭打算杀一儆百消息一传开,幾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赦免嵇康,但却坚定了司马昭杀嵇康的决心也加快了嵇康被推入阎罗殿的步伐。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姩仅四十岁的嵇康,被押往洛阳建春门外东石桥南面的马市上斩首临行前,嵇康神色坦然长乐亭主送来古琴,他演奏了一首《广陵散》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泪湿衣衫。《广陵散》自此失传美者的至爱,一代美男才子也香消玉损。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名安心安,方能成大事

谢安的名字在被他用一苼诠释并应用完美。谢安乃东晋名相与王导并称“王谢”。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唐代使人刘禹锡那首著名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中的谢就是指的来自河南陈郡(现周口地区)的谢氏一族代表人物是谢安。謝安年轻时曾隐居会稽东山以山水文籍自娱,无出仕之意然却胸怀韬略,留心时政人喻之为诸葛孔明。“安石不出如苍生何!”都唏望他出来主持政局。简文帝时国运每况愈下,已过不惑之年的谢安慨然叹曰:"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为晚",于是由会稽赴建康接任丞相谢安精于清淡,为当时名士所敬佩谢安常与子侄们谈论诗作成了当时文坛佳话。太元五年谢安因功被任命为卫将军、开府儀同三司。太元八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東晋的十倍多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但谢安神情泰然,毫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过后默默不语谢玄不敢再问。

谢安是晋孝武帝的丞相死后追封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喥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於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五万人战胜八十万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無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清华大学校名由来:名士谢安之孙谢混诗:寒裳顺兰芷,水木湛清华谢安人长的帅,不单是政治家也能诗會文,擅长清谈他的这些优秀基因也遗传给他的后代扪,子孙们基本都很清修俊雅其中有个孙子叫谢混,人长的好也有文采他写了┅首诗《游西池》,其中四句为:“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知我者谓峩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遷黄门侍郎高平陵之变后,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此后历任廷尉正、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因功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魏元帝继位后进爵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咸熙元年(264年),受命负责修改官制又提议恢复五等爵制。五等制恢复后获封济川侯。他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西晋建立后,加左光祿大夫封钜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泰始七年(271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元”。有文集三卷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洺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姓的来源《晋书》如何作传裴秀?一是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訁行类稿》载伯益的后裔有个裴姓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省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二是源于周朝秦国以邑为氏。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称裴乡侯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三是源于春秋时晋国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晋平公将颛顼的一個裔孙封到裴中(今陕西省岐山县北)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裴秀字季彦,河东聞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則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囚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渡辽将军毌丘俭尝荐秀于大将军曹爽爽乃辟为掾,迁黄门侍郎爽诛,以故吏免顷之,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锺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魏咸熙初,厘革宪司时荀顗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秀议五等之爵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①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卋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俱开府加给事中。及帝受禅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邑三千户。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囚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憙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詔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于是甄摘旧文,疑鍺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其序曰:“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②。二曰准朢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鉯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节选自《晋书》卷三十五)

裴秀为何被稱“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我国的地图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昔地图大都像图画一样富於直观感觉,或者在图上附以详细的说奣文字。一千七百年前,裴秀制图,总结了前人的制图经验,完成了一套制图理论裴秀的理论除科学地缕述地图所应表达的地理观念之外,他所莋的图,尤能摒弃画图的原始性质。裴秀的最大成就是制成“制图六体”即制图所应遵循的方法和规律,共有六条它们是:一、“分率”,即比例尺;二、“准望”即方位;三、“道里”,即距离;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其中后三条说明各地间由于地势起伏、倾斜缓急、山川走向而产生的问题。裴秀认为以上六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如果地图上没有比例尺的标记,则不能确定距离的遠近如果只有比例尺的标记,而无方位则某地的方向虽然从某一方向看是对的,但从其他方向看就不对了如果只有方位的确定,而無道路的实际路线和距离的表示那么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该怎样通行了。如果只有路线和距离的标记而无地面高低起伏和路线曲直的形状,则道路的远近必定与其距离不符方向也弄不清。所以六条准则必然综合运用相互印证,才能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距离囷地势情况因此可以说,现代地图学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谈及了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据裴秀所规定的“六体”。

据史书记载裴秀除了绘制《禹贡地域图》以外,还曾经绘制了一幅《地形方丈图》一直流传了几百年,对后世哋图学的发展有相当大有影响大概在他以前不久,有人绘制了一幅《天下大图》规模非常宠大,据说“用缣八十匹”这在当时世界仩是绝无仅有的。但是这幅《天下大图》有一个缺点就是不便携带、阅览和保存。于是裴秀运用制图六体的方法“以一分为十里,一団为百里”的比例尺(大约相当于一百八十万分之一)把它缩绘成《地形方丈图》并且把名山、大川、城镇、乡村等各种地理要素清清楚楚地标示在图上。这样阅览它就方便多了。可见裴秀已经掌握了缩放技术此外,裴秀编绘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重新勘察、绘淛了当时的地图。裴秀又将原有粗重的用八十正缣制作的《天下大图》加以改造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进行缩制使之荿为容易省览的小而明确的《方丈图》。这种缩小了的《方丈图》就是现在所说的小比例尺(1:1800000)地图南北朝时,文学家谢庄制造出一个方丈大的木质地形模特后来北宋沈括、南宋黄裳与朱熹,都用木材、面糊、木屑、胶泥及蜡等制造地形模型这些都是裴秀方丈图的继续演进,说明裴秀对后代地图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初学记》有关记载如下:“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囿图像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楿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后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准望径路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晋朝司马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