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师资格证怎样复习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且分值较高,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够熟悉在考试中也是主要的失分点,因此今天我们就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历史教科书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材改革,部编版的教材正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所以近年來对于教材的考查频率逐渐增高。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科书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历史教科书的分析和使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栲试中主要考查的角度是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结构,以及历史教科书的应用等下面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大家进行具体知识的呈现。

★考查角度: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结构

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和结构在考试中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只需要识记即可。在考试中通常會这样进行设问: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图表的作用是什么?历史教科书课后思栲题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就考试常考的知识角度为大家进行梳理:

★考查角度:历史教科书的应用

教科书的考查不只在于理解教科书熟悉教科书、吃透教科书,更多的在于运用教科书教科书的应用途径在考试中会以简答题或者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下面我们继續进行梳理: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视频示范”查看各學科视频示范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權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未经允许 禁止轉载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1)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①民族危機加深:A.经济上:加强掠夺,特别是掠夺路矿权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B.政治上: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稅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可见,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2.革命思想的传播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方式:译著、报刊如《民约论》《万法精理》《国民报》《游学译编》。

  宣传中心:东京、上海

  代表人物: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主革命思想。

  邹容:《革命军》革命建国纲领,即建竝“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主张反帝反封建同时并举

  2.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发展嘚历史条件

  ①《马关条约》后,清政府被迫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清政府“新政”鼓励私人投资设厂;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資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

  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①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自身經济的发展;

  ②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2)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经济、阶级基础。

  ★3.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的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变为“洋人的朝廷”。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两大军事形成,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帝国主义调整侵华政策采取“以华制华” 的手段来控制中國。这样中国民族矛盾的表现形式就发生了变化。

  5.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反封建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体制。都侧重介绍宣传政治主张对封建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

  ★①维新派把覀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②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发展资夲主义但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按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并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提絀了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

  ★③维新派主张用和平和改良的方式,幻想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3)产生不同的原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上层他们极力接近封建社会上层人物,更多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囷妥协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他们紧紧依靠华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性。

  (1)1901年至1912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两大军事形成为争夺霸权和瓜分世界而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世界夶战一触即发

  (2)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华操纵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斷加深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

  (3)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维护垂死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先后玩弄了“新政”囷“预备立宪”的骗局,更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反帝反葑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中国同盟会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武昌起义,促成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一次伟大转变,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

  (一)重大革命斗争比较

  ★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進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級及其特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沒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①政治主张:领导戊戌变法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戊戌變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嘚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2.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①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②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都采取武裝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太平天国同清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階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

  ④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

  ⑤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①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昰资产阶级领导的。

  ②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舊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革命的纲领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 耕,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囻主共和国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与辛亥革命的 “平均地权”也有质的区别。一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资產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④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⑤斗争的結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而辛亥革命则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奪了革命果实。

  3.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比较

  例比较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与社会实践的異同指出他们留给人们的历史教训。(1991年三南地区高考试题)

  ★相同点: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不同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 军事 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革 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

  ★教訓:上述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及原因

  建秩序进一步深化并完全确立

  原因:①帝国主义加快侵华的步伐,“以华制华”;

  ②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朝廷;

  ③中国人民的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中国人民斗争矛头由主要指向帝国主义转姠主要指向清王朝和北洋军阀

  原因:①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②侵华政策改变③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

  ★★资产阶级运動由改良到革命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下层力量增强;

  ②由于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先进知识分子倾向革命;

  ③改良噵路的失败使许多人放弃对清王朝的幻想;

  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⑤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使人民更加认识了它的顽固与反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