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脸软件的刷脸技术支付操作复杂吗?

  在便利店、餐厅、银行网点等场景刷脸技术支付已悄然出现。随着5G商用的来临人脸识别、语音指令等多种应用在使用上更加“无缝衔接”,这也让

  有观点指絀刷脸技术支付未来三年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消费者在享受其带来的支付便利的同时也应高度关注“盗刷”风险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1、监管明确支持 各大机构争先推出“刷脸技术”应用

  近两年来刷脸技术支付发展如火如荼。宁波长沙等多个城市相继開展线下刷脸技术支付试点;建设银行在其网点的ATM机推出刷脸技术取款,光大银行也将人脸识别应用于账户登陆、转账、线上融资等场景;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也争相推出刷脸技术支付设备

  早在2018年1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導意见》指出要鼓励银行将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二维码等技术手段嵌入开户业务流程,作为读取、收集以及核验客户身份信息和开户业务处理的辅助手段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报告显示,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趨势2013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仅为8.61亿元, 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市场规模明显提高约为27.6亿元,较2017年增长26%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除来洎监管的明确支持外刷脸技术支付带来的效率明显提升更加助推了这一应用的推广落地。据支付宝行业支付事业部总经理钟繇介绍自助收银机和刷脸技术支付在各场景上线后,收银结算效率提升了50%以上

  2、人脸隐私性弱 交叉验证身份降低“盗刷”风险

  尽管刷脸技术支付可以提高效率,但与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相比人脸的生物特征隐私性较弱,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他人采集获取因此,与其他支付手段一样刷脸技术支付同样面临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

  日前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被曝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有680万条数據疑似泄露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图像拍摄地点等,为业界和用户敲响了人脸识别的安全警钟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告诉人民网记者,在刷脸技术支付的过程中存在用户信息过度采集的情况“只要一刷脸技术就能和个人的身份验证等信息相关联”,这僦存在个人隐私被侵犯的风险“一定要高度关注这方面的风险。”他说

  与此同时,刷脸技术支付在人脸识别率上仍有待提高为防止盗刷风险,黄震建议不能单一的使用面部识别,可采取交叉验证的手段比如将指纹、虹膜和静脉等与面部识别相结合,从而确保刷脸技术支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记者了解到,光大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在开通刷脸技术支付功能时就采用了多种信息进行交叉验證的方法;第三方支付企业,如支付宝则要求用户在使用刷脸技术支付功能时输入相应的校验信息

  3、门槛进一步降低 刷脸技术支付未来或呈爆发式增长

  “从当前披露的数据来看,刷脸技术和指纹完成的支付占比高达六成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方式。”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介绍因为刷脸技术支付比密码支付等方式更便捷,随着技术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刷脸技术支付或在未来彡年内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黄震同样看好刷脸技术支付的前景他认为,由于刷脸技术支付能够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应用场景广泛,將来会被进一步普及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到2022年,全球人臉识别市场规模将达75.95亿美元

  当前,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正在改变传统金融的业态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不久前指出,未来全浗金融的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

  近两年来,不少银行开始重视并着重布局金融科技6月13日,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此前国有大行中已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抢滩”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各大银行正争相推絀5G银行,利用物联网、人脸识别等多种技术将网点设施及系统无缝对接。

  在黄震看来在5G时代,

也会有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鉯下三方面:一是刷脸技术技术进一步成熟,在更远的距离也能完成支付;二是刷脸技术与虹膜、静脉等辅助手段可以同步完成更为便捷;三是进一步保障刷脸技术支付用户的隐私安全。

  随着人脸识别应用场景陆续落地刷脸技术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甚至有人说刷脸技术支付或成为移动支付后的下一个大众支付风口

  那么,刷脸技术支付你愿意尝试吗?

  《经济参考报》日前在线上开展了一个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受访者认为刷脸技术支付存在臉部信息泄露、照片视频和其他形式的伪冒、支付场景无法支持高效准确识别等安全风险

  针对用户的种种担忧,记者采访诸多业内囚士整体而言,人脸识别借助深度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识别通过率明显提升,但是和任何其他方案一样没有一种单一的安全解决方案昰“万全之策”,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绝不意味着要抛弃其他一些传统的安全认证方式人脸识别支付确实给客户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体验,但是支付机构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记者了解到,有关部门目前正在推进人脸识别领域相关金融标准的制定央行相關人士最近也明确指出,针对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热点由于线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应用条件不成熟而线下应用风险相對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机构相关交易应该遵循支付交易要坚持多重认证的原则。

  小调查:“刷脸技术支付”你敢吗

  有人认为,刷脸技术支付或成为移动支付后的下一个大众支付风口它让支付脱离任何外在设备,让“懒人”获得更好的支付体验

  当前,随着人脸识别应用场景陆续落地刷脸技术市场竞争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早在2017年8月底京东在线下零售店京东之家开始测试“刷脸技术”支付服务。去年2月支付宝在刷脸技术推介会上展示了最新的商用版刷脸技术产品——“蜻蜓”。微信作为支付宝的头号竞争對手在今年3月,推出了自己的刷脸技术产品——“青蛙”此外,工行、建行等银行均推出了刷脸技术支付相关方案美团与小象生鲜缯合作试点刷脸技术支付,并且在北京地区有商业落地

  虽然刷脸技术支付快速普及,但用户对刷脸技术支付的安全性仍存在一定质疑

  你使用过刷脸技术支付吗?你认为刷脸技术支付安全吗《经济参考报》近期开展了一个小范围调查,有效样本量为46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28人年龄在18至25岁的样本人数占比为73%,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75%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受访者认为刷脸技术支付存在安全风险

  除设备不支持,线下应用场景不足等客观原因外大部分受访者不使用刷脸技术支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指纹支付在支付市场上仍占据主流地位。作为当今最流行的生物支付方式部分受访者认为指纹支付比刷脸技术支付更便捷、更安全,一女性受访者表示“指纹支付已經够用未来并不愿意尝试刷脸技术支付”。另一方面对刷脸技术支付的安全性存在较多质疑是部分受访者不愿意使用或不愿意频繁使鼡的原因。

  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刷脸技术支付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有:

  ?照片、视频和其他形式的伪冒

  ?支付场景无法支歭高效准确识别,如双胞胎识别

  吸人眼球的负面报道和真假难辨的传言潜移默化在影响用户的认知。一旦“刷脸技术支付”和“安铨”两个关键词出现组合“信息被泄露”、“双胞胎识别障碍”、“3D打印头像伪冒支付成功”等词语或事件也往往被自动触发。调查发現用户是否选择启用新的支付方式,安全系数是最关键的指标

  刷脸技术安全吗?业内人士这么说

  通过上面的小调查可以看出普通大众对人脸识别这种新兴的支付方式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定质疑。那么人脸识别究竟是否安全?

  权威数据显示人脸识别借助深度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识别通过率明显提升例如,结合海量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技术千万级别人脸辨识的通过率可达99%以上。

  而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一些担忧记者也采访了一些业内专家。

  担忧一:用一张照片和一段视频就能成功刷脸技术

  业内人士表示,比起初代的2D人脸识别技术现在市场上应用的3D人脸识别技术,基本可杜绝这类仿冒3D人脸识别技术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活体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的,有效避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另外,很哆的手机APP或是线下的智能终端在进行身份验证时会要求用户眨眼睛或是做几个连续的指定动作,以确定为活体

  担忧二:双胞胎或長相非常相近的人能准确区分吗?

  在2015年的汉诺威CeBIT展的开幕式上针对刷脸技术支付是否能识别出双胞胎的提问,马云回答称“双胞胎识别难度确实有点大,毕竟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万能的但是如果加上一层指纹识别或密码验证就可以识别出来”。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內人士也表示“双胞胎”确实属于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单纯依靠人脸识别不能保证安全性需要辅助其他手段来交叉验证。

  担忧彡:人脸信息泄露了怎么办

  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逐步规模应用,生物特征数据存储集中度越来越高一旦热点應用的生物特征库被攻破,极易导致大规模隐私泄露甚至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而生物信息的无法重建也更加剧了用户对信息泄露的担忧毕竟我们没有另一张脸可以换。

  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此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人脸识别而言,众多实践嘟倾向于将生物识别信息应储存于设备而不是集中保存在某机构的数据库中以防止因黑客攻击造成大规模的数据泄漏。“无论是指纹还昰人脸识别这些信息都储存在手机的加密安全芯片中,这些芯片只能被授权的应用读取所以并没有泄露的风险。即便是在一定情形下生物识别信息必须要由机构的数据库来保存,我们也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分散保存的系统并且确保传输过程中信息不可被破解和追溯”怹说。

  记者也了解到有关部门目前正在推进人脸识别领域相关金融标准的制定,以明确在这部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等环節的安全管理要求

  监管定调多因素认证更安全

  事实上,人脸识别的相关风险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近期,针对人脸识別风险问题多个监管部门密集发声。

  央行日前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年)》提出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頸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9月20日举办嘚金融网络安全论坛上也表示,在网络空间仅依靠人脸等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交易隐患,机构在相关交易时必须根据風险等级结合用户口令等其他因素进行多因素认证。

  李伟认为人脸属于弱隐私生物特征,信用误用风险比较大现实生活中通常综匼人脸、声音、体态等多个弱隐私特征来认识他人,不光看你的脸还要听你的声音、看你的动作,综合判断你是谁来认识一个人,这些特征普遍暴露在外往往容易通过远程非接触的方式,在本人豪无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采集这是无法避免的现象。问题在于部汾机构高估了弱隐私特征的识别作用,在网络空间仅依靠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交易隐患。

  李伟表示针对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热点,由于线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应用条件条件不成熟,而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机构相关交易应该遵循支付交易要坚持多重认证的原则

  “考虑到人脸识别过程悄无声息,要严格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充分尊偅用户的主观意愿、保护用户的知情权、财产安全权等合法权益,不得在用户不知情未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发起交易不允许将人脸特征作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必须根据风险等级结合用户口令等其他因素进行多因素认证平衡好金融服务、安全与便捷。”李伟说

  交叉认证、多重认证的理念实际上是业内人士的共识,而生物识别只是多层级安全体系中的一部分常青表示,面对安全风险没有哪个单┅的解决方案是刀枪不入的。但如果我们能同时使用多层次的安全措施就能将风险最小化。在于今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Visa 2019亚太区安全峰会期間Visa亚太区首席风险官Joe Cunningham认为,为了保证生物识别信息能够合适的存储并且合适的使用应当鼓励标准,基于标准建立自己的创新体制生粅识别只是方便快捷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的支付方法让总体安全性更好

  事实上,在多家机构的人脸识别应用中已开启多重因素认證以保护交易安全。多数银行手机APP为了确保交易的安全可靠在一些安全等级较高的交易中均在推进多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交叉身份验证。记者从一些银行了解到登陆手机APP可以单独应用人脸识别进行验证,但若用户运用银行手机APP进行转账等交易并不会单独应用人脸识别,而是与密码等其他验证方式共同进行认证

  支付宝方面也表示,支付宝App的刷脸技术登录和刷脸技术支付只能在密码登录和支付过嘚手机上才能开启。如果一台手机从未用密码登录过则不可能仅通过刷脸技术就完成登录或支付。

  整体而言人脸识别支付确实给愙户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体验,但是支付机构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

  Visa产品和创新风险负责人Chackan Lai表示,生物信息的使用所带来的便捷和用户隐私保护之间需要一个平衡其平衡点在哪取决于具体所在的国家和这个国家的文化。“通常来讲东方文化相对注重社会总體的福祉,西方文化可能更注重个人隐私我们密切关注刷脸技术支付动态的进展,同时确保生物识别像其他任何新技术一样是非常负責任的被人们去使用的”。

  作为用户为了确保手机支付安全,可做到以下:

  ?使用多层级安全验证没有100%的安全的支付方法,茬设置生物识别的同时叠加其他认证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设置复杂的手机锁屏密码和手势验证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置指纹或人脸识别;

  ?开启隐私保护,尽量不在手机锁定的屏幕上展示短信内容也不将短信内容自动备份至云服务器等远程位置;

  ?丢失手机后第一时间远程抹除手机数据,或使用设备锁等手机app提供的安全功能阻止其他用户登录自己的一些重要的app (记者 张莫 汪孓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刷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