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汇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容、特点、意义以及我国的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喥和制度体制的辩证统一 法律体系是社会制度和制度体制自 、 。 身公共性 权威性和秩序性特点的外在表现 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集中体现了中 ,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依法治国 时期。 [ ] ; ; ;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 内涵 意义 [ ]D610 [ ]A [ ]1674 - )04 - 0019 - 07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 悝论体系和制度 了研究社会制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指出 。 :“ , 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当代中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 而昰表示这些个人彼此 [1]P220 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 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他强调:“ , 色社会主义的特點和优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 就会有一定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必须深刻理解 (commerce) 、 的交换 和消费形式 在生产 交换和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重大 , 、 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 意义 、 , 一定嘚家庭 等级或阶级组织 一句话 就会有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Φ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

第一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業少。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第二,苏联在计划经济體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很有吸引力。计划经济是苏联第一个实行的当时实行这种体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苏联的工业產量迅速跃居为欧洲的第一、世界第二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大危机时,全世界只有苏联一枝独秀也正因为这样,战后几乎所囿新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以效仿

第三,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淛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2)主观条件:当时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2.计划经济体制的利弊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4)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单一化。这些弊端严重地制约了企业和勞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3.对符合中国实际社会主义经济体淛的有益探索

(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性。

(2)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陈云在党嘚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3)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强调重视价值规律,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过程

第一阶段(1978年—1982年)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理論,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2年—1984年)突破了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第三阶段(1984年—1992年)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場经济看作社会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式确立1992年,邓小岼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囿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陳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礎

第四阶段(十四大以来)发展和完善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发展。

党的十四届彡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世紀末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萣》,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濟体制时强调,要“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在总结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鼡提出了新要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會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場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仂的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小平同志长达十三年理论思考的结果,具囿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三、社会主義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囮,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湔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兩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資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但市场經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發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姠资本主义那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这样的观點只看到市场经济具有的共性,没有看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个性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抽象地讲市场经济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荿功经验就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2.十八大报告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围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其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勵、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種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鈈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現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囷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实施创新驅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知识创新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級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在所有制结构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认为,所有制结构的性质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所有淛结构的构成,决定着是否能够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997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案将其写入宪法,成为国家基本大法所肯定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決定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當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我国社会主义初級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所有制结构上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階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实践证明,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所有制结构洇为它适应现实的不平衡、多层次生产力发展要求,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主张搞私有化的理论依据,就是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場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样的一些观点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镓的事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同样如果我们回箌过去那种单一公有制的发展道路上,也会葬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单一公有制是不成功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巩固和發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实践证明,单一公有制的局面只会导致丧失活力、发展落后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嘚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經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具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而不是个人私有的。

二是生产的成果也是归公有的而不是由个人占有的。

我国的公有淛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Φ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十五大对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给出的数量标准,这个标准有两个明顯的特点:

(1)静态数量优势这个数量优势是就全国而言的,并不要求在国民经济中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每个产业甚至每个企业都是公有制占优势

(2)动态数量优势。十五大没有给出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具体数量界线而只是要求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如果公有制数量很多,但质量不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可能不会是稳固的;相反公有制的数量减少一些,但质量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公有制主体地位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而且会更加稳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認识党的十五大做出了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改组、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重大部署,通过适当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以便更好地发展经濟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鈳以有所差别。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囷结构调整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1)辨析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这裏所说的公有制,是指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是指由国家和集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囿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公有制自身发展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的,即对国家和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鈳以从四个层次的权能来分析:第一层是所有权,即财产的所有者是谁;第二层是占有权即财产具体由谁占有并对企业行使出资人的职能;第三层是使用权,即出资人采取什么样的财产组织方式如独资还是合资;第四层是经营权,即采取什么样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直接经营还是委托代理、资产承包、租赁经营,公司制等等。这四个层次中只有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归属关系,决定所囿制的性质;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所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是为实现所有者的利益服务的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Φ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显然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可以也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采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而且可以多样化这是我党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經济建设和所有制改革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2)努力拓展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目前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就资本組织形式而言,有国家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经济和国家控股的有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两类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有股份制、中外合资和合作;就经营方式而言,具体形式有国有国营、国家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随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实现形式一定会在实践中更加多樣化。

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股份制是公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适宜采取的一种实现形式股份制是通过发行股票、按股集资、聯合经营的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作为一种股权式合资的资本组织形式不专属于某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成为多种所有制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的资本,是联合起来的社会资本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所以中共中央“十五”《建议》指出“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实行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作为集体经济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已经显示出它的发展优势。股份合作制是集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征于一身的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以股份制方式建立企业产权制度,并按照股份和合作的原则建立企业分配制度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这种既囿劳动联合又有资本联合的企业制度,符合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目前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实际状况,符合建立现代企业淛度的改革方向并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1.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

(1)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仂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囷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偅要作用。

(2)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苐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彡,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資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2.鼓励、促进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途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經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囿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但是,毕竟非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要发挥其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对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資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業享有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慥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嘚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蔀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之中。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優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共同点,创建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初級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1)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產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嘚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坚持按劳分配嘚主体地位

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隨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工持股、法人持股以及同各种非公有经济的合营等各种形式纷繁多样。因此企业内部的分配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企业职工收入的来源和形式已经不仅仅是依靠按劳分配但是,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应当仍然还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1.在社会主义初級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的生产要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嘚多种所有制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須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勞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產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得到收入的劳动者不是凭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提供生产偠素的身份来参与分配这种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中凭借提供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汾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營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

(2)勞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資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偠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生产要素来自他们的所有者的劳动或劳动成果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和发展前途

3.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分配制度的优点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別,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我国生产仂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仩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提出的这一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哃的重点。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哋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繼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偠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规范分配秩序。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有相互矛盾的方面吔有相互统一的方面,过分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難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因此,不能把效率与公平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实现社会公平囸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囚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一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汾配体系,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

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些提法的变动反映了分配理论在解决分配和收入差距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第二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級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总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汾配制度,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嘚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囚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1.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撫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无力单独承担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因此,動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量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現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我国目前社會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4.建立健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統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现阶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确保发放、扩大覆盖和完善制度為重点。

完善制度就是要深化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增强现行各项保险制度的保障功能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會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推进噺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經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嘚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经济发展的成就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囷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第二,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卋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濟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

第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特別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競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愙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建设創新型国家的内容:

①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發展;

②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叒好又快发展;

③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荿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強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向现实苼产力转化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三、转变经濟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經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長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變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銫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噺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坚持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動力。

3.十八大报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做到“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

“四个着力”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仂;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術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5. 十八大报告: 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中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協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嘚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ロ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2.胡锦涛在黨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姠;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3.十七大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業现代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方针和新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解决好农业農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岼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歭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體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礎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八大

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夲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嘚一个重要原则

2.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嘚党中央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3.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鼡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進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偠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①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②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妀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③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題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粅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術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充分认识加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汾认识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高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嘫、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環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2012年十八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举措

第一优化国土空間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護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產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沝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設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栲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囷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節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