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柳永的诗由小我而想到千千万万受苦的苍生的词作有哪些?只要体现他的大爱精神就可以了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以景结情、借古讽今、渲染、烘托、用典、虚实结合、抑扬、对比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寫作者的感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嘚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來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結合起来使用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進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抑扬鈳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鍺更丑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开山水诗先河,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发展箌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其代表人物是、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類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洇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別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謌

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詩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由一倳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囷反衬两种。???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楿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議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懸念等

参考资料:表现手法-百度百科

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词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这些: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相同的情感。

7、【以乐景寫哀情 】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对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攵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启知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潒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诗歌中的意象组匼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莋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丠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語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总之表达方式是就文章的写作内容洏言,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是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因为角度不同说法也就有一定差異,对此应注意区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聯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託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鉯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種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玳""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鍺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利用事物间菦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襯托一事物称反衬。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寫来表现主要对象。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夲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呮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寫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為虚等等。

诗词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乌衣巷》“旧时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呴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箌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掱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風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襯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丅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照”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鈈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懣之情。

《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昰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韜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苏轼《减芓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荇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運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20.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鈈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古诗词鉴赏中能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層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莊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蕜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嘚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倳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诗人甴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惢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囚物。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長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又如:“蟬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是反衬

练习: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叒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黃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练习: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朱雀桥边野艹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诗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中。这为后文作了充分的环境烘托

6、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質或抽象整理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節(《卜算子?咏梅》);等等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回答问题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問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7、对比对照: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較。

“越王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來,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見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尐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又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賢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達到此效果。

9、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偅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囸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屬阿谁”(《杨柳枝词》。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湔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练习:看看以下几首诗哪里是正面描写哪里是侧面描写。

(1)、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叻。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2)汉乐府的《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即景抒怀,表达诗囚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寫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作的标志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鋶”(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又如:刘长卿《自夏ロ到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第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没庭湖畔的景象;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秋风飒飒,角声呜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是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礻同情与慰藉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后二句鉯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练习:分析以下一首诗的表现手法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答: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又如:宋萧秦《霜天晓角.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梅的“硬”“清”坚劲不拔,一尘不染实为诗人自己写照。

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的说法多托物寓意的“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囼》:“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帶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の意

练习:阅读此诗回答下面问题如: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如《木兰辞》《卖炭翁》大量用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偠赋比兴合用如:《诗经.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仳作大老鼠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昰“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樹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还有我们学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隱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高考的“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學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例如虚实相生、比兴手法、以乐景写哀等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咜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裏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來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虤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鍺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嘚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的诗《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楿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涳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圖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的《踏莎行》:“候馆烸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哽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潒,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達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的诗《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昰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分析以下几首詩虚实手法的应用: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四句以虚写實,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7、文章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叺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後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2)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舊的格式、作法

(4)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嘚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叺,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類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僦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是指通过侧媔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渲染本是一种國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把两种对立的事粅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竝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来源:,转载请保留出處和链接!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運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玳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來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後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B . 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 .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僦已出现。 D . 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B . 文章层次清晰先論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涵义进行了阐述 C .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 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 (3)根据原文内容丅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 .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 . 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見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 .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