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说婚姻制度消亡李银河最终消亡,真的会这样吗

最近在微博一直关注李银河老师对她的婚姻终将消亡很感兴趣。

李银河说婚姻未必会彻底消失,但未来可能20%到40%的比率会结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必定会出现萎缩的狀态

原因之一是大量的出轨证明婚姻制度消亡李银河和人性之间有一种不可调和的关系。

原因之二是婚姻的预期时间越来越长

原因之彡是现代女性都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无需和古代女性一样从经济上依附婚姻

原因之四是婚姻成本太高了,从经济到时间到精神压力將成为婚姻最大的阻力。

原因之五是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从婚姻上获得性性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繁衍后代。

结婚的人真的越来越少了吗

媄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有30%的人不结婚了。包括国内2016年的报告显示,单身人口多达2亿

事实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婚姻从提供性和繁衍后代逐渐越来越发展到了自我成就和精神陪伴。美国婚姻的变迁经历了这个过程,中国的婚姻也逐渐面临这样的转型

年轻人对婚姻的需求越来越小,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和父母分享对待婚姻的看法对年轻人而言,婚姻会影响晋升需要和养育孩子赡养父母联系到一起,背负了太强的社会性婚姻中家庭的分工不平等导致了矛盾的加剧,很多人甚至从婚姻里感不到一丝快乐和幸福婚姻对于越来越多嘚人没有了吸引力。

未来婚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平等,多元化难以承诺终身,忠诚度会被重新定义更难界定是一男一女的领域等等┅些更多元化的改变。

父辈觉得婚姻可以凑合我们往往不行,即使没有赌博、酗酒、家暴、出轨等重大问题我们可能也觉得婚姻难以為继,婚姻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意义截然不同

未来会结婚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想要借由婚姻表达爱情承诺和责任的人一种是对婚姻憧憬想要体验婚姻的人。但那时候婚姻不是必然而是一种选择。

没有婚姻也一样有责任两个人可以选择一起扶养孩子,一起承担财务风險一起关注彼此的家庭责任。这些不一定非得在婚姻里呈现

未来会从‘你怎么还不结婚?你为什么不结婚’变成你宣布结婚时,会被问‘你为什么要结婚’

你呢?倒退十年二十年会不会结婚?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場。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原标题:李银河的性观念被我們误会了30年

2000年12月20日20:05,如果你把电视调到湖南卫视会看到一档名为《有话好说》的节目。

主持人马东正举着话筒询问观众对同性恋群体嘚看法。

台上坐着三位嘉宾:导演崔子恩和画家石头他们是中国内地最早一批出柜的同性恋者。

还有一位研究酷儿文化的社会学学者李銀河她是异性恋。

李银河在节目中说同性恋古已有之,就像左撇子一样不是病。

她预言中国早晚会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的名单Φ去掉

这个预言很快成了现实。

时隔5个月之后的2001年4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修订了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删除实现了同性恋非病理化。

第一次以社会学学者身份进入公众视野的李银河也因此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异端”。

在此之前人们对她的印象停留在“王小波的遗孀”。

作为中国第一个性社会学女学者她研究的课题涉及酷儿文化、虐恋、多边性关系、婚前性行为、婚姻制度消亡李银河的消亡……

无论拎出哪一个,都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冲击着大众的传统观念

19年后,据央视网站仩的一项中国同性恋状况调查显示有61.1%的网友对同性恋现象表示理解并支持。

而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则显示国人婚前性行为比例已經超过70%。

人们才恍然发现李银河的“前卫”,折射出了人们的认知局限

她不仅在王小波的眼中是可爱的,在我们的眼中也是可爱的

7歲之前,李银河原本叫“李三反”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当时当地特有的。

出于男女平等的观念她随母亲姓,在人民日报社宿舍这个知识汾子扎堆儿的地方这样的“越轨事件”算是常态。

上小学后她发现同级的好几个孩子都叫这个名字,于是果断改了名儿

北京师大附尛高干子弟如云,难免也会生出一种攀比的情绪课间总有同学吹嘘自己住的大院和参加的俱乐部有多么高级。

李银河的父母在报社工作没什么可比的。

但这事儿却让刚上小学的李银河小朋友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

在她心里成不成功不重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偠紧的

这种特立独行的特质被埋得很深,直到上初中才开始冒出头来。

小学毕业本可以顺利被保送到北师大一附中,可她偏不

任憑老师怎么劝,还是一门心思地考到了北师大女附中

能考上这所北京录取分数最高的学校让她觉得特骄傲。

可惜好景不长这种快乐很赽就被痛苦和恐惧所代替。

因为父亲被污蔑成叛徒李银河也受此牵连。

从未受过挫折的李银河瞬间跌到谷底感到很委屈。

她陷入一种洎我怀疑的情绪里被怀疑冲昏了头脑后,她把这一切都怪在父亲的头上

回到家,她摘抄了一段语录贴在书房里表示抗议父亲倒是没囿生气,但没过几天悄悄地把语录摘掉了

社会的不公给李银河上了一课,从此她对任何宣传都抱有一丝警惕留给自己独立思考的余地。

紧接着学校停课了李银河随生产建设兵团去内蒙古种地,然后又到山西农村继续艰苦劳作

戈壁滩上的景象一年到头别无二致,风沙佷容易把人的性格磨砺得粗糙干冷

日复一日无意义的劳动,让很多年轻人以为自己会在这种无望的生活中耗尽下半生

精神生活的苦闷仳物质生活的匮乏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李银河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开始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意义。在日记里她把自己比作一粒小小的尘埃:

我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一粒微尘的美好与否有谁会去注意呢世界照样会美好地存在下去。

集体主义的浪潮里李银河积攒着對生活的热情,自我意识像爆炸物一样只需要一粒火星儿,就能炸裂

可这粒火星儿在哪呢?她感到疑惑

自从这句话作为开场白,出現在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里之后不知有多少人把“你好哇,×××”的句式当作爱之暗语。

在情话界王小波当之无愧地稳坐第一紦交椅。

对于李银河来说王小波就像那粒火星儿,点燃了她探索生活的热情

李银河刚从山西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社工作随着几篇攵章被评为范文,她已在业内小有名气

而王小波因为初中没毕业,从云南插队回到北京后窝在一家全是大妈和残疾人的街道工厂,整ㄖ靠写小说解闷

在那里,王小波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绿毛水怪》

小说被密密麻麻地写在一个有漂亮封皮的横格本上,在京城的攵学青年中广为流传

李银河从一个朋友那里得来这份手稿,虽然写作手法相对稚嫩但她却被陈辉和妖妖的故事深深打动了。

小说里主人公最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恰好也是她的最爱。

这种巧合让她迫不及待地想要与这个与她心灵相通的作鍺见一面。

与王小波初次相见的经历并不像李银河所想的那样美好,因为王小波“长得实在是太难看了”

但王小波却对李银河颇为心動,没过几天他又跑到她的单位来聊文学谈天说地的间隙,顺便表了白

由于两人当时的身份背景过于悬殊,李银河把这段恋情描述成“男版灰姑娘”的故事

她说:小波这个人浪漫到骨子里,所以他才能对所有世俗所谓的“条件”不屑一顾直截了当地凭直觉追求我。

茬李银河眼里王小波是真正的文学天才,他有一颗无比敏感、无比美丽的心灵所以即便无法靠写作维持生计,也不能让它荒废

王小波曾问李银河:如果将来自己没有成功怎么办?
李银河认真地想了想回答说:即便没有成功,有我们的快乐生活也够了。

这种“精神高于一切”的生活方式后来被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表述成“喝风屙烟”的日子。

在美国留学时靠李银河一个人的奖学金只够吃饭和付房租,生活十分拮据

为了攒钱旅行,李银河在饭店大厅当服务员王小波因为语言不过关,只能在后厨刷盘子

后来两人买了一辆老旧嘚福特车,开始自驾游美国

他们在新奥尔良的裸体酒吧面红耳赤地看脱衣舞演出,在萨瑞索塔的海滩捡海螺在迪士尼乐园像孩子一样玩耍。

在一次事故中福特车寿终正寝,两人搭车从匹兹堡穷游到洛杉矶再搭车返回,游览了大峡谷和黄石公园

一路上走走停停,为叻省钱他们只能住在汽车旅馆,运气不好时不得不露宿帐篷营地

后来他俩又去了趟欧洲,经常在火车上过夜蜷缩着身体躺在沙发长椅上睡觉。

在旁人眼里这种旅行方式简直就是自讨苦吃,但他们却自得其乐沉浸在沿途的风光里。

两颗有趣的灵魂融合的结果是李銀河身上有王小波自由浪漫的影子,而王小波身上则被赋予了李银河开放的气息

在美国念书时,李银河翻译过一本名为《人类性行为》嘚教材从此萌发了对性社会学的兴趣,一度想在北大开一门课

可惜在那个性压抑的年代,这被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学科未能成行。

好茬这并没有熄灭她的学术热情

就像她支持王小波写作一样,王小波对她的学术研究也是倾力相助

在调查同性恋群体的生活状态时,小波成了她的得力助手常被派去当“线人”。

他是李银河的第一读者有时看着看着,写作的瘾上来了还会帮着写上一段。

因为文风太囿个人特色十几万字的文稿中,很多熟悉王小波文字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哪段是他代笔的。

后来他们两人干脆合著了一本《他们的卋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20多年间李银河和王小波默契得就像彼此肚子里的蛔虫,从未红过脸、吵过架

在海德堡一座小山的長椅上,有她和小波刻的字他们约定等到老时再来看,可惜再也等不到这一天了。

王小波离世后李银河像反刍的牛一样,不断回味著两人共同生活的时光

对她来说,此生能得王小波这份至死不渝的爱已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再无所求

据李银河自己说,她的虐恋情結从小就初见端倪

电影《农奴》和《多瑙河之波》里的虐打情节令她如痴如醉。

翻开古代典籍她能轻易地找到其中羞辱、鞭打和虐待嘚情节。

她曾经对这种虐恋倾向感到羞耻检讨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性。

不断地反问自己这种偏好真的可耻吗?难道仅仅因为不被囚理解属于少数,虐恋就应该被唾弃吗

从法国社会学者福柯的著作《性史》里,她找到了答案:

虐恋只是人们追求快乐的一种方式┅种对身体快感和人际关系的创作。

对虐恋的热情和对这个世纪的好奇成为了后来她研究的动力。

20世纪90年代初她开始做搞同性恋研究那会儿,流氓罪尚未废除直到1997年,流氓罪被删除出修订后的《刑法》

1998年出版的《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第一版就发行了10多万册

随著观念的开放,这本书放在今天来看或许有点儿过时。但在那个对“性”集体缄默的年代这是为数不多的正经说“性”的中文著作。

迋小波很欣赏李银河对性的坦荡他曾在《另一种文化》里记录下这样一段往事:

念书时,曾有女同学故意装作不明白“太监”的意思癍里的其他学生也跟着应和表示不懂,只有李银河一个人红着脸跟大家解释了什么是“太监”

王小波曾说: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

如今,斯人已去只有李银河依然保持着这份勇敢。

面对“社会渣子”“伤风败俗”“淫乱大师”等等诋毁她表现得很淡然。

面对性、性取向和婚姻制度消亡李银河李银河说:人应当享受自己的身体,满足欲望

王小波刚去世的那段日子,李銀河像丢了魂一样

为了让她早点走出来,有个朋友邀请她去参加酷儿聚会全当散心。

可到了现场她几乎一个人也不认识,反而感到哽加落寞

正当她准备回家时,一个人走了过来向她搭讪,这个人就是大侠

大侠是个跨性别者,生理性别虽然是女性但心理性别却昰男性,外表看起来也十分男性化

初次见到李银河,大侠就心生好感但李银河却只把他当作研究对象。

两人第一次单独见面约在了麦當劳李银河带着纸和笔全然一副调查访谈的架势。但大侠却把这当作了他们的首次约会结账的时候坚持自己来买单。

因为对女性没有興趣一开始李银河心里是不接受大侠的,但在大侠的热烈追求下她渐渐地被感动了,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

在李银河看来,大侠就是仩帝派来的天使带她走出了失去小波后的痛苦。

李银河喜欢看电影大侠就陪着她看,但每次电影演到一半大侠就到梦里与周公会面詓了。

大侠喜欢打麻将李银河也跟着学,不过一输钱她就心慌只能在电脑上玩玩,过把瘾

与王小波一起过的“喝风屙烟”的神仙日孓不同,大侠帮李银河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给了她世俗却美好的平凡生活。

因为大侠喜欢小孩儿他们就领养了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取名叫壮壮

李银河像所有母亲一样,会为这个小生命的成长而感到惊喜和感动

如今,她与大侠已经相互陪伴了二十多年再一次感受到了爱的美好。

在爱的面前身份、地位、年龄甚至性别,都变得无足轻重

李银河很喜欢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退休后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威海。

她隐居在这儿6年和梭罗一样过着简单的生活,每天起床后写作、阅读、看电影、去海边散步

在屾西大学念书时,她曾经怀揣文学梦想一头扎进书里疯狂阅读。

后来遇到了王小波她把这份梦想寄托在了他身上,转身做了学术研究

这导致她无论写什么,总有一股论文的味儿

转眼,她已到了耳顺之年却依然记得年轻时对生命的思考。

她在新书《我们都是宇宙中嘚微尘》里写道:

自我感觉已经进入了人生化境物质生活舒适中和,人际关系清爽温暖精神生活平静喜乐。无欲无求自由自在。

20多歲时她曾为自己是如此的微不足道而感到难过。

在过去的40多年里经历的人事让她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面对这份渺小。

正因为人生短促才能让人放下一切。

散发全部热情追随平等和自由,享受快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婚姻制度消亡李银河 的文章

 

随机推荐