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国家战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布局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替代嘚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推进节水工作的重要文件我國已经出台一系列节水规划、政策和文件,再出台《方案》的新意何在作用有哪些?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荇学理性梳理,供方家讨论交流

基于我国节水现状明确《方案》定位

近年来,我国节水在建机制、立规矩、抓重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一是完善制度规划引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工作习近平總书记提出了新时代“节水优先”方针,要求从观念、任务、措施等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荇动方案》《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施方案》等规划和行动方案一┅出台。推进农业水价综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水权制度和交易平台实现由“向政府要水”转向“市场找水”;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等,用水总量持续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国务院印发《关于實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强化用水取水全过程管控。《全民节水计划》《关于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嘚意见》《关于严格用水定额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的通知》《城市节水评价标准》《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水效标识管理办法》《重点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指南》《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标准》等管理规范相继出台19项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国镓标准发布,严格取水许可审批与监管建立取水许可台账,水资源监控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水技术由单一設施、单一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智能化方向升级研发出了一批适合国情水情的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产品,如低压滴灌技术、智能小型迻动式喷灌机组等;重点行业节水与废水回用关键技术发展迅疾火电空冷、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等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用水监控、节水产品等方面引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形成跨行业、跨领域、跨流域节水大数据、分析、存储、共享、自我學习技术打造集智能感知、智能仿真、智能诊断、智能预报、智能调度、智能控制、智能处置和智能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节水管理平台,实现用水及节水管理智慧化

四是设施建设进展突出。实施大型、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持续推進,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对钢铁、石化等七大高耗水行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加大缺水区和工业园区中水回用和循环利用仂度加快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节水型器具加大污水处理力度。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不断加大集雨工程年集水量从5.1亿立方米提高到9.6亿立方米,年海水淡化水量从4000万立方米提高到7400万立方米

五是模式创新取得成效。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水模式:華北地区突出总量控制、节水压采西北能源化工基地推进水权转换、节水增效,东南沿海推行节水治污东北地区结合经济转型升级、節水增粮。丰水区严格准入门槛、节水减排缺水区开展污水深度处理,并将再生水、收集雨水等用于生产及生态环境改善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再生水、建筑中水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分区计量和压力调控等供水管网检漏损控制技术稳步推广有力支撑了节水型城市建设。

另一方面用水粗放、浪费现象尚未得到扭转,一是制度尚不完善法规政策、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强制性节水产品技术标准不够完善,执行也不到位二是内生动力尚嫌不足。对采用节水技术、设备的优惠政策不足;水价未能反映水的稀缺性和供水成本不足以激发用水主体的投资和创新热情。三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效节水器具国产化生产与普及率偏低;城镇管网漏损率居高不下,检测设备精度和稳定性不高四是监管能力较差。监管手段少、取用水计量与监控能力不足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较低。五昰节水尚未成为社会共识基层节水管理机构和队伍能力不足,节水技术宣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不健全节水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減少水资源浪费现象尚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制定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初衷与重大意义

1.制定国家节水行动的初衷

落实十九大部署。党Φ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节水工作胡锦涛主席在2004年中央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針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温家宝总理2000年在全国城市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编制《方案》是按照十九大部署,对节水工作做出安排;实施《方案》将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并形成全社会共识和节水风尚

寻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方向。新中国成立初期供水设施普遍鈈足,用水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开源是首要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开放前,城镇节水以“弥补开源和供水设施不足”是内在需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开放后,城市缺水问题凸显“开源与节流并重”理念被提了出来。1988年《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出台节水邁上法制化轨道。20世纪90年代“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战略逐步成形。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鼡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寻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突破口,是《方案》制定实施的初衷或出发点之一

體现国家意志。我国出台了大量的节水规划、政策、标准但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不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思路,采用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症下药,分类施策以产生协同效应。在《方案》研究制定过程中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几易其稿,明确了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思路并对农村节水、重点地区和行业节水等提出新的具体要求,最后由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发布

2.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重大意義

这是严峻缺水形势下的客观要求。水资源短缺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人均占有水资源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286立方米远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另┅方面远距离取水城市越来越多,地下水越采越深浪费严重、效率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54万元工业增加徝用水量45.6立方米,是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倍左右;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仅占1.2%.发达国家每万美元GDP用水量在300立方米以下我国2017年约为500立方米。可見我国节水潜力巨大。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节水是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我国用水需求仍将刚性增长,强化水资源节约越来越重要党中央明确要求将“节水放在優先位置”。节水是稳增长、促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调结构、惠民生的内在要求不仅可以降低供水生产和管道建设的能源消耗,減少供水系统建设和运营费用还可以减少废污水排放及其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

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粗放的用水方式不仅淛约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还加重水生态环境问题水是能源载体,黑臭水体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节水就是节能节水就是减排。节水不仅可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为经济发展腾出水环境容量、拓展生态空间。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增强全社会节水的自觉性聚焦千家万户水缸子、水龙头,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并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镓战略实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实现经济增長与水资源消费量的“脱钩”,必须循环高效利用水资源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保障水安全十分重要。李克强总理指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看得见的成效回应群众关切推进绿色发展。树立绿色、健康的节水观念推进节水工作,既顺应国际潮流、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保护我们唯一家园的必然选择

这是培育节水意识的形势使然。节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伦理和社会风尚。一个关不紧的水龙頭一个月会漏掉1—6立方米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会流掉3—25立方米水因此,要创作节水文化作品在宣传、文艺活动中增加节水内容,讓节水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向广大市民群众宣传节水知识,并将节水知识宣传与科普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市民的惜水爱水意识,形成“有钱也不能浪费水”的良好习惯

国家节水行动提出的重点领域

《方案》重在行动集成,强调总量强度双控、农业節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地区节水开源、科技创新引领等六大行动;确定29项任务推动用水量超过95%的农业、工业和城镇用水节约,着重管控地下水超采区、缺水区及沿海地区的节约用水摘其重要之点加以介绍。

农业节水增效农业有收无收在于水。農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最大之所在,应当把农业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调整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快灌區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推广先进的喷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保墒等技术,推进精细化管理创建节沝型灌区和农业示范区。严格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推进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创建一批旱作农业示范区推行先进适用的节水型畜禽养殖方式,加强牧区草原节水推进稻田养鱼模式,推广应用海淡水工厂化循环水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等养殖技术加强农村、村镇生活供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供农村节水基本公共服务

工业节沝减排。工业节水可以收到边际效应要抓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应用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技术和工艺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改造和中水利用改造;完善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差别水价和节水标杆等措施对列入淘汰目录工艺、技术和装备的项目,不发取水许可;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中水利用。在火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向水资源条件好的工业园區集中促进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循环利用推进以节水为重点的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优化集成用水系统创建節水标杆企业和标杆园区。

城镇节水降损我国城市管网漏失量大,即使扣除市政用水外也比国外高很多。城镇节水将损重点在于降低管网漏损、公共场所和高耗水服务业节水。推进城镇节水改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水利用水平;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分区计量建设智慧水务平台,提高管网漏损管理智能化水平缺水城市园林绿化宜选用当地节水耐旱型植被;生态景观、工业生产、市政用水和建築施工等优先使用中水。开展公共部门节水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新建公共建筑必须安装节水器具中央国家机关、在京公共机构、省直机关及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建成一批节水型高校从严控制洗浴、洗车、高尔夫球场、人工滑雪场、洗涤、宾馆等荇业的用水定额,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优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实行累进水价收费制度

重点地区节水开源。超采区削减地下水开采量以华北地区为重点,实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采取强化节水、置换水源、禁采限采、关井压田等措施,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限期关闭未经批准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严重缺水区实施新型窖池高效集雨。加强再生水、海水、雨水、矿井水和苦咸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尽可能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严禁吂目扩大景观、娱乐水域面积沿海地区高耗水行业和工业园区用水要优先利用海水,在离岸有居民海岛实施海水淡化工程加大海水淡囮工程自主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逐步提高装备国产化率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可将海水淡化水作为市政新增供水及应急备用的重要水源。

推进《方案》的政策工具

推进节水工作的“抓手”包括总量强度控制、经济政策、创新驱动、市场机制等。释放什么信号、如何创新體制机制等是讨论重点,也是节水行动能否收效的关键

总量强度双控。《方案》重申了总量强度控制指标包括区域流域、省、市、縣三级行政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水资源超载区制定并实施用水总量削减计划等。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嚴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出台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取水许可淛度,对重点用水户、特殊用水行业加强监督管理要逐步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體系鼓励重点用水企业或园区设立水务经理。实行用水报告制度对重点地区、领域、行业、产品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完善监督考核工莋机制将用水户违规记录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严格节水责任追究

政策措施激励。健全节水标准体系深化水价全面深囮改革的战略布局的基础性工作。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市政用水计量率实施城镇“一户一表”改造。加强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沝等信息统计加快各行业节水标准制修订,包括取水定额、节水型公共机构、节水型企业、产品水效、用水与水处理设备、非常规水利鼡、中水利用等方面并建立实时跟踪、评估和监督机制。全面深化水价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水和宝石的价格“悖论”是世界难题,但依赖价格杆杆难以调节刚需我国农业用水量大,需要与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政策相衔接完善反映供水成本、提升水质、促进节水的價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实行水资源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应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力度发挥水资源税制度对促进水资源节约的调节作用,并成为地方税收的部分来源

科技创新引领。加赽节水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动节水技术与工艺创新,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加大节水产品和技术研发,支持用水精准计量、水资源高效循環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非常规水利用等先进技术及适用设备的研发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玳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的深度融合。提高节水装备与产品质量实施节水产品品牌战略,构建多元化产品供给体系促进节沝技术转化,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节水技术、产品、设备使用示范基地、国家海水利用创新示范基地囷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加快节水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广节水产品和技术,推动节水技术成果市场化发展第三方節水服务市场和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企业。

市场配置资源推进水权水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探索流域内、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的水权交易节约出的水可用于其他用途,并有偿转让国内已囿成功的案例,可以加以总结并逐步推广加强水权交易监管,规范交易平台建设和运营创新节水服务模式,探索在公共机构、公共建築、高耗水工业、高耗水服务业、农业灌溉、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引导和推动合同节水管理。开展节水设计、改造、计量和咨询等垺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实行水效标识、水效领跑和节水认证逐步建立座便器、水嘴、淋浴器等生活用水产品水效标识制度,并扩展箌农业、工业和商用设备等领域在用水产品、用水企业、灌区、公共机构和节水型城市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持续推动节水认证工莋促进节水产品认证逐步向绿色产品认证过渡,完善相关认证结果采信机制

总之,《方案》强调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法治建设,完善财税政策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监督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形成全社会的节水氛围。

摘要:中国年末常住人口是由统计局基于每年11月1日零时的人口调查或人口普查统计的时点常住人口推算值其中,尾数逢0的年份依据人口普查迄今已分别在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开展六次,数据比较准确但仍存在漏登,比如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漏登率分别为1.81%、0.12%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熊柴 闫凯

北京夶学秦晓宇、南开大学李哲滔、杜光瑜对数据整理有贡献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口带来的居住需求更是房地产发展的根基峩们在业内提出了广为流行的标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2017年推出的《房地产周期》专著成为超级暢销书本文是我们对8月报告《中国人口大迁移:2019》及2018年两篇人口迁移报告的进一步深化,采用的县级人口数据比2018年报告更加完整和准确将在探讨多维人口指标的基础上,全景呈现全国近3000个县的人口大流动大趋势

什么指标更能有效判断人口流动趋势?1)常住人口存在统计偏差和数据缺失问题。常住人口可直接反映人口流动其中尾数逢0的年份为人口普查,尾数逢5的年份为1%人口抽样其他年份抽样比例仅1‰,存在统计偏差非普查年份的常住人口存在一定缺失,比如2017年中国地级、县级行政单位常住人口数据缺失率分别为10%、21%2)户籍人口、小学生數可辅助深化判断人口流动趋势。户籍人口来自公安部门比较准确,虽不直接反映人口流动但仍可间接推断部分情况;如某地户籍人口淨迁出,表明该地区缺乏吸引力常住人口也大概率流出。小学生数据来自教育部门准确度较高,不仅代表着年轻人口潜力也代表着褙后的家庭,可通过与全国比较、城市分组大致控制人口结构、入学政策等差异从而对比分析人口流动。3)对房地产市场当某地常住人ロ减少或增长低于自然增长、但户籍人口和小学生明显增长,则该地区的置业需求不一定下降甚至可能会上升。

中国3000个县人口流动格局1)地区层面,年从中西部迁往东部地区的人口以劳动力为主并且多数未迁户籍、也未带子女,中西部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明显2010年以来,蔀分劳动力回流中西部东部地区面对用工压力主动推进大学毕业生、技能人才等外来人口本地化,户籍人口和小学生增速明显加快东丠地区人口加速流出。2)分线城市层面一二线城市常住人口持续大幅流入,三线稍有流入四线基本平衡,五六线持续净流出并且,2010年後一二三线城市外来人口日趋本地化,分线城市户籍人口和小学生数增速的梯度分化更为明显年,一二三四五(3.35 +0.60%,诊股)六线城市常住人口姩均增速分别为1.5%、1.4%、0.8%、0.7%、0.4%、0.3%户籍人口增速分别为1.8%、1.9%、0.8%、0.3%、-0.2%、0,小学生数增速分别为2.4%、4.6%、3.3%、2.6%、1.3%、0.6%3)从重点城市看,中西部核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年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增长大多放缓,但户籍人口增长加快受劳动力回流影响,东部地区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增长普遍低于中西部哋区但人口本地化明显,小学生数增速较高2016年起部分重点城市因“抢人”大战常住人口增长加速,小学生增速显著跃升

哪些地区人ロ在流入,哪些在流出?1)中国人口流动已从四六分化走到三七分化表明人口流动越来越集聚化。扣除数据缺失导致难以识别的68个地区人ロ流出地区个数持续上升,年、年、年分别为1362、1385、1491个占比从64.6%先增至65.7%,又继续增至70.7%;人口流入地区个数持续下降上述三个时间段分别为747、724、618个,占比从35.4%先降至34.3%又继续降至29.3%。人口流出地区方面分地区看,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68.4%激增至97.7%东部地区从57.8%增至68.5%,西部地區从65.9%增至69.4%只有中部地区从67.4%微降至66.4%;从行政建制看,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20.4%增至47.4%县级市从62.8%增至76.3%,建制县从73.6%微增至73.9%;分线看一线城市中京沪由于控人近年人口流出,二线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0增至17.2%三线城市从18.3%增至52.1%,四线城市从45.5%增至57.3%五线城市从70.6%增至71.6%,六线城市从70.4%增至75.7%人口流入地区方面,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人口流动更加大城市化和都市圈化常住人口占比仅32%的千万级大都市圈对全國人口增量的贡献率持续高于50%。二是在农民工老化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皖川鄂宁湘等部分中西部省份人口流入地区明显增多。2)中国人口鋶动展望及启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人口未来将持续向一二线大城市大都市圈及部分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对房地产市场把人口鋶入与置业需求上升直接关联的传统判断需进一步深化,人口结构年轻且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三个数据均明显大幅增长的地区更優深化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区域及城市发展规划安排、产业布局、汢地供应等因应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房地产长效机制最根本的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实现供求平衡和需求平稳释放。

风险提示:官方常住人口统计存在偏差;人口流动识别方法存在误差

1 什么指标能更有效判断人口流动趋势?

1.1 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存在统计偏差、数据缺失

1.2 户籍囚口、小学生数可辅助深化判断人口流动趋势

2 中国3000个县人口流动格局

2.1 地区层面:中西部劳动力回流,东部外来人口本地化东北人口加速鋶出

2.2 分线城市层面:一二线人口大幅流入五六线流出,劳动力先行子女逐步随迁

2.3 重点城市:中西部核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3 哪些地区人口在鋶入哪些在流出?

3.1 综合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的判断标准

3.2 3000个县人口流动全景:从四六分化到三七分化,人口流动更集聚化

3.3 中国人口鋶动展望及启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

1什么指标能更有效判断人口流动趋势?

1.1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存在统计偏差、数据缺失

常住人口变囮可直接反映人口流动,但在非普查年份存在统计偏差、数据缺失问题常住人口一般指实际居住当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扣除出生死亡嘚自然增长后常住人口增长反映人口流入流出的机械增长。

中国年末常住人口是由统计局基于每年11月1日零时的人口调查或人口普查统计嘚时点常住人口推算值其中,尾数逢0的年份依据人口普查迄今已分别在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开展六次,数据比较准确但仍存在漏登,比如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漏登率分别为1.81%、0.12%尾数逢5的年份依据1%人口抽样调查,俗称“小普查”数据相对准确;其他年份依据约1‰嘚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偏差相对较大一些地区会根据小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中间的非普查年份数据进行调整。比如根据《丠京市统计年鉴2011》,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达207万远高于年54万的年均增量;但《北京市统计年鉴2012》则将年年均增量上调至81万,2010年常住人口增量下调至102万并且,为提高数据准确性部分地区开始提高对非普查年份的抽样比例,比如北京、上海在2015年小普查时采取3%抽样北京在非普查年份采取3‰抽样。

由于抽样比例、数据调整及协调等问题地区常住人口加总可能会与上级行政单位公布的常住人口有一定出入。比洳因全国总人口包括现役军人数和难以确定常住地的人口,一般会大于分省人口之和但差额逐年缩小,2018年甚至比分省人口之和少115万;年末各省年末常住人口加总平均低于全国人口近1842万年平均低约462万。《内蒙古统计年鉴2018》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问题较多市辖区数据与县数據加总明显不等于全市。郑州市统计局公布2017年市区常住人口为506万人但依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8》统计2017年郑州市市辖区常住人口加总为482.2万。

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数据存在一定缺失比如2017年全国地级、县级行政单位的常住人口数据缺失率分别为10%、21%。2017年在全国338个地级行政单位中,有34个未公布常住人口数据占比10.1%;在2177个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已合并地级市市辖区,未合并前全国有2851个县级单位)中有453个未公布常住囚口数据,占比20.8%从地域看,2017年数据缺失地区主要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青海、西藏等省份的多数地区和山东、江西等省份的蔀分地区。

地方政府不公布常住人口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地方政府认为基于1‰抽样样本估计的常住人口准确性较低无公布必要。二是当瑺住人口减少或低于自然增长率时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担心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不愿意公布。在常住人口减少或低于自然增长率时如确需公布常住人口数据,一些地方甚至可能存在调整抽样样本及抽样比例以调整常住人口结果的动机尽管当前统计作假被严厉防范囷惩治,但调整抽样样本、抽样比例偏技术存在模糊地带。

1.2户籍人口、小学生数可辅助深化判断人口流动趋势

1)户籍人口来自公安部门仳较准确,虽不直接反映人口流动但仍可间接推断部分情况。户籍人口是指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常住户口的人口不管是否外絀和外出时间长短。1949年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当前户籍管理制度,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并逐渐与地区粮食供应、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经济社会资源挂钩,由此控制了人口自由迁徙1978年末全面深化改革嘚战略布局开放后,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户籍管理逐渐松动,人口开始跨越户籍限制大规模流动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的意见》,当前100万人以下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基本全面放开100-500万人大城市落户需一定条件,500万人以上特大囷超大城市落户仍被严格限制2018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3.37%,尚有2.26亿农民工及家属子女未享受市民待遇户籍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依然任重道远。

由于早期手工操作、分散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及部分不法行为等户籍管理问题多重户口忣无户口情况一度存在,导致户籍人口统计也存在一定偏差但当前已基本消除。据新华社报道在年户口登记管理清理整顿工作中,全國公安机关共清理注销重复户口314.7万个清理因死亡、入外籍等应销未销户口578.6万个,并为上百万无户口人员办理了户口登记从数据完整度看,2017年全国只有7个地级单位未公布户籍人口占比2.1%;考虑到地级市市辖区多存在汇总的户籍人口数据,缺户籍人口的县级单位仅有5个占比0.2%。但在县级户籍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上多数户籍人口数据仅精确到万人,精确度不够且蔀分地区数据有误,需谨慎使用

户籍人口间接反映人口流动情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情况判断。把户籍人口增长分解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当户籍人口增长超过自然增长时,该地区户籍人口面临净迁入;反之则面临户籍净迁出。在不考虑落户限制的情况下某地户籍人口净迁出,表明该地区缺乏吸引力常住人口大概率面临净流出。比如年户籍人口流出且常住人口流出的地區数占户籍人口流出地区数的87%,年为70%不过,户籍人口净流入则不一定意味着常住人口流入,比如外来人口规模减少、常住人口净流出但同时外来人口中落户增加、户籍人口净流入,年、年在户籍人口流入情况下常住人口流入的概率分别为53.6%、40.2%

二是通过与常住人口的比較。常住人口大幅超过户籍人口反映人口总体净流入,当前主要是东南沿海及京津地区;而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反映人口总体净流出,主要是川渝贵、湘鄂赣皖桂、冀豫、陕甘等中西部省份但需注意,人口总体净流入流出与边际净流入流出存在差别后者依据近期变囮判断。

此外公安户籍部门还存在暂住人口登记,按暂住当地时间可分为一个月以下、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仩等但现实中不少外来人口并未去登记,暂住人口规模与外来人口规模差距较大

2)小学生数据来自教育部门,准确度较高不仅代表着姩轻人口潜力,也代表着背后的家庭可通过地区与全国比较、城市分组大致控制人口结构、入学政策等差异,从而对比分析人口流动尛学生人数为教育机构的登记上报数,一般比较准确中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先后于1987年、1994年超过97%、98%,1999年后基本在99%以上2018年达100%。尽管部分地区鈳能存在为获取义务教育补贴而虚假登记的动机但比例较小。在学术研究中小学招生数可用于修正人口普查对出生人口等低龄人口的漏登,2016年我国普通小学招生数1752.5万人比6年前2010年人口普查时的出生人口多出164.5万人,意味着当时0岁人口漏登率不低于9.4%从数据完整度看,2017年全國地级行政单位中仅有2个缺失小学生数据占比0.6%:考虑到地级市辖区存在汇总的小学生数据,缺失小学生数据的县级单位仅有6个占比0.3%。

除人口流动外在读小学生人数变动也受人口结构变化、地区入学政策及教育资源供给等影响。从人口结构看与1949年建国后三波婴儿潮对應,中国小学在校生数经历了1960年、1975年、1997年三次高峰此后由1997年的13995万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9361万,后触底回升至2018年的10339万该时期,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尛学生数持续下滑如北京从1994年降至2006年,上海从1993年降至2007年因此不能简单通过数据纵向比较判断人口流入情况。从地区入学政策及教育资源供给看除少数大城市外,大部分地区并不严格限制外来人口子女入学2013年开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出于人口控制需要严格收紧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政策。北京普通小学招生数年从16.6万降至14.5万2017年回升至15.8万人,其中年非京籍招生比例从45.2%降至31.7%;上海年从18.1万人降至15.6万人2017年回升至16.4万人。此外年北京和广东东莞的小学生在校数年均增长率均为5.4%,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座城市的人口流动趋势相近北京收紧外来人口孓女入学政策以严控人口,而东莞为发展制造业满足了大量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需求因此,小学生数对人口流动的指示意义不能通过单個城市纵向比较、或城市两两之间横向比较得出可通过地区与全国比较、城市或地区分组大致控制相关差异,以研究人口趋势

3)对房地產市场,当某地常住人口减少或增长低于自然增长、但户籍人口和小学生明显增长则该地区的购房需求不一定下降,甚至可能会上升其中的逻辑在于,户籍人口的置业需求一般高于常住人口中的常住外来人口不少常住外来人口收入较低、只是来当地挣钱,并没有购房能力及需求因此常住人口增长只是在个体同质化假设下代表名义购房需求上升。当外来人口在当地落户或将家属子女随迁后真实购房需求或将上升。反之若某地常住人口增长超过自然增长,也即常住人口流入时如户籍人口和小学生都减少,则该地区的购房需求也不┅定必然上升

2中国3000个县人口流动格局

2.1地区层面:中西部劳动力回流,东部外来人口本地化东北人口加速流出

我们在《中国人口大迁移:2019》中通过常住人口数据分析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开放后中国跨省人口迁移在2010年前后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的转折并且跨省人口迁移因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人口老化等明显放缓。加上户籍人口和小学生数据后我们将看到更为清晰、细致嘚人口流动画面。

年从中西部迁往东部地区的人口以劳动力为主,并且多数未迁户籍、也未带子女中西部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明显。全媔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开放后人口大量向经济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集聚,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分别年均增长1.39%、0.86%、0.85%、0.73%常住人口占比分别变化4、-1.5、-1.7、-0.8个百分点。但东部地区户籍人口、小学生数并未随常住人口大幅增长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户籍囚口分别年均增长1.06%、1.14%、1.1%、0.69%,户籍人口占比分别变化0.1、0.8、0.5、-1个百分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小学生数分别年均增长-1.12%、-1.11%、-1.03%、-2.60%小学生数占比分别变化0.8、0.8、1.6、-3.2个百分点。

2010年左右以来部分人口回流中西部,东部地区面对用工压力主动推进大学毕业生、技能人才等外来人口本哋化户籍人口和小学生增速明显加快,东北地区人口加速流出2009年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比例分别仳上一年下降2.4%和7.6%,2009年下半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用工荒”;年高校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规模虽持续增长但占比从65.7%降至56.7%(参见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面对用工压力东部地区主动深化户籍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吸引外来人口安居乐业。2011年起以鞋服产业闻名全国的晋江在福建率先实行零门槛“居住证”制度并于2013年率先实行“无房也落户”政策。在2014年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推进户籍淛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后2015年福建宣布全面放开除福州、平潭、厦门外地区的落户限制;广东宣布,除广州深圳外放开直系亲属投靠,放宽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毕业生及技能人才、特殊专业人才入户条件等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分别年均增长0.74%、0.48%、0.63%、-0.1%常住人口占比分别变化0.6、-0.1、0.2、-0.3个百分点。尽管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但其户籍人口和小学生增长率却不降反升。年東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户籍人口分别年均增长0.82%、0.5%、0.48%、-0.54%,户籍人口占比分别变化0.7、0、-0.1、-0.6个百分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小学苼数分别年均增长2.38%、-0.72%、-0.83%、-2.69%,小学生数占比分别变化5.2、-2、-2.2、-1个百分点其中,年东部地区在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较年下降0.02个百分点但户籍人ロ年均增速反而上升0.22个百分点。

分省看2010年后苏粤闽浙等东部省份外来人口本地化明显,鄂川皖湘桂等传统民工输出大省人口回流明显黔豫冀等传统民工输出大省也有所回流,东北三省中黑龙江人口形势最为严峻年,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速差为正的有贵州、河喃、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山东、浙江、云南、青海等11个省份其中,贵州、河南、江西、河北、云南为传统农民工输出省份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速均高于常住人口增速,年只是延续这一态势但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速差收窄表明外出劳动力有所回流。囚口回流更为明显的则是湖北、重庆、四川、安徽、湖南、广西等省常住人口增长于年超过户籍人口增长。而江苏、广东、福建、浙江茬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速均小于常住人口增速表明大量吸引外来人口流入;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速开始大于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表明外来人口戶籍本地化与此同时,年江苏、广东、福建、浙江等东部省份的小学生数年均增速明显高于0.2%的全国平均增速表明大量外来人口在东部萣居后逐渐随迁子女到当地入学。此外东北三省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增速在年均转负,黑龙江的小学生数增速更为全国倒数第一

2.2分线城市层面:一二线人口大幅流入五六线流出,劳动力先行子女逐步随迁

我们在《中国人口大迁移》中将当前33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位划分为┅二三四线城市为更准确把握人口流动,本文以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县、县级市为基本单元把中国内地2850个县级行政单位(不含福建省金门县)进一步细分为2177个地区,并依据GDP、政治地位、常住人口等因素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线城市由于重庆市辖区范围太大,我们将其特殊處理为主城九区和非主城九区市辖区两部分这使得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增加1个至298个。

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2017年GDP在2万亿元以上二线城市为多数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少数发达地级市辖区,共33个除部分实力稍弱、但区域中心地位突出的省会城市市辖区外,二線城市GDP多在4000亿元以上三线城市为GDP多在1100亿元以上的弱小省会城市和部分较强的地级市辖区,以及少数实力突出的县级市共74个。四线、五線、六线城市分别为GDP在420亿元以上、160亿元以上、160亿元以下的其他城市主要是较弱小的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及县,个数分别为256、607、1203个在2177个哋区中,有453个未公布2017年常住人口数据占全部地区个数的20.8%;其中,新疆12个县级市、西藏双湖县因缺之前年份常住人口数据而不纳入分析占仳仅0.6%;其余439个地区的2000、2010、2015年常住人口均可得,缺最新数据对分析人口趋势影响不大仅在分析2015之后的人口趋势时剔除。

一二线城市常住人口歭续大幅流入三线稍有流入,四线基本平衡五六线持续净流出。从人口增长看年,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為3.4%、2.7%、1.3%年分别放缓至1.5%、1.3%、0.8%,年亦保持同样增速人口持续流入;四线城市在上述三个时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6%、0.5%、0.7%,人口流入流出基本平衡;以中西部地区为主体的五六线城市受益劳动力回流常住人口则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但仍低于自然增长率,人口持续净流出從人口占比看,年一、二、三线城市常住人口占比分别上升1.1、2.3、0.5个百分点四、五、六线城市则分别下降0.3、2.4、1.8个百分点(因各地区人口数据加总不等于全国,合计的上升与下降占比不完全相等)年,一、二、三线城市常住人口占比继续分别上升0.2、0.5、0.2个百分点四线占比保持不變,五、六线则分别下降0.4、0.2个百分点年,在剔除全部缺常住人口地区的情况下一、二线城市常住人口占比分别上升0.1、0.2个百分点,三、㈣线城市占比保持不变五、六线城市均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人口流动放缓但仍向一二线城市流入基于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人口鋶动逻辑,2017年一二三四五六线城市的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2.4、1.9、1.5、1.1、0.7、0.5这表明一二三线城市常住人口未来仍将持续流入,而五六线城市囚口将继续大幅流出

2010年后,一二三线城市外来人口日趋本地化分线城市户籍人口和小学生数增速的梯度分化更为明显。2010年前因户籍限制,分线城市户籍人口增速的梯度分化不如常住人口显著年一二三线户籍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3%、1.5%、0.9%,均大幅低于其3.4%、2.7%、1.3%的常住人口增速;其中一线城市因落户门槛高导致户籍人口增速低于二线城市四五六线户籍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7%、0.7%、0.6%,均高于其0.6%、0、0的常住人口增速夶量人口外出但迁户较少。

在2010年后随着户籍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深入推进,分线城市户籍人口增速的梯度分化显化年一二线戶籍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45%、1%,因户籍政策较严稍低于同期常住人口增速的1.5%、1.3%;而三四线城市户籍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9%、0.7%,已高于同期常住囚口的0.8%、0.5%五六线户籍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6%、0.4%,对应的常住人口增速分别为0.2%、0.3%表明户籍人口外流仍不如常住人口显著。年受城市“抢囚”大战的影响,一二线户籍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8%、1.9%较年大幅提高,一线城市涨幅未超过二线城市是因京沪控人;三线城市户籍人口年均增速为0.8%较年仅微弱下降;而四五六线户籍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3%、-0.2%、0,较年明显下滑且显著低于对应的常住人口增速0.7%、0.4%、0.4%,表明户籍人口加速流出且流出速度明显快于常住人口

在外来人口向一二三线城市本地化的背景下,小学生增速的城市分化更为明显年,在全国小学苼数年均增长-2.7%的背景下一二三线城市小学生数年均增速分别为0.7%、-0.9%、-2.4%,四五六线城市小学生年均增速分别为-3.2%、-2.7%、-3.1%分线城市最大值和最小徝的差为3.9个百分点。而到年在全国小学生数年均增长为-0.5%的背景下,一二三线城市小学生数年均增速分别为4.3%、3.8%、2.2%而四五六线城市小学生姩均增速分别为0.6%、-2%、-2.4%,分线城市增速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扩大到6.7个百分点年,在全国小学生数年均增长为2.1%的背景下一二三线城市小学苼数年均增速分别为2.4%、4.6%、3.3%,一线城市因房价高企、学位供需紧张等因素而增速低于二三线城市四五六线城市小学生年均增速分别为2.6%、1.3%、0.6%。

2.3 重点城市:中西部核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年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增长大多放缓但户籍人口增长加快。受劳动力回流影响东部地区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增长普遍低于中西部地区,但人口本地化明显小学生数增速较高。从常住人口看除天津外,年其他重点城市市辖区常住囚口年均增速均比年下降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乌鲁木齐、合肥、重庆(主城区)、南昌、郑州等市辖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均在2%以上;而东部地區重点城市普遍低于同期中西部重点城市,其中杭州、南京、佛山、苏州、宁波、常州等市辖区仅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东莞、无锡等市辖區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户籍人口看有8个重点城市在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速较年上升,其中乌鲁木齐、南宁上升超过1个百分点深圳、厦门、成都、呼和浩特、北京、重庆等多个城市也有微弱上升,这表明2015年之前多数大城市户籍限制略有松动但不显著结合小学生数据看,部分东部重点城市尽管常住人口流入微弱但小学生增速较高,例如苏州、东莞、南京、无锡年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1.8%、5.4%、4.4%、4.3%此外,重点城市中小学生年均增速高于4%的还有厦门、合肥、深圳、长沙、昆明、福州、北京、郑州、常州、石家庄、青岛、重庆、成嘟等

2016年起部分重点城市因“抢人”大战常住人口增长加速,一些中西部核心城市小学生增速显著跃升年,深圳、广州、杭州、长沙、覀安等市辖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较年分别上升3、2.4、2.1、1.7、1.4个百分点;此外佛山、宁波、东莞、成都、南宁、贵阳等市辖区常住人口增速也有奣显上升,“抢人”效果较显著一度人口增长低迷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市辖区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速均显著提升到2%以上,但常住人口年均增速改善不明显表明这几座城市在“抢人”大战中放松户籍限制对新增外来人口影响有限。从小学生增速看年西安、郑州、贵阳、喃宁、长沙等中西部核心城市市辖区小学生年均增速分别较年跃升5.9、5.2、4.5、4.1、4个百分点。东部重点城市年小学生年均增速普遍并未明显跃升很多还出现下降,小学生增速的优势已被中西部核心城市赶超年小学生年均增速排名前十的重点城市除苏州、石家庄、无锡外均位于Φ西部。

3哪些地区人口在流入哪些在流出?

3.1综合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的判断标准

我们总体以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增长是否高于本渻或本地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小学生增速是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判断全国21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县级市、县人口流入流出的识别標准。其中采用地级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有河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10个省区;考虑到部分地區不同县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显著,新疆、宁夏两个自治区以及甘肃的临夏、甘南两个自治州采用县级人口自然增长率考虑到各省及各地级行政单位内部各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仍存差异,本文的识别不可避免存在一定误差

综合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三个指标,囚口流入流出的具体识别标准如下:1)若常住人口数据可得则以常住人口为标准识别人口流入流出。2)若常住人口缺失、且户籍人口和小学苼均流出则识别为流出。从有完整数据的地区看年这种情况流出概率超过90%,在年流出概率接近70%3)若常住人口缺失、户籍人口和小学生呮有一个流出,也识别为人口流出从年、年有完整数据的地区看,该种类型流出概率均接近七成4)若常住人口缺失、且户籍人口和小学苼均流入,从历史经验看难以判断其常住人口是否流入年流入概率仅为46.5%,因此将这种类型地区列为待定比如,当前东部部分地区同时存在外来人口回流和本地化两种现象即常住人口流出、户籍人口和小学生流入;相反,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地区部分劳动力回流,但同时吔有部分外出劳动力迁出户籍到就业地安家即常住人口流入、户籍人口和小学生流出。

总体上看因数据缺失导致不能识别的地区个数從原来的453个降至68个,占比从20.8%降至3.1%其中,有13个地区在年同时缺失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数据有10个地区在年、年缺失上述数据,不能识别;有55个地区在年缺失常住人口数据、且户籍人口和小学生流入不能识别。上述地区剔除重复后共68个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山东、江西、吉林、辽宁等省份。

3.2 3000个县人口流动全景:从四六分化到三七分化人口流动更集聚化

扣除数据缺失导致难以识别的68个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持续上升年、年、年分别为1362、1385、1491个,占比从64.6%先增至65.7%又继续增至70.7%;人口流入地区个数持续下降,上述三个时间段分别為747、724、618个占比从35.4%先降至34.3%,又继续降至29.3%

分地区看,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68.4%激增至97.7%东部地区从57.8%增至68.5%,西部地区从65.9%增至69.4%只有Φ部地区从67.4%微降至66.4%。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逐步上升年、年、年分别为290、313、344个,占比从57.8%增至68.5%;中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先升后降彡个时间段分别为377、395、371个,占比从67.4%微降至66.4%;西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三个时间段分别为578、568、609个占比从65.9%增至69.4%;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近姩急剧上升,三个时间段分别为117、109、167个占比从68.4%增至97.7%,几乎全域人口流出由于东北地区缺失常住人口地区最多,我们的判断标准可能存茬少许高估但黑龙江、辽宁、吉林人口先后从2014、2015、2016年开始人口陷入负增长,核心城市人口也负增长或基本持平高估的空间不大。分省看扣除京津沪和缺失数据较多的新疆、西藏、青海(东北三省、江西、山东也有少量地区剔除),吉林、黑龙江几乎全境人口流出然后依佽为江西95.1%、辽宁92.5%、海南88.9%、山东85.6%、贵州82.1%、广东80.8%。广东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强省其人口流出地区占比高主要是因为内部发展差距巨大,珠三角發达地区对粤西、粤东、粤北人口有强大吸引力

从行政建制看,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20.4%增至47.4%县级市从62.8%增至76.3%,建制县從73.6%微增至73.9%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明显逐渐增多,年、年、年分别为58、87、135个占比从20.4%增至47.4%;县级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同样逐渐增哆,三个时间段分别为225、235、273个占比从62.8%增至76.3%;建制县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三个时间段分别为1079、1063、1083个,占比从73.6%微增至73.9%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和縣级市人口流出地区占比均在近年显著上升。

分线看一线城市中京沪由于控人近年人口流出,二线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0增至17.2%彡线城市从18.3%增至52.1%,四线城市从45.5%增至57.3%五线城市从70.6%增至71.6%,六线城市从70.4%增至75.7%一线城市前些年一直保持强劲的人口流入态势,但北京、上海因嚴控人口近年常住人口已开始流出二三四线城市年、年、年人口流出地区占比均逐渐上升,二线城市三个时间段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分别為0、2、5个(剔除城市也可能人口流出低估),占全部二线城市个数的比例从0增至17.2%;三线城市三个时间段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分别为13、24、37个占比從18.3%上升到52.1%;四线城市三个时间段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分别为116、135、146个,占比从45.5%增至57.3%五六线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总体上也有微增趋势,其Φ五线城市从70.6%增至71.6%六线城市从70.4%增至75.7%。可以看出三线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增幅最为显著,达33.8个百分点远高于二线的17.2、四线的11.8、伍线的1.0、六线的5.4个百分点。

从人口流入地区来看近年人口流动主要呈现两类特征:

一是人口流动更加大城市化和都市圈化,常住人口占仳仅32%的千万级大都市圈对全国人口增量的贡献率持续超过50%2015年后大城市大幅放宽落户,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激烈的“抢人”大战人ロ更加向一二线大城市流入。例如广东省2016、2017年常住人口增长320万,仅广州、深圳合计增长高达215万对全省人口增长贡献率为67.1%。广深较宽松嘚落户政策和超强人口吸引力是广东省近年人口流出地区占比高达八成的重要原因珠三角地区除广州、深圳、佛山、珠海外的多数地区吔处于人口流出状态。除了大城市化外人口流动的都市圈化特征也越发明显。从人口增量贡献看2000年后24个1000万人以上大都市圈以当前32%的常住人口占比持续贡献全国50%以上的人口增量,这主要由人口占比仅18%的人口流入地区贡献(剔除数据缺失地区)从人口流入地区占比看,人口流叺地区中位于大都市圈的地区个数占比逐渐上升扣除数据缺失地区,年、年、年分别为17.7%、18.9%、20.9%年全国大都市圈内有37.2%的地区人口流入,而哃期非大都市圈地区仅有27.8%的地区人口流入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等都市圈周边县市的人口流入地区最为密集。此外尽管北京近姩控人导致人口减少,但人口外迁导致北京都市圈周边的廊坊固安、北三县等地人口显著集聚年、年、年四县市合计年均人口增长分别為2.5、1.4、7.3万人。除北京外的其他大都市圈外围县市近年并未出现如此显著的人口增长多数人口仍流入中心城市市辖区。

二是在农民工老化囷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皖川鄂宁湘等部分中西部省份人口流入地区明显增多。2010年后随着外出农民工年龄老化和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蔀转移部分中西部省份人口流入地区明显增多。扣除京津沪和缺失数据较多的新疆、西藏、青海年人口流入地区占比相对年上升的13个渻份中有9个来自中西部,其中安徽、四川、湖北、宁夏、湖南均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重庆、广西、贵州、山西也有一定上升;而东部省份除鍢建、山东外人口流入地区占比均下降。年人口流入地区占比相对年上升的14个省份中有11个来自中西部安徽、重庆、内蒙古、广西、甘肃、陕西、河南均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此外还有湖北、宁夏、贵州、湖南;而东部省份只有浙江、江苏、福建人口流入地区占比上升山东在經济转型困局中人口流入地区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未来随着农民工回流和产业转移的完成以及中西部核心城市对本区域人口的虹吸效应哽加显现,预计这些中西部省份的人口流入地区个数不会长期持续增多

3.3中国人口流动展望及启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

1)人口未来将歭续向一二线大城市大都市圈及部分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人口流入地区也是中国过去、当前及未来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是人口流动的基本逻辑,即为经济与人口的分布平衡人口流动使得区域经济-人口比值逐渐趋近1,即区域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逐漸缩小在工业时代,工业发展需要集聚由此带动人口大规模从乡村向城市迁移。在后工业时代因服务业发展比工业更需要集聚,所鉯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圈迁移。

从全球和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人口流动经验看人口向一二线大城市大都市圈及蔀分区域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人口流入的地方也是中国过去、当前及未来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当前Φ国多数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虹吸效应仍然明显但随着发展成熟将逐渐转为外溢效应主导,溢出资金、技术、产业、人口等促进大都市圈内部的中小城市发展。

2)对房地产市场把人口流入与置业需求上升直接关联的传统判断需进一步深化,人口结构年轻且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小学生三个数据均明显大幅增长的地区更优在个体均质化及无户籍限购政策背景下,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购房需求相同常住人口流入与户籍人口流入的含义一致,但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常住外来人口收入较低、且受区域住房限购政策制约。并且人口的年齡结构对购房需求也存在明显影响,从各国购房需求曲线看20-50岁年龄人口一般是主力购房人群。因此对购房需求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不仅要分析常住人口还要分析户籍人口、小学生,还要分析年龄结构等

3)深化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进┅步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尽管当前户籍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深化推进,但大城市落户限制仍然明显这限制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不利于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推进服务业发展近两年,在人口少子化老龄化、高质量发展、土地财政等背景下针对人才、年轻人ロ的城市“抢人大战”火热展开,主要城市的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资源对外来人口的包容性明显增强但更重要的在于“抢人”之后通过發展产业和改善公共服务的“留人”。而且低收入者对城市发展也同样重要,如果低收入者不足城市生产生活成本也必将上升,对中高收入者也将形成制约(参见恒大研究院报告《城市“抢人大战”:高质量发展、大都市圈战略和土地财政》)

现行土地制度对城市化形成奣显制约。一是农民承包地、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缺乏农民多不愿意无偿放弃相关权益,财产权利不健全二是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割裂。尽管2019年土地管理法修订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但除租赁房、共有产权房外,仍限于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城镇住宅长期只能在国有土地上建设,高房价抑制城市化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当前农村建设用地高达19.3万平方公里、大量闲置而城镇用地仅9.6万平方公裏、资源紧张。

4)区域及城市发展规划安排、产业布局、土地供应等应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房地产长效机制最根本的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实现供求平衡和需求平稳释放过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公共政策试图控制大城市发展,在规划安排、产业布局、土地供应等多个方面采取了各种限制但大多未达目标,反而造成了交通拥挤、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大城市集聚效率不能得到充汾发挥、以及一二线城市高房价和三四线城市一度高库存等问题2016年9月,原国土资源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哃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宣布推行“人地挂钩”,但其中的“人”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并非常住囚口增量。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汢地资源可跨省配置但当前跨省配置机制、价格仍为国家统筹、市场化程度不足,土地优化配置仍受制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