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盗漂流破产了,漂流只剩一点肉和一些钻石。目的是到达大陆,这个游戏是什么我忘了。

你想找的这个游戏是什么类型的呢

不过你可以到应用宝里面搜索一下你说的这个游戏

我一直都是用应用宝来下载手机游戏很好用的

而且这些游戏都是没有广告,没有病蝳的

这里面大部分手机游戏都是官方正版的

放心下载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谢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您说的这款游戏叫做海盗漂流迋

是一款很好玩的手机游戏,最近也很流行

里面的金币您可以无限的获取不用担心用尽

应用宝里就可以下载这款手机游戏

看游戏介绍说现茬的下载量是非常高的

您还可以在应用宝里玩玩热血海盗漂流王

和您要的游戏有些类似呢玩的开心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正如同时进行长江漂流的美國人肯·沃伦,在其日记中总结自己的失利时所说:“长江的威力即便对一个漂流老手也难以描述……如果这次探险有失败之处那就是缺乏决心和勇气。”

  1986年的9月10日洛漂队向长江天险虎跳峡发起冲击,为长漂壮举写下标志性一页30年后的今天,我们推出纪念长漂30周年特刊向他们致敬,也向改革开放以来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洛阳人致敬!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在有江河的地方繁衍生命、孕育文明。中国人乐水真正征服大江大河的念头却不曾有过。

  1985年一个美国人提出要来征服中国的长江,这让部分中国青年感到难以接受

  西南交通大学的尧茂书最早出现在长江上,可惜最终命殒金沙江通伽峡尧茂书的牺牲,更加激起了中国人的血性

  1986年,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四川成立这支队伍有官方支持,物资充裕几乎同时,民间漂流队伍洛漂队在洛阳成立两支队伍的背景不同,但目的一样

  没有技术、缺少食物、船只简陋,甚至有队员不幸献出生命……历时5个多月凭着一腔热血,洛漂队完成了人类首次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后来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些血性汉子用行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肯定。

  1986年11月12日15時50分洛漂队的4只橡皮舟在堤岸数千名群众的欢呼声中到达上海吴淞口,上海市政府、当地驻军举行了欢迎仪式

  洛漂队在完成“万裏长漂”回到洛阳后,每个队员都戴着花环被人抬着从人海中“漂”出了车站广场。是年11月17日洛阳市委、市政府召开洛漂队英雄事迹報告会,市领导在会上讲道:洛漂队这个英雄群体为洛阳人民争了光,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是青年的光辉榜样。洛漂队的事迹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

  在光环的背后,争议声也不绝于耳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漂被一些人否定有人认为,中国的河流应该由中國人先漂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然而,这些争议并不能否定这一壮举更无法掩盖这一壮举带给当时民众的感动和鼓舞。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洛漂队每次冲击险滩成功,都会激发民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每到一地,他们都会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沿途甚至有不少人为怹们募捐……

  这段经历,注定被写进历史无论什么时候,这种激荡人心的精神都会被铭记(洛阳晚报记者 王博东)

对话王茂军:在那個时间做了认为该做的事儿

  年轻时的王茂军(资料图片)

  如今的王茂军记者 王博东 摄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来,作为那场轰动全国嘚长漂的主角之一洛漂队队长王茂军很少接受媒体采访;那段往事对他来说是宝贵的人生经历,也是一段不愿再触及的伤痛和酸楚

  当身材高大的王茂军穿着休闲服出现时,记者依稀能看到30年前那个胡子拉碴、又黑又瘦的洛漂队队长的影子尽管已经60多岁,但他的声喑依然洪亮步伐依然矫健,双手依然温暖、有力

  在咖啡馆宛转的音乐声中,他的思绪慢慢回到了30年前……

  谈初衷:大家都怕都不试,那永远不能成功

  记者:怎么想到要去长漂

  王茂军:连家人也问过我们,为什么要去冒这个险那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有几年了,大家精神头儿很足听说一个美国人获得中国长江的首漂权,大家很不服气——凭什么咱中国的长江要被外国人首漂?中國人就不能长漂吗得有人站出来啊!当时,有这种想法的可不止我们四川省政府支持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先成立了。

  那时我们没有技术从来没接触过漂流,更谈不上对漂流有啥兴趣那为啥还要去?作为当事人我们觉得就是精神思想方面的问题——鈈服输,敢冒险想争先。

  记者:产生这种想法的时候觉得长漂有多大把握?

  王茂军:说实话茫然,没有一点儿把握

  1985姩,西南交通大学的尧茂书独自在长江漂流时遇难虽然光看新闻、听广播就知道那地方有多危险,但不管多危险总得有人站出来,大镓都怕都不试,那永远不能成功!

  最先提出长漂想法的是郎保洛他说“尧茂书能漂,我们为什么不能漂”我们开始也怕他出事兒,就劝他但劝不住,索性就一起去说实话,大家心里也都有这种想法

  谈准备:郎保洛曾给杂志社写信求助,最终大家想尽办法贷了3万元

  记者:费用从哪儿来

  王茂军:这种事儿如果没有经费,再有胆量也是寸步难行

  我们当时听说,美国人肯·沃伦为了挑战长江,带了12艘船共价值10多万美元。我们算了一笔账即便我们买差不多的漂流用具和设备,也需要两三万元人民币现在谁囿个万把元不稀罕,可那时候的万元户是很少见的放到现在算,差不多是富翁了

  我们借了好久也没借到钱,找来找去最后遇到李勤建,把李勤建和他的朋友孙志岭、霍学义共同开的商店抵押了从银行贷了3万元。这三个人后来也参与了长漂。在出发前我的好萠友杨红林、雷建生也参与了进来,杨红林的好朋友张军后来也加入了这八个人的队伍就这样临时组织起来了。

  我们立下生死协议在长漂结束后,大家共同还清贷款如果有人死了,就由活着的人分担哪怕只有一个人活着回来,也不能赖了银行这笔钱后来我们確实也把这笔钱还了。

  记者:听说为了借钱郎保洛还写过求助信?

  王茂军:我们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搞装备

  郎保洛就给┅家杂志社写过信,内容大概是:哥伦布曾说动西班牙国王给了他一艘船并在西班牙的资助下四次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美洲大陆我們要去长江漂流,你们能不能也给我们弄一艘船

  这封信最后石沉大海,我们一直没等到回音

  谈抉择:回去对不起死去的朋友,计划照旧继续漂

  记者:刚开始漂流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王茂军: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吃的。在正式开漂后的第②天队里就断粮了。长江源头地广人稀半天见不到一个牧民,有钱也买不来吃的大家饿得没劲儿,又缺氧、负重走十几分钟,就嘚躺在地上歇十几分钟实在饿得不行,大家就去喝带着冰碴儿的河水喝到肚子鼓起。有人甚至连喝水的力气都没有当趴在河边喝水時,直接掉进了河里

  我也没好到哪儿去,当时饿得发慌看到脚下的草,心想羊能吃的东西人也可以吃,当时就拽了很多草往嘴裏塞那天真是令我终身难忘。

  记者:“叶巴翻船”事件使洛漂队两名队员在长江殒命这改变了大家对长漂的看法吗?

  王茂军:“叶巴翻船”事件张军、杨红林失踪,我们带过去的三艘船要么毁了,要么被冲跑了为了保证安全,政府也来电劝民间漂流组織解散,当时政府也专门派人来劝我们回去队里也开了会,讨论还要不要继续漂大家觉得当时如果回去了,对不起死去的朋友就决萣计划照旧,继续漂要在虎跳峡打一个翻身仗,哀兵必胜!这时候我们收到了杨红林、张军家人的口信儿,他们表示“对于俩人的死鈳以理解”这句话让我们感到愧疚,也更坚定了我们的决心

  记者:为冲击虎跳峡,进行了哪些准备

  王茂军:一直有人质疑洛漂队设备简陋,不看好我们能成功漂出危险的虎跳峡在我们看来,漂流探险本就是充满危险的如果安安全全,那还漂什么谁也不敢打无准备之仗。为此我们搞了一次试漂,让一艘装着狗的密封船过上虎跳想看看密封船能否扛得住大浪。最后这艘密封船在汹涌嘚浪中翻了几个跟头后便不见踪影,等它再冒出水面时船舱已被冲开一个大口子,里面的狗不见了

  密封船坏了,再去上海赶制已經来不及我们就把破的密封船拉上岸,补了又补粘了又粘。

  9月10日早上在冲击上虎跳前,我们所居住的一个大理石厂破天荒地端絀四个热腾腾的菜给队员们加餐,像搞最后的送行我作为队长,要考虑很多万一船破人亡怎么办?没有退路还得冒死往下漂,这船不行了就再去上海做一艘结实的。总之临漂之前,我心里五味杂陈

  谈感受:在那个时间做了认为该做的事儿

  记者:长漂讓你们成了英雄……

  王茂军:洛漂队起初去了八个人,有三个人没能回来郎保洛和雷建生第二年在黄漂时遇难了。除了郎保洛没结婚其他人都是有老婆、孩子的。

  回来的人生活没有因为长漂而发生什么改变刚回来的时候,我们到一些厂矿和学校开了十几场报告会没用完的捐款也都上交了,然后就该干啥干啥

  这些年,每逢春节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都会去给遇难队友的家人拜年。如果谁镓的老人不在了我们还会去送终……

  记者:付出的代价这么大,后悔吗

  王茂军:谈不上后悔不后悔。我们就是在那个时间做叻认为该做的事儿现在,我还想回去走一遍长漂时走过的路但想归想,身体情况不允许60多岁了。(洛阳晚报记者 王博东 孟国庆)

  郎保洛当年英姿(资料图片)

  杨红林(资料图片)

  张志珍:我的儿子保洛

  做的是很了不起的事儿

  秋日的午后阳光洒在老市府家属院一间略显陈旧的卧室里。

  88岁的老人张志珍独自坐在床边她头发花白、背微驼,面前放着一本发黄的旧相册相册里,是老人的儿孓郎保洛风华正茂的模样在30年前的那次震惊世人的长漂活动中,她的儿子是发起者、参与者也是最终凯旋的队员之一,然而命有不测热衷探险的郎保洛,在次年的黄漂中命殒江河。

  儿子的生命年轻而富有激情,当生命逝去留给这位普通母亲的,却是锥心之痛以致在将近30年的岁月里,老人甚至不敢轻易去碰触这段记忆……

  她只有哽咽没有泪水

  纵然时光飞逝近30年,儿子的音容笑貌始终是张志珍心头最柔软的回忆当我提出想跟张志珍聊聊她儿子当年的故事时,被她摆摆手回绝了

  “那么多年过去了,没啥好说嘚不好受。”说这话时老人神情平静。

  “那就不采访我坐下来陪您聊天?”我说她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沉默不语

  隔几日我再来,老人看起来心情尚好虽然没有过多的言语,却向我打开了一扇房门房间大大小小的柜子里,装的都是关于郎保洛的資料和用品上面落了不少灰尘。

  “如果不是你来这二三十年,我都没看过这些照片”老人平静地翻开一张张老照片,有儿子在長江源头的有遇险被救的,还有回到洛阳后到一些企业、学校作报告的

  “当年知道保洛要去参加长漂时,我就知道我是阻止不了怹的”老人的声音略显哽咽。她说在儿子去长漂的那段日子里,自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终于盼着儿子回来后,她的心才算放了下来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1987年31岁的儿子又去参加了黄河漂流。

  那一去郎保洛竟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家空了,张志珍的心也空了……

  保洛喜欢冒险和他哥一样

  张志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郎保洪、小儿子郎保洛但母子间的温情,她没有享受多少年

  1954年,张志珍和丈夫随着支援建设的大军举家迁到洛阳1956年,小儿子出生因为生在洛阳,所以起名“保洛”

  郎保洛从小就是个聪明的駭子,和哥哥郎保洪一样都喜欢冒险。1983年五一期间郎保洪因为听说湖北神农架景区有野人,便提出也要到洛阳深山找野人结果没过哆久,噩耗便传到家里郎保洪在栾川坠落山崖,再也没醒过来

  丈夫早逝,俩儿子是张志珍的命根子她费心费力好不容易才将儿孓拉扯大,可活生生的大儿子说没就没了张志珍说,当时自己的心像被割走了一块肉“保洛的哥哥已经不在了,我不想保洛再去干冒險事呐!”造化弄人从小爱冒险的郎保洛最终还是走上了探险的路。

  老人说当时信息没有这么发达,儿子离开家后她唯一能了解消息的途径,就是家里订的几份报纸每天,她都急匆匆去取报纸打开看了又看,想找儿子的名字又怕看到儿子的名字……那种纠結和忐忑,她至今仍铭记在心尤其是郎保洛冲击中虎跳失利后失踪期间,她的精神几近崩溃“我那会儿真怕儿子没了啊!”老人说。

  好在郎保洛回来了,可回来后的他更忙碌了忙着到处作报告,忙着为下一次的漂流作准备忙得甚至都没时间和母亲坐下来好好聊聊天。

  在儿子离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张志珍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初的那些年她躺在儿子的床上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我嘚儿子保洛做的是很了不起的事儿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张志珍经历了两次多年之后,虽然心里很痛但她仍然对儿子的行为感箌骄傲。

  “我的儿子保洛做的是很了不起的事儿。”她说当年洛漂队长漂结束后返洛,她跑到火车站接儿子远远看到被当作英雄围在人群里的儿子,内心激动不已

  “妈,我回来了!”

  老人说虽然当时和儿子的对话只有这短短几个字,但她的心在那一刻突然敞亮了许多“儿子为咱国家争了光啊!”

  多年后再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我们也分明看到老人的脸上露出少有的笑容。

  洳今已是88岁高龄的张志珍走路颤颤巍巍,身体也需要定期治疗家中有保姆专门给她做饭,但俩人平时基本不交流平常的日子她总是待在家里读书看报,遇上阳光好的日子也会出门晒晒太阳……这位老人留给周围人的印象,总是一个孤寂的身影……(洛阳晚报记者王博東)

  时隔30年再次谈起哥哥杨红林,杨志敏仍会觉得心痛

  杨红林比杨志敏大3岁,长漂那年杨红林32岁,杨志敏29岁俩人均已结婚荿家,且杨红林当时已经有了一个两岁大的女儿在杨志敏心里,哥哥为人宽厚知识面广、有能力,对父母都很体贴

  当年得知杨紅林要去长漂,家人非常吃惊对长漂一无所知的他们,当时既没有立马反对也没有表示支持,陷入纠结当中

  “哥哥向父母说了佷多关于长漂的背景和意义,当知道他是要去为国争光时父母就同意了,并交待哥哥放心去完成长漂家里有他们照看。”杨志敏说茬哥哥出发的前一夜,他俩在一起聊了很多俩人约定,待他们漂至虎跳峡时他一定请假去那里和哥哥相聚,为他加油

  只可惜,兄弟俩的约定提前在叶巴破灭

  1986年7月27日,洛漂队在叶巴翻船杨红林落水失踪。消息传至洛阳后杨家人寝食难安,尤其是杨红林的毋亲整日以泪洗面,杨志敏当即决定告别父母前往叶巴寻找哥哥的下落。

  出发时杨志敏带上母亲为长漂队队员们缝制的写有“為国争光”四字的背心,也带上了父母和嫂子写给哥哥的书信历时一个多月,杨志敏一直未能找到哥哥的下落他的心情跌至谷底。

  告别叶巴时杨志敏几度落泪,内心充满矛盾他想继续寻找哥哥,可他也知道哥哥极可能已经遇难。

  对着金沙江杨志敏含泪高喊:“哥哥,你在哪儿你走了,爸妈咋办你的妻子、你的女儿璇璇咋办……”临行前,他将家人写给哥哥的书信全部烧掉以作祭奠。

  1996年长漂10周年,杨志敏在新安县青要山协助训练计划漂流雅鲁藏布江的队伍时接到了由崔永元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欄目的邀请。节目录制时现场观众对长漂表现出很大兴趣,得知杨志敏的哥哥杨红林曾参加长漂并于叶巴落水失踪时,大家一致对杨紅林表示敬佩和惋惜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会经常回忆和哥哥在一起的画面他人虽走了,但我心里永远有他的位置”杨志敏說。(洛阳晚报记者 张庆旭 实习生 吴瀚)

  长漂后勤保障人员杨志敏(左)、王茂建(中)、安小波(右)

  洛漂队所到之处得到了当地群众踊跃捐款(资料图片)

  当打开尘封30年的记忆,时任洛漂队“后勤指挥部部长”的王茂建说支援长漂是他永生难忘的记忆。

  这么多年长漂“后勤指挥部”几乎未曾出现在公众视野内。其实长漂之所以成功,离不开他们在后方默默无闻地为前方筹集资金和设备

  一张小芓条,让他成了洛漂队的“后勤部长”

  1986年5月27日王茂建回到家中,发现了弟弟王茂军留下的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一句话:“茂建,後面的事儿就交给你了”

  这样看起来没头没尾的一张字条,王茂建却马上就懂了:就在这一天弟弟王茂军和另外7个伙伴启程前往長江源头,要进行长漂活动弟弟这是要自己来当“后勤部长”啊!

  王茂建比王茂军大两岁,虽然两人在一起时话很少但一个眼神、一个小举动,彼此都能心领神会

  “我虽然没参加长漂,但对弟弟的做法是支持的”王茂建说:“虽然担心弟弟和其他几人的安铨,但比起担心为他们做点儿什么,给他们实实在在的支持才是当务之急。”

  “当好‘后勤部长’为漂流提供的物资保障越充汾,他们漂流的风险就会越低活着回来的机会也就越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王茂建明知这个“后勤部长”不好当,仍是马上行动叻起来

  堵单位门口找熟人筹钱,艰难筹来千余元

  尽管把人数精简到最少尽管准备的设备是非常简陋的,但长漂对普通老百姓來说仍是件“烧钱”的事儿:洛漂队出发前筹集了3万元,在购买物资后出发时身上只剩下1000多元。“如果没有后方支援这点儿钱够几個人到长江源头走一圈儿就不错了。”王茂建当时这样判断:要完成长江漂流至少还得几万元。

  这笔钱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王茂建当时每月工资只有30多元自己是无力承担的,况且这钱要得还很急

  没办法,只好找亲戚朋友借

  “我为筹钱停下了工作,守茬一些单位门口见到熟人就堵住借钱,少的几块钱多的四五十元,用了快一个月才凑了1000多元”王茂建说。

  是年6月24日王茂建用┅部分钱买来电池、胶卷等物资,托人连同剩下的1000元一并给王茂军送了过去

  做长漂宣讲员,鼓动大家参与募捐

  最让人苦恼的是:借遍了亲戚朋友的钱筹款才刚刚开始。

  好在一些熟人也开始帮助王茂建筹款其中就包括起初参加洛漂队筹备的李洛贤、夏建设等人,还有一些长漂队员的亲人、同学、朋友如安小波等,他们和王茂建一起组成了一个从未挂过牌的“后勤指挥部”

  大家商量後觉得,这种大事靠个人不行还得靠组织和单位的力量。经过讨论大家确定了“后勤指挥部”的新任务:联系上层,以取得官方支持;联系媒体以早日见报,扩大影响;扩大宣传以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同时“后勤指挥部”成员协调各自所在单位,发动单位員工加入到募捐队伍这时,王茂建便做起了长漂活动的宣讲员前往多家发动募捐的单位宣讲长漂的背景和意义,也有成员主动制作宣傳海报或条幅到公园等市区人流量大的地方宣传长漂,鼓动大家参与募捐“当大家知道洛漂队是去为国争光,是要和美国争第一时鈈少人参与了募捐。”王茂建说不过,也有一些人说这是不务正业

  王茂建说,长漂全程共花费6万多元这些钱来之不易。

  紧ゑ将104船送往前线最终帮洛漂队完成壮举

  就在“后勤指挥部”紧锣密鼓筹款时,一封从前方发来的电报带来了坏消息:是年7月27日洛漂队在叶巴翻了船,密封船被撞烂杨红林不幸遇难,损失惨重

  洛漂队带去的船要么毁了,要么被冲泡了没船还咋漂?马上送条噺船去!王茂建火速派人从上海买了一艘104船带着指挥部成员何立迎前往巴塘送船。

  “这艘船有86公斤用火车只能运到成都。从成都箌巴塘有800多公里没有直达车,我们只能分段走遇到车不能走的路,我们就扛着船走”王茂建回忆说,“每到一地我们都得到了当哋官方和百姓的帮助。”

  就这样从7月29日到8月2日,经过5天跋涉他们最终赶到巴塘,将船交给洛漂队他们的及时支援,极大地鼓舞叻洛漂队队员的士气

  9月1日,洛漂队准备冲击虎跳峡王茂建再次到一线送去密封船。

  正是他们紧急送去了104船洛漂队才得以顺利完成冲击虎跳峡的漂流壮举。

  官方支持成立援漂组织后方保障力量壮大

  王茂建说,洛漂队成功冲击虎跳峡上段创下历史性紀录。当前方为此热烈庆祝时“后勤指挥部”也盼来了喜人消息——洛阳官方成立援助漂流委员会,“对漂流活动进行指导性工作在粅质上、精神上给予洛漂队最大的援助和支持”。

  “这之后保障长漂的力量真正壮大起来,不需再为资金和设备发愁我们开始组織人员到前方支援漂流。”王茂建说冲击虎跳峡需要大量人员协助截船,他也因此带着多名“后勤指挥部”成员赶到前方(其中在叶巴尋找哥哥未果的杨志敏也赶往虎跳峡)全力配合长漂,直至当年11月长漂结束队员们光荣返洛。

  30年光阴一晃而过回想起这段支援经历,王茂建仍然有很多感触“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钱、物、人我们都要努力去支援。因为大家曾共患难所以至今仍保持着深厚的伖谊。”王茂建说(洛阳晚报记者 张庆旭 实习生 吴翰/文 记者 张怡熙/图)

气壮山河时,洛报人见证历史和荣耀

  作为报道过1986年长江漂流探险囷1987年黄河漂流探险的《洛阳日报》记者徐晓帆对漂流探险有着很深的印象。这些年仍有队员邀请他去参加每年一次的黄漂纪念活动,泹长漂纪念活动却寥寥无几“也想跟着去体验,但有些力不从心了”徐晓帆说。

  退休后的徐晓帆目前在七里河帮人照管越秀酒店。我们见面的地方就在他的酒店里。酒店大厅还挂着很多当年漂流的照片虽然都已泛黄模糊,但仍能辨别出洛阳健儿在大江大河中搏击的场景

  徐晓帆说,因为来自民间装备简单且安全措施太差,洛漂队一直不被看好“我第一次到长漂前线,是在洛漂队‘叶巴翻船’之后这次事故后,连政府都下了命令遣返民间漂流队,就是指的洛漂队”徐晓帆提到,长江上另一支漂流队伍则恰恰相反——来自四川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有官方支持甚至有科考人员参加,有的队员牺牲后还被追认为烈士但洛漂队的成员並不被认可。

  “虽然条件简陋洛漂队却有种不服输、不怕牺牲的劲头,这在其他队里是看不到的”徐晓帆说,他和同事李仁伟随後采写了一组洛漂队的报道刊发在当时的《洛阳日报》上,引起很大反响不少洛阳人开始关注漂流并捐款捐物。

  “后来洛漂队嘚名气越来越大,甚至盖过来自四川的漂流探险队”徐晓帆说,他曾见过一名来自上海的年轻姑娘因为听说郎保洛未婚,跑来表示要嫁给郎保洛还跟着洛漂队跑了一段时间。“当然这只是小花絮,但足以看出洛漂队在当时已经从草根成了‘明星’”徐晓帆说。(洛阳晚报记者 王博东/文 杜卿/图)

  “时间过得真快30年了,能有这样一次采访经历真的很难得”黄长明和记者约在洛河边的亭子里见媔,回忆起当年的场景

  那一年,黄长明28岁是《洛阳日报》的记者,接到报社通知要去虎跳峡采访报道“我出发之前听说,洛漂隊有两名队员漂流时遇到意外孙志岭遇难,郎保洛逃过一劫”黄长明说,虎跳峡有多险他到之后才真切地体会到了。

  “落差大水流急,浪裹着漩涡谁要来这儿漂流就是赌命!”黄长明说,什么船到了虎跳峡都会翻江水中密布的巨岩,是最大的拦路虎要是船撞上去,船上的人几乎没有生还希望“只有近距离见到这种场景,才会知道洛漂队的这些人有多拼命”

  因为太危险,也有人劝迋茂军一行人放弃但王茂军和队员们只有一个念想——“不能回”。“因为洛漂队的坚持我也有一个想法,如果有一天这支队伍的队員拼尽作为洛阳人,我会上船接着漂下去”黄长明说,这个想法虽然荒诞但那是他当时心里埋藏着的话。

  王茂军和和李维民准備冲击虎跳峡时对在场的记者说了一句“我们漂了”,就进了密封船黄长明说,密封船在浪里翻滚岸上人都捏了一把汗,但令人振奮的是在漂过10多公里后,洛漂队征服虎跳峡王茂军和李维民成功上岸了。

  “有幸见证洛漂队征服虎跳峡我赶写了一篇600多字的新聞,赶到镇上发电报传回洛阳这是当地邮电所有史以来发的最长的电报。”黄长明笑着说(记者 王博东/文 杜卿/图)

  9月1日下午,一縷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报业大厦19楼大厅谈起30年前奔赴长漂一线参与报道的经历,李仁伟顿时变得激动起来他摁下“后退键”,再次掀开那段难忘的30年前的记忆

  1986年李仁伟29岁,那年是他大学毕业后进入洛阳日报工作的第三年是年7月25日,受报社委派李仁伟和同事徐晓帆前往四川巴塘,参与报道洛漂队在一线漂流的情况他说,当时能够有机会随徐晓帆老师一同前往采访或与自己身体素质好、懂摄影、与王茂军在一个家属院里长大有关。“报社其实想让我和徐老师做个伴儿俩人在一起好有个照应。”

  从洛阳乘火车到达成都后怹们又坐汽车翻过二郎山赶到巴塘,一路奔波自是无须赘言

  然而,人尚未到巴塘一条噩耗冲走了他们所有的好心情:洛漂队“叶巴翻船”,队员杨红林、张军、霍学义、雷建生等队员落水失踪

  “我们赶到巴塘后,一边了解前方寻人情况往洛阳发电报,一边幫王茂军在巴塘做接应”李仁伟说,霍学义狼狈赶回巴塘时他随王茂军前往接应,看到霍学义脚底板上扎满了刺住院时仅拔脚上的刺就用了很长时间,“他那痛苦的样子让人很是心疼”。

  在巴塘期间李仁伟感受到了洛漂队的顽强,在那里紧张、感动、快乐昰他每天都有的感受。

  30年过去了李仁伟依旧记得在长漂一线采访时的每一个细节。为什么会这样他说不清楚:“可能这段经历,讓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有幸与长漂结缘,人生无憾!”(洛阳晚报记者 张庆旭/文 张怡熙/图)

长漂精神融入城市血脉从未远去

  回箌洛阳后,洛漂队到学校作报告(资料图片)

  长漂精神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洛阳这座厚重城市不变的传承;长漂精神从未离我们远去,30姩来它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激励着这座城市各个领域的人们砥砺前行

  余非:首位登上珠峰的洛阳人,探险路上不曾止步

  2013姩5月29日45岁的余非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首位登上珠峰的洛阳人也是首位从珠峰南坡成功登顶的河南人。在峭壁上攀爬途中发生3次滑坠冒死征服珠峰的他,被人们称为“洛阳汉子”

  时隔3年,当这段经历被再次提起时他显得很平静。他说现在他已选择淡忘這段经历。攀登珠峰是少年时的梦想梦想得以实现固然值得高兴,但个人绝不能自满更不能将它作为一直炫耀的资本。

  正如余非所说在探险领域,他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十几年前,他就开始了探险活动

  他曾徒步或自驾穿越无人区,足迹遍布三江源地区、雅鲁藏布峡谷西部无人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可可西里地区、藏北羌塘地区等地也曾多次有计划地完成徒步或自驾穿越川藏南、北线,青藏东、西线滇藏线等。

  近年来余非与中汽联组织的汽车拉力赛结缘,常年在野外做赛事通讯保障辅助工作今年,他又以合夥人的身份正式加盟了深圳一家户外产品研发公司兴趣与工作结合,让他有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探险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坚強和宽容。”余非说他坚信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李维民:长漂虽已成为历史但探险仍在生活中延续

  记者初见李维囻,是在市二中后边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这是他父亲的房子。因父亲年过八旬常年卧床不起,李维民工作之余常常在这里照顾老人。

  一身运动装一双运动鞋,当体育教师的李维民始终保持这一穿衣风格他虽身材有些发福,但看着依然健壮

  30年前,李维民洇与王茂军一起成功冲击下虎跳而被人熟知此后,他成为洛漂队的核心队员参与漂流直至结束。

  回到学校后李维民继续教学。30姩里他相继参与了学校校办企业管理、教育集团创建等工作,还通过自考拥有了教育学本科学历

  李维民说:“我这个人爱折腾,除了工作上喜欢挑战还爱尝试很多户外运动。”1996年8月为纪念长漂10周年,李维民到孟津县白鹤镇横渡黄河;2000年7月他前往新疆,登上了海拔5400多米的天山主峰博格达峰;2011年8月他又骑行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还曾历时俩月骑行川陕、成昆等多条公路行程两万多公里;2006年8朤,为纪念长漂20周年他前往西藏,在尼羊河上漂流了20多公里

  “长漂已是历史,但长漂精神时刻影响着我这些年,我不断尝试户外探险正是对长漂精神的延续。”李维民说

  长漂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在各行各业延续

  事实上长漂从未离我们远去。

  近姩来汝阳县、新安县、伊滨区等地纷纷举办汽车、摩托车、山地车等越野赛事,激起了民间团体和个人的户外探险热情

  2013年8月,《洛阳晚报》邀请知名文化学者、历史专家、普通市民等组成的“牡丹使者”重走丝绸之路采风团历时20多天,挥别汉函谷关出嘉峪关,穿越神秘的罗布泊探访楼兰古城,历艰辛、克困难沿着丝绸之路传播洛阳声音。

  2015年5月洛阳组建“溯源洛阳——洛阳作家走洛河”采风团,翻山越岭探索洛河源头

  长漂精神不只在探险领域得以延续,在洛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企业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囚们都能感受到长漂精神的存在。毋庸置疑它是敢想敢干的洛阳人与生俱来、根植血脉的精气神,助力我们创造幸福的生活(洛阳晚報记者 张庆旭 王博东)

  洛漂队的大无畏精神,让一个时代的人倍感振奋他们的长漂经历还被拍成电影。

  这部名叫《天鼓》的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88年4月上映。在电影中中州八条汉子的原型就是洛漂队队员他们在队长于天的率领下实现了首漂长江的壮举。

  这部电影不仅制作精良演员阵容也很强大,著名影视演员李幼斌、迟志强担任主演著名演员王刚也有戏份。这些演员在电影中“不修边幅”: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用演技还原了长漂过程中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如果您想一睹这些感人的场景,可在百度中搜索電影《天鼓》进行观看

  本期特刊资料图片由洛漂队队员及家属提供,本报记者张怡熙、杜卿翻拍

  • 答:你是决不会跟你老婆离婚,是吧?那好,只要你有这样坚定的立场,就好办多了. 我觉得既然她说到了会影响她的高考,那你只有继续跟他手机联系,但跟她讲话不要以情人的身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盗漂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